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都分为哪些流派

太极拳都分为哪些流派,第1张

太极都分为哪些流派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太极拳都分为哪些流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太极有几大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最多的说法是张三丰所创。张三丰太极拳应该是指太极十三式,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首创的太极拳法。而现在武当三丰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无极、太极、两仪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太极拳系。

 太极拳各流派介绍

 1、武当太极拳

 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2、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3、杨氏太极拳

 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 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扬澄甫(1883~1936)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4、吴式太极拳

 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於杨班候(1837~1892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5、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襌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陈凊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在杨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6、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拲,精通意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迷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名佳称。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7、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始自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形成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在拳架练法中由外形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连贯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体魄,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养生之目的。

 8、简化太极拳

 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井辅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女士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写了陈氏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河南省武术馆教练陈小旺在陈氏太极老架、新架的基础上,整编而成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武术特点

 理论特点

 拳理特点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运动,符合拳理,具有技击性。这里的拳理是指太极拳动作本身符合攻防规律,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这既是太极拳动作与体操、舞蹈、导引等其它运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本质区别之一。

 哲理特点

 太极拳受传统哲学渗透影响,具有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太极拳被誉为“哲拳”,这不仅由于太极拳的称谓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不仅由于太极拳动作要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而且由于传统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全面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思想,特别的技术要求,突出的价值功能。

 医理特点

 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俞穴、气血、导引、藏象等理论,符合医理,具有健身性。

 判断太极拳的基本标准

 从技术角度上来看起码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特殊的技击性。太极拳是拳不是操不是舞,所以虽然不主张“武”却能“武”,是“文拳”,而这种武又不同于一些“硬打硬进”的武事,非常重视“以柔克刚”,讲求“粘连粘随”、“舍己从人”,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技击。

 其次,突出的哲理性。从太极拳的产生到具体动作都有深刻的哲理,这种哲理性已上升到理性指导层次,融汇到具体动作形态中,如阴阳辩证哲理,具体为拳中的虚实、开合、动静等等。甚至有人称懂得阴阳能分出虚实就是太极拳,所以每动都要在此理指导下运动,和其它运动相比在理论层次和全面程度上都显得突出。

 第三个特征就是明显的健身性。在健身方面太极拳的一系列技术要求,理根于传统医学,又符合现代科学,显示了明显的健身性,正如拳论所称的“若问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丹”,现代大量的科学实验正说明着这点。

 总之,具有特殊的技击性、突出的哲理性、明显的健身性,同时又符合太极拳系列技术要求,才算是太极拳。出于不同的练习目的,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作为完整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最佳的练习效果应该是三性有机的统一。

 技术特点

 太极拳技术是指充分合理、有效地完成太极拳动作的方法。这里合理是指合哲、拳、医等传统原理以及生理、心理、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有效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身心潜能,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健身、技击效果。根据太极拳运动状态和动作组成要素分为相对静止的静态(阴性)身型技术与动态(阳性)的运动技术。

 共同特点

 从太极拳的`技术本质来看,太极拳是以技击动作为主体,其核心是劲,由此产生了逐项技术要求,具有技击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一种拳术。从运动表现来看一种比较柔和缓慢、重意,练内的拳术,是吸收各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经络和阴阳学而形成的一种拳术。

 原则特点

 虽然各式太极拳在动作力度、速度、结构、动作数量等上有所区别,但是作为太极拳也有共性的东西,共同遵守的运动原则。

 1、劲力核心原则

 劲力是指太极拳中所特有的一种综合素质。它是以各关节间骨缝松开,韧带肌腱伸长,肌肉适度用力为基础,通过大脑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力量素质。这种劲力极其灵活多变,在力度、力向、力点、力速方面能因敌而变。

 2、对拉互争原则

 纵观太极拳的各项身型技术要求,可以发现其实是对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劲,传统太极拳称其为全身弹性的糊劲,从而达到技击健身等目的,这是因为:肌肉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3、一动俱动原则

 太极拳论讲“动无有不动”。太极拳将天地比作一个大字宙,人体为小宇宙,人为太极之体不可不动,这种动是在意识调控下的周身协调运动,包括内脏、体表、四肢百骸,所以太极拳运动要求在动作过程中,一动俱动,全身从思想到肢体以至各个部分,尽可能多的参与运动,而且是高度协调精细的运动,绝非局部动,或分开无序动,这点应在练习中不断体悟。一动俱动原则的掌握,重在找到人体运动的中心环节,并以它领导仓身各个关节运动,作到一动俱动。

 4、节节贯串原则

 这主要讲劲力的传递过程,拳论讲,“ 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其根在脚, 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等,这是要求全身节节松开,一松到底,节节贯串,周身一气,其中腰为主宰,腰是节节贯串的枢纽,相当于中转站,也是人体的最大关节所在部位,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原理,所以太极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强调源动于腰,一动百动的技术要求。

 5、相随相合原则

 相随,指的是太极拳中的一致性,如提膝挑掌,提膝与挑掌相系相吸,上下相随。相合,一方面是指外表的关节位置上的对应,如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另方面是意想幼力的合,如手到、脚到、身到、劲到,产生合力,杨式的搂膝拗步就是要手的搂推,与身体松沉相合,一致完成。

 6、阴阳相济原则

 这是一个总则太极离不开阴阳,拳中表现为上下、里外、大小、虚实、开合、刚柔、快慢等等的运动,有人称“太极,是由人体内在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辩证地统一结合。”所以说太极拳是一个身体的辩证运动,一方面要阴阳分开,一方面又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却又分不开,最终又是一个相济、渐变、换化、互补的关系,如“白鹤亮翅”,虽然上举手却身下沉,身下沉却头上领,手上举肘却下垂,拳论中讲的“左重”、“才有虚”、屈伸”、俯仰”无一不是阴阳的关系,总之,阴阳相济,阴阳分清,阴阳合一,万变不离阴阳之理。

 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练习要点

 拳经

 十三势歌 明朝万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 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练习要求

 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二)练太极拳必须明确呼吸自然之理,千万不能闭气。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中国武术和中国书法是我国的两大国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流传海

外,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武术,古代首称“手搏…‘武艺”等,近代又称国术。是几千年我国

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独特方法,门派繁多,技法各异。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有

笔法、字法、章法。书体繁多,有真(正)、草、隶、篆,真体又有欧、柳、颜、赵,苏、黄、米

、蔡等。本文主要谈武术中的剑术和书法中的行草,侧重探讨剑术和书法的相同及骨势,以此来

说明剑术与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习练剑术和书写行草,可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共同进步,既

利于这两门技艺的发展,也有利于习练者身心健康。

剑术“精气神”

剑是武术中短兵器的一种,系由古兵器演化而来。《释名·释兵》中说:“剑,检也。”剑是

一种防范非常的卫体武器。武术谚语有“刀如猛虎,剑如飞风”,“刀似下山猛虎,剑如翻海蛟

龙”。剑术特点是灵活、敏捷、潇洒、飘逸,气势连贯,演练起来变化多端,剑神合一,一气呵

成,步法轻快,腰似蛇行。剑法主要有点、崩、刺、撩、挂、劈、云、抹等。剑术套路有多种,

根据不同拳种而定。比赛中的剑术,有规定“腾空跳跃…立劈横抹…‘点刺撩崩…‘勾挂缠云”

等动作。其快捷凶猛,刚柔相济,潇洒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

汉代是剑术发展的黄金时代,钢铁剑以全新面貌取代了青铜剑,并已成型,随着剑的铸造技

术和制型的改革,其使用方法也日趋完善。至今剑的种类和名称颇多,但其整体均由剑身和剑柄

组成,其中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柄包括护手、剑首。而且剑首大都系上剑穗。除击剑

格斗外,还出现了整套动作组成的“舞剑”。汉代有《剑道三十八篇》,对以前使剑之法进行了

系统的总结阐述,至今已形成系列的整套剑术有昆仑剑、青萍剑、蟠龙剑、纯阳剑、太极剑、八

卦剑、形意剑、双手剑、螳螂剑和龙凤双剑水鲁双剑等等。

演练太极剑有如行云流水,始终处于连绵运动中。其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

连,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其柔中藏刚,内有虚实、动静、开合、屈伸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是

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转化的。又如八卦剑内容丰富,舒展大方,脚踏八方,步走九宫,行如游

龙穿梭,连绵不断,身械齐动,如白蛇吐信,青龙探爪,出神入化。有如急风闪电,拧旋滚转,

一身是圆。剑随身动,身带剑行,青云平浮。

行草“骨筋韵

行书是书法不可缺的一种,乃书法学习的难点,也是古今众多书法家所追求的,具有很高的欣

赏价值。文采奕奕的唐代李北海,容魏碑入行书,笔毫流动,骨力渗透,凝重如山顿,雄健而又

活泼。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对他的评价很高,说“右军如凤,北海如鹰”,“羲之如龙而李如象”。

黄庭坚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传说长年来往过江,惯看荡桨拨棹,以致他用笔也“似长枪大戟,

纵伸横逸,势若飞动”。也有形容韦诞字似“龙威虎振弩张”;索靖的“飘凤忽举,鸷鸟乍飞”;

王恒的“插花美女,笑舞镜台”等,无一不是对行、草书法的真实写照。草书是急就章。它起源于

汉,正如东汉末年书法理论家赵壹所分 析:“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频,战攻并作,军书

交驰,羽檄纷飞”,稍加快书写就有连笔。即成为隶书的变体,人称“章草”。其特点:“一简

、二连、三圆转”,结构省减,书写接连,圆转不方折,简约明快,与我们现代行草书一样。

行草是介于真书、草书之间的书体,事实上早已存在。秦汉时期的真书与草书都没有明确的

概念,故行书也无从谈起,章草(隶草)逐渐成熟并被规范后,行书才显示出来,但得到承认还是

较晚的事。行书对隶书演化为楷书起着促进作用,而楷书地位确立后,行书、草书则成为一种为

人们所喜爱而富有极强艺术魅力的书体。

在东汉时期草书有杜度、崔援、张芝、蔡邕等,他们不仅书法一流,而且在书理研究上给人

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东汉至西晋的行草发展,I为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王殉等行草达到高峰打

下坚实的基础,“三王”的作品大多为唐代的摹刻本。

行草书是靠用笔墨“点画”构成。运笔必有“笔势”,点画有“起止转折”,笔势亦须“起

承转合”,灵活转换,变化无常,深有“骨势”。每一种用笔都是多变的。实际上,同一种用笔

往往因书体、字体、章法和书家风格习惯不同而有所不同(略同武术中太极剑和八卦剑一样);下

笔之际,明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使笔锋下的点画形态随之适应结字和章法的需要而变化,做

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多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艺”(孙过庭《书

谱》)。只有这样,用笔才能生动活泼。

品味相似

剑术动作是由点、刺、劈、云等攻防动作组成的各种剑法,剑法又配合手、眼、身法、步组

成剑术组合,又由各种剑术组合组成完整的套路。视同于行草书法中的点、横、撇、捺等笔法,

从而组成字法,又有数个字的连带或笔断意连等组成章法。无论是剑法、笔法或是整套剑路和

整篇章法都有“骨势”,这就是它们的相同点。“骨”即内含,如武术中的“精气神”,也视

同于书法中的“骨架”或“神韵”。势即外形,如剑术中的剑体和书法I中的书体,包括:剑法

、组合和套路;行草的笔法、字法和章法。

欣赏一个剑术套路,要从起势到收势,看它全套动作是否合理到位,不但要看势,还要看

骨,如同整篇书法的章法是否合理,不但外形(势)好,内涵(骨)、神韵更为重要。剑术中有“

点、撩、劈、\刺,,等,书法l}1钉“横、竖、撇、捺”等;剑术中有展缩,书法中有开合;

剑术有一气呵成,书法有一挥而就;剑术中有“犀牛望月…”燕势平衡”,书法中有“斜而不

倒,凌涯独立”;剑术有“腾空”,书法有“飞动”;剑术中要体现“精气神”,有剑与"手、

眼、身法、步’’的紧密协调配合默契,书法中有“含而不露…‘有藏有露”,“内含神韵,

内外合一”,“有方有圆,时隐时现”,上下左右,协调顺达。

剑术的“虚、实”,俯拾可得,“虚”就是伪装、隐蔽。隐蔽自己的真实出妻的剑法,

如“近而示之远,攻而示之防”等,这是一种以假乱真、迷惑对方的谋略。“实,,就是明

火执仗的实打实着。《草庐经略.卷六.虚实》:‘‘实而示之以虚,以我之实,击彼之虚

,如破竹压卵。”比如劈剑本是自己的强项,却伪装虚弱,麻痹对方,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在剑术中“缓与急”轻与重…‘轻撩与重劈”“退步与进步…‘防与攻…‘虚与实”等,

要灵活运用、有机配合。如在整套剑术中,有时“行走如云”以配合云剑、抹剑;有时急跑猛

跳,以配合崩剑、刺剑。还有定势,如“金鸡独立…‘犀牛望月”。全套运用到场地四周,动

作协调合理,体力分配均匀,使得见此套剑如见整篇行草书一样。 虚与实是一对对立统一的

矛盾。对立,仅是它们矛盾关系的一种形态。它们是相互对立、相互包容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此关系在剑术和行草中,比比皆是。剑术与行草书就是“窍幽极渺,汪洋姿肆。”

行草书法也有“虚实”,在结字、章法中不断地表现出来。如用笔上的“轻与 重 “

与急…‘藏锋与露锋”,结字上的 “疏密…·争让…‘白黑…‘次主…‘短长”“小大”,

而章法方面利用字距行距 的“疏密”、重心的“斜正”,黑色的“枯润”“淡浓”,以及落

款用印的尺寸、位置,均须适宜恰当等等。拿用笔说,笔不实就欠沉着;笔不虚又欠圆活。只

用实笔,行貌笨滞;全用虚笔,近似油滑。在变化中应当求和谐,有韵律,有规则,才不杂乱

。请看米芾行草,点画用笔较重,笔力沉劲,毫不漂浮,非点画处偶相引连,用笔偏轻,一片

虚灵。他那一行一字的重心线,左右摆动,跌宕起伏,却整体仍维持平衡,这就是他的风格,

如同在醉剑中,翩跹起伏,上下左右摇晃,看似失去平衡却又保持平衡;似醉非醉,但却醉态

百出,暗藏杀机,待得势即闪电般地出击,给人以惊心动魄、美的享受。再看唐代书法变革家

颜真卿书写的《裴将军诗》,阳刚之美在字里行间流动。那“战马若龙虎’’五字,尤为雄伟

壮观。全篇字有正、有斜,有静、有动,有肥、有瘦,有枯、有润,真是泼墨淋漓,气吞山河

。唐代书法“癫狂”大家张旭、怀素的狂草更是不受约束,自由奔放,大起大落,离合聚散,

令人荡气回肠。这与“剑如飞凤”如1出一辙。唐代诗人杜甫曾以诗来形容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

为“来如雷霆收震怒,罢若江海凝青光”,“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又云:“往者吴人

张旭,善草书书贴,数长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剑《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

孙可知矣。。’’做为一个书法家,经常观看练剑或亲身体验剑术中的韵味,会对自己的行草书

创作,大有裨益。剑术中的轻柔飘逸连绵不断,快捷扫剑及清脆点崩,或变化无穷的剑花等,对

习字练字有莫大的启发。

用气略同

凡习练内家拳者,均重内功。以内功为基本功,亦称筑基功。书法的笔力和神韵也可以说与气

有着直接关系,练习书法,除腕部有力外更主要的是写字与气配合,写出的字才能人木三分。书

写者的底气不足,字也不会雄健有力。书法家年积月累的写字如有意配合运气书写,久而久之则

内功基础自然坚实深厚 剑术在行剑中均要气沉丹田。攻防用力时,则用鼻哼气;起跳时要提气

使气l厂

上走,这样才能跳得高;落地时,气要上浮,才能做到轻如鸿毛;震脚时,气要下 沉,做到重

如钢铁。气与剑要配合协调,才能做到灵活多变,虚实分明,柔软如水,强硬如钢,绵里藏针,

刚中有柔,飒爽’优美,变化无穷。 .

书法用气也很重要。排除杂念,气沉丹田。行笔要均,力达笔尖。笔锋转换要闭气。笔锋上

提时,气上行。按笔要沉气,收笔要放气。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造诣的书法家写字时或写很重要

一笔时闭住气息,舌舔上牙,待字写完后出一口气,电就是将废气放出。书法中的用气繁多,几

年或几卜年的用笔运气练字对身体健康好处莫大,无数优秀的书法家大都是长命的老寿星。

剑术与行草中的用气基本上是一样的。气同剑与笔的行动同时运转,有提气、闭气、沉气、

出气、运气。—位好的武术家或书法家能将气运至剑尖或笔锋,能使手中的剑或笔运用得灵活多

变,沉稳有力。

综上所述,虽然隔行的剑术和行草概念各异,但其理存于一。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在陈氏拳谱中,关于理法者,仅为「拳经总歌」及「打手歌」两篇,为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著。此两篇文字说明纵放屈伸与诸靠缠绕,运用缠丝劲,及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与舍己从人,还是由己之理。「打手歌」陈王廷原著为四句,后由子孙衍为六句。兹将「拳经总歌」及「打手歌」录次∶�

拳经总歌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压根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打手歌

原著四句�

挤才朋摅捺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斤。�

子孙衍为六句�

才朋摅挤捺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进,

任人巨力来攻击,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就屈伸。

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插裆动步之式。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只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陈氏太极拳头套十三势为柔多刚少,但仍有震脚发劲与较难练之着法。因之与陈长兴同代之族人陈有本删去震脚发劲,变化难练之架式,改为新架,而称原来拳架为老架。后来十五代陈清萍从新架又变化一套小巧紧凑圈小步活之小架子,为新架之小架,简称小架。因为陈清萍赘婿于陈家沟邻镇之赵堡镇,清萍当时在赵堡教拳,因此亦称赵堡架。�

陈氏太极拳十三势老架、新架(与老架同样宽大)、小架三种拳架,在拳套着势组合上并无不同,间有式同而名异,或名同而式稍有变化者;但着法不变,仅手法之难易与缠丝之大小多寡而已,至于理法,完全一致。此三种架式并无程度之深浅,因之习老架者不必学新架或小架;学新架、小架者亦不必习老架。如果兼习亦无不可。昔日杨露禅从陈长兴习老架而成杨无敌;武禹襄从陈清萍习小架而技至神化之境,即是明证。�

陈氏太极拳,世代相传,至民国二十四、五年间,已历十有九代,名手辈出。自十四代起,因所练十三势拳套,有老架、新架、小架之分,遂形成陈长兴所传为老架系统,陈有本所传为新架系统,陈清萍所传为小架系统。传至近代,陈发科为老架系统之主要代表,陈鑫为新架系统之主要代表,小架则流传于赵堡。

拳艺一道,重在师承渊源。研究考证,须明流传演变。太极拳之源流,传说不一,假托附会,前人已有辨正矣。现在所研练之太极拳,皆出自河南温县陈家沟而来,为今日练太极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国术界前辈陈泮岭先生已有言之矣。(见陈泮岭先生着「太极拳教材」第一章第三节近代太极拳势传自陈家沟说)因之陈氏太极拳之史实,诚为我国武术之重要数据。至关于陈氏太极长拳十三势,受戚继光拳经之影响,陈氏十三势名称之内容与杨家八门五步之十三势名称内容有别,以及打手歌之演变等,张唯中先生有详尽之考据与精辟之论列,已散见于教育部中国武术史料集刊第一、二两集之「太极拳原理探微」与「太极拳史料简说」,以及载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之「太极拳杨派拳谱详解」诸文之中,弥足珍贵,可资参证。本文仅就陈氏太极拳之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以及拳架分势与世系等,依陈氏子孙之记载,与闻诸师言者,予以缕述,聊供研究参考云尔。

陈氏太极的传承: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世传之太极拳,取法太极阴阳开合之理,运刚柔化发之劲,为中国武术之上乘者。其根源可远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陈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温县常阳村。后因陈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族人于世居山西洪洞县之时期便素习长拳,迁居温县后,由始祖陈卜以阴阳开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孙。历代相传,至九世祖陈王廷,参以戚继光拳经,编造拳套;以其独特缠绕运转之缠丝劲,并配合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形成意识、呼吸及动作相互结合之内功拳法。

陈氏拳艺,世代家传,不授外姓,从十四祖陈长兴,方开先例,外传于永年杨露禅,并由杨氏引至京城,变化拳式成杨家太极拳而广为流传。尔后亦衍生出数家不同之派别。直至十七世祖陈发科,于民国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陈氏太极拳始为外间所认识。

陈氏太极拳,自始祖陈卜迄今已六百多年,历代相传,其间亦有所改进 。 至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时 , 陈氏拳艺 ,已由博而约而定型。

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传者为老架,有头套十三势及二套炮捶。另第十四世祖陈有本所传之新架,则是删去头套中之震脚发劲,变化难练之架式而成。第十五世祖陈清萍所传者为新架之小架,简称小架,又称赵堡架,此套拳路是从新架变化出来,且更为紧凑。

此趟头套十三势之三种架式,拳套着势之结构和运用缠丝劲的法则,完全相同,仅在手法上有所不同。老架着势宽大,有发劲震脚和跳跃等较难之动作;新架略去较难演练之动作,架式则与老架同样宽大;小架架式则较为紧凑,发放抖劲之手法亦较多。

陈氏世代相传之太极拳,原有七套。为长拳一套,十三势头,二,三,四,五套,及炮捶一套,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陈氏太极拳,由博而约,专练十三势头套,及炮捶两套。因之现在陈氏传授之太极拳仅为两套。一套为十三势老架,另一套为炮捶。还有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依据老架的拳法而修改的新架、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由新架变化出来的小架。以下便对各拳套做简单的说明:

头套

老架

老架是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所流传,其动作缓急随应,刚柔兼备,其间有跳跃、发劲、震脚,架式宽大,气势恢宏。

新架

新架是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依据老架的拳法而修改,减少动作的难度与跳跃等,但其架式仍然宽大,气势宏伟。

小架

小架是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由新架变化出来,为新架的一种 , 拳套结构相同,动作圈小而快速 ,发劲凌厉 ,架式紧凑 , 此拳法流行于陈家沟邻镇 赵堡,所以也称『赵堡架』。

二套

炮捶

炮捶是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所流传,为头套十三势之辅,势法重捶,猛如发炮,动作快速,多跳跃发劲,架式开展,气势雄壮。

与其它太极拳之差异

陈氏太极拳近年来由于陈门弟子的努力提倡,学习的人日渐众多,但是有些人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外形显得偏刚 ,有震脚 、发劲 、跳跃等动作 ,同时动作也比较快,有些不像太极拳。

因之,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以下便就三点来作说明: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 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 中气 」。

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

陈氏太极拳是名符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

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实为我国武术中极为上乘、高深、奥妙的拳法。

太极推手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是武术界一项很有名的健身与技击相结合的运动方法,作为一名太极拳和推手爱好者,掌握和懂得一点力学原理,使太极拳和推手运用更加科学化,有助于提高太极推手者技击能力和健身水平。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太极推手力学原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合力原理应用

 合力也叫叠加力。它的原理也就是避开对方攻击,顺着对方的力,加上我的力,两力作用于对方身上,是合力的应用。在推手中就是以小力打大力,以显示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双方在盘手中,对方用双手推我胸部,我即落胯、下沉,两手下捋,同时转身退步,将彼前倾而跌地。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牵羊的道理。又例如在盘手中,我双手推彼胸部,彼接我之力,后退牵羊,紧跟着我即上步前推,使对方失 势后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推舟的道理。使用此原理,要注意体现“柔”、“顺”、“随”三字。柔就是柔化引动对方的重心。顺就是顺着对方的来力方向和顺势顺劲而加力。随就是彼走我应,人去我随,我始终舍己从人,跟随而去,得势而合,伺机取胜。

 二、惯性原理应用

 物体不受外力,不改变原有状态。物体有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在力学中叫惯性。日常生活中物体惯性的例子,如人们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站立着,驾驶员突然急刹车,人们也就向前晃动,甚至发生跌仆。这就是物体惯性的一种表现。利用惯性原理是太极推手顺势借力的理论依据,对对方的攻力,要讲究粘随不死顶硬抠巧妙地运用惯性原理。既能减轻自己的体力消耗,又能加大力的作用,向某一方向的运动,使对方陷入被动而失去平衡。例如双方在推手中,我用意加力于对方身上,对方认为时机已来就用猛力抵抗,只想推我出线,我即让步松手,使对方身体受惯性作用,向前冲去而失去平衡,或对方用大力向我进击而来,我用掤劲接迎,他用更大力击我,我速松手,使对方向前而落空。这就是惯性原理运用的具体体现。又如,当对方全身向前运动时,我运用可行方法,使他的下肢突然“急刹车”,并加大他上体向前或向后运动的惯性,这时对方如不相应地动步相随,就会失去重心,向前或向后跌出,因此在推手中自己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立身中正,上下相随,才不致被对方利用我的运动惯性。在推手中运用惯性可减轻疲劳,但利用别人的惯 性必须冷静、沉着、恰到好处。我们学习了“惯性原理”,并结合推手应用,再来回顾乘车之事,处理情况就不同了。发生之瞬间,相应地屈膝蹲身降低重向前动步,整个躯体一起前进,上下相随才能保持躯体平衡。

 三、力偶原理应用

 凡两个平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者,在力学上叫做力偶。它的直接作用能使物体旋转,使对方倾倒跌出。例如,在推手中,当对方用右手推我左肩时,我接对方之力,向左旋腰转体使对方来力扑空,同时我身体继续旋转,用右手推其左肩给对方一个与来力向反的推力就与对方之力构成力偶,产生旋转,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倒地。又例如,对方用右手推我右胸部,我用右手接彼右小臂内侧处,我左手接彼上手臂外侧近肘关节处,用我两手同时相反用力,制约对方。在双方友好的推手中轻轻地形成力偶,然后两手前送使对方失去平衡即可,注意不能伤害肘关节。再例如,对方双手推我胸部,我右手向下按压对方左臂,左手上抬对方右肘,同样可将对方旋转倒地。推手中的化打劲、例劲等都是力隅在推手中的具体运用。在使用此原理要注意如下几点:(1)两端用力大小要相等,方向要相反,并发生于同时;(2)两端用力必须相互错开而平行;(3)力偶不能产生合力,但能使物体旋转;(4)出手要上下相随,步到手到,充分发挥腰腿功夫,全身劲力内外协调完整一气;(5)发劲要特别注意自己下盘稳定,动作要敏捷而惊险使其突然失重而跌出。

 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应用

 “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与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或者说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在推手中,如我用右手轻推对方左肩外侧,引出对方左肩的反作用力,我迅速用左手推其右肩外侧,可把对方向左推出。又如我用两手后捋对方左臂,使对方产生反作用力,我迅速跟着向前送劲,可把对方向后推出。再如,彼双手推我胸部,引出我胸部的反作用,我胸部始终粘住彼双手,我胸部向上或向下走圆形向前动步出击,使彼后倒跌地。这类方法在推手中运用是很广的。在实际推手中应注意,一般出手总是以少力或小力为上,粘连黏随,不丢不顶,不肯立即用大力去推击对方,也绝对不用硬推硬进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自身。在推击对方时,对方也会有一个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我,因此,为了避免推击对方时有可能造成的损失,用力以小或少用力为好。

 五、螺旋原理运用

 太极拳出手就强调旋腕转膀,劲走螺旋。在练法上强调“运劲如缠丝”。缠丝运动的形象如螺旋又走弧线,好像射出的子弹有自身螺旋形旋转,又有抛物线的运动路线,螺旋劲就要有这种形象。机械行业用的“千斤顶”就是根据螺旋原理制成的。螺旋原理是应用于太极推手常用的一种方法。表现在上肢旋腕转膀,在下肢是旋踝转腿,在身躯上旋腰转脊,三者结合形成一个其跟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空间螺旋曲线。所以说太极劲不是一个平面圈,而是立体的螺旋运动。例如,在推手中彼两手按住我两手腕,我两手转腕旋膀,劲走螺旋,使彼放手,如不放手,我螺旋向前或向后,使彼跌倒在地。又例如,在推手中,对方右手抓住我右手腕,我即左手按住对方手背,同时我右手缠绕走螺旋,擒拿。使彼手腕受阻而下蹲。再例如,在推手中,我右脚前靠足尖上跷扣住彼右脚,我膝盖贴着彼右膝,我下肢旋踝转腿,使彼跌倒在地。使用此原理要明白,1、螺旋原理用于太极推手主要的特点:一是可以稳定重心,二是可以增大力量,三是缠丝劲别多。2、在运动过程中都是走螺旋线或弧线,当把对方发出去是走切线中呈直线发出,而且必须专注一方,周身劲整。发劲在落点上,必须强而有力,如“以肩对腕”,“以胯对脚”就是为了使手足以肩胯为后盾并以腰轴为主宰。4、螺旋劲的运行不可产生缺陷、凹凸、断续的缺点。5、只走圆形,不走直线的错误认识,太极推手是讲技击的,这就行不通了。若说因为“圆多直少”或“圆多方少”,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六、弹力原理运用

 外力作用于物体上,使其发生形变时所产生的力,就叫做弹力。弹力的大小,决定物体形变大小。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越小,弹力越小。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物体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而弹力的方向总是跟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趋势是一致的。如,太极推手中的“随曲就伸”“曲中求直”“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的理论,都与弹力原理相吻合。太极拳家常说,人身有五弓,也就是以脊柱为一大弓,上下四肢为四张弓。当我引入近身,得机得势时,这四张弓在脊柱大弓的带动下,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使人防不胜防。发挥了弹弓弹力的作用。在推手的具体操作中要注意:1粘字当头,发放前不可粘得太实,要把粘劲松开些,然后突然发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弹劲的威力;2臂与肘的曲度也不可太大,如曲度太大,不但弹劲变小,而且还会被对方逼成“自困自”的地步,所以,一般以手臂能保持圆撑为原则;同样脚的蹬地,不光是依靠脚掌,而主要依赖腿的屈膝蹬伸,借以获得向上向前推进人体的功能,推手的发劲,就是靠的随曲就伸,所以说“劲起脚,发于腿”。

 七、离心力原理应用

 快速旋转的物体会产生向周围外侧的牵引力,这就是离心力。如在太极推手中,对方一手握住我右小臂,另一手握住右大臂时,我即用己右手臂顺时针或逆时针快速画几圈,使彼之力顺旋转后的离心力,将彼向圆周外侧切线抛出。又如在推手中,我动步由彼正面转到彼后面,抱住彼胸肋部;我快速转体旋圈,将彼顺势抛出。此原理应用要求:1必须顺着同一方向旋转,而不可先顺后逆或先逆后顺的画圈;2不可有丝毫断续,否则离心力就得不到积累,也就无法发挥离心力的作用;运动力由旋转而最后以切线方向走去,也就是说先走圆形,最后把力送出是直线。

 八、杠杆原理应用

 杠杆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动力臂越长越省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秤砣虽小压千斤”,这里面利用的就是杠杆原理。人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杠杆系统,因而在推手中能动地造成力的支点,创造杠杆形成的条件,尽量使动力臂增长,使力集中作用于对方肢体的某一部位,造成对方局部受力的被动状态,达到打击对方旳目的。如,双方在推手中,我左手按住对方右手腕,右手插入对方左腋下粘住后不使其右手臂弯曲,随即我右转腰,使彼前倾倒地。因为动力臂长,所以很省力。又如,在推手中,我用右手按住对方右手腕,左手按住对方右肘,右转腰,将彼身体前倾而失势。再如,两人在推手中,我右手按住对方右手腕,左手拿住对方右肘,右转身将肩贴住对方右肩窝外侧用腰腿劲,将彼背抱向前摔出,使彼跌倒。应用此原理要注意,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活杠杆系统,可以简单地分为上肢、身躯、下肢三系统。下肢系统,作为支撑体重的形式出现;因为必需要有一个支持点,才能谈得上力的作用,没有脚和腿的有力支撑,身躯、上肢的力量也就无法发挥。在推手中我们常说“力从腰发”,正是杠杆用力的一种形式。因为人的重心在腰部,把力点落在腰部,无疑等于加大了杠杆力臂的作用。而比单纯的手力、臂力胜许多倍。正因为人体是一个活杠杆,如局部受力,会引起全局连锁反应,有保护自己不受损坏的本能。如果简单地使用手法,不起决定胜负作用。因此要把意念集中对付,善于使用两只手,能动地造成力的支点,使力集中作用于指、腕、肘等部位,造成对方手局部受力的被动状态。

 九、重心原理运用

 由于地球的引力,事物都存在自身的重量。这是人体内部重力中心所在,人体重心的垂线在两脚围成的面积之间,也叫支持面,或者说两脚围成的面积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所以也叫支持面。支持面和重心是人体保持平衡的重要因素。支持面越大,人体就越容易保持稳定,也就是稳定度越大。重心越低,越靠近支持面,稳度也越大。重心垂线在支持面上的落点越靠近支持面的中心,稳度越大。有时候,当重心垂线没有直接落在支撑脚上的时候,人体还需要脚底与地面之间摩擦力来保持重心垂线的稳定。人是个活体,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使重心下降,保持自己站得很牢,这毕竟是一个本能。推手讲究周身均有虚实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手法、步法、身法各方面。人体受外力作用,重心偏离支持面的时候,通过步型调整,步法转换,使两脚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朝有利稳定重心的方向变换虚实,构成新的支撑面,或通过手法、身法、腿法来降低重心高度以稳定重心,保持自身平衡是战胜对方的防守基础。例如,双人在推手中,对方双手猛烈向前推我胸部,我立即曲膝弯腰,两手相接,稳定重心,这时对方身体已向前失重心,我立即转身顺势将彼抛出身后而失去平衡。要稳定重心一靠腰腿功夫,二靠身法灵活,三靠上肢的开合屈伸。太极十三势中最后一势说的是中定。中定是太极拳的核心。所有技法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中定,破坏对方的中定,失去对方的中定,就是失去对方稳定性。站桩是静态平衡,拳架习练是自身的动态平衡,推手则是在双方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比自身的动态平衡难度更大,虚实变化,要随着双方作用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让对方找不到我的“中定”之法,即一是要气沉丹田,下盘稳健,二是以腰为轴,灵活转变,“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运用此重心原理要掌握二点:1两脚拉开,身架就低,容易稳定,但移动速度就慢,招式变化也慢了。因此,力争取一个合理的平衡为好。在推手运动中讲究周身虚实变化要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些表现在手法、步法、身法诸方面。

 十、摩擦力运用

 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分为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种。动摩擦力,其力的大小与垂直的正压力成正比例。例如,在太极推手的捋法(包括上捋、中捋、下捋),就是动摩擦力的具体运用。凡给予对方压力太大,就会形成硬拨现象,反之压力太小,又会产生打滑现象,达不到动摩擦力应用效果,所以要加强提高推手的运用摩擦力水平。这里要讲一下,推手中应用摩擦力不限于捋式,只要肢体相接,都可使对方发生倾跌现象。例如,双方在推手过程中,对方双手按我胸前,我即用双手腕将彼双手腕轻轻打开,随即我左转身,用右手前臂向彼左手前臂粘滚劲直向彼心窝去,彼就后倒失势。静摩擦力,在推手时两脚踏实地面而成一定步型站立,对方推按我,仍保持静止不动,说明两脚和地面之间存在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就叫做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总是与推力的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在推手中也能起到身体稳固的作用。我们明白了摩擦力(包括动静摩擦力)在推手中的重要作用,还要讲究动静结合为用,又要随时抓住战机,又能出奇不意,攻其无备。在推手具体操作上,一定要贯彻好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原则,特别是粘字,要粘得恰到好处。粘得太重,容易顶,粘得太轻易丢,没有粘字就谈不上连黏随,所以 说,“克敌制胜,全在用粘字”,“不谙柔化,何来用粘”。这说明要“以柔克刚”的话,在技术上,就离不开“粘”字,从而证明“粘”字是太极推手的主要特点。

 十一、压力原理运用

 力学原理中,在压力一定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越大。根据这一原理,推手时就必须考虑着力点越小越好,其目的就是通过缩小着力点面积来增大压强而制服对方。如在推手中,一方把拳头握起让中指比其他四指突出,这样的握拳要比平常的握拳方法更好,用同样的力打出去,所获得的力的作用就会更大。

;

  一、心理护理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由于病情发展快、恢复期较长,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患者希望能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期待安全可靠的诊疗护理,医务人员应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用护理技巧填补患者的体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肢体功能锻炼护理

  1 按摩按摩可促进局部的血液、淋巴液回流,防止和减轻浮肿,使皮肤和皮下组织血运丰富,改善营养,可每日按摩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上肢从手指开始至前臂、肩关节周围;下肢从脚趾到小腿、大腿、髋关节周围,连续1周,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

  2在床上活动瘫肢鼓励患者锻炼患肢,做各种活动。

  3运动训练首先要利用各种方法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运动训练由易到难。

  4肩关节活动卧位时上举手臂,手臂向不同方向移动,如用手摸脸、前额、枕头等;坐位时直臂前举、外展、后伸及上举。

  5肘关节活动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拳、舒展掌指等。

  7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也可通过用匙、用筷、写字、梳头、系扣子等动作来训练手指。

  8关节的运动反复屈伸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指关节,逐渐达到上抬瘫痪肢体。

  三、站、立、走的指导

  随着病情好转、肌力的恢复,首先选取半坐卧位,以后逐步增加角度,适应后协助患者坐于床边,或床边站立,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体位平衡后才可逐步练习行走。

  四、对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

  希望可以帮助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409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