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捕蛇者说》类似的文言文
甲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丙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杜甫)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顿踣:▲(2)翕忽:▲
(3)逾墙走:▲(4)长已矣:▲
(5)语声绝:▲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2)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19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2分) ▲
A甲文、丙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社会弊端;乙文运用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的方法,写了小石潭独特的风景,风格与甲、丙文迥异。
B甲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层层深入地揭示造成民不聊生的原因是“赋敛”,丙文借老妇人之口控诉了赋税之害。
C甲文中的官吏凶悍嚣张,丙文中的官吏开始时态度不好,后来能倾听百姓的致词。
D乙文中因为作者仕途遭遇挫折,独自游小石潭,所以写鱼的游弋、潭的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静,其实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20柳宗元和杜甫都是唐朝的官吏,请根据选文比较他俩的为官行为。(4分)
▲
参考答案:
17、(1)劳累得跌倒在地上(2)轻快敏捷
(3)跳墙逃跑(4)长久地结束了
(5)说话声消失了(或“停止了”)
18、(1)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的不幸来得厉害啊。
(2)急忙到河阳去服役,还来得及为军队做早饭。
19、A
20都用文章来抒写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柳宗元没有权力,只能让观察民风的官吏来看自己的文章,从而来达到拯救百姓的目的。杜甫空有同情百姓之情,在百姓受到官吏压迫的时候,他自己畏缩不前,没能阻止官吏的行为
2 文言文 捕蛇者说 翻译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医治蛇毒的办法。但是捉住它后,把它晾干用来做为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腐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凭借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准许/可以用蛇来)抵他的税收。永州的人都争先恐后的忙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独享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此事,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忧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十分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出的说:“您是想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但是我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积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的、家里的收入全拿去交税,(仍不够),只好(被苛税所迫)哭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渴,劳累地跌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瘟疫气体,死去人的尸体一个个叠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家中只剩不到一家;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家中剩下不到两三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家中只有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单独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的家乡,到处吵嚷叫喊,到处冲撞破坏,(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能安宁啊。我小心谨慎的起身,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又躺下了。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献蛇的)时候,把它献上去。(献蛇)回来(我)就可以有滋有味的吃着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过完我的岁月。我一年里冒着死亡的威胁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都能快乐地渡过。哪里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有这样的事(指冒死亡的威胁)!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就已经(死)在(他们)后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差役)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更加悲伤了。孔子说:“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才相信。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所以我(为此)写了这篇文章,以希望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官员从这里得到一些实情。
参考资料
在那个网址里还有很多资料
3 捕蛇者说可以和哪些文言 对比捕蛇者说可以和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做对比,
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③焦令谌(chén):人名。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⑤判:状纸。⑥舆:抬。⑦衣:包扎。
4 文言文《 捕蛇者说》的翻译“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幸:这里是形容词。
翻译: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永州的郊野有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纹,它碰过的草木全得枯死;(若)咬了人,就没有医治的办法。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却可以治好麻风、手脚麻痹、脖子肿和癞疮等恶性疾病;还可以消除烂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专享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向他打听,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上,我爹死在捕蛇上,我接着干这件差事十二年了,险些送了命也有好几次了。”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打算告诉主管人,免掉你这件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姓蒋的(一听)更觉得悲苦,眼泪汪汪地说:“您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吧!可(您不知道,)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要是我过去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从我家三代定居在这个村子,算起来,到现在有六十年了,(这些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地里的出产缴光了,家里的收入用完了,(大家)哭着喊着,四处逃亡,又饥又渴,常常跌倒在地,(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吸着有毒的瘴气,死者遍野,尸骨成堆。从前跟我爷爷住一块儿的,如今十家中连一家也没有;跟我爹住一块儿的,十家中没剩下两三家,跟我一块儿住了十二年的,如今也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我靠着捕蛇独自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一到我们村子来,就到处乱闯乱嚷,吓得人们哭天叫地的,甚至连鸡狗也不得安宁啊。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子,我的蛇还在里面,这才安心地睡下。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这一辈子。其实呢,我一年里冒生命危险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却能高高兴兴地过,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都这么难熬呢!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听了这些话,我更加悲痛。孔子说:“横征暴敛比老虎还要凶狠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唉,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我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了解这种情况。
5 求一篇捕蛇者说的文言文续写蒋氏眼泪汪汪地说完这段话后就含泪道别了柳宗元,走向捕蛇的山路了。
留下柳宗元在原地沉思:蒋氏说的这番话完全是这几十年来当地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一字一句都饱含着百姓们的艰苦与悲惨。真是听者落泪,闻者伤悲。
有道是“苛政猛于虎也”,今日所闻,果然如此。可是,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想到这里,柳宗元摇头叹息地离去了。
过了几天,柳宗元又去找蒋氏。还没去到就远远地看到蒋氏家门口挂着两个白色的灯笼,他心里一惊,快步地走上前去。
还没进门口,便听到了妇人和小孩的哭声,刚进屋蒋氏的尸体赫然地摊在厅中央,顿时心里明白了,心中充满了悲痛。跪坐在地上的妇人一见有人来,就用衣袖擦了擦脸上的眼泪,道:“这位大爷来寒舍,不知所为何事?”柳宗元顿首答道:“我本是蒋兄的一位故人,今日突来探访,却见如此悲惨的景象,不知蒋兄遭何变故突然离世?”那妇人一听便恸哭了起来,拉着旁边的小男孩说道:“我俩是他的妻儿,这几十年来我们这里严苛重税,夫君靠捕毒蛇抵赋税,十二年来倒也有惊无险,相安无事。
谁知前日上山捕蛇时不小心反被毒蛇所咬不幸身亡。”妇人略顿了顿,哽咽着说:“夫君一家三代都死于捕蛇这事儿上。
如今儿子尚小,还不懂得如何捕蛇,难继祖业,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我俩今后拿什么去缴纳赋税啊?”说完母子二人又抱头大哭了起来。柳宗元听了心情更加悲痛,心如刀割:如此重税,以致民不聊生,我该何为!肉食者何为啊!一个时代的大儒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永远地留在了中唐的历史坐标上……。
6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原文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参考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白色的花纹,接触过的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它的办法。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可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恶性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一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可以用蛇来抵他们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受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向他问起这件事,他说:“我祖父死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
现在我继承这件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死掉。”他说这些话时,神情很悲伤。
我怜悯他,并且说:“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姓蒋的更加悲伤,眼泪汪汪地说:“您想哀怜我,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 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自从我家住在这个村子,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田里的出产全部尽了,家里的收入全都竭了,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摔倒在地,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
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
然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到处乱叫狂喊,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
我担心的起来,看看我的瓦罐,蛇还在里面,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献给国君。
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这一辈子。其实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的危险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悲伤。孔子说:“苛酷的政治统治比猛虎还凶暴啊。”
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是可信的。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所以写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编辑本段]词句注释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
“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
“章”:彩色花纹。“触”:接触。
“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
“啮”:咬。“御”:抵御。
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
“然”:然而。②“而”:如果。
“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
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
“饵”:药饵。“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
“大风”:麻疯。“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
“瘘”:脖子肿。“疠”:恶疮。
“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
“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
“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
“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
“二”:两次。“募”:征集,召募。
②“者”:指人。
7 捕蛇者说续写(文言文)蒋氏汪然别过吾,兀自上山捕蛇。
余独立此地,思蒋氏所言,蒋氏所言乃其生活之道,叹!无可奈
吾与其妻子别后径自离开
路中又有所思,续叹!此世无奈
期月后,有途径蒋氏之村
便想再访蒋氏
吾视其家门带孝,暗道不好
寻将进去
蒋氏之尸,赫然于堂上
旁有一小儿与一夫人,
堕泪连连,余悲之
那妇人曰:官人来此,所为何事,吾夫已亡,又有何事?
余拂袖擦泪
哽咽道:吾乃蒋氏之故人,蒋氏何时死的?
那妇人哭的愈发厉害了
含泪曰:吾夫前日捕蛇之时,蛇咬将致死
期日后,才被人带回!
余悲之,暗叹道:
苛政猛于虎,赋敛毒于蛇啊
8 和《捕蛇者说》类似的文言文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丙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杜甫)17解释下列短语。
(2分)(1)顿踣:▲(2)翕忽:▲(3)逾墙走:▲(4)长已矣:▲(5)语声绝:▲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9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
(2分) ▲A甲文、丙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社会弊端;乙文运用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的方法,写了小石潭独特的风景,风格与甲、丙文迥异。B甲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层层深入地揭示造成民不聊生的原因是“赋敛”,丙文借老妇人之口控诉了赋税之害。
C甲文中的官吏凶悍嚣张,丙文中的官吏开始时态度不好,后来能倾听百姓的致词。D乙文中因为作者仕途遭遇挫折,独自游小石潭,所以写鱼的游弋、潭的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静,其实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20柳宗元和杜甫都是唐朝的官吏,请根据选文比较他俩的为官行为。(4分)▲参考答案:17、(1)劳累得跌倒在地上(2)轻快敏捷(3)跳墙逃跑(4)长久地结束了(5)说话声消失了(或“停止了”)18、(1)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的不幸来得厉害啊。
(2)急忙到河阳去服役,还来得及为军队做早饭。19、A20都用文章来抒写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
柳宗元没有权力,只能让观察民风的官吏来看自己的文章,从而来达到拯救百姓的目的。杜甫空有同情百姓之情,在百姓受到官吏压迫的时候,他自己畏缩不前,没能阻止官吏的行为。
9 语文文言文 捕蛇者说: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样才更能集中思想写作罢了。” : 1嗜好:爱好,这里指特殊不良的爱好 2西洛:洛阳 3语:告诉 4僚属:属,部属。僚属即同僚部属。 5辞:辞赋 6盖:大概 7顷刻:时间短 8尤:更 9可:能 10属:集中 11思尔:集中思想写作;尔,罢了 12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13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14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15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16属思:思考,构思。 希望对你有用!
1 捕蛇者说可以和哪些文言 对比
捕蛇者说可以和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做对比, 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
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
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
③焦令谌(chén):人名。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
⑤判:状纸。⑥舆:抬。
⑦衣:包扎。
2 捕蛇者说可以和哪些文言 对比捕蛇者说可以和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做对比,
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③焦令谌(chén):人名。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⑤判:状纸。⑥舆:抬。⑦衣:包扎。
3 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捕蛇者说》一词多义 最好和之前学过的的文言文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③“以啮人”中的“以”假设连词,如果。
④“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已”是止,这里指治好(病)。
“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嗣:继承。
戚:忧伤。悲:同情。
若毒之乎:若,你。毒,怨恨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生之:让我活下去。生,使……活下去。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日,用作“蹙”的状语,一天天地。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
是,代词,指苛政。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
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
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
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都给你整理好了。
。
4 和《捕蛇者说》类似的文言文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丙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杜甫)17解释下列短语。
(2分)(1)顿踣:▲(2)翕忽:▲(3)逾墙走:▲(4)长已矣:▲(5)语声绝:▲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9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
(2分) ▲A甲文、丙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社会弊端;乙文运用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的方法,写了小石潭独特的风景,风格与甲、丙文迥异。B甲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层层深入地揭示造成民不聊生的原因是“赋敛”,丙文借老妇人之口控诉了赋税之害。
C甲文中的官吏凶悍嚣张,丙文中的官吏开始时态度不好,后来能倾听百姓的致词。D乙文中因为作者仕途遭遇挫折,独自游小石潭,所以写鱼的游弋、潭的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静,其实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20柳宗元和杜甫都是唐朝的官吏,请根据选文比较他俩的为官行为。(4分)▲参考答案:17、(1)劳累得跌倒在地上(2)轻快敏捷(3)跳墙逃跑(4)长久地结束了(5)说话声消失了(或“停止了”)18、(1)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的不幸来得厉害啊。
(2)急忙到河阳去服役,还来得及为军队做早饭。19、A20都用文章来抒写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
柳宗元没有权力,只能让观察民风的官吏来看自己的文章,从而来达到拯救百姓的目的。杜甫空有同情百姓之情,在百姓受到官吏压迫的时候,他自己畏缩不前,没能阻止官吏的行为。
5 和《捕蛇者说》类似的文言文甲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丙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杜甫)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顿踣:▲(2)翕忽:▲
(3)逾墙走:▲(4)长已矣:▲
(5)语声绝:▲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2)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19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2分) ▲
A甲文、丙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社会弊端;乙文运用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的方法,写了小石潭独特的风景,风格与甲、丙文迥异。
B甲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层层深入地揭示造成民不聊生的原因是“赋敛”,丙文借老妇人之口控诉了赋税之害。
C甲文中的官吏凶悍嚣张,丙文中的官吏开始时态度不好,后来能倾听百姓的致词。
D乙文中因为作者仕途遭遇挫折,独自游小石潭,所以写鱼的游弋、潭的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静,其实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20柳宗元和杜甫都是唐朝的官吏,请根据选文比较他俩的为官行为。(4分)
▲
参考答案:
17、(1)劳累得跌倒在地上(2)轻快敏捷
(3)跳墙逃跑(4)长久地结束了
(5)说话声消失了(或“停止了”)
18、(1)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的不幸来得厉害啊。
(2)急忙到河阳去服役,还来得及为军队做早饭。
19、A
20都用文章来抒写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柳宗元没有权力,只能让观察民风的官吏来看自己的文章,从而来达到拯救百姓的目的。杜甫空有同情百姓之情,在百姓受到官吏压迫的时候,他自己畏缩不前,没能阻止官吏的行为
6 帮忙找下历年中考《捕蛇者说》练习 2004年浙江省上虞市 柳宗元笔下的“永之人”为何要争着去捕蛇呢?阅读后,请回答1—4题。(9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永之人争奔走焉。 余闻而愈悲。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3分) (1)然得而腊之 (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3)苛政猛于虎也 ( )2、能统领第一段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异。
第二段作者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要说明: 。(2分)3、下列各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⑴去死肌,杀三虫 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 ⑶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⑷挈妻子而去之走 A ⑵⑶ B ⑴⑵ C ⑶⑷ D ⑵⑷ 4、翻译句子(2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译文: 答案:1、(1)腊:把肉晾干 (2)俟: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比2、赋敛之毒甚是蛇 3、D 4、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二2005年浙江省绍兴市(三) (9分) 蒋氏大戚-----虽鸡狗不得宁焉……”16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3分)( ) (A)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C)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3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译文: 18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蒋氏“汪然出涕”的原因。(3分)答: (三) (9分) 16D 17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18苛捐杂税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评分标准]:第16题3分。第17题3分。
第18题3分。三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以尽吾齿。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2分) 彻: 齿: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1)傲尔远逝 译文: (2)斗折蛇行 译文: (3)犯寒暑 译文: 11填空、简答。
(3分) (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 上添花 朝(代)的 (人名)。(1分) (2)甲文段运用 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 和 形成强烈反差。
(2分)8彻:笔直照射齿:年龄 9B l0(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 (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3)冒着严寒酷暑 11(1)唐柳宗元 (2)动静结合 “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四2006年常州市(四)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8-21题。(12分)永州之野产异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岁赋其二( ) (2)几死者数矣( )( ) (3)更若役( )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分)译文: 20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4分)答: 21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4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
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⑤识之, !” (选自《礼记·檀弓》)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
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
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四)(共12分)18(1)每年 (2)几乎、多次 (3)更换 (4)冒着 (2分。答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
意思对即可。)19(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2分。
意思对即可。“虽”、“安”、“毒”等关键词,译错2个扣1分。)
20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如简单摘录原文,即使意思全对,也只能得2分。)21(1)苛政猛于虎也。
(2分,缺“也”不扣分。语言表达不同,意思对得1分。)
(2)为逃苛政宁可山野伴猛虎。(2分。
意思相近即可,“目的”(躲避苛政),不避“危险”(猛虎伤人)各1分。字数不同,意思对得1分;字数相同,意思对,但结构完全不同,得1。
7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捕蛇者说翻译译文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它是)黑底子,白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毒蛇的办法。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那时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问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大为悲伤,满眼含泪的样子流出眼泪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尸体都互相枕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骚扰,到处叫骂,那种喧闹的样子惊扰了乡间的平静,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它(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一点百姓的实情。
望采纳!
8 《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赋”的不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 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 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
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
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9 《捕蛇者说》的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参考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白色的花纹,接触过的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它的办法。
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可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恶性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一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可以用蛇来抵他们的租税。
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受这种好处有三代了。
我向他问起这件事,他说:“我祖父死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这件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死掉。”
他说这些话时,神情很悲伤。 我怜悯他,并且说:“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姓蒋的更加悲伤,眼泪汪汪地说:“您想哀怜我,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 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
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村子,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
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田里的出产全部尽了,家里的收入全都竭了,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摔倒在地,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 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
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然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
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到处乱叫狂喊,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 我担心的起来,看看我的瓦罐,蛇还在里面,就放心躺下了。
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献给国君。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这一辈子。
其实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的危险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悲伤。
孔子说:“苛酷的政治统治比猛虎还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是可信的。
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所以写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编辑本段]词句注释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
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
永⑥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
“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
①“而”:表并列。 “章”:彩色花纹。
“触”:接触。“尽”:全部,都。
①“以”:而,如果。“啮”:咬。
“御”:抵御。②“之”:代蛇毒。
①“者”:指办法。“然”:然而。
②“而”:如果。“腊”:晒干。
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
“为”:作,制成。“饵”:药饵。
“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
“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
“疠”:恶疮。“去”:除去。
“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
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
“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②“其”:指蛇。“二”:两次。
“募”:征集,召募。②“者。
一、与朱元思书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⑵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⑶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⑷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争着向高出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⑸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二、理解。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②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③对朋友的婉劝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
(1)视觉: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2)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绘声绘色,使人亲临其境,令人神往。
二、送东阳马生序
一、翻译句子。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⑵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读书。
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⑷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⑸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⑹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⑻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得穿的不如别人。
二、理解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⑴家贫无书,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无书之难)
⑵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无师之难)
⑶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之艰、生活之苦)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1)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2) 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3、本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将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对比,衬托了作者求学的艰苦和勤奋。
4、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26、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好像)鸣佩环,心乐(以……为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格外)清冽(清凉)。全石以为(以之为,用……作为)底,近岸,卷石底以(相当于“而”)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约数,相当于“来”)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映)石上。佁然(呆呆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像狗牙那样)差互(参差不齐),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感到凄凉)神寒(感到寒冷)骨,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深)。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记之而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三、理解。
1、 课文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课文写了潭水、树木、石头、游鱼和小潭源流五种景物,各自特点是:水清,树密,石多,游鱼活泼闲适、轻快灵敏,源流曲折悠长。
2、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 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4、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 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7、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8、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9、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0、默写填空:
(1)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佩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2)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3)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27、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到)明年(第二年),政通(顺利)人和(和乐),百废具(通“俱”,全,都)兴。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在)其上。属(通“嘱”)予作文以(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在洞庭一湖。衔(连接)远山,吞(吞噬)长江,浩浩汤汤,横(广远)无际涯(边);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景象)也,前人之述备(详尽)矣。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多会于此,览(观赏)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像那)霪雨(连绵的雨)霏霏(繁密),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冲向)空;日星隐耀(光辉),山岳潜(隐藏)形;商旅不行,樯(桅杆)倾楫(桨)摧(折);薄(迫近)暮冥冥(昏暗),虎啸猿啼。登斯(这)楼也,则有去(离开)国(国都)怀乡,忧谗(诽谤)畏讥(讥讽),满目萧然,感极(极点)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起,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小洲)兰,郁郁青青(形容草木茂盛)。而或(有时)长烟一(全)空,皓(皎洁)月千里,浮光跃(闪烁)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荣耀)辱偕(一起)忘,把(持,执)酒临(对着)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许)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何哉?不以(因为)物喜,不以己悲;居(在)庙堂(朝廷)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地方)之远则忧其君。是(这)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之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些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9、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 山岳也潜伏起形体;
10、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 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
11、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暗,(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1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会觉得)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的了。
1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
1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15、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 茂盛、青绿。
1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湖面上金光闪烁
17、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玉璧,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遗忘了,(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1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2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2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2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14、“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1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7、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8、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9、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2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28、醉翁亭记
环(围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顺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并列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在)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这就是醉翁亭了。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字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的。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以后,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1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1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在溪水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酒味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这就是太守的酒宴。
1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1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1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要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们跟从啊。
1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着,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1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0、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三、理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4、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10、“太守之乐”有哪些?
(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勤奋,舍得吃苦,有恒心。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成白话就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原来这句话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上善若水”四字却是和孔夫子有关的
另外,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不争名利,关注自身;保持沉静,不受影响;愿意施与,不求目的;当断就断,顺势而为;自身发光,善于影响;认清优势,善于应用;时不赋我,静待时机我等俗人,只能先参考水的品德修行自身,要达到自然的境界似乎还很远哦
1 中考课外文言文五篇(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 5题。
(连云港)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④今贼适疲于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辍耕之垄上C 而议者谓为非计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面句子。 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① ② ③ (连云港)答案: 1、①寄:托付 ②攘除:铲除 ③宜:应该 ④适:正好,正逢 2、D 3A 4、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不能译错 ) 5、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6-9题。 (海南省课改区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浩浩汤汤( tang1 ) B、衔远山( xian2 ) C、互相轩邈( miao3 ) D、泠泠作响( ling2 )7、、解释句中划横线的词。 (1)横无际涯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猿则百叫无绝 (4)窥谷忘反 8、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
9、在景物描写方面,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突出洞庭湖 的景色特点。乙段则从视觉和 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 (用原文作答)的特点。
答案: 6、A7、(1)涯:边 (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 (3)绝:停止 (4)反:通“返”,返回 8、(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2)(有时飞速的)急流比箭还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马群。
“予、求、心、奔“等几个词落实较好,能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得满分。如个别重点词落实不好,表意不够清楚、完整,酌情扣分,翻译的句子与愿意相差甚远,不给分。
9、雄伟 听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一个空如填“壮阔”“横无际涯”或“雄伟”的近义词 为对;第三空只填“奇山异水”或“天下独绝” 也对。(三)、阅读《三峡》一文,完成10——14题:(岳阳市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11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13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
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
2 文言文《满井游记》答案及翻译满井游记燕一/(1)为:被(2)辄:就(3)偕:与。
一同,在一起二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若,如都是标志词翻译忘了,现补上:(PS。
写景抒情类文不可能字字落实,有的地方只能意译,见谅)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褪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 (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
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 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天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表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
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鳍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间,只有「教授」这种官职。而满井这地方刚好和我的居所距离近,我的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这篇文章并不难,看来楼主大概是初中,妄猜的啦~~~希望能为你解惑,并被采纳~。
3 求两篇文言文游记老师要我们多看文言文游记但我找不到b 爱问知《游钓台记》 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
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因忆富春、桐江诸山水,得藉先生以传。
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
然以为游,则亦游矣。舟发自常山,由衢低严,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
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
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陆双峰,崭然秀峙,觉有异,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舟稍近,迫视之。
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台东西踌,相距可数百步。
石铁色,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巉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
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
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
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故曰:“峰也而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蒨。 欲舣舟以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
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
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
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倘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
思微倦,隐几卧,而空蒙滴沥之状,竟与魂魄往来,于是乎并以梦游,觉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之中景若何?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悉之,于是并以耳游。
噫噫,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 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
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4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解析: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
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
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
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
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
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
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误区提醒例 文言文阅读(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5 跪求10篇初中古文阅读理解题 及答案第一篇 阅读《三峡》,完成1-4小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囐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A之: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其: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C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D故: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2试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②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4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第三篇 阅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6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录毕,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环(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第四篇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1—3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 (2) 把酒临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 微斯人,吾谁与归?3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阅读《曹刿论战。
1 求一篇初二的文言文游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1)。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2),抵山石,屈(3)折东流;其颠委势峻(4),荡击益暴(5),啮其涯(6),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7),然后徐行(8)。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9)。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10),一旦款门来告曰(11):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12),既芟山而更居(13),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14)。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15),延其槛(16),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17),有声潀然(18)。尤与中秋观月为宜(19),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20)。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21)?非兹潭也欤?
2 文言文版游记《黄山游记》文言文版
登五岳而小群山,览黄山而无视五岳者何为? 盖将五岳之雄峻有别于群山,黄山之四美而独冠天下尔。
余于八月之初,携同叔友数人,驱车百里余,于暮间之时,抵黄山之脚,汤口处暂歇。汤口者,山之底处也,自下高速到南门景点,不过十余里之长。镇小而密,人流备集,商户众多;又深藏山间,终日云岭雾绕,雨时不定。或晴时,风轻云淡,山峦耸翠;或雨时,云雾压城,阵雨霏霏。汤口之肴,味美而汤鲜,多深山之珍宝,故往来黄山之客,亦有览景不忘食肴之说。
黄山之美,众人皆知;黄山之峭,鲜有人知。余与好友三人于晨时,乘车抵山。山路崎岖,千回百转,车绕数时,终可抵站。驾缆车,于万丈深涧之中,挺挺而过,心悸魄动。下车处,已然千米高山。云雾扑面,站店高阁,似有凌霄之妙,却无胜寒之衣。友者一女,衣物单薄,盛夏之期,岂有着秋装之人,然山高处,难分四季,高处不胜寒。女者披蓑笠以求御寒,男者叹问天以求壮志。雾虚人实,岂有贪功之辈;步履匆匆,尽是拜山之客山路石阶,层层密密,蜿蜒于盘山之中游人度步,一步一景,怎想挑山工之苦?纵导游之口述,文人之华词,亦难胜修梯者之功高移步石阶,或暂歇而高望,或登高而极目云海翻腾,霞光四射,壁仞千尺,直插云霄,古柏苍松,猿猴攀跳;别一番趣味,尽自然天成或相机以记趣,或画笔以抒情,黄山之美,迷乎众矣!
山高欲度,皆呼蜀道之难;天梯陡峭,众叹殒命休矣余携友者三人,慢步而行,从导游之词,观众景之地游人多而接踵,行人稠而肩并放眼山间,人龙盘而九曲,山峦多而汇景女者曰:登泰山小天下,孔子谬矣!向使孔子登黄山,见此番之景向,定不复此语余笑曰:孔子齐鲁之士,足未涉皖南,只晓岱宗之高,而叹曰此语,情理之中。女者对曰:山外之山,人外之人,今番见得其真。余亦笑而未答。
黄山四美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松奇者,盖其发于峭壁,挺拔于山涧之中,而未倾未折,朝迎霞光,暮辞落日,云雾间吸得天地灵气,凡尘中识得众户人家。故枝繁叶茂,连理千年。怪石者,因其形殊异貌,绝成千仞,万丈之险,入云汇雨。枭雄望其自诩,墨客观其赋骚。山因石而巍峨,水因石而潺潺。巍峨潺潺间,亦见得怪石不怪,乃奇秀镇山之宝。云海者,汇雾成云,绕岭成海,风起云涌,亦有观海之效。或日出之时,情为最佳,万山洒金,云海汩浪,松涛抚琴,伫立云海之畔,其思多矣。温泉者,成于千层地底之下,为地热所造,水温温而气冒,人去衣进水而澡。温泉之水,多矿物之质,亦有疗伤去病之效。黄山四美者,美甲天下矣!
余于翌日返程,虽观山之日短,然触景之情深,遂以文章以记之
3 初中文言文鱼我所欲也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愚公移山
公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隆中对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
出师表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是的进谏,后半部分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
小石潭记
这篇散文生动的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醉翁亭记
这篇游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岳阳楼记
满井游记
这是一篇清新自然的游记短文。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
马说
作者以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感情。
与朱元思书
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伤仲永
本文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孙权劝学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学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
大道之行也
文章全面具体的描述了“大同”社会,表现了古代先哲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记
陋室铭
爱莲说
4 初中文言文课文目录苏教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文目录
(序号为排列的次序,不是课文的编号)
七年级上册8
1《郑人买履》
2《刻舟求剑》
3《幼时记趣》
4《三峡》
5《以虫治虫》
6《梵天寺木塔》
7《论语八则》
8《狼》
七年级下册6
9《赵普》
10《黄鹤楼》
11《于园》
12《黔之驴》
13《爱莲说》
14《两小儿辩日》
八年级上册5
15《晏子使楚》
16《人琴俱亡》
17《小石潭记》
18《记承天寺夜游》
19《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7
20《马说》
21《陋室铭》
22《活板》
23《核舟记》
24《口技》
25《送东阳马生序》
九年级上册7
27《陈涉世家》
28《桃花源记》
29《与朱元思书》
30《捕蛇者说》
31《岳阳楼记》
32《醉翁亭记》
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下册8
34《曹刿论战》
35《邹忌讽齐王纳谏》
36《鱼我所欲也》
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8《愚公移山》
39《出师表》
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1《田忌赛马》
5 初中文言文的原文与译文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回答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退出后,桓公说:“这些做医生的,总是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肉之间了,要是不治,就会加深。”蔡桓公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扁鹊又退了出去。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肠胃,要是不治,就更加严重了。”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又过了十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掉了。蔡桓公很奇怪,故此特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用药热敷治疗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肌肉皮肤之间,用针灸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肠胃中,用清火汤剂就可以医治好的;要是病在骨髓,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没有办法治疗了。现在桓公的病已发展到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公感到浑身疼痛,便派人去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恒公病死了。
本文描写了古代神医为诸侯王诊断疾病,被君王粗暴地回绝,而最终逃亡而去的故事,主要截取二人三次对话的片断,最后以神医对病理的论述,和君王终于病死作为结局,故事情节起伏,线索明晰,结构完整。作者注意在层层对比、步步深入中,显示扁鹊的精明诊断,深通病理,对病人苦苦衷告、高度负责的精神,也体现了扁鹊的医德高尚,对如此固执的病人还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忠告;同时揭露诸侯王不纳忠告,刚愎(bì)自信、讳疾忌医、顽劣不化,最终自食其果、病发身亡。 本文的描写隐含着作者的暗讽,如写蔡桓公对神医的猜忌和偏见,写他“不应”、“不悦”的专横,以及写神医扁鹊未能治病,却不得不逃亡,都对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给予了揭露。 仅就写作的手法和目的而言,韩非的写作水平是很高的,而且文章的寓言作用也发挥得很好但是因为古人的知识水平有限,编出来的东西就有问题,比如这种先在表皮,然后转移进肌肉,最后进入骨头的疾病其实根本是不存在的。而蔡桓公所说的“医者好治不病以为功”倒是挺客观,因为许多疾病本来就是自愈的!现在看这篇文章应该注意的是如何扬弃,扬:不能太独断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弃:神医都是杜撰出来的,自称神医的大部分是骗子。如果韩非活到现代是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的,现代人比古代的人至少在知识上水平要高得多了!
6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课文2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北朝赏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2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魏晋赏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23《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作者:宋濂明代赏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5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唐代赏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作者:杜牧唐代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宋代赏析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者:苏轼宋代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元代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6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唐代赏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7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宋代赏析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7 求初中语文文言文巜游华山记》翻译《游玉华山记》参考译文
由宜君县向西南走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这就是玉华山。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里有常年燃烧的山石,远远望上去(山上)如同有炊烟,但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野火谷的西面叫凤凰谷,就是唐朝建造宫殿的旧地。现在连一小段墙一片瓦也没有保存下来,经过那儿看,只见都是野田荒草,长满了荆棘。凤凰谷的西面叫珊瑚谷,大概曾经有正殿以外的宫殿在那儿。珊瑚谷的北面叫兰芝谷。兰芝谷的中间有块高而险峻的天然岩石,下面有人工开凿的石室,可容纳数十人,有瀑布从高处垂落,就像从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驻銮,我们刚进去的时候,看到双壁高耸直立,如同削石而成,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就像看到瓮一样。旁边有泉水飞泻而下,有的像悬挂的瀑布,有的像喷洒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帘。稍微向北,有崖与泉,也像这样只是规模稍小点。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日,我和六个人一同来游玩,就一起坐在松树遮蔽下的石上,听泉声并品饮泉水。不久,游览前代的宫殿而流连忘返,向田间老人询问旧事。兴致很浓闹嚷嚷的不想回去,但我与这六人,有的居官守职,有的因为有事牵制,那情势不能久留,就住了一夜离开了。但是,大家互相瞅着都有不满足的神色。我对他们说:欣赏山林泉石的乐趣,奇特壮美的景观,经常在那些荒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因为人迹罕至,所以一定被云游的和尚、求仙的术士以及隐士一类人占据并享有。但是隐士知道这些地方优美并喜欢它们,而他们的能力不足以经营这些地方,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学说、教义足以打动人心,所以他们的信徒经常独来独往并且有勇力,因而这些耸立的亭子、宽广的大厦(的建造),登高览胜的快乐(的享受),没有不被他们抢先的。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后记,希望能帮到大家!
(此则为后记))
庚午(1630年)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漳南之使络绎于道,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二十一日到武林。二十四日渡钱唐,波平不谷,如履平地。二十八日至龙游,觅得青湖舟,去衢尚二十里,泊于樟树潭。
三十日 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崖临回澜,澄潭漱其址,隙缀茂树,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因为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岩石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余欣然返寓,已下午,不成行。
八月初一日 冒雨行三十里。一路望江郎片石,咫尺不可见。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没有成功)。越山坑岭,宿于宝安桥。
初二日 登仙霞,越小竿岭,近雾已收,惟远峰漫不可见。又十里,饭于二十八都。其地东南有浮盖山,跨浙、闽、江西三省衢、处、信、宁四府之境,危峙仙霞、犁岭间,为诸峰冠。枫岭西垂,毕岭东障,梨岭则其南案也;怪石拿云,飞霞削翠。余每南过小竿,北逾梨岭,遥瞻丰采,辄为神往。既饭,兴不能遏止,遍询登山道。一牧人言:“由丹枫岭而止,为大道而远;由二十八都溪桥之左越岭,经白花岩上,道小而近”。余闻白花岩益喜,即迂道且趋之,况其近也!遂越桥南行数十步,即由左小路登岭。三里下岭,折而南,渡一溪,又三里,转入南坞,即浮盖山北麓村也。分溪错岭,竹木清幽,里号金竹云。度木桥,由业纸者篱门入,取小级而登。初皆田畦高叠,渐渐直跻危崖。又五里,大石磊落,棋置星罗,松竹与石争隙。已入胜地,竹深石转,中峙一庵,即白花岩也。僧指其后山绝顶,峦石甚奇。庵之右冈环转而左,为里山庵。由里山越高冈两重,转下山之阳,则大寺也。右有梨尖顶,左有石龙洞,前瞰梨岭,可俯而挟矣。余乃从其右,二里,憩里山庵。里山至大寺约七里,路小而峻。先跻一冈,约二里,冈势北垂。越其东,坞下水皆东流,即浦城界。又南上一里,越一冈,循其左而上,是谓狮峰。雾重路塞,舍之。逾冈西下,复转南上,二里,又越一冈,其左亦可上狮峰,右即可登龙洞顶。乃南向直下,约二里,抵大寺。石痕竹影,白花岩正得其具体,而峰峦环列,此真独胜。雨阻寺中者两日。
初四日 冒雨为龙洞游。同导僧砍木通道,攀乱碛而上,雾滃(wěng云气四起之意)棘铦(xiān锋利),芾(fèi小)石笼崖,狞恶如奇鬼。穿簇透峡,窈窕者,益之诡而藏其险;屼嵲者,益之险而敛其高。如是二里,树底睨斜眼看峭崿。攀踞其内,右有夹壁,离立仅尺,上下如一,似所谓“一线天”者,不知其即通顶所由也。乃爇(点燃)火篝灯,匍匐入一罅。罅夹立而高,亦如外之一线天,第外则顶开而明,此则上合而暗。初入,其合处犹通窍一二,深入则全黑矣。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中道有片石,如舌上吐,直竖夹中,高仅三尺,两旁贴于洞壁。洞既束肩,石复当胸,天可攀践,逾之甚艰。再入,两壁愈夹,肩不能容。侧身而进,又有石片如前阻其隘口,高更倍之。余不能登,导僧援之。既登,僧复不能下,脱衣宛转久之,乃下。余犹侧仁石上,亦脱衣奋力,僧从石下掖之,遂得入。其内壁少舒可平肩,水较泓深,所称龙池也。仰睇其上,高不见顶,而石龙从夹壁尽处悬崖直下。洞中石色皆赭黄,而此石独白,石理粗砺成鳞甲,遂以“龙”神之。挑灯遍瞩而出。石隘处上逼下碍,入时自上悬身而坠,其势犹顺,出则自下侧身以透,胸与背既贴切于两壁,而膝复不能屈伸,石质刺肤,前后莫可悬接,每度一人,急之愈固,几恐其与石为一也。既出,欢若更生,而岚气忽澄,登霄在望。由明峡前行,芟割莽开荆,不半里,又得一洞,洞皆大石层叠,如重楼复阁,其中燥爽明透。
徘徊久之,复上跻重崖,二里,登绝顶,为浮盖最高处。踞石而坐,西北雾顿开,下视金竹里以东,崩坑坠谷,层层如碧玉轻绡,远近万状;惟顶以南,尚郁伏未出。循西岭而下,乃知此峰为浮盖最东。由此而西,蜿蜒数蜂,再伏再起,极于叠石庵在叠石庵终止,乃为西隅,再下为白花岩矣。既连越二蜂,即里山趋寺之第三冈也。时余每过一峰,辄一峰开霁,西峰诸石,俱各为披露。西峰尽,又越两峰,峰俱有石层叠。又一峰南向居中,前耸二石,一斜而尖,是名“梨头尖石”。二石高数十丈,堪为江郎支庶,而下俱浮缀叠石数块,承以石盘,如坐嵌空处,俱可徙倚。此峰南下一支,石多嶙峋,所称“双笋石人”,攒列寺右者,皆其派也。峰后散为五峰,回环离立,中藏一坪可庐,亦高峰所罕得者。又西越两峰,为浮盖中顶,皆盘石累叠而成,下者为盘,上者为盖,或数石共肩一石,或一石复平列数石,上下俱成叠台双阙,“浮盖仙坛”,洵不诬称矣。其石高削无级,不便攀跻。登其巅,群峰尽出。山顶之石,四旁有苔,如发下垂,嫩绿浮烟,娟然秀美可爱。西望叠石、石仙诸胜,尚隔三四峰,而日已过午,遂还饭寺中。别之南下,十里即大道,已在梨岭之麓。登岭,过九牧,宿渔梁下街。
初五日 下浦城舟,凡四日抵延平郡。
初十日 复逆流上永安溪,泊榕溪。其地为南平、沙县之中,各去六十里。先是浦城之溪水小,而永安之流暴涨,故顺逆皆迟。
十一日 舟曲随山西南行,乱石峥嵘,奔流悬迅。二十里,舟为石触,榜人以竹丝绵纸包片木掩而钉之,止涌而已。又十里,溪右一山,瞰溪如伏狮,额有崖两重,阁临其上,崖下圆石高数丈,突立溪中。于是折而东,又十里,月下上一滩,泊于旧县。
十二日 山稍开,西北二十里,抵沙县。城南临大溪,雉堞及肩,即溪崖也。溪中多置大舟,两旁为轮,关水以舂。西十里,南折入山间。右山石骨巉削,而左山夹处,有泉落坳隙如玉箸。又西南二十里,泊洋口。其地路通尤溪。东有山曰里丰,为一邑之望。昨舟过伏狮崖,即望而见之,今绕其西而南向。
十三日 西南二十里,渐入山,又二十五里,至双口。遂折而西北行,五里,至横双口。溪右一水自北来,永安之溪自南来,至此合。其北来之溪,舟通岩前可七十里。又五里入永安界,曰新凌铺。
十四日 行永安境内,始闻猿声。南四十里为巩川。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既而直逼其下,则突兀者转为参差,为崩削,俱盘亘壁立,为峰为岩,为屏为柱,次第而见。中一峰壁削到底,或大书其上,曰“凌霄”。于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争胜者。已舟折西北,左溪之崖较诡异,而更有出左溪上者,则桃源涧也。其峰排突溪南,上逼层汉即天宇,而下瞰回溪,峰底深裂,流泉迸下,仰其上,曲槛飞栏,遥带不一,急停舟登焉。
循涧而入,两崖仅裂一罅,竹影逼溪内。得桥渡涧再上,有门曰“长春圃”。亟趋之,则溪南之峰,前所仰眺者,已在其北。乃北上,路旁一石,方平如砥。时暮色满山,路纵横不可辨,乃入大士殿,得道人为导。随之北,即循崖经文昌阁,转越两亭,俱悬崖缀壁。从此折入峭夹间,其隙仅分一线,上劈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肩,凿之乃受,累级斜上,直贯其中。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彝、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既而得天一方、四峰攒列。透隙而上,一石方整,曰棋坪。中复得一台,一树当空,根盘于上。有飞桥架两崖间,上下壁削,悬空而度,峰攒石裂,岈然成洞,曰环玉。出洞,复由棋坪侧历西坞而上,得一井,水甚甘冽。跻峰北隅,有亭甚豁,第北溪下绕,反以逼仄不能俯瞰。由此左下,又有泉一泓汇为池,以暮不及往。乃南上绝顶,一八角亭冠其上。复从西路下山,出倚云关,则石磴垂绝,罅间一下百丈。盖是山四面斗削,惟一线为暗磴,百丈为明梯,游者以梯下而一线上,始尽奇概,舍此别无可阶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即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 矰 至於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鬼谷子亦谓众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公子,其犹龙邪!”《史记公子川韦列传》
摘自《百度作业帮》
(译文)孔子到周,要问礼于老子,老子说:“我听说过,优秀的商人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像愚蠢,离开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形态颜色与*志,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体我就是来告诉你,如果是而已孔子去,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我知道它能跑。逃跑的人可以为没有,游客可以认为线,飞的人可以做短至于龙,我不知道那辆风云而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它就像龙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鬼谷子也对众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逃跑的人可以为没有,游客可以认为线,飞的人可以做短至于龙,我不知道,他凭借风云而上天我今天见到你,这就是龙吧!”《史记公子川吕不韦列传》
《百度文言文翻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