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不变尽,抱虎归山采挒成。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势,横身前进着法成。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着法灵。左蹬脚踢右蹬势,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势顺锋人,金鸡独立占上风。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上步七星架手势,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势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混圆式
纳新吐故气须圆,摄得真精鼎内煎。提神顶劲精神注,坐腕沉肘势自然。
纳气两手托上行,提自丹田升在胸。腹收精气全提住,势若腾空上苍穹。
待得吸尽变成吐,清气沉来浊气除。腹松手按归元候,浑然一息还太虚。
揽雀尾式
出手含掤似围墙,虽逢强敌莫慌张。变个圈儿左右化,后步挺劲作中梁。
若逢刚劲倚逞强,顺劲下捋敌难防。左搬右拦伤人面,或按或捋自思量。
卦象乾健首万物,禁忌上手太刚强。向下常将按劲先,敌虽刚强莫相干。
变挤变捋从君意,拔背含胸最忌偏。掤按双推须熟练,全凭腰腿作机关。
捋来挤去象离坎,刚柔相济势不偏。上掤下按随时变,水火既济妙难言。
阴阳配备最称神,揽雀尾势推四正。世人练得圈中妙,真能四两拨千斤。
提手上式(下式在内)
单鞭一势最称雄,左象箭来右似弓。 松肩沉肘挡四面,钢鞭一击追人魂。
近得身来劲变挒,或推或按任君使。 左顾右盼迎头打,先击敌人两枝花。
白鹤亮翅
两臂环击状若何,闲来无事访白鹤。自从单鞭称雄后,顾盼轻灵数着它。
步要丁虚势要蹲,即行引击快如风。 腰轮平转脊中正,舒展双翅立鸡群。
搂膝拗步
起肩过胯膝外搂,指点掌印盖当头。 眉间霹雳一声震,小丑妖魔亦罢休。
肘外须防敌暗推,连环搂打见施为。任他强硬如山岳,肩头一掌判雄伪。
手挥琵琶
双手紧抱一琵琶,拆干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画,挥击专会破擒拿。
上打玄关下打阴,中间更似虎掏心。 此种机关休泄漏,一朝伤人祸不轻。
进步搬拦捶
先搬后拦无搬拦,先拦后搬无拦搬。这捶加在搬拦内,趁机击打无后先。
相传共有七搬拦,当中打击在中腕。左右斜开主胁下,上打咽喉下丹田。
步下往来分进退迅速封闭认机关。 轻灵坚硬阴阳济,尾闾中正不须偏。
如封似闭
如封似闭更出奇,采挒推按四般施。 不像它家凭猛力,开弓发箭总相宜。
双推双扑势更凶,如似猛虎入羊群。紧防刚劲煞不住,偶然过量即成空。
十字手
左手采来右手提,紧贴紧靠莫相离。 横提骤下裆中去,变作双风贯耳宜。
抱虎归山
抱虎单来贯耳双,举手横上打太阳。 扬鞭左右人难及,虽然圣手亦难防。
退身进步膀须横,搂打左右自相生。双环护体攻防继,翻身下按敌裆中。
丁虚横掌最为强,抱虎全凭力臂长。推出跟劲君须记,后腿蹬提敌命亡。
肘底看捶
捶居肘下实堪夸,好似叶底下藏花。 专向强敌胸肋部,拦腰直打两不差。
敌臂来时顺劲抓,执腕反扣落平沙。倘若右手由人执,肘腕相错破擒拿。
搓肘蹲身势有名,夹住敌臂任施行。 擒拿是我圈中妙,尔想逃脱势不能。
倒撵猴
此势因何号撵猴,轻灵倒步快如流。搂采带引中盘下,指点掌印盖当头。
身后有敌裆中按,还须腰腿曲中求。如逢步下钩盘倒,脚跟倒挂利如钩。
步退掌进势顺羊,蛇行常山别样灵。打到肋间兼脑后,才显手段是高明。
斜飞势
搭手斜捋腕外飞,陡然而至颏和腮。任他顺手来推按,腾采膊前势不归。
倏地转向肋间去,击中期门一样危。按手若要还搭势,变作琵琶手再挥。
海底针
直刺鸠尾与中脘,忽下海底势无偏。倘逢敌手擒拿下,擦敌回撤画立圆。
左手搂按与推托,贴身刺点指如铁。蓄势蹲身能聚劲,箭出弦兮针见血。
扇通背
右臂滚提向上托,左掌承势进前发。丁人弓箭看步下,类似猛虎山棚闸。
前势已伏此势脉,贴身进步向裆间。全凭脊力掌心柱,只知腰间是等闲。
转身撇身捶
右腕忽为顺手执,回肘抡臂抱左肋。左手扣紧休松劲,肋下交叉是此势。
撒身扣叠势为雄,引进原来更落空。撇身反背一拳去,尚留左掌未前伸。
转身压腕破擒拿,齐眉一掌风红花。敌来扣腿兼扑面,移步掤推拦跌他。
进步搬拦捶
撇身压腕掌齐眉,敌手忽来圈内推。卸步合腕双捋扣,引敌头来敬一捶。
卸步原与退不同,专引敌进向斜倾。搬拦更不分左右,捶后还跟一掌凶。
高探马
捋手扑面济阴阳,太极拳中此势良。左右连环看手势,步分顺拗称豪强。
搭手高攀龙马上,平肩正胯势须藏。进退自然多变着,轻灵神妙世无双。
左右分脚
撤步变捋敌劲空,分手使足势须平。后腿微屈变蓄势,缠手掤挂脊须中。
五行步内此为雄,进退左右变无穷。耸然一足分踢去,高至鼻梁低在胸。
转身蹬脚
转身忽见敌来攻,闪避拦格眼要明。开合推缠凭两臂,攻防相济快如风。
遇敌追来即上步,虚实相生腿更灵。脚跟蹬去凭腰劲,霎时强敌昏不醒。
落步搂膝拗步
落步原从上势来,忽然此处巧安排。搂膝原与前一样,并步偏又出心栽。
转身向左使柔化,专破循吾右手推。得陇望蜀君须记,进步抡拳向下栽。
进步栽捶
栽捶原向鬓间打,左手搬扣且推拿。待他左手迎拳上,栽向丹田用不差。
有时顺手被擒拿,顺劲栽击不畏他。拳到丹田使抖劲,管教敌背落平沙。
蹬脚以后进前追,箭步进身更击捶。敌已倒时犹未放,轻如闪电快如雷。
蹬脚还能引敌蹬,吃甚还甚是恒情。提拳栽向三里去,攻变守来守变攻。
翻身撇身捶
撇身更带一翻身,专防身后敌来攻。捋手劈面寻常事,吐信伤喉格外凶。
二起脚
上惊下取计堪夸,二脚连环起踢他。不是飞身腾空上,如何踢掉敌门牙。
虚实相生动静间,进退难逃太极圈。卸步披身踢肘后,再攻一步踢胸前。
左右打虎
猛虎扑来势更凶,先教引进后落空。搬打相随伤耳鬓,通天一炮血花红。
敌来握臂是双手,后撤上转粘即走。引得敌根提起后,挥拳如箭击迎门。
披身踢脚
贴身起脚最为难,披身用脚事偏易。蹲身蓄势认机关,机关全凭后脚卸。
卸他来劲用披身,捋臂分掷起脚蹬。开合相生多变化,最愁腰腿不轻灵。
用脚尺寸要分明,无过不及是为神。向后披身撤半步,向前倒叉脚追心。
双风贯耳
当胸敌打不须忙,顺势搂开贯耳光。身法一卸即还进,太阳击中命离阳。
双风贯耳莫犹疑,堂堂之阵正正旗。上掤下捋随时变,如雷如电总相宜。
敌将双臂按前来,向上拥开进步推。若还刚劲如山岳,十字拳将腕骨摧。
顺拳两臂欲何为,撤画双圈自解围。棉里藏针凭迅速,最快无逾贯耳捶。
双拳贯耳快如风,画作双圈紧护身。无论敌手临圈内,搂开贯耳使不轻。
进步蹬脚
搂打多着在上盘,引他头上苦遮拦。忽然蹬向胸间去,致命方知太极圈。
脚导五行步五行,爰将进退显屈伸。只因及远兼敌众,踢在前阴蹬在胸。
野马分鬓
斜单鞭后此势连,右转身来右手前。蹲身做个琵琶势,桩步穿手好变迁。
或分或合闯西东,左右分披敌万人。不似斜飞凭腕远,专将臂力脊间通。
肩打肘靠借腰力,折干剪腕恃拧身。即行即打得机势,运动四两拨千斤。
玉女穿梭
上盘右手用掤肘,右臂斜穿肘复齐。进步伸腰发内劲,贴身滚挤莫相离。
按手转身化劲先,顺他劲来手边缠。左缠右掤兼进步,梭要轻灵玉女穿。
双捋敌臂采还挒,如膺搏兔要神速。随他抽撤忙进步,顺手掤手拗手击。
下式
下势原导立头蛇,又如一蝶下寻花。双捋带挒开半岔,后路穷时用不差。
左右金鸡独立
好似蜇龙升上天,凤凰展翅立平原。擎掌托伤颏仰面,提膝直撞下丹田。
步下连随分进随,手中擎按换阴阳。敌拳击来心莫慌,提膝顺手截腕伤。
搂膝指裆捶
搂膝专为防下盘,搂开左右即攻前。既然狠毒还须快,指着他裆敬一拳。
任他铁壁与铜墙,如何强敌莫慌张。提拳直指裆间去,管教倾刻命离阳。
上步七星、退步跨虎
扑地鸡飞向半空,躬身换臂拱北辰。左臂撑圆掤带捋,右拳冲上时当心。
贴胸抵颏弥高仰,反背奔出敌面迎。通天管教朝天望,迎面居然满面青。
腾身上步七星拳,迎面通天勇向进。上惊下取随机变,忽然退步撤身边。
势成跨虎身中正,步守龙门稳下盘。右手采缠敌肘后,左掌直扑下丹田。
太极圈内变多端,进退阴阳转瞬间。击面虚着修栈道,反怕小腹渡陈仓。
拗手采缠人难见,顺势掤推敌便偏。不但上接七星势,摆莲射虎一齐连。
转身摆莲腿
摆莲横腿最为精,此外不添一转身。平圆扫去英雄倒,转后扑击神鬼惊。
连环直打势真凶,双采右臂敌前倾。右转身来急起步,摆莲横腿建奇功。
弯弓射虎
左臂由人双手擒,用来此处似弯弓。画圈上转当头炮,不怕他人不放松。
贴着他身顺劲走,后撤上转敌松手。太阳穴上右拳冲,任他铁汉也担忧。
得势全凭一转圈,屈神开合变无穷。从人舍己多捷径,柔化刚制把身安。
合太极
太极无始更无终,阴阳相济总相同。走即粘来粘即走,攻变守来守变攻。
知彼知己真英杰,熟着熟劲见神明。任他强敌多机变,焉能逃出此圈中
此拳的风格特点是以柔而刚为主、以刚而柔为妙,遇敌则相机而动,刚柔相济,虚实并进。 关于 成语 刚柔相济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刚柔相济的解析,供大家参考。
一、刚柔相济解析
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 示例:凡为将者,当以~,不可徒恃其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二、刚柔相济 近义词
绵里藏针
三、刚柔相济 造句
1为人处事须刚柔相济,事情才可能处理得最好。
2丈夫性情刚强,妻子温厚,他俩可说是刚柔相济。
3日月合而为明,是说刚易折,柔易弯,刚柔相济,一张一弛才是学习、生活的好方式。
4现代企业既能制定出刚柔相济的 企业战略 ,又能把握住形成胜势的四大要素,还能讲究比翼双飞的运作艺术,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市场最大化,从而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
5刚柔相济,一张一弛。苍松弱草,各雍风姿。高大弱小,各有情智。海涛拍岸,浪大涌泚。刚烈臣服,最为明智。
6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刚性的,音乐则是柔的,刚柔相济,一张一弛,渐臻佳境。
7父母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刚柔相济,一张一弛,所以取名张亦弛。
8晶莹的水剑当头斩下,石人笨拙的曲臂护住头脸,刚柔相济的水剑在石人巨大的手臂上斩出一条深深的剑痕。
9练成之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天下无敌!五年后,已经十二岁,这日丘处机又带了位弟子回重阳宫,俗名叫尹平,入门之后自然叫尹志平。
10好刚柔相济的内力!瘦小身影抬起头看着老者,宛如一潭死水的目光终于出现了别样的情绪——警惕中夹杂的羡慕,于此同时,他单薄的身躯却在使劲的往后退。
11柔中有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追求处世之理想的最高境界。
12但见肖轻侯的剑法顿挫使转,刚柔相济,千变万化,神彩飘逸,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状如惊世骇俗、风云激荡。
13木剑飞舞之间,时而沉稳如山,时而灵动如水,刚柔相济,吞吐自如,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14太极分两仪,一阴一阳,刚柔相济……
15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
16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
17水能刚柔相济,水能变化取舍,水能无私无畏,水能屈伸如意,水能借势而行……
18琵琶声音高亢,笛声细软,自古以来都说刚柔相济,这样以来,琵琶仙子和笛竹子却是谁也胜不了谁了。
19陆压一边练着六合枪,一边默念着虚实兼备,刚柔相济,出招时锐不可当、虚实相生,回撤时迅疾如风、退不能及的口诀,体会着其中的奥妙。
20阳关三叠,三阳交泰,刚柔相济!好,好,果然好,想来那五百年的人参你也有份吧,不然你这垂垂老躯也达不到练气大圆满。
21三兽的攻击刚柔相济,速度快的惊人,尤其是和轩辕轻柔的攻击配合到了妙到毫巅,很快就把薛霸逼到了手忙脚乱的地步。
22怪不得王若雨成了团泥,这样子的刚柔相济,就是块钢,也得他娘的绕指柔啊!收到。
23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
24水默默无闻地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水悠然安详地处在最低位置。给人们树立了有容乃大的榜样。水静如明镜无尘动似龙蛇翻滚,给大自然刚柔相济的好处。
25柳树千丝万缕,与苍松翠柏刚劲、挺拔的风格迥然不同。另外,它柔中带刚,刚柔相济。你瞧,池塘边,柳丝低垂,婀娜多姿;你看,池塘中,柳影摇曳,临风起舞。柳动影随,它就像是对镜梳妆的少女,又如舞袖飘飘的仙子。
26但是爱护学生也不能迁就学生,对他们一定要严格要求,做到刚柔相济,一张一弛。
27用法要诀是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出势要伸展自如,劲力要刚柔相济,动作要声东击西,进退要虚实随机。
刚柔相济成语意思及解析相关 文章 :
★ 有关刚的四字成语大全
★ 关于柔开头的四字成语
★ 最新常用成语大全
★ 力能扛鼎的成语典故
★ 关于带刚字的成语有哪些
★ 刚柔相济的对对子
★ 刚柔相济的对子
★ 带柔字的成语及其成语解释
★ 避路让将军打一成语是什么
★ 带有刚字的成语有哪些
陈氏太极拳的入门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的运动,不管是健身和防身。都应以“呼吸练“气为主。道学讲:“虚其心,实其腹。练武之人“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口气就是指丹田之气。以下是我整理的陈氏太极拳的入门基本功,欢迎阅读。
(一) 意
练意可使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不产生杂贪。用意来引导动作,以意引气,以气摧形,意到气到,动作平和,意念和顺。
(二) 气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太极拳应行气、运气,以腹式呼吸练丹田,饱满而富有弹性。运动时,丹田内转,丹田之气随动作运于周身,形成体内的运动按摩,对五脏六腑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 神
要一志凝神,心、手、眼合为一体,手法、身法、步法均以眼神领之方可。如能将太极拳练到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血、功互运互化,得必应手,便会精神饱满,力量倍增。
(四) 情
心情舒畅能使人性格开朗,心旷神怡。
(五) 景
应心境开阔,吸取天地之精华,开合纵放,屈伸往来,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六) 动
全身一动无不动,一动处处缠丝,圆活自然。
(七) 静
内心一片空灵,“一动一静,一片神行。
(八) 乐
知足常乐。
(九) 食
食量不宜过饱,运动要适量,以健身为主。
(十) 性
养性为宗旨,达到静心养性,修炼真气,导引吐纳,益寿延年。
(一) 意
练意可使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不产生杂贪。用意来引导动作,以意引气,以气摧形,意到气到,动作平和,意念和顺。
(二) 气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太极拳应行气、运气,以腹式呼吸练丹田,饱满而富有弹性。运动时,丹田内转,丹田之气随动作运于周身,形成体内的运动按摩,对五脏六腑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 神
要一志凝神,心、手、眼合为一体,手法、身法、步法均以眼神领之方可。如能将太极拳练到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血、功互运互化,得必应手,便会精神饱满,力量倍增。
(四) 情
心情舒畅能使人性格开朗,心旷神怡。
(五) 景
应心境开阔,吸取天地之精华,开合纵放,屈伸往来,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六) 动
全身一动无不动,一动处处缠丝,圆活自然。
(七) 静
内心一片空灵,“一动一静,一片神行。
(八) 乐
知足常乐。
(九) 食
食量不宜过饱,运动要适量,以健身为主。
(十) 性
养性为宗旨,达到静心养性,修炼真气,导引吐纳,益寿延年。
(十一) 松
节节要松,皮毛要攻,周身贯串,虚灵在中。在心静用意的情况下,引导身体各机能系统、肌肉、皮肤和关节ZUI渐放松,由松入柔,用意不用力,缓、慢、圆、柔,顺其自然。
(十二) 柔
练柔劲应全身放松,柔而不僵,处处走缠丝,内外合一,缓慢柔和,使体内产生玄妙的气感,增添无穷的趣味。
(十三) 化
化有大化、造化、变化、消化、神化等名。以化养身,不言自明,一动浑身无处不太极。
(十四) 蓄
储蓄、储藏、保存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招熟而懂劲,由懂劲而神明。应运气、养气,动而不劳,养精蓄锐。
(十五) 养
可养性、养神、养身。一生运动一生养,一生享受一生健康。
(十六) 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间空洞一片、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其本质就是虚无,是产生太极拳根本。太极生无极。空即手空、心空、脚空。
手空就是手心(劳宫穴)要虚,长久练习太极拳能产生内气。
心空指呼吸自然顺畅,体松胸舒。心安则宁,宁静则虚,虚则周身内外一片空灵。
脚空指脚心要虚,即涌泉穴要虚。全脚踏地,有吸地之感。练太极拳要全身节节放松,内气降于涌泉,练而久之则下稳上活,有立地生根之妙。
诗:静心空一片,胸若天地宽。
悠闲走太极,齐乐享天年。
拓展延伸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
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
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
《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
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
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
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予因默契斯言,潜心有日,管窥一得,罔敢自私,谨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不揣鄙俚而为之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格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于是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顺性命之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生乎动,而天地鬼神之为德,万物一体之为能,森乎昭著而无所遁乎易矣。
伟哉人生,禀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脉息也,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为全体之君也。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故康节曰:思虑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盖谓一念方萌,便达乎气,神随气见,便与天地鬼神相感通。然则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己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
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然易道无穷,而万生于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三百八十四爻,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交感之妙,化生之机,万物之数,皆从此出矣。
详而言之,则其所谓一者,易有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无极即太极,象数未形理已具,万物所生之化原。故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前。又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为造物之初,因虚以化气,因气以造形,而为先天一气之祖也。医而明此,乃知生生化化,皆有所原,则凡吾身于未有之初,便可因之以知其肇基于父母,而预占其禀受之象矣。
所谓一分为二者,是生两仪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以体而言为天地,以用而言为乾坤,以道而言为阴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为有象之始,因形以寓气,因气以化神,而为后天体象之祖也。医而明此,乃知阴阳气血,皆有所钟,则凡吾身之形体气质,可因之以知其纯驳偏正,而默会其禀赋之刚柔矣。
所谓二分为四者,两仪生四象也。谓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太少阴阳,为天四象;太少刚柔,为地四体;耳目口鼻以应天,血气骨肉以应地。医而明此,乃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则凡人之似阳非阳、似阴非阴,可因之以知其真假逆顺,而察其互藏之幽显矣。
所谓四分为八者,四象生八卦也。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伏羲八卦,分阴阳之体象;文王八卦,明五行之精微。医而明此,方知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而其对待之体,消息之机,交感之妙,错综之义,昭乎已备;则凡人之性理神机,形情病治,可因之以得其纲领,而会通其变化之多矣。自兹而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荡,为六十四,分内外以配六爻,推九六以成蓍数,人物由之而大成,万象因之以毕具。前阅圆图,即其精义,是图虽象乎万有,尤切夫人之一身。
故曰先天图者,环中也;环中者,天之象也。六十四卦列于外,昭阴阳交变之理也;太极独运乎其中,象心为一身之主也。乾南坤北者,象首腹之上下也;离东坎西者,象耳目之左右也。自复至同人,当内卦震离之地,为阴中少阳之十六,在人为二八;自临至乾,当内卦兑乾之地,为阳中太阳之十六,在人为四八;自姤至师,当内卦巽坎之地,为阳中少阴之十六,在人为六八;自遁至坤,当内卦艮坤之地,为阴中太阴之十六,在人为八八。阳生于子而极于午,故复曰天根,至乾为三十二卦,以应前之一世;阴生于午而极于子,故姤曰月窟,至坤为三十二卦,以应后之半生。前一世始于复之一阳,渐次增添,至乾而阳盛已极,乃象人之自少至壮;后半生始于姤之一阴,渐次耗减,至坤而阳尽以终,乃象人之自衰至老。
纵观之,则象在初爻,其乾尽于午,坤尽于子,当二至之令,为天地之中而左右以判。左主升而右主降,升则阳居东南,主春夏之发生,以应人之渐长;降则阴居西北,主秋冬之收敛,以应人之渐消。
横观之,则象在二爻,其离尽于卯,坎尽于酉,当二分之中,为阴阳之半而上下以分。上为阳而下为阴,阳则日出于卯,以应昼之为寤;阴则日入于酉,以应夜之寐焉。即此一图,而天人之妙,运气之理,无不具矣。
再阅方图,其义象地,乾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天不足西北,故圆图之阳在东南;地不满东南,故方图之刚在西北。是皆伏羲之卦也。
又若文王八卦,位有不同。伏羲出自然之象,故乾上坤下,离左坎右;文王合河图之数,故火南水北,木东金西。(此节自方图以下并河洛数义,详方隅、气数二论。)质诸人身,天地形体也,乾坤情性也,阴阳气血也,左右逢原,纤毫无间,详求其道,无往不然。
故以爻象言之,则天地之道,以六为节,三才而两,是为六爻,六奇六偶,是为十二。故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脏;天有十二会,人有十二经;天有十二辰,人有十二节。知乎此,则营卫之周流,经络之表里,象在其中矣。
以藏象言之,则自初六至上六为阴为脏,初六次命门,六二次肾,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初九至上九为阳为腑,初九当膀胱,九二当大肠,九三当小肠,九四当胆,九五当胃,上九当三焦。知乎此,而脏腑之阴阳,内景之高下,象在其中矣。
以形体言之,则乾为首,阳尊居上也;坤为腹,阴广容物也;坎为耳,阳聪于内也;离为目,阴明在外也;兑为口,拆开于上也;巽为股,两垂而下也;艮为手,阳居于前也;震为足,刚动于下也。天不足西北,故耳目之左明于右;地不满东南,故手足之右强于左。知乎此,而人身之体用,象在其中矣。
以生育言之,则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尊地卑,乾父坤母,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震坎艮是为三男,巽离兑是为三女。欲知子强弱,则震巽进而前,艮兑退而止;欲辨脉息候,则乾健在东南,坤顺向西北;欲为广嗣谋,则蓄坎填离宫,借兑为乾计;欲明布种法,则天时与地利,亏盈果由气,冬至始阳强,阴胜须回避。知乎此,而胎孕交感之道,存乎其中矣。
以精神言之,则北一水,我之精,故曰肾藏精;南二火,我之神,故曰心藏神;东三木,我之魂,故曰肝藏魂;西四金,我之魄,故曰肺藏魄;中五土,我之意,故曰脾藏意。欲知魂魄之阴阳,须识精神之有类。木火同气,故神魂藏于东南,而二八、三七同为十;金水同原,故精魄藏于西北,而一九、四六同为十;土统四气,故意独居中,其数惟五,而脏腑五行之象,存乎其中矣。
以动静言之。则阳主乎动,阴主乎静;天圆而动,地方而静;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机。刚柔推荡,易之动静也;阴阳升降,气之动静也;形气消息,物之动静也;昼夜兴寝,身之动静也。欲详求夫动静,须精察乎阴阳,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病治脉药,须识动中有静;声色气味,当知柔里藏刚。知刚柔动静之精微,而医中运用之玄妙,思过其半矣。
以升降言之,则阳主乎升,阴主乎降;升者阳之生,降者阴之死。故日在于子,夜半方升,升则向生,海宇俱清;日在于午,午后为降,降则向死,万物皆鬼。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欲知升降之要,则宜降不宜升者,须防剥之再进;宜升不宜降者,当培复之始生。畏剥所从衰,须从观始;求复之渐进,宜向临行。此中有个肯綮,最在形情气味。欲明消长之道,求诸此而得之矣。
以神机言之,则存乎中者神也,发而中者机也;寂然不动者神也,感而遂通者机也;蕴之一心者神也,散之万殊者机也。知乎此,则财原其始,直要其终,我之神也;挥邪如匠石之斤,忌器若郢人之鼻,我之机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我之神也;疾徐如轮扁之手,轻重若庖丁之刀,我之机也。神之与机,互相倚伏。故神有所主,机有所从;神有所决,机有所断;神为机之主,机为神之使。知神知机,执而运之,是即医之神也矣。
以屈伸言之,如寒往则暑来,昼往则夜来,壮往则衰来,正往则邪来。
故难易相成,是非相倾,刚柔相制,冰炭相刑。知乎此,则微者甚之基,盛者衰之渐;大由小而成,远由近而遍。故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乱;积羽可以沉舟,群轻可以折轴。是小事不可轻,小人不可慢,而调和相济,以一成功之道,存乎其中矣。
以变化言之,则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只此一二,交感生成,气有不齐,物当其会,而变化之由,所从出矣。故阳始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而变化之盛,于斯著矣。至若夷父羌母,蛮男苗女,子之肖形,虬髯短股;杏之接桃,梨之接李,实必异常,多甘少苦。迨夫以阴孕阳,以柔孕刚,以小孕大,以圆孕方,以水孕火,以紫孕黄,以曲孕直,以短孕长。知乎此,则可以和甘苦,可以平膻香,可以分经纬,可以调宫商,可以为蛇蝎,可以为鸾凰,可以为尧桀,可以为彭殇,庶胸次化同大象,而应用可以无方矣。
以常变言之,则常易不易,太极之理也;变易常易,造化之动也。常易不变,而能应变;变易不常,靡不体常。是常者易之体,变者易之用;古今不易易之体,随时变易易之用;人心未动常之体,物欲一生变之用。由是以推,则属阴属阳者,禀受之常也;或寒或热者,病生之变也。素大素小者,脉赋之常也;忽浮忽沉者,脉应之变也。恒劳恒逸者,居处之常也;乍荣乍辱者,盛衰之变也。瘦肥无改者,体貌之常也;声色顿异者,形容之变也。常者易以知,变者应难识。
故以寒治热得其常,热因热用为何物?痛随利减得其常,塞因塞用为何物?检方疗病得其常,圆底方盖为何物?见病治病得其常,不治之治为何物?是以圣人仰观俯察,远求近取,体其常也;进德修业,因事制宜,通其变也。故曰不通变,不足以知常;不知常,不足以通变。知常变之道者,庶免乎依样画瓠卢,而可与语医中之权矣。
以鬼神言之,则阳之灵曰神,神者伸也;阴之灵曰鬼,鬼者归也。鬼神往来,都只是气。故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阳为天地之神,阴为天地之鬼,春夏为岁候之神;秋冬为岁候之鬼;昼午为时日之神,暮夜为时日之鬼。推之于人,则仁义礼智,君子之神;奸盗诈伪,小人之鬼。乐天知命,道德之神;阿谀谄容,势利之鬼。推之于医,则神圣工巧,得其神也;凡庸浅陋,类乎鬼也。精进日新,志惟神也;苟且殃人,心犹鬼也。察之形声,则坚凝深邃,形之神也;轻薄娇柔,形之鬼也。长洪圆亮,声之神也;短促轻微,声之鬼也。诊之脉色,则绵长和缓,脉之神也;细急休囚,脉之鬼也。清苍明净,色之神也;浅嫩灰颓,色之鬼也。是皆鬼神之征兆也。
至若鬼神之原,尚有所谓。夫天地之鬼神,既不能出天地之外;而人物之鬼神,又安能外乎人心?是以在天地则有天地之鬼神,在人物则有人物之鬼神。善恶出之吾衷,良心自然难泯;强弱皆由阳气,神鬼判乎其中。以故多阳多善者,神强而鬼灭;多阴多恶者,气戾而鬼生。然则神鬼从心,皆由我造;灵通变幻,匪在他求。知乎此,而吉凶祸福之机,求诸心而尽之矣。
以死生言之,则人受天地之气以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气之为物,聚而有形;物之为气,散归无象。丹经云:分阴未尽则不仙,分阳未尽则不死。故原始而来属乎阳,是生必生于复,阳生而至乾;反终而归属乎阴,是死必死于坤,阳尽而归土。得其阳者生,故阳无十,阳无终也;得其阴者死,故阴无一,阴无始也。是以阳候多语,阴证无声;无声者死,多语者生。魂强者多寤,魄强者多眠;多眠者少吉,多寤者易安。故善操斯柄者,欲拯其死,勿害其生;将逐其寇,勿伤其君。阴阳聚散即其理,剥复消长是其机,而死生之道,尽乎其中矣。
以疾病言之,则泰为上下之交通,否是乾坤之隔绝。既济为心肾相谐,未济为阴阳各别。大过小过,入则阴寒渐深,而出为症痞之象;中孚颐卦,中如土脏不足,而颐为臌胀之形。剥复如隔阳脱阳,夬姤如隔阴脱阴。观是阳衰之渐,遁藏阴长之因。姑象其概,无能赘陈。又若离火临乾,非头即藏;若逢兑卦,口肺相连。交坎互相利害,入东木火防炎。坤艮虽然喜暖,太过亦恐枯干。坎为木母,震巽相便;若逢土位,反克最嫌。金水本为同气,失常燥湿相干。坤艮居中,怕逢东旺;若当乾兑,稍见安然。此虽以卦象而测病情,以坎离而分水火;惟是坎本属水而阳居乎中,离本属火而阴藏乎内。故北方水地,一反存焉;南是火乡,二偏居上;东方阳木,八在其中;西是阴金,九当其位。可见离阳属火,半为假热难猜;坎水是阴,岂尽真寒易识?云从龙,风从虎,消长之机;水流湿,火就燥,死生之窍。倘知逆顺堪忧,须识假真颠倒。是以事变之多,譬诸人面,面人人殊,而天下之面皆相殊,古今之面无不殊。人面之殊,即如人心之殊,人心之殊,所以人病亦皆殊,此疾患之生,有不可以数计。
今姑举其大纲,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神而明之,存乎人耳。然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该医易,理只阴阳。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偶一奇;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于一与二也。故曰天地形也,其交也以乾坤;乾坤不用,其交也以坎离;坎离之道,曰阴曰阳而尽之。然合而言之,则阴以阳为主,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夫生也者,阳也,奇也,一也,丹也。
易有万象,而欲以一字统之者,曰阳而已矣;生死事大,而欲以一字蔽之者,亦曰阳而已矣。虽曰阳为阴偶而乾阳健运,阴为阳基而坤静常宁,然坤之所以得宁者,何莫非乾阳之所为?故曰如艮其止,止是静,所以止之便是动。是以阴性虽狡,未尝不听命乎阳,而因其强弱以为进退也。所以止之便是动。是以阴性虽狡,未尝不听命乎阳,而因其强弱以为进退也。所以元贯四德,春贯四时,而天地之道,阳常盈,阴常亏,以为万物生生之本,此先天造化之自然也。惟是阳如君子,阴如小人。君子则正大光明,独立不倚而留之难;小人则乘衅伺隙,无所不为而进之易。安得春光长不去,君子长不死?惜乎哉!阳盛必变,逝者如斯。故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亦象夫阳一而阴二,反觉阴多于阳,所以治世少而乱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期颐少而夭折多,此后天人欲之日滋也。是以持满捧盈,君子惧之。故圣人作易,至于消长之际,淑慝之分,则未尝不致其扶阳抑阴之意。非故恶夫阴也,亦畏其败坏阳德,而戕伐乎乾坤之生意耳。以故一阴之生,譬如一贼,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
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虽不言医而义尽其中矣。故天之变化,观易可见;人之情状,于象可验;病之阴阳,有法可按。丽于形者,不能无偶;施于色者,不能无辨。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察之以理,其应如向,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极其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精至神,其孰能与于此?与于此者,大其道以合天地,廓其心以合至真,融其气以生万物,和其神以接兆民。是谓得天地之纲,知阴阳之房,见精神之窟,搜隐秘之藏。
然而易天地之易诚难,未敢曰斡旋造化;易身心之易还易,岂不可变理阴阳?故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错过此生。
然则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寒为热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动为静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表里者易其浮沉,缓急者易其先后,逆顺者易其假真。
知机之道者,机触于目,神应于心,无能见有,实能见虚,前知所向,后知所居。故可以易危为安,易乱为治,易亡为存,易祸为福。致心于玄境,致身于寿域,气数可以挽回,天地可以反复,固无往而非医,亦无往而非易,易之与医,宁有二哉?
然而用易者所用在变,用医者所用在宜。宜中有变,变即宜也;变中有宜,宜即变也。第恐求宜于变,则千变万变,孰者为宜?求变于宜,则此宜彼宜,反滋多变。有善求者,能于棼杂中而独知所归,千万中而独握其一,斯真知医易之要者矣。
然而知归知一,岂易言哉?余忽于孔子之言,有以得之,曰知止而后有定也。夫止即归之根,一之极也。盖病之止,止于生;功之止,止于成;恶之止,止于去;善之止,止于积。事之得失也必有际,际即止也;数之利钝也必有垠,垠即止也。至若一动一静,一语一默之间,无不皆有所止。止之所在,即理之窟也,即化之基也,即不二之门也。能知止所,有不定乎?既定矣,有不静乎?既静矣,有不安乎?既安矣,有不虑乎?既虑矣,有不得乎?所得者何?得诸易即得其变,得诸医即得其宜。然则得由乎虑,而虑由乎止。所谓止者,意有在而言难达也,姑拟其近似者曰:易有不易之易,宜有不疑之宜,即止所也。又拟之曰:必先于不摇不动处,立定脚根;然后于无二无三处,认斯真一,亦止所也。
夫止为得之本,得是止之末;得之生意萌乎止,止之实效归于得。观孟子曰:不动心。邵尧夫不语禅曰:请观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此二子之功夫,谓不从止处得来耶?止之为义,神哉至矣!是诚医易之门路也。有能知此,则福胎于祸者,何祸不消?危生于安者,何危不却?夫是之调养生主,何不可也?夫是之谓医国手,亦何不可也?又岂特以一匕之济,足云医易之义哉?!嗟呼!圣贤之心,千古一贯;乐吾斯道,仁爱无穷。秘发鬼神,二竖奚从逃遁?玄同天地,六宫焉有西东?醉造化于虚灵,美壶中之日月;运阴阳于掌握,滴指上之阳春。至精至微,蒙圣人之教诲;其得其失,由自己之惰勤。五十学易,讵云已晚?一朝闻道,立证羲黄。即道即心,谁无先觉;余虽不敏,犹企医王。因尔重申其义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亦冀夫掖斯道之门墙。谨纪夫著论之岁月,则皇明之万历,壬子之一阳。
八段锦的养生作用主要有三方面
一 针对性强。 这八个动作柔缓,每一节针对身体特定脏腑功能,每一节重复次数因人而异,可多可少,适合各年龄段。比如第一节双手托天理三焦,第三节五劳七伤往后瞧,对于颈椎腰椎可缓解疲劳,恢复肌肉弹性,对于常见的腰肌劳损、颈椎劳损一类的办公室一族不妨一试。
二 增强血液循环,增加抵抗力,身体机能得到提高。很多人都有体会,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吃饭睡觉明显好了,精力体力都有改善。
三 调息功能 中国传统医学有五大项: 针 砭 药 按摩 导引 。八段锦就是典型的导引术。人活一口气,通过调息调气来养生,进而通任督二脉,是古人的智慧,也是流传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八段锦有以下八个特点,能够达到养生功效:需要的建议收藏!
(一)导气引体,调畅气血
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其运动方式符合人体自身节律。传统养生十分强调运动要“法贵柔缓”,这是因为“上善若水”、“柔则生,刚则损”。柔和缓慢的运动能让生命机体充分放松自然,更好地发挥自身具有的调节功能,因而有利于机体的全面康复,且不带任何副作用。八段锦锻炼通过对外在肢体躯干的屈伸俯仰和内部气机升降开合的引导,使全身筋脉得以牵拉舒展,经络得以畅通流利,实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现代研究已经表明,通过八段锦锻炼,周围血管弹性和心肌收缩力得到改善,心肌收缩有力,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血管的充盈度和节律性更强。
(二)松紧配合,增强适应
八段锦的一个锻炼特色乃是松紧结合。这个特点贯穿在整套运动过程当中,习练时要求松中有紧、松而不懈,紧从松来、柔和拔伸。“紧”只是动作中的一瞬间,而松贯穿动作过程始终。松紧的这种密切配合和频繁转换,有助于刺激调节机体本身的阴阳协调能力,促动经气流通,打开关节粘连,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从现代运动科学来看,这是一种小负荷的运动应激。良性柔和持续的应激,可调动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储备潜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与防病能力。有研究已经表明,八段锦的习练对血压、心率、血糖、甲状腺功能等都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从而增强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
(三)提倡站桩,强心难老
八段锦的基础姿势是站桩。站桩是气功中常见的调身手段,要求意静神宁、舒适得力、轻松自然。八段锦中,预备式是三元式(抱球式)站桩,第一、三式是托球式站桩,第四式和第五、六式转换时为浮按式站桩,以及第二、五、七式采用马步站桩。站桩能够促使肌肉筋脉产生节律式蠕动,特别是下肢,有利于血液的回流和经气的布散。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持续适度的站桩无疑可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平衡能力,可以防老。有研究表明,站桩有利于实现“体外反搏”,促使下半身血流加速回流到躯干和头颈,从而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四)脊柱为轴,整体调节
八段锦活动中心在于脊柱。整套八段锦的练习,要求重心上下、左右不断转换,并且力求平衡,动作连贯相随。这就要求八段锦的所有动作都通过一个中心来指挥——脊柱。脊柱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功能;同时由于脊柱两侧分布着支配肢体脏器的全部神经根,因此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条生命线”。八段锦正是通过对脊柱的拉伸旋转,刺激一身阴阳根本的任督两脉;牵一处而动诸全身,起到全身心的锻炼功效。
(五)运动适量,小劳防疾
从运动强度来看,八段锦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在《千金备急要方》中提到“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小劳是八段锦健身养生的一个重要特色。宋代蒲虔贯在《保生要录》中记载:“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亦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小劳”的功效是:“事闲随意为之,各数十过而已。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壮,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体中小有不佳,快为之即解”。
(六)中医指导,符合生理
八段锦同传统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关系密切。八段锦第一式通过上托下落、对拉拔伸的动作,刺激调节人体“三焦”系统,有利于元气水液上下布散,发挥滋润濡养脏腑的作用。第二式通过左右开弓,有利于抒发胸气,消除胸闷;并疏理肝气,治疗胁痛。第三式动作左右升降对拉,符合“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原理,能够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第四式中“五劳七伤”是中医学病因,其病症类似于现代人常说的亚健康。这一式扭头旋臂,调整了大脑与脏腑联络的交通要道——颈椎(中医称为天柱),同时挺胸刺激胸腺,从而改善了大脑对脏腑的调节能力,并增强免疫和体质,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可以消除亚健康。第五式中的“心火”是由于思虑过度、内火旺盛所致,可见心烦口疮、失眠多梦、便秘尿赤等症候;这一式上身前俯,尾闾摆动,使肾水得升、心火得降。第六式通过前屈后伸、双手按摩腰背下肢,使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等得到充分拉伸,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良性刺激作用。第七式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系经脉,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强健筋骨。第八式提踵颠足,内可以按摩五脏六腑,外可以舒缓筋骨;正如民间谚语所言:百步走不如抖一抖,这一式具有“消百病”的神奇功效。
(七)松静自然,调摄精神
八段锦虽然是以外形肢节躯干的伸展开合为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广播体操。后者动作刚健有力,直来直去,节奏单一,不讲究呼吸意念;而八段锦练习过程中,要求神与形合,气寓其中,动作柔和,刚柔相济,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和,意念集中在动作部位,排除杂念。因此八段锦的锻炼方式是身心一体式的,而且突出对情志的调摄。良好的情志应该是恬淡宁静,祥和愉悦。《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唐代的医学家王冰也曾指出:“导引按蹻,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
(八)天人合一,万疾化尘
八段锦的“锦”是指华贵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意味整套练习如丝棉般柔顺连绵、丝滑流畅。所以《遵生八笺》中说“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在古人记载的一段“十二段锦总诀”中曾提到,练功必须“遍身合总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乱”,这样“勤行无间断”,才能收到“万疾化为尘”的效果。八段锦整套编排中,第一式为托天式,然后从上到下依次调理心肺、脾胃、肝胆、肾和泌尿生殖系统,最后以颠地式为结尾;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古典养生思想完满地贯穿其中。持续的操练八段锦,可以不知不觉地实践着天人合一,收到祛疾防病、长生延年的功效。
你这人真奇怪,上一个那样的你也能选作答案,明显骗人的,哎,弄得大家连回答的兴趣都没有。。
梅的成语
摽梅之年 (biào mén zhī nián)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驿寄梅花 (yì jì méi huā)
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摽梅之年
鹤子梅妻
梅妻鹤子
妻梅子鹤
青梅竹马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说梅止渴
望梅阁老
望梅止渴
雪胎梅骨
香药脆梅
驿寄梅花
驿路梅花
盐梅相成
盐梅之寄
盐梅舟楫
驿使梅花
止渴思梅
止渴望梅
兰的成语
兰:兰摧玉折,兰桂齐芳(亦作:兰桂腾芳),兰心蕙性(亦作:蕙心兰质 兰质蕙心 蕙质兰心 蕙心纨质 兰姿蕙质),兰薰桂馥,兰因絮果,兰芷之室(亦作:芝兰之室)
竹的成语
成语、词语
势如破竹
胸有成竹 竹马之好 青梅竹马
竹苞松茂 丝竹管弦 书功竹帛 金石丝竹
竹头木屑 竹篱茅舍 哀丝豪竹 名垂竹帛
罄竹难书 竹报平安 丝不如竹 竹柏异心
竹篮打水 竹马之友 吹竹弹丝 成竹在胸
丝不如竹 东南竹箭 茂林修竹
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
●劲节生来瘦,高村老去刚;竹青怀素志,梅龙秉芳心。
●为天地生春,抚长存终古绿;与松梅作伴,洁身共避寒心
●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
●宜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
●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
●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
●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
●劲节生来瘦;高材老去刚
歇后语
竹篮打水——一场空
竹织鸭——无心肝
竹筛子盛稀饭——漏洞百出
竹筛子兜水——漏洞百出
竹板儿云——一个劲儿
竹篮装油——一点不剩
竹林里逮兔子——噼里啪啦
竹林的笋子——上长货
竹林子遭火烧——一派光棍
竹林的笋子——嘴尖毛长
竹林的笋子——嘴尖皮厚
竹子发芽——一根光棍
竹子的子孙——越发越多
竹丝编着背篓——眼多
竹篙打水——满塘动
竹匠劈毛竹——直直落落
竹子冒笋——一代胜似一代
竹丝编的背篓——眼睛又细又多
竹篮打水上山峰——一场欢喜一场空
竹林的竹篓里数大鱼——一清二楚
菊的成语
采菊东篱下。――晋·陶渊明《饮酒诗》
松菊犹存。――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还束就菊花。――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爱莲说》
菊,花之隐逸者。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
又如:菊实(菊花的果实、种子);菊枕(菊花枕头);菊灯(菊花形状的灯笼);菊水(在河南省西南部。古作“鞠水”,也叫“菊潭。”)
(4)
姓。如:菊部头(菊部。宋高宗时官中伶人有菊夫人者,人称“菊部头”。后因以“菊部”为戏班或戏曲界的泛称)
菊花
júhuā
[chrysanthemun]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形有柄,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由于人工培育,增加了很多品种,颜色、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有的品种可入药
菊月
júyuè
[the ninth moon;September in the lunar calender] 菊花正值开放的月份,即农历九月
菊
jú ㄐㄩˊ
(1)
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开花,是观赏植物,有的花可以入药,亦可作饮料:~花。赏~。春兰秋~。
(2)
姓。
郑码:ERUF,U:83CA,GBK:BED5
笔画数:11,部首:艹,笔顺编号:12235431234
春兰秋菊
拼 音: chūn lán qiū jú
释 义: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出 处: 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示 例: 所恨芳林寥落甚,~不同时。
★鲁迅《偶成》诗
菊老荷枯
拼 音: jú lǎo hé kū
释 义: 菊花凋零,荷花枯萎。比喻女子容颜衰老。
柳的成语
柳暗花明
①形容绿柳成廕,繁花灿烂的景象。②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衤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柳暗花遮
形容深夜花柳形影朦胧的景色
柳宠花迷
形容媚人的春景
柳亸花娇
柳丝柔垂,花朵娇妍。比喻女子貌美
柳亸莺娇
柳丝垂,莺声娇。形容春景之美
柳骨颜筋
唐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后因以“柳骨颜筋”称其书法的字体和法度
柳户花门
旧时称妓院
柳娇花媚
形容女子娇娆妩媚
柳街花巷
同“柳巷花街”
柳绿花红
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色
柳绿桃红
形容美丽的春景
柳眉倒竖
见“柳眉踢竖”
柳眉剔竖
见“柳眉踢竖”
柳眉踢竖
形容女子发怒时耸眉之状。踢竖,横竖
柳眉星眼
形容女子细长的眉和明亮的眼
柳门竹巷
谓幽静俭朴的住宅
柳陌花丛
同“柳巷花街”
柳陌花街
同“柳巷花街”
柳陌花衢
同“柳巷花街”
柳暖花春
谓花柳荣茂,春意正浓
柳泣花啼
形容风雨中花柳憔悴、黯淡的情景
柳衢花市
犹言柳巷花街
柳弱花娇
形容女子苗条妍美
柳圣花神
喻指风流女子
柳下借阴
《淮南子·人间训》:“武王(周武王)廕暍人於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樾,树廕。后因以“柳下借阴”喻求人庇廕
柳巷花街
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
柳烟花雾
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
柳夭桃艳
形容女子貌美
柳腰花态
形容女子婀娜娇美的体态
柳腰莲脸
腰如柳,脸似莲。形容女性之美。亦代指美女
柳莺花燕
谓柳上莺歌,花间燕语。指美好的春景
柳营花市
犹言柳巷花街
柳营花阵
犹言柳巷花街
柳影花阴
指男女幽会之处。引申为男女情爱之事
柳折花残
比喻女子死或伤
松柏的成语
餐松啖柏 (cān sōng dàn biǎ)
餐松饮涧 (cān sōng yǐn jiàn)
苍松翠柏 (cāng sōng cuì bǎi)
鹤发松姿 (hè fà sōng zī)
鹤骨松筋 (hè gǔ sōng jīn)
鹤骨松姿 (hè gǔ sōng zī)
刻不容松 (kè bù róng sōng)
内紧外松 (nèi jǐn wài sōng)
皮松骨痒 (pí sōng gǔ yǎng)
皮松肉紧 (pí sōng ròu jǐn)
乔松之寿 (qiáo sōng zhī shòu)
青松落色 (qīng sōng luò sè)
石枯松老 (shí kū sōng lǎo)
寿同松乔 (shòu tóng sōng qiáo)
松柏寒盟 (sōng bǎi hán méng)
松柏后凋 (sōng bǎi hòu diāo)
松柏之茂 (sōng bǎi zhī mào)
松枝挂剑 (sōng zhī guà jiàn)
乔松之寿 岁寒知松柏 竹清松瘦 苍松翠柏 贞松劲柏 竹苞松茂 玉洁松贞 岁寒松柏 松柏后凋 松筠之节 松萝共倚 松乔之寿 松形鹤骨 松枝挂剑 松茂竹苞 松柏之茂 松柏之寿 松柏之志 鹤发松姿 鹤骨松筋 鹤骨松姿 刻不容松 松柏寒盟 餐松啖柏 餐松饮涧 衣宽带松
1 竹苞松茂
成语发音:zhú bāo sōng mào
成语释义:苞:茂盛。松竹繁茂。比喻家门兴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成语示例:
2 岁寒知松柏
成语发音:suì hán zhī sōng bǎi
成语释义: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成语出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成语示例:岁寒松柏当朝选,忠臣要剖葵心献。(明·王世贞《鸣凤记》第十六出)
3 松柏之寿
成语发音:sōng bǎi zhī shòu
成语释义:比喻长寿。
成语出处:
成语示例:
4 松柏后凋
成语发音:sōng bǎi hòu diāo
成语释义: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成语出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既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是适应时代的新发展。
首先,对继承传统的主要表现:一是对导引练形、保健脏腑健身养生思想的继承。二是对传统八段锦歌诀的继承。三是对八段锦八个固定图势的继承。
其次,对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
一是功法技术更加合理。不仅增加了起式、收式和每式间的衔接动作,而且调整了功法歌诀顺序,将“背后七颠百病消”移至最后一势,并规范了每势练习次数,使整套功法的结构、衔接等更加合理,功法时长、锻炼负荷等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身心特点和人体生理学规律。
在注重肢体锻炼的前提下,又丰富了意、气、形的操作内容,突出了起于桩、行于桩、止于桩的功法要求,加强了脊柱及肢体远端关节的锻炼,既强化了健身气功的项目特点,也提升了学练的效果。
二是功法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既提炼形成了功理要旨、健身效果、学练方法、练功阶段、教学练功须知等系列功法理论,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健康生活方式有了延展认知;既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视角进行了总结提升,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进行了诠释。
2、马王堆导引术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动作主要取自于《导引图》,从中选取了17 个动作。起势动作选取了导引图中的一个行气图式,为开始练功做好准备;收势动作通过三环抱气,起到引气归元、静养心神的作用。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编创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秘阴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功理符合健身气功的传统理论;动作设计围绕肢体进行开合提落、旋转屈伸、抻筋拔骨,符合体育运动的规律;
整套功法柔和缓慢,动作舒展大方、富于变化,并多旋转屈伸的练习,可以为习练者营造出惬意的练功意境;在习练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顺畅,以形导气,意引气行(以意引气);动作演练要求松紧交替,舒缓圆活,形意相随,身心合一。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许多动作都是通过四肢、躯干的旋转屈伸达到牵拉刺激脏腑的作用,这种旋转屈伸不仅作用于内脏,而且对身体各关节也有益处。
3、太极养生杖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取意“太极”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内外相谐等传统文化理念,借鉴《导引图》中持杖图像和“以丈(杖)通阴阳”表现功法特征,继承了传统持杖功法的精要,一套以器械导引肢体运动并配合呼吸、意念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功法。
整套功法动作柔和缓慢,舒展连绵,动静相间,意境优美,意气相随,好学易练。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的运动理念,以杖为导,引气运行,养神为先,以形相随。凡动静、开合、屈伸、进退,皆为杖动气起,杖到气至。在杖的上下、左右、前后诸方位的导引中,平心静气,意在气先,精神内守,形与神俱。
持杖练功,杖不仅引导着肢体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更大幅度地抻拉筋骨,而且还起到了按摩穴位、经络、脏腑的作用。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在运动过程中强调以腰为轴进行拧、转、屈、伸等全方位运动,并通过腰部动作带动脊柱进行运动。这套功法既可成套练习,又可单式或多势组合练习,动作柔和缓慢,舒展连绵,动静相间,意境优美,意气相随,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
长期练习对提高人体柔韧性、平衡能力等有良好效果、特别可以明显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
4、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汲取了调摄精神的摄生原理,精选了50余套导引养生功功法中的12式动作创编而成的。它是一套既强调调整呼吸,又主张摒除杂念,还注重调整形体的经络导引术。其动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理深意远,而且俏丽清新、简练易学。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每一法均是和谐对称的,具体表现为有左就有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高就有低,且每一个动作,均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包括手法、步法和身法等,可谓节节贯穿,上下相随,周而复始,无端往复,既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又若行云流水,相连无间。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强调“逢动必旋”,要求“动”从旋中始,“作”自绕中停。还特别重视“工于梢节”。所谓梢节,是指肢体远端的腕、踝、指、趾。习练功法时,要求动息相随,动缓息长。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简练易学,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对心肺功能有积极影响,身体形态、柔韧性、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均有改善明显,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能力有所加强。
5、大舞
健身气功•大舞以史料记载为依据,应用升、降、开、合的肢体动作,配合呼吸、意念,调理脏腑,疏通气血,培补元气,进而达到养生康复的目的。
健身气功•大舞的主要特点就是通利关节,以舞宣导,即通过髋、膝、踝、趾、肩、肘、腕、掌、指等关节的屈伸、环转等运动,来梳理、柔畅关节筋脉,调和、疏通肢体经络和气血。同时,通过抻、拉、旋转、震、揉等方法舞动躯干,达到疏导、通利躯干关节筋脉及相应经络和气血的目的。
功法注重以神引领舞姿,以愉悦滋润舞姿,以和谐的舞姿调和内心。舞姿的变化引导着全身运动,带动各关节、肌肉活动,起到调练形体的作用。因此,以神领舞、以舞调心也是健身气功•大舞的主要特点之一。
健身气功•大舞中身韵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意气相随中阴阳的开合变化。呼吸吐纳则是指在自然中鼓荡气息,即在舞动中,胸廓和腹部随着舞的抻、拉、旋转等变化,自然地扩张、收缩与起伏,呼吸也随之自然吐纳,在自然中鼓荡气息,达到揉按脏腑的作用。
习练者在习练功法时,要做到精神放松,呼吸自然,刚柔相济,柔和圆润,神韵相随应律而动。长期习练能提高上肢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及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对愤怒性、抑郁性等负性心境有改善效果,提升幸福感。
6、六字诀
六字诀,又称六字气诀,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健身方法。六字诀历史久远,流传广泛。现存最早的六字诀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
健身气功·六字诀保持传统六字诀功法的特色,在注重吐气发声的同时,配合科学合理的动作引导,起到内修、外练的作用。
本功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吹、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
在“嘘、呵、呼、 、吹、嘻”六字发声吐气基础上,配合了科学合理的动作导引,内调脏腑,外练筋骨,共同达到内壮脏腑、外健筋骨的养生康复作用。同时,强调“以形导气”,“意随气行”。整套功法中既没有复杂的意念观想,也没有高难度、大幅度、超负荷的动作。
对于“健身气功·六字诀”,根据习练对象的不同,要求并不一样。总的要求是,“吐气不出声”。具体来说,对于初学者,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轻声,乃至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
习练功法时,要始终保持全身放松、心情舒畅、思想安静。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对于动作幅度的大小、运动量的大小、呼吸的长短、练功次数的多少都要注意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练功结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保健功法,如搓手、擦面、全身拍打及散步等,以便从练功状态充分恢复到正常状态来。
健身气功·六字诀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字诀又具有独立性,亦可单独练习,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锻炼者对生理和心理状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7、五禽戏
“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在对传统五禽戏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编创的,便于广大群众习练。因此,动作力求简捷,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习练,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本功法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
本功法特别注意手指、脚趾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同时,还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
健身气功·五禽戏动作相对简单,容易学会,但要练得纯熟,动作细化、精化,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习练。因此,初学者必须先掌握动作的姿势变化和运行路线,搞清来龙去脉,初步做到“摇筋骨,动肢节”即可。
随后,在习练中要注意动作的细节,可采取上、下肢分解练习,再过渡到以腰为轴的完整动作习练,最后进行逐动、逐戏和完整功法的习练,使动作符合规范,并达到熟练的程度。
此时,就要注意动作和呼吸、意识、神韵的结合,充分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意境,真正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特别要提醒的是,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需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来进行。动作的速度、步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锻炼的时间、习练的遍数、运动量的大小都应很好把握。其原则是练功后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肌肉略感酸胀,但不感到太疲劳,不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8、易筋经
“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突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屈伸、扭转和牵拉,以及脊柱的旋转屈伸。
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动作舒展,伸筋拔骨;柔和匀称,协调美观;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是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特点。习练中要求习练者精神放松,形意合一;呼吸自然,贯穿始终;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配合发音。
健身气功·易筋经以其架式、意守部位、调息次数等变化,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对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
提高平衡能力、柔韧性和肌肉力量均有良好的影响,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同时对骨关节病、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如尿频尿急、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也有显著康复效应。
9、十二段锦
十二段锦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年)已有记载,是一套坐势练功的健身方法。
十二段锦属古代导引术,由十二段动作组成。用“锦”字来命名,表示作为一套完整的坐式导引功法,犹如一幅精美华贵、连绵不断的画卷。据考证,十二段锦之名称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徐文弼编辑的《寿世传真》一书,其功法内容则来自于“钟离八段锦法”。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继承了原功法动静结合、身心兼练的精髓,把按摩、导引、入静、存想等传统的气功方法融为一体,加强了颈部、肩部、腰部、腿部运动,注重全身性锻炼,具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效。
它不拘泥于古人之见,融传统性与时代性于一体,是对传统十二段锦的再次升华,是一套集修身养性、娱乐观赏于一体的健身功法。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以其意形相随、动息相合,动静相间、形神共养,强调伸展、注重按摩,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老年人动脉硬化风险、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脂肪含量等,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心脏机能、心脏神经的整体功能状态有积极作用。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功法介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