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手帮忙翻译一段文言文

求高手帮忙翻译一段文言文,第1张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犹得备晨炊( 准备)

4、被

被于来世( 影响)

皆被绮绣( 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部)

7、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 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19、道

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诸暴秦(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20、得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21、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22、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23、吊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

人皆吊之(慰问)

24、度

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计,推测)

关山度若飞(过,越过)

25、端

左手执卷端(画幅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

26、恶

恶能无纪(怎么)

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

27、发

有时朝发白帝(出发)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à头发)

28、凡

则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凡是)

凡三往(总共)

29、方

方七百里(见方)

有朋自远方来(地方)

长方形(方正)

30、分

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本分)

31、奉

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

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奉)

32、否

尚能饭否(fòu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

陟罚臧否(恶、坏pǐ)

33、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fú,发语词,那)

夫环而攻之(fú,发语词,那)

夫鼾声起(丈夫)

罗敷自有夫(丈夫)

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34、扶

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出郭相扶将(挽扶)

35、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

以手拂之(轻轻擦过)

36、福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

37、富

与仓禀府库池苑囿之富且大(富丽)

家富良马(富有,充足,有许多)

38、更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更相庆(互相)

更上一层楼(再、又)

举杯消愁愁更愁(更加)

39、苟

苟富贵(如果)

故不为苟得(苟且)

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苟无饥渴(且,或许,希望)

40、固

固以怪之矣(本来)

当汝心之固(顽固,固执)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君子固穷(安守,固守)

41、故

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余虽愚(所以,因此)

42、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无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

43、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

44、冠

以才略冠天下(居第一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

既加冠(男子成人礼)

45、光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仿佛若有光(光线)

46、归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47、过

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及鲁肃过寻阳(到)

人恒过(犯过失)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

48、好

秦氏有好女(美)

好鸟相鸣(美)

好收吾骨瘴江边(以便,能够)

好为梁父呤(喜欢)

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

49、号

阴风怒号(háo大叫,呼啸)

故自号曰醉翁也(hào别号)

号为张楚(国号)

号令召三老(号令)

50、还

飞鸟相与还(回家)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同“旋”,xuán回转,掉转)

51、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

无冻馁之患(忧患)

为乡人所患(当作祝害,认为是……祸害)

52、惠

大五加惠(恩惠)

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53、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或王命急宣(有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54、极

此乐何极(尽头,穷尽)

南极潇湘(尽,到)

尝极东方(穷尽)

初极狭(非常,最)

55、寂

视端容寂(平静)

寂寥无人(寂静)

56、加

而山不加增(更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57、间

立有间(jiān一会儿)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量词)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夹杂)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

又何间焉(参与)

58、见

路转溪头忽见(通“现”出现)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召见,接见)

曹刿请见(召见,接见)

子墨子见王(拜见)

见往事耳(知道)

贵人过而见之(看见)

59、将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将领,名词;率领)

公将战(将要)

出郭相扶将(挽扶)

宫使驱将惜不得(无实在意义)

60、角

于厅事之东北角(角落)

梦回吹角连营(号角)

61、借

每假借于人(借)

愿借子杀之(依靠)

62、尽

担中肉尽(没有了)

林尽水源(没有了)

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63、就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接近,趋向)

颓然就醉(接近,趋向)

承受

即使

64、居

居十日(过了)

不可久居(停留)

65、举

举大计亦死(发动)

管夷吾举于市(被举用)

黄生举进士(参加)

举国欢庆(全)

举世无双(全

66、具

具答之(通“俱”,全,都)

各具情态(具有)

67、决

孔子不能决也(判断)

意难决舍(分别)

故决然舍去(断然)

68、绝

隔绝

以为妙绝(极点)

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极高的,陡峭的

69、开

日出而林霏开(散开)

连月不开(放晴)

旁开小窗(打开)

70、可

高可二黍许(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71、苦

天下苦秦久矣(苦于)

苦其心志(使……受苦)

何苦而不平(愁)

72、乐

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钟鼓乐之(使……快乐)

而不知人之乐(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快乐)

73、类

绝类弥勒(类似)

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同类)

74、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的)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怀抱利器(锐利)

利尽南海(物资)

75、隶

世隶耕(属于)

隶而从者(跟着)

76、良

良多趣味(真,实在)

此皆良实(善良)

77、临

执策而临之(面对,对着,当着)

临溪而渔(来到,在)

临池学书(来到,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近)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将要)

78、鳞

鳞浪层层(像鱼鳞一样)

呷浪之鳞(借代,指鱼)

79、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命令)

忿恚尉,令辱之(让,使)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80、妙

妙无一人肯泊岸(奇怪)

以为妙绝(奇妙)

81、名

名之者谁(命名,起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故虽有名马(出名的,有名声的,著名的)

82、谋

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聚室而谋曰(商量)

深谋远虑(思考,思虑)

83、奇

明人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邑人奇之(惊异)

长约八分有奇(jī零数)

84、骑

骑千余(骑兵)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马)

85、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狼不敢前(上前)

86、强

刚强侠气(强悍)

赏赐百千强(有余)

不可强以仕(勉强)

慕义强仁(力行)

以弱为强者(强盛,强大)

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8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8、清

水尤清冽(清凉)

回清倒影(清凉)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清)

89、情

必以情(实情)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友情,交情)

90、请

请献十金(请允许,敬辞)

曹刿请见(请求)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请教)

91、穷

欲穷其林(穷尽,动词)

而不其所穷(尽头,名词)

乐亦无穷也(穷尽,形容词)

穷冬裂风(深)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贫穷)

92、屈

猥自枉屈(委屈)

手指不可屈伸(弯曲)

93、去

一狼径去(走开,离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

94、阙

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95、容

虽席地不容闲(许,让)

视端容寂(神色)

花态柳情,山容水貌(容貌)

96、乳

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奶头)

97、善

岂爱人之善(专长,名词)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罗敷善蚕桑(擅长,动词)

98、尚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尊重,推崇)

而君前途尚可(还)

尚且

99、少

少时(shǎo一会儿)

宾客意少舒(稍微)

饮少则醉(不多)

陈涉少时(shào年轻)

100、舍

至舍(shè学舍,书馆)

屋舍俨然(shè房屋)

舍文轩而窃敝舆(舍弃)

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意难决舍(丢开,离去)

故决然舍去(丢开,离去)

舍与你的(施舍)

101、尝射于家圃(射箭)

乐安敢轻吾射(射箭的技术)

102、恶

所恶莫甚于死者(超过,厉害,严重)

流辈甚称其贤(十分)

103、胜

此时无声胜有声(取胜,胜出,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美好)

高处不甚寒(忍受,能承受)

驴不胜怒(忍受,能承受)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104、施

然后施行(施行)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加)

105、食

食不饱,力不足(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106、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使于秦(出使)

使子为使(使者)

107、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曾经)

千呼万唤始出来(才)

108、市

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109、势

逼兵势耳(势头)

其岸势犬牙差互(姿势,形状)

110、是

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动词,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代词,这样)

111、适

抱而适市(往)

正此地适与余近(正好)

其体不适(舒适)

112、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得鱼鳆中书(文字,字条)

一男附书至(书信)

军书十二卷(文件)

113、数

众数虽多,甚末足畏(shù数目,数量)

珠可历历数也(shǔ计算)

扶苏以数谏故(shuǒ屡次)

114、遂

已遂述数行(完成)

遂逐其师(就,于是)

然操遂能克绍(竟,终于)

115、所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地方)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所”与“为”组合,表被动)

116、所以

吾知所以距子矣(用什么办法)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117、通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未能通习吏事(通晓,掌握)

政通人和(顺利,顺畅)

通计一舟(整个)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通报,传达)

中通外直(贯通)

118、图

不图观瀑一至于斯(想)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以图(谋取)

119、徒

叶徒相似(仅仅,只)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免冠徒跣(光着)

徒步旅行(光着)

120、推

推王君之心(推究,考察)

其亦欲推其事(推广)

121、屯

大雪屯门(堆积)

屯大泽乡(停驻)

122、望

先达德(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为人五(刻有)

故不为苟得也(了)

今为宫室这美而为之(接受)

124、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

太守谓谁(是)

予谓莲(认为)

舍人相谓曰(商量)

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太守自谓也(命名)

125、文

皆披文轩(画着文采)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舍其文轩(彩饰)

126、闻

余闻之也久(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127、下

蕲下(攻下,攻克)

日光下澈(向下)

下见小潭(往下走)

128、鲜

芳草鲜美(xiān鲜艳)

陶后鲜有闻(xiǎn少)

129、贤

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如此其贤(有才能)

130、相

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一起,共同)

舍人相谓曰(互相)

131、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取得成效)

132、屑

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

133、谢

使君谢罗敷(请问)

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致意)

134、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实)

谓为信然(确实)

岂信然邪(确实)

欲信大义于天下(shēn通“伸”,伸张)

135、行

性行淑均(品德)xíng háng

行收兵,比至陈(行军)xíng

行深山巨谷中(行走)xíng

皆次当行( háng,行列,队伍)

行阵和睦( háng,行列,队伍)

136、许

杂然相许(赞成)

时人莫许之(答应,承认,同意)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承认,同意)

高可二黍许(大约的数量)

曳物许许声(hǔ拟声词)

137、学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问)

学而时习之(学习)

138、寻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139、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词)

140、艳

艳装骑驴(妖艳,艳丽)

略无慕艳意(欣慕)

141、夷

船背稍夷(平)

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师夷长技以制夷(少数民族)

142、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留给,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死去的人留下的)

遗风余思(死去的人留下的)

得遗金一块(丢失的)

143、已

蒹蔬采采。白露未已(停止)

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且壮士不死即矣(算了,罢了)

骨已尽矣(已经)

144、义

坚持合宜的道德

舍生而取义(正义,仁义)

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145、异

奇山异水(奇异,特殊,不同)

觉无异能者(奇异,特殊,不同)

父异焉(认为……奇怪)

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

久行怀远,无它异也(意外的事)

146、易

寒暑易节(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容易)

易以百金(交易,买)

147、诣

由是先主遂诣亮(去,到,拜访)

及郡下,诣太守(去,到,拜访)

148、益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满招损,谦受益(利益,好处)

有所广益(利益,好处)

益慕圣贤之道(更加,进一步)

益习其声(渐渐地)

149、意

意少舒(心情)

意暇甚(神)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企)

150、因

因屏人曰(于是,就)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就)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

罔不因势象形(根据,依照)

因以为号焉(因此)

151、引

下车引之(拉。表示好感)

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

引喻失义(称引)

152、盈

曾不盈寸(满)

彼竭我盈(充满,士气旺盛)

153、用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用,采用)

遂用猖蹶(因此)

154、友

与友期行(朋友)

琴瑟友之(友爱,亲近)

155、余

余寒犹厉(剩下的,留下的)

余闻而愈悲(第一人称,我)

156、与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尔而与之(给)

157、欲

可汗问所欲(想)

山雨来风满楼(将要)

从民欲也(愿望)

158、援

援疑质理(提出,引)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以图也(外援)

159、缘

缘故

缘溪行(沿着)

160、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地)

杂然而前陈者(交互错杂)

161、再

再而衰(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162、曾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曾不盈寸(尚,还)

163、争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争夺)

知而不争(据理力争)

164、指

人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指明)

皆指目陈胜(指点)

165、至

寡助之至(极点)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

礼愈至(周到)

166、志

博闻强志(记)

寻向所志(标记)

处处志之(做标记)

歌以咏志(志向)

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立志)

167、质

援疑质理(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

168、致

听妇前致词(表达、表述)

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取得)

气可以养而致(取得)

无从致书以观(取得)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招致、引来)

169、诸

投诸渤海之尾(“之于”的合音,“之”是“到”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

其西南诸峰(那些)

今诸生学于太学(各位、众位)

170、主

齐命使各有其主《宴子使楚》(掌)

其贤者使使贤主《宴子使楚》(主)

171、属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类)

徒属皆日《陈涉世家》(侪、辈)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管辖)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相同、同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zhú通“嘱”,嘱托)

172、著

信义著于四海(显露)

常著文章以自娱(写作)

著我旧时裳(同“着”穿)

173、缀

缀以珠玉(点缀)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174、资

吾资之昏《为学》(天资、天分)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资助)

175、子

子墨子闻之(夫子、先生、老师)

愿借子杀之(您)

子又生孙(儿子)

176、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177、足

蛇固无足(脚)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满足)

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充足)

以中有足乐者(足以)

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178、卒

卒买鱼烹食(士兵)

卒于鲁也传之(最终)

179、作

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属于作文以记之(写)

180、坐

但坐观罗敷(因为、由于)

口技人坐屏障中(坐在)

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何坐?坐盗(犯罪)

1 给我一片关于勤奋的古文

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①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qiú)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 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 有关努力奋斗的文言文

1、先秦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释义: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先秦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释义:(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3、清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释义: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

4、唐 颜真卿《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

5、唐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释义: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能荒废在游戏玩耍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不经大脑的随性中。

3 关于勤奋的古诗词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 5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冯梦龙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8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张少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 引自《老子·道德经》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引自《荀子,劝学》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 激励,奋斗的文言文有哲理的文言文比如:伏久至,飞必高生死有

多行不义必自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左传》 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国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楚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嘱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嘱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管晏列传》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滑稽列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太史公自序》 ——以上司马迁《史记》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马迁《报任安书》 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序》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李白《与韩荆州书》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原道》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业精於勤,而荒於嬉; 行成於思,而毁於随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韩愈《进学解》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柳宗元《种树郭橐tuo驼传》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是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欧阳修《秋声赋》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 麋鹿兴於左而目不瞬 ——苏洵《心术》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佞 ——苏洵《辨奸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 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苏轼《三槐堂铭》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道何亲,惟德是亲 鬼神何灵,因人而灵 夫蓍shi,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 人灵於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於物乎 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 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 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 急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深谷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方孝孺《深虑论》。

1、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

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

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

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2、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扩展资料:

一、题材介绍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序”是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

二、文章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

1 语文八下浙教版第22课《五柳先生传》答案阅读理解的第二篇古文的

原 文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土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土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日: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译 文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

2 文言文阅读(5题,共18分)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齐宣王

小题1:B小题2:A小题3:C小题4:C小题5:(1)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小题1:王:动词,统一天下小题2: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B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竟然。C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

D代词,它们的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小题3:其余三项“之”都是代词小题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

“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小题5:(1)宜:应该,应当,1分;爱:吝啬,1分;主谓倒装句式1分(2)见:表示被动,1分;为:因为,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

’不知有没有这回事?”齐宣王说:“有这回事。”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

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

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

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

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3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 文言文 与诸弟书

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工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也。以是急思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彭荡,脉络周通,潜心内传,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身,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如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安工夫,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万不可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468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