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舞蹈的特点及风格

各种舞蹈的特点及风格,第1张

各种舞蹈的特点及风格如下:

一、傣族舞蹈

1、风格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

2、特点。

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

二、藏族舞蹈。

1、风格。

由于长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他们习惯上身总是很松弛并略带前倾。动律上膝部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有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管是颤动还是屈伸,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

2、特点。

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形成屈伸的动律,弦子连绵不断流动性强,达到了对膝部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弦子以优美著称,它上身随重心移动而晃动,上肢随上身的晃动形成动作和造型一环扣一环的运动规律。

三、蒙古族舞蹈。

1、风格。

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

2、特点。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傣族是一个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1 自娱性舞蹈

  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 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2 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拟孔雀走路、飞跑、吃水、抖翅、飞翔、开屏等动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3 祭祀性舞蹈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傣族人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的,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阿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骄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 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与自然生态互生共融,正如 “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一方生灵,敬一方水土”――《云南映象》。植根于生活沃土的民族民间舞蹈,是该民族特定生活环境中社会生活与精神气质的艺术浓缩。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审美文化等等,都直接影响着该环境下居民的体态、步态,也在民间舞的节奏、步伐、动律中打上烙印。因而,研究民族的生态文化也是研究民族的文化和舞蹈文化生态的重要依据。

一、 秀美的自然环境是傣族生态文化的源泉

傣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集居在我国“歌舞之乡”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那里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到处是江河绿树,珍禽异兽,奇珍异物。据史料记载,傣族人民自古从事农业生产,早在两千多年前,傣族就有“盖房建寨,定居种瓜”的记载,是我国种植水稻最早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亚热带河谷和坪坝上,生活安定而祥和,较少受战争和旱涝灾害。秀丽的山川,丰饶的物产造就了勤劳的傣族人民特有的民族性格。在傣族漫长的发展演变中,由于特殊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宗教意识的影响,民族文化表现出多元文化的形态特征,异彩纷呈,生机勃然,这种特定生态文化下形成了傣族的民族文化。

傣族一般都选在依山傍水之处筑寨,寨内房屋密布,错落有致,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高脚栏杆式的竹楼,是傣族建筑文化的代表。傣家竹楼通风透气,既适应热带雨林炎热而潮湿的气候,又有一种质朴、自然的韵味,体现了傣族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和谐的审美情趣。傣家人世代有种树养花的情趣爱好,村寨周围有果树林木,户户都有花果园,青山环抱、翠绿掩映、鸟语花香、流水缠绕,处处充满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傣家寨的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既是大自然给与的恩赐,更是傣族人民世世代代用心呵护的结果。

二、多元的人文历史是傣族民族艺术的基础

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创造的文化,才是具有永久审美意味的文化。傣族民间流传有“人的生存在于生态,人类的发展在于环境”的谚语。正因为傣族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具有对生命的宏观感悟,才造就了傣乡立体的自然生态,构筑起了傣族生态审美和傣族文化意识坚实的心理基础,成为促进民族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内核。

傣族所居住的地区山川秀美、江河清澈,山多、树多、花多、鸟多,更是歌多、舞多,人杰地灵。座座山都有故事,条条河都有传说,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意味。走进与生态相映成趣并渗透着浓郁田园风味的傣家村寨,你会感到这本身就是傣族生态审美的一种物化体现,更是傣家人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也渗透到各种艺术形式中,使傣族的民族文化艺术呈现出傣乡自然生态所特有的那种恬静、清幽、柔美的特征。

傣族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艺术,凝聚了傣族人民对大自然本质的深层认识,它历经历史的风吹雨打,今天更显得生机勃勃而美丽动人。以贝叶文化为代表的傣族文化,在文学、天文、法学、医药、体育以及音乐、舞蹈等方面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那些著名又具有曲折的情节、丰满的形象、优美语言的叙事长诗,历史故事等,许多都是从傣乡自然生态秀美的角度来描写的。如傣族诗歌《美人城》中“盛开的玫瑰装点着城垣/金**的椰子、芒果飘着醉人的香甜/成群的孔雀开屏与满天的云霞比美/千万只彩蝶飞舞在花丛中。”人们从这些自然流畅,韵律生动的田园诗、山水诗中,会体验到傣家人充满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也会体味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受到佛学源流的灌溉,具有浓浓的禅学和佛教气息。傣族的歌曲也是清脆而高远,婉转而缠绵。傣族的民族乐器巴乌和葫芦丝等吹奏出清新而淡雅、优美而动听的声响,以傣族音调写成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早就流传全国。就连傣族姑娘们爱穿的色彩鲜艳的短衣花筒裙,传说也是对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模仿。可见傣族文化艺术呈现出的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情调,正是傣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

三、和谐的生态文化是傣族舞蹈的自然显现。

在傣族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影响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傣族舞蹈,它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琢之感。舞蹈的律动中总蕴含着恬淡、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个关节尽量弯曲,使舞者整个体态有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不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家人生活在风景秀丽的亚热带,妇女们都喜爱穿花筒裙。紧束裹身的裙线不仅显露出她们倩美的身姿和体态,也限制了劳动、生活以及民间舞步伐的幅度,因而傣族舞基本步伐以慢蹲快起的屈伸为特长,没有太大的起伏,舞步显得非常典雅优美。由于人民生活和心态都比较安恬、平稳,加之所居竹楼空间有限和长期受小乘佛教等宗教思想影响,表现在人体体态和舞蹈动作上的就是柔美、轻盈,这些就形成了傣族民族舞蹈的重要特征。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舞者上、下肢体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的踏步和跺步,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蹈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蹈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其内涵及形态特征,都与自然生态、生活方式、文化信仰以及宗教意识分不开。

傣族舞蹈最初是对生活现象的模仿,带有自娱性和强身健体的竞技性,后来逐渐发展为宗教礼仪舞、民间舞和表演性舞蹈等。形式十分丰富,不少都与自然界各种动植物有关,如《孔雀舞》、《鱼舞》、《象脚鼓舞》等,普遍流传和现存的主要有嘎光舞、孔雀舞、鱼舞、象脚鼓舞。

嘎光舞是傣族最古老、最普及的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嘎光的“光”即鼓的意思,就是围在鼓旁跳的舞蹈。在大自然的映衬下,人们兴致所至,徒手而舞,老少皆宜,形式自由,不受环境、时间限制。舞者合着鼓乐声即兴、自由起舞,舞蹈的韵律柔和,有规律的上下颤动、屈伸,身体自然地前俯、后仰,突出了傣族舞蹈特有的“三道弯”、“一顺边”的特点,舞蹈极富有人体的造型美。

孔雀是傣民族崇拜的吉祥鸟,傣家寨有“孔雀的故乡”的美名。孔雀舞是傣族最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舞蹈,流行于各个傣族居住区,人人都会跳,民间还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漫步森林、饮泉嬉水、展翅、登枝、斗翅、开屏、追逐、飞翔等等。早期的艺人表演孔雀舞时,男女演员都带有假面和复杂的道具。他们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感的舞姿造型,动作有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固定的步伐和脚位,动作都有固定的名字和特定的鼓语伴奏。在舞台上表演孔雀舞的演员,往往也身着绘有孔雀图案的长裙,使表演者能自由、灵活地塑造孔雀的形象,韵律徐缓、恬静细腻,充满动律,大大提高了传统孔雀舞的艺术表现力和魅力。

象脚鼓舞是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由于傣族居住的地方历来被誉为“大象的乐园”,大象的威武是傣族人民民族尊严的象征。象脚鼓舞的特点是舞者背着形似象脚的鼓击鼓而舞。象脚鼓舞有大鼓舞、中鼓舞、小鼓舞、集体舞等。大型鼓多做伴舞乐器而用,中、小型鼓多做舞具表演而用。舞蹈步伐矫健而敏捷,热情而潇洒,舞者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舞、双人对舞、群舞等。舞蹈乐观而风趣,不但有自娱性,还有极强的表演性、竞技性,表现出傣族男性特有的彪悍、热烈的性格。

四、舞蹈家的不断升华使傣族舞蹈进入更新的境界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情感的自然流露,它的发展也是数代艺术家不断创新的结晶,特别是当代舞蹈家刀美兰和杨丽萍,她们都是在民族艺术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舞蹈家。他们创作的舞蹈,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如刀美兰的《水》、《金色的孔雀》、《小卜少》,杨丽萍的《雀之灵》、《月光》、《雨滴》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场景、民族风格和艺术追求,把傣家人艺术的纯真与民族的情感和风格熔铸于每个舞姿和造型,她们既继承了传统傣族舞蹈之所长,又具有新的时代创新,使每个作品味正情浓,意蕴深刻。作品既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将傣族民间舞提炼、升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个圣洁、美丽的舞蹈形象,征服了亿万观众,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的经典。

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演的舞蹈《雀之灵》,表现了孔雀迎着晨曦,踏着晨露,轻梳羽翅,随风而舞,时而宁静伫立,时而飞旋身姿,时而埋头吸水,时而展开景色的羽毛,表现了富有灵性的孔雀吉祥、欢乐、幸福的心声。舞者抓住了傣族民间舞的内在动律,大胆创新和升华,把孔雀高洁、纯真而富有生命激情和灵性的形象,比作真、善、美的化身。通过对孔雀的灵性的描写,所表现的活力和勃发向上的精神底蕴,寄寓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舞蹈中象征吉祥、幸福、和平、安宁等内涵底蕴,都通过舞者的手指对孔雀头的造型,以及手腕、臂、肩、胸、腿部等灵活和具有闪烁性的舞蹈动作,在观众眼前呈现出一幅孔雀跳跃、寻觅、旋转、展翅以及吸水等自由自在、宁静祥和的生活场景。舞姿舒展优美,造型极具雕塑感,情感深邃而富有诗情画意,有极强的感染力,把以人体动作作为造形的舞蹈艺术的魅力发展到极致。

舞蹈家刀美兰早期创作并演出的舞蹈《水》,描绘了傣家少女在泉水边,以脚嬉水,用石搓脚,洗发,梳头以及捉小鱼等傣家少女最平常的生活细节,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傣家少女的生活以及对水的感觉。舞蹈动作中对生活动作的提炼和逼真模拟兼而有之,淡雅而优美,犹如一幅山水画。傣族人崇敬水、热爱水,像水一样善良、充满柔情,水给了他们生命和快乐,每年泼水节上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都形象地展现了傣族生态中水文化的内核和特征。水是他们生活中的物质形态,更是民族的一种精神形态,也是纯洁、美好等精神品质的物化形态。舞蹈家从现实生活的模仿体验中提炼和升华,给舞蹈动作注入了主体的生命意味,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透露出傣族的一种民族灵性的自然美。舞蹈中的傣家少女更是舞蹈家本人情感、心灵和民族性格的真实表露。

五、结语

傣族特定的自然生态文化,孕育了极具东方韵味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也是傣族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直接体现,它展示着傣族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生态文化,也哺育了一代代艺术家。正如舞蹈家刀美兰所说“我的灵性,我的艺术魅力,其实都来源于故乡那片充满灵性、神奇的土地。”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编著[m]舞蹈知识手册

2金重,刀美兰论[J].民族艺术(南宁)1995(4)

3王懿之,杨世光.贝叶文化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张大鸣:四川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赵卓

 大班韵律活动:快乐的孔雀活动目标:

  1、 尝试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随着孔雀舞音乐的节奏舞蹈。

  2、 感受傣族舞蹈的韵律和节奏,体验共同跳傣族孔雀舞的乐趣。

  活动难点:

  起伏步的学习活动准备:

  PPT课件、音乐活动过程:

  一、交流经验,引发兴趣1、师:你最喜爱的动物是什么?用一个动作来表现它好吗?

  (幼儿大胆做动作并互相猜测动物名称)2、师:在云南,西双版纳,也有一种美丽的动物,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不知道)——教师做孔雀手势提示。

  4、跟着教师做孔雀手势。

  师:来,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美丽的孔雀。这是一只神气的孔雀,它的头高傲的挺直着,多美呀!好,孔雀放下来。

  二、进入情景,分步骤学习舞步1、开着大巴去版纳(1)师:想去看孔雀吗?那就乘上我们的旅游大巴到西双版纳去,西双版纳比较远,去的时候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好的,起立,找个合适的空位子出发吧。

  (2)模仿不同速度的屈伸以及傣族舞简单的步伐师:我们的车子一会儿开得快一会开得慢,有山路还有小树林,你们一定要跟上哦!旅游的路上挺寂寞的,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出发好不好?

  (跟着音乐师幼练习)2、教师做司机示范动作,探索屈伸的发力点(1)师:(示范动作)汽车在开的时候,我身体的哪个部位在动?(膝盖)对,是我的膝盖跟着车子一起在颤。

  (2)身体起伏:看,前面一片小树林,我们的巴士穿树林啦!身体随着大巴弯弯扭扭,朝这弯,朝那弯。

  (3)上山路,点脚的动作:这是在干吗?(上山路)对,上山路,膝盖弯曲,山路旁边是悬崖,快快起脚,慢慢落下!(请幼儿重点练习上山路部分——鼓励幼儿试着练习起伏步)(4)起伏步练习:现在我们下车走走看看吧!走一走,走一走,左走走,右走走,西双版纳真美呀!

  3、跟着音乐再练习一次师:乘客们,坐上大巴,听着音乐,我们继续出发啦!记得哦,上山路,穿树林,应该怎么走。

  三、尝试表现孔雀的动态1、师:看到孔雀了吗?听,孔雀来了!一只美丽的孔雀远远的向我们走来。把你的小眼睛睁大了看,孔雀出来啦,多漂亮!(播放课件)2、师:这是傣族的竹楼,孔雀就住在这儿。这是什么颜色的孔雀?(白孔雀)3、(出示孔雀开屏)我们也来开开屏,幼儿张开手臂上下舞动。

  4、欣赏孔雀舞,模仿与学习孔雀的各种形态。

  师:瞧,这是谁呀?——这是舞蹈家,他们跳的就是孔雀舞。这个动作是孔雀在做什么?说一说,你看到的孔雀正在做什么?(请幼儿个别示范——幼儿集体练习——看课件欣赏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1)孔雀的头怎么做呀?——三根手指三根毛,要竖直,高高的在头上。

  2)孔雀理理自己的羽毛。

  3)孔雀开屏。

  4)孔雀喝水。

  5、教师帮助提升、精炼幼儿的动作师:小孔雀们,你们太美了!老师把你们的动作串编起来,看一看,我这只孔雀美不美,好吗?

  6、幼儿与教师跟这音乐共同演绎孔雀。

  师:那现在,我,大孔雀,带着你们小孔雀,一起跟着音乐快乐起来吧!

  四、活动延伸(1)欣赏歌曲“孔雀飞来”

  师:听,孔雀飞来啦,小孔雀们长大了,孔雀妈妈邀请你们来跳舞。当孔雀妈妈邀请到你,你就来到舞台上舞蹈,当妈妈请到下一只小孔雀,你就要立即摆个最美的造型不动。

  (2)一个个幼儿扮演小孔雀表演孔雀舞蹈

平步、踮步、交替踮步、吸踮步、碎踮步、跳踮步。

傣族舞有六大舞种,你说的是哪个舞种的动作名称啊,我不明白。六大五种:嘎光、集体舞、象脚鼓舞、长甲舞、蜡条舞、嘎巴、鱼舞、孔雀舞。

每个舞都有几十个动作名称的,如孔雀舞的常用步伐就有:屈伸后踢、蹲后踢、跳后踢、之字走、丁字走、点吸、吸踮、碎踏、碎飞等常用步伐名称。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

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扩展资料:

傣族舞蹈的分类

1、蝴蝶舞

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2、斗笠舞

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3、鸡舞

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4、十二马舞

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傣族舞蹈

民间舞傣族舞教案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那么傣族舞要怎么教学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傣族舞教案吧!

 傣族舞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傣族民间舞的风格动作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及在幼儿舞蹈中运用。为今后的幼儿舞蹈表现、创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一简介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1、风格特点:优美、灵活、朴实、矫健、含蓄

 2、动作特点:舞姿具有雕塑性,下肢多保持半蹲状态,躯干和手臂保持

 一定弯度,形成特有的“三道弯”。

 二基本手形、手位、脚位

 1、傣族舞蹈基本手形:

 ⑴掌形 ⑵冠形 ⑶爪形 ⑷嘴形 ⑸叶形 ⑹曲掌

 2、基本脚位: ⑴正步 ⑵丁字步 ⑶之字步 ⑷点丁字步 ⑸跟点丁字步

 3、基本手位:

 ⑴低展翅(单、双) ⑵平展翅(单、双) ⑶高展翅 ⑷双合翅 ⑸单抱翅 ⑹合抱翅 ⑺反抱翅 ⑻顺展翅 ⑼侧展翅

 三基本舞步

 1、平步

 2、踮步 ⑴单踮步 ⑵吸踮步 ⑶碎踮步 ⑷跳踮步

 3、点步 ⑴旁点步 ⑵点上步 ⑶点退步 ⑷点跳步

 4、《孔雀舞》基本动作:

 ⑴走步:轻起重落

 ⑵原地踏步掏手

 ⑶踏掂步

 ⑷原地屈伸、提压腕 ⑸抖肩吸垫步 ⑹退点步 ⑺过渡动作

 ①圆场步后转,半圆蹲 ②吸水,抖肩,踏步翻身起 ⑻快板动作 ①姿态跳步 ②踏掂跑步 ③上步转身

 四组合训练

 1、傣族《手位组合》

 2、傣族《舞姿步伐组合——孔雀舞》

 3、傣族儿童舞蹈:《美丽的小孔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487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