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的 教案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的 教案,第1张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二、自主学习,预习反馈

戏曲的种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

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 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三、合作探究,落实目标

(一)昆剧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比较出名的有《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等。

欣赏《牡丹亭》选段。

(二)京剧

1、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此后,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因为它是一种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所以被誉为“东方歌剧”

京剧的特色:

2、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色。

红忠紫孝,黑正粉老,

水白奸邪,油白狂傲,

黄狠灰贪,蓝勇绿暴,

神佛精灵,金银普照。

红脸含褒义,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拯;蓝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如窦尔敦;白脸含贬义,代表凶歼,如曹操;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3、展示脸谱

4、名家介绍

本世纪20年代京剧旦行先后成名的四位有代表性的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各树一帜,雄踞舞台。四大名旦在艺术上不断进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独门剧目陆续问世,蔚成流派。

5、京剧剧目

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家》等。6、京剧《苏三起解》欣赏

(三)黄梅戏

1、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由民间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代表曲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

2、黄梅戏《女驸马》选段欣赏

(四)豫剧

1、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是在河南地方小曲的基础上,吸收秦腔、蒲州梆子等形成的新剧种,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和邻近各省。声腔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豫东调以开封、商丘为中心,男声高亢,女声活泼,擅长表演喜剧。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男声苍凉悲壮,女声委婉缠绵,擅长表演悲剧。代表曲目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

2、豫剧《花木兰》选段欣赏

四、成功体验,巩固提升

戏曲知多少知识竞答:

必答题:

第一组:1、享有“中国戏剧之母”雅称的剧种是:

A、京剧 B、黄梅戏

C、昆剧D、二人转

2、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种?

A、35种 B、36种

C、350种 D、360种

3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哪?

A、湖北黄梅县

B、安徽安庆

C、湖北安庆

D、安徽黄梅县

第二组:1、昆剧迄今已有多少年历史?

A、二百多年

B、四百多年

C、六百多年

D、八百多年

2、善于表演具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是京剧四大名旦中的哪一位?

A、梅兰芳B、程砚秋

C、荀慧生D、尚小云

3、下列哪一个不是1790年进京献艺的安徽四大戏班之一?

A、三喜班 B、四喜班C、春台班 D、和春班

第三组:1、在京剧脸谱中,颜色不同,象征人物的性格品质、命运也不同,下列代表褒义色彩的是:

A、蓝脸B、红脸

C、黑脸D、白脸

2、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哪一剧种?

A、京剧 B、豫剧

C、昆剧 D、越剧

3、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是哪一行当:

A、旦 B、生C、净D、丑

第四组:1、下列哪一项不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

A、希腊的悲喜剧

B、印度的梵剧

C、俄罗斯的芭蕾剧

D、中国的戏曲

2、你设计一下,在京剧中扮演曹操,应选什么色彩的脸谱:

A、红脸 B、白脸

C、黑脸 D、黄脸

3、下列属于东北二人转曲目的是:

A、《天仙配》B、《玉堂春》

C、《花木兰》D、《回杯记》

抢答题:

1、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

2、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请你至少说出4种以上的剧种?

3、你能说出京剧旦角的四大流派吗?

4、你知道表演吐火和变脸的是哪一个剧种吗?

听戏曲,说出曲名和剧种

湖南花鼓戏《手拉风箱》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京剧《红灯记》选段

看,模仿动作

五、过关检测,发展延伸

学唱《唱脸谱》

第六单元 欢乐的鼓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龙腾虎跃》。

 教学目标:

 1、了解鼓的作用,激发学生对鼓文化的兴趣。

 2、欣赏鼓乐《龙腾虎跃》。体验、感受作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模拟激越的鼓声,为音乐伴奏。

 二、教师谈话:出示实物(儿童玩具拨浪鼓、铃鼓、小军鼓、大鼓)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作用。

 三、欣赏引子部分。

 1、教师播放音乐的引子。

 2、学生交流听到的乐曲

 四、欣赏第一部分。

 1、体会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学唱主题。

 3、学习鼓的节奏为主题伴奏(拍手、拍腿、用铃鼓或小军鼓)

 五、欣赏第二、三部分。

 六、完整欣赏全曲。

 七、简要介绍曲作者——鼓乐大师李民雄。

 八、补充欣赏《丰收锣鼓》(民乐合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木鼓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木鼓歌》,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休止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3、熟练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课题。

 1、教师播放《木鼓歌》的录音。

 2、简介歌曲表现的内容。

 二、学习歌曲《木鼓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练习节奏:XX、XX┃X 0║XX、XX┃X 0┃

 XX、XX┃XXX║XX、XX┃X 0┃

 2、学习歌曲第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

 (第2、4、8、小节)用听唱法慢速练习。

 3、学习歌曲第9—12小节旋律。

 三、熟练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

 四、分组练习。

 五、小组汇报展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唱歌曲《木鼓歌》;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继续学唱歌曲《木鼓歌》能理解歌曲的意思。

 2、进一步熟悉《木鼓歌》的音乐,熟练地演唱歌曲第二段歌词。

 3、以快乐、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一、教师谈话:

 二、学习歌曲《木鼓歌》

 1、学习第13—18小节的旋律:注意节奏的变化:出现了后十六分节奏、弱拍上出现的八分符点音符、前十六分音符。其中有重复的地方。

 2、反复练习9—18小节的旋律。

 3、学习第19—21小节的旋律,注意两个重复出现的乐节。

 4、第23—28小节总是出现四度的音程跳跃6—2、2—

 5、下滑音记号的唱法。

 6、完整地演唱歌曲《木鼓歌》的第二段歌词

 三、欣赏歌曲《木鼓歌》。

 1、教师播放歌曲木鼓歌》。

 2、学生欣赏音乐,加深印象。

 3、分组练习展示。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鼓声传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小组竞赛活动:哪个小组知道的带“鼓”的词语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制作简易的鼓并创编“鼓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二、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1、看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2、教师播放录像(汉族秧歌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商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4、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四、教师进行小结

舞蹈是一种艺术,能培养人气质。舞蹈的种类也有很多,舞蹈种类大致分为七种,分别是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踢踏舞和爵士舞。

下面让我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七种舞蹈吧!

1、古典舞:

古典舞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自己本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积累并形成了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

2、芭蕾舞:

芭蕾舞是一种欧洲古典舞蹈,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

芭蕾成长史上第一部斗劲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当洛蕾娜(Lorraine)的玛格丽特蜜斯和凡尔赛(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成婚瞬息,这场芭蕾舞的音乐曲谱迄今仍保留,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乐。

3、民族舞:

民族舞也叫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中国民间舞是中国舞的一个分支,创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见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通过加工再创作。

4、民间舞:

民间舞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所以也称为“土风舞”。

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各具民族及地方特色。这些舞蹈表现的内容有古代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战争经历、图腾信仰及生殖崇拜,也有现代生活中各种传统节日里人们表达欢喜之情的娱乐活动,有的则渗透了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遗风。

5、现代舞:

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6、踢踏舞:

踢踏舞是现代舞蹈风格的一种。形成于18世纪20年代的北美殖民地。当时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北美殖民地,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

这种舞蹈的形式比较开放自由,没有很多的形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体的舞姿,而是着重趾尖与脚跟的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踢踏舞根据不同舞曲的节奏来跳快慢的程度,主要靠踢踏鞋发出“踢踢踏踏”的声音。

7、爵士舞:

爵士舞爵士舞是一种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个人即兴表演。是一种急促又富动感的节奏型舞蹈,是属于一种外放性的舞蹈,不像古典舞和芭蕾舞所表现的一种内敛性的舞蹈。爵士舞蹈最初是非洲舞蹈的延伸,经被贩卖作为奴隶的黑人群体带到美国本土,而在美国逐渐演进形成本土化、大众化的舞蹈。

以上就是这七种类舞蹈的介绍了,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可以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哦!

人教版8和9的分与合教案篇1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认识、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

圆柱的认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圆柱。

例1:通过观察圆柱,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察图形,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圆柱的特征。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实物展示法:

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观察圆柱的组成。(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学生1: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

教师表扬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品析:用观察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法:

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品析:课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图形更加形象具体,学生一目了然,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刻,有助于学生对于圆柱的学习和研究。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拿出所带的硬纸板、直尺、剪刀、圆规等学具,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动手制作圆柱的模型。

小组展示制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品析: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圆柱模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圆柱,而且让学生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同时,对下面观察总结圆柱的组成和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圆柱

①谈谈圆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圆柱。

②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教材第17页几个圆柱物体的图形,认识圆柱。

(2)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18页例1: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①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再次观察例1中的图形,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②认识圆柱的高

引导学生观察例1中的圆柱,根据图形上的提示认识圆柱的高,再根据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圆柱的高。结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品析:此教学环节先运用提问交流的方式引出认识圆柱,再联系生活实物模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己所制作的圆柱模型来认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观察教材第19页例2。

总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品析:此环节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与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认识了圆柱,学习完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系统整理。

质疑一: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质疑二: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找两个学生畅谈本课时的收获,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成课堂的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1圆柱的组成及特点: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衔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什么叫作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两次质疑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把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有关知识真正掌握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时,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提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学习的知识才会更扎实。

人教版8和9的分与合教案篇2

认识图形》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并能正确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学生自主拼、摆、画、折、找等活动,能直观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三、学习过程

1、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立体图形的特征

2、播放微视频,学生观看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以及三棱柱,播放从立体图形中“拓”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3、组织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学具的不同形状在练习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平面图形。画的又好又快的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分享他的作品。

4、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5、认识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纸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准备好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哦

6、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跟家长说说每个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四、教师直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人教版8和9的分与合教案篇3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集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学准备

cai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1 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习二十四第2题

要求:(1)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班内交流方法。

三、全课总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3、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是等量代换吗?

人教版8和9的分与合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几年来每一学期的数学广角学了些什么。 探索例5时,应当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通过读题、说题意,使学生明白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画、试试,再来讨论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人教版8和9的分与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收集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及各民族风俗习惯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课件激趣

(课件出示傣族泼水节活动场面)

师:谁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他们在干什么?(傣族、泼水节)简介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师:你参加过泼水节吗?想亲身经历、感受泼水节吗?现在我们就去参加一次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识字。

①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借助字卡,生字条等。

②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③游戏检查识字。夺红旗──抢摘丰收果──把词语写在车票上,读对了才能上车旅游参加泼水节。

4.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读得通顺。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自愿展示读。

三、再读课文,交流思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不用火红?

2.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来,感到特别高兴?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相关词语,理解当时人民的心情。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前几句要做好声音和感情铺垫。

四、写字练习

1.重点:思、寿、凤、凰。凤凰二字第一笔要写成竖撇。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品,学生互评互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出示生字卡,组词。

2.摘苹果游戏,检查词语。

二、细细品读,感情升华

1.学生自由朗读四至八自然段,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品读思考,教师相机引导:

①从插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的什么衣服?他为什么穿傣族服装?表情怎样?理解笑容满面,并练习说话。

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③你觉得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④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3.朗读指导,边读议边想象,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结尾感叹句要情绪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4.小结全文。泼水节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

三、拓展

1.将收集到的周总理的,故事等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2.中国民俗我知道。由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人介绍各民族风俗习惯。

四、写字

1.出示其余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作品展示,学生互评互议,评小小书法家。

(民族街小学刘冬梅)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教案《小鼓响咚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教案《小鼓响咚咚》 篇1

 教学内容:

 1歌曲:小鼓响咚咚

 2读谱知识do

 3综合训练

 4欣赏:一根竹竿容易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亲切、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教育学生要懂得关心别人。

 2认识高音谱表第四间的do,唱准其音高。能快速、准确的排列出以学过的各音的高低顺序。

 3培养学生为打击乐器选择适当的节奏型并能准确的为歌曲伴奏。训练一定的合作能力。

 4通过欣赏,领略湖南民歌的风采。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重点: 以亲切、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教学难点: 认识高音谱表第四间的do,唱准其音高。能快速、准确的排列出以学过的各音的高低顺序。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读谱知识

 1复习提问:我们都学过哪些音符?

 请学生上前将所过的音符写在黑板上。

 集体复习五线谱的五线四间。

 2请同学将学过的音符填写在五线谱内。

 教师讲解do并将其写在五线谱内:

 记写在高音谱表第三间上的音唱做高音do。请同学跟琴唱一唱感觉音高。

 请同学们将小鼓响咚咚一曲的do找出来。

 三、综合训练

 1教师将书上的几个音符分别弹弹,请同学跟着唱一唱熟悉一下。

 2教师将书上的音符任选两个弹弹,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弹的是哪两个音。并将这两个音符用线连起来。

 1

 3请同学将书上六个音符按照高低顺序写在五线谱上。

 4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自己试着拍击第二题。然后全班一起拍。

 四、小鼓响咚咚

 1同学们,大家认识了许多乐器,今天我们来听听小鼓在做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小鼓响咚咚》。

 2听录音范唱。回答,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听唱法学习。注意:附点音符处唱法,重点练唱。

 3歌曲处理:

 讨论: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力度来演唱

 分析这首歌曲的两段歌词意思,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练唱

 4听录音伴奏演唱,并做动作,和用乐器伴奏。

 五、欣赏:一根竹竿容易弯

 1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首歌曲。

 听录音范唱,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觉?

 2读一读歌词,说说讲了什么?

 3复听乐曲,请同学随着音乐拍手。

幼儿园教案《小鼓响咚咚》 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2、通过击打身体,感知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3、幼儿通过演唱歌曲,感受节奏音乐的快乐。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鼓,歌曲的音频mp3,。

 经验准备:敲击小鼓的经验,听过小鼓的声音。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幼儿能按照三拍子的节奏,边唱边打节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进入教室

 唱《红公鸡》一边唱歌,一边玩游戏进入教室。(游戏玩两遍)

 《红公鸡》

 我有一只红公鸡,不知在哪里?请你快来叫一声?出来吃白米。

 二、进行部分

 发声练习

 教师带领幼儿复习上周学过的《谁唱歌》做发声练习。

 感知三拍子节奏的特点。

 教师出示小鼓,并击打出强弱弱的节奏。(可以用小鼓的音频来代替)

 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来表示强弱的节奏。(引导幼儿拍手,跺脚和拍腿)

 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听歌曲范唱《小鼓响咚咚》,一边用用肢体按照××××∣×××∣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并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我的小鼓是怎么响的?

 我说话儿,小鼓怎么样了?

 我说小鼓响三声,小鼓怎么回答的?

 哎呦呦呦这不行,为什么不行?

 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怎么回答我的?

 师幼共同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并注意三拍子的节奏。

 师幼共同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用肢体来表现歌曲的'优美,感知三拍子的强弱关系。

 三、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唱歌《小鼓响咚咚》做着优美的动作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分三个环节。在学习童谣环节中,教师创设幼儿喜爱的“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学习童谣。幼儿能够较深入地理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引导迁移生活经验,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快乐地完成了仿编学习。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较好地实现了活动目标。

 小百科: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

幼儿园教案《小鼓响咚咚》 篇3

 设计意图:歌曲《小鼓响咚咚》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童谣风格的儿童歌曲,全曲以xxxx|xxx—|的节奏型贯穿始终,曲调流畅,音乐形象生动,富于儿童气息。歌词以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小主人公关心、爱护娃娃的好品质。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带领下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

 2、体验声音大、小所带来的不同情绪。

 3、乐于参与活动,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小鼓与鼓锤人手一个2、图谱3、伴奏音乐。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带领下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体验声音大、小带来的不同情绪。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音乐律动《大猫、小猫》入场:

 ﹡教师与幼儿随节奏小猫走入场。

 ﹡师:“刚才小猫走路走的真好,现在要比比看哪只小猫唱歌最好听。”

 (2)发生练习《大猫、小猫》:

 ﹡“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

 “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

 ﹡师:“今天,不仅有可爱的小猫,还有好玩的,看看那是什么?”(小鼓、鼓槌)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打鼓导入活动:

 ﹡师:“玩过小鼓吗?想玩吗?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当老师说‘停’的时候,小朋友要马上停下来”“开始……停!”

 ﹡师:“仔细听,这一次,我的口令变了,“我说小鼓响一声”“你要和小鼓一起来回答,我的小鼓……(手势提示敲鼓)”

 “我说小鼓响两声。”(提示幼儿听清楚敲击次数、看手势)

 “我说小鼓响三声。”“真好听,我们再来一次!”(小朋友问)

 (2)学习歌曲第一段。

 ﹡师:“喜欢小鼓吗?我也喜欢,听张老师夸夸小鼓吧。”(朗诵第一段歌词)

 ﹡师:“我夸了我的小鼓,怎么样?想不想一起来夸夸你的小鼓。”(师幼共同朗诵第一段)(放鼓)

 ﹡教师范唱第一段歌曲

 (3)讨论:什么时候不可以敲鼓呢?”(幼儿自主回答)

 ﹡师:“说得对,我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4)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幼儿欣赏。

 ﹡师:“刚刚我们敲鼓可开心了,接下来听一听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朗诵第二段)

 ﹡师:“你听到了什么?”“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是怎么说的?懂懂懂是什么意思?说的是懂懂懂,是什么意思?”

 ﹡师:歌曲里的小鼓也像小朋友一样懂事,看到妹妹在小床里睡觉,马上就轻声的说懂懂懂。

 (5)教师完整范唱。

 ﹡师:“你喜欢这个懂事的小鼓吗?我们完整的听一听这首歌。”

 (6)教师与幼儿共同朗诵歌词内容,巩固记忆。

 ﹡师:“好听吗?”“猜猜它的名字叫什么呢?”

 ﹡共同演唱歌词内容。

 (7)教师幼儿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师:“老师唱第一句,你们来唱第二句。”

 “小朋友记得真清楚,这次我们一起来表演表演。”

 (8)幼儿尝试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并敲鼓。

 ﹡个别幼儿、集体展示。

 (三)结束部分:

 ﹡教:“谁愿意当小演员,把这首歌曲表演给客人老师?幼儿边演唱歌曲边敲鼓离场。

幼儿园教案《小鼓响咚咚》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理解儿歌内容,让幼儿体验关心他人的情感。

 2能正确演唱象声词,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3引导幼儿初步根据歌曲的内容,学习创编表演动作。

 活动准备

 1课件-声音:娃娃的哭声

 2布置娃娃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发声练习:我爱我的小动物

 引导幼儿知道那些是象声词?什么是象声词?

 2课件:有小雨点`小青蛙

 复习歌曲《小树苗快长大》

 二、展开

 1体验我和小鼓玩得真开心

 (1)出示一只布娃娃,引导幼儿与娃娃打招呼。

 (2)老师敲鼓。

 幼儿敲几下,小鼓就响几声,表示小鼓真听话。

 (3)个别幼儿敲鼓

 请名幼儿带有节奏变化的敲鼓,在敲上打出不同节奏。

 (4)幼儿欣赏歌曲第一段

 (5)幼儿再自由玩鼓

 (6)老师引导幼儿共同敲鼓

 老师敲鼓,幼儿听着老师发出了指令敲鼓,可以带有节奏的变化。

 (7)欣赏儿歌第一段或跟着念。

 2体验理解关心小妹妹的思想情感。

 (1)放娃娃的哭声

 引导幼儿猜猜讲讲娃娃为什么会哭?

 (2)幼儿自由讲述,引导幼儿讲出是小娃娃要睡觉了。

 (3)哄娃娃睡觉,师生共同唱"摇篮曲"。

 (4)师生共同把小娃娃送到小床上睡下。

 老师以自己轻轻地唱,轻轻地哄,轻轻地走,轻轻说话等言行和情绪来感染幼儿,使那种关爱他人的情绪得到扩散,

 从而理解小妹妹睡觉了,我们不能影响她的思想情感。

 (5)欣赏儿歌第二段。

 3幼儿与小鼓说悄悄话。例:小鼓你别响了,小妹妹睡觉了等等。

 引导幼儿轻轻走,轻轻地用儿歌第二段的内容与小鼓说悄悄话,让小鼓别再响了,把对儿歌的理解化为具体的行动。

 4老师完整念儿歌,幼儿跟念。

 5幼儿轻轻走出活动室。

 教师:小妹妹睡觉了,我们去操场上玩吧,幼儿模仿小猫走轻轻离开。

 三、结束

 引导幼儿在午睡时,同伴可以引导幼儿用关心他人,不影响他人的正确行为来表现。

幼儿园教案《小鼓响咚咚》 篇5

 教学意图: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幼儿园的一切事物都是生疏的,新鲜的,他们对于如何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毫无经验。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孩子社会性情感更显得尤为重要。叮叮咚咚的拨浪鼓,晃啷晃啷的铃鼓,圆圆肚子的小红鼓,此类乐器更因其外形可爱、声音悦耳、节律感强等特点而深受幼儿的喜爱。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作品原型是歌曲《我的小鼓响咚咚》。由于歌曲曲调优美,歌词诙谐有趣,又具有关心他人的含义。小班语言文学活动《我的小鼓响咚咚》仿编童谣。活动旨在让幼儿在学习、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使幼儿在体验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通过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发展想象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欣赏、理解童谣内容,萌发对小鼓的喜爱之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对童谣的理解、表现能力。

 3、技能目标:

 理解童谣内容,能清晰、有表情的朗诵童谣。

 4、创造力培养目标:

 培养初步的知识经验迁移和仿编能力。

 教学隹备:

 1、知识准备:

 自由玩小鼓并听小鼓的咚咚声。

 2、物质准备:

 小鼓,多媒体设备,课件: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及声音。

 3、物质准备:

 收集各种各样的鼓,装饰布置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的小鼓响咚咚》的音乐背景下带幼儿拍手唱歌坐好。

 提问:小朋友们,刚才你听到歌词里面有什么

 二、展开教育

 (一)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朗诵童谣。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童谣。

 2、教师边做动作边朗诵一遍童谣。

 3、幼儿跟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

 4、请个别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4人一组,分2-3组)

 (二)引导幼儿仿编童谣的后两句。

 1、逐一出示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根据6种如: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说出6种相应的象声词)提问:小鼓还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它做什么事情可以发出这样的声音呢(当幼儿说出小鼓做的一种事情,教师出示相应课件及声音,请6个幼儿分别说出与6种声音相应的象声词及做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仿编童谣。

 (三)根据以上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自由仿编童谣。

 三、活动结束

 教师小结活动过程,带幼儿把自己编的童谣带回去给别的小朋友听。

 四、活动延伸

 幼儿在午睡时,同伴可以引导幼儿用关心他人,不影响他人的正确行为来表现。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幼儿园教案《小鼓响咚咚》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体验铁罐打击乐器敲击的声音,培养幼儿对节奏乐兴趣。

 2、搜集各种铁质罐头盒制作打击乐器,并能大方的介绍。

 3、选择自制的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感知声音的强和弱。

 活动准备:

 1、各种铁质罐头盒或茶叶盒、气球、剪刀、装饰用的彩笔,彩纸、双面胶,小木棒,橡皮泥

 2、节奏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介绍幼儿搜集的材料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我们小朋友从家里搜集了好多的废旧的铁质罐头盒,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些什么”

 二、制作打击乐器

 1、引导幼儿运用所提供材料进行制作。

 (1)、先将气球的三分之一处用剪刀剪下,留下气球圆头部分,并把它撑开套在铁质罐头瓶口。这样小鼓的鼓面就做好了。

 注:瓶口的大小决定气球的大小,瓶口大就要准备大一些的气球,瓶口小就要准备小一些的气球。

 用彩色纸条或彩纸,彩笔、双面胶进行鼓身的装饰,幼儿可大胆进行装饰。(当然我只用了彩色纸条简单装饰了一下)

 将准备好的彩泥一分为二,揉成圆形将小木棒插在上面做鼓槌。

 幼儿操作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幼儿帮助。

 难点:(气球套在瓶口时会有些难度),依幼儿个人能力,教师提供帮助。

 提高多种节奏表现形式让先做好的幼儿进行练习。

 讨论活动:

 a、介绍自己做的打击乐器,

 b、引导幼儿说说在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游戏:我们来做演奏家

 1、幼儿合奏进行表演。

 2、相交换打击乐器进行表演。

 三、活动延伸:

 幼儿可以收集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盒子进行制作,体验不同材质的打击乐器的声音是否相同。

幼儿园教案《小鼓响咚咚》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提高学生对音乐强弱变化的感受和变化能力。

 2、感受打击乐器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并对他们产生兴趣,并能奏出xx-x等构成的短小节奏型。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强弱变化。

 教学准备: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小鼓,米粒

 学具: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导言:这节课,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视频中出现了什么?(播放关于鼓的视频)。

 看后,师:同学们,刚刚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出现了什么乐器?师总结出现了大军鼓、小军鼓、大镲。

 三、音乐游戏

 鼓上的小米粒。

 1、导言:今天我们教室也来了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小鼓,他还带来了他的好伙伴——小米粒。请小朋友们看好,他们两个好朋友在做什么呢?

 师把米粒放在小鼓上,用鼓垂敲击,生答在跳舞。

 2、师分别按xxxx|xxx-||节奏,用不同的力度敲击,让学生观察鼓上的米粒有何变化?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出示课件。

 师总结:鼓声越响,小米粒跳得越高,鼓声越轻,小米粒跳得越低。在音乐中我们用力度记号强弱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板书:强f弱p。

 4请个别同学也上台来试敲,按xxxx|xxx-||节奏,再和其他同学一起按节奏拍手来表示强弱。

 四、新歌学唱。

 导言: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小鼓响咚咚》,歌曲里也给大家介绍了一面鼓,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好听吗?旋律轻快优美,速度为中速稍快。所以演唱时要带点弹性。

 2、小朋友们,有谁知道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三拍子的强弱节奏怎么打的呢?让我们一起打着节奏再来听一遍。听范唱《小鼓响咚咚》第二遍。

 3、接着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的歌词。

 (1)生跟师按节奏分句跟读两遍。

 (2)生按节奏齐读歌词。

 4、导言:这首歌曲一共几段?这首歌曲的歌词说了些什么呢?

 师总结,第一段是神气的小鼓,第二段是懂事的小鼓,我们应该把第一段唱得响一点,第二段相对轻点。

 5、导言:接着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吧。

 (1)生跟琴用lu模唱歌曲。

 (2)师分句教唱第一段两遍,生齐唱第一段。师分句教唱第二段两遍,生齐唱第二段。

 6、全班轻声跟琴演唱歌曲,注意强弱。

 7、分男女生唱,男生演唱时女生拍手为男生打节奏,再交换。

 8、师生接口唱。

 9、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演唱歌曲第一第二段,注意强弱。

 五、艺术实践。

 1、歌表演。

 导言:刚刚小朋友唱得真不错,接着我想请小朋友来为这首歌曲想想动作。

 分段想动作,再跟音乐录音进行歌表演。

 2、导言:小朋友们,我们刚刚唱了《小鼓响咚咚》。用歌声,动作来表达了歌曲,那同学们想想我们除了唱歌。跳舞,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呢?

 (1)师先跟录音示范打鼓,强调强弱。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来模仿老师用鼓为歌曲伴奏,其余同学跟老师钢琴演唱歌曲,注意第一第二段的强弱,请同学点评。

 (3)请小朋友分别拿好铃鼓、手串铃、三角铁、沙球为歌曲伴奏。师先分别示范各打击乐器的打法。再请一半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小鼓响咚咚》伴奏,另外一半同学演唱歌曲,然后交换。

 六、拓展:

 鼓的介绍: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小鼓的歌曲,那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鼓呢?老师知道有凤阳花鼓,朝鲜长鼓,瑶族长鼓等,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千姿百态的鼓,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

 1、象角鼓的形状象什么?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

 2、蜂鼓的形状象什么?

 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

 3、板鼓,打击乐器。板鼓扁圆形,鼓面蒙皮,故又称单皮。又名单皮、班鼓。唐代清乐中使用的“节鼓”可能是其前身。在民间流传历史久远

 4、陕北腰鼓表演可有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舞姿,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5、老师还知道新疆人民喜欢用手鼓来为歌曲伴舞,接着就让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手鼓舞》。

 六、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小鼓响咚咚》,我们还认识了很多的鼓,和小鼓做了好朋友,

 等我们长大后我们还可以参加鼓号队,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演奏鼓,和小鼓做真正的好朋友了~~

 最后让我们唱起《小鼓响咚咚》,一起走出音乐教室吧。

呼吸在舞蹈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者除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熟练的技巧和超强的艺术表现力外,更重要的则是对呼吸的正确掌控,用呼吸控制身体,帮助四肢,更为完美的做出各种舞姿,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舞蹈的深刻内涵。这种呼吸被称之为艺术呼吸。它对舞蹈的节奏、风格、劲力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实例论述了舞蹈与呼吸的密切关系并阐述了如何在舞蹈中正确运用呼吸,旨在揭示呼吸在舞蹈中的地位及其价值。 关键词:舞蹈呼吸运用人体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呼吸的配合,呼吸在许多艺术门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也不例外。舞蹈艺术前辈就非常重视舞蹈中气息的运用。吴晓邦前辈就曾把气——即“呼吸”归结为舞蹈艺术的三个元素之一。通过“呼吸”的各种变化“情动之于中”,在刻画人物时才能赋予其个性和艺术的活力。可见呼吸在舞蹈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呼吸在舞蹈中的作用1.1呼吸在舞蹈节奏中的体现舞蹈节奏是舞蹈动作在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浮沉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这与呼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呼吸有长短、动静、轻重、缓急,这里面也就包含着节奏的性质。练意、练气就是练习内外力量,内外节奏,达到内外和谐统一,运用自如按我们的需要随心所欲。如中国古典舞身韵在众多的节奏变化中,净化提纯以三种节奏为主即,满、赶、闪。“满”的呼吸舒、缓,有序,吸如流水,呼如抽丝,外化的动作节奏是缓慢、平衡的,易做控制类的动作;“赶”实际上就是音乐中的符点、切分,有两头神中间赶,两头赶中间神,在动作的变化中“赶”的呼吸节奏是非常重要的;“闪”就是节奏似闪电般快,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或更快,这么快节奏下的动作,呼吸要求快收,一刹那的凝聚暴发,这种呼吸节奏下的动作往往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易做跳类,动作间的转换,亮相。当然还有进气,二次呼吸等特殊的呼吸,同样这些呼吸在特定动作中运用,产生特殊的节奏型。1.2呼吸对舞蹈风格的体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底蕴、不同的风俗习惯舞蹈风格也不同。不同的舞种应该运用不同的呼吸方式,才能够准确的表现每个舞种的风格与特色。如:表演傣族舞中轻盈、柔美的“勾脚后踢步”,它的动律要求是快起、慢落,那呼吸就应该是快速吸气,慢慢呼出。而表演胶州秧歌时就不能用这种呼吸方式,列举“慢扭推扇”这个动作中的呼吸方式,快速吸气、停顿、慢吐气,以腰为轴,一胯主动的快发力,双手快速抱扇在胸前,同时快速吸气,顷刻停顿后慢吐气,将身体的各部分慢慢的延伸开。设想,如果没有快速吸气、停顿、慢吐气,而是均匀的呼吸,谁还能看出这是胶州秧歌的动作。再如蒙古舞的柔臂组合,这个组合是针对肩部、臂部、手部、步伐的训练,步伐多以踏步、拖步为主。所以要把呼吸处理成在空拍或弱拍上快速吸气,在重拍上慢慢吐气,以表现蒙古族人健壮的体魄以及生活在大草原的辽阔之感。柔臂是肩部动作的延续并呈波浪形伸展,而脚下的拖步则要求膝部掌握平衡,随动作方向移动。用呼吸来带动肩部、臂部以及脚下拖步的起伏,控制关节的平衡性,能够使气力相互协调从而流畅自如的衔接前后动作,表达感情。只有将呼吸贯穿到动作中,才能体现动作的轻重缓急、大小强弱、抑扬顿挫,显示出力度和韵味,体现出蒙古族粗犷副悍、豪迈矫健、稳重端庄的特点。准确的控制、运用呼吸在不同音乐节奏中找到呼吸的换气点,才能够表现出不同舞蹈的风格与特色。1呼吸在舞蹈中“力”的体现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轻重、缓急、顿挫、缠丝、刚猛等“力”的形态,实际都是由力来控制的,而力的产生要通过气来支撑,力顺气而来。例如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动作延绵伸长,行如流水的控制力,时而亮相刹那间的凝聚力,时而明快洒脱的刚脆和富有弹性小巧的寸劲,体现了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用力法,因此身韵也可称为“气韵”。黄平先生曾说“呼吸先行于动作,由呼吸去带动作,由体内呼出的气的大小去波及外部的四肢,而且力的大小也直接依赖于呼吸的大小”。控制好呼吸的大小,可以运用它来贯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找到运动的“延伸”,帮助四肢完美地做出各种舞姿,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舞蹈作品。如:古典舞《扇舞丹青》中,舞者一个快速的撩旁腿控制一百八十度的动作,瞬间的停顿,气息并没有就此断掉,而是顺着扇子的滑动,快速吐气,顺着吐气时重量向下的规律同时弯腿下腰,这一气呵成的动作充分体现了气与力的完美结合,也准确的表现出了中国绘画中惯用的手法“一枝寒梅横空插入,一簇幽兰I临风逸去”,同时也点出了作品“扇舞丹青”这一主题。2如何在舞蹈中正确的运用呼吸呼吸是舞蹈的生命力,它在舞蹈表演中有着独特的重要性。是否很好的运用呼吸是舞蹈质量的保证。舞蹈中的呼吸基本可以分为:大呼吸、小呼吸、长呼吸、短呼吸、慢呼吸和快呼吸、屏息等几种方式。而这些不同的呼吸方式运用在舞蹈中起到的效果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来说,舞蹈中慢板节奏多数以平稳的、大的呼吸为主,来表达优美委婉的情绪,体现柔缓舒展的舞姿;反之,在快板中,往往多以快而短小的呼吸来控制动作的有张有弛的复杂变化,表达欢快、愉悦的心理状态。在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中不可能仅有一种单一不变的气息。那么,如何在舞蹈中正确的运用呼吸呢首先,应该做到气顺力达,呼吸有节。舞蹈呼吸不同于自然呼吸,自然呼吸一般说是被动的呼气,人们不大感觉它。舞蹈呼吸则必须加以控制,是主动的。舞蹈呼吸也不同于某些节奏平稳的运动项目的呼吸,如马拉松长跑等。舞蹈呼吸由于动作的变化,破坏了呼吸的平均节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适应舞蹈又能适应呼吸,唯一的办法就是根据动作呼吸进行调节。这种调节首先应根据动作的性质和韵律,尽可能保持呼吸的节奏性。在呼吸与动作的关系上,总的说来,动作起主导作用,即按动作的强度、频率来安排呼吸。但在具体的动作中保持呼吸的相对动性,往往由呼吸来带动动作的完成。其次,除了顺畅自然式(节奏相对规律)的呼吸外,我们有时也需要一些特殊的呼吸法。如含气、屏气、偷气。做一些强度大的动作或瞬间完成的某些技巧,尤其在空中的跳跃动作,我们必须学会使用含气。含气是一种经过改进的憋气动作。憋气可使胸廓和骨盆得到固定,为上下肢用力造成稳固的支点;腹压的升高,促进腹腰等肌肉的收缩;猛然憋气还可以反射性的加大肌力;所以这些使憋气在伴同(呼吸气)中变为力量的权威。再次,进行呼吸的自我调节——“吸于腹、呼于鼻”。除了训练呼吸对各种动作的调配外,呼吸还要作自身训练。在舞蹈中呼吸的自身运动应贯彻这样的基本方法——吸于腹、呼于鼻。气自胸下沉(肩放下)吸至小腹。小腹收紧、托起,气仿佛聚于腰、腹间。呼吸虽在腹、胸腔问上下运行,但好象若有若无。提而不憋,沉而不堆,就是所谓“气沉丹田”。这是一个演员任何动作都应遵循的基本呼吸法。练功中坚持这种方法,就能逐步做到用力不显吃力,用气不显气促。当然这确实是天长地久的功夫,但作为一个演员必须逐步掌握它,因为它是舞蹈呼吸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最后要注意的是,呼吸不是一个在舞蹈中独立存在的部分,它与舞者的内心情感和外在舞姿动作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情感是呼吸的原动力,“以情感带动呼吸”是呼吸的基本要求。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呼吸进行到底,这样呼吸会在整个舞蹈表演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舞蹈艺术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然而,掌握呼吸特点,并准确地予以运用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不断的磨练,才能更好的控制和处理并合理的运用呼吸。3结束语呼吸给予了舞蹈生命力。只有正确的呼吸才能有效的控制身体,帮助四肢更完善地做出各种舞姿,使动作更丰满更具张力。进而突出舞蹈的动作节奏、舞蹈风格及其舞蹈中“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呼吸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的进行磨练,让其成为一种自觉的创作行为。使呼吸与舞蹈达到高度的统一。使之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让舞蹈更具感染力,与观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傣族手位组合的难点在于对体态造型的把握,尤其是臂部、腰部讲求曲线美,同时注意动作的协调和韵律美。此外,在完成手位组合时,需要结合基本手位,自主完成地面手位组合,同时训练学生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465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