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片增重偏高可能会对电池片的质量产生影响,从而降低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甚至导致电池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因此,解决电池片增重偏高造成的品质问题至关重要,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检查生产工艺和原材料质量:电池片增重偏高很可能是由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或原材料质量问题所导致,因此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和分析,找出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优化生产工艺和设备:如果发现生产工艺或设备存在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确保电池片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降重处理: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电池片增重偏高的情况,可以采取降重处理的方法,如采用化学蚀刻、机械研磨等技术,使电池片重量达到规定标准。
严格控制品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如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严格控制产品的重量、尺寸、外观等方面的质量,确保电池片符合要求。
分类筛选:生产出来的电池片可以通过分类筛选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电池片分类使用,不符合标准的电池片可以返工或淘汰,以确保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解决电池片增重偏高的品质问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才能保证电池片的质量和性能达到标准要求。
如果您需要将 PET 瓶增加重量,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填充瓶子:将瓶子填充到适当的水平可以增加其重量。您可以用沙子、小石子、干豆类等填充物来填充瓶子。
2 使用粘合剂:在瓶子内部涂上一层粘合剂,让其干燥后可以增加瓶子的重量。
3 使用铅块:将一些小块的铅放入瓶子中,可以使其增加重量。但请注意,使用铅时要注意安全,避免铅中毒。
4 使用铁块:与使用铅块类似,将一些小块的铁放入瓶子中,可以增加其重量。
5 使用水泥:将一些水泥混合物倒入瓶子中,让其干燥后可以增加瓶子的重量。
需要注意的是,增加 PET 瓶的重量可能会影响其原本的设计用途和性能,所以请谨慎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此操作。
小麦生育后期,保粒增重的技术措施:
1、加强后期肥水管理。在小花退化高峰(约隔至四分体期)之前,供给充足的肥水,是减少小花退化,提高小花结实率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在高产田块,实施"前氮后移"施肥法,在小麦两极分化后及时追施适量的氮素化肥,并结合施肥进行麦田灌水,对促粒增重效果十分明显。在小麦开花后10天左右,要浇好小麦灌浆水,可有效地防止后期干旱。
2、建立健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小麦生育中后期气温高,群体大,是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时期。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等;主要害虫有蚜虫、红蜘蛛、粘虫等。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其发生、流行。小麦纹枯病3月上中旬进入流行盛期,也是防止适期。每亩用3%井冈霉素水剂200-250毫升或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对水50千克均匀喷施到小麦茎部,发病严重田块,间隔5-7天,再喷1次。小麦锈病、白粉病常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发病盛期,即为防治适期,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发病严重时间隔5-7天,再喷1次。小麦赤霉病一般减产1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在抽穗、扬花期每亩用80%的多菌灵超微粉10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150毫升加水50千克均匀喷雾。小麦穗蚜危害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每亩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克,或10%吡虫啉10克对水40-50千克喷雾。禁用甲胺磷、久效磷、氧化乐果、1605等剧毒高残留农药。
3、进行后期叶面追肥。抽穗到乳熟,如小麦叶色发黄、脱肥早衰麦田,重点应喷施氮素化肥。每亩用1-2%尿素溶液50-60千克或2-4%硫酸铵溶液50-60千克喷施,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一般喷1-2次可增产小麦5-10%,高的可增产20%左右。没有早衰现象的高产麦田,一般不再喷施氮素化肥;有可能贪青晚熟的麦田,也不能喷施氮素化肥。这两类麦田,应重点喷施02-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5%的草木灰,每亩50-60千克,都能获得一定的增产效果。据试验,一般可提高千粒重13克,增产5%以上,高的可增产15%左右。施氮肥较多的缺磷麦田应重点喷施2-4%的过磷酸钙溶液,每亩施50-60千克,也能促进籽粒灌浆。提高千粒重。
4、合理运用化学调节物质。在小麦生育中后期,采用综合化学调控技术,以减少小花退化,促进籽粒灌浆,也是稳定提高小麦穗粒重的关键措施之一。如在小麦孕穗至扬花期喷001-0103毫克/升三十烷醇能提高光合性能,促进籽粒灌浆;孕穗后用光呼吸抑制剂亚硫酸钠(每亩4-5克)喷施3-4次,可达到促粒增重的效果。
5、预防后期干热风危害。浇足浇好小麦灌浆水;根据小麦群体、天气状况(有无大风),巧浇麦黄水,防御干热风。小麦植株体的磷、钾含量高,能增强抗干热风的能力。在小麦孕穗至开花期间,叶面喷洒03%磷酸二氢钾溶液、草木灰液及黄腐酸铵、硫酸锌、硼等植物蒸腾抑制剂,对预防干热风均有较好的效果。
为简化田间操作,提高效益,农艺上可采取"一喷三防"的办法,即将农药、生长调节剂和肥料按适当比例混合复配在一起,进行叶面喷施,达到防病虫、防倒伏、防干热风的目的。
供您参考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化学稳定性好,易吸收,生物活性高,可显著降低在饲料中的添加量,降低饲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今后可从降低生产成本和简化生产工艺、深入理论机制研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
微量元素是动物维持生命和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素之一,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体几乎所有的生理生化过程,满足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在动物营养研究中,
微量元素依次经历了无机盐、简单有机物和氨基酸螯合盐等三个阶段。无机盐因为易与饲料中植酸、纤维素等成分形成不溶性螯合物,导致在动物中生物利用率低。
简单的有机酸盐虽然比无机盐稳定,但消化吸收率仍不理想。目前,氨基酸螯合物型微量元素的营养生理功能在科研和饲料养殖业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广泛的应
用。与前两代微量元素产品相比,氨基酸螯合盐不仅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而且生物利用率高,具有抗干扰、毒性小、吸收率高、增重明显等优点,是理想的新型高
效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展了该项研发工作,“八五”期间还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微量元素氨基酸螯
合物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已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应用范围也从畜禽养殖业扩展到了水产养殖业中,成为生产高档饲料的必添成份。
一、定义及化学结构
1978年,微量元素与氨基酸螯合的产物由美国Albicn
实验室成功研制。美国饲料检测局(MFCO,1996)明确定义了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概念:由某种可溶性金属元素离子同氨基酸按一定的摩尔比以共价键
结合而成。水解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0,生成的螯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800。螯合物是指一个或多个基团与一个金属离子发生配伍所形成的
具有特殊螯环状结构的化合物,是一种接近于动物体内天然形态的微量元素添加剂,形成的环数越多,螯合物的稳定性越好。其中,金属离子通常叫做中心离子,而
与中心离子螯合着的中性分子叫做配位体,可作为中心离子的微量元素金属离子主要有铜(Cu2+)、铁(Fe2+)、锌(Zn2+)、锰(Mn2+)和铬
(Cr3+)等,使用的配位体有赖氨酸、蛋氨酸和甘氨酸等。实际生产中根据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构成来划分螯合物的种类。以微量元素来分类:铁螯合物、锌螯合
物、铜螯合物等。以配位体氨基酸分类:蛋氨酸系列、甘氨酸系列、赖氨酸系列等。
二、营养生理功能
1、促进金属离子吸收,生物学效价高
无机盐微量元素必须借助辅酶的作用与氨基酸或其他物质形成络合物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吸收后金属元素在血液中与某些蛋白结合,被运输到机体所需要的部位产生
功效。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金属离子与氨基酸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后,生成稳定的螯合物,不仅稳定性好,缓解了矿物质之间的颉颃作用,而且在消化过程中减
少了pH值、脂类、纤维、胃酸等物质的影响,有利于动物机体对金属离子的充分吸收和利用。据报道,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动物机体内的吸收代谢与无机盐不
同,位于五元或六元环螯合物中心的金属离子可以通过小肠绒毛刷状缘,以氨基酸或肽的形式被吸收。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既是机体吸收金属离子的主要形式,又
是动物体内合成蛋白过程中的中间物质,因此,可以在促进金属离子的吸收的同时,减少许多生化过程,节约能量消耗,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效价。化学研究也表明,
其稳定常数介于4-15之间,并且证明螯合物的稳定常数介于此,将利于其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2、毒性小,适口性好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作为体内生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对机体产生副作用小,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半数致死量远远大于无机盐。一般的
无机微量元素适口性较差,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克服了这方面的缺陷,它含有大量氨基酸,具有氨基酸特有的鲜香味,适口性好,具诱食作用,易于被动物采食,
利于胃肠道的吸收利用,同时可增强动物体内生物酶的活性,提高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利用率,大大促进了动物生长性能的发挥。
3、形成缓冲系统,减轻维生素破坏程度
研究表明,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能显著降低预混料中脂溶性维生素A 和水溶性维生素B
的损失率,减轻饲料中维生素的破坏程度,而且还能对动物机体起缓冲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的螯合反应为金属离子在介质中的浓度提供了一
个缓冲系统,缓冲系统通过离解螯合物的形式来保证金属离子浓度恒定。金属离子对日粮中维生素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在常用饲料配方中维生素的添加量远远
超过饲养标准推荐量,从而增加了饲料成本。而饲料中改用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后,利用螯合物中游离金属离子少的特点,可以降低对维生素的破坏程度,从而减
少日粮中维生素的添加量。同时,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可增强动物体内酶的活性,提高维生素利用率。
4、调节机体免疫力,提高鱼体抗病抗应激能力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被吸收进入鱼体后,螯合的微量元素被直接运输到特定的靶组织和酶系统中,满足机体需要。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结构上与动物体内生物
酶形态有些类似,可能作为“单独单元”在动物体内起作用,有利于提高动物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抗应激能力,具体表现如改进动物皮毛状况,减少早期胚胎死亡
等。同时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还可减少体内自由基的形成,能够增强杀菌能力,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应答水平,对某些肠炎、皮肤病、贫血和痢疾有显著的治疗作
用。
5、具抗氧化作用,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和对环境的污染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减少鱼体内自由基形成,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并因为其特殊的螯合结构,具有很高的生物
效价,一方面可以满足动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相应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用微量元素氨基酸
螯合物,由于其用量少,也可避免使用高铜等微量元素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
三、水产动物的应用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能够为动物的生长繁殖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利于动物体内酶的复制、激活和再生,是适合鱼虾营养需要的理想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对促进鱼虾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和鱼虾成活率,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1、鱼类养殖上的的应用效果
李爱杰(1994)报道,用五种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氨基酸螯合物饲养罗非鱼,氨基酸螯合盐组比无机盐组罗非鱼增重率提高
1784-2584%,饵料系数降低860%,微量元素的吸收率平均提高25%。用铁、铜、锰、锌、钴氨基酸螯合物饲喂鲤鱼的生长试验表明,添加氨
基酸螯合物的3个试验组比对照组增重提高372-681%,螯合物组饵料系数得到明显改善(螯合物组鲤鱼的饵料系数16,显著低于无机盐组
27),成活率大大提高。鲤鱼的消化吸收试验表明,相对无机盐来说,氨基酸螯合盐在鲤鱼体内的消化率分别提高:Cu 4137% 、Co
4648%、Fe 15%、Zn 1617%、Mn 582%。
赵元凤等(1997)在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与无机盐添加剂在罗非鱼饲养中的对比试验表明,添加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罗非鱼生长显著好于无机盐组,四个
试验组分别比对照组增重757%、865%、1085%、890%,饵料系数下降292%、334%、435%、337%。采用静水密闭
法测定罗非鱼的耗氧率发现,添加氨基酸螯合盐的罗非鱼耗氧率显著低于无机盐组。
傅英等(1992)比较了无机盐、螯合物对土池中草鱼苗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螯合物组的草鱼苗饲料系数降低了10%,增重率远远高于无机盐组。
宋进美等(1996)进行大规模的罗非鱼和鲤鱼饲养实验,再次证实了饲料中添加氨基酸螯合盐可显著提高鱼的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饲料效率。添加氨基酸螯合盐
的罗非鱼增重率提高150-360%,饲料效率提高164-317%;而鲤鱼分别比对照组增重率提高175-396%,饲料效率提高了
180-383%。宋进美等(2001)用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酸微量元素及无机微量元素,添加在鲤鱼饲料中,进行对比饲养试验,并对各组试验鱼的增
重率、饲料转化率、肌肉营养成份及肌肉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微量元素的各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等量添加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酸
微量元素,明显优于无机微量元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的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比无机微量元素分别提高88%、102%;多糖酸微量元素的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
比无机微量元素分别提高59%、37%。氨基酸微量元素与多糖酸微量元素对鲤鱼增重率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Paripatananont等(1995)用添加Zn-Met或Zn-SO4的纯化饲料喂养斑点叉尾鮰10
周。结果表明,以蛋清为基础的饲料组Zn-Met和ZnSO4的添加量分别为558g/kg和1894g/kg或以大豆为基础的饲料组为591g
/kg 和3019 g/kg时,鱼体能获得最大的增重性能。
Apines-Amar等(2004)在虹鳟饲料中添加不同形式的微量元素,15周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微量元素含量相同时,氨基酸螯合盐组的骨胳和肝脏中
Cu的沉积量极显著高于无机盐组(P<001),当氨基酸螯合盐的含量是无机盐的一半时,体内DNA聚合酶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无机盐组活
性相当。Apines等2003年的试验结果也表明,当使用氨基酸螯合物时,虹鳟机体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无机盐组,而且消化吸收率显著提高。
2、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阳会军等(2001)在基础饲料中添加Cu-Met和CuSO4两种形式的铜都能有效促进斑节对虾的生长,但Cu-Met的利用率比CuSO4高得多,添加15 mg/kg 的Cu-Met可满足斑节对虾生长的需要,但以CuSO4为铜源时,需求量为30mg/kg。
董晓慧等(2006)比较了氯化钴和蛋氨酸钴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组织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15mg/kg的蛋氨酸钴显著提高了对虾0-8周的增重
率(P<005),但钴的添加形式和添加水平对肌肉中钴含量和肝胰脏中的钴含量影响不显著。董晓慧等于2007年比较了不同形式的铜对凡纳滨对虾
生长、免疫机能和铜沉积的影响,在4 周和8
周时,添加蛋氨酸铜的对虾增重率均显著高于硫酸铜组(P<005),血清酚氧化酶(PO)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硫酸铜组,当饲
料中蛋氨酸铜添加量为10mg/kg时,可满足对虾生长和免疫需要。
杨原志(2007)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分别添加20mg/kg、40mg/kg、60mg/kg、80mg/kg和100mg/kg的硫酸锌和Zn-
Met,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锌源组对虾的免疫功能有显著差异(P<005), Met-Zn添加量为40-60mg/kg时生长和免疫效果最好。
组织中营养物质含量也是反映动物营养状况的一个指标。Lorentzen在鱼粉饲料中添加亚硒酸盐及蛋氨酸硒,研究其对大西洋鲑组织硒水平的影响,试验发
现,蛋氨酸硒组鱼体肌肉和全鱼硒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机盐组,随着蛋氨酸铜添加量的增加,中国对虾体组织的铜沉积量呈直线上升。
3、在螃蟹养殖中的的应用
赵玉蓉等(2003)在鱼粉-豆饼饲料中添加锌及其蛋氨酸螯合物,研究其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发现:蛋氨酸锌处理组的增重率明显高于同水平
的硫酸锌处理组,蛋氨酸锌处理组的河蟹肌肉及全蟹锌含量高于对照组和硫酸锌处理组,且蛋氨酸锌处理组的蟹肉的蛋白质及蛋氨酸含量高于硫酸锌处理组。
四、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可以明显促进动物的生长,增强畜禽免疫力,提高抗应激能力。同时,也可减少微量元素在日粮中的添加量,相应减少排泄物中的排出量,减
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微量元素添加剂更新换代的优良产品,其在水产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作用与意义毋庸置疑。但因目前存在以下问题,限制了微量元素
螯合物的发展。
1、相对无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价格偏高,这是制约其在养殖上广泛使用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其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提高产品质量,探索降低生产成本和简化生产工艺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2、有关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相对于无机微量元素的生物学利用率,以及适合鱼体的最佳螯合物结构形式、吸收机理、作用机制、最佳添加比例及剂量等方面研究较少,这些都不利于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鱼虾养殖中的应用与推广。
3、目前氨基酸螯合盐在国内畜禽、水产中应用日益广泛,但其质量管理体系还尚待完善,饲料企业、养殖场很难判断各产品的优劣,这也是目前微量元素氨基酸螯
合物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应尽快建立饲用螯合物的产品质量标准,强制性执行国家标准以监督产品质量和指导生产。研究制定螯合物质检的确实有
效方法,规范饲用螯合物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鲫鱼饲料有效磷含量与增重有关。根据查询网上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饲料中磷水平对鱼类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存活率等生长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磷是动物饲料中继蛋白质和能量以外的第三种最昂贵的饲料原料。
西门塔尔牛和西杂牛不是一个品种的牛,有纯种的西门塔尔牛有西门塔尔杂交牛,西门塔尔牛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头、胸、腹下、四肢及尾帚多为白色,皮肢为粉红色,头较长,面宽;角较细而向外上方弯曲,尖端稍向上。颈长中等;体躯长,呈圆筒状,肌肉丰满;前躯较后躯发育好,胸深,尻宽平,四肢结实,大腿肌肉发达;乳房发育好,
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西门塔尔牛公牛体高可达150-160厘米,母牛可达135-142厘米。腿部肌肉发达,体驱呈圆筒状、脂肪少。早期生长速度快,并以产肉性能高,胴体瘦肉多而出名。在杂交利用或改良地方品
西门塔尔牛
种时的优秀父本。具有典型的肉用性能:不同品种的牛,在体格、体型方面是不同的,这使牛的生长率、产肉量和胴体组成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西门塔尔牛在育肥期平均日增重15-2公斤
11哺乳仔猪的采食量
哺乳仔猪的体增重受母猪泌乳性能、窝哺乳仔猪数、哺乳时间和补料(教槽)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21日龄65千克体重断奶仔猪在哺乳期体增重的管理目标是:内三元和外三元品种猪的日增重分别为200克和300克。刚断奶仔猪维持能量需要为1812兆焦(044×65075=1812),若断奶仔猪饲粮代谢能为165兆焦/kg,则仔猪断奶时每天要食入110克(1812÷165×1000=110)饲粮才能提供其维持需要。若按平均断奶前的250克日增重的目标计,不考虑母乳喂养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断奶后体重增加1kg需能量152兆焦,则每天需38兆焦(152×250/1000=38),需要采食230g (38÷165×1000=230)饲粮才能满足其增长需要。因此,哺乳仔猪断奶前的适宜采食量应为340g/d(110+230=340)。通常也将不低于350克/天的摄食量基准作为仔猪断奶标准之一。
12 断奶仔猪的采食量
从生产实际中我们可以发现,断奶仔猪的采食量以断奶第一周的变化为大。断奶第一周的采食量很少能达到200g/d,尤其在断奶后的前2天,常常低于100g/d,有些仔猪甚至拒食达5~7天之久,维持饥饿状态。据报道:仔猪断奶第一周的增长速率反映了体况的变化,若体增重为200g/d,体增重的组成值是:体内沉积了约50g的蛋白质,150g的水分和0g的脂肪,即要保证至少200g/d的增重速率,仔猪的膘情才不至于明显下滑,才能维持断奶后的体况,若因断奶拒食,体增重为0g/d,则体组成的变化是机体积留了约55克的水分,同时动用了55克脂肪,体内蛋白质既无增长又无耗用,此时尽管没有减重,猪呈现出瘦骨嶙峋的体况特征。因此,若此期料肉比以1:1计,则断奶仔猪第一周的适宜采食量为200g/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