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厥不仁是什么意思

冷厥不仁是什么意思,第1张

问题一:冷厥不仁解释冷厥不仁解释 意思是,身体寒冷、昏厥,不能自主行动,甚至身体僵硬。

一般情况下,寒邪伤人,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是因为:寒性收引,筋脉收缩而挛急。中医病因之一。寒是冬季主气。寒邪致病多在冬季。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外寒是外界的寒气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的病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直中脏腑的则称中寒。内寒则是人体机能衰退,阳气不足而致的病证。内、外寒不同,但可相互影响。如阳虚内寒之人,易感外寒;而外寒侵入,易伤阳气,引起内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卫阳受损,则恶寒;寒邪中里,直中脾胃或伤肺肾之阳,则出现畏寒肢冷、下利清谷等证 。寒性凝滞,易致气滞血瘀,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出现周身疼痛或脘腹疼痛等痛证。寒性收引,寒邪伤人,易气机收敛牵引作痛。寒在皮毛腠理,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发热恶寒,无汗;寒在肌肉经络,则拘急不伸、冷厥不仁、脉浮紧。寒邪致病与肾脏关系密切,肾中藏有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

问题二:寒邪气湿下一句是什么 寒是冬季主气寒邪致病多在冬季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因而,具有恶寒、发热、无汗的特点如果寒邪直中,伤及脾胃,则运纳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如果脾肺受寒,则宣降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喘气短、痰涎清稀或有水肿等症;如果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症

2.凝滞主痛由于寒凝气血,“不通则痛”如果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或冷厥不仁;直中入里,气机阻滞,则表现为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3.收引拘急如果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抽痛,屈伸不利如果寒侵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因而,发热恶寒无汗,头身拘紧而痛,血脉亦收引而见紧脉

寒邪是冬季中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冬季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防止寒邪的侵袭

问题三:受寒邪的表现和症状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①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寒胜必痛,但痛非必寒。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问题四:肺肾阴虚证病例 如下,否(二)六*致病的一般特点1.季节性与地域性(1)六*致病与季节的关系:由于六*本为四时主气的太过或不及,故容易形成季节性多发病。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这是一般规律。但是,气候变化是复杂的,不同体质对外邪的感受性不同,所以同一季节可以有不同性质的外感病发生。(2)六*致病与环境的关系:工作或居处环境失宜,也能导致六*侵袭而发病。如久处潮湿环境多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暑邪、燥热或火邪为害,干燥环境又多燥邪为病等。2.单一性与相兼性:六*邪气既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兼为害。其单独使人致病者,如寒邪直中脏腑而致泄泻,其由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3.转化性:六*致病以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向不同于病因性质的方向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热,・暑湿日久又可以化燥伤阴,六*又皆可化火等等。这种转化与体质有关,人的体质有强弱,气有盛衰,脏有寒热,因此,病邪侵人人体,多从其脏气而转化。阴虚体质,最易化燥,阳虚体质,最易化湿。另外,又与邪侵久暂有关,一般而言,邪气初感,不易转化,邪郁日久,多能转化。4.外人性:六*为病,多有由表人里的传变过程。六*之邪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人体而发病。六*致病的初起阶段,每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称为表证。表证不除,由表人里,由浅及深。故六*致病,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即使直中入里,没有表证,也都称为“外感病”。所以,称六*为外感病的病因。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加以抽象概括而来的。六*为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三)六*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1.风(1)自然特性: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因风为木气而通于肝,故又称春季为风木当令的季节。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①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②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③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如外感热病中的。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④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

问题五: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 从病因学和发病学解释 1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体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 ,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也称“内伤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与六*不同。六*侵袭人体,从皮肤及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症,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紊乱,气血失调,导致种种病变的发生。

⑴直接伤及内容:

①临床上不同情志 ,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一脏有病可影响到其他脏腑。如心神受损可涉及其他各脏。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③故情志气伤的病症,以心,脾,肝,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又是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伤,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

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气郁结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

气滞血淤,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等。

此外,情志内伤还可以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阴虚火旺等症或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

⑵影响脏腑气机: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①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昏厥卒倒。

②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至失神狂乱等症状。

③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伤,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④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萎缩,遗精等症。

⑤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无措。

⑥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阴血耗散,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⑶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若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昏,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2、痰饮、瘀血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到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

产物形成后,又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疾病,故又属致病因素之一。

⑴ 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痰除了指咳吐出来的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痰核等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看不见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饮即水液停留在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痰饮”“悬饮”“支饮”等。

①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

问题六:痞症、寒邪外袭的意思 意思就是感冒了的意思。

寒邪

中医病因之一。寒是冬季主气。寒邪致病多在冬季。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外寒是外界的寒气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的病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直中脏腑的则称中寒。内寒则是人体机能衰退,阳气不足而致的病证。内、外寒不同,但可相互影响。如阳虚内寒之人,易感外寒;而外寒侵入,易伤阳气,引起内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卫阳受损,则恶寒;寒邪中里,直中脾胃或伤肺肾之阳,则出现畏寒肢冷、下利清谷等证 。寒性凝滞,易致气滞血瘀,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出现周身疼痛或脘腹疼痛等痛证。寒性收引,寒邪伤人,易气机收敛牵引作痛。寒在皮毛腠理,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发热恶寒,无汗;寒在肌肉经络,则拘急不伸、冷厥不仁、脉浮紧。寒邪致病与肾脏关系密切,肾中藏有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

……

桑寄生60——120克,水煎频服,治疗眩晕症。

桑寄生的功效

性味 苦甘,平。

《本经》:"苦,平。"

《别录》:"甘,无毒。"

《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甘。"

归经 入肝、肾经。

《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本草求真》:"入肝、肾。"

《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

《本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药性论》:"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

《日华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脉。"

《滇南本草》:"生槐树者,主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

《本草蒙筌》:"散疮疡,追风湿,却背强腰痛。"

《生草药性备要》:"消热,滋补,追风。""养血散热,作茶饮,舒筋活络。"

《玉楸药解》:"治痢疾。"

《医林纂要》:"坚肾泻火。"

《本草再新》:"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通经水,补血和血,安胎定痛。"

《药材学》:"治动脉硬化性高血压。"

《辽宁经济植物志》:"治郁血性肾炎,月经困难,咯血,瘰疬,心脏诸病及早期肺病。"

《湖南药物志》:"治肝风昏眩,四肢麻木,酸痛,内伤咳嗽,小儿抽搐。"

《广西药植名录》:"除风湿,消肿,清热,祛痰,顺气,止咳。治痢疾,疮疥,吐血,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入散剂、浸酒或捣汁服。

桑寄生的治病验方

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

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藭、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上十五味细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千金方》独活寄生汤)

治妊娠眙动不安,心腹刺痛:

桑寄生一两半,艾叶半两(微炒),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锉,以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分温三服。(《圣惠方》)

治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

桑寄生,为末。海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杨氏护命方》)

治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

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炙甘草三钱。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杨氏护命方》)

治膈气:

生桑寄生捣汁一盏。服之。(《濒湖集简方》)

治疗冻伤:

取桑寄生1斤,加蒸馏水10斤,煮沸3分钟,过滤,滤液用文火熬制成膏。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将桑寄生制成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13两。日服2次,每次05包,少数病例每次1包。

(一) 配伍应用

配秦艽:桑寄生养血濡筋疗痹,秦艽祛风通络止痛,二药伍用,血得养、筋得濡、痹可除、痛可止,治肝肾不足或风寒湿痹的腰膝筋骨疼痛甚效。

配阿胶:桑寄生养血脉、补肝肾、调气血,而固冲任、定胎元;阿胶滋肾阴、补精血、止出血。二药合用,可养血安胎止血,用于血虚胎动不安及漏血证。

配草决明:肝为刚脏,体阴丽用阳,肝气、肝火挟血上冲,可致头痛作眩、面红目赤、肢体麻木等,以桑寄生养肝血、滋肝阴、润筋脉,伍以决明子平肝阴、清肝火、泻肝热,共奏养肝清肝、濡筋明目定眩之效,治肝火上炎甚效。

配桑枝:桑枝通达四肢,行津液,利关节,清热祛风,除湿消肿,通络止痛;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逐湿,补血通脉。桑枝以通为主,桑寄生以补为要。二药合用,一补一通,楣互为用,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通络道,用于风湿痹痛,尤其是久痹肝肾阴虚者效果益彰。

配川续断:桑寄生和川续断均为血分药,均有补益肝肾之效,而能强筋骨、通血脉、养血安胎元,二药相须为用,功效大增,用于肝肾不足、血脉不利之腰膝酸痛、步履艰难、崩漏或妊娠下血、肾虚胎动不安效果甚佳。

配当归:桑上寄生,犹如母腹有胎孕,寄生得桑之余气所生,胎妊赖母之血气而养,当归为妇科要药,二药合用,桑寄生补肝益肾,顾先天之本,使胎孕发育有源;当归补血养血,令血盛以养胎,精血充,胎儿固,自无胎漏、胎动不安之虑,临床用于肝肾不足、精血虚损之胎元不固证,疗效益彰。

配独活:桑寄生味甘苦,气平和,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可祛风湿、调血脉;独活辛苦微温,气芳香,性走窜,能达经脉骨节之间,搜风祛湿,为疗风湿痹痛之要药;桑寄生以扶正为主,独活以祛邪为要,二药合用,扶正祛邪并施,标本证治兼顾,临床用于腰背酸痛、转侧不能、足膝痿痹屈伸不利、麻木难行之肾虚伏风痹证,疗效较著。

(二) 应用注意事项

本品性平和,无寒热,无毒性,且有补益之用,故可用于阴阳、寒热多种证候,而无特殊宜忌之例。

(三) 各家论述

《本草蒙筌》:"凡风湿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独活寄生汤煎调。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

《本草经疏》:"桑寄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详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腰痛及小儿背强,皆血不足之候,痈肿多由于营气热。肌肤不充,由于血虚。齿者,骨之余也,发者,血之余也,益血则发华,肾气足则齿坚而发眉长。血盛则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内伤不足,皆血虚内热之故。产后余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虚。金疮则全伤于血。上来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兼能祛湿,故亦疗痹。"

《本经逢原》:"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须皆受其荫,即有痈肿,亦得消散矣。"

《本草求真》:"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惜此以为主治乎。"

中药桑寄生的副作用

临床应用桑寄生注射液者,可有一过性头胀、头晕、咽部热感等,但不影响治疗;曾有1例出现全身关节酸痛。应用桑寄生者,部分病例因头昏、目眩而停药;也见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口干等症状,但不影响治疗。服用柿寄生的部分病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肝区疼痛,少数病人有肝肿大、厌食、短时间的期外收缩及窦性心动过缓。

毒副作用:

扁蓄甙和柿寄生酊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173g/kg和1124g/kg.小鼠中毒后可因阵挛性惊厥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临床应用槲寄生注射液者, 可有一过性头胀、头晕、咽部热感等, 但不影响治疗;曾有1例出现全身关节酸痛.应用桑寄生者, 部分病例因头昏、目眩而停药;也见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口干等症状, 但不影响治疗.服用柿寄生的部分病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肝区疼痛, 少数病人有肝肿大、厌食、短时间的期外收缩及窦性心动过缓.

桑寄生的食用方法

桑寄生麦冬鸡蛋茶

材料:

桑寄生50克,麦冬5克,红枣20粒,鸡蛋2个,冰糖适量。

做法:

(1)红枣用清水浸软。

(2)鸡蛋隔水蒸熟后去壳备用。

(3)桑寄生、麦冬洗净备用。

(4)将桑寄生、麦冬、红枣、鸡蛋放入炖盅中炖1小时。

(5)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6)饮用时去除桑寄生及麦冬即可。

桑寄生红莲蛋茶

材料:

桑寄生40克,普洱熟茶2克,干白莲100克,鸡蛋4个,蜜枣4粒,去核红枣16粒,黄金糖片1块,清水2000ML。

做法:

(1)干莲子头天晚上泡发,使用前洗净去莲芯。

(2)鸡蛋煮熟后去壳。

(3)桑树寄生和普洱茶用茶包装好。

(4)将茶包、蜜枣、红枣、鸡蛋加清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煲30分钟。

(5)加入莲子煮10分钟左右。

(6)加入黄金糖片待糖融化后关火即可。

桑寄生黑枣鸡蛋汤

材料:

桑寄生50克、黑枣5枚、鸡蛋1个、红糖10克。(或太子参、或云苓、或赤小豆都为10克,或金樱子3个,中药店有售)。

做法:

药材均浸泡,黑枣去枣,一起与鸡蛋下瓦煲,加入清水450毫升(1碗半量),武火滚沸约10分钟至蛋熟,取出去壳,再放回稍滚片刻,下红糖便可。

桑寄生煲鸡蛋

材料:

桑寄生15克,鸡蛋2个。

做法:

将桑寄生、鸡蛋各洗净,共入砂锅,加水用文[1]火煎煮,至鸡蛋熟后去壳再煮10分钟,稍加精盐即成。饮汤吃蛋。

上一页 全文完(共 16415 字) 展开全部内容

容易肾虚的人: 1、频繁抽烟、喝酒的人; 2、生活和饮食常无规律的人; 3、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的人; 4、喝浓茶的人; 5、长时间操作电脑的人; 6、康复中的病人; 7、长时间久坐的人; 8、性生活频繁的人; 9、常吃速效壮阳药的男人; 10、老年人。 肾虚的九大症状 症状1畏寒肢冷:“畏寒”指有怕冷而且怕风吹的感觉。“肢冷”指四肢手足冰冷,甚至冷至肘、膝关节的症状。“畏寒肢冷”往往伴随腰膝酸痛、神疲倦卧、少气懒言、口淡不渴等肾虚病症。 症状2房事过度:中医认为肾藏精。肾精化生出肾阴和肾阳,对五脏六腑起到滋养和温煦的作用。肾阴和肾阳在人体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如果这一平衡遭到破坏或者某一方衰退就会发生病变,男性会出现阳萎早泄、滑精、精液病等病症。 症状3头晕无力失眠多梦:肾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滋养和温煦着其他脏腑,若其他器官久病不愈,就容易伤及肾脏。许多慢性病如慢性肝炎、冠心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等病人,往往伴随有肾虚症状。 症状4哮喘:肾脏有“纳气”的功能。因肾虚不能纳气,就会引起喘息气短,呼多吸少,使你感到难以畅快呼吸。厉害的情况下,伴随气喘还可能出现喘气加重、冷汗直冒等症状。 症状5腰痛:腰痛根本在于肾虚,可分为内伤和劳损。内伤肾虚一般指先天不足、久病体虚或疲劳过度所致。轻者难以弯腰或直立,重者出现足跟疼痛、腰部乏力等症;劳损指体力负担过重,或长期从事同一固定姿势的工作(使用电脑、开车等),久之会损伤肾气,导致肾精不足。 症状6夜间多尿:一般夜尿次数在2次以上,或尿量超过全日的1/4,严重者夜尿一小时一次,尿量接近或超过白天尿量,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属于“夜间多尿”。白天小便正常,独夜间尿多,正是本症的特点,多因肾气虚弱所造成。 症状7头晕耳鸣:很多人经历过头晕的感觉,那种眼睛发花、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的滋味并不好受,而且头晕患者常伴有耳鸣之声,妨碍听觉,长久下去,甚至会导致耳聋。造成头晕耳鸣的原因多与肝肾相关。中医上讲“肾藏精生髓,髓聚而为脑”,所以肾虚可致使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出现头晕、耳鸣。 症状8便秘:便秘的人常因排便困难出现肛裂、痔疮等症,影响工作、生活,苦不堪言。虽然大便秘结属于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但其根源是因肾虚所致,因为肾开窍于二阴,主二便,大便的传导须通过肾气的激发和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症状9腰酸腿痛、尿频尿急:长时间身体僵硬不变地坐在车里,外加开车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形成气滞血瘀而最终导致肾虚。 补肾食疗6个经典秘方 补肾壮骨方:用于因肾阳虚损引起的腰膝酸软,下肢无力,头晕目眩,手足不温等症状。 做法:猪或羊腔骨500克,文火炖熟,虫草20克去灰渣,清水漂洗干净后,加入桂圆50克,文火共炖,酌加调料即可。 健脑补肾方:因肾精亏虚引起的脑髓不充、失眠健忘、头晕耳鸣等症状。 做法:核桃仁300克、枸杞子200克、女贞子200克、炒莲子200克、炒大枣50克,装瓶或罐内,加入低度白酒,酒应超过中药约3厘米,每天搅动一次,半月后酌加蜂蜜,每天适量饮用。 补肾壮腰方:用于因肾虚肾寒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下肢无力、遗精早泄、头晕健忘等症状。 做法:羊肉500克煲汤至肉烂,加入山药500克切成块,枸杞子100克,文火炖半小时,酌加调料即可。 补肾强身方:适于脾肾虚弱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纳谷不香或放化疗引起的面色晦暗、乏力倦怠等。 做法:猪或羊肾一对,剖开去筋膜,冷水泡半天。黑木耳100克,凉水泡开,花菜200克掰小块,洗净开水焯过。猪或羊肾切丁,与黑木耳爆炒,酌加姜、蒜末及盐,炒至八分熟时加入花菜,翻炒至熟即可。 滋补肝肾方:用于因肝肾阴虚而引起的眩晕、眼花、关节屈伸不利、烦热、盗汗等症状。 做法:枸杞子30克,冬虫夏草10克,百合50克,洗净后加水炖开,文火慢煮约20分钟左右,加入猪肝或羊肝50克及调料适量,再煮约30分钟即可,分次吃肝喝汤。 补肾壮阳方:用于肾气虚损,肾阳不足引起的阳萎早泄、遗精尿频、腰痛、下肢无力等症。 做法:枸杞子250克,蛤蚧一对去头足,肉苁蓉200克,大枣50克,装广口瓶,兑入低度白酒,酒需高于中药约3厘米,每天搅动一次,封存半月后饮用。

豨莶草

豨莶草生用味苦辛,性寒,蒸制后味甘,性温。

主要功用是祛风湿,蒸制后兼益肝肾、祛肝肾风气。 常用于筋骨、关节疼痛,四肢麻痹,腰腿无力等症。

今举几个常用方剂如下:

1 豨莶丸《济生方》,治中风,口眼歪斜,口吐涎沫,语言滞涩,手足缓软无力。

豨莶草(鲜者洗净,用蜜、酒拌蒸,蒸九次,每次蒸约半小时,晒干再蒸),赤芍,白芍,熟地黄,川乌,羌活,防风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0丸,每晨空腹时温酒或米汤送服。

市场上有成品豨莶丸与本方微有出入,可用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2 豨桐丸《验方》,治感受风湿,传于四肢经络,致两足酸软无力,两手不能举等。

豨莶草(炒),臭梧桐(花、叶、茎、子均可,切片晒干炒用)。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5克,早晚白开水送服。忌食猪肝羊血。

另一方是:豨莶草,臭梧桐。共为细末,每服6 9克,或渐增至12 15克,日服两次。

对于湿邪较重的关节疼痛或两腿沉重、酸软无力等症,我常以本品15 31克,配合独活、桑寄生、续断、南五加皮、牛膝、威灵仙、薏米、防己等同用;若兼寒重、疼痛明显者,再加制附片、补骨脂等,每收理想效果,请参考试用。

据近代研究,豨莶草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也曾用生豨莶草、怀牛膝、泽泻、地骨皮,加入应证汤药中,治疗高血压病有效。

用量一般6 13克,重症可用到15 31克。

伸筋草

伸筋草味苦辛,性温,主要功用是舒筋活络,兼能祛风湿。

对风湿痹痛而出现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急不易伸开等情况者,可在应证汤药中加用本品,对舒筋活络有帮助。常配合羌活、独活、当归、白芍、木瓜、生薏米、红花、桃仁、桂枝、鸡血藤、海风藤等同用。

对于肝肾不足、筋失所养而致的筋骨屈伸不利之症,常配合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潼蒺藜、当归、白芍、千年健、红花、南五加皮等同用。

本品主入肝经,有一定的舒肝解郁作用, 所以配香附、郁金、元胡、川楝子等,可用于气滞胃痛;配龙胆草、黄芩、泽泻、川连、生地、车前子等,也可用治缠腰龙(带状疱疹)。

络石藤偏用于通经活络,伸筋草偏用于舒筋活血。

用量一般9 15克,重症可用至30克。

透骨草

透骨草味辛 , 性温,主要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的作用。

对于风湿疼痛、筋骨拘挛、肢体麻木等症,均可用本品配合独活、羌活、附子、伸筋草、千年健、海桐皮、红花等同用。也可单用透骨草煎汤熏洗。

本药外洗也有引药透入经络、血脉而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这是本药的特点。

对疮疡肿毒、阴囊湿疹等,可用本品配合生艾叶、白鲜皮、蛇床子、忍冬藤等煎汤外洗。

对于较深痼的风湿疼痛、筋骨拘挛、屈伸不利者,我常在应证汤药中加用透骨草、川乌、伸筋草,骨碎补,往往能提高疗效,仅供参考。

我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对年久关节严重变形、疼痛而生活不能自理者,常在补肾祛寒、疏风化湿、活络舒筋的方药中,加透骨草、寻骨风、自然铜(先煎)三药,以代虎骨而加强疏风壮骨的作用,可提高疗效,供参考试用。

用量一般为9 15克,特殊情况可用30克。外用时量可适当加重。 因本品有活血作用,孕妇忌用。

老鹳草

老鹳草味苦辛,性温,主要有祛风湿、疏通经络、活血、健筋骨的作用。

对于风寒湿三邪侵入机体而导致的关节痹痛、肢体麻木、皮肤麻痒等,可配合当归、桂枝、赤芍、红花、羌活、独活、防风、海风藤等同用。

我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屈伸不利、血脉不通者,常加用本品,似有一定效果,仅供参考。

本品味辛而性不热,故又具有辛散透邪与活血的作用, 配银花、连翘、地丁、公英等,可用于痈肿疮毒,使其消散解毒而得平。

老鹳草单用时可以浸酒饮用,也可以熬成流膏服用。

用量一般9 15克,特殊情况可用到30克。

海风藤

海风藤味辛苦,性微温,主要作用是祛风湿,通经络。

常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四肢拘挛或麻木不仁,阴天下雨则加重等症。可配合羌活、独活、秦艽、当归、桂枝、川芎、桑枝、乳香、木香、青风藤、豨莶草同用。

容易复发的咳喘,中医认为风邪偏盛(风者善行而数变)者,也可在应证方药中加入本品,加强祛风,常可取效。

青风藤祛风兼能行痰,偏用于风湿流注、历节(以关节红肿、大小关节游走性剧烈疼痛为特点)、鹤膝(以关节肿大疼痛而股胫的肌肉消瘦为特征,形如鹤膝故名);

而海风藤祛风、通经络,偏用于寒湿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

用量一般6 15克,重症可用至30克。血虚阴虚及肾虚(无风寒湿邪)腰腿痛者不宜用。

络石藤

络石藤味苦,性微寒,主要有通经络、利血脉、祛风湿的作用。

适用于关节疼痛、肌肉酸楚、筋脉拘急、屈伸不利,风寒湿邪久郁不愈,郁而化热,或机体阳盛、正邪相搏。从阳化热而出现关节疼痛处发热、身有微热、患肢于夜间不欲多盖衣被等热象者。

常配合桑枝、防风、红花、赤芍、忍冬藤、当归、乳香、没药、豨莶草、伸筋草等同用。

我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兼有发热者。

对西医诊断的“痛风”病,中医辨证属热性者,我常用苏梗、黄柏,络石藤,地龙,川牛膝,茯苓,忍冬花,适当加应证药,常取得较好效果。

海风藤治风湿痹痛,偏用于风寒湿较重而无热象者,络石藤治风湿痹痛,偏用于兼有热象者。

豨莶草用于湿邪偏重而腰腿疼痛、乏力者,蒸熟兼有益肝肾作用,络石藤用于风湿化热而筋脉拘急疼痛者,善通经络,无补益作用。

用量一般6 15克,重症有时用30克。

男性肾虚的原因具体如下:

1竞争残酷,压力过大:现代文明带来的困惑,使多数人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身心俱疲,精力衰退,从而出现失眠、食欲减退、乏力、烦躁、脾气暴躁、神经衰弱等肾虚、脑虚证状。

2生活无节:吸烟、饮酒、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过度劳累,均会损伤肾脏致使肾虚。

3肾精自衰:人在过了中年之后,身体的肾精自然的就会衰少。这是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不过自然衰老的早、迟的程度和快慢。取决于身体的素质和平时是否调摄得当。如果身体本身就是比较虚弱的人,再加上烟酒和过度的房事,势必会加快肾衰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448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