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在全国实行“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就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一些词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等等,不一而足。现将自己所搜集到的部分词语整理出来,供各位好友阅读古籍时参考。
一、授职荐举: 任:担当,担任。《史记�6�1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6�1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
拜:授给官职。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史记�6�1吕太后本纪》
召:征召。累召不应。《张衡传》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晋书�6�1谢安传》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
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孟尝传》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举孝廉不行。《张衡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6�1告子下》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提:提拔。“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北史�6�1魏收传》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封:封赐,封授,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后一例“封”动作名用)《史记�6�1李斯列传》;后以军功封定阳子。《<指南录>后序》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6�1萧望之传》补:任。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步夫人卒,追赠皇后。”《三国志�6�1吴书�6�1吴主传》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汉书�6�1苏武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铨:铨选,选拔。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记王忠肃公翱事》
策:策试。尝后策孝廉。《孟尝传》
衡:权衡,比较。铨衡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亦指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之长。“ 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晋书·良吏传·吴隐之》
选:推选。选广为少傅。《疏广传》
进:引荐、进荐。古之君子进人以礼。《向雄传》
二、提升官职:
擢:在原官上提拔。“擢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汉书�6�1赵充国传》);
升:升官。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李密《陈情表》
进:用于较高职务。“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史记�6�1孙膑传》
起复:恢复原职务。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谭嗣同》;“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6�1贾谊传》
三、调动职务:
转、移、调、徙:一般的转任,改任,调动,调迁。再转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天圣中,河南诸县多盗,转运使奏移渑池尉。《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调为陇西都尉。”《汉书�6�1袁盎传》;“徙王信为楚王。”《史记�6�1淮阴侯列传》;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汉书�6�1翟方进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6�1张衡传》
出:指出京受任。“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张衡传》
改:改任。后公改两广。《记王忠肃公翱事》
放:外放,外调。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谭嗣同》
四、兼代官职: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又领扬州刺史。”《晋书�6�1谢安传》;“(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宋书�6�1范晔传》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6�1昭公十三年》:“羊舌鲋摄司马。”(羊舌鲋,人名。)
权:临时代职。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假:暂时代理。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6�1苏武传》
行:代理官职。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曹彰传》“太祖行备武将军。”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三国志�6�1魏书�6�1武帝纪》
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署南平教谕。——《明史·海瑞传》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范晔《后汉书·范雎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6�1蜀书�6�1诸葛亮传》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史记�6�1陈丞相世家》
判:高位兼低职。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6�1韩琦传》
五、降级免职: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6�1魏其武安侯列传》“免官削爵。”《汉书�6�1贡禹传》屈原既(黜)绌。《屈原列传》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韩愈《送李盘谷序》:“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是夕始觉有贬谪意。《琵琶行》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贬连州刺史。”《旧唐书�6�1刘禹锡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褫,音chì。“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谢庄《上搜才表》;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谢庄《上搜才表》
左迁:降职、贬官。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削:削免。免官削爵。《汉书》
六、到任:
下车:官吏初到任。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张衡传》
就:就任。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到官:官员到任。尝到官,革易前弊。《孟尝传》
仕:做官。仕郡为户曹史。《孟尝传》
宦:做官。世之仕宦于南。《许逖传》
七、主政:
知:主持、执掌。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用事:执政、主事。赵太后新用事。《触龙说赵太后》
钤辖:管辖、管束。荆南钤辖北路兵马。《许逖传》
八、离任:
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致仕:官员由于年老或健康原因而退休。退而致仕。《公单传》
1 文言文中 “及”的用法
及 jí动词义:1、会意字。
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本义:追赶上;抓住。及,逮也。
——《说文》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无庸,将自及。
——《左传·隐公元年》2、至;达到。及,至也。
——《广雅》及期。——《仪礼·聘礼》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汤熨之所及也。/针石之所及也。
——《韩非子·喻老》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3、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及敌枪再击。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既上。——清姚鼐《登泰山记》4、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
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5、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6、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事如此,此必及我。
——《汉书·李广苏建传》7、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介词义:1、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连词义:1、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洄曲及四境。
——《资治通鉴·唐纪》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音乐及诗歌。
——蔡元培《图画》副词义: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名词义:1、姓。
2 文言文中 “及”的用法及 jí
动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2、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针石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3、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清姚鼐《登泰山记》
4、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5、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6、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7、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词义:
1、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连词义:
1、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洄曲及四境。——《资治通鉴·唐纪》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副词义: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词义:
1、姓。
3 文言文与的用法和意义根据读音,可划分为以下用法与意义:
与yǔ
〈动〉
1、给予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2、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4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北宋·苏洵《六国论》
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明·宋濂《看松庵记》
〈名〉
1党与;朋党;同类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与 yù
〈动〉
1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与 yú
1、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与 jǔ
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4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二、用作连词,“同”“和”“跟”。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三、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四、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五、与 jǔ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通举,推举)
5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6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7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原发布者:donsonton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韩愈《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宋苏洵《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林妹妹是一日,他所
感叹句有以what和以how开头的2种。
加a/an要看后面的名词,单复数来决定的,或者用定冠词the
一、用
what
引导的感叹句有三种句式,此时,
what
为形容词,用作定语,修饰它后面的名词或名词词组。
1
What
+a
/
an
+
形容词+可数名词单数+主语+谓语!例如:
What
a
fine
day
it
is!
(多么好的天气啊!)
What
an
old
building
that
is!
(那是一栋多么破旧的楼房啊!)
2
What
+
形容词+可数名词复数形式+主语+谓语!例如:
What
good
teachers
they
are!
(他们是多么好的老师啊!)
What
beautiful
flowers
these
are!
(这些是多么美丽的花啊!)
3
What
+
形容词+不可数名词+主语+谓语!例如:
What
thick
ice
we
are
having
here!
(我们这儿感叹句有以what和以how开头的2种。
加a/an要看后面的名词,单复数来决定的,或者用定冠词the
一、用
what
引导的感叹句有三种句式,此时,
what
为形容词,用作定语,修饰它后面的名词或名词词组。
1
What
+a
/
an
+
形容词+可数名词单数+主语+谓语!例如:
What
a
fine
day
it
is!
(多么好的天气啊!)
What
an
old
building
that
is!
(那是一栋多么破旧的楼房啊!)
2
What
+
形容词+可数名词复数形式+主语+谓语!例如:
What
good
teachers
they
are!
(他们是多么好的老师啊!)
What
beautiful
flowers
these
are!
(这些是多么美丽的花啊!)
3
What
+
形容词+不可数名词+主语+谓语!例如:
What
thick
ice
we
are
having
here!
(我们这儿的冰多厚啊!)
What
round
bread
it
is!
(这是一块多么圆的面包啊!)
二、用
how
开头的感叹句也有三种句式,此时,
how
是副词,用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形容词、副词或动词。
4
How
+形容词+主语+谓语!例如:
How
hot
it
is
today!
(今天天气多热啊!)
How
beautiful
the
flowers
are!
(这些花多么美丽啊!)
5
How
+副词+主语+谓语!例如:
How
hard
he
works!
(他工作多么努力啊!)
How
well
she
sings!
(她歌唱得多好啊!)
6
How
+
主语+谓语!例如:
How
she
dances!
(她跳舞跳得多好啊!)
注意:
what
和
how
引起的感叹句,在口语中常可以省略主语、谓语或其它句子成分。例如:
How
cold
(
it
is
)
!
What
a
good
girl!
What
delicious
fish!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