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义耳研究空气成分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波义耳研究空气成分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第1张

在定量定温下,理想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压力成反比。是由英国化学家波义耳(Boyle),在1662年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在密闭容器中的定量气体,在恒温下,气体的压力和体积成反比关系。”称之为波义耳定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定律”。

公式:V=k/P

V 是指气体的体积

P 指压力

k 为一常数

这个公式又可以继续推导,理想气体的体积与圧力的乘积成为一定的常数,即:

PV=k

如果在温度相同的状态下,A、B两种状态下的气体关系式可表示成:

PAVA=PBVB

习惯上,这个公式会写成:

p2=p1V1/V2 波义耳定律的伟大意义  波义耳创建的理论——波义耳定律,是第一个描述气体运动的数量公式,为气体的量化研究和化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法国科学家制造了一个黄铜气缸,中间装有活塞,安装得很紧。几个人用力按下活塞,压缩缸里的空气。然后,他们松开活塞,活塞弹回来,但是没有全部弹回来。不论他们隔多长时间做一次实验,活塞总是不能全部弹回来。

通过这项实验,法国科学家声称空气根本不存在弹性,经过压缩,空气会保持轻微的压缩状态。

波义耳宣称法国科学家的实验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他指出,活塞之所以不能全部弹回来,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活塞太紧。有人反驳道,如果活塞稍松,四周就会漏气,影响实验。

罗伯特·波义耳许诺要制造一个松紧适中的绝好活塞,证明上述实验是错误的。

两周后,罗伯特·波义耳手持“U”形大玻璃管站在众会员面前。这个“U”形玻璃管是不匀称的,一支又细又长,高出3英尺多,另一支又短又粗,短的这支顶端密封,长的那只顶端开口。

波义耳把水银倒进玻璃管中,水银盖住了“U”形玻璃管的底部,两边稍有上升。在封闭的短管中,水银堵住一小股空气。波义耳解释,活塞就是任何压缩空气的装置,水银也可以看作“活塞”。向法国实验所期望的那样,波义耳的做法不会因为摩擦而影响实验结果。

波义耳记录下水银重量,在水银和空气交界处刻了一条线。他向长玻璃管中滴水银,一直把它滴满。这时,水银在短玻璃管中上升到一半的高度。在水银的挤压下,堵住空气的体积变成不到原来的一半。

在短玻璃管上,波义耳刻下了第二条线,标示出里面水银的新高度和堵住空气的压缩体积。

然后,通过“U”形玻璃管底部的阀门,他把水银排出,直到玻璃活塞和水银的重量与实验开始时的重量完全相等。水银柱又回到它实验开始的高度,堵住的空气又回到它当初的位置。空气果真有弹性,法国科学家的实验是错误的,波义耳是正确的。

罗伯特·波义耳用玻璃活塞继续实验,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事情。当他向堵住的空气施加双倍的压力时,空气的体积就会减半;施加3倍的压力时,体积就会变成原来的1/3。当受到挤压时,空气体积的变化与压强的变化总是成比例。他创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等式来表示这一比例关系,现在我们称之为“波义耳定律”。就认识大气、利用大气为人类服务而言,这一定律是极为重要的。

好像是物理方面的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可用表达式表示:

二氧化碳+水

光能
叶绿体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1)

(2)瑞士的科学家谢尼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采集了许多植物的绿叶,浸在水里,放到阳光底下.叶子很快就不断地吐出一个个小气泡,谢尼伯用一只试管,收集了这些气体.这些气体是什么呢?当谢尼伯把一片点着了的木条扔进试管时,木条猛烈地燃烧,射出耀眼的光芒.这说明试管内是氧气,因为只有氧气才能帮助燃烧.接着,谢尼伯又往水里通进二氧化碳.他发现,通进去的二氧化碳越多,绿叶排出的氧气也越多.谢伯尼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阳光的作用下,植物靠着吸收二氧化碳,而排出氧气.”

(3)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对光合作用首次进行定量测定,发现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因此他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这也与海尔蒙特的结论相吻合.

(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萨克斯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光照;二氧化碳;光照;水;氧气;淀粉;光合作用

2013年1月初,德国最新一期《计量学》杂志刊载研究报告称,作为标准质量单位的国际千克原器因表面遭污染而略有增重。

国际千克原器是一个39毫米高、底面直径也为39毫米的圆柱体。它由铂铱合金制成,其中铂含量为90%,铱含量为10%,合金密度约为21500公斤每立方米。

国际千克原器设立于1875年,保存在法国首都巴黎的国际计量局内。另有大约40个官方复制品分布于全球,用来定义千克。千克是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原器之所以采用铂铱合金制成,是因为这种合金的抗氧化性和抗化学腐蚀性非常好。不过报告称,经过百余年岁月洗礼,这些铂铱合金圆柱体表面遭一定污染,增重数十微克。一微克为百万分之一克。

报告作者之一、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计量学家彼得·坎普森告诉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记者,科学家早就意识到国际千克原器表面可能附着污染物,因此把它做成圆柱体,尽量减少表面积。这些原器保存在实验室内,空气都经过滤,恒温,恒压,但无法完全隔绝空气污染和污染物。

为测量原器“长胖”多少,坎普森带领研究小组借助X射线光谱学成像技术,观察与原器相似的物体表面,发现这些表面附着数十微克碳基及汞污染。碳可能来源于汽车尾气,汞污染物则来自实验室内偶尔打破的水银温度计和水银气压计。

坎普森说,数十微克虽然没多少重量,但会影响一些精密科学实验和国际贸易。

“那确实是相当微小的效果,但严格来讲,我们比19世纪后期略微轻一些,”他说,“巴黎的国际千克原器是质量定义的标准,它变了,但它的重量仍被当做1千克。它变重意味着其他东西实际上轻一些,包括我们自己。” 研究小组发现,用臭氧和紫外线可以打破铂铱合金表面碳原子间的结合,去除碳基污染物,不过汞污染物可能仍然存留。也有另外一些办法,但臭氧法“是唯一一个能与手工摩擦媲美的办法”,而且不会破坏原器。

坎普森说:“我们的做法可以有效地让那些原器晒个日光浴。”

国际计量局计量学家理查德·戴维斯说,臭氧法所用设备无须投入太多时间和费用,可能会被广泛采用。

动物养殖实验中,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有什么不同意义

WGR=(末重-初重)/初重

SGR=(ln末重-ln初重)/养殖时间

两种反映生长效果的指标,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使用

根据公式就可以看出来:增重率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内动物的增重量与初体重的关系

特定生长率是指生长率与生长天数的比值,是衡量生长状况的一个常用指标,特定生长率越大,代表每天体重增长越快

增重率更能够直观地反应动物增重情况和生长情况

特定生长率是能弱化初重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增重率只考虑末重和初重,不考虑养殖的时间,而特定生长率要把养殖时间考虑在内从这个角度来讲,增重率只能体现重量的变化,而特定生长率则能体现单位时间内重量的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064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5
下一篇2023-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