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吕夷简之间的交恶是怎么回事

范仲淹与吕夷简之间的交恶是怎么回事,第1张

根本原因是政见不合,

吕夷简是老宰相,传统守旧派。

范仲淹是改革派,主张新政。

要具体一点的话,可参考:

著名史家李焘却评价他:执政时间最长,虽然多次被言官弹劾,但始终得到皇帝的信任;他所罢免的大臣,许多很快便又得到重用,不一棍子打死;“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巻,动有操术。后卒配食庙廷,为世名相。”

这个评价可谓中肯。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与名臣范仲淹的恩怨中窥见一斑。

明道二年(1033),仁宗皇后郭氏被废,围绕这件事,范仲淹与吕夷简态度迥异,两人之间掀起了激烈的斗争。

宋仁宗皇后郭后嫉妒成性,心胸狭窄,行为蛮横,而且立后九年,依然无子,于是仁宗有废郭后之意。宋仁宗宠爱一位姓尚的美人。有一天,尚美人在宋仁宗的面前议论郭皇后,刚好被郭皇后听见。郭后不胜愤怒,上前要打尚美人耳光。

宋仁宗见势不妙,急忙过来劝架。郭皇后一巴掌打在宋仁宗脖子上。指甲在宋仁宗脖子上划出了两道血痕。宋仁宗龙颜大怒,但他性格文弱,虽然生气,却没有发作,只是带着尚美人走了。郭后这个举动,成为废后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吕夷简赞成废郭后,而范仲淹极力反对。史家多以此视吕夷简为奸臣,而认为范仲淹刚直不阿,冒死极谏,是个英雄。事实果真如此吗?先让我们看看吕夷简所参与选定的皇后曹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宋史·后妃上》记载,“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帛书。”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宫中卫卒作乱,曹后英勇机智,保驾仁宗,平定叛乱。仁宗无子,引四岁的濮安懿王允让子在禁中,由曹后亲自抚养,是为英宗。英宗即位,曹氏被尊为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曹太后“颇涉经史,多援以决事。中外章奏日数十,一一能纪纲要。检会曹氏及左右臣仆,毫分不以假借,宫省肃然。”

神宗继位之后,曹氏年事已高,皇帝还经常就军国大事咨询于她。这是一个勤俭、贤慧并且能干的皇后,可见吕夷简并没有选错人。吕夷简舍弃郭后而定曹后,不仅仅符合仁宗的要求,巩固了皇室,更重要的是符合国家稳定的利益,吕夷简在这一点上功不可没。

其实,封建社会宫廷之中,立后与废后,都是国之大事。吕、范在维护大宋封建统治这一点上其实并无分歧,所争也只是一个人选问题。以此论吕、范之忠奸,实在是看轻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两位最著名的政治家。

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出任权知开封府事,他认为吕夷简选拔干部多出其私门,于是向仁宗上《百官图》,指出选拔干部“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不可不察也。”并进一步指出进退近臣必须由皇帝自己把握,不能全委宰相吕夷简。史书记载,吕夷简看到《百官图》非常不高兴,但他隐忍并没有发作。

后来,契丹国的南侵野心加剧,范仲淹主张建都洛阳。宋仁宗征询吕夷简的意见,吕以为范仲淹迂阔而不可信,特别注重追求自己名声而缺乏必要的政治才干,徒有虚名而已。仲淹闻之,上“四论”攻击吕夷简专权徇私,阴窃人主之柄。吕夷简恼羞成怒于是以“越职言事”罪名,把他请出了京师,并且让人上书,请求在朝堂立一块“朋党榜”把范仲淹等人名字写上引以为戒。范仲淹落职知饶州,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三人为范仲淹鸣不平,皆坐贬。

景祐四年(1037),吕夷简也因朋党之争罢为镇安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这是景祐年间的吕范“朋党之争”,双方真刀真枪的斗了一回。

不过两位名臣的争斗尚属“明争”,并无“暗斗”,所论也属“国事”而非“私仇”,也透出一些君子之风。

康定元年(1040),西夏攻宋,西北前线形势吃紧,范仲淹调至抗击西夏前线,官复原职,知永兴军。吕夷简也再次拜相,他主动对宋仁宗说:“范仲淹是当世的贤臣,朝廷要任用他,怎么能只是官复原职呢?”于是任命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仁宗为之感动,认为吕夷简是长者。范仲淹面谢吕夷简:“先前因为公事触犯相公,没想到相公竟然这样奖励提拔我。”吕夷简说:“我怎么敢再对过去的事念念不忘呢!”

庆历元年(1041),范仲淹担任延州知州,继续抗击西夏。鉴于西夏首领元昊有悔过之意,范仲淹给元昊写了一封信,晓之以利害,不料元昊复信态度极其傲慢,不堪入目者比比皆是。范仲淹大怒,当着使者的面烧掉了来信,而暗暗录副本以上报于朝廷。一时间,朝中议论纷纷,许多大臣都认为范仲淹不应当与元昊私通书信,更不应该焚书灭迹。范仲淹为自己辩解不及。吕夷简也对范仲淹的鲁莽大不以为然,私下里曾说:“作为臣子不能私自与外国交涉,范希文竟然擅自写信给元昊,收到回信又烧掉,别人谁敢这么做?”不久宋仁宗召集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理此事时。大臣宋庠厉声说:“范仲淹可斩!”杜祁公时为枢密副使,说:“范仲淹的本意是想要为朝廷招降元昊,怎么能过深的责备呢?”极力为之争辩。宋仁宗征询吕夷简意见,吕夷简说:“杜祁说得对,只能从轻处罚罢了。”并进一步向仁宗解释:“大将在外,有些事不能全由朝廷控制。两国交兵,使者、书信往来也是于正常的事情。不能因此加罪范仲淹。”仁宗怒气渐消,范仲淹降一级,任耀州知州。

吕夷简以国事为重,不念旧恶,保护了范仲淹。两位曾经矛盾重重的朝廷重臣终于在边境战事叠起、国难当头之时,在同心戮力以扶王室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

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因病辞相,推荐范仲淹、韩琦、文彦博等入朝辅政。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听说吕夷简对自己的推荐,也谦卑地写信自咎,宽阔胸怀与豁达气度跃然纸上。辞相后,吕夷简居住在郑州。此时的范仲淹也因庆历新政失败,自参知政事降为河东陕西宣抚使。他路过郑州专程拜见吕夷简,这时范仲淹经历了权力中心的种种磨难,对吕夷简的所作所为有了切身的感受,言谈之中“有悔过之语。于是,申公欣然相与语终日。”

不久,吕夷简病逝。时范仲淹正在边关,闻讯后撰文说:“得公遗书,适在边土,就哭不逮,追想无穷,心存目断,千里悲风。”其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吕夷简》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吕夷简》人物故事小传

吕夷简(公元979—1044年)字坦夫,先世莱州人,祖辈徙居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又说先世居河东,后移居开封(今河南开封)。咸平年间进士。初为绛州军事推官,真宗时历任州郡长吏。曾奏请废除农具税,缓解南方伐木送京劳役,严饬朝政。又曾弹劾李溥专利罔上,并替寇准解诬。仁宗时,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拜为宰相。后因郭后排挤,与夏竦等一同被罢相。不久恢复相位。仁宗与郭后不知,夷简主张废去皇后,并贬逐异议言官孔道辅、范仲淹等人。夷简执政时间较长、仁宗初立,政治清平,与夷简的作用关系很大,其为人治政,虽遭人异议,但于天下事,整饬有方,仍为一时名相。契丹乘宋夏交战,借机威胁宋朝,要求割关南10县地,夷简奏请建大名府为北京,以示有备,但最后仍以每年加缯金20万求和。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罢相,第2年去世。

〔正史〕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夷简进士及第,补绛州军事推官,稍迁大理寺丞。祥符中,试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①,或言六科所以求缺政,今封禅告成,何缺政之求,罢之。通判通州,徙濠州,再迁太常博士。

河北水,选知滨州。代还奏:“农器有算,非所以劝力本也。”遂诏天下农器皆勿算。擢提点两浙刑狱,迁尚书祠部员外郎。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②,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③,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又言:“盛冬挽运艰若,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真宗曰:“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擢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蜀贼李顺叛,执送阙下,左右称贺。既而属御史台按之,非是,贺者趣具顺狱,夷简曰:“是可欺朝廷邪”卒以实奏,忤大臣意。岁蝗旱,夷简请责躬修政,严饬辅臣,思所以共顺天意;及奏弹李溥专利罔上④。寇准判永兴,黥有罪者徙湖南,道由京师,上准变事。夷简曰:“准治下急,是欲中伤准尔。宜勿问,益徙之远方。”从之。

赵安仁为御史中丞,夷简以亲嫌,改起居舍人、同勾当通进司兼银台对驳事,使契丹,还,知制诰。两川饥,为安抚使,进龙图阁直学士,再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治严办有声,帝识姓名于屏风,将大用之。

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雷允恭擅徙永定陵地,夷简与鲁宗道验治,允恭诛,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因请以祥符天书内之方中。真宗祔庙,太后欲具平生服玩如宫中,以银罩覆神主⑤。夷简言:“此未足以报先帝。今天下之政在两宫,惟太后远奸邪,奖忠直,辅成圣德,所以报先帝者,宜莫若此也。”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迁尚书礼部侍郎、修国史,进户部,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景灵宫使。玉清昭应宫灾,太后泣谓大臣曰:“先帝尊道奉天而为此,今何以称遗旨哉。”夷简意其将复营构也,乃推《洪范》灾异以谏,太后默然。因奏罢二府兼宫观使。进吏部,拜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史成,辞进官。

天圣末,加中书侍郎。章懿太后为顺容,薨,宫中未治丧,夷简朝奏事,因曰:“闻有宫嫔亡者。”太后矍然曰:“宰相亦预宫中事邪”引帝偕起。有顷独出,曰:“卿何间⑥我母子也”夷简曰:“太后他日不欲全刘氏乎”太后意稍解。有司希太后旨,言岁月葬未利,夷简请发哀成服,备仪仗葬之。

大内火,百官晨朝,而宫门不开。辅臣请对,帝御拱辰门,百官拜楼下,夷简独不拜。帝使人问其故,曰:“宫廷有变,群臣愿一望清光⑦。”帝举帘见之,乃拜。诏以为修大内使,内成,进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辞仆射,乃兼吏部尚书。

初,刘涣上疏请太后还政,太后怒,使投岭外,属太后疾革,夷简请留之。至是,涣以前疏自言,帝擢涣右正言,顾谓夷简:“向者枢密院亟欲投涣,赖卿以免。”夷简谢,因曰:“涣由疏外故敢言,大臣或及此。则太后必疑风旨自陛下,使子母不相安矣。”帝以夷简为忠。

郭后以怒尚美人,批其颊⑧,误伤帝颈。帝以爪痕示执政大臣,夷简以前罢相故,遂主废后议。仁宗疑之,夷简曰:“光武,汉之明主也,郭后止以怨怼坐废,况伤陛下颈乎”夷简将废后,先敕有司,无得受台谏章奏。于是御史中丞孔道辅、右司谏范仲淹率台谏诣閤门请对,有旨令台谏诣中书,夷简乃贬出道辅等,后遂废,加右仆射,封申国公。

王曾与夷简数争事,不平,曾斥夷简纳赂市恩。夷简乞置对,帝问曾,曾语屈,于是二人皆罢。夷简以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徙天雄军。未几,以右仆射复人相,逾年,进位司空,辞不拜,徙许国公。时方饬兵备,以判枢密院事,而谏官田况言总判名太重,改兼枢密使。

契丹聚兵幽蓟,声言将入寇,议者请城洛阳。夷简谓:“契丹畏壮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景德之役,非乘舆济河,则契丹未易服也。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或曰:“此虚声尔,不若修洛阳。”夷简曰:“此子囊城郢计也。使契丹得渡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乃建北京。

未几,感风眩,诏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疾稍间,命数日一至中书,裁决可否。夷简力辞,复降手诏曰:“古谓髭可疗疾,今翦以赐卿。”三年春,帝御延和殿召见,敕乘马至殿门,命内侍取兀子舆⑨以前。夷简引避久之,诏给扶毋拜。乃授司徒、监修国史,军国大事与中书、枢密同议。固请老,以太尉致仕,朝朔望。既薨,帝见群臣,涕下,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其后元昊反,四方久不用兵,师出数败;契丹乘之,遣使求关南地。颇赖夷简计画,选一时名臣报使契丹、经略西夏,二边以宁。然建募万胜军,杂市井小人,浮脆不任战斗。用宗室补环卫官,骤增奉赐,又加遗契丹岁缯金二十万,当时不深计之,其后费大而不可止。郭后废,孔道辅等伏閤进谏,而夷简谓伏閤非太平事,且逐道辅。其后范仲淹屡言事,献《百官图》论迁除之敝,夷简指为狂肆,斥于外。时论以此少之。

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复收用,亦不终废。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朝,为世名相。始,王旦奇夷简,谓王曾曰:“君其善交之。”卒与曾并相。后曾家请御篆墓碑,帝因惨然思夷简,书“怀忠之碑”四字以赐之。有集二十卷。

《宋史》卷三一一

〔注 释〕

①试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参加体用科的材识和茂名两项考试。②期会:限期完工。③亡命:逃跑。④罔上:欺骗皇上。⑤神主:死者的牌位。⑥间:离间,挑拨。⑦一望清光:望见皇帝之面。⑧批其颊:打耳光。⑨兀子舆:只安装一把椅子的简易小轿。

〔相关史料〕

冯亮善相人,为夔路监司日,吕文靖父为州职官,一见文靖即许以女嫁之。其妻曰:“君尝谓此女为国夫人,何为与选人子”亮曰:“此所以为国夫人也。”

《孙公谈圃》

试场所问本经义疏,不过记出处而已。吕申公试卷,问:“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谓四者何也”答曰:“其行己也恭云云,谨对。”试卷不誊录,考官批于界行之上:能记则曰通,不记则曰不,十问之中四通则合格矣。其误记者,亦只书曰不全,不能记则曰对未审,谨对。

《燕翼贻谋录》

含桃阁在旧濠州厅。宋梅询为守,吕夷简为倅,相得甚欢,以此为憩游之地。

《凤阳府志》

祥符未,王沂公知制诰。一日见王文正公,问:“君识吕夷简否”沂公曰:“不识。”退而访之。吕公时为太常博士,通判滨州,人多称其才。他日复见文正,问如初。沂公具所闻以对,文正曰:“此人异日与舍人对秉钧轴①。”沂公曰:“何以知之”文正曰:“吾亦不识,但以奏请得之。”沂公曰:“奏请何事”文正曰:“如不税农器等事。”沂公姑应之。及丁晋公败,沂公引为执政,从容道文正语,二公皆嗟叹。”

《龙川别志》

吕夷简通判蜀中,厅宇素有鬼物,号榆老姑,乃榆木精。其状一老丑妇人,常出厨间,与群婢相偶,久亦不以为怪,常谓公他日必大贵。一日忽怀妊,群婢戏之,自言非久当产,遂月余不至。至则云己产矣,请视之,后园榆木生大赘乃是,视之果然。

《诗话总龟》

吕许公当国,太后临朝,仁宗尚幼,公能协两宫无纠毫之隙②。及许公薨,仁宗痛哭久之,曰:“吕夷简死,谁能办大事者”张安道奉勅撰许公神道碑,其家欲言和协二宫事。安道于上前质其虚实,上不喜曰:“吾不复记此事。”良久,曰:“明肃章献尝自言梦周王祐(为宋真宗长子,早夭)来告,将复生荆王宫。时允初生(允,荆王少子),所谓五相公者,太后欲取入宫养之,吕夷简争之乃止。”上所言如此,则许公信有力焉。

《龙川别志》

张邓公、吕许公同作宰相。一日退朝,仁宗独留吕公,问曰:“张士逊久在 ,欲与一差遣出去。”吕公曰:“士逊出入两朝,亦颇宣力。”仁宗曰:“恩命如何”吕公曰:“与除静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傅知许州。”仁宗曰:“不亏他否”吕公曰:“圣恩优厚。”吕公既退,张、吕亲姻也,私焉,曰:“主上独留公,必是士逊别有差遣。”因祈以恩命。吕沈吟久之,曰:“使弼,使弼。”(此语未可解)张亦欣然慰望。是日张公打屏閤内物已过半矣,明日令院子尽搬閤内物色归家,更不趋待漏院③,只就审官东院待漏。既入朝,张公唯只候宣麻,吕公唯准备押麻耳。忽堂吏报吕公曰:“相公知许州。”吕公大惊,于是张公押麻,乃吕公除静江军节度知许州也。

《谈苑》

〔注 释〕

①对秉钧轴:钧轴指宰相,此句意为共同执掌宰相大权。②无纠毫之隙:没有丝毫矛盾。③待漏院:指朝房,百官等待上朝之处。

  十八岁,我想松开紧握你的手

 张樨丹 镇安县第二中学

 不知从哪天开始,握住你的手己成了我的习惯,闲聊时,你曾说起我刚出生时的模样,嘟嘟的手乱挥,紧紧抓住你的手,你觉得那一刻你体会到做母亲最大的幸福,每当说到这里,你的笑容说法变得格外温婉、美好,我一直不懂那种感觉,觉得我是太过于在意那些东西,只是手与手的碰触而己,竟让你那样开心,真像个孩子,但当我试着松开你的手的那一刻,心里所感到的惶恐,让我终于明白了那种幸福的感受,那种莫名的安心和快乐。

 爱是双手紧握的安心

 每一次,当我落在你后面的时候,你总分催促着我走快点,然后向后伸出一只手,而我则习惯性地小跑,跟上你,握住你的手,有时候觉得你这样的动作很好笑,一个人快步走,一只手伸向后张开,从不回头,等待着我握住你的手,有时,我会坏坏地继续慢慢走,想看看你张开在半空中的手何时放下,但你从来都没有放下,直到我握住你的手,你才把手放在身侧,牵着我向前走,陪伴我一步一步地成长,似乎你永远不会握错我的手,因为我和你有最亲密的爱的感应。大手牵小手,我感觉这是全世界最完美的结合。

 你牵着我的手从儿时到初中再到高中,渐渐地,小小的手掌一天天长大,大到可以包住你的手时,依旧习惯被你牵着,静静感受你掌心的温度,一点一点渗进我的心。记得小时候,我很不安分,走在拥挤的人群中,东跑西跑,由于个子矮小,很不容易被发现。跑累了停下来,想被你牵着时,人群中却找不到你的身影,不安的玩弄着手指,内心惶恐,直到你寻到我,责问我为何这么不听话,再度牵上我的手,我内心的害怕顿时烟消云散,被你牵着就感觉很安心。

 爱是你掌心的温度

 高中以来,我的身体似乎不怎么好,坐在冰凉的院里,冰冷的液体不断输进我的身体,凉到心的感觉,你静静地坐在一旁陪我,似乎看出了我的'异样,轻轻地用手握住我冰冰的手,迷迷糊糊,我感觉到那熟悉的温度,顿时眼泪含满眼眶,不敢睁眼,害怕眼泪会流出来,惊动你那敏感的心,再次为我担心。

 记得那一晚,我心神不宁的坐在书桌前,你轻轻打开门走进来,我不耐烦的说:"你干嘛?我要写作业!"你小心翼翼地问:"是不是心情不好?怎么了?"我本来就很烦,随意地说:"没怎么!"你愣了愣:"是不是和同学有矛盾?傻丫头,我一看你就知道你不高兴,一眼就看出来了。"我突然就笑了:"妈,你怎么知道?""因为,我是妈妈,"我心里难受又感动,哭了好久好久,你拉着我的手,熟悉的温热,让我慢慢地平静下来,总是这样,只要你拉着我的手,温暖我受伤的心,我就会平静下来,你说:"你不开心,妈妈心里就难受。"我很自责,总是让你为我担心,我告诉你事情的来龙去脉,诉说内心的委屈,你慢慢开导我,陪我说话,打开我心里久久不能解开的结,入夜,你握着我的手,陪我安睡,那一晚,我的心溢满了暖暖的幸福。

 慢慢成长,身边的人事都在变化,唯有你的手,适当的力度,熟悉的力度,熟悉的温度,还有那一股淡淡的清香,永远陪伴着我,给我一种最柔软,最安心的感觉,所以,十八岁,对我来说,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不舍,十八岁之前,你的爱,我可以安心的收下。我曾自私地起让自己永远不要长大,永远被你保护,但是,看你疲倦的眼神,勉强的微笑,我的心情不自禁的疼了,十八岁的我,会学会去懂得很多名学会爱我的人。十八岁,我想松开紧握你的手,我不让你再为我牵波,再为我操劳。每一次紧握,你都将爱毫不保留的传递给我,呵护我这颗小小的心,健康、快乐的成长。而我,不原心疼你的劳累,心疼你的委屈,不愿再让你为我绷紧心弦,时刻挂念。因为我希望你的头发永远乌黑,希望你的笑永远那么可爱,希望你永远年轻美丽。但是我知道,你紧握我的手永远不松开,你对我的牵挂永不停息,所以18岁,我要试着紧握你的手,自己勇敢去飞翔,哪怕遇到再大的风浪,也努力去闯,终有一天,我会为你撑起一把保护伞,像你保护我一样的,保护你,牵起你的手,给予去我小小的爱。

 或许18岁时,当我落在你身后,你依旧习惯地伸出手,我会上前牵着它,但那时,我会加快脚步走在你的后面,牵着你,像你儿时牵着我一样,一直走下去,把我的爱一点一点地传给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702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