桡足类详细资料大全

桡足类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为小型甲壳动物,体长<3mm,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桡足类活动迅速、世代周期相对较长,在水产养殖上的饵料意义不如轮虫和枝角类。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桡足类 拉丁学名 :Copepods 别称 :桡脚类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甲壳亚门 Crustacea 纲 :甲壳纲 亚纲 :桡足亚纲 基本特征,形态构造,生殖发育,分类,哲水蚤目,分布水体,个体间差异,休眠现象,休眠方式,有益方面,有害方面, 基本特征 1.体纵长且分节,体节数不超过11节,头部1节、胸部5节、腹部5节。 桡足类 2.头部有一眼点、两对触角、三对口器。 3.胸部具5对胸足,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4.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其后具数根羽状刚毛。雌性腹部常带卵囊。 5.变态发育。即有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特点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为小型甲壳动物,体长<3mm,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在生殖季节,一般都用第1触角或第5胸足抱握。交配时,先呈执握肢的第1触角抓住的尾叉,随后用第5右胸足抱住的腹部。接着精荚从孔排出,就利用第5左胸足取下精荚,并固著在孔旁;然后精卵受精,排到水中孵化成无节幼体。 无节幼体呈卵圆形,背腹略扁平,身体不分节,前端有1个暗红色的单眼,附肢3对,即第一、二触角,大颚,身体末端有一对尾触毛。 桡足幼体经第1-5桡足幼体阶段后发育为成体。 桡足动物拥有两套不同的推进系统,一个用于跳跃,另一个用于游泳,并且都能让它们微小的腿部产生巨大力量。根据最近刊登于英国皇家学会《交界》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桡足动物用于跳跃的肌肉不同于用于游泳的肌肉,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所能产生的力量实现最大化。除了充当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防御机制外,这种超级跳跃能力同样帮助桡足动物偷袭体型更小的猎物。 形态构造 1、前体部前体部由头和胸部组成。头部通常5个体节其前面称额器,腹面常有刺状的突起,叫额角,背面常有1个单眼,胸部由3—5节组成,每节均有1对附肢。 2、后体部后体部无附肢,由3—5节组成,第一腹节具有生殖孔,称生殖节。最末的腹节称尾节, 位于该节的末端背面,末端具1对尾叉,尾叉的末端有5根不等长的刚毛,常呈羽状。 3、附肢 (1)第一触角:第一触角发达,位于头部两侧,为主要的游泳器官。单肢型,细长,一般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性常特化成执握器。 (2)第一小颚:第一小颚较小,共2节。第一节内缘基部形成一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小叶;第二节内缘具一突出小叶,内、外肢都不发达,外缘亦具羽状毛。滤食性者的第一小颚(如哲水蚤)有较多的刚毛,捕食者(如歪水蚤)的刚毛退化。(3)第二触角:第二触角短而粗壮,双肢型或单肢型,亦为游泳器官。各节的内缘及内、外肢的末端都有刚毛。 (4)第二小颚:第二小颚呈叶片状,外肢构造简单;内肢2节,缘有羽状刚毛;基肢2节,内缘各突出2小叶,上亦分布羽状刚毛。 (5)大颚:大颚双肢型,基肢2节,基节为1几丁质板,面向口的末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具背齿,中央齿,腹齿和1根刚毛。在底节的末端生出内、外两肢。内肢2节,外肢5节,皆生羽状刚毛。 (6)颚足:颚足是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基肢2节;内肢5节,其各节的内缘生羽状刚毛。 4、胸足:胸足位于胸部的腹面,上生羽状刚毛,前4对为双肢型,结构相似,一般无雌雄的区别;基肢2节,内、外肢分2-3节,外肢的外缘常有短刺,外肢和内肢具发达的羽状刚毛,为主要的游泳器官。第5对胸足随种类的不同差别很大,同一种类雌、雄也有显著的区别。 第一胸足、第二胸足、第三胸足、第四胸足、第五胸足、第六胸足 生殖发育 在生殖季节,一般都用第1触角或第5胸足抱握。交配时,先呈执握肢的第1触角抓住的尾叉,随后用第5右胸足抱住的腹部。接着精荚从孔排出,就利用第5左胸足取下精荚,并固著在孔旁;然后精卵受精,排到水中孵化成无节幼体。 1、无节幼体呈卵圆形,背腹略扁平,身体不分节,前端有1个暗红色的单眼,附肢3对,即第一、二触角,大颚,身体末端有一对尾触毛。 2、桡足幼体经第1-5桡足幼体阶段后发育为成体。 分类 自由生活的桡足类主要隶属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 哲水蚤目 头胸部显著大于腹部。胸腹之间为可动关节。头部与第一胸节及第4、5胸节常愈合。腹部4节,5节。生殖节大,腹面有一对生殖孔。只有一个,位于左侧。第一触角长,22-25节,左右对称,右侧变为执握肢。第5胸足与前4对不同,退化或全缺。尾叉刚毛5根(4根羽状刚毛)。共分8个科。 哲水蚤科 一般为中型桡足类,15~13mm。头胸部呈长筒形,胸部分4—5节,后端圆钝。腹部4节,5节。第1触角25节,24节,超过尾叉,末第2、3节有2条羽状长刚毛。胸足的内、外肢均3节,第5对末变形,仍保持游泳足形状。下属: 哲水蚤属Calanus末胸节后侧角钝圆。第5胸足基节内缘具锯齿。雄性左足比右足长大。本属分布广,数量大,是很多经济鱼类和须鲸的主要饵料。 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 雄性左足内肢很短,仅达或不达其外肢第一节的末端。是鲐等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 胸刺水蚤科Centropagidae 中小型桡足类,15—3mm。末胸节后侧角刺状。第5对胸足左足外肢2节,不对称,左足末端有钩状刺。 胸刺水蚤属 Centropages : 胸部后侧角刺状,尾叉较长。第5胸足内、外肢各3节,外肢第2节的内缘延伸为1大刺;不对称,左足外肢2节,右足外肢3节,末2节成钳状。常见有瘦尾胸刺水蚤 C tenuiremis 和叉胸刺水蚤 C furcatus 。 华哲水蚤属 Sinocalanus : 胸部后侧角不扩展,左右对称,顶端具1小刺。腹部4节,5节。尾叉细长。第5胸足双肢型,对称,内、外肢各3节,外肢第2节内缘具刺状,末节无顶刺;外肢左右均2节,左足末端为1直刺,右足第2节的基部膨大,末部呈钩状。常见有细巧华哲水蚤 S tenellus 和汤匙华哲水蚤 S dorrii 。 拟哲水蚤科Paracalanidae 为小型桡足类。腹部2~4节,5节。尾叉末端具4根刚毛。第5胸足退化,单肢型,对称,2~4节;不对称,左足5节,右足2~4节,或完全消失。 拟哲水蚤属 Paracalanus : 额和后胸末端圆钝。第1触角短于体长,第2~4胸足外肢第3节外缘近端锯齿状。第5胸足对称,单肢型,2~3节;不对称,左足5节,右足2~3节,或完全消失。常见种小拟哲水蚤 P parvus 。 伪镖水蚤科Pseudodiaptomidae 中小型桡足类,腹部4节,5节。第4胸足的内、外肢均3节。第5胸足为单肢型,对称;结构复杂,4或5节,内肢常退化。 伪镖水蚤属 Pseudodiaptomus : 常见种:海洋伪镖水蚤 P marinus 和火腿伪镖水蚤 P poplesia 。 镖水蚤科Diaptomidae 小型。第5胸节两后侧角多少伸展成翼状突,第4、5胸节不愈合,后侧角也无翼状突,腹部2-4节。第5胸足对称,不对称,右足大于左足,右足外肢2节,第2节外缘具1刺,末端为1长而弯曲的钩状刺,内肢退化,1-2节:左足内外肢1-2节。 中镖水蚤属 Sinodiaptomus : 常见种:大型中镖水蚤 Sinodiaptomus sarsi 。 北镖水蚤属 Arctodiaptomus : 常见:直刺北镖水蚤 A rectispinosus 、咸水北镖水蚤 A salinus 和新月北镖水蚤 A stewartianus 。 角水蚤科Pontellidae 大中型桡足类。头部两侧有尖的突起,或具侧钩。胸部后侧角常延伸为锥状或刺状。腹部短,常不对称。 唇角水蚤属 Labidocera : 后侧角尖,不对称。腹部2-3节,4—5节。生殖节与尾叉不对称。第5胸足内、外肢均单节,内肢常退化消失;左、右足均4节,右末2节呈螯状。常见种:真刺唇角水蚤 Labidocera euchaeta 。 纺锤水蚤科Acartiidae 体瘦小。腹部3节,雄性4-5节。第五胸足对称,2—3节;单肢,不对称,左4,右4—5节。 纺锤水蚤属 Acartia : 常见种:刺尾纺锤水蚤 Acartia spinicauda 、克氏纺锤水蚤 Acartia clausii 。 歪水蚤科Tortanidae 为中小型桡足类,1-2mm。前额呈三角形。腹部2—3节,5节。腹部与尾叉两性常不对称。第5胸足两性均单肢,2—3节,末节呈镰刀状;左4右3节,呈半螯状。 歪水蚤属 Tortanus : 常见种类:特氏歪水蚤 T derjugini 。 分布水体 海洋、湖泊、水库、池塘、稻田沼泽、内陆盐水,井水、泉水、岩洞等地下水,以及苔藓植物丛中。河流等流水水域桡足类的数量十分贫乏;而在湖泊、池塘等静水水域,特别是富养型水体桡足类的数量十分丰富 哲水蚤的分布――营浮游性生活,通常生活于湖泊的敞水带、河口及塘堰中。 猛水蚤的分布――营底栖生活,它们栖息于除敞水带以外的各类水域中,如湖泊、塘堰、沼泽的沿岸带,河流的泥沙间等。 剑水蚤的分布――介乎于上述两大类之间,栖息环境亦多种多样。 个体间差异 同一地区的桡足类的体长冬季大于夏季,同一种桡足类分布在北方的个体有时较分布在南方的长大。如在广东的鉴江口的球状许水蚤(Schmacreiaforbesi)平均体长夏季~115mm小于冬季~119mm;比较江苏和新疆两地的标本,白色大剑水蚤长度,在新疆为170-187mm,而在江苏的仅为128mm。 休眠现象 桡足类中不少种类可以休眠度过不利环境,但以桡足幼体(通常是第1期至第5期)和雌、雄成体休眠的种类更为普遍。如剑水蚤目的许多种类,在春夏之交或秋季开始夏眠或冬眠,或在湿土中度过水域的干涸期。 休眠方式 在夏眠或冬眠期,它们的身体藏在一个包囊中,包囊由特殊的分泌物粘住一些泥块的植物块组成。有的剑水蚤的成熟的带着卵囊,在包囊中的卵囊也一并度过不利的环境条件。也有的种类在水域底部的淤泥中越冬,如广布中剑水蚤。 有益方面 饵料――桡足类是各种经济鱼类,如鳙、鲱、鲐和各种幼鱼、须鲸类的重要饵料。如欧洲北海鲱的产量与桡足类,尤其是哲水蚤的数量与分布密切相关。 渔场的标志――有些鱼类专门捕食桡足类,所以桡足类的分布和鱼群的洄游路线密切相关。因此,桡足类可作为寻找渔场的标志。 人、畜、禽的食料――有些桡足类的产量很大,如挪威沿海水域直接捕捞飞马哲水蚤Calanusfimarchicus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作为人类、家畜和家禽的食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指标生物――某些桡足类与海流密切相关,因而可作为海流、水团的指标生物;还有一些桡足类可以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 有害方面 危害渔业――有些桡足类,如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 常侵袭鱼卵、鱼苗,咬伤或咬死大量的仔、稚鱼,对鱼类的孵化和幼鱼的生长造成很大的危害,影响渔业生产。 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在剑水蚤和一些镖水蚤中,它们又是人和家畜的某些寄生蠕虫,如吸虫、绦虫、线虫的中间宿主。由于它们的存在,使这些寄生虫得以完成其生活史并传播,有害于人体和家畜的身体健康。

我认为大家在看《海绵宝宝》的时候,是否有想过,这部动漫的角色原型其实都是来自海洋生物呢?小编以前都是以为海绵宝宝是海绵擦。没想到,其实海绵宝宝是动物哦!下面小编就来揭秘一下其中的原型。

第一位:海绵宝宝

很多网友都是觉得海绵宝宝就是一块方形的海绵。毕竟在我们的生活中,方形吸水海绵还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海绵宝宝的原型其实是真正的海绵。

同时,你是否发现,海绵宝宝在动漫中是有骨头的,其实这是因为部分海绵有针骨结构哦,被很多人说成动漫穿帮的地方其实也是有其科学依据的,这下你知道海绵宝宝的真面目了吗?

第二位:章鱼哥

章鱼哥名字叫章鱼,其实其原型是乌贼。据网友说原制作组在画章鱼哥的时候,用章鱼作为原型会很恐怖,所以才改为乌贼的。同时,章鱼哥其实有六个触手,这是因为八只触手的话会显得非常拥挤。

第三位:蟹老板

大家在看蟹老板的时候,是否觉得蟹老板的眼睛非常奇怪呢?毕竟竖着长的眼睛还是很稀有的。很多小伙伴也是将其当成了一种艺术创造。其实,蟹老板的眼睛是有现实原型的哦。

这种螃蟹其实是一种生活在沙滩上的螃蟹,平常靠浮游生物和海藻为生。其眼睛你仔细看的话就就会发现,和蟹老板是完全一样,两只眼睛是竖着长的。是不是非常奇特呢?

第四位:弗兰克

大家还记得弗兰克这个角色吗?是一只棕色酷爱运动的鱼。这个角色经常在沙滩和健身房健身,练就了一身的肌肉。其实他也是有现实原型的哦。

这种鱼叫矮蝙蝠鱼,是一种生活在海底靠鱼鳍运动的鱼。他的肉非常结实,把其反过来就会发现,他和弗兰奇简直是一个模子中刻出来的。

第五位:泡芙阿姨

泡芙阿姨在动漫中是驾校的老师,海绵宝宝作为她的学生可是没少给她惹麻烦。每一次泡芙阿姨遇到惊吓和危险都会迅速膨胀起来。

其实,泡芙阿姨的原型就是河豚了,河豚遇到危险就会迅速肿胀自己的身体来躲避危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哲水蚤、剑水蚤和猛水蚤都是甲壳动物亚门桡足纲中的不同类别,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具体如下:

1 哲水蚤:哲水蚤目属于哲水蚤目的甲壳动物,身体呈圆筒形,明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显著宽大,包括头部和4~5个胸节。常有2个眼点,或全无。第5胸节和第1腹节愈合,并生有1对尾叉。

2 剑水蚤:剑水蚤目属于剑水蚤目的甲壳动物,身体呈长柱形,明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前端常有4个能动的体节,后接膜质的后胸。第5胸节和第1腹节愈合,其他各节形成长而细的腹柄,末端有2叉。

3 猛水蚤:猛水蚤目属于猛水蚤目的甲壳动物,身体呈长柱形,明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前端常有4个能动的体节,后接膜质的后胸。第5胸节和第1腹节愈合,其他各节形成长而细的腹柄,末端有2叉。

综上所述,哲水蚤、剑水蚤和猛水蚤在身体形态、结构和习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分类: 娱乐休闲 >> 收藏

问题描述:

1、 鱼的胸鳍、背鳍、腹鳍、臀鳍、尾鳍在游泳中各起到什么作用?

2、 什么是腔肠动物和甲壳动物?

解析:

胸鳍的作用主要是转换方向,

背鳍的作用是维持身体直立的平衡器官,使鱼身不易左右倾斜,

腹鳍的作用较小,只是帮助背鳍和臀鳍保持身体的平衡,

臀鳍的作用是保持身体的正直(和背鳍的作用差不多),

尾鳍的作用最大,既能保持身体稳定,又能产生前进的推动力。

腔肠动物: 全部生活在水中,是构造比较简单的一类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组成,因其由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具有消化和水流循环的功能而得名。腔肠动物是真正的双胚层多细胞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有高等的多细胞动物,都被认为是经过这种双胚层结构而进化发展生成的。腔肠动物具有两种特殊的细胞,一种叫间细胞,一种叫刺细胞。间细胞可以变化形成其他细胞,如形成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刺细胞是一种可以放出刺丝,具有捕杀猎物和防御敌害功能的细胞。腔肠动物只有一个口孔与外界相通,进食与排泄都由这个口出进。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海蜇、海葵、珊瑚等。

甲壳动物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其特征是:多在水中生活,用鳃或皮肤呼吸;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构成,头部常与胸部体节愈合称为头胸部;头部有两对触角。甲壳动物形态变化很大,最小的如猛水蚤体长不到1毫米,最大的巨螯蟹在两螯伸展开时宽度可达4米。发育常有变态,最常见的大形种(如虾、龙虾、蟹等)常具坚硬的外壳,因而得名。

甲壳动物主要栖息于海洋中,从海边到近万米的深海海沟都有分布,有些种生活于淡水中,如江河、湖泊、沼泽、水库、沟渠等,有的栖于地下水中,还有少数为陆栖,可分布于四千米的高山上,也有营共栖或寄生生活的种类。全世界共有3万余种,我国已知的超过3千种。常见的除虾、蟹外还有丰年虫、卤虫、哲水蚤、鼠妇(潮湿虫)、钩虾、寄居蟹等。

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节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多数水生,也有少数种类营陆栖、共栖或寄生生活。常见的甲壳类除虾、蟹外,还有溞、鱼蚤、藤壶、鼠妇、糠虾、麦秆虫、寄居蟹等。全世界有3万余种,分布广泛,栖息于海洋、湖泊、江河和池沼。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甲壳动物亚门 外文名 :Crustacea 栖息地 :海洋、湖泊、江河和池沼 种类 :陆栖、共栖或寄生 形态特征,种类附肢,形态构造,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生活方式,繁殖与发展,基本分类,经济意义, 形态特征 甲壳动物形态变异很大,最小的如猛水蚤类,体长不到1毫米;最大的巨螯蟹在两螯伸展时宽度可达4米。体呈长筒形,体节分明,全体分头、胸、腹3部。头部由6个体节愈合而成。第1节无附肢,其余每节有1对附肢(口前2对触角,口后 1对大颚,2对小颚)。头部与胸部体节常有愈合现象,合称头胸部。十足目、磷虾目、糠虾目、涟虫目等的虾类自头部后缘生出一片背甲,称为头胸甲,包被整个或部分头胸部;有的类群为双瓣的介壳形(如介形纲、介甲目),包被整个体躯和附肢;有的为肉质外套,外表有壳板加固(如蔓足纲)许多甲壳动物头部仅与第 1或第1、2胸节愈合(如桡足纲、等足目、端足目等)。低等甲壳类胸部与腹部间分界不明显,合称为躯干部(如鳃足纲)。高等甲壳类──软甲纲身体分节数目基本固定,胸部为 8节(每节一对附肢),腹部为6~7节,外加一个尾节,尾节不具附肢,其他各腹节共有6对附肢(叶虾亚纲例外,腹部 8节、另有尾叉1对)。除软甲纲外,其他各类腹部均无附肢,但末节有1对尾叉。躯干肢数目变化极大,最少者2对(介形纲),最多者60多对(背甲目──鲎虫)。 甲壳类各体节外骨骼由两部分构成:背面一片为背甲,腹面一片为腹甲。背甲两侧常向外(下)延伸,为侧甲,附肢一般着生在腹甲的两侧。 种类附肢 甲壳类各部附肢由于功能不同,形态构造有很大变异,一般认为是从一种基本类型──双叉型演变而来。附肢由3部分构成:柄部为原肢,末端为内肢和外肢。软甲纲、桡足纲和蔓足纲的胸肢是最简单的双叉型附肢,头部和胸部附肢有不同程度特化。原肢一般由2或3节构成,包括底节、基节和底前节(有时存在);内肢一般由 5节构成,包括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螯足的掌节分为掌部和不动指,指节变为可动指。外肢简单,为游泳肢或退化。头部附肢大颚和第 1小颚形状变化极大,一般无外肢,只有原肢和变为触须的内肢。 甲壳动物亚门 一些低等甲壳类,特别是鳃足纲的躯干肢呈叶片状,称为叶肢型,无明显的分节,附肢内侧常分为若干小叶,最多为 6片,称内小叶,基部的一叶常形成颚基,有移动食物的功能。外侧常有2~3小叶片,末一叶常较大,称为扇叶,基部1或2片称外小叶,中间一片是鳃,为呼吸器官。背甲目雌性第11躯干肢变形为藏卵肢,受精卵保藏在其中发育。介甲目雄性第1、2躯干肢有螯状执握器,交配时把握雌性肢体。 甲壳类的第 1触角与其他附肢不同。多数类群和无节幼体阶段都是单枝型,只有软甲纲是双枝型。第 1触角的主要功能是感觉,但在有些类群中是游泳(如枝角类)和捕食器官,蔓足纲则为固著器官。 第 2触角多为双枝型,大多数类群都很发达,是感觉和运动器官,有的特化为两 配时的执握器。寄生类型常为固著器官。软甲纲的第 2触角的外肢常为鳞片(游泳时司升降);爬行的种类常退化或全缺。 大颚是口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常有较大变化,原肢部分形成带齿的咀嚼器,常分化为切齿突和臼齿突。许多桡足纲和无节幼体的大颚尚保留能游泳的内肢和外肢;许多种的内外肢都退化,有些种虽然保留作为触须的内肢,但仅有感觉功能。介形纲大颚触须为运动器官,咀嚼部分退化。寄生种类的大颚有的呈矛状,包于上下唇形成的管状吸吮器内。 第1和第2小颚在许多类群中仅原肢部分发达,形成颚基,有刺和刚毛,能协助咀嚼。内肢有的退化,有的为小的触须。外肢有时呈叶片状,十足类第 2小颚的外枝扩大成颚舟片,能鼓动水流出入鳃室,寄生类型小颚常退化,或变为吸附器。 躯干部附肢(口后附肢)形状数目和功能在不同类群中有很大变化。介形纲中可少到 2对,鳃足纲中可多到60对以上。鳃足纲的躯干肢几乎全部为同一形状;许多类群的第 1对躯干肢常特化为颚足。在软甲纲中分化为胸肢(8对)和腹肢(6对)。胸肢又分为颚足和步足(胸足)。十足目颚足 3对,步足5对(其中1、2或3对为螯)。等足目颚足1对,步足7对;端足目颚足1对,足2对。胸肢的末对或末3对特化为尾肢。游泳生活的种类尾肢与尾节常形成宽的尾扇,游泳时向腹前方急剧拨水可使身体后退。 形态构造 消化系统 为一狭长的管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3部。前肠包括食道和胃,中肠前部有消化腺──肝胰腺的开口,后肠为直肠, 一般在腹部末节(尾节)腹面。甲壳类的前肠和后肠来源于外胚层,是表皮的一部分。里面衬有一层几丁质皮,蜕皮时连同外壳一起蜕掉。 循环系统 开放型,心脏在围心窦内,呈椭圆形或长筒状,具心孔数对,围心窦内的血液通过心孔进入心脏,经动脉系统到组织间的血窦中。有些低等甲壳类,如桡足纲、介形纲和蔓足纲,无心脏和固定的血管系统,靠肌肉或肠管运动使血液在体腔或血窦内循环。一些寄生种,如人形鱼蚤,血管系为封闭型。大多数甲壳类的血液中含血青素,所以微呈蓝色(如虾、蟹),少数种(如枝角目的溞),血液中含血红素,所以呈红色。 呼吸系统 鳃是甲壳动物的主要呼吸器官,但有些种以皮肤表面进行呼吸。许多甲壳类,有复杂的鳃。十足目、磷虾目和端足目的鳃在胸肢基部或在体壁上;涟虫目的鳃在颚足上;等足目、口足目的鳃在腹肢上;鳃足纲的鳃在躯干肢外侧,由附肢的一部分特化而成。少数陆生种,如等足目的一些种,腹肢上皮肤内陷为带有分枝的管,与陆生节肢动物的气管功能相似;陆栖蟹类的鳃,有肺的功能;少数介形类的鳃为体表长出的皱褶。 神经系统 原始甲壳类(如无甲目、枝角目)的中枢神经为梯形神经系,自体前端向后纵贯全身。前端食道上神经节团常很发达而成为脑。低等甲壳类如鳃足纲的脑是由 2对神经节愈合而成,分为前脑和中脑;高等甲壳类的脑由3对神经节合成,又包括后脑。这3个部分分别分出眼神经、第1触角神经和第 2触角神经。脑以1对环食道神经连合与食道下神经节相连,向后通出腹神经索。腹神经索两条并列,上有许多神经节,基本上每节 1对,左右两神经节间由横的神经相连。虾类腹部每节各有1对神经节,蟹类由于胸部腹部缩短,愈合为一个大神经节集中于胸部,龙虾虽呈虾形,但胸腹部神经节也愈合成一长圆形神经节。 感觉器官 视觉某些低等甲壳类(如桡足纲),无复眼,只有一个单眼,又称无节幼体眼,因为它仅存在于无节幼体期和桡足类成体阶段;在鳃足纲及少数原始软甲纲中,无节幼体眼与复眼同时并存。 生殖系统甲壳动物多数为雌雄异体,营固着生活、寄生生活的种类和少数低等甲壳类常为雌雄同体;某些低等甲壳类(如鳃足纲、介形纲中某些种)能行孤雌生殖;它们以孤雌生殖补充有性生殖或相互交替来适应变化较大的栖息环境。某些端足目(如跳钩虾属)、少数虾类(如长额虾属中的某些种)有雄性先熟、雌雄同体现象。它们在生活史的第 2年,雄性(精巢)先发育成熟,外表特征为雄性,第 3年则转变为雌性,卵巢发育成熟,外形也具雌性特征。甲壳类的生殖腺原来成对,但在背面不同程度地愈合,腺体空腔与输精管或输卵管相通。多数种输精(卵)管为1对,但某些等足目,如半鼠妇科,却有 2对输卵管。有的类群输卵管具盲囊。如系体内受精,则具纳精囊的作用;有的种类还具有能分泌卵壳或卵袋的腺体。输精管也可能分泌精荚或精包,以向雌性输送 。有些种的输卵管末部可能露出生殖孔外。 发育甲壳动物大多有明显的幼体变态。最基本的幼体是无节幼体。典型的无节幼体呈卵圆形,不分节,仅具3对附肢,相当于成体的第1、2触角和大颚,所以又称六肢幼体。其中第1对附肢为单枝型,其余2对为双枝型,都是游泳器官。无节幼体具一无节幼体眼(单眼)。桡足纲、介形纲、蔓足纲、磷虾目、对虾类都有无节幼体期。无节幼体经过数次蜕皮才发育为与成体基本相似的幼后期。软甲纲多种类群的幼体孵化时,构造较为复杂,真虾类孵化为原溞状幼体,蟹类孵化为溞状幼体,龙虾类孵化为叶状幼体,口足类孵化为伪溞状幼体或假溞状幼体,变态较为复杂。许多甲壳类的卵产出后附于雌体上或在特殊的育卵囊内,直到孵化。 生活方式 甲壳动物主要栖于海洋,少数种生活在淡水水域,如江河、湖泊、沼泽、水库、沟渠、和水池,有的栖于地下水中或泥土内,还有少数为陆栖。海中生活的种发现于近万米深的海沟,陆上种发现于近4000米的高山。 许多甲壳类营浮游生活。在海洋和淡水的浮游动物中,甲壳类为最占优势的类群,如桡足纲、枝角目、端足目、磷虾目和十足目的毛虾、樱虾等,常大量密集成群,在表层或深层水中均占优势。对虾类中有些种只生活在深水层中,如拟须虾,绿须虾等。它们的附肢,尤其是腹肢特发达,适应于漂浮和游泳生活。 大多数甲壳类是底栖的,尤其在海洋环境中,从潮间带到近万米的大洋深沟,栖息著大小不同、构造迥异的甲壳类,如潮间带大量成群的蟹、寄居蟹、等足目、端足目、成群固著的藤壶,浅海底占优势的虾、蟹、虾蛄、桡足纲的猛水蚤,深海和海沟底占优势的涟虫目、原足目、端足目等。有的潜居底泥沙内,有的营穴而居,热带潮间带红树林沼泽栖居的海蛄虾洞穴深度接近1米。 淡水种有的发现于高温温泉中,如温泉虾类;有的栖于高山水体中,如山虾目;卤虫能生活在超高盐海水(卤池)或内陆高盐水体中;有些滨海陆栖种虽然能长时间适应于陆上空气中生活,但繁殖时要进入海水,幼虫阶段必须在海水中度过。 许多甲壳类行寄生生活,如桡足纲的鱼蚤类、颚虱目、蔓足纲的根头目,等足目的鳃虱类。另有许多种行共栖或共生生活,如许多鼓虾科、隐虾亚科,少数端足目、蟹类和蔓足纲分别与珊瑚、海葵、海鸡冠、多孔动物、棘皮动物共栖;寄居蟹与海葵共生。 繁殖与发展 甲壳亚门的繁殖方式也很多样,最简单的有将 和卵子放到水中进行外部受精。但也有通过演变的外肢进行体内受精的,甚至有一些寄生的甲壳亚门动物的雄性退化而栖居在雌性的生殖器内的。 甲壳亚门的发展过程类似。一般它们经历多个幼虫期,每次幼虫期开始时幼虫通过萌芽产生新的节和外肢。除五口纲动物外所有甲壳亚门动物一开始的幼体都是典型的无节幼体。有些动物在卵内度过这个幼体期。此后不同纲的动物发展出不同的幼体。有些甲壳亚门经过变态,有些不变态为成虫。 基本分类 一般情况下,甲壳亚门动物与气管类动物(昆虫和蜈蚣)被看作是近亲。一些学者认为昆虫和蜈蚣是甲壳亚门内的动物。这个意见的由来在于对这些动物的胚胎发展的讨论。通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和对 结构的研究今天普遍认同过去属于独立的门的五口纲动物也属于甲壳亚门。甲壳亚门内部的分类和亲属关系还不很清楚而且争论很大。最近数年中新的发现和研究使这个领域动荡非常大。比如过去的枝角目现在被分为多个目。 甲壳动物亚门下分9纲,即头虾纲、鳃足纲、桡足纲、须虾纲、蔓足纲、颚足纲、鳃尾纲、介形纲和软甲纲。但对鳃足纲和甲壳纲的争议还很大。许多学者认为甲壳纲实际上是收集了所有无法分到其它几个纲中的动物,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的纲。 甲壳动物的分类,过去大都依据蔡斯和椎野等提出的系统,基本上是WT卡尔曼1909年方案,最近LG埃伯利等又提出修正方案。现综合列出分类系统如下: 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 头虾纲(Cephalocarida) 短足目(Brachypoda) 鳃足纲(Branchiopoda) 背甲目(Notostraca) 介甲目(Conchostraca) 枝角目(Cladocera) 无甲目(Anostraca) 桨足纲(Remipedia) 须虾纲(Mystacocarida) 须虾目(Mystacocaridida) 蔓足纲(Cirripedia) 囊胸目(Ascothoracica) 围胸目(Thoracica) 尖胸目(Acrothoracica) 根头目(Rhizocephala) 桡足纲(Cepopoda) 哲水蚤目(Calanoida) 猛水蚤目(Harpacticoida) 剑水蚤目(Cyclopoida) 鱼虱目(Caligoida) 颚虱目(Lernaeopodoida) 怪水蚤目(Monstrilloida) 瘤水蚤目(Notodelphioida) 鳃尾纲(Branchiura) 介形纲(Ostracoda) 壮肢亚纲(Myodocopa) 壮肢目(Myodocopida) 海介虫目(Halocyprida) 尾肢亚纲(Podocopa) 简肢目(Platycopida) 尾肢目(Podocopida) 古肢亚纲(Palaeocopa) 古肢目(Palaeocopida) 软甲纲(Malacostraca) 叶虾亚纲(Phyllocarida) 薄甲目(狭甲目)(Leptostraca) 掠虾亚纲(Hoplocarida) 口足目(Stomaoda) 真软甲亚纲(Eumalacostraca) 合虾总目(Syncarida) 地虾目(Bathynellacea) 山虾目(Anaspidacea) 全虾总目(Pancarida) 温泉虾目(Thermo aenacea) 囊虾总目(Peracarida) 穴虾目(Spelaeogriphacea) 糠虾目(Mysidacea) 涟虫目(Cumacea) 端足目(Amphiopoda) 等足目(Isopoda) 原足目(Tanaidacea) 真虾总目(Eucarida) 磷虾目(Euphausiacea) 异虾目(Amphionidacea) 十足目(Decapoda) 经济意义 许多甲壳动物可供食用。如十足目的虾和蟹,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现在边远海域和深海的甲壳类资源已受到重视,尤其是南极的磷虾。 许多甲壳类动物在海洋或淡水中是鱼虾的天然饵料,例如,磷虾目、糠虾目、类和浮游桡足纲等是上层鱼类的重要食物,而底栖小型甲壳动物则是中下层鱼虾类的重要饵料,它们直接影响经济鱼类的生长和资源量,对渔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甲壳动物对人类有害。例如,等足目的蛀木水虱和团水虱等穴居海中木材内,大量繁殖时,能破坏海港或码头的木质建筑物。蔓足纲的藤壶附着于船底、浮标或其他水下设施上,能减低船只行驶速度,浪费燃料,或使浮标、水雷等设施下沉,失去作用。 寄生甲壳类(如寄生桡足类、等足类、蔓足类等)常使寄主(鱼类、虾、蟹等)停止生长,不能成熟和繁殖;而某些淡水种,如绒螯蟹、沼虾、蝲蛄等,又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误食感染的生虾、蟹时,会受肺吸虫感染。 甲壳动物中有些种,如在珊瑚礁栖居的熟若蟹等,体内含有毒成分,误食会中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1353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