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中华民族复兴统一伟大思想新武器
当西方“四大发明”载人飞船、原子弹、克隆术、网络业风行于世时,史称拥有东方“四大发明”的那个国度没寂了。这是由于率先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先贤没能给炎黄子孙带来永久的殊荣。曾几何时,西方的造纸与印刷术反超中国,指南针令尔等发现了新大陆和诸多殖民地,火药与洋枪洋炮最终轰开了自家的门户。非但如此,中国四小发明陶瓷、纺车、景泰蓝、地动仪,与四件国粹丝绸、茶叶、中药、京剧也每况愈下,难怪不少国人作忧天状,嗟叹中国有几多当代发明就有几多遗憾。难道没有一件中国古代大发明可以振奋当代同胞的自豪与自尊?
天方日谈——第一发明
面对这困扰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真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孩子们加以诠释。我只是凭着多年来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而近乎偏执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必定有一种先于古代四大发明、优于异国异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否则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类最庞大的一个族群。物择天竞,适者生存。适应这伟大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样的载体、作何等的传承呢?
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这个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自华宗汉祖之先民自从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时的某种需求。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出现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枝独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最质朴的思维已经懂得了灵巧的拇指可藉作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狩猎和劳动的技能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由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其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对于发明创造赋予的三大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可用来加工批量制作。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除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那么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非筷子莫属。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为树枝、木条、竹枝、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和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伸手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这一见解十分重要,先民的长度概念难道真的同筷子有关吗?事实上,原始人对距离与长度的最初确认,往往是按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以自我为尺度来确认的,包括拳头、手指、步幅,又引伸到长矛和箭的射程,但这类成法显然不如筷子来得便捷。由于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空间人数的惯例。最终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地方圆说相关。既然天圆地方自居中国,将方圆把握于掌股之间亦理所当然。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决定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之邦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燃点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驱避蚊蝇虫蚁并驱赶饿鬼厉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固而有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香问世,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筷子果然妙用无穷,是由于先民赋予它巨大的可塑性,它又转而启迪着同胞的创造性。因为原始人部落人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文明与文化,筷子担当了无可取代的角色。在筷子成为长度单位的同时,人们对量与数引起同等的关注。如何记录劳动果实呢?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的数字雏形。以象征和会意为特征加上筷子形制创造的古汉字,必然形成方块字型,因为作为造字和书写工具的硬笔原本也是随手拾起的一支筷子。木竹牙骨之笔在地上桌面墙面勾画之余,又发现在笔端扎上羽毛兽毛,醮上植物矿物中提取的颜料或最初的土色兽血,居然大有用场。筷子中尤以竹筷一端空管中充塞羽毛最为易行,于是大量书写描绘工具的使用产生书法绘画及涂满屋宇祭坛物件衣饰上的色彩和纹样。附着于筷子毛笔上的削刮绘烙雕刻诸般工艺,也堂而皇之附着于甲骨钟鼎岩玉墙壁殿堂之上。适逢礼祭天文战事之需,长于玄学道术的先祖立地为坛,划地为方圆阴阳曲直,设一把筷为占卜问卦之籖,复将长长短短的籖围绕阴阳鱼之圆心而为阴阳之爻,这乃是首以象牙为箸的纣王始所未料的。其实,筷子最初即以“箸”相称,因俗民讳言其音与“住”相近,复改而寓“快”之意而称“筷”,认定取食宜快而进餐更属人生一大快事,何能往而不进?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令人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以致派生出火钳剪刀等物器。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横型,相沿至今的古建寺塔宫楼中,筷式排列或严谨有序或勾心斗角,当然那鸟笼和牢笼也属筷子的造化。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族,同样凭着一双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文化与理念。左刀右叉一字排开乃至成为长条餐桌。没有筷子的乐趣,造字成因于手语与指掌的变化,写字得力于一管羽毛。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然后才明白全人类最文明的美筵绝不是舞动刀叉者流,巧用两支精美的筷子,随心所欲地作相对运动,可见“炎黄斯坦”的原始相对法要早于西方人数千年。
岂只是原始相对法则呢,中国人仅仅从一双筷子中感悟到了太多太多的事物,又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筷子情绪与筷子哲学。毫不夸张地说,纵观几千年中国文明史,还有什么东西比筷子这项发明创造更为伟大的了。倘若笔者把筷子描述为情感的载体和文化的传承,描绘为中国古代“第一发明”,难道会有人非议我的浅陋和偏颇?是的,自从十余年前的某一天笔者食不裹腹、迫于饥寒而咬定筷子作杞人状时,恍然顿悟的我立刻将嘎然咬断的筷子攥在手心,突发奇想的狂人不禁捧着断筷如获至宝。是的,断筷令我当时鬼使神差般玄想着两个有关筷子的寓言。其一说的是:公元前周灭商前世道大乱,各地义将聚会为公推首领而纷争不止。某将当即命众人把餐桌上筷子拿起折之,果然轻折即断。该将复使一把筷子攥在手中竟折而不断,便晓以众人抱团结帮之理。众人因之折服称臣,公推其为周武王,商朝于是灭于西周。其二说的是:古时某大家族因人口众多,常因取食不均而生事端。家长为此特制三尺长竹筷命家人执筷取食。无奈筷长而不能自喂,只能取食喂于对桌之人。家长因而晓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义家规,明理义而使事端烟消云散。“筷子如此不凡,我当为筷子立言立传,为列祖列宗立典立碑!毕竟是凭这寻常而非凡的筷子佐餐四十年,才明白同胞们每逢佳节,置筷思亲的至德。原来人如筷子,而摆开的筷子就是人字啊……”写罢一段似乎天方日谈的文章,笔下更涌动无尽情思。
罗氏物语——筷子情绪
第一双中国筷子始于何年何代,发明于何氏何人,皆已无可考。限于学识和佐证,笔者只能以天方夜谭的方式杜撰筷子的变迁史。尽管历经十余载研究探索,其间亦撰写和发表过数篇关于筷子的文章。其中尤以1998年7月16日发表于《中国改革报》学者论坛栏目中的署名文章《艺术新表现主义的哲学思考》;1996年10月在京城大学所作的“哈罗新表现主义演讲”;以及2000年12月23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办的《科学时报》头版文章《第一发表——筷子及其哲学》引人关注。按照文责自负的原则,我毅然勇敢地担负起了罗氏筷子学说的相关责任,不厌其烦地将同胞们咬来嚼去、伸来缩去的筷子们当成研究对象和话题。我明知缺乏任何史料和佐证,却要凭着臆想断言筷子的种种神话,纵然这种推断有着极大的合理性,但究其学术价值终究难免令人置疑。因此,我宁肯寄希望地执笔提出反证的人们加以辨析或共同探讨,否则还得容笔者滔滔不绝地在“罗氏物语”篇中说下去。究竟“筷子情结”又是为何物?
且不说“置筷思亲“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年夜饭前父母总将美味佳肴上插满筷子,请祖辈赏光品尝。中秋佳节倍思亲,往往在缺席者的空酒盅旁置筷为念。幼童上桌入席的第一课即是执筷之法以及使筷子就近夹菜的家训。至今记忆犹新的平生第一次家法,就是因为夹菜位置靠前因而被家父当头一击,便听得两根筷子点击着我硕大的脑门。初学字习文时为节省纸笔,便是仿效家父以筷子醮水在一方石块上涂抹汉字。儿时的寓言又是母亲讲授的“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折不弯”。母亲不但知书达理,还工于编织与玻璃画。她用来编织棕床藤椅的竹针便取材于几支竹筷,儿子们的毛衣更是用竹筷削成的毛衣针织成,后来我也如此这般把筷子削细切短,串起一堆木珠子,制成了蒙童就读后的第一把土算盘。我想,祖先发明第一把算盘时,大概也是用筷子串珠而成。此后我用筷子缠上布条,制成少儿打水仗时所用的竹筒水枪中的活塞杆,还截成二胡共鸣筒上的小小琴码,或削成小风筝上的细龙骨。但此举未及同妈妈商量便擅自盗用了一小把筷子,还在削龙骨时被菜刀划伤了小嫩手。妈妈操起筷子要打儿子的小手心,这才看到手指上伤口和血迹,竟又伤心得落下泪来。是的,筷子要紧儿子更要紧。她二话没说,买回一根竹子来,用她年轻打工时削过蜡烛芯的双手剖开楠竹,削了大把竹筷子和风筝龙骨。“自己动手做比什么都强。筷子太短竹子才够长,这叫物有所短亦有所长……”听了母训,我们有所悟,因为我见识了筷子,更看到了竹林。被誉为中国楠竹之乡的湖南益阳,到处有成百上千亩竹林,用做竹筷的竹子,还被生产成驰名海内外的竹席竹帘竹器的竹工艺品。大到竹楼竹墙竹床,小到竹凳竹笼竹勺,令竹乡的百姓世代受用。及至我完成初等学业时,正赶上当地政府为发掘继承千百年的竹器工艺而批准竹艺厂招收艺徒,不足14岁的我因具有美术和雕刻基础,被破格录入厂学艺。听技艺精湛的老师言传身教,第一堂课当然是讲竹艺传统。“知道吗,这些竹器原本是我师傅的老师傅的老老师傅传下来的,到底谁是宗师谁也说不清,但第一件产品就是筷子,传说益阳还是竹筷的发祥地呢!”言者无心闻者有益。我至少亲眼所见全国的第一架竹筷机诞生在此地的厂房中,那质量与工效简直令手工劳作的匠人们咋舌惊呆。我看着雕刻机、烙花机之类在筷端上完成的福寿喜字或龙凤花纹,看着成双成对的礼品筷精品筷封入精美的包装盒中,益发感受到工友们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赋予竹筷们怎样的情愫。直到某年某月得悉筷子包装盒上添加了“中国制造”的字样,才得知近如咫尺的邻邦国家中除华侨华人,还有着众多喜欢筷子和中餐的洋人。因为在他们看来,筷子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所为在日本韩国和新马泰境内,筷子比比皆是,使用筷子的人们在享用中餐时彼此总多一分好感。
筷子的确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一个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族群,几千年来总是不离不弃这件国粹。我想其外观不及金樽玉簪银盘瓷碗富丽奢华,而其价值也远不及与之匹配的礼器祭器饰器食器般珍奇昂贵,但人无分尊卑长幼在筷子面前总看似平等。特别是就其实用性而言,委实是大多数日常器物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筷子就是筷子,尽管因为它的存在而衍生出那么多造化物,尽管由于它的功能而影响到亿万万人的饮食生存,它却安于其名份和地位,扮演一个极为寻常的角色。时至今日,甚至没有人把它奉为中国古代一大发明,更鲜为有人从它的诞生发展过程中去诠释它对于中国文明有过怎样的伟大贡献。
筷子仅仅是筷子吗?如前文所述,岂是一个是与否字能解答的,倘若笔者解析筷子的上述说法能够成立,那么,由于筷子而激发的实用主义原则和理想主义思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疑投射在国人的精神层面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和情感。又由于这种世世代代的影响力,转而使人们对筷子赋予了某种人文主义的内涵。就像国人杜撰的生肖,赋予那十数种动物以人格,同时也赋予子虚乌有的龙凤、朱雀、麒麟之类以人格。人既然可以用诸多生肖来比照自身作自我观照,必定也可以将自己的许多造化物藉以自比。其实四大发明、四小发明、四大国粹一度是国人最引为自豪的东西,也一直以这些造化物观造自我,并由此提升自我形象和自我人格。只是由于长期以来将国粹们提升到了不适当的高度,一旦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着后来居上的西方人,大多数人便顿时失去了荣耀感和自尊,少数人甚至惶惶然妄自菲薄,一改往日唯我独尊的那等仪容。恰恰在这时,筷子们不卑不亢地挺起了脊梁,不但砥柱了中国人的神经,还像阿基米德描绘过的那杠杆,显示出它足以撬动地球的力量。难道不是吗,有谁能大略地计算出一个亿万万人口的大国,几千年间鲸吞过多少吨食物,味必这天文数字一般沉重的食物不足以与地球相比。奇迹就在于这么沉重的食物,原本不过以两根袖珍型的杠杆便轻而易举地叼进了嘴巴里。这就是筷子式的逻辑思维,源于筷子情结,却激发成了难以言述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无怪于仓颉要把筷子拿将过来构文造字,难怪老子要把筷子拿将过来制爻作卦,假如当代人不把筷子也拿将去精心打造,那能对得起喂他养他的这双筷子、能对得起令他口舌生津精神为之一振的中国筷子吗?至少“罗氏物语”有如筷人筷语,道出也其中的许多真谛。我辈莫如扪心自问,使筷子吃尽的滋味!只是劝君有些些留心,万莫狼吞虎咽般暴食筷子,这直来直去的两根线条可不会随着胃肠转弯。
盛世奇言——筷子哲学
当好端端的白纸上第一次显现“筷子哲学”这一异化于经院体系的新词条时,这支笔便因此履行着义不容辞的注释权和辩护权。笔者何其荣幸,大可写一篇哲文来传承中国人亘古相传的一双筷子。尽写出筷子文化、筷子情结,一如祖先们最初祭祀神灵般将筷子插满三牲,而今尽可将筷子遍插我的灵肉,我宁愿把自己供奉在哲学的神圣殿堂里。
绝没有人敢斗胆冒犯和亵渎先哲。我明白以筷子二字为哲学冠名,确乎会引起大不敬的嫌疑。因为尽人皆知筷子原本不过是区区两条直线,倘若将其从繁复的功能中抽象出来,这两条直线还那么神秘而不可测吗?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愈是简单的事物,往往富有极为艰深的道理,筷子的高深玄妙也就在这两条直线之间。笔者因而年复一年地面对这两条直线,试图发掘和总结筷子哲学的确切定义。“直面中国古人发明的两根筷子,从其复杂的材质与功能表象中提取两根抽象的相辅相成的直线。基于其相对运动中平行或交叉排列,因而呈现所富有的哲学涵义,即:1、人与物体在运动中对立统一的关系;2、一组几何线条同周边事物产生互动的联系;3、古代厚德载物伦理与筷子情结教范释义;4、实用美学造型及黄金分割点的形成概律;5、人体工程学与力学杠杆作用原理的应用;6、中国古算数量概念及汉字符形成之推论;7、两条直线导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之意义;8、筷子文化寓意理想主义实用主义研究范畴。这八大探讨课题构成了筷子哲学所涵盖的新颖性、潜在性、交叉性、应用性研究领域;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发明”筷子特殊定位的物质属性、实用价值、文化内涵、理念特质;从而确定了本哲学命题的研究方向与目的——全面论证第一大发明筷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与传承,全面论述筷子哲学并弘扬筷子文化这一国粹和瑰宝所象征的创新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营造祖国千秋盛世而打造品牌和武器。因为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象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特殊品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振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特殊武器。“我不得不写下这么一段冗长凝重的“定义”。好在绝无任何人委托笔者起草教科书中的新八股教条,我也没有理由为了简练而割舍筷子哲学的教义。且不说笔者为了探竟此定义,迄今已耗费了整整15年的心血,真乃“笔下万字文,心血十五春”,未曾成篇,我倒要为自己这番苦心而感动了。
岂只是感动或陶醉,我整个灵肉都为这定义而由衷地震颤了。就凭着我们中国人发明和拥有的这双筷子,就足以表明了中国的伟大。难道还有外人能像超越“四大发明”一般超越中国筷子的造物主么?虽说从制造水准而言,当今日本人使用的日本产漆艺筷、韩国人使用的韩国产不绣钢筷、南洋人使用的南洋产高档塑料筷各有千秋。然而,唯有中国人自产的竹木筷子才富于浓厚的筷子情结、筷子文化与筷子哲学内涵。只是这“哲学”二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天经地义般写来道来更何妨。
让我们回到筷子哲学的基本定义上来,从这两条相辅相成的直线中,诠释相关的哲学概念。首先,请允许笔者回到问题的起点,用较为规范的文字表述中国筷子与中国人之间的最基本关系。简而言之,发明于中国古代的筷子,乃是以木竹骨牙或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的中式餐具。使用人以右手或左手的四根或三根手指执筷,靠指关节、手腕、肘臂的协调运动,使筷子按人的意愿和进餐规范,将可供餐用的主食和菜肴送入口中食用。于是乎,关于中国筷的一组相关数字便由笔者推算出来。这组天文数字包括5000年间中国总人口、总食用量、筷子的生产总量。
A、中国5000年概念推算人口数:设定5000年前人口基数为20,000人;每30年繁衍1代。迄今共繁衍166代;每300年基数人口增加1倍,迄今共增加17倍。以此法则推算,可知5,000年前基数人口为20,000人,5,000年后基数人口已达1,310,720,000,累计5,000年间中国总人口为1579亿人(计算数为157,900,20,000人≈1579亿人)。
B、中国人口总食菜肴数量:设定人均寿命60年,日均食物1公斤,每人一生60年食用量为21,600公斤,即216吨。人均食用总量与人口总量两组数字相乘,共计全体中国人5,000年食用总量为340,964,432,000吨≈3,400亿吨。
C、中国筷子5,000年间生产制作总数:设定中国人均寿命69年,年均使用筷子1双,每人一生筷子使用量为60双。已知中国5,000年人口总量为1579亿,将总人口数与人均筷子使用量两组数字相乘,共计全体中国人5,000年间使用筷子总量为9474亿双。设定中国筷子总产量为总用量加上10%的库存流转量,即为总产量=总用量9474亿双+总库存流转量9474亿双,共计生产总量为104214亿双≈10,000亿双。
结论是:中国人在5,000文明史中,为总人口1599亿生产制作了约1万亿双筷子,并用筷子佐餐,输送了3,400亿吨食物!
天文数字啊,若再联想到筷子的其他相关数字,如总产值、总材耗、总重量等,更会令世人瞪目结舌。不妨作一道趣味数学题,计算5,000年间中国筷子总产量的总长度。已知5,000年间筷子总产量为1万亿双、2万亿根,设定每根筷子平均长度为025米,则总产量与每根长度相乘,乘积为5,000亿米,又为5亿公里长。已知地球赤道长度约为4万公里,则中国筷子总长度可绕赤道12,500圈。又知地球全部经纬线共计约为120万公里长,则中国筷子总长度约为地球经纬线总长度的416倍!416倍于经纬线总长度的中国筷子。能密密匝匝地将地球捆上12,500个圈……
这就是中国古人发明的、被排斥于伟大发明之外的、能将地球捆得死去活来的筷子么?
这就的集18般功能、若干材质、若干纹样、适应为餐具、礼品、祭器的第一发明筷子么?
这就是衍生出香烛尺笔、筹码八卦、篱笆屋檩、算盘字符乃至中国古算+-×÷><=的筷子么?
而今我们大可将筷子解析为两条相对运动的直线。它是相对的,缺一而不成其为筷子;它是统一的,用两条直线构成一个简单而伟大的造化物;它是运动的,在平行和交叉运动中按人的主观意愿,完成选择、获取、输送、改变对象的方位和存在方式,实现人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国先民基于筷子,面对两根手指并延伸为两根筷子的狭义相对概念具有浅显而深刻的理解。又基于这两条几何直线的运程运势,以致同周边事物产生着共存与互动的广泛联系由于佐餐这一生存需求的适应与实现,进而激发和引起改进完善周边事物并创造新型关系的动机与动因,由一事物衍生近似的或可供借代形制的新事物,促进原始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正是由于筷子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群指掌间运用把持,又在民以食为天的土壤中担当作中介和承载的作用,因而在这个礼义之邦的各种教范中扮演着一招一式不可轻举妄动的角色,逐渐形成以筷子为特定文化内涵和民族情结。对于先民崇尚的“厚德载物”之民风而言,其实略将文字易位为“厚物载德”,那倒更真切地反映了天工开物年代以物载德的唯物论思想。可以设想,在造化物如此简陋的初期,民间的每一种工具兵器什物的发明及改进,往往需经由无数人无数次的完善。在人类应用类科学尚没被总结认识之前,祖先在主要餐具造型上何以发明和选定筷子之形制,而不是勺子叉子刀子之类。而手指执筷的部位不取最高亦不取最低,恰巧取于筷子总长度中上部大约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这一定位点取舍的成功概律究竟如何推算,也许后人永远也不得而知。但筷子在手,令指腕肘臂、头颈眼口如此协调合一,又将碗筷餐桌、杯盘菜肴如此统筹兼顾,完全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我为主、以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再观察两根小小筷子在握,居然将指关节、手腕、臂关节这几个力学支点及力距力臂设计得无懈可击。执筷者就餐时操持有度、远近相宜,举重若轻,雅俗无涉,一生中竟能夹食数以吨计的美味,真不知该如何感谢那轶名的发明家,说到筷子的杠杆作用,不能不言及数学大亨阿基米德那句名言。但问天下者谁,能凭藉两条小木竹条敢撬动地球。地球重量虽不得而知,赤道与经纬线长度非不可测量。倘若将筷子视为一根绵长的线,以便织成一个硕大的网袋,大可得地球像西瓜一样兜在网中。假如阿基米德翁九泉有知,他也许更折服于一把筷子能演绎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数量概念及数字汉字雏形字符。如果这一新说能够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真该将中国筷子当作无比珍贵的活化石和人类遗产。这是一笔无比丰厚的人类遗产,筷子代表的两条直线,启迪了多少代人的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这个无穷的“二”,等同于人世间的所有造化物。其线性排列的形式,足可解释为=或‖的二方连续有序排列,又可解释为><×÷的交叉斜置和连断的无序排列-|为重叠与合并现象,井丰卅口中、丁干土上下、又刀力山工、大王父爻木是为基本组合现象。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两条直线成其为“∧”形时的深思,谁在目睹其状后能非议筷子不是圆规的原型,岂能断言筷子式圆规与圆周率面积的概念了无联系呢?至少“兀”的造型同三根曲直的筷子近似。本人创新思维公式,即是成因于一双筷子。在近二十年间一度忙于发明创造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时,我曾试图建立自己的创新思维定律,无意间注视着置于餐桌上的一双呈“十”字状的筷子而顿有所悟。没错,一就是纬线亦是种概念,|就是经线亦是属概念,我将一根手指穿过十字交叉点即是斜线和交叉概念,这三条线和三大概念足以构成万事万物。“筷子定律”由此产生时正逢爱女十岁生日,我连夜挥毫写信,将一个硕大的“十”字画在信中,又以联想法将与“十”相关的概念如星辰路口医院基督教红十字会等,以及筷子定律全然倾注在字里行间。让一个十岁女儿从“十”字颖悟经纬线、焦点状、幅射感、四维时空之类艰深的哲理委实太过勉为其难,其实我想说的还不限于此。筷子所代表的一种本土传统文化,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理念取向和人生取值。毋宁说筷子就是两笔构成的一个“人”字,一撇一捺取向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依存于文化需求和经济需求,冲突于不偏不倚与亦偏亦倚的双重境界,奉行于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复合准则。“人”字能惟妙惟肖于这个取中庸为道、冠“中”字为族群和邦国之根基的古老神州。其实,以人为本才是国人所谓天、地、人中的出发点和归宿,若非是几千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桎梏,全球人文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发祥地原本就在中国。且看华宗汉祖建树的中国“人”,昂首远瞩,挺胸阔步,靠自己两条直立的腿
当西方“四大发明”载人飞船、原子弹、克隆术、网络业风行于世时,史称拥有东方“四大发明”的那个国度没寂了。这是由于率先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先贤没能给炎黄子孙带来永久的殊荣。曾几何时,西方的造纸与印刷术反超中国,指南针令尔等发现了新大陆和诸多殖民地,火药与洋枪洋炮最终轰开了自家的门户。非但如此,中国四小发明陶瓷、纺车、景泰蓝、地动仪,与四件国粹丝绸、茶叶、中药、京剧也每况愈下,难怪不少国人作忧天状,嗟叹中国有几多当代发明就有几多遗憾。难道没有一件中国古代大发明可以振奋当代同胞的自豪与自尊?
天方日谈——第一发明
面对这困扰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真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孩子们加以诠释。我只是凭着多年来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而近乎偏执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必定有一种先于古代四大发明、优于异国异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否则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类最庞大的一个族群。物择天竞,适者生存。适应这伟大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样的载体、作何等的传承呢?
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这个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自华宗汉祖之先民自从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时的某种需求。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出现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枝独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最质朴的思维已经懂得了灵巧的拇指可藉作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狩猎和劳动的技能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由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其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对于发明创造赋予的三大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可用来加工批量制作。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除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那么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非筷子莫属。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为树枝、木条、竹枝、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和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伸手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这一见解十分重要,先民的长度概念难道真的同筷子有关吗?事实上,原始人对距离与长度的最初确认,往往是按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以自我为尺度来确认的,包括拳头、手指、步幅,又引伸到长矛和箭的射程,但这类成法显然不如筷子来得便捷。由于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空间人数的惯例。最终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地方圆说相关。既然天圆地方自居中国,将方圆把握于掌股之间亦理所当然。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决定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之邦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燃点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驱避蚊蝇虫蚁并驱赶饿鬼厉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固而有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香问世,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筷子果然妙用无穷,是由于先民赋予它巨大的可塑性,它又转而启迪着同胞的创造性。因为原始人部落人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文明与文化,筷子担当了无可取代的角色。在筷子成为长度单位的同时,人们对量与数引起同等的关注。如何记录劳动果实呢?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的数字雏形。以象征和会意为特征加上筷子形制创造的古汉字,必然形成方块字型,因为作为造字和书写工具的硬笔原本也是随手拾起的一支筷子。木竹牙骨之笔在地上桌面墙面勾画之余,又发现在笔端扎上羽毛兽毛,醮上植物矿物中提取的颜料或最初的土色兽血,居然大有用场。筷子中尤以竹筷一端空管中充塞羽毛最为易行,于是大量书写描绘工具的使用产生书法绘画及涂满屋宇祭坛物件衣饰上的色彩和纹样。附着于筷子毛笔上的削刮绘烙雕刻诸般工艺,也堂而皇之附着于甲骨钟鼎岩玉墙壁殿堂之上。适逢礼祭天文战事之需,长于玄学道术的先祖立地为坛,划地为方圆阴阳曲直,设一把筷为占卜问卦之籖,复将长长短短的籖围绕阴阳鱼之圆心而为阴阳之爻,这乃是首以象牙为箸的纣王始所未料的。其实,筷子最初即以“箸”相称,因俗民讳言其音与“住”相近,复改而寓“快”之意而称“筷”,认定取食宜快而进餐更属人生一大快事,何能往而不进?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令人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以致派生出火钳剪刀等物器。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横型,相沿至今的古建寺塔宫楼中,筷式排列或严谨有序或勾心斗角,当然那鸟笼和牢笼也属筷子的造化。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族,同样凭着一双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文化与理念。左刀右叉一字排开乃至成为长条餐桌。没有筷子的乐趣,造字成因于手语与指掌的变化,写字得力于一管羽毛。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然后才明白全人类最文明的美筵绝不是舞动刀叉者流,巧用两支精美的筷子,随心所欲地作相对运动,可见“炎黄斯坦”的原始相对法要早于西方人数千年。
岂只是原始相对法则呢,中国人仅仅从一双筷子中感悟到了太多太多的事物,又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筷子情绪与筷子哲学。毫不夸张地说,纵观几千年中国文明史,还有什么东西比筷子这项发明创造更为伟大的了。倘若笔者把筷子描述为情感的载体和文化的传承,描绘为中国古代“第一发明”,难道会有人非议我的浅陋和偏颇?是的,自从十余年前的某一天笔者食不裹腹、迫于饥寒而咬定筷子作杞人状时,恍然顿悟的我立刻将嘎然咬断的筷子攥在手心,突发奇想的狂人不禁捧着断筷如获至宝。是的,断筷令我当时鬼使神差般玄想着两个有关筷子的寓言。其一说的是:公元前周灭商前世道大乱,各地义将聚会为公推首领而纷争不止。某将当即命众人把餐桌上筷子拿起折之,果然轻折即断。该将复使一把筷子攥在手中竟折而不断,便晓以众人抱团结帮之理。众人因之折服称臣,公推其为周武王,商朝于是灭于西周。其二说的是:古时某大家族因人口众多,常因取食不均而生事端。家长为此特制三尺长竹筷命家人执筷取食。无奈筷长而不能自喂,只能取食喂于对桌之人。家长因而晓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义家规,明理义而使事端烟消云散。“筷子如此不凡,我当为筷子立言立传,为列祖列宗立典立碑!毕竟是凭这寻常而非凡的筷子佐餐四十年,才明白同胞们每逢佳节,置筷思亲的至德。原来人如筷子,而摆开的筷子就是人字啊……”写罢一段似乎天方日谈的文章,笔下更涌动无尽情思。
罗氏物语——筷子情绪
第一双中国筷子始于何年何代,发明于何氏何人,皆已无可考。限于学识和佐证,笔者只能以天方夜谭的方式杜撰筷子的变迁史。尽管历经十余载研究探索,其间亦撰写和发表过数篇关于筷子的文章。其中尤以1998年7月16日发表于《中国改革报》学者论坛栏目中的署名文章《艺术新表现主义的哲学思考》;1996年10月在京城大学所作的“哈罗新表现主义演讲”;以及2000年12月23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办的《科学时报》头版文章《第一发表——筷子及其哲学》引人关注。按照文责自负的原则,我毅然勇敢地担负起了罗氏筷子学说的相关责任,不厌其烦地将同胞们咬来嚼去、伸来缩去的筷子们当成研究对象和话题。我明知缺乏任何史料和佐证,却要凭着臆想断言筷子的种种神话,纵然这种推断有着极大的合理性,但究其学术价值终究难免令人置疑。因此,我宁肯寄希望地执笔提出反证的人们加以辨析或共同探讨,否则还得容笔者滔滔不绝地在“罗氏物语”篇中说下去。究竟“筷子情结”又是为何物?
且不说“置筷思亲“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年夜饭前父母总将美味佳肴上插满筷子,请祖辈赏光品尝。中秋佳节倍思亲,往往在缺席者的空酒盅旁置筷为念。幼童上桌入席的第一课即是执筷之法以及使筷子就近夹菜的家训。至今记忆犹新的平生第一次家法,就是因为夹菜位置靠前因而被家父当头一击,便听得两根筷子点击着我硕大的脑门。初学字习文时为节省纸笔,便是仿效家父以筷子醮水在一方石块上涂抹汉字。儿时的寓言又是母亲讲授的“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折不弯”。母亲不但知书达理,还工于编织与玻璃画。她用来编织棕床藤椅的竹针便取材于几支竹筷,儿子们的毛衣更是用竹筷削成的毛衣针织成,后来我也如此这般把筷子削细切短,串起一堆木珠子,制成了蒙童就读后的第一把土算盘。我想,祖先发明第一把算盘时,大概也是用筷子串珠而成。此后我用筷子缠上布条,制成少儿打水仗时所用的竹筒水枪中的活塞杆,还截成二胡共鸣筒上的小小琴码,或削成小风筝上的细龙骨。但此举未及同妈妈商量便擅自盗用了一小把筷子,还在削龙骨时被菜刀划伤了小嫩手。妈妈操起筷子要打儿子的小手心,这才看到手指上伤口和血迹,竟又伤心得落下泪来。是的,筷子要紧儿子更要紧。她二话没说,买回一根竹子来,用她年轻打工时削过蜡烛芯的双手剖开楠竹,削了大把竹筷子和风筝龙骨。“自己动手做比什么都强。筷子太短竹子才够长,这叫物有所短亦有所长……”听了母训,我们有所悟,因为我见识了筷子,更看到了竹林。被誉为中国楠竹之乡的湖南益阳,到处有成百上千亩竹林,用做竹筷的竹子,还被生产成驰名海内外的竹席竹帘竹器的竹工艺品。大到竹楼竹墙竹床,小到竹凳竹笼竹勺,令竹乡的百姓世代受用。及至我完成初等学业时,正赶上当地政府为发掘继承千百年的竹器工艺而批准竹艺厂招收艺徒,不足14岁的我因具有美术和雕刻基础,被破格录入厂学艺。听技艺精湛的老师言传身教,第一堂课当然是讲竹艺传统。“知道吗,这些竹器原本是我师傅的老师傅的老老师傅传下来的,到底谁是宗师谁也说不清,但第一件产品就是筷子,传说益阳还是竹筷的发祥地呢!”言者无心闻者有益。我至少亲眼所见全国的第一架竹筷机诞生在此地的厂房中,那质量与工效简直令手工劳作的匠人们咋舌惊呆。我看着雕刻机、烙花机之类在筷端上完成的福寿喜字或龙凤花纹,看着成双成对的礼品筷精品筷封入精美的包装盒中,益发感受到工友们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赋予竹筷们怎样的情愫。直到某年某月得悉筷子包装盒上添加了“中国制造”的字样,才得知近如咫尺的邻邦国家中除华侨华人,还有着众多喜欢筷子和中餐的洋人。因为在他们看来,筷子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所为在日本韩国和新马泰境内,筷子比比皆是,使用筷子的人们在享用中餐时彼此总多一分好感。
筷子的确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一个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族群,几千年来总是不离不弃这件国粹。我想其外观不及金樽玉簪银盘瓷碗富丽奢华,而其价值也远不及与之匹配的礼器祭器饰器食器般珍奇昂贵,但人无分尊卑长幼在筷子面前总看似平等。特别是就其实用性而言,委实是大多数日常器物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筷子就是筷子,尽管因为它的存在而衍生出那么多造化物,尽管由于它的功能而影响到亿万万人的饮食生存,它却安于其名份和地位,扮演一个极为寻常的角色。时至今日,甚至没有人把它奉为中国古代一大发明,更鲜为有人从它的诞生发展过程中去诠释它对于中国文明有过怎样的伟大贡献。
筷子仅仅是筷子吗?如前文所述,岂是一个是与否字能解答的,倘若笔者解析筷子的上述说法能够成立,那么,由于筷子而激发的实用主义原则和理想主义思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疑投射在国人的精神层面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和情感。又由于这种世世代代的影响力,转而使人们对筷子赋予了某种人文主义的内涵。就像国人杜撰的生肖,赋予那十数种动物以人格,同时也赋予子虚乌有的龙凤、朱雀、麒麟之类以人格。人既然可以用诸多生肖来比照自身作自我观照,必定也可以将自己的许多造化物藉以自比。其实四大发明、四小发明、四大国粹一度是国人最引为自豪的东西,也一直以这些造化物观造自我,并由此提升自我形象和自我人格。只是由于长期以来将国粹们提升到了不适当的高度,一旦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着后来居上的西方人,大多数人便顿时失去了荣耀感和自尊,少数人甚至惶惶然妄自菲薄,一改往日唯我独尊的那等仪容。恰恰在这时,筷子们不卑不亢地挺起了脊梁,不但砥柱了中国人的神经,还像阿基米德描绘过的那杠杆,显示出它足以撬动地球的力量。难道不是吗,有谁能大略地计算出一个亿万万人口的大国,几千年间鲸吞过多少吨食物,味必这天文数字一般沉重的食物不足以与地球相比。奇迹就在于这么沉重的食物,原本不过以两根袖珍型的杠杆便轻而易举地叼进了嘴巴里。这就是筷子式的逻辑思维,源于筷子情结,却激发成了难以言述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无怪于仓颉要把筷子拿将过来构文造字,难怪老子要把筷子拿将过来制爻作卦,假如当代人不把筷子也拿将去精心打造,那能对得起喂他养他的这双筷子、能对得起令他口舌生津精神为之一振的中国筷子吗?至少“罗氏物语”有如筷人筷语,道出也其中的许多真谛。我辈莫如扪心自问,使筷子吃尽的滋味!只是劝君有些些留心,万莫狼吞虎咽般暴食筷子,这直来直去的两根线条可不会随着胃肠转弯。
盛世奇言——筷子哲学
当好端端的白纸上第一次显现“筷子哲学”这一异化于经院体系的新词条时,这支笔便因此履行着义不容辞的注释权和辩护权。笔者何其荣幸,大可写一篇哲文来传承中国人亘古相传的一双筷子。尽写出筷子文化、筷子情结,一如祖先们最初祭祀神灵般将筷子插满三牲,而今尽可将筷子遍插我的灵肉,我宁愿把自己供奉在哲学的神圣殿堂里。
绝没有人敢斗胆冒犯和亵渎先哲。我明白以筷子二字为哲学冠名,确乎会引起大不敬的嫌疑。因为尽人皆知筷子原本不过是区区两条直线,倘若将其从繁复的功能中抽象出来,这两条直线还那么神秘而不可测吗?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愈是简单的事物,往往富有极为艰深的道理,筷子的高深玄妙也就在这两条直线之间。笔者因而年复一年地面对这两条直线,试图发掘和总结筷子哲学的确切定义。“直面中国古人发明的两根筷子,从其复杂的材质与功能表象中提取两根抽象的相辅相成的直线。基于其相对运动中平行或交叉排列,因而呈现所富有的哲学涵义,即:1、人与物体在运动中对立统一的关系;2、一组几何线条同周边事物产生互动的联系;3、古代厚德载物伦理与筷子情结教范释义;4、实用美学造型及黄金分割点的形成概律;5、人体工程学与力学杠杆作用原理的应用;6、中国古算数量概念及汉字符形成之推论;7、两条直线导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之意义;8、筷子文化寓意理想主义实用主义研究范畴。这八大探讨课题构成了筷子哲学所涵盖的新颖性、潜在性、交叉性、应用性研究领域;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发明”筷子特殊定位的物质属性、实用价值、文化内涵、理念特质;从而确定了本哲学命题的研究方向与目的——全面论证第一大发明筷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与传承,全面论述筷子哲学并弘扬筷子文化这一国粹和瑰宝所象征的创新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营造祖国千秋盛世而打造品牌和武器。因为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象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特殊品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振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特殊武器。“我不得不写下这么一段冗长凝重的“定义”。好在绝无任何人委托笔者起草教科书中的新八股教条,我也没有理由为了简练而割舍筷子哲学的教义。且不说笔者为了探竟此定义,迄今已耗费了整整15年的心血,真乃“笔下万字文,心血十五春”,未曾成篇,我倒要为自己这番苦心而感动了。
岂只是感动或陶醉,我整个灵肉都为这定义而由衷地震颤了。就凭着我们中国人发明和拥有的这双筷子,就足以表明了中国的伟大。难道还有外人能像超越“四大发明”一般超越中国筷子的造物主么?虽说从制造水准而言,当今日本人使用的日本产漆艺筷、韩国人使用的韩国产不绣钢筷、南洋人使用的南洋产高档塑料筷各有千秋。然而,唯有中国人自产的竹木筷子才富于浓厚的筷子情结、筷子文化与筷子哲学内涵。只是这“哲学”二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天经地义般写来道来更何妨。
让我们回到筷子哲学的基本定义上来,从这两条相辅相成的直线中,诠释相关的哲学概念。首先,请允许笔者回到问题的起点,用较为规范的文字表述中国筷子与中国人之间的最基本关系。简而言之,发明于中国古代的筷子,乃是以木竹骨牙或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的中式餐具。使用人以右手或左手的四根或三根手指执筷,靠指关节、手腕、肘臂的协调运动,使筷子按人的意愿和进餐规范,将可供餐用的主食和菜肴送入口中食用。于是乎,关于中国筷的一组相关数字便由笔者推算出来。这组天文数字包括5000年间中国总人口、总食用量、筷子的生产总量。
A、中国5000年概念推算人口数:设定5000年前人口基数为20,000人;每30年繁衍1代。迄今共繁衍166代;每300年基数人口增加1倍,迄今共增加17倍。以此法则推算,可知5,000年前基数人口为20,000人,5,000年后基数人口已达1,310,720,000,累计5,000年间中国总人口为1579亿人(计算数为157,900,20,000人≈1579亿人)。
B、中国人口总食菜肴数量:设定人均寿命60年,日均食物1公斤,每人一生60年食用量为21,600公斤,即216吨。人均食用总量与人口总量两组数字相乘,共计全体中国人5,000年食用总量为340,964,432,000吨≈3,400亿吨。
C、中国筷子5,000年间生产制作总数:设定中国人均寿命69年,年均使用筷子1双,每人一生筷子使用量为60双。已知中国5,000年人口总量为1579亿,将总人口数与人均筷子使用量两组数字相乘,共计全体中国人5,000年间使用筷子总量为9474亿双。设定中国筷子总产量为总用量加上10%的库存流转量,即为总产量=总用量9474亿双+总库存流转量9474亿双,共计生产总量为104214亿双≈10,000亿双。
结论是:中国人在5,000文明史中,为总人口1599亿生产制作了约1万亿双筷子,并用筷子佐餐,输送了3,400亿吨食物!
天文数字啊,若再联想到筷子的其他相关数字,如总产值、总材耗、总重量等,更会令世人瞪目结舌。不妨作一道趣味数学题,计算5,000年间中国筷子总产量的总长度。已知5,000年间筷子总产量为1万亿双、2万亿根,设定每根筷子平均长度为025米,则总产量与每根长度相乘,乘积为5,000亿米,又为5亿公里长。已知地球赤道长度约为4万公里,则中国筷子总长度可绕赤道12,500圈。又知地球全部经纬线共计约为120万公里长,则中国筷子总长度约为地球经纬线总长度的416倍!416倍于经纬线总长度的中国筷子。能密密匝匝地将地球捆上12,500个圈……
这就是中国古人发明的、被排斥于伟大发明之外的、能将地球捆得死去活来的筷子么?
这就的集18般功能、若干材质、若干纹样、适应为餐具、礼品、祭器的第一发明筷子么?
这就是衍生出香烛尺笔、筹码八卦、篱笆屋檩、算盘字符乃至中国古算+-×÷><=的筷子么?
而今我们大可将筷子解析为两条相对运动的直线。它是相对的,缺一而不成其为筷子;它是统一的,用两条直线构成一个简单而伟大的造化物;它是运动的,在平行和交叉运动中按人的主观意愿,完成选择、获取、输送、改变对象的方位和存在方式,实现人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国先民基于筷子,面对两根手指并延伸为两根筷子的狭义相对概念具有浅显而深刻的理解。又基于这两条几何直线的运程运势,以致同周边事物产生着共存与互动的广泛联系由于佐餐这一生存需求的适应与实现,进而激发和引起改进完善周边事物并创造新型关系的动机与动因,由一事物衍生近似的或可供借代形制的新事物,促进原始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正是由于筷子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群指掌间运用把持,又在民以食为天的土壤中担当作中介和承载的作用,因而在这个礼义之邦的各种教范中扮演着一招一式不可轻举妄动的角色,逐渐形成以筷子为特定文化内涵和民族情结。对于先民崇尚的“厚德载物”之民风而言,其实略将文字易位为“厚物载德”,那倒更真切地反映了天工开物年代以物载德的唯物论思想。可以设想,在造化物如此简陋的初期,民间的每一种工具兵器什物的发明及改进,往往需经由无数人无数次的完善。在人类应用类科学尚没被总结认识之前,祖先在主要餐具造型上何以发明和选定筷子之形制,而不是勺子叉子刀子之类。而手指执筷的部位不取最高亦不取最低,恰巧取于筷子总长度中上部大约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这一定位点取舍的成功概律究竟如何推算,也许后人永远也不得而知。但筷子在手,令指腕肘臂、头颈眼口如此协调合一,又将碗筷餐桌、杯盘菜肴如此统筹兼顾,完全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我为主、以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再观察两根小小筷子在握,居然将指关节、手腕、臂关节这几个力学支点及力距力臂设计得无懈可击。执筷者就餐时操持有度、远近相宜,举重若轻,雅俗无涉,一生中竟能夹食数以吨计的美味,真不知该如何感谢那轶名的发明家,说到筷子的杠杆作用,不能不言及数学大亨阿基米德那句名言。但问天下者谁,能凭藉两条小木竹条敢撬动地球。地球重量虽不得而知,赤道与经纬线长度非不可测量。倘若将筷子视为一根绵长的线,以便织成一个硕大的网袋,大可得地球像西瓜一样兜在网中。假如阿基米德翁九泉有知,他也许更折服于一把筷子能演绎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数量概念及数字汉字雏形字符。如果这一新说能够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真该将中国筷子当作无比珍贵的活化石和人类遗产。这是一笔无比丰厚的人类遗产,筷子代表的两条直线,启迪了多少代人的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这个无穷的“二”,等同于人世间的所有造化物。其线性排列的形式,足可解释为=或‖的二方连续有序排列,又可解释为><×÷的交叉斜置和连断的无序排列-|为重叠与合并现象,井丰卅口中、丁干土上下、又刀力山工、大王父爻木是为基本组合现象。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两条直线成其为“∧”形时的深思,谁在目睹其状后能非议筷子不是圆规的原型,岂能断言筷子式圆规与圆周率面积的概念了无联系呢?至少“兀”的造型同三根曲直的筷子近似。本人创新思维公式,即是成因于一双筷子。在近二十年间一度忙于发明创造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时,我曾试图建立自己的创新思维定律,无意间注视着置于餐桌上的一双呈“十”字状的筷子而顿有所悟。没错,一就是纬线亦是种概念,|就是经线亦是属概念,我将一根手指穿过十字交叉点即是斜线和交叉概念,这三条线和三大概念足以构成万事万物。“筷子定律”由此产生时正逢爱女十岁生日,我连夜挥毫写信,将一个硕大的“十”字画在信中,又以联想法将与“十”相关的概念如星辰路口医院基督教红十字会等,以及筷子定律全然倾注在字里行间。让一个十岁女儿从“十”字颖悟经纬线、焦点状、幅射感、四维时空之类艰深的哲理委实太过勉为其难,其实我想说的还不限于此。筷子所代表的一种本土传统文化,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理念取向和人生取值。毋宁说筷子就是两笔构成的一个“人”字,一撇一捺取向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依存于文化需求和经济需求,冲突于不偏不倚与亦偏亦倚的双重境界,奉行于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复合准则。“人”字能惟妙惟肖于这个取中庸为道、冠“中”字为族群和邦国之根基的古老神州。其实,以人为本才是国人所谓天、地、人中的出发点和归宿,若非是几千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桎梏,全球人文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发祥地原本就在中国。且看华宗汉祖建树的中国“人”,昂首远瞩,挺胸阔步,靠自己两条直立的腿标志着从动物种群中
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申,每天都离不开筷子、筷子在我国起源甚古,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目前出土最早的实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侯家庄M1005的铜箸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箸。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另据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唏,哀叹)”。说的是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极度奢侈,乃亡国之兆。与殷墟的文物相呼应,都说明商代已经有了箸。既然商代就有铜箸、象箸和骨箸,那么使用竹木材料制成的箸当早于商代。学者们都认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使用竹木制成的箸。其实,商纣王所用的象箸,并非中国第一双筷子,箸的诞生应早于商纣若干年。《札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即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而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时用树枝拨动,使其受热均匀而后食之。先人大概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最原始筷子也就出现在先民手中。
那么“箸”是如何演变咸“筷子”的呢说来话长,一般人类进食主要是用手指、叉子和筷子三种方式。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自然是用手抓着吃的,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札记•曲礼上》:《毋抟饭》(持,是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一团。)可见当时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竹片来放置和翻动食物,进食时为了避免烫伤手指,聪敏的祖先也就利用它们代替手指进食。在炊具中烧煮肉决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挑取,逐渐学会用两根木棒或竹条来夹取。在煮粥时用它们来搅动,以免米粒附着陶器底壁而烧焦。在吃粥时也可以用它们来拨食,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可以说箸的产生是和用陶器烹煮食物的方法是密切相关。所以它也成了以粒食为主的东亚农耕的民族最具特色的进食工具。筷子的出现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据考证,筷子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筷子叫做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箸,饭[危+支]也。……[危+支]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另外,箸还被称为“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札记•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即吃饭粥不能用箸,应该用匕。又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就是木头筷子。梜即策,《广雅•释器》:“荚谓之箸。”说明箸在古代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东汉郑玄注:“夹犹箸也,今人或为箸为夹提。”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而夹从木。北方多木,南方多竹,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故竹木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是可能的,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这与我国古代江南地区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行舟讳言住,住箸同音,故谓箸为筷儿。”从字音上听、称“筷”,是希望船快的意思忌讳语变成了吉祥语,从此“箸”改称“筷”,但还有少数地区至今仍叫“箸”。明人《推蓬寤语》书载:“世人误恶宇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筷子,今囚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民间行船最忌“住”和“蛀”,故反其道而改箸呼为筷(快)。而日本则没有这种禁忌的,自唐代传入至今仍称“箸”。筷子在古代还叫“筋”和“梜”,因为它们都不如“筷子”一词琅琅上口而又吉利,“筋、梜”二字早已被淘汰。筷子的悠久历史,还有考古实物作证。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发掘了一座罕见的铜棺墓,其中出土了三根圆柱形的铜筷,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东周中期的遗物。1977年8月,安徽省贵池县东北约7.5公里的里山公社红旗大队徽家冲,出土了一批东周青铜器。青铜器是埋藏在一个土坑里。内中出土生活用器铜筷一双。该筷为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看来,青铜不但制成鼎、鬲、尊等炊器、祭器,也制成箸等小餐具。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市西北约三公里的擂鼓墩,发掘了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群,出土文物有食品箱和酒器箱。食品箱里除了铜鼎、铜盆、铜罐、铜勺等,还有竹策一件;酒器箱中除装耳杯161件及圆、方木盒、大勺等,也有竹策两件。竹策,就是现代的竹筷。先秦古籍《管子)称筷为“策”。三国魏人张揖撰《广雅•释器》栽:“策谓之箸。”经考证,食箱、酒箱为墓主人生前外游的野餐食具。看来,我国2400年前已有设计合理的旅游餐具箱,而筷箸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汉书•王莽传》有“以铁箸食”的记载。唐代名医陈藏器认为: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味,铁氧化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食。故铁箸铜箸渐渐为漆器所替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群出土的随葬品申有一双朱漆箸。墓申有落葬纪年木牍,文为“十二年二月乙己制。”经考订为汉文帝十二年。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68年以前已有竹胎漆筷了。
而在欧洲,直到十五世纪,很多国家的平民还在用手抓取食物,只有贵族才用得上金属制的刀、叉、勺等餐具。在封建王朝时代,有不少王侯、贵族使用银制的筷子,金箸则为皇家所独占,因而银筷便在王公、贵族的餐桌土风靡一时。黄金餐具器皿向为皇宫所垄断。北魏王朝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自百姓、不许私养“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银器皿是犯法的。银箸之所以走俏,主要有银筷可以防毒之说。据说银遇到含硫的毒物会产生化学反应,使表面变黑,从而就能判断食物内是否有毒等,当时富豪士绅,达官贵人,因贪污受贿,制造冤案太多,怕人投毒,故求助于银筷。其实银筷防毒之说并不科学。从这些历史记载申,可以看出古代筷子有多种名称:英、提策、櫡、梜、筋,魏时又称筲或赢,隋唐时统一以箸字为名。
同时。可知汉代箸不仅相当普及,并向多品种发展。《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博陵崔元晖家有银匙箸。在谈到筷子时,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热衰于讨论它。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因为中国的食物精美细巧,筷子是适应了这种的情况而发明的。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正由于筷子的精巧,才使中国食物发展得如此精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自然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食物是精美的,中国的筷子是细巧的,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完美元缺。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长期用筷子吃饭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聪明玲俐,头脑反应敏捷。有一位日本学者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他认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大大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活、思维敏捷。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对健康有益。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小林恩。怀特,在1983年发表一篇题为《手指、筷子和叉子一一关于人类进食技能的研究》的学术论文,曾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他在论文中断言:“人类选择筷子进食确实是一种最佳方式。”从而使筷子的身价大增,备受称赞。
一件小小餐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因为它是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科学的论证。对筷子真正作出精辟论断的是我国“学界泰斗”蔡元培。1924年2月,中法大学董事会在法国里昂召开,中方董事长邀请法方董事长巴黎大学教授欧乐吃中国莱。欧乐见宴席上放的是中国筷子和汤勺,便对蔡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着回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民族,总觉得刀又是杀人的武器,使用它吃饭菜太不文雅,所以从商朝时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可以夹肉,‘匕’就不再用于席上。”蔡元培说出了筷子的演变历史和它美好的象征,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筷子。如今,筷子已进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的功能价值又怎样呢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西方人在十六、七世纪才学会使用的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原来人们在吃饭时使用筷子,能施展出钳夹、拨扒、挑拣、剪裁、合分等代替手指的全套功能。据科学测定,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而且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几十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并与脑神经相连.给大脑皮层一种有益的锻炼。可见,李政道博士对使用筷子的论证,蕴藏着许多科学的道理。因此,不少到中国旅行的外国人,以学会使用筷子为他们旅游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一种餐具,它还作为一种与文化有关的器物,在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记载。楚汉相争年代,高阳酒徒鄙食其向刘邦献“强汉弱楚”,谋士张良知道后即顺手拿起刘邦刚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为图,说出郦食其的错误,并献出自己的剪楚兴汉的战略良策。这就是《汉书•张良传》记载的“臣请借前箸以筹之”的故事。成语“借箸代筹”即由此而来。历代文人骚客曾写过不少咏筷诗。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句,那是他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因受权贵谗毁,丢掉“供奉翰林”之职而落魄离京时食不下咽之忧郁心情的真实写照。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云:“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诗申“犀筋”,当指犀牛角制的筷箸。朱淑贞《咏箸》曰:“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前两句将筷子拟人化,形象生动有趣,后二句似乎又寄寓着这位宋代女诗人抑郁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中有:“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箸喻人,亦别有意味。相传,刘伯温初见明太祖时,太祖方食,即以筷为题让他作诗,以观其志。刘见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吟曰:“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他见太祖面露不屑之色,遂高声续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诗借楚汉相争时,张良曾“借箸”替刘邦筹划战局的,道出自己之政治抱负,最终博得明太祖赏识。今有赵恺诗人写《西餐》诗进而怀念起筷子:“举得起诗情画意,放不下离情别意。两枝竹能架起一座桥,小桥召示归去。”构思奇巧、意味深长。作家冯骥才曾手书咏箸诗赠上海藏筷名家兰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民间还流传着一首以筷子为谜底的灯谜诗,饶有风趣。诗曰:“姊妹两人一般长,厨房进出总成双,酸咸苦辣千般味,总是她们先束尝。”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筷子的身影时现,小说家常借它来达到刻画的人物性格的目的。据《秦馔古今谈》及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中突然将手中的金箸赐给宰相宋璟,这位宰相受宠若惊,愕在坍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赞扬宋璟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而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事上拒不从父皇之命,以折断筷子表示宁死不屈的决心。在《三国演义》中,筷子又成为罗贯中笔下的精采一笔。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意识到曹操的真实用意,赶忙巧借惊雷响声,佯装害怕将筷子失手落地,以表白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庸人,从而消除了曹之戒心、保全了自己。关于筷子在文学作品中也颇多描绘。曹雪芹的《红楼梦》即有“乌木三镶银箸”,又有“四楞象牙金筷子”出现在大观园的餐桌上。《红梦梦》第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乌木镶嵌银筷,按席摆下。”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富贵。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恰在这时汤知县请他赴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还配有“银镶杯箸”。范进却退前缩后不肯入席。汤知县不解其故,经张静斋点拔,“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但范进仍不进餐,再换上一双白色竹筷,“居丧尽礼”的范单人才用之在燕窝里捡了个大虾圆子送进嘴里。原来,在这个装腔作势的守孝单人眼中,唯有白竹筷才最合乎“孝道”,至于是否大吃荤腥有碍“孝道”反倒是无关紧要的。通过这段不动声色“换箸进食”的描写,小说作者以辛辣的笔墨,入木三分地揭露满口“诗方”、“子曰”的斯文君子,其实都是蝇营狗苟的伪君子。诸如此类在文学作品中亦多见不怪。一把筷子(即拾双筷子捆扎在一起)难以折断,而一双筷子则易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喻为一把筷子即是一个集体,而单只筷子便显得形单影吊,难以支撑大厦。团结便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古往今来,有关筷子的趣闻逸事甚多。相传,西汉有位巨无霸者,是位勇猛武将,生得虎臂熊腰,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就是每日进餐必用二、三斤重的铁筷,以显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又据说:湘西苗族曾有位抗清英雄,他使用的武器不是别的,正是一双两尺长的铁筷,人称“筷子王。他的筷子功,又分为轻功和硬功,轻功的功夫能挟住飞翔的蚊虫,他可以挟了又放,放了又挟,不伤蚊子。他的硬功,一筷子下去,能致敌人于死地。“击箸和琴”,即是宋人何[芫+辶]在《春诸记闻》卷入中记载的一则佳话。南朝刘宋时的柳恽一次赋诗,正在酝酿之时,用笔敲琴,门客申有人“以箸和之”,奏出的哀韵使柳恽大为惊讶,于是“制为雅音”。事实上,借筷子为乐器的例子在文艺舞台上屡见不鲜。清音是流行于四川的曲艺品种之一,系清乾隆年间从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多由一个人表演,演员左手打板,右手便是执竹筷敲打竹板进行演唱。而在蒙古族人那里、筷子又被作为舞蹈表演的道具。这种舞蹈历史悠久,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起初多为男子独舞,解放后发展成为男女群舞。表演时,舞蹈者左右手各执一束红漆筷,伴随着乐曲的旋律,用力敲打肩、腰、腿、脚等部位,并时而击地,时而互击,时而旋转,时而跪蹲,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边打边舞,动作刚劲,节奏强烈,场面感人,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牧民欢乐生活的反映。解放初期,蒙古族的筷子曾风靡全国,为人们喜闻乐见。民间还有用筷了敲击碟子的舞蹈,碟声悦耳,舞姿优美,别有韵味。在杂技节目中,亦有借用筷子为表演道具的。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也能觅其踪影。目连戏是一种揉合宗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大型娱乐活动,《刘氏出嫁》是蜀人“搬目连”所必不可少的开场戏,戏中新娘上轿时,就要撒24双筷子并唱“撒筷歌”。此乃民间借筷子讨口彩以祈求“快生贵子”的文化心理在戏曲中的艺术再现。在东北新婚洞房花烛之夜,有人就从窗外扔进一把筷子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快生贵子”的口彩。云南阿昌族娶亲接新娘时,在丈人家新郎官吃早饭用的“筷子”,必须要用足足有五、六尺长的细荆竹特制,梢子上还带着一簇簇绿叶,并拴上鲜花之类的东西。当新郎拿起这双“筷子”时,手常常抖得很厉害,有时还要用肩膀扛起来。有趣的是,新郎吃的菜,也全是特制的,如油炸花生米、米粉、豆腐、水菜之类的东西,不是细得夹不起,或是滑得夹不住,或是软得一碰就碎。这顿饭常常把那些身强力壮,神气十足新郎吃得满头大汗,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今后对妻子要体贴一点!
我国古时的筷子,大多是用竹子制作的,“筷”与“箸”都是竹字头就是明证。但也有用木材制成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帝王和贵族们,为了炫耀其地位及财富,又采用金、银、玉、象牙等名贵材料制成筷子,作为自己富贵的标志。现今的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还可以见到这些筷子。筷子跟绘画、雕刻联姻,经艺人之手巧妙点化,又可制成高级精美而魅力独具的工艺品。小小筷子,方圆有致,式样精巧、或烙画、或镂刻,让人观赏把玩,爱不释手。例如,北京的象牙筷,浅刻仕女,花鸟或风景,饰以彩绘,华贵艳丽,桂林的烙画筷,烙印象鼻山,芦笛岩,独秀峰等景,白绿相间,清丽大方。如今,筷子的品种就更多了,上海豫国商场有家筷子商店,经营的品种达七十多种,而且造型也美,工艺更精巧,如杭州的天竺筷、宁波的水磨竹筷、福建漆筷、广东的鸟木筷、四川的雕花竹筷、江西的彩漆烫花筷、山东潍坊的嵌银丝硬木筷、苏州白木筷和云南楠木筷等,皆是中国筷子大家族的名品。现在,北京又制作了以硬木、紫铜、象牙、玉石等为原料,结合景泰兰、雕刻、镶嵌等工艺的高档筷子。有些竹、木筷子的上端还烤印有各种图案或名家诗句,有的还雕刻上十二生肖形象,甚为精致。明清时代,各种筷箸已由单纯的餐具发展为精美的工艺品。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清代,在云南武定县出了个烙画筷子的名艺人武恬,他能在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凌烟阁功臣图》、《瀛州十八学士图》,所绘人物须眉衣饰,栩栩如生,其技艺号称天下无双,出自他亲手制作的工艺筷亦是身价百倍。四川江安的竹簧筷驰名中外,1919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优胜奖章。此筷创制于明末清初,以节长壁厚之楠竹为原料,经煮沸、制坯、露晒、打磨等多道工艺再精雕细刻而成。所刻狮头竹筷、有单狮、双狮、踏宝狮、子母狮等八十多个品种。据说,制作一双传统狮头簧筷,单是两个狮头,有时竟要雕上三百到四百刀才能完成。其做工之细,技艺之精,委实令人叹服!这筷画、筷雕,构成了中国工艺美术殿堂中独具民间特色的一员。
除此以外,筷子跟传统书法艺术也有很深的缘份。知堂老人五十年代在《吃饭与筷子》一文里,谈及西方人的刀叉和国人的筷子之异同时曾指出:“刀叉与筷子也不好说在文化上有什么高下,总之因有这异同,用筷与用笔才有密切的关系,正如拿钢笔的手势出于拿刀叉一样。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新加坡各国之能写汉字,固然由于过去汉文化之薰陶,一部份是由于吃饭拿筷子的习惯,使得他们容易拿笔,我想这是可能的。”西方人由执刀叉而拿钢笔,国人由用筷子而执毛笔,知堂老人这番立足发生学的推论,倒是饶有意味。今上海藏箸家兰翔先生更是以箸代笔,练就一手他自称“野孤禅”的“双筷书法”,名声传出,求字者纷纷上门。1994年7月2日《民族文化报》上还介绍了一位练竹筷书法甚有成就的部队文书。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今天人们使用的筷子更是多种多样。除去过去竹制的、木制的、铁制的、铜制的、象牙制的以外,还有塑料的、不锈钢的、铝合金等材料制作的,在其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多种书体的。当然一般平民百姓所使用的仍是木、竹制成的筷子。由于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筷子。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当您走进筷子商店时,在小小的筷子上,可以一览大干世界。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使人眼花缭乱。因而有人由此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聪明,皆属筷子的功劳。此话虽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时至今日,这种简便轻巧的餐具非但未成为古董进入历史博物馆,反而因科学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而倍受青睐。
但是,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时是有讲究的,一般在就餐时,一忌敲筷,也就是说,不能随意用筷子敲打碗碟盏杯,这有催主人快上菜的味道;二忌掷筷,即发放筷子时,要双手理顺,将筷子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面前,不能随手乱掷;三忌叉筷,也就是说筷子不能交叉摆放,要将一双双筷子头尾有序整齐地摆放着;四忌插筷,即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的饭申或莱盘子的莱上,依据民间习俗,那是祭祀亡人的;五忌挥筷,即不能在菜盘里上下左右乱翻寻,如同鸡啄米一样,有食客之嫌,很不文雅;六忌舞筷,也就是说在吃饭时不能拿着筷子当刀具,在餐桌上乱舞,这也是不文明的象征;七忌搁筷,即在民间的木帆船上吃饭时,食毕,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这样就意味着船要搁浅了,这是船家之大忌!
中国的筷子何时传入海外,虽然尚无确考,但它远涉重洋,遍及五大洲,受到各种肤色人种喜爱的历史事实,实在也是一桩颇为微妙的话题。如今,不仅亚洲的大多数国家使用筷子,连西方那些传统使用刀叉的民族,也都相当普遍地生产和使用着筷子。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西滨城。有一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筷子制造厂,因而被誉为“筷子城”,一年的销售额高达l400万美元。在世界上,筷子除了它的实用功能外,还被作为艺术品广泛收藏。沪上筷子收藏家兰翔先生所收藏的各类名筷,不下千双,内中有一双唐代鎏金银箸,上方下圆,银皮镶包木胎,长28厘米。在筷的上端持筷处,有3厘米环形鎏金纹饰,经千年岁月的洗礼,金色依稀可辨。现在箸身虽已斑驳,但仍掩盖不住精美豪华原貌。印度尼西亚有位筷子收藏家,他的家藏珍品达900双之多,其中最名贵的一双,据说是我国明代一位皇妃使用过的金筷。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筷子的声誉也在悄悄地增长。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有时还会有特别的纪念意义。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尼克松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在职总统,第一次在中国政府举行的宴会上使用了中国的餐其一一筷子。宴会刚结束,一位加拿大《多伦多环球邮报》驻北京记者伯恩斯,顺手就把尼克松用过的那双筷子拿去,在场的宾客当即对这位记者风趣的举动的报以热烈掌声。消息传出后,有人出到二千美元的高价收买这双筷子,伯恩斯怎么也不肯割爱,据说后来竟要价到5000美元。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也有一则关于筷子的花絮。英国皇家电视台在报导女王访华的特别节目中,最使英国人感兴趣的是女王在在中国国宴上纯熟使用筷子进膳的特写镜头:一家报纸刊登的大幅照片,文字题示:国宴服务员正在为女王准备的一双筷子;另一家报纸则以用筷子夹龙眼为题。报导女王出席国宴盛况。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在前几年摄制的一部科幻片申,特别设计了一个男女主角在太空船上用铅制的筷子进食的镜头,据说,因此而使这种铅筷很快成了市场上的时髦产品,每双售价达40美元。筷子,是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餐具,正如曾到上海来访问的联邦德国著名**明星科尔宾**说的那样一一“我会用中国的筷子进餐,等于半个中国人。”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以筷子为餐具。筷子,这种轻巧的餐具,自AL遣隋使将它引进日本后,1300余年来,筷子文化的软硬体都有不少的变化。“箸”这个战国时代便和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古字,至今仍通用于日文中。谈到日本文字,不能不谈谈进餐前后的独特表达方式,日本人在动用筷子前必先说声‘‘领受了”,餐后放下筷子则说“蒙赐盛馔”,这些充满宗教感情的话语,实为感谢我们从山、海采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赐。
日本箸的材质,设计极为考究,乎日常见的有竹、杉、桧、瑞木、紫檀、铜、铝合金、合成树脂等造成的箸;遇有节庆喜事便使用称作“嬉箸”的柳制箸,而桑制的箸则意味着延年益寿。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日本人使用筷子,是在四到六世纪之间,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日本了是崇拜中国筷子的国家,日本人至今还保持着中国筷子古称“箸”。日本深受我国隋唐典章制度的影响,在宫庭和贵族们的宴会上,使用金属筷吃中国式的饭菜,以示尊贵。日本人非常重视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东京有一所筷子学校,专们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筷子,每一期学员受训时间为三个月。日本医学专家认为,儿童使用筷子还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而使用筷子的人也越来越多。世界上消费筷子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据日本税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每年全国共消费筷子七十多亿双,发展至现代,愈来愈盛行一次性使用的筷子。日本还将这种普及使用筷子的新潮视为弘扬日本文化最基本的标志。据说有位叫本田总一郎的学者,为感谢筷子一日三餐辛勤地为人们效劳,建议将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这位学者的倡议,立即得到人们的热烈响应。一九八0年八月四日,“保卫日本的节日之会’’分别在东京赤坂的日枝神社和新泻县三条市的八幡神社举办了供奉筷子的仪式。这一天,人们载歌载舞地庆祝这一庄严神圣的节日。从此,日本有了个“筷子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以感谢筷子一日三餐地为他们服务。农村在播种、插秧、收获、生日或婚嫁的喜庆的筵席上。都的要换上新筷子,以表愉悦之情。
射击的起源、沿革
据史料记载,射击运动最早起源于狩猎和军事活动。15世纪,瑞士就曾经举办过火绳枪射击比赛。500多年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就兴起了跑鹿射击的游戏活动。19世纪初期,欧洲一些国家还举行过对活鸽子射击的游戏,这些都是现代射击比赛的雏形。
1896年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欧洲不少国家已经成立了射击协会等组织,并相继举行过射击比赛。1897年举行了首届世界射击锦标赛。国际射击运动联合会建立于1907年,原名为"国家射击联合会和协会的国际联盟",期间数次更名。1998年7月15日正式命名为"国际射击运动联合会"(International Shooting Sport Federation),简称为"ISSF"。国际射联是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国际业余射击运动在国际和世界水平比赛中唯一的管理机构。
奥运会射击发展史
在现代奥运史上,除了1904年第3届奥运会和1928年第8届奥运会外,射击在其余各届奥运会中都是正式比赛项目。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奥运会上,射击比赛设5个项目。1920年第7届奥运会上增加到21个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历届奥运会中射击设项最多的一次。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项目将设置15个比赛项目。
从1968年起,允许女子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射击比赛,但当时并没有设专门的女子项目,她们可与男子同场竞技。从1984年奥运会起,开始设立部分女子项目,1996年奥运会开始将男、女射击比赛完全分开。
射击项目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等国家。我国射击健儿在奥运会上成绩斐然,在已参加的奥运会中一共获得了14枚金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冠军,取得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
中国奥运射击冠军
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许海峰 射 击 男子自选手枪慢射个人566环
李玉伟 射 击 男子50米移动靶标准速587环
吴小旋 射 击 女子小口径标准步枪581环
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王义夫 射 击 男子气手枪6848环
张 山 射 击 双向飞碟223靶
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李对红 射 击 女子25米运动手枪6879环
杨 凌 射 击 男子10米移动靶6858环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陶璐娜 射 击 女子10米气手枪
蔡亚林 射 击 男子10米气步枪
杨 凌 射 击 男子10米移动靶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杜 丽 射击 女子10米气步枪,成绩是502环
王义夫 射击 男子10米气手枪,成绩是6900环
朱启南 射击 男子10米气步枪,成绩是7027环
贾占波 射击 男子步枪3×40,成绩是12645环
2008北京奥运会(第29届)运动会
庞伟 射击 男子10米气手枪,成绩是6882环
郭文珺 射击 女子10米气手枪,成绩是4923环,破奥运会纪录并获得冠军
陈颖 射击 女子25米手枪,成绩是585环
杜丽 射击 女子50米步枪3 x20,成绩是6903 环,打破决赛奥运会记录
邱健 射击 男子50米步枪340,成绩是12725环
[编辑本段]残奥射击简介
1976年,在多伦多举行的第7届残奥会上射击项目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其特点是按照肢体残疾的部位不同程度分为SH1、SH2两个级别,其中SH1级为下肢残疾运动员,SH2级为上肢有永久性残疾的运动员。每个级别根据残疾运动员的功能程度不同又分为若干个亚级。
铁饼起源于公元前12~前8世纪三希腊人投掷石片的活动,英文discus。公元前708年第18届三代奥运会列为五项全能项目之一。铁饼最初为盘形石块,后逐渐采用铜、铁等金属制作。现代奥运会史上,曾有过双手掷铁饼的比赛项目(左手+右手)。掷铁饼技术经历过原地投、侧向原地投、侧向旋转投、背向旋转投几个发展过程。铁饼可用木料或其他适宜材料制作如橡胶,男子铁饼重2公斤,直径22厘米;女子铁饼重15公斤,直径181厘米,中心用水填满。比赛时,运动员应该在直径250米的圈内将饼掷出,铁饼必须落在40度的角度线内方为有效。男、女铁饼分别于1896年和192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铁饼运动是在投掷圈内通过旋转,用单手将铁饼掷出,比赛投掷距离的比赛项目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776--前393年的古希腊五项运动中,就有投掷铁饼比赛希腊雕刻家米隆于公元前5世纪创作的"掷铁饼者"雕像,成为铁饼运动早期发展的历史见证。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男子铁饼即被列为比赛项目;1897年首次出现了旋转掷法;1912年国际田联统一了铁饼的重量和规格;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上,女子铁饼也被列为比赛项目。现代铁饼运动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上率创佳绩,但仍与欧美等强国有一定差距。
掷铁饼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已被列为比赛项目。当时的饼是用石头和青铜制作的,在石头台座上正面站立进行投掷。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器械、场地、规则等方面的改变以及科学的不断发展,投掷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由过去的正面站立、侧向站立和换步旋转投掷等方式,发展成为背向旋转投掷的技术,现在又出现了宽站立、低姿势、背向大幅度旋转投掷的技术。
世界上第一个男子掷铁饼的正式成绩是一八九六年在第一届奥运会上创造的,成绩是2913米(铁饼重量不详)。以后,年年都有提高,现在的世界男子掷铁饼纪录已提高到7408米。
女子掷铁饼在一九二八年第九届奥运会上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当时的成绩是3962米。一九五二年有人用新的背向旋转投掷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以5704米的成绩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引起了世界各国掷铁饼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重视。事物在不断发展,运动成绩在不断提高,一九八零年女子掷铁饼的世界纪录已提高到7150米。
正式比赛中铁饼的重量男子为两公斤,女子为一公斤。内圈直径为250米,有效区角度为40度。
掷铁饼的技术动作分为握法、预备姿势和预摆、旋转、最后用力和维持身体平衡四个技术环节。
后,加勒特还在铅球比赛中夺得冠军,并在跳远和跳高项目上获得亚军,成为首届奥运会获奖牌最多的田径选手。
项目,全称应该是:掷标枪 (英文:javelin 、javelin throw)。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和不断追求。而在标枪的运动中,人们一边设法提高标枪的“滑翔性”,一边却通过精密的计算来降低掷标枪运动成绩,应该说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有所谓的:标枪分米级理论。
掷标枪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就用类似标枪的器具作武器去猎取野兽,后来成为战争的武器。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投枪。 投掷标枪作为古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是在公元前708年的第18届古代奥运会,而且属于古代“五项竞技”之一。1792年瑞典的法隆开始举行标枪比赛。到了1886年,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芬兰、瑞典)的运动会上,瑞典运动员以3581米的成绩首创男子掷标枪记录。男子标枪和女子标枪分别于1908年和1932年被列为现代奥运会比赛项目。1960年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标枪的形状与材质:最初运动员使用的木制标枪前后一样粗,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标枪运动员赫尔德 (Franklin Held)研究出两端细、中间粗的木制标枪,延长了标枪在空中飞行的时间,因而被称为“滑翔标枪”。20世纪60年代,铝合金标枪问世,它比木制标枪硬度大,减少了颤动,标枪的外形有利于飞行。
前交叉步技术:标枪早期的木竹过期后,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融入其中,加上标枪运动员“前交叉步”技术的逐步提高,越来越精湛的水平,标枪的世界纪录被定格在了104米。然而,这个成绩已经威胁到了现场观众的生命安全。国际标枪联合会于是做出了一项改革,一项简单而有效的改革。将标枪的重心配置向后移动了一厘米。正是这一厘米导致标枪在飞行过程中更快下落,也限制了标枪成绩的一味猛升。可以说,标枪运动是科技与奥运的完美产物。
现代标枪的规格是,男子标枪重800克,长260—270厘米,女子标枪重600克,长220—230厘米。
[编辑本段]简单的历史
标枪是人类历史上有据可靠的最早的远程兵器之一。从原始社会开始,它就被用作重要的狩猎工具。标枪一般由有镖头和枪杆组成,有些装有起平衡作用的尾翼。镖头由金属打制而成,一般有锥形和长水滴形等形式,套装在枪杆上。枪杆通常用硬木、竹竿或金属制成的。在战场上,标枪常常与盾牌配合使用,以弥补近身武器的不足。随着弓弩的出现,标枪的使用开始减少,但是直到13世纪,标枪仍然是世界许多国家军队的制式装备。
古希腊时代,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中,人们就已经开始将标枪助跑投远和原地投准作为竞技项目。在完全退出军事舞台之后,标枪成为了一个纯粹的田径运动项目。1792年,瑞典举行了世界上的第一次现代标枪比赛。男子标枪和女子标枪分别于1908年和1932年被列为现代奥运会比赛项目。体育运动中的标枪一般用金属材料或碳素纤维制成,两端尖利,男子标枪重800克,长260到270厘米;女子标枪重600克,长220到230厘米。
[编辑本段]古代人类用长矛猎取野兽
起源于古代人类用长矛猎取野兽的活动,后长矛又发展成为作战的兵器。公元前708年被列为第18届古代奥运会五项全能之一。现代标枪运动始于19世纪的瑞典、希腊、匈牙利和芬兰等欧洲国家。1792年瑞典的法隆开始举行标枪比赛。最初运动员使用的木制标枪前后一样粗,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标枪运动员赫尔德(Franklin Held)研究出两端细、中间粗的木制标枪,延长了标枪在空中飞行的时间,因而被称为"滑翔标枪"。60年代瑞典制造出金属标枪,使标枪的滑翔性能更强,大幅度提高了运动成绩。1984年民主德国运动员霍恩(Uwe Hohn)以10480米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国际田联为保证看台观众的安全,1986年将男子标枪重心向枪尖方向前移4厘米,以降低飞行性能,1999年又将女子标枪重心向枪尖方向前移3厘米。标枪可用金属或其他适宜的类似材料制作。男子标枪重800克,长260~270厘米;女子标枪重600克,长220~230厘米。比赛时,运动员必须单手将标枪从肩上方掷出,枪尖必须落在投掷区角度线内方为有效。男、女标枪分别于1908年和1932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编辑本段]石器时代的石矛
考古研究发现,从旧石器晚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制造复合工具,其中石矛是出现较早的武器。如果将石制的尖状器装置在木棍上,即可制成刺击用的矛或投掷用的标枪。但是,有些石矛首与矛形石簇很难分辨,因为安长柄以刺者为矛,安半长之柄以投者为标枪,安短柄以射击者则为箭。然而,历史的遗迹则表明,自远古以迄商周,标枪确为我国劳动人民狩猎的劳动工具和作战的远射兵器之一。
[编辑本段]中国标枪的使用没有发展成为一项竞技运动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或民族普遍将标枪作为生产劳动的工具和自卫作战的武器。云南、贵州等西南各省少数民族所用的标枪,大都体质轻小而铁镞极为尖锐,枪杆用竹者多,用木者少,而不以铁制。有的枪镞即以竹木削尖为之,甚为便利节省,而杀敌功效不减。苗族和瑶族有时敷毒于枪尖,凡中标者性命难保。即使标枪上不敷毒,其射程之远,射力之猛,投掷之准,亦能洞胸穿首。羌族标枪形似无羽之箭,镞体细长,安镞之端尤细,非精于此道者难于有效地运用。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记其旅途所遇之事云:“忽有四人持镖负弩,悬剑橐矢,自后奔突而至。”福建一带的人民自古擅用标枪,且善于水战。《明史·兵志三》载:“闽漳、泉习镖牌,水战为最。”明方以智《通雅·器用》:“今滇兵皆用标枪空掷,谓之标子。”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记》:“獠童兵器,每洞各习一种,其习标枪者铁刃重二斤。”以上事例充分说明我国南方地区自古以来不仅擅用标枪,而且不同民族各具特色。
东北边疆各族所用的标枪,形制较为笨重,镞刃较为宽大,既不类西南地区,也不似西北蒙古族及回族之具。如生活在松花江一带的赫哲族等部落所用的标枪,通常近1米,铁刃长约40厘米,杆为木制。双形首如三角平体箭镞,腰细而尾复宽,如蜂腰形,腰有一小铜箍,尾亦有一较大的铜箍,另有三铁片,刃尾接杆处缀有红布。此种标枪近于矛形或长枪形,其刃镞颇长,可兼作刺兵之用。这或许是因为东北人身高力大,善于马上作战,或为掷敌之具,平地使用则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适应。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常年生活在深山丛林之中,制作和使用标枪的技艺世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在周代的战术中,双方激战往往先发矢射远,继以标枪互掷,然后冲锋陷阵,短兵相接。但是,周代以至唐代的史籍中极少提及标枪,可能与这段历史时期军旅作战过于依赖弓弩有关。然而,用以投击的矛或可视之为标枪。《史记·匈奴列传》:“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 。”裴 集解引三国吴韦昭曰:“ 形似矛,铁柄。”这种铁柄短矛,近战中可用之以刺,亦可投击。又《晋书·苏峻传》记载:“(苏峻)与数骑北下突阵,不得入,将迥旋白木陂,牙门彭世、李牵等投之以矛,坠马,斩首。”《宋文鉴》卷七周邦彦《汴都赋》记载北宋开封禁军“于是训以鹳鹅鱼丽之形,格敌击刺之法;剖微中虱,贯牢彻札;挥铊掷 ,举无虚发”。铊是一种短矛, 是一种铁枪,都是用于投掷的兵器,在北宋军队中极为流行。另外,北朝时还出现过一种火 ,是在短矛上缠绑燃烧物,点着后掷向敌方,用以破坏敌人的战具。《周书·王思政传》记载,西魏王思政守颖川时,东魏高岳率十万大军围攻,高岳“随地势高处,筑土山以临城中。飞梯火车,昼夜攻之。思政亦作火 ,因迅风便投之土山。又以火箭射之,烧其攻具”。这些短矛的灵活运用,丰富和发展了标枪的使用技法。
宋代以后,标枪被列为军中的常规作战兵器。宋高承《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旁牌》:“《宋朝会要》曰:太宗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令萧延皓取广德军习之。军士之用标牌,此其始也。”宋王应麟《玉海·兵制四·咸平广捷兵》亦云:“先是帝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器,命有司制之。”宋代的标枪又称“梭枪”,长数尺,原为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兵器,步战时为旁牌手并用。《水浒传》59回中号称“八臂哪吒”的李衮能使一面团牌,手中仗一条铁标枪冲锋陷阵,立体地再现了标牌的使用方法。并且标枪也为骑战者所用,称为“飞枪”。《水浒传》70回中的花项虎龚旺,就会马上使“飞枪”。
元代蒙古骑兵善用标枪,风格独特而技艺尤精。他们使用的标枪既可两头刺敌,又能投掷杀敌,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所用的标枪有三种:其一名“欺胡大”(Tschehonta),其体甚长,向前之刃作三角形,杆尾之刃作花瓣形,两头均可刺敌,亦可投掷杀敌。其二名“巴尔恰”(Barchah),体亦长,向前之刃近于斜方形,杆尾之刃作圆头钉形,两头可刺,亦可掷杀敌人。其三名“三尾掷枪”,向前之刃作圆头钉形,杆尾有三尖刃,不在尾端,而装置于尾旁,似有箭羽的作用。此种标枪之体较短,虽亦可在马上刺敌,但其作用纯为抛掷杀敌之远刺器,故称“三尾掷枪”。
明代军队中使用的标枪,枪杆以缠软的稠木或细竹制成,长约7尺,前粗后细,铁锋重大,因重心在前,所以投得远,一般以30步为基本要求,准而有力。虽有一种两头带刃的标枪,长68厘米,枪刃长23.5厘米,尖尾长7厘米,两头尖,中间粗,如长箭,两端均可刺人,便于投掷。明代沿袭宋代遗制,军队非常重视标枪,而且强调步战使用必与藤牌相配。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梭枪长数尺,本出南方蛮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 以制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云飞枪。”为鼓励士卒平时刻苦习练标牌技术,军中还设立了明确的测试规定和奖惩办法。戚继光《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试标枪,立银钱三个,小三十步内命中,或上、或中、或下,不差为熟。”练习和测试的办法除单独投掷标枪外,还须持藤牌投掷。故文中又曰:“试藤牌……令持标一枝,近敌打去,乘敌顾摇,便抽刀杀进,使人不及反手为精。”何良臣《阵记》卷二《技用》还说:“……标中银钱者,以银钱赏之。三限不中者,罚而复责。惟三标百试不差者为奇异。”标枪在明代也曾用于水战,并从作战实践中总结出“标枪非船相逼不可用,往下打更难准”的经验教训(《三才图会·器用》卷六)。
清代军中使用的标枪形式多样,而多以木竹为柄,上加铁镞,略如明制。还有一种卫体用的标枪,枪杆较短,镞长6寸,木柄杆长1.8~1.9尺,重不到2斤。纯铁打造的标枪更短,全长不到2尺,重不过4斤,技艺精熟者可于50步内投中敌人。清王 《兵仗记》:“执牌人所用者为标枪,若梭枪。捣马突枪、犁头标、紫金标则其类也。”清代绿营装备有手镖、犁头镖、铁斗镖等标枪,形制较明代为短,多系水师用之。
以上大量事实充分说明,我国古代人民不仅自古以来就会制作和使用标枪,而且各个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特色。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是,它没有发展成为一项竞技运动,而是作为一种武技延续至今。当然,现在中原一带已难觅其踪影,但在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着它的原始风貌。
[编辑本段]标枪的训练方法
握法:握枪方法是将标枪斜放在掌心上,大拇指和中指握在标枪把手末端第一圈上沿,食指自然弯曲斜握在标枪上,无名指和小指握在把手上。也可将拇指和食指握在标枪把手末端第一圈上沿,其余手指按顺序握在把手上。
持枪:持枪的方法是屈臂举枪于肩上,大小臂夹角约为90度,稍高于头,枪尖稍低于枪尾。
助跑:助跑的距离应根据投掷者发挥速度的快慢而定,一般在25-35米之间,助跑分为两个阶段。
预跑阶段:预跑阶段主要是加速,在跑进中上体稍前倾,用前脚掌着地,大腿抬得较高,后蹬力量强,动作轻快而富有弹性,持枪臂随着跑的节奏与左臂配合,自然前后摆动,并与下肢动作协调一致,在加速中进入投掷步。
投掷步阶段:五步投掷步的前四步一般步长是:第一步大,第二步小,第三步大,第四步小。
第一步:左脚踏上第二标志线,右脚积极前迈,同时,右肩后撤并开始向后引枪,左肩逐渐向标枪靠近,左臂自然摆至胸前,眼向前看,髋部正对投掷方向,持枪臂尚未伸直
第二步:当右脚落地,左脚离地前迈开始了投掷步的第二步。左脚前迈时,髋稍向右转,右肩继续后撤并完成引枪动作,右手接近于肩的高度,枪身与前臂夹角较小,枪尖靠近右眉,保证标枪纵轴和投掷方向一致。
第三步:是由左脚落地开始的,左脚一落地,右腿膝关节自然弯曲,大腿带动小腿积极有力地向前摆出,当右腿靠近左腿时,左腿快速有力地蹬伸,促使右腿加快前迈。此时髋轴转向投掷方向,并与肩轴形成交叉状态。左臂自然摆至胸前,有助于左肩继续向右转动,加大躯干的向右扭转。右脚尖外转用脚跟外侧先落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与投掷方向成45度角左右。躯干和右腿成一条直线,整个身体向后倾斜与地面形成一定的夹角。
第四步:在交叉步右脚尚未落地之前,左腿就要积极前迈。右腿落地,体重落地弯曲的右腿上,接着,右腿积极蹬地,加快髋部向水平方向移动,同时也加快了左腿的前迈。左腿前迈时,大腿不宜抬得过高,左脚用内侧或脚跟先着地,做出强有力的制动和支撑,左脚落地的位置应在右脚落地前投掷方向线的左侧约20-30厘米处。
最后用力:投掷步的第三步右脚着地后,由于惯性,髋部迅速向前运动,在超越了右腿支撑点之后(左脚未着地),右脚就开始最后用力。当左脚着地,便形成了以左脚到左肩的左侧支撑,为右腿继续蹬地转髋创造条件。右腿有继续蹬地,推动右髋加速向投掷方向运动,使髋轴超过肩轴,同时髋部牵引着肩轴向投掷方向转动,在肩轴向投掷方向转动的同时,投掷臂向上转动,带动前臂、手腕向上翻转,当上体转为正对投掷方向时,形成了“满弓”姿势。此时投掷臂处于身后,约与肩高,与躯干几乎成直角。弯曲的左腿做迅速有弹性的蹬伸,同时胸部尽量前送,并带动小臂向前做爆发性“鞭打”动作,使全身的力量通过手臂和手指作用于标枪纵轴。标枪离手一刹那,手腕和手指的积极动作,能使标枪沿着纵轴按顺时针方向自转,这可以保持标枪在空中飞行的稳定性,提高标枪的滑翔效果。标枪出手的适宜角度约30-35度。
[编辑本段]标枪科技
标枪早期的木竹过期后,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融入其中,加上标枪运动员越来越精湛的水平。标枪的世界纪录被定格在了104米。然而,这个成绩已经威胁到了现场观众的生命安全。国际标枪联合会于是做出了一项改革,一项简单而有效的改革。将标枪的重心配置向后移动了一厘米。正是这一厘米导致标枪在飞行过程中更快下落,也限制了标枪成绩的一味猛升。
可以说,标枪运动是科技与奥运的完美产物。
[编辑本段]最倒霉的标枪裁判
“中了!痛。”
2006年9月24日,巴西国家田径赛上,疾飞的标枪不偏不倚地扎进了裁判 Lourenco 的脚里,她马上尖叫着倒在地上。 巴西媒体 Agencia Estado 的记者Jonne Roriz,记录了这个瞬间。并获得运动瞬间特写组第二名。题目就是 “中了!痛。”
当然,倒霉的更有运动员。2007年国际田联黄金联赛罗马站发生惨剧,法国跳远运动员萨·斯迪里被芬兰运动员皮特卡玛基投出的标枪严重刺伤。当晚,黄金联赛各项比赛在罗马的奥林匹克体育场进行。芬兰标枪名将皮特卡玛基在投掷时出现重大失误,标枪出手后并未飞向有效区域,而是直奔左侧的跳远区。当时跳远比赛也正在进行,飞驰而来的标枪扎到了准备参加比赛的斯迪里的后背,斯迪里随后倒地不起。
[编辑本段]标枪分米级理论
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一直都是奥林匹克赛场上的不断追求。可是,在标枪的运动中,人们却通过精密的计算来降低运动成绩,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标枪运动中,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发生在 20世纪70年代。人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后发现,标枪的飞行距离与标枪的重心位置和外形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重心位置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标枪的外形,可以减少标枪与空气的摩擦,大大提高标枪的飞行距离。后来,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开始为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制造不同米级的标枪。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为投掷成绩50米的运动员设计制造出50米级的标枪,为投掷成绩90米的运动员设计制造出90米级的标枪,那么,运动员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原因很简单,按照这种方式设计出的标枪,与运动员的水平相适应,可以使运动员更好地利用器械。标枪分米级理论的创立是田径投掷器材制造历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为运动员投掷成绩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4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男子标枪运动员霍恩掷出了1048米的成绩,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突破了100米的大关。
就在人们为世界纪录一次次被打破而欢呼雀跃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当霍恩掷出1048米的成绩时,田径投掷场地的长度不够用了,从场地一端飞出的标枪已经威胁到另一端的工作人员,甚至对看台上观众的人身安全形成了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国际田联希望通过修改标枪的规则以减少标枪的飞行距离。当时,国际田联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增加标枪的重量,二是改变标枪有关的设计参数。前者受到教练和运动员的反对,因为如果增加标枪的重量,就会对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带来不良影响,而后者需要通过实验拿出可靠的数据才可以实施。
国际田联在进行了大量实验后拿出了令人信服的数据:不改变标枪的重量,仅仅将标抢的重心前移4厘米,同时缩小标枪前段的直径,加大标枪后段的直径,这样可增大空气的阻力,从而降低了标枪飞行的性能,使成绩下降 10%左右。多年的实践证明,有关标抢规格的修改,不仅达到了减少飞行距离的目的,而且有效地规范了标枪落地的角度,减少了裁判员的工作难度。
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 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後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之形成。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不断用树枝拨动,我们聪明祖先也就是在拨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但饮食专家的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再次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 「箸为挟提」而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於雏形,後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现在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中国第一发明”——筷子及其哲学
——兼论中华民族复兴统一伟大思想新武器
当西方“四大发明”载人飞船、原子弹、克隆术、网络业风行于世时,史称拥有东方“四大发明”的那个国度没寂了。这是由于率先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先贤没能给炎黄子孙带来永久的殊荣。曾几何时,西方的造纸与印刷术反超中国,指南针令尔等发现了新大陆和诸多殖民地,火药与洋枪洋炮最终轰开了自家的门户。非但如此,中国四小发明陶瓷、纺车、景泰蓝、地动仪,与四件国粹丝绸、茶叶、中药、京剧也每况愈下,难怪不少国人作忧天状,嗟叹中国有几多当代发明就有几多遗憾。难道没有一件中国古代大发明可以振奋当代同胞的自豪与自尊?
天方日谈——第一发明
面对这困扰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真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孩子们加以诠释。我只是凭着多年来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而近乎偏执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必定有一种先于古代四大发明、优于异国异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否则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类最庞大的一个族群。物择天竞,适者生存。适应这伟大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样的载体、作何等的传承呢?
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这个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自华宗汉祖之先民自从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时的某种需求。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出现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枝独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最质朴的思维已经懂得了灵巧的拇指可藉作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狩猎和劳动的技能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由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其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对于发明创造赋予的三大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可用来加工批量制作。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除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那么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非筷子莫属。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为树枝、木条、竹枝、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和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伸手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这一见解十分重要,先民的长度概念难道真的同筷子有关吗?事实上,原始人对距离与长度的最初确认,往往是按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以自我为尺度来确认的,包括拳头、手指、步幅,又引伸到长矛和箭的射程,但这类成法显然不如筷子来得便捷。由于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空间人数的惯例。最终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地方圆说相关。既然天圆地方自居中国,将方圆把握于掌股之间亦理所当然。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决定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之邦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燃点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驱避蚊蝇虫蚁并驱赶饿鬼厉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固而有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香问世,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筷子果然妙用无穷,是由于先民赋予它巨大的可塑性,它又转而启迪着同胞的创造性。因为原始人部落人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文明与文化,筷子担当了无可取代的角色。在筷子成为长度单位的同时,人们对量与数引起同等的关注。如何记录劳动果实呢?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的数字雏形。以象征和会意为特征加上筷子形制创造的古汉字,必然形成方块字型,因为作为造字和书写工具的硬笔原本也是随手拾起的一支筷子。木竹牙骨之笔在地上桌面墙面勾画之余,又发现在笔端扎上羽毛兽毛,醮上植物矿物中提取的颜料或最初的土色兽血,居然大有用场。筷子中尤以竹筷一端空管中充塞羽毛最为易行,于是大量书写描绘工具的使用产生书法绘画及涂满屋宇祭坛物件衣饰上的色彩和纹样。附着于筷子毛笔上的削刮绘烙雕刻诸般工艺,也堂而皇之附着于甲骨钟鼎岩玉墙壁殿堂之上。适逢礼祭天文战事之需,长于玄学道术的先祖立地为坛,划地为方圆阴阳曲直,设一把筷为占卜问卦之籖,复将长长短短的籖围绕阴阳鱼之圆心而为阴阳之爻,这乃是首以象牙为箸的纣王始所未料的。其实,筷子最初即以“箸”相称,因俗民讳言其音与“住”相近,复改而寓“快”之意而称“筷”,认定取食宜快而进餐更属人生一大快事,何能往而不进?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令人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以致派生出火钳剪刀等物器。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横型,相沿至今的古建寺塔宫楼中,筷式排列或严谨有序或勾心斗角,当然那鸟笼和牢笼也属筷子的造化。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族,同样凭着一双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文化与理念。左刀右叉一字排开乃至成为长条餐桌。没有筷子的乐趣,造字成因于手语与指掌的变化,写字得力于一管羽毛。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然后才明白全人类最文明的美筵绝不是舞动刀叉者流,巧用两支精美的筷子,随心所欲地作相对运动,可见“炎黄斯坦”的原始相对法要早于西方人数千年。
岂只是原始相对法则呢,中国人仅仅从一双筷子中感悟到了太多太多的事物,又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筷子情绪与筷子哲学。毫不夸张地说,纵观几千年中国文明史,还有什么东西比筷子这项发明创造更为伟大的了。倘若笔者把筷子描述为情感的载体和文化的传承,描绘为中国古代“第一发明”,难道会有人非议我的浅陋和偏颇?是的,自从十余年前的某一天笔者食不裹腹、迫于饥寒而咬定筷子作杞人状时,恍然顿悟的我立刻将嘎然咬断的筷子攥在手心,突发奇想的狂人不禁捧着断筷如获至宝。是的,断筷令我当时鬼使神差般玄想着两个有关筷子的寓言。其一说的是:公元前周灭商前世道大乱,各地义将聚会为公推首领而纷争不止。某将当即命众人把餐桌上筷子拿起折之,果然轻折即断。该将复使一把筷子攥在手中竟折而不断,便晓以众人抱团结帮之理。众人因之折服称臣,公推其为周武王,商朝于是灭于西周。其二说的是:古时某大家族因人口众多,常因取食不均而生事端。家长为此特制三尺长竹筷命家人执筷取食。无奈筷长而不能自喂,只能取食喂于对桌之人。家长因而晓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义家规,明理义而使事端烟消云散。“筷子如此不凡,我当为筷子立言立传,为列祖列宗立典立碑!毕竟是凭这寻常而非凡的筷子佐餐四十年,才明白同胞们每逢佳节,置筷思亲的至德。原来人如筷子,而摆开的筷子就是人字啊……”写罢一段似乎天方日谈的文章,笔下更涌动无尽情思。
罗氏物语——筷子情绪
第一双中国筷子始于何年何代,发明于何氏何人,皆已无可考。限于学识和佐证,笔者只能以天方夜谭的方式杜撰筷子的变迁史。尽管历经十余载研究探索,其间亦撰写和发表过数篇关于筷子的文章。其中尤以1998年7月16日发表于《中国改革报》学者论坛栏目中的署名文章《艺术新表现主义的哲学思考》;1996年10月在京城大学所作的“哈罗新表现主义演讲”;以及2000年12月23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办的《科学时报》头版文章《第一发表——筷子及其哲学》引人关注。按照文责自负的原则,我毅然勇敢地担负起了罗氏筷子学说的相关责任,不厌其烦地将同胞们咬来嚼去、伸来缩去的筷子们当成研究对象和话题。我明知缺乏任何史料和佐证,却要凭着臆想断言筷子的种种神话,纵然这种推断有着极大的合理性,但究其学术价值终究难免令人置疑。因此,我宁肯寄希望地执笔提出反证的人们加以辨析或共同探讨,否则还得容笔者滔滔不绝地在“罗氏物语”篇中说下去。究竟“筷子情结”又是为何物?
且不说“置筷思亲“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年夜饭前父母总将美味佳肴上插满筷子,请祖辈赏光品尝。中秋佳节倍思亲,往往在缺席者的空酒盅旁置筷为念。幼童上桌入席的第一课即是执筷之法以及使筷子就近夹菜的家训。至今记忆犹新的平生第一次家法,就是因为夹菜位置靠前因而被家父当头一击,便听得两根筷子点击着我硕大的脑门。初学字习文时为节省纸笔,便是仿效家父以筷子醮水在一方石块上涂抹汉字。儿时的寓言又是母亲讲授的“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折不弯”。母亲不但知书达理,还工于编织与玻璃画。她用来编织棕床藤椅的竹针便取材于几支竹筷,儿子们的毛衣更是用竹筷削成的毛衣针织成,后来我也如此这般把筷子削细切短,串起一堆木珠子,制成了蒙童就读后的第一把土算盘。我想,祖先发明第一把算盘时,大概也是用筷子串珠而成。此后我用筷子缠上布条,制成少儿打水仗时所用的竹筒水枪中的活塞杆,还截成二胡共鸣筒上的小小琴码,或削成小风筝上的细龙骨。但此举未及同妈妈商量便擅自盗用了一小把筷子,还在削龙骨时被菜刀划伤了小嫩手。妈妈操起筷子要打儿子的小手心,这才看到手指上伤口和血迹,竟又伤心得落下泪来。是的,筷子要紧儿子更要紧。她二话没说,买回一根竹子来,用她年轻打工时削过蜡烛芯的双手剖开楠竹,削了大把竹筷子和风筝龙骨。“自己动手做比什么都强。筷子太短竹子才够长,这叫物有所短亦有所长……”听了母训,我们有所悟,因为我见识了筷子,更看到了竹林。被誉为中国楠竹之乡的湖南益阳,到处有成百上千亩竹林,用做竹筷的竹子,还被生产成驰名海内外的竹席竹帘竹器的竹工艺品。大到竹楼竹墙竹床,小到竹凳竹笼竹勺,令竹乡的百姓世代受用。及至我完成初等学业时,正赶上当地政府为发掘继承千百年的竹器工艺而批准竹艺厂招收艺徒,不足14岁的我因具有美术和雕刻基础,被破格录入厂学艺。听技艺精湛的老师言传身教,第一堂课当然是讲竹艺传统。“知道吗,这些竹器原本是我师傅的老师傅的老老师傅传下来的,到底谁是宗师谁也说不清,但第一件产品就是筷子,传说益阳还是竹筷的发祥地呢!”言者无心闻者有益。我至少亲眼所见全国的第一架竹筷机诞生在此地的厂房中,那质量与工效简直令手工劳作的匠人们咋舌惊呆。我看着雕刻机、烙花机之类在筷端上完成的福寿喜字或龙凤花纹,看着成双成对的礼品筷精品筷封入精美的包装盒中,益发感受到工友们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赋予竹筷们怎样的情愫。直到某年某月得悉筷子包装盒上添加了“中国制造”的字样,才得知近如咫尺的邻邦国家中除华侨华人,还有着众多喜欢筷子和中餐的洋人。因为在他们看来,筷子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所为在日本韩国和新马泰境内,筷子比比皆是,使用筷子的人们在享用中餐时彼此总多一分好感。
筷子的确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一个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族群,几千年来总是不离不弃这件国粹。我想其外观不及金樽玉簪银盘瓷碗富丽奢华,而其价值也远不及与之匹配的礼器祭器饰器食器般珍奇昂贵,但人无分尊卑长幼在筷子面前总看似平等。特别是就其实用性而言,委实是大多数日常器物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筷子就是筷子,尽管因为它的存在而衍生出那么多造化物,尽管由于它的功能而影响到亿万万人的饮食生存,它却安于其名份和地位,扮演一个极为寻常的角色。时至今日,甚至没有人把它奉为中国古代一大发明,更鲜为有人从它的诞生发展过程中去诠释它对于中国文明有过怎样的伟大贡献。
筷子仅仅是筷子吗?如前文所述,岂是一个是与否字能解答的,倘若笔者解析筷子的上述说法能够成立,那么,由于筷子而激发的实用主义原则和理想主义思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疑投射在国人的精神层面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和情感。又由于这种世世代代的影响力,转而使人们对筷子赋予了某种人文主义的内涵。就像国人杜撰的生肖,赋予那十数种动物以人格,同时也赋予子虚乌有的龙凤、朱雀、麒麟之类以人格。人既然可以用诸多生肖来比照自身作自我观照,必定也可以将自己的许多造化物藉以自比。其实四大发明、四小发明、四大国粹一度是国人最引为自豪的东西,也一直以这些造化物观造自我,并由此提升自我形象和自我人格。只是由于长期以来将国粹们提升到了不适当的高度,一旦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着后来居上的西方人,大多数人便顿时失去了荣耀感和自尊,少数人甚至惶惶然妄自菲薄,一改往日唯我独尊的那等仪容。恰恰在这时,筷子们不卑不亢地挺起了脊梁,不但砥柱了中国人的神经,还像阿基米德描绘过的那杠杆,显示出它足以撬动地球的力量。难道不是吗,有谁能大略地计算出一个亿万万人口的大国,几千年间鲸吞过多少吨食物,味必这天文数字一般沉重的食物不足以与地球相比。奇迹就在于这么沉重的食物,原本不过以两根袖珍型的杠杆便轻而易举地叼进了嘴巴里。这就是筷子式的逻辑思维,源于筷子情结,却激发成了难以言述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无怪于仓颉要把筷子拿将过来构文造字,难怪老子要把筷子拿将过来制爻作卦,假如当代人不把筷子也拿将去精心打造,那能对得起喂他养他的这双筷子、能对得起令他口舌生津精神为之一振的中国筷子吗?至少“罗氏物语”有如筷人筷语,道出也其中的许多真谛。我辈莫如扪心自问,使筷子吃尽的滋味!只是劝君有些些留心,万莫狼吞虎咽般暴食筷子,这直来直去的两根线条可不会随着胃肠转弯。
盛世奇言——筷子哲学
当好端端的白纸上第一次显现“筷子哲学”这一异化于经院体系的新词条时,这支笔便因此履行着义不容辞的注释权和辩护权。笔者何其荣幸,大可写一篇哲文来传承中国人亘古相传的一双筷子。尽写出筷子文化、筷子情结,一如祖先们最初祭祀神灵般将筷子插满三牲,而今尽可将筷子遍插我的灵肉,我宁愿把自己供奉在哲学的神圣殿堂里。
绝没有人敢斗胆冒犯和亵渎先哲。我明白以筷子二字为哲学冠名,确乎会引起大不敬的嫌疑。因为尽人皆知筷子原本不过是区区两条直线,倘若将其从繁复的功能中抽象出来,这两条直线还那么神秘而不可测吗?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愈是简单的事物,往往富有极为艰深的道理,筷子的高深玄妙也就在这两条直线之间。笔者因而年复一年地面对这两条直线,试图发掘和总结筷子哲学的确切定义。“直面中国古人发明的两根筷子,从其复杂的材质与功能表象中提取两根抽象的相辅相成的直线。基于其相对运动中平行或交叉排列,因而呈现所富有的哲学涵义,即:1、人与物体在运动中对立统一的关系;2、一组几何线条同周边事物产生互动的联系;3、古代厚德载物伦理与筷子情结教范释义;4、实用美学造型及黄金分割点的形成概律;5、人体工程学与力学杠杆作用原理的应用;6、中国古算数量概念及汉字符形成之推论;7、两条直线导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之意义;8、筷子文化寓意理想主义实用主义研究范畴。这八大探讨课题构成了筷子哲学所涵盖的新颖性、潜在性、交叉性、应用性研究领域;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发明”筷子特殊定位的物质属性、实用价值、文化内涵、理念特质;从而确定了本哲学命题的研究方向与目的——全面论证第一大发明筷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与传承,全面论述筷子哲学并弘扬筷子文化这一国粹和瑰宝所象征的创新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营造祖国千秋盛世而打造品牌和武器。因为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象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特殊品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振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特殊武器。“我不得不写下这么一段冗长凝重的“定义”。好在绝无任何人委托笔者起草教科书中的新八股教条,我也没有理由为了简练而割舍筷子哲学的教义。且不说笔者为了探竟此定义,迄今已耗费了整整15年的心血,真乃“笔下万字文,心血十五春”,未曾成篇,我倒要为自己这番苦心而感动了。
岂只是感动或陶醉,我整个灵肉都为这定义而由衷地震颤了。就凭着我们中国人发明和拥有的这双筷子,就足以表明了中国的伟大。难道还有外人能像超越“四大发明”一般超越中国筷子的造物主么?虽说从制造水准而言,当今日本人使用的日本产漆艺筷、韩国人使用的韩国产不绣钢筷、南洋人使用的南洋产高档塑料筷各有千秋。然而,唯有中国人自产的竹木筷子才富于浓厚的筷子情结、筷子文化与筷子哲学内涵。只是这“哲学”二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天经地义般写来道来更何妨。
让我们回到筷子哲学的基本定义上来,从这两条相辅相成的直线中,诠释相关的哲学概念。首先,请允许笔者回到问题的起点,用较为规范的文字表述中国筷子与中国人之间的最基本关系。简而言之,发明于中国古代的筷子,乃是以木竹骨牙或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的中式餐具。使用人以右手或左手的四根或三根手指执筷,靠指关节、手腕、肘臂的协调运动,使筷子按人的意愿和进餐规范,将可供餐用的主食和菜肴送入口中食用。于是乎,关于中国筷的一组相关数字便由笔者推算出来。这组天文数字包括5000年间中国总人口、总食用量、筷子的生产总量。
A、中国5000年概念推算人口数:设定5000年前人口基数为20,000人;每30年繁衍1代。迄今共繁衍166代;每300年基数人口增加1倍,迄今共增加17倍。以此法则推算,可知5,000年前基数人口为20,000人,5,000年后基数人口已达1,310,720,000,累计5,000年间中国总人口为1579亿人(计算数为157,900,20,000人≈1579亿人)。
B、中国人口总食菜肴数量:设定人均寿命60年,日均食物1公斤,每人一生60年食用量为21,600公斤,即216吨。人均食用总量与人口总量两组数字相乘,共计全体中国人5,000年食用总量为340,964,432,000吨≈3,400亿吨。
C、中国筷子5,000年间生产制作总数:设定中国人均寿命69年,年均使用筷子1双,每人一生筷子使用量为60双。已知中国5,000年人口总量为1579亿,将总人口数与人均筷子使用量两组数字相乘,共计全体中国人5,000年间使用筷子总量为9474亿双。设定中国筷子总产量为总用量加上10%的库存流转量,即为总产量=总用量9474亿双+总库存流转量9474亿双,共计生产总量为104214亿双≈10,000亿双。
结论是:中国人在5,000文明史中,为总人口1599亿生产制作了约1万亿双筷子,并用筷子佐餐,输送了3,400亿吨食物!
天文数字啊,若再联想到筷子的其他相关数字,如总产值、总材耗、总重量等,更会令世人瞪目结舌。不妨作一道趣味数学题,计算5,000年间中国筷子总产量的总长度。已知5,000年间筷子总产量为1万亿双、2万亿根,设定每根筷子平均长度为025米,则总产量与每根长度相乘,乘积为5,000亿米,又为5亿公里长。已知地球赤道长度约为4万公里,则中国筷子总长度可绕赤道12,500圈。又知地球全部经纬线共计约为120万公里长,则中国筷子总长度约为地球经纬线总长度的416倍!416倍于经纬线总长度的中国筷子。能密密匝匝地将地球捆上12,500个圈……
这就是中国古人发明的、被排斥于伟大发明之外的、能将地球捆得死去活来的筷子么?
这就的集18般功能、若干材质、若干纹样、适应为餐具、礼品、祭器的第一发明筷子么?
这就是衍生出香烛尺笔、筹码八卦、篱笆屋檩、算盘字符乃至中国古算+-×÷><=的筷子么?
而今我们大可将筷子解析为两条相对运动的直线。它是相对的,缺一而不成其为筷子;它是统一的,用两条直线构成一个简单而伟大的造化物;它是运动的,在平行和交叉运动中按人的主观意愿,完成选择、获取、输送、改变对象的方位和存在方式,实现人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国先民基于筷子,面对两根手指并延伸为两根筷子的狭义相对概念具有浅显而深刻的理解。又基于这两条几何直线的运程运势,以致同周边事物产生着共存与互动的广泛联系由于佐餐这一生存需求的适应与实现,进而激发和引起改进完善周边事物并创造新型关系的动机与动因,由一事物衍生近似的或可供借代形制的新事物,促进原始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正是由于筷子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群指掌间运用把持,又在民以食为天的土壤中担当作中介和承载的作用,因而在这个礼义之邦的各种教范中扮演着一招一式不可轻举妄动的角色,逐渐形成以筷子为特定文化内涵和民族情结。对于先民崇尚的“厚德载物”之民风而言,其实略将文字易位为“厚物载德”,那倒更真切地反映了天工开物年代以物载德的唯物论思想。可以设想,在造化物如此简陋的初期,民间的每一种工具兵器什物的发明及改进,往往需经由无数人无数次的完善。在人类应用类科学尚没被总结认识之前,祖先在主要餐具造型上何以发明和选定筷子之形制,而不是勺子叉子刀子之类。而手指执筷的部位不取最高亦不取最低,恰巧取于筷子总长度中上部大约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这一定位点取舍的成功概律究竟如何推算,也许后人永远也不得而知。但筷子在手,令指腕肘臂、头颈眼口如此协调合一,又将碗筷餐桌、杯盘菜肴如此统筹兼顾,完全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我为主、以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再观察两根小小筷子在握,居然将指关节、手腕、臂关节这几个力学支点及力距力臂设计得无懈可击。执筷者就餐时操持有度、远近相宜,举重若轻,雅俗无涉,一生中竟能夹食数以吨计的美味,真不知该如何感谢那轶名的发明家,说到筷子的杠杆作用,不能不言及数学大亨阿基米德那句名言。但问天下者谁,能凭藉两条小木竹条敢撬动地球。地球重量虽不得而知,赤道与经纬线长度非不可测量。倘若将筷子视为一根绵长的线,以便织成一个硕大的网袋,大可得地球像西瓜一样兜在网中。假如阿基米德翁九泉有知,他也许更折服于一把筷子能演绎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数量概念及数字汉字雏形字符。如果这一新说能够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真该将中国筷子当作无比珍贵的活化石和人类遗产。这是一笔无比丰厚的人类遗产,筷子代表的两条直线,启迪了多少代人的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这个无穷的“二”,等同于人世间的所有造化物。其线性排列的形式,足可解释为=或‖的二方连续有序排列,又可解释为><×÷的交叉斜置和连断的无序排列-|为重叠与合并现象,井丰卅口中、丁干土上下、又刀力山工、大王父爻木是为基本组合现象。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两条直线成其为“∧”形时的深思,谁在目睹其状后能非议筷子不是圆规的原型,岂能断言筷子式圆规与圆周率面积的概念了无联系呢?至少“兀”的造型同三根曲直的筷子近似。本人创新思维公式,即是成因于一双筷子。在近二十年间一度忙于发明创造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时,我曾试图建立自己的创新思维定律,无意间注视着置于餐桌上的一双呈“十”字状的筷子而顿有所悟。没错,一就是纬线亦是种概念,|就是经线亦是属概念,我将一根手指穿过十字交叉点即是斜线和交叉概念,这三条线和三大概念足以构成万事万物。“筷子定律”由此产生时正逢爱女十岁生日,我连夜挥毫写信,将一个硕大的“十”字画在信中,又以联想法将与“十”相关的概念如星辰路口医院基督教红十字会等,以及筷子定律全然倾注在字里行间。让一个十岁女儿从“十”字颖悟经纬线、焦点状、幅射感、四维时空之类艰深的哲理委实太过勉为其难,其实我想说的还不限于此。筷子所代表的一种本土传统文化,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理念取向和人生取值。毋宁说筷子就是两笔构成的一个“人”字,一撇一捺取向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依存于文化需求和经济需求,冲突于不偏不倚与亦偏亦倚的双重境界,奉行于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复合准则。“人”字能惟妙惟肖于这个取中庸为道、冠“中”字为族群和邦国之根基的古老神州。其实,以人为本才是国人所谓天、地、人中的出发点和归宿,若非是几千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桎梏,全球人文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发祥地原本就在中国。且看华宗汉祖建树的中国“人”,昂首远瞩,挺胸阔步,靠自己两条直立的腿标志着从动物种群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