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的基本标准是:轻、高、快、稳。轻即体态轻盈,高即挺拔向上,快即舞姿娴熟,稳即老练稳健。另外,挺拔向上是贯穿芭蕾演员所有动作的基本体态,演员水平的高下,往往并不反映在旋转的多寡、跳跃的高低,而在轻盈、稳定、规范、纯净之余,举手投足都遵循“开、绷、直、圆”的要素,动作之间没有任何多余的“零碎”。
1芭蕾的手位
学习手的位置之前必须学好手的形态:大拇指尖要轻轻地碰到中指的指根处,其它的手指稍弯一些挨在一起放好。这种形态只是在初学时才要求这样做。因为那时学生还不能有意识地支配,控制自己的动作,因而手指容易紧张。以后,手的形态变得比较自然,大拇指不必碰中指,而是朝向手心既可。我国至今延用的是下面介绍的七个手位:
一位手
手自然下垂,胳膊肘和手腕处稍圆一些。手臂与手成椭圆形,放在身体的前面,手的中指相对,并留有一拳的距离。
二位手
手保持椭圆型,抬到横隔膜的高度。(上半身的中部,腰以上,胸以下的位置)但在动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胳膊肘和手指这两个支撑点的稳定。
三位手
在二位的基础继续上抬,放在额头的前上方,不要过分的向后摆,三位手就象是把头放在椭圆形的框子里。
四位手
左手不动,右手切回到二位,组成四位。它已是舞姿了。
五位手
左手不动,右手保持弯度成椭圆形。从手指尖开始慢慢向旁打开。在过程中胳膊肘和手指两个支撑点要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手要放在身体的前面一点,不要过分向后打开,起到一个延续双肩线条的作用。
六位手
右手不动,左手从三位手切回到二位,组成六位,形成舞姿。 七位手
右手不动,左手打开到旁边,双手相同地放在身体的两边。 结束
双手从七位(手心朝前)划一个小半圈,手心朝下,向两边伸长后,胳膊肘先弯曲下垂,逐渐收回到一位。结束。
在简单热身后开始基本素质的训练,先从压腿开始。压腿其实并不只是为了舞姿的优美,而是它在健身方面还有许多好处,例如: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减轻肌肉的疲劳感、可以塑造肌肉的线条等等。压腿属于静力拉伸,每次压过之后,还要进行动力拉伸(踢腿)的练习。由于踢腿是比较剧烈的动作,所以还有提高力量和减肥的效果。
芭蕾的站立姿态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要求肩部下沉,从而突出胸部和颈部的美好线条;要求腿部收紧腰部直立,以使姿态挺拔仪态端庄……这个简单的动作除了美观,它对健康和减肥也有直接的帮助。一些学员由于不良习惯给形体造成了伤害,例如:很多人喜欢长时间用一侧肩膀背包,结果使两个肩膀发展得不平衡(一肩高一肩低);再如,很多人错误理解“抬头挺胸”的动作,做成了“塌腰撅臀”,结果使得腰肌软弱无力、腹部日渐突起,而且由于错误用力极可能导致腰部过早老化。
而芭蕾的站姿则能让你感觉人长高了几厘米,可以让你的身线看上去更柔美。教练会在你练习的时候嘱咐你:想象自己是一位公主,很清高,很美丽……通过这样的“内外兼修”,形体与气质都练就出来了。
一、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
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前行。
[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二拍移转)。
手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
3-4:原地右脚“踏”二次,双手体前内“抹”外“摊”
5-8: 做1-4反向动作。
训练提示:
1、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2、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
一)东北秧歌——哏俏脆幽默、热情爽朗它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城乡、为刚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舞蹈。
它的基本动律特征是:身体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迅速且扎实。常用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颤步等。膝盖部分呈规律性提、顿可分为硬屈伸和软屈伸,与腰胯的扭摆要求和谐一致。上肢动作主要由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绕腕,即前后画横“8”字而形成。
东北秧歌常用的舞蹈道具是手绢,手绢花的动作技巧可谓丰富多彩、秒不可言,常用的有:挽花、缠花、胸花、片花、抖花、上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等等。
①东北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哏劲”,这种“哏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与原来秧歌表演中踩高跷的动作技术亦有关
秧歌的基本律动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属于“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颤步、顿步、自由步等,这些舞步的动律大多不太强烈,动作幅度不大,表现出稳重、健壮、大方、开朗、淳朴、豪爽之风。“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眼、俏等美的慰藉。“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
“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③东北秧歌的节奏特点: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该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
④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因其多样的节奏变化和丰富的曲牌传送多样的感情,因而使得东北秧歌舞蹈感情丰富、性格多样。
膝关节由下股骨,上胫骨和髌骨组成。它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属于滑车关节。
膝关节的关节囊薄而松散。它附着在每个关节面的周边,并通过韧带加强,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韧带包括:
1、髌韧带
它是股四头肌肌腱的中央纤维索,从髌骨向下延伸到胫骨转子。髌韧带平坦而结实,其浅表纤维穿过髌骨并连接股四头肌肌腱。
2、腓侧副韧带
它是一种坚韧的纤维索,起源于股骨的外上髁,向下延伸到腓骨的头部。韧带表面多由股二头肌腱覆盖,股骨腱与外侧半月板不直接相连。
3、胫骨副韧带
宽扁平束,位于膝关节的内侧后部。从股骨的内侧上髁,它向下连接到内侧胫骨髁和相邻的骨体,并与关节囊和内侧半月板紧密连接。胫骨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在伸展膝盖时是紧张的,在弯曲膝盖时是松弛的,而当半膝弯曲时最松弛。因此,允许膝关节在半屈曲位置进行一些内旋转和外旋。
4、斜韧带
它从半膜肌腱延伸,从内侧胫骨髁开始,向外倾斜向上,在股骨外侧髁末端,并将一些纤维与关节囊融合,以防止膝关节过度伸展。
5、膝关节的十字韧带
位于膝关节中间,非常结实,坚韧。它由滑膜衬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十字韧带(ACL)起源于小腿的内侧部分并从胫骨髁间区域下降,与外侧半月板的前角愈合。纤维以扇形方式附接到外侧股骨髁的内侧。
后十字韧带比前十字韧带更短,更强壮,更垂直。从胫骨髁间隆起的后侧,向内侧倾斜向上,附着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
膝关节十字韧带牢固地连接股骨和胫骨,这可以防止胫骨沿着股骨向前和向后移动。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伸展最紧张的,可以防止胫骨向前移动。后十字韧带是膝关节屈曲最紧张的,可以防止胫骨后倾。
一般来说,膝关节只能进行屈曲和伸展,因为此时它是滑车状的。在屈曲位置,髌骨向上移动。此时,膝关节是双髁的,因此它可以进行屈曲和伸展,以及轻微的内旋和外旋运动。由于膝关节两侧存在侧副韧带,因此不能进行牵开和伸展。
扩展资料:
膝关节的辅助结构:
膝关节的滑膜层是整个身体中最宽和最复杂的。 它附着于关节的每个骨的关节表面的周边并覆盖除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之外的所有结构。
滑膜位于髌骨的上缘上方并向上突出以形成股四头肌腱与股骨体下部之间约5cm深的髌上囊。
在髌骨下方的中线的两侧,滑膜层的一部分突出到关节腔中,形成一对在褶皱中具有脂肪组织的翼状褶皱,填充关节腔中的空间。 还存在未与关节腔连接的滑膜囊,例如位于髌韧带和上胫骨之间的深髌下囊。
-膝关节
堆谐,汉语称“踢踏舞”。舞蹈时膝关节松弛,脚下灵活,以踢、踏、悠、跳等脚部动作踏出有规律,有变化的各种节奏点来表达情感,形成堆谐朴实自如,轻捷灵活的风格特点。
藏族民间舞蹈共同动律特点: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有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能有丝毫的主动。
藏舞常用的脚位:自然位、丁字步位。常用手位:双手在胯旁或前后悠摆(踢踏舞)
踢踏舞基本舞步1、第一基本步2、退踏步3、拾踏步4、嘀嗒步5、连三步6、七下退踏步7、悠踢步
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么,下面就由我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是什么 篇11、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1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1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1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1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1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1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2、藏族舞是什么
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3、藏族舞的活动仪式
望堆举行"望果节"时,为筹备活动,人们较平日更早地开始忙碌。妇女们点燃场院的炉灶,开始了煮茶、捣奶……;男人们忙着支撑帐篷、布置铺满兽皮的观礼座席、在场院南边已垒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麦等。近中午时分,"望果节"的庆典会场终于布置就绪。在主人热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乡宾客依次就座于嘉宾席,并接受主人献上的青稞酒,按习俗用中指蘸酒挥弹三次,以表示对天地诸神的敬重。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是什么 篇2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三个方面:身姿稳定、手臂晃摆、脚步颤踏。
1、身姿稳定
体态自然放松,重心微微向前倾,脚位一般都是小八字位,身姿要保持稳定。
2、手臂晃摆
双手扶胯或者双手放在身体两旁松弛状态,身体上下小幅度的颤动,全身不要紧绷,松弛。
3、脚步颤踏
膝关节不断做出连绵柔韧的屈伸,带动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呈现出自然摇摆的状态。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是什么 篇3一基本步伐二手形三脚位
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平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单靠步
⑥ 连靠步
⑦ 长靠步
锅庄 踢踏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平行。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
3.小颤
“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
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前行。
[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二拍移转)。
手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
3-4:原地右脚“踏”二次,双手体前内“抹”外“摊”
5-8: 做1-4反向动作。
训练提示:
1、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2、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
颤膝动律中膝盖是做小而快的动作。颤膝动作是藏族舞蹈中的一个动作,颤膝时突出小而快或者是慢而柔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
颤膝是以膝盖的上下运动为主,贯穿在藏族所有动作中,连绵不断的屈伸动作。藏族舞蹈中的颤膝可分为小颤、大颤、柔颤、硬颤等不同的颤法。连续不断的颤动或屈伸,在步伐上形成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藏族舞蹈的手臂动作大都是附随而动,而不是成为主动。
不管是屈伸还是颤动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既要有柔韧性还要有弹性。而且颤膝对于藏族民族舞蹈的重要非常之大,因此学习藏舞应把”颤膝"的训练作为藏舞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和重点训练内容,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藏舞的精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