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运大同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翻译:
1、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声叹气。孔子叹气,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英明杰出的君主当政的时代,我虽然没有赶上,可是我心里向往(那样的时代)!”
2、“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大家推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彼此之间讲诚信,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仅仅只敬奉自己的亲人,也不仅仅只慈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壮年人都有工作可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矜寡孤独和残废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顾。男子都有职业,女子都适时而嫁。对于财物,人们只是不愿让它遗弃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里不可;对于气力,人们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所以勾心斗角的事没有市场,明抢暗偷作乱害人的现象绝迹。所以,门户只须从外面带上而不须用门上锁。这就叫大同。”
3、“现在的大同社会的准则已经消逝不见了,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其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把礼义作为根本大法,用来规范君臣关系,用来使父子关系亲密,用来使兄弟和睦,用来使夫妇和谐,用来设立制度,用来确立田地和住宅,用来表彰有勇有智的人,用来把功劳写到自己的账本上。因此,勾心斗角的事就随之而生卜,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规可循。如有不按礼办事的,当官的要被撤职,民众都把他看作祸害。这就是小康。”
1关于礼仪的诗句
1、《荀子富国》商朝: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木工的黑线用以判曲直,圆规与直角尺用于量度方与圆。
2、《礼记·经解》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3、《荀子·王霸》商朝 荀子: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4、《荀子·大略》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5、《群书治要·经解》商朝 荀子: 夫礼之于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人立身处事必须遵照执行的基本原则。人如果失去了立身之处,就一定会跌倒沉沦。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参考资料:
1、《礼记·经解》商朝 荀子
原文: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译文: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2、《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唐代:李白
原文: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译文:你平生多有使人感激不尽的行为,素有忠义的褒奖。近来却祸事连连,天怒人怨,以往事业如流水消失。
3、《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春秋末年鲁国 左丘明
原文: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译文:礼是天经地义的,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4、《九歌·礼魂》先秦:屈原
原文: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译文:
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姣美的女子唱得从容自如。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
5、《周礼·春官·肆师》汉朝 周公旦
原文:
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译文:凡国家的大事,演习有关的礼仪,而协助大宗伯。
3关于礼仪的诗句“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孟子离娄下》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歌德:《亲和力》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玛沃蒙塔古:《书信集》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茹贝尔:《名言集》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奥维:《名人名言录》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4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1、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意思: 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2、子曰: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仁 心之善、礼 行为之善、由心而发的礼 是为真礼也、仅仅就礼而礼的 是为虚礼也 、一人 如 仁礼俱在 则其人善、一人 若 仅礼无仁 则其虚伪也、一人 若 只仁弗礼 则不拘礼而其性爽也、一人 若 无仁无礼 非人禽兽也
够吗?不够请继续追问哦
5关于礼仪的诗句《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6有关论语中的一些有关礼仪的句子和解释★10句谢谢♀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翻译: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的人会运用‘仁’的原则以求得利益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翻译: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③礼之用,和为贵翻译: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④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翻译: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为难而愿意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喜悦,高兴吗?⑦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翻译: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⑧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翻译: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⑨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翻译: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翻译: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7形容礼仪的诗句有哪些1、礼仪卒度
先秦
诗经
《楚茨》
2、礼仪既备
先秦
诗经
《楚茨》
3、十六知礼仪
汉
汉无名氏
《孔雀东南飞》
4、迁飞在礼仪
唐
王昌龄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5、载持巾栉礼仪好
唐
刘商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6、三百礼仪成
唐
李峤
《经》
7、载持巾栉礼仪好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十八拍》
8、上清朝礼仪
唐
皮日休
《太湖诗·三宿神景宫》
9、徐动合礼仪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0、徐动合礼仪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1、礼仪从此废
元
王冕
《自崔镇至济州人情风俗可叹三十韵》
12、礼仪既备
宋
程公许
《明禋进戒诗》
13、居然合礼仪
宋
林同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张霸》
14、礼仪三百复三千
宋
吕希哲
《绝句》
15、方岳何暇安礼仪
宋
莫济
《次韵梁尉秦碑》
16、簪绂光辉与礼仪
宋
四锡
《元日》
17、高谈大笑拘礼仪
宋
王拱辰
《耆英会诗》
18、见客礼仪生
宋
魏野
《和王衢见寄》
19、礼仪今既备
宋
游九言
《庆余思永冠》
20、奉礼仪修献
宋
周端臣
《游籍田》
21、礼仪今太叔
明
李崇仁
《挽金太常》
22、起坐皆礼仪
明
张掞
《赠萧溪耕者》
8关于礼仪的论语有翻译5条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出《论语》首篇《学而》
理解这句话,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个是“朋”的意义,一个是“朋”“自远方来”的原因。
在古代,“朋友”一词是一个很庄重的称谓。“朋”是指有共同学习目的的人,“友”是指有共同人生志向的人,合而论之,“朋友”就是指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切磋,互相促进,能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人。
那么该怎样得到朋友,使他们“自远方来”呢?想让具有高尚修养的朋友“自远方来”,自己也必须具有好的人格魅力才行!
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发显示出自身的魅力,广交朋友,在相互学习切磋中不断提高自己,这必将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与我们相聚。2008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正是这样一个朋友相聚的盛会,也正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有力证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语出《颜渊》,是子夏劝慰同学司马牛的一句话
司马牛是一个好学的人,但他心中却有一个难以抹去的隐痛,就是他的哥哥桓魋。桓魋是宋国的司马,常行恶事,且有作乱之心,甚至要杀害孔子。有这样一个哥哥,司马牛满心忧虑。虽然孔子用“君子不忧不惧”来劝慰他,但他仍伤心的认为“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却没有。”于是子夏劝慰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一个人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以兄弟之情来对待你。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以诚相待,必然会换来别人的真心。孔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颜渊》、《卫灵公》
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在《颜渊》篇,仲弓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以此言相告;在《卫灵公》篇,子贡问老师“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吗?”孔子说:“其恕乎!”又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进一步阐释“恕”的意义,自己不喜欢做的,就不要强迫别人。
孔子重视这句话,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仁”的思想,即以仁爱宽厚之心去对待他人。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表达了类似主张,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君子成人这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孔子也知道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公冶长》篇中,他就曾告诫子贡:“这还不是你能做到的!”因此,他要子贡终身奉行“恕”这个准则,而他自己也是认真遵循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今天可以被看作“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充分尊重他人,如果能遵循这个原则,那么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际事务,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4“德不孤,必有邻”——语出《里仁》篇
孔子把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人视为有德之人,但他们常常会遇到阻力,孔老夫子自己就是这样。他之所以周游列国,就是因为在自己的国家无用武之地。在周游途中,他遭受了匡人的武装围困,在宋国险遭桓魋毒手,在陈国断粮的窘迫。此外,还有接舆、长沮、桀溺等持不同政见者的嘲笑。其境遇,真是“若丧家之狗”。孔子老夫子也曾发出过悲叹,甚至产生过逃避念头,但他知道“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以极大的勇气和信心来坚守自己的理想。在困苦的环境里,他能“乐亦在其中矣”;面对桓魋的迫害,他自信的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德不孤,必有邻”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和信心。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我们更需要营造精神家园,守住心中理想的净土。坚信“德不孤”,坚守自己美好的节操,坚持追求理想,这就是人生动力之源泉!
5“礼之用,和为贵”——语出《学而》篇
孔老夫子对“礼”非常重视。所谓“礼”,是一种节制、一种约束,是实现“仁”的重要准则。而“和”则是指不同事物和谐共处的状态,既是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又是一种方法论。
“礼”和“用”的结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和”是运用“礼”的最佳方法。孔子主张“礼让为国”,而古人又常用味道的调合来比喻治国。做一锅好菜,必须以从容不迫的态度,调合百味,使之和谐畅美,这就是“和”。以“和”的方式来运用礼节,就能保证从全局出发,不偏执、不拘泥,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另一方面,“和”又是“礼”的目的。孔子在重“礼”的同时,提倡“君子和而不同”,遵守礼节,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而不苟且求同,广泛吸收他人长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成为既沉静、谦和,又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真君子。
而今,我们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以兼容互补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不断提升自己。这正是“礼之用,和为贵”的表现。
9关于礼仪的诗句有哪些“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名言集》
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
———奥维:《名人名言录》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名言集》
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
———奥维:《名人名言录》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怀素自叙帖原文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睱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牋(即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辩。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疑为衍字)楷精法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其后继作不绝。溢乎箱箧。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易。许御史瑶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时大历丁巳冬十月二有八日
《唐怀素自叙帖》是怀素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及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而以狂草写成的书卷,卷中摘录颜真卿等书家、诗人及名流贵卿所赠诗文及对他的草书的赞颂。
怀素自叙帖翻译
其中述形似的,就有张礼部说:"行笔有如虺蛇奔走势就座,旋风骤雨声响满屋堂。"卢员外说:"起初疑似轻烟动摇古松,随后又像山开现出万仞峰。"王永州邕说:"那笔画像是寒猿饮水摇动的枯藤,像是壮士拔山伸出的劲铁。"朱处士遥道:"笔下唯看到激电流逝,字写成只吓得蟠龙走动。"述天机风格的,就有李御史舟说:"过去张旭作书,当时的人称他'张颠';今怀素作书,我实在要称他'狂僧'。用狂来继承颠,有谁说不可!"张公又说:"稽山贺老〈即贺知章〉只是略知名,吴郡张颠曾北面称臣。"许御史瑶说:"志趣在新奇无一定准则,古瘦的字体似水势流尽一半无墨。醉来信手书写两三行,醒后再书写却不能获得。"戴御史叔伦说:"手以心为师,笔势转新奇,诡形恠状反而合宜。人人欲问此中的奥妙,怀素自己也说全不知。"说快速的,就有窦御史冀说:"白壁长廊数十间,兴致来了稍稍发泄胸中气。然后大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说:"挥毫行墨有若列入的奔马,满座的人失声说眼睛跟不上笔。"称愚蠢拙劣的,就有叔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的诗云:"远飞的鹤,没有前行的伴侣。单独漂浮的云片托付给太虚。发起狂来看轻世界,酒醉里得到真知。"
这些都是话语含着激励,见识玄虚奥妙,固然不是漂浮不实之辈之所敢当,只增加我的惭愧畏惧罢了。时大历丁巳冬十月廿八日。
背景
《自叙帖》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
历史辗转
《自叙帖》,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征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今佚。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作者简介
怀素(737~799年),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艺文,尤好草书。好饮酒,及其酒酣兴发,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书之,时人谓之"醉僧"。自言得草书三昧,有"狂僧"之称。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师从邬彤(怀素姨表兄弟)学草书。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乃告以笔法。762年(宝应初年)自零陵出游,历衡阳,走广州,客居潭州,然后经岳州,进入长安。772年,怀素回乡,途经洛阳,适逢颜真卿,曾趋谒拜访,僧儒论书,遂为书坛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卢象、戴叔伦、钱起等人,皆有歌行称颂之。怀素以狂草著称于世,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狂素"。传世墨迹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苦笋帖》、《论书帖》等帖。
1、李敬玄,亳州谯人也。敬玄博览群书,特善五礼。贞观末高宗在东宫马周启荐之召入崇贤馆兼预侍读仍借御书读之。敬玄虽风格高峻,有不可犯之色,然勤于造请,不避寒暑,马周及许敬宗等皆推荐延誉之。乾封初,历迁西台舍人、弘文馆学士。总章二年,累转西台侍郎,兼太子右中护、同东西台三品,兼检校司列少常伯。时员外郎张仁_有时务才,敬玄以曹事委之。仁_始造姓历,改修状样、铨历等程式,处事勤劳,遂以心疾而卒。敬玄因仁_之法,典选累年,铨综有序。自永徽以后,选人转多,当其任者,罕闻称职,及敬玄掌选,天下称其能。预选者岁有万余人,每于街衢见之,莫不知其姓名。其被放有诉者,即口陈其书判失错及身负殿累,略无差殊。时人咸服其强记,莫之敢欺。选人有杭州参军徐太玄者,初在任时,同僚有张惠犯赃至死,太玄哀其母老,乃诣狱自陈与惠同受。惠赃数既少,遂得减死,太玄亦坐免官,不调十余年。敬玄知而大嗟赏之,擢授郑州司功参军,太玄由是知名,后官至秘书少监、申王师,以德行为时所重。敬玄赏鉴,多此类也。咸亨二年,授中书侍郎,余并如故。
敬玄久居选部,人多附之。前后三娶,皆山东士族。又与赵郡李氏合谱,故台省要职,多是其同族婚媾之家。高宗知而不悦,然犹不彰其过。仪凤元年,代刘仁轨为中书令。调露二年,吐蕃入寇,仁轨先与敬玄不协,遂奏请敬玄镇守西边。敬玄自以素非边将之才,固辞。高宗谓曰:“仁轨若须朕,朕即自往,卿不得辞也。”竟以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仍检校鄯州都督,率兵以御吐蕃。及将战,副将工部尚书刘审礼先锋击之。敬玄闻贼至,狼狈却走。审礼既无继援,遂没于阵。俄有诏留敬玄于鄯州防御,敬玄累表称疾,乞还医疗。许之。既入见,验疾不重,高宗责其诈妄,又积其前后愆失,贬授衡州刺史。稍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永淳元年卒,年六十八。
2、翻译
李敬玄,是亳州谯人。李敬玄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五礼。贞观末年,高宗在东宫,马周上奏举荐了他,召进崇贤馆,兼参与侍读之事,依旧借御书学习。李敬玄的秉性虽然端庄严峻,有不可侵犯之色,但勤于拜见权要,不避寒暑,马周和许敬宗等人都极力推荐并称赞他。乾封初年,历任西台舍人、弘文馆学士。
总章二年,多次转官担任西台侍郎,兼任太子中护、同东西台三品,并检校司列少常伯。当时员外郎张仁_很有处理事务的才干,李敬玄就把本曹事务交他办理。张仁_开始编制姓历,修改状样、铨历等规程,办事勤劳,最后因为心脏病发作而死。李敬玄沿袭张仁_的方法,主持考选多年,诠选录用有条不紊。自永徽年以后,候补官员逐渐增多,主持考选的人很少听说有称职的,等李敬玄主持考选,天下都称赞他能胜任。参加考选的官员每年有一万多人,李敬玄每次在街道上遇见他们,没有叫不出姓名的。有人没被选上前来投诉,他可以当场口述他们书判中的错误以及依法对本人的处罚,毫无差错。当时人们都佩服他的记忆力强,没人敢欺瞒他。有个候补官员是杭州参军叫徐太玄,刚到任时,同僚张惠犯了贪赃罪应当处死,徐太玄可怜他母亲年老就到监狱自首中和张惠同时接受赃物。张惠贪赃的数目减少后,就得以免去死罪,徐太玄也因此免官,十多年不得调官。李敬玄了解这件事后大为赞赏,提升徐太玄做了郑州司功参军,徐太玄因此而知名,后来官至秘书少监、申王师,因品德高尚受到时人推重。李敬玄所赏识的大多是这种人。咸亨二年,授任中书侍郎,其余官职依旧。
李敬玄在考选部门任职很久,许多人都依附他。前后三次娶妻,都是山东的士族,他又和赵郡的李氏联宗,所以台省的要职,大多是他的同族和姻亲之家。高宗知道以后很不高兴,但依然没有公开批评他的过错。仪凤元年,接替刘仁轨任中书令。调露二年,吐番入侵,刘仁轨原先与李敬玄不和,这时便上奏皇帝请求派李敬玄镇守西部边境。李敬玄认为自己不是边将之才,坚决推辞。高宗对他说:“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朕就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最终任命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任安抚大使,并检校鄯州都督,率领军队抵御吐番。等到将要作战时,副将工部上书刘审礼做先锋首先进攻吐番。李敬玄听说贼兵到来,狼狈逃走。刘审礼因为没有后援,便战死阵上。不久下诏书留李敬玄在鄯州防御,李敬玄多次上表声称有病,请求回京治疗,皇帝同意。入朝拜见皇帝后,检查他的疾病并不重,高宗责怪他谎言欺诈,再加上前面的过失,贬授衡州刺史。不久迁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永淳元年死去,终年六十八岁。
礼记《大同》全文翻译: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
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人物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大同》介绍:
1、《大同》是从《礼记》第9篇中节选出来,标题为另加上去。是儒家理想大同世界。《大同》是《礼记·礼运》中的一篇,描述了一个人人平等、安定富裕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既是个人修养之要,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
2、《礼运大同篇》是论述礼之源头和礼之实的专论,它同后一篇《 礼品》是姊妹篇。以《礼运》为篇名, 正表明它的中心内容是在记录帝王时代的礼乐之因革。
3、不过,造成《礼运篇》脍炙人口的倒不在于它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而是由于冠於篇首的“大同小康”思想,为后世人描绘了一个民族理想中的世界图案,故后世有“礼运大同”的说法。“大同”和“小康”,是相对的两种社会形态,在对立之中相得益彰。按古代说法即认为《礼记·礼运》篇的“大同”之说是受 墨家或 道家的影响。
《大同》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仪是论语里的八佾篇
本篇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些好;治丧,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举行禘祭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内容,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可能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说的时候,指着自己的手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到什么地方去祷告求情也是无用的”。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代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事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嘛。”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比射箭,主要不是看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哩。”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国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节役使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给鲁国乐官讲奏乐过程:“奏乐过程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宏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为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遇丧事时不悲伤哀痛,这个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