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舞蹈流传在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黑龙江、辽宁等省的朝鲜族聚住区。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它是在三韩及朝鲜半岛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
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
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 朝鲜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朝鲜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
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扩展资料:
傣族舞的特点:
一、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一顺边”与“三道弯”是经过多种优美的舞姿线条相融合的,表现出傣族
蹈独特的安详、舒缓的动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傣族人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傣族人们生
环境犹如世外桃源,人们的生活淡然自得,白日劳作,晚饭后大家一起唱着歌、跳舞,一起分享一
的劳作成果与内心的喜悦心情。
在傣族人们的心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舞蹈有如他们的生命,这
现了傣族人们与舞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增强了舞蹈本身安详、舒缓的动律氛围。
二、“一顺边”与“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一顺边”与“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不仅仅是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也是其他民族舞蹈的风格体
。
由于傣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傣族舞蹈“一顺边”的舞姿也源自傣族地区的劳动生活环
,人们劳动时手与脚同出一侧形成了“一顺边”的特点。
这是傣族舞蹈的又一特色造型特点,然而
为傣族舞蹈舞姿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此外我们都知道傣族人们喜欢动物,对孔雀、
象等比较崇拜。
也因此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就是傣族人们对孔雀与大象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从
代对蛇鸟图腾到傣族的孔雀崇拜,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傣族人们通过对孔雀的生活及动作的仔细
察,发现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而傣族舞蹈“一顺边”与“三道弯”融和,体现
傣族民族审美情趣。
傣族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
双膝放松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摆垮;双脚后踢,快踢慢落。傣族舞蹈分为水傣,花腰傣,孔雀舞等 。
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当地常见动物的模拟,进而提高并艺术化。傣族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动植物的故事,大都以解释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入手,以拟人化的手法,把人类社会生活映射在动植物身上,使动植物具有人的某种思想情感,表达人与动植物的和睦关系。
傣族舞蹈注意
除驰名中外的孔雀舞外,还有白象舞、马鹿舞、蚌舞、猴子舞、蝴蝶舞、蜻蜓舞等模仿动物的民间舞蹈。其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 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民间舞蹈之一。
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
傣族文化 源于傣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傣族美丽动人的舞蹈。傣族舞蹈中最著名的就是孔雀舞,孔雀舞栩栩如生的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下面,大家随我一起看看惟妙惟肖的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展翅、抖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
孔雀舞有丰富多样的手形动作和跳、转等技巧,四肢和躯干的各个关节要重拍向下屈伸,全身均匀颤动,形成优美的“三道弯”舞姿。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同时,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傣族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在多种多样的傣族孔雀舞中,尤以瑞丽跳的孔雀舞较为精彩,也较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孔雀舞的高手,甚至还有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傣族孔雀舞有丰富多样的手形动作和跳、转等技巧,四肢和躯干的各个关节要重拍向下屈伸,全身均匀颤动,形成优美的“三道弯”舞姿。
傣族孔雀舞动作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每个动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后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图及固定的动作组合;每个动作组合又有固定的鼓点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
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傣族女演员如果是晚上灯光舞台上表演可以稍稍浓点的彩妆,脸部色彩太淡太雅就不精神。不过你要是白天表演还是淡妆好,注意眼线要浓黑,眼睫毛要双层,眼影要炫彩闪闪的(时尚感强一些),画紫红色口红、腮红要浅一点、眉毛画得长一点,这样才符合傣族特色美。
傣族舞蹈的音乐节奏特点包括:
1 节奏明快:傣族舞蹈音乐普遍具有明快活泼的节奏,且节奏感强烈。
2 铜铃和糯糯:傣族舞蹈音乐中常常使用铜铃和糯糯这两种乐器,它们的声音独特,能够引起人们对傣族舞蹈的独特感受。
3 舞蹈与音乐节奏的完美结合:傣族舞蹈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紧密相连,动作的力度和起伏与音乐的节奏感相呼应,使得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力。
总之,傣族舞蹈音乐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同时傣族舞蹈的动作舒展流畅,具有柔美的艺术风格。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得傣族舞蹈表现出柔美和谐的艺术效果。
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与自然生态互生共融,正如 “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一方生灵,敬一方水土”――《云南映象》。植根于生活沃土的民族民间舞蹈,是该民族特定生活环境中社会生活与精神气质的艺术浓缩。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审美文化等等,都直接影响着该环境下居民的体态、步态,也在民间舞的节奏、步伐、动律中打上烙印。因而,研究民族的生态文化也是研究民族的文化和舞蹈文化生态的重要依据。
一、 秀美的自然环境是傣族生态文化的源泉
傣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集居在我国“歌舞之乡”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那里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到处是江河绿树,珍禽异兽,奇珍异物。据史料记载,傣族人民自古从事农业生产,早在两千多年前,傣族就有“盖房建寨,定居种瓜”的记载,是我国种植水稻最早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亚热带河谷和坪坝上,生活安定而祥和,较少受战争和旱涝灾害。秀丽的山川,丰饶的物产造就了勤劳的傣族人民特有的民族性格。在傣族漫长的发展演变中,由于特殊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宗教意识的影响,民族文化表现出多元文化的形态特征,异彩纷呈,生机勃然,这种特定生态文化下形成了傣族的民族文化。
傣族一般都选在依山傍水之处筑寨,寨内房屋密布,错落有致,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高脚栏杆式的竹楼,是傣族建筑文化的代表。傣家竹楼通风透气,既适应热带雨林炎热而潮湿的气候,又有一种质朴、自然的韵味,体现了傣族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和谐的审美情趣。傣家人世代有种树养花的情趣爱好,村寨周围有果树林木,户户都有花果园,青山环抱、翠绿掩映、鸟语花香、流水缠绕,处处充满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傣家寨的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既是大自然给与的恩赐,更是傣族人民世世代代用心呵护的结果。
二、多元的人文历史是傣族民族艺术的基础
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创造的文化,才是具有永久审美意味的文化。傣族民间流传有“人的生存在于生态,人类的发展在于环境”的谚语。正因为傣族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具有对生命的宏观感悟,才造就了傣乡立体的自然生态,构筑起了傣族生态审美和傣族文化意识坚实的心理基础,成为促进民族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内核。
傣族所居住的地区山川秀美、江河清澈,山多、树多、花多、鸟多,更是歌多、舞多,人杰地灵。座座山都有故事,条条河都有传说,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意味。走进与生态相映成趣并渗透着浓郁田园风味的傣家村寨,你会感到这本身就是傣族生态审美的一种物化体现,更是傣家人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也渗透到各种艺术形式中,使傣族的民族文化艺术呈现出傣乡自然生态所特有的那种恬静、清幽、柔美的特征。
傣族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艺术,凝聚了傣族人民对大自然本质的深层认识,它历经历史的风吹雨打,今天更显得生机勃勃而美丽动人。以贝叶文化为代表的傣族文化,在文学、天文、法学、医药、体育以及音乐、舞蹈等方面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那些著名又具有曲折的情节、丰满的形象、优美语言的叙事长诗,历史故事等,许多都是从傣乡自然生态秀美的角度来描写的。如傣族诗歌《美人城》中“盛开的玫瑰装点着城垣/金**的椰子、芒果飘着醉人的香甜/成群的孔雀开屏与满天的云霞比美/千万只彩蝶飞舞在花丛中。”人们从这些自然流畅,韵律生动的田园诗、山水诗中,会体验到傣家人充满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也会体味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受到佛学源流的灌溉,具有浓浓的禅学和佛教气息。傣族的歌曲也是清脆而高远,婉转而缠绵。傣族的民族乐器巴乌和葫芦丝等吹奏出清新而淡雅、优美而动听的声响,以傣族音调写成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早就流传全国。就连傣族姑娘们爱穿的色彩鲜艳的短衣花筒裙,传说也是对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模仿。可见傣族文化艺术呈现出的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情调,正是傣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
三、和谐的生态文化是傣族舞蹈的自然显现。
在傣族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影响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傣族舞蹈,它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琢之感。舞蹈的律动中总蕴含着恬淡、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个关节尽量弯曲,使舞者整个体态有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不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家人生活在风景秀丽的亚热带,妇女们都喜爱穿花筒裙。紧束裹身的裙线不仅显露出她们倩美的身姿和体态,也限制了劳动、生活以及民间舞步伐的幅度,因而傣族舞基本步伐以慢蹲快起的屈伸为特长,没有太大的起伏,舞步显得非常典雅优美。由于人民生活和心态都比较安恬、平稳,加之所居竹楼空间有限和长期受小乘佛教等宗教思想影响,表现在人体体态和舞蹈动作上的就是柔美、轻盈,这些就形成了傣族民族舞蹈的重要特征。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舞者上、下肢体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的踏步和跺步,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蹈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蹈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其内涵及形态特征,都与自然生态、生活方式、文化信仰以及宗教意识分不开。
傣族舞蹈最初是对生活现象的模仿,带有自娱性和强身健体的竞技性,后来逐渐发展为宗教礼仪舞、民间舞和表演性舞蹈等。形式十分丰富,不少都与自然界各种动植物有关,如《孔雀舞》、《鱼舞》、《象脚鼓舞》等,普遍流传和现存的主要有嘎光舞、孔雀舞、鱼舞、象脚鼓舞。
嘎光舞是傣族最古老、最普及的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嘎光的“光”即鼓的意思,就是围在鼓旁跳的舞蹈。在大自然的映衬下,人们兴致所至,徒手而舞,老少皆宜,形式自由,不受环境、时间限制。舞者合着鼓乐声即兴、自由起舞,舞蹈的韵律柔和,有规律的上下颤动、屈伸,身体自然地前俯、后仰,突出了傣族舞蹈特有的“三道弯”、“一顺边”的特点,舞蹈极富有人体的造型美。
孔雀是傣民族崇拜的吉祥鸟,傣家寨有“孔雀的故乡”的美名。孔雀舞是傣族最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舞蹈,流行于各个傣族居住区,人人都会跳,民间还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漫步森林、饮泉嬉水、展翅、登枝、斗翅、开屏、追逐、飞翔等等。早期的艺人表演孔雀舞时,男女演员都带有假面和复杂的道具。他们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感的舞姿造型,动作有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固定的步伐和脚位,动作都有固定的名字和特定的鼓语伴奏。在舞台上表演孔雀舞的演员,往往也身着绘有孔雀图案的长裙,使表演者能自由、灵活地塑造孔雀的形象,韵律徐缓、恬静细腻,充满动律,大大提高了传统孔雀舞的艺术表现力和魅力。
象脚鼓舞是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由于傣族居住的地方历来被誉为“大象的乐园”,大象的威武是傣族人民民族尊严的象征。象脚鼓舞的特点是舞者背着形似象脚的鼓击鼓而舞。象脚鼓舞有大鼓舞、中鼓舞、小鼓舞、集体舞等。大型鼓多做伴舞乐器而用,中、小型鼓多做舞具表演而用。舞蹈步伐矫健而敏捷,热情而潇洒,舞者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舞、双人对舞、群舞等。舞蹈乐观而风趣,不但有自娱性,还有极强的表演性、竞技性,表现出傣族男性特有的彪悍、热烈的性格。
四、舞蹈家的不断升华使傣族舞蹈进入更新的境界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情感的自然流露,它的发展也是数代艺术家不断创新的结晶,特别是当代舞蹈家刀美兰和杨丽萍,她们都是在民族艺术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舞蹈家。他们创作的舞蹈,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如刀美兰的《水》、《金色的孔雀》、《小卜少》,杨丽萍的《雀之灵》、《月光》、《雨滴》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场景、民族风格和艺术追求,把傣家人艺术的纯真与民族的情感和风格熔铸于每个舞姿和造型,她们既继承了传统傣族舞蹈之所长,又具有新的时代创新,使每个作品味正情浓,意蕴深刻。作品既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将傣族民间舞提炼、升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个圣洁、美丽的舞蹈形象,征服了亿万观众,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的经典。
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演的舞蹈《雀之灵》,表现了孔雀迎着晨曦,踏着晨露,轻梳羽翅,随风而舞,时而宁静伫立,时而飞旋身姿,时而埋头吸水,时而展开景色的羽毛,表现了富有灵性的孔雀吉祥、欢乐、幸福的心声。舞者抓住了傣族民间舞的内在动律,大胆创新和升华,把孔雀高洁、纯真而富有生命激情和灵性的形象,比作真、善、美的化身。通过对孔雀的灵性的描写,所表现的活力和勃发向上的精神底蕴,寄寓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舞蹈中象征吉祥、幸福、和平、安宁等内涵底蕴,都通过舞者的手指对孔雀头的造型,以及手腕、臂、肩、胸、腿部等灵活和具有闪烁性的舞蹈动作,在观众眼前呈现出一幅孔雀跳跃、寻觅、旋转、展翅以及吸水等自由自在、宁静祥和的生活场景。舞姿舒展优美,造型极具雕塑感,情感深邃而富有诗情画意,有极强的感染力,把以人体动作作为造形的舞蹈艺术的魅力发展到极致。
舞蹈家刀美兰早期创作并演出的舞蹈《水》,描绘了傣家少女在泉水边,以脚嬉水,用石搓脚,洗发,梳头以及捉小鱼等傣家少女最平常的生活细节,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傣家少女的生活以及对水的感觉。舞蹈动作中对生活动作的提炼和逼真模拟兼而有之,淡雅而优美,犹如一幅山水画。傣族人崇敬水、热爱水,像水一样善良、充满柔情,水给了他们生命和快乐,每年泼水节上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都形象地展现了傣族生态中水文化的内核和特征。水是他们生活中的物质形态,更是民族的一种精神形态,也是纯洁、美好等精神品质的物化形态。舞蹈家从现实生活的模仿体验中提炼和升华,给舞蹈动作注入了主体的生命意味,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透露出傣族的一种民族灵性的自然美。舞蹈中的傣家少女更是舞蹈家本人情感、心灵和民族性格的真实表露。
五、结语
傣族特定的自然生态文化,孕育了极具东方韵味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也是傣族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直接体现,它展示着傣族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生态文化,也哺育了一代代艺术家。正如舞蹈家刀美兰所说“我的灵性,我的艺术魅力,其实都来源于故乡那片充满灵性、神奇的土地。”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编著[m]舞蹈知识手册
2金重,刀美兰论[J].民族艺术(南宁)1995(4)
3王懿之,杨世光.贝叶文化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张大鸣:四川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赵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