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本土优秀文化

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本土优秀文化,第1张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对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它能够直接而又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感情,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学前期正是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音乐教育在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奠定文化艺术修养基础等方面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指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我们应该看到,孩子们中将来去当音乐家的毕竟是很少的,许多孩子长大后只是成为倾听、欣赏音乐的人,那我们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要做到这些,就应该从孩子抓起,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音乐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修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儿童的各方面发展更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舟曲县,具有甘南的“小江南”之称,境内山河纵横、水草丰美,面积达300918平方公里,总人口有1347万人,藏族占3267%,属北亚热带大陆湿润性气候。优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悠久绚烂的历史文化,舟曲的祖辈们在这片美丽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继往开来,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且沿袭革故,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多姿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事象,促进了舟曲民间民俗文化的初步繁荣。

当地幼儿深受周围环境中这些本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对此有浓厚的探索兴趣。为此我们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优秀文化,以幼儿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兴趣、能力、需要,从弘扬本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入手,着重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使幼儿萌发感受本土文化的兴趣,启迪幼儿创造本土文化的意识,并在与幼儿一起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创编了一系列取材于舟曲民间生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儿童歌曲、舞蹈以及适合幼儿的节奏乐曲,同时,我们不断探索、建构、优化具有本土文化教育特色的园本课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系列论文(一):让幼儿走进多彩的本土民歌世界。

唱歌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活动,在他们心情愉快时,还会咿咿呀呀地自哼自唱,歌唱是孩子们最轻松自在的表达、抒发和交流的艺术活动。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对歌唱的作用和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歌唱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而又具实效的途径。

然而,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传统艺术是每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够亲身感受得到、触摸得到的。因此,我们在唱歌教学中融入了本土音乐素材,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联的本土音乐,充满了生命力。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民族文化中学习,产生了触动心灵和情感的巨大力量。这样,情感教育就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艺术的感染渗入儿童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文明的行为和民族的精神和气质。

1.1 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本土音乐的兴趣。幼儿本土音乐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让幼儿在有趣的民间音乐教学活动中陶冶性情和品格,逐步认识和了解本土民间音乐。我们精心筛选了一些优秀、健康、积极向上的民间歌曲,渗透于幼儿唱歌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我们注重通过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因此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去看、去听、去摸、去感知,使他们获取的物体直观、形象、具体,印象便会更深刻、更容易产生学习的愿望。

同时,我们录制了一些光碟和磁带,在课休时间组织幼儿自由欣赏。因为这些音乐素材都取自孩子们身边,所以大家兴趣特别高,如在欣赏《牛儿,你和我交上了好朋友》这首歌曲时,教室内气氛活跃,有几位男孩子当场作秀表演耕地、喊牛等情景,孩子们纷纷讨论自己见过的牛和牛的一些本领。短短的几分钟,有些幼儿已经能够基本哼唱歌曲,一段随意的欣赏超乎了预期的效果。

在音乐活动室四周的墙壁上,我们布置了贴画。如:少数民族的服饰,民族舞蹈示意图,一些有情节的插图等,并设立了本土民族音乐区,摆放了舟曲民族头饰、腰带、口弦等,通过幼儿的欣赏、交流、摆弄等,感受民间音乐的美,逐步萌发了孩子们对本土音乐的兴趣。通过“听”和“看”,潜移默化地使民间音乐在幼儿脑中扎下了根,调动了他们对本土音乐的兴趣,产生了对本土音乐的强烈学习欲望。

1.2 采用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促使幼儿主动学习。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因此,我们采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让幼儿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中,自然地学习民间歌曲。

如以《红红的灯会》这首歌为例。舟曲每逢正月十九,是一个类似过年的喜庆大节,各村各寨都把自己所供奉的“婆婆”(菩萨)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在晚上抬着轿子,按“婆婆”排位大小依次游街,广大市民则以挂荷包、挂红袍、钻轿子等形式来祝贺一年的风调雨顺和祈求来年一切如意。这天晚上,舟曲的大街小巷搭满松棚,松棚的顶上和两侧则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五彩缤纷的灯笼交相辉映,使小城亮如白昼。《红红的灯会》正是歌唱了舟曲正月十九传统灯会的情景,当老师拿出一些正月十九晚上拍的时,身临其境的感觉早已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接着引导幼儿欣赏配有《红红的灯会》这首歌曲的CD碟片,充分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的欲望。由于这首歌来自幼儿的生活,活动前老师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和启发,幼儿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唱得欢快活泼、充满情趣。

老师的语言在教学中也起到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运用的语言生动与否是和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对音乐的接受成正比的。如幼儿在学习歌曲《请你再到舟曲来》时,老师用神秘的语气讲述翠峰山的古老,用自豪的语气及表情讲述拉尕山的秀丽,用热情的口吻表达舟曲人向客人送花、献哈达的情景。这样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起伏的节奏,由于幼儿理解了歌曲中的情感,孩子们很自然的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欢迎远方客人来舟曲的情感融入到唱歌中。

1.3 将本土歌曲和主题活动有机结合,灵活地选择民间歌曲。舟曲本土民间歌曲形式多样,扩展了幼儿音乐表现的内容。民间歌曲内容的丰富性,为幼儿的唱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每一学期中,我们都要进行各种主题活动,同时又根据各主题选择相应的民间歌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2007年秋季学期国庆节时,教唱《拉尕山寨》这首歌,使幼儿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在2008年春季学期第四周举行的“春姑娘来了”主题活动中,学习舟曲民歌《放风筝》,老师通过谈话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景象:柳树发芽,花开了,草绿了,小朋友都到操场上放风筝……然后出示舟曲“社火”中的放风筝片段,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优美的曲调,引导幼儿充分体会春到舟曲的美丽景象,培养了他们热爱舟曲、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幼儿在接受民间歌曲的过程中,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民间歌曲,不能完全理解民间歌曲所传递给他们的全部内涵。但是,这些带有浓郁民族艺术氛围的内容和形式,随着唱歌所渗透给孩子的民族精神,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在他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2.系列论文(二):本土民族舞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渗透。

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理想方式。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能得到动作的协调和灵活性的训练,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开拓。而在本土文化的长河中,民间舞蹈总是以其神奇的魅力熠熠发出绚丽的光泽。

舟曲县是一座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偏远小县,具有藏族特色的民间舞艺术历史悠久且形式多样,是舟曲的风俗习惯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最直率、最真挚的表现,蕴藏着广阔博大的民族文化内涵,传颂着舟曲人民自爱、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质朴、勤奋、乐观的民族神韵。在各类舞蹈艺术中,民族舞蹈既是源,也是流,没有学习、继承就没有发展,并且民间舞以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内涵,既能满足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又能满足孩子们的审美需求。

因此,在幼儿园,我们充分挖掘一些优秀地、适合幼儿的本土民族舞蹈素材,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兴趣为切入点,向广大幼儿普及本土民族舞蹈文化,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1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本土民族舞文化。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舟曲的民族舞音乐曲调活泼、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幼儿也十分喜欢这类音乐作品。鲜明的情绪色彩容易感染幼儿,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有强烈节奏特点的旋律则常常会引起孩子们的动作反应,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打拍子,晃动身体或做动作。因此,我们经常组织幼儿观看和参加一些舟曲的民间文艺活动,并利用孩子们吃早点前及课余休息的这段时间,播放一些欢快、优美的舟曲民族舞音乐,并讲解音乐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配上具有典型民族特点的动作,同时告诉孩子这些动作所表达的含义,让幼儿初步感受自己家乡的本土舞蹈艺术。

如在寒假期间,我们充分利用社会及家庭方面的教育资源,激发幼儿和家长观看舟曲春节期间的“社火”系列活动,并在新学期组织幼儿大胆地讲述或表演自己所看到的“社火”。其中有一位叫杨雪萍的大班小朋友,不但会完整地演唱“社火”曲――《担水》,而且把担水的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同时,我们还组织幼儿观看一些舟曲民间传说故事和民间舞表演,这些生动的民间传说和独特古朴的舞蹈都产生于舟曲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它用舟曲人自己的美学观点,向幼儿展示了一幅幅舟曲祖辈们生活的生动画面。

丰富的本土舞蹈音乐开拓了幼儿的视野,多彩的本土音乐方式吸引了幼儿的视线,经常、持久的音乐熏陶使幼儿对本土民族舞的爱好大大增加,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本土文化的兴趣。

2.2 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本土民族舞文化。有了日常生活中初步感受的经验,再加上孩子们自己在社区接触到的一些知识,孩子们学习起本土民族舞就容易得多了。我们深入民间,大量收集合适的本土民族文化方面的舞蹈音乐材料,并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浅显易懂的能被幼儿所接受的舞蹈音乐材料,整理汇编,既保留本土民族舞原有的风格,又适合幼儿特点。学习本土民族舞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既先学习民族舞中最具典型特点的动作,如《放风筝》的颤膝、平步、放风筝,《锅庄》中的弹口弦、背水等,有了这些动作基础,而后再将各动作贯穿起来,学习成品舞便得心应手。

例如学习本土民族舞《多迪锅》,在日常接触中孩子们了解了“多迪锅”的传说,感受到了青年扎海和姑娘达玛的聪慧和善良,也憎恶国王的可耻,向往着五月初五时,人们采花、唱歌、跳舞,互送吉祥、祝福健康、崇尚和平的美好情景。了解了舟曲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幸福新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教授基本动作时,我们提醒幼儿想象翠绿的香柏树,洁白的枇杷花;美丽的鲜花,绿色的草原,身穿漂亮服装的藏族小伙子和姑娘们,载歌载舞,互赠鲜花……。要求幼儿做动作时,动作要舒展、欢快、情绪上要热情奔放。并观看碟片,再次欣赏舞蹈《多迪锅》,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动作。经过启发,再加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捧花、弹口弦的基本动作,孩子们心领神会,动作也符合要求,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会了基本动作,再将动作一贯穿,结合孩子们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一段完整的成品舞,孩子们很轻松地学会了。

2.3 创作活动中表演本土民族舞。通过上两个环节的准备,幼儿基本上掌握了舟曲民族舞的动作特点。舟曲民族舞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一旦为孩子所接受,必然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他们的心趣交相映照,这时教师引导幼儿来创编舞蹈动作,可以充分发掘幼儿的潜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孩子们在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把已熟练掌握的动作编入歌曲,边唱边舞,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如在学会舟曲民间歌曲《拉尕山寨》后,我们要求班上的孩子用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结果孩子们积极举手参与创作表演,最后用采花、捧花、背背篓下山等动作,完整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歌曲内容。再如舞蹈《请你再到舟曲来》,这本来是一节新授舞蹈课,将它改为创编课,幼儿积极性很高。经过提醒,孩子们在以前积累动作的前提下,以膝盖的颤动与屈伸为基础,应用上肢捧花、献花、靠步、弹口弦等动作表达了舟曲人热爱劳动,向远方来客献花的愉快情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由于这是幼儿自己的创作,幼儿的表演兴趣高昂,经过整理,由幼儿主创的舞蹈《请你再到舟曲来》被定为舟曲县幼儿园幼儿晨练曲目。

2.4 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本土民族舞特色。有了感受、学习、表演的实践,孩子们掌握本土民族舞的水平则会更进一步,其复习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欣赏一些优秀的本土民族舞蹈作品,从中寻找舞蹈作品的动作素材和民族性。一段优秀的民族舞作品都有两个特点:一方面立足于人们生活的原貌,从中提取丰富的动作形象;另一方面则涉取了本民族的舞蹈文化,创作出有地方特点、有韵律地动作语言,使作品既有情趣,又有自己的属性。幼儿的心灵是一个博大而又透亮的水晶体,有着无限的可塑性。幼儿学习和欣赏本土民族舞蹈作品,不只是为了让幼儿拥有自己民族属性或自身光彩,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还是一种“育人”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民族的特色,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自幼热爱民间舞艺术的美好情怀。

结合舟曲县创建的“和谐舟曲、活力舟曲、平安舟曲、发展舟曲、魅力舟曲、富裕舟曲”这一特色活动,在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美化家乡,增强幼儿环保意识教育的同时,我们创编出舞蹈《丰收花鞭》。孩子们在欣赏中发现,里面的舞蹈动作大部分是人民劳动情境的再现。舞蹈节奏爽朗,情绪红火,构图清晰,调度灵活,当花鞭在舞台上挥动,孩子们的欢快之心、兴奋之心、喜乐之心得以充分的表露,同时又结合着外来舞蹈跨部的扭动,把舟曲民族的律动与引进舞蹈的形态自然贴切地融为一体,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感;既有地域性,又有时尚味,给孩子以亲切与清新的感受。通过欣赏《放风筝》、《牛儿,你和我交上了朋友》、《红红的灯会》等,引发了幼儿的本土舞意识,使舟曲民族舞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为本土民族得以健康地发展,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由此可见,在幼儿舞蹈中渗透本土民族舞蹈,不但继承和发展了本土民族舞,而且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崇尚和平的情感,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全面发展。虽然这需要指导者细心的研究与耐心的探索,但幼儿灿烂而又真挚的笑容,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和喜悦。

3.系列论文(三):民间音乐在幼儿打击乐活动中的开展。

音乐是在时间中运动的艺术,凡是在时间中运动的事物,都存在着节奏,节奏是它们的本质特征。在音乐中,可以有不带确切音高的音乐,比如:各种鼓乐、民间打击乐等,但是没有不带有节奏的“音乐”。可以说,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最基本的音乐元素,为什么没有经过任何学习的幼儿就会有自发地跟随音乐的表现呢?就是因为人们生命本身就有着丰富的节奏形式,音乐的各种要素中节奏与人的心理联系最直接,关系最密切。节奏是富有生命意义的要素,感知节奏是人们的本能。

舟曲民间音乐内容十分丰富,且形式多样,它产生于劳动生活,汇集了舟曲各民族的特色,包揽了许多种音乐的表现形式,然而目前幼儿教学中,我们所开展的音乐活动形式单一,适合幼儿的音乐素材很少,对幼儿音乐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很有限。而形式各异、体裁纷呈的舟曲民间音乐融入到幼儿的打击乐活动中,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它既容易走进幼儿的心灵,为幼儿所理解接受,同时又便于收集、易于使用。

3.1 认识本土特色乐器,培养音乐情趣。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一些本土特色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我们在音乐活动室内,布置打击乐器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辩别各种乐器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活动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老师们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口弦、三角铁、竹筷、钹、喇叭、小鼓、竹板,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舟曲特色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了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我们鼓励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下大雨和小雨能让幼儿认识一些常见乐器――串铃、铃鼓、沙筒,小鸟的叫声、小河的流水能让幼儿认识本土乐器――口弦、竹板等,然后引导幼儿选择适合与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选择适合鸟声、水声的乐器,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3.2 熟悉乐曲,提高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打击乐器是根据音乐进行的,倾听音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舟曲民间音乐取材于民间,反映着幼儿的周边生活。首先,我们引导幼儿了解歌曲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打击乐的兴趣性和表现力。然后,鼓励幼儿仔细听,感受音乐的性质、力度、速度、节奏及段落等,在听音乐的基础上随音乐拍手逐渐熟悉音乐。

如在学习《喜庆丰收年》时,我们先引导幼儿看,然后逐步讲述舟曲的先辈们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和高兴,每逢丰收便各自拿起锅碗瓢盆,载歌载舞地进行庆祝,一直发展到现在这段音乐《喜庆丰收年》。鼓励幼儿大胆地选择乐器,来随音乐打节奏,表现内心的喜悦之情。在学习《舟曲秧歌》时,因为旋律是大家所熟悉的,有些幼儿还会轻声哼唱,经过鼓励,幼儿大胆地拿起钹、锣、小鼓等乐器,开始为音乐打节奏,幼儿的兴趣不断高涨。

3.3 随音乐打击乐器,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舟曲民间音乐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从各方面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民间音乐中大量健康富有幼儿情趣的歌曲,为幼儿提供了发展良好性格品质的途径。在打击乐活动中,性格孤僻的幼儿变得活泼起来,由于注重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使胆小、不善于表现的幼儿增强了自信心。

比如在2007年“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中,大班幼儿表演了打击乐《多迪锅》,由于《多迪锅》是舟曲一首比较传统的民歌,它的舞蹈形式也是幼儿所熟悉的,在幼儿学习、排练的过程中,一些平时胆小的孩子都要争着参加演奏,穿上演出服,他们就成了自信的小小演奏家。在演出中,孩子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打下了基础。

由于民间音乐来自生活,老少皆宜,深深吸引着幼儿,激发了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孩子们从学打节奏到创编花样动作,兴趣始终很高,只要一有空,便会拿起乐器敲打敲打,有时还会一边讨论一边打节奏。由于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从唱、跳到敲、打,面面俱到,丰富了音乐活动的内容,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幼儿的综合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教学,幼儿不但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本土音乐,也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达到了“从听入手、动在其中、激发情感、培养素质”的目标。

网上有看到瑶族的百度问题,这个是最佳答案呢,你要是觉得好就用吧:

人口为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聚居。使用瑶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 瑶语支。瑶语是三种语言的总称,包括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各地瑶族人的语言差别很大,往往不能互相通话。瑶族人通常能用壮语和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瑶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莫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 。

因不同的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还有几十种不同的称谓,如“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茶山瑶”、“背篓瑶”等。称谓中因都有“瑶”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瑶族。由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同,瑶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副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以使用长鼓作舞而得名。鼓有大小两种,大长鼓俗称“黄泥鼓”,瑶语“尼网雍”。最早为祭盘王时所跳。盘王为瑶族崇奉的始祖神。相传盘王一日携子上山打猎,时遇大山羊,捉之,不幸被羊踢倒,掀死于梓树下。王妃痛极,命众子四山搜索,杀了那头山羊;又令用一节梓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并糊以黄泥浆。在为王追悼时,其子怒击长鼓,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伸冤。此后即被沿袭下来。传说反映了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及崇神观念。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长鼓舞又加入了新的表现内容,并不限于祭祀场合表演,同时鼓的制作也逐步趋向完善。�

大小长鼓两头均呈喇叭状。小长鼓腰短,长约825公分,鼓头直径约132公分,羊皮蒙面用竹圈箍紧,大长鼓腰长,约有110公分,鼓头直径24公分,用系着铁勾的棕绳绷紧鼓面,绳子之间插入竹片用以调节鼓皮的松紧度。鼓身均绘有飞龙飞凤等图案,并系有彩带。�

“长鼓舞”打法有文、武之分。小长鼓(又名文长鼓和花鼓)动作柔和、灵巧;大长鼓(又名 武长鼓)动作粗犷有力。二者均有固定的曲调及歌词与之相配,有统一的击鼓节奏。一般是且唱且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舞蹈的基本动作也是从这些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长鼓舞”在瑶族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一般是在瑶族传统习俗“祭盘王”和逢年过节串村走寨闹圩场时表演,也有新屋落成及其他喜庆的日子里跳,以示祈祷和庆贺。�

小长鼓打法各地说法不一,广西金秀地区归结为两种,一为“36套、72层”,并有打鼓口诀。36套即36个动作,72层即每一动作换方向做两遍。而一个动作又有“高桩、中桩、矮桩” 三种姿态,即“高桩”鼓在头顶上方转动,双腿微蹲;“中桩”鼓在腹部转动,双腿半蹲; “低桩”鼓在膝部转动,双腿全蹲。长鼓队由十人组成,四人打长鼓(二女二男),四人打锣鼓镲,一人吹横笛,一人扛旗(白底、青边,上面写着瑶族祖传家书“过山榜”)。长鼓队由中门(正门)入,先拜祖宗香火,然后鼓手互拜,将鼓举起说一些吉利话就开始打起来,边舞边唱“盘王歌”,二人一组轮番跳,当围观人多时,为使大家看到即登八仙桌表演。二为“十二套打法”,即用鼓点模拟找地、量地、平地、整地、扛木、锯木、凿木、抖木、安门、安瓦、种柱、庆功等动作。�

小长鼓的打法为左手横握鼓腰中部,上下翻动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主要动作有:①“打鼓花”,分“小花”、“大花”两种,打“小花”鼓在胸前绕腕转动,右手拍击两次鼓面,双脚左右旁靠步,并膝下蹲。打“大花”鼓在头部上方转动,先作“小花”动作,转身旁靠步,并膝下蹲,再接“大花”动作。②“半蹲打鼓”,双脚八字半蹲,旁靠步成“丁”字形,转身时背鼓拍击。③“圆圈鼓”,双脚先走圆圈,靠步稍蹲,然后退步,踹腿转身。④ “半蹲磨鼓”双膝为轴,带动上身作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

大长鼓分公鼓、母鼓两种,因击打时要先用湿黄泥涂糊鼓面校准鼓音,故亦称黄泥鼓。公鼓音色高亢激越,母鼓音色浑厚洪亮,一并击之,具有和谐效果。黄泥鼓舞以母鼓为中心,周围配合四支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着横背于胸前,以双手拍击;公鼓则竖起以左手持握,右手拍击。舞时,以母鼓手为轴心,公鼓手围成外圈顺时针方向跳转。女歌手围成内圈逆时针方向跳转。如此循环。其中母鼓鼓点最为重要,为群舞节奏的枢纽,公鼓应合母鼓鼓点敲打,技巧较难。�

在广西其它瑶族地区,长鼓舞的动作与风格又各不相同。如龙胜长鼓舞,由女子四人跳,均左手持鼓腰,手腕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动作有:横拍鼓、竖拍鼓、斜拍鼓、背拍鼓、摇拍鼓等。脚下有:前后推拉步、原地颤动、蹲扭转、绕圈、走对角、后单脚踢鼓等。身体稍前倾或后仰、也有扭旋上身的动作。头的方向一般随鼓变换,与舞蹈配合自然。整个舞蹈特点柔韧有致,其中膝部自然屈伸、颤动则尤添风韵。又如富川有一种两丈余的大长鼓,需用绳吊起,由二人轮番击之,用以伴奏,甚有气势。又有贺县一种长鼓舞,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别具一格。�

长鼓舞在湖南瑶族地区亦甚流行。因当地民间乐器发达,种类不少,故常有舞乐合演的情况 。如长鼓锣笙舞,其打法略似长鼓舞。唯加入锣、笙等乐器作只奏不舞的配合表演。多于冬 至酬神时集聚庙堂进行。舞时,由七人面对神桌站一横排,互相错开,第一人打锣,第二人 打长鼓,第三人打鼓,第四人吹笙,第五人打长鼓,第六人吹笙,第七人吹牛角。起始吹“迎圣”曲,做“迎圣”动作;接吹“起拜”曲,做四个方位“起拜”动作;再吹“行路”曲 ,由吹牛角者领头,围方桌逆时针方向做“行路”动作,一圈后接吹“梅花”曲,围方桌穿梅花,做“大、小梅花”动作。此时舞者情绪热烈,吹起口哨,打起“哦呵”,跳起“欢鼓 ”动作,场面十分热闹(以上几种不同名称动作均为长鼓舞击打动作,一般不表现具体内容) 。�

此舞有时也跟着“行香”队伍(抬神游行),在行进途中人们围拜神像时停下表演。�

长鼓舞在广东连南排瑶亦甚流行。“长鼓”,瑶语称之为“汪嘟”(即“横鼓”或“花鼓”)。多于当地耍歌堂盛会中表演。“耍歌堂”为排瑶最隆盛节日,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三天到九天,多于农历十月十六日开始,相传该日系盘古王妃生辰。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做糍粑,杀鸡杀鸭,宰猪锥牛,不分男女老少,倾巢出动,远近亲友亦来观光。在宽阔平坦的歌堂坪里,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尽情欢歌外,便是围观长鼓舞表演。携鼓盛装的青年们,头缠红巾,上插雉羽,在芒锣、牛角、口呐及歌曲的配合下,随乐起舞,歌声悠扬,器乐齐奏,“砰蓬”、“砰蓬”的长鼓之音震动山岗,波及邻乡,气氛异常热烈。�

关于排瑶长鼓,当地流传着一段神话,说从前有一仙女化成的瑶族姑娘到瑶山游赏,同瑶族牧人唐冬比相恋,结为夫妇,后来仙女被上天召回,临别时,嘱令冬比可往南山伐木造长鼓 ,于十月十六日击之,则可升天相聚。唐冬比历尽艰辛,战胜险情,终于完成仙女所托,与仙女在天上团聚。从此,长鼓舞在瑶家流传至今。�

皋瑶长鼓舞为广场性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二人以上成双即可表演。多人舞队形可成两横排、两竖排、或围成圆圈。二人舞为双方左侧相对,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多人舞为一人领先半拍,其余慢半拍。在“耍歌堂”的节日里,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舞动,其场面是十分壮观的。长鼓舞一般不表现具体内容,多为表达欢乐的情绪。

祭祀舞--瑶族敬奉盘王的习俗,渊源甚早。晋干宝《搜神记》中已有“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瓠父”的记载。相沿至今仍未绝迹。如旧时瑶族,家家供其本主,片肉醇酒,必享王而后食。且兼信多神,各地社庙香火终年不断,请神驱邪活动频繁。这种祭祀仪式常由师公、道公主持。其中舞蹈称师公舞、道公舞,细目甚多,且因地而异。

师公舞有“杀吊猪”流传广西金秀地区。系多年举行一次的隆重祭典“做洪门”中的组舞之一。其程序如下:师公围绕吊起的猪笼作法毕,复由手持法剑、利棍的师公环绕笼边起舞。边刺猪的喉部,使之怪叫,最终将猪杀死,肉分与众人炙食,以表示除了兽害。舞者腿部基本动作为曲蹲旁点步,双手握棍变换不同方向而舞。�

又有女游舞,亦系“做洪门”组舞之一,叙说神话中龙王的三女儿被洪门盛会的鼓声引动,于是浮出水面扮作一个秀丽的瑶族少女加入其中,并随歌欢舞,与众共享娱神之乐。舞者时而伏地晃身,时而立起抖肩,节奏由慢到快,动作先柔后刚,层次分明,形象生动。�

另有流行金秀一带的捉龟舞。原系传统祭典“盘王舞”中的组舞之一。瑶族将龟视作吉祥物,此舞即表现捉龟供神的全过程。由师公四人手执小镲围作一圈共同进行。其顺序为:一察看、二围篼、三戳引、四捉龟、五翻倒、六破肚、七洗净、八砍、九煎、十铲起、十一摆设、十二供神、十三分吃、十四折网。舞蹈动作灵敏轻捷,谐谑含趣。多以碎步慢跑,做对角交叉动作。每组动作双膝均按节拍屈伸。完成一组动作后皆有收尾。�

又有“走潮”流行湖南江华县。舞者最少为十二人,多者不限。舞时随锣鼓前导,动作有“穿四方”、“穿十字”、“穿五点梅花”、“穿葫芦”,以及“鲤鱼上滩”等。“鲤鱼上滩”为三人一组,彼此跳来跳去互换位置。此舞多于丧事上由师公领跳,余者各持铃儿、旗、纸花等物随后。�

又有“藤拐舞”流传广西上林县。道具为一5尺长藤条,缠以彩纸,两端系小铜铃及纸花。 �

传说在古代战争中,当瑶族祖先遭受覆灭的危急时刻,其中一人曾于峭壁上攀藤而下,幸免于难,后人遂将此长藤视为一种神物。另外又有以藤拐喻天上彩虹,象征吉祥的说法。舞时,师公用右脚踩藤拐下端,上端从右臂后弯上肩部,用右手执着,对神龛三叩,然后在鼓乐伴奏下,以一步跳单扛腿,双手执藤拐两端,按节拍晃动于左、右,围圈而跳。每至一角即在原地左、右各晃三次,表示“拜祷”。拜过四方后,速奔入内室,转而背出另一戴面具扮“盘王”(或其它神)的师公。舞者将藤拐扛于右肩,其余动作如前。将“盘王”安坐于堂中后,便下拜敬酒。随即吟唱一歌,歌词多为表达奉献心愿。同时围绕盘王扮演者跳一段缝衣舞,模拟纺织、染布、洗洒、裁剪、穿针、缝衣、钉扣种种动作。最后为“盘王”披上衣衫,背还内室。�

又有伞舞,流行湖南江华县,传说盘王出祖穴千家洞后,带领他的族民飘湖过海,中途遇大风雨,盘王以伞抵御,遂相安无事。后即据此制舞,以赞盘王神威。此舞多由师公在丧祭日表演。舞者左手撑伞,右手握折扇而跳,有身旁转伞、绕八字伞、绕半边伞、提腿绕伞、碎步转伞、转身背伞等动作。有唢呐锣鼓伴奏。�

道公舞为祭奠场合及打“冷斋”时所跳。瑶族办丧,年高寿终者多请道公做道场(瑶语称“波逃”)。全寨各户均有代表参加,礼仪甚为隆重。其中有转灯舞,原为瑶族集体朝拜仪式“做功德”中的组舞之一,多在金秀流传。表演程序共分两段。�

第一段:棺木旁置油灯若干,首席道公身着宽大的绣有诸佛的黑布道袍,戴八卦帽,手持一根长约一米的白幡立于柩前,边歌边舞。歌词多为守丧祷祝、超度亡魂的内容。首先在原地颤动。上身反复前倾俯身,作似拜非拜的动作,然后绕棺而舞。两手按节拍分别向左右扬幡,上身随着自然摆动。死者的直系晚辈白服弓身随道公缓进,悲歌阵阵,绕棺数周。第二段 :当夜祭祀活动接近尾声的舞蹈。由首席道公手持白幡引路,其它道公各持一种打击乐器在急速的叮当敲打声中配合紧随。舞步多用碎步绕棺慢跑。有时往返穿行,有时左右自行旋转,有时两人相对左右晃动而舞。形成一种既严肃又热烈的场面与第一段的悲戚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均设有香案,并有进香舞,为烧香时道公所跳。如金秀“进香舞”两种跳法,第一种:舞步有前靠步、左右靠步,靠步时双膝柔和屈伸;左右侧靠步时,分别向左 右前侧斜跨半步,挺胯收拢后脚同时屈膝。手部动作有双手举香过头、双手持香至胸前、屈膝俯身下拜,双手向后分香。舞步按四个方位行进,最后面对香案走三步插香于炉中。第二种:左手持香,右手摇铃。起步时上身前俯,向外摇铃,腿部一前一后伸直,复向前并拢曲膝,上身后仰,向里摇铃。如此踏斗步罡,走三角线,以示四方诸仙受香。� 祭祀场合中另有流行金秀的雷王舞(雷王为瑶族信奉的一个执掌雷电的凶神恶煞)。舞时场上供甘王神像(瑶族的另一最大神)。舞者戴着雷神的面具,双手呈“三指掌”(拇、食、小指伸直),在不停的跳动中上下举动,突然颤抖着拉开,伴之声嘶力竭的喊叫,象征电闪, 又猛然向下劈手蹲转,表示雷劈。大有威焰逼人不可一世之概。�

又有白马舞流行于大瑶山所辖山区罗运、古陈一带。相传白马姑娘自幼父母双亡,惟有两兄。受尽当地一土霸欺压,家中聘一拳师教授武艺。因师傅不教女子,姑娘只得在屋顶偷看,由兄长帮助暗中苦练。武艺学成,拳师索取酬金,两兄因手头困乏,便请师傅稍候几日,等他们将土霸杀了,夺回产业再行偿付。说罢即骑马而去。其妹恐兄长有失,也借了一匹白马追踪前去。不料两兄已被土霸杀死在路边。姑娘又悲又恨,例策马直捣奸窝。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杀死了土霸,自己也受了重伤,回到村里便死了。村民庆幸土霸被除,为悼念女英雄编成此舞。主要动作有“跪步亮相”、“十字步”、“前点步”、“旁靠步”、“丁字步” 、“转身”。手部动作较多,有“单托掌”、“绕腕”、“翻掌”、“拉山膀”、“侧身跳打腿”等。� 又有跳师舞,流传金秀边远山村。舞蹈取材于一故事:有一对青年男女相恋,女已应许对方的求婚。因男贫女富,女方父母虽企图阻挠,见女意坚定,只得暂允,但要对方于婚前做三件事:一从屋顶跳到地面有人撑着的棉絮上。二是用一根一丈长的竹杆,从一丈远的地方穿进棉中。三不准用五指端起斟满酒的酒杯。由于对方聪明勇敢,所以马到成功,最后以新人双双拜堂,于神案前焚香谢恩结束。分独舞、双人舞及多人舞。伴奏与长鼓舞同,并有山歌及当地一种称“木叶”的乐器伴奏加入其中。道具为一米多长、十公分粗的木棍,舞者拿木棍,左右手交换、或横放肩上而舞,或竖棍转身,以腿提棍突蹲(表示“过界”,即艰难痛苦的考验已过的意思)。以及富于特色的三角形手势,即收回中指和无名指,其余三指直升不收,即为故事中“拿酒杯不用五指送”的动作,手势变换多姿,灵巧利落。脚下有:“单腿曲蹲”、“左右侧转身”、“慢步回旋”等动作。

习俗舞--瑶族除长鼓舞外,另有铜鼓舞亦甚有名。多于祭祀、禳灾、葬仪、丰年中表演。流行于广西都安、南丹、东兰等地及贵州瑶族地区。�

都安等地瑶族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系思念双亲的节日。届时于晒场搭起木架,朝南挂上八面铜鼓,于大皮鼓铜鼓之间置一坛酒。大皮鼓由师公司鼓,背后派五人各执一长木桩,大皮鼓两旁守二人持芭蕉叶为击鼓者扇风助兴,另四人持筛箕(或藤拐)。师公唱祝福歌毕即开坛取酒,用指点酒向天弹去,复向四方泼洒于地,表示敬祖先。而后击鼓起舞。�

打皮鼓者为双手执锤,每次击鼓,先将鼓锤在头部或腋下或胯部或脑后自击一次。脚多以“小颤跳”,动作敏捷轻巧,以下腰、侧身、转圈,甚至跳上鼓面动作,或围鼓转圈击鼓而舞。二人持芭蕉扇紧随之转动,脚步与打皮鼓者相同。唯手左、右、上、下翻舞,给打皮鼓者作“扇凉”状。十分风趣。�

铜鼓节奏,随皮鼓节奏而定。铜鼓分为一公一母,公鼓大小为母鼓的一半。其声铿锵明亮,母鼓音色浑厚,击时将公母二鼓相隔尺许,鼓面相对立于架上,右手执锤击鼓面中、旁部位,左手持小木棍击打母鼓腰身。另有一人持木桶配合司鼓。两者均无舞蹈,只是伴奏。�

持木桩的舞蹈,双手垂直持木桩上下作舂米状或垂直木桩作左右晃动舂米的动作,双膝颤动,脚左右移步,按节奏喊叫:“呜——喂!”�

持筛箕的舞蹈,以单拉腿跳,围绕打皮鼓者转圈,舞步与《藤拐舞》相同,双手持箕作敬请动作,筛箕内放三牲供品、糍粑、糯饭等物。�

又有草龙舞流行于湖南江华。草龙用稻草扎成,长二丈,宽半尺,厚一寸。一人舞珠前引,九人舞龙,锣鼓唢呐伴奏。多由儿童于春节期间表演。又有流行江华、兰山等县瑶族地区的香龙舞。由五或七人表演。以稻草扎成把子,上插香火,黑夜作舞,可从香火的摆动中看出龙形的动作变化,名称有耍四方、穿柱等

网上有看到瑶族的百度问题,这个是最佳答案呢,你要是觉得好就用吧:

人口为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聚居。使用瑶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 瑶语支。瑶语是三种语言的总称,包括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各地瑶族人的语言差别很大,往往不能互相通话。瑶族人通常能用壮语和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瑶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莫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 。

因不同的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还有几十种不同的称谓,如“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茶山瑶”、“背篓瑶”等。称谓中因都有“瑶”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瑶族。由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同,瑶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副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以使用长鼓作舞而得名。鼓有大小两种,大长鼓俗称“黄泥鼓”,瑶语“尼网雍”。最早为祭盘王时所跳。盘王为瑶族崇奉的始祖神。相传盘王一日携子上山打猎,时遇大山羊,捉之,不幸被羊踢倒,掀死于梓树下。王妃痛极,命众子四山搜索,杀了那头山羊;又令用一节梓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并糊以黄泥浆。在为王追悼时,其子怒击长鼓,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伸冤。此后即被沿袭下来。传说反映了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及崇神观念。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长鼓舞又加入了新的表现内容,并不限于祭祀场合表演,同时鼓的制作也逐步趋向完善。�

大小长鼓两头均呈喇叭状。小长鼓腰短,长约825公分,鼓头直径约132公分,羊皮蒙面用竹圈箍紧,大长鼓腰长,约有110公分,鼓头直径24公分,用系着铁勾的棕绳绷紧鼓面,绳子之间插入竹片用以调节鼓皮的松紧度。鼓身均绘有飞龙飞凤等图案,并系有彩带。�

“长鼓舞”打法有文、武之分。小长鼓(又名文长鼓和花鼓)动作柔和、灵巧;大长鼓(又名 武长鼓)动作粗犷有力。二者均有固定的曲调及歌词与之相配,有统一的击鼓节奏。一般是且唱且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舞蹈的基本动作也是从这些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长鼓舞”在瑶族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一般是在瑶族传统习俗“祭盘王”和逢年过节串村走寨闹圩场时表演,也有新屋落成及其他喜庆的日子里跳,以示祈祷和庆贺。�

小长鼓打法各地说法不一,广西金秀地区归结为两种,一为“36套、72层”,并有打鼓口诀。36套即36个动作,72层即每一动作换方向做两遍。而一个动作又有“高桩、中桩、矮桩” 三种姿态,即“高桩”鼓在头顶上方转动,双腿微蹲;“中桩”鼓在腹部转动,双腿半蹲; “低桩”鼓在膝部转动,双腿全蹲。长鼓队由十人组成,四人打长鼓(二女二男),四人打锣鼓镲,一人吹横笛,一人扛旗(白底、青边,上面写着瑶族祖传家书“过山榜”)。长鼓队由中门(正门)入,先拜祖宗香火,然后鼓手互拜,将鼓举起说一些吉利话就开始打起来,边舞边唱“盘王歌”,二人一组轮番跳,当围观人多时,为使大家看到即登八仙桌表演。二为“十二套打法”,即用鼓点模拟找地、量地、平地、整地、扛木、锯木、凿木、抖木、安门、安瓦、种柱、庆功等动作。�

小长鼓的打法为左手横握鼓腰中部,上下翻动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主要动作有:①“打鼓花”,分“小花”、“大花”两种,打“小花”鼓在胸前绕腕转动,右手拍击两次鼓面,双脚左右旁靠步,并膝下蹲。打“大花”鼓在头部上方转动,先作“小花”动作,转身旁靠步,并膝下蹲,再接“大花”动作。②“半蹲打鼓”,双脚八字半蹲,旁靠步成“丁”字形,转身时背鼓拍击。③“圆圈鼓”,双脚先走圆圈,靠步稍蹲,然后退步,踹腿转身。④ “半蹲磨鼓”双膝为轴,带动上身作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

大长鼓分公鼓、母鼓两种,因击打时要先用湿黄泥涂糊鼓面校准鼓音,故亦称黄泥鼓。公鼓音色高亢激越,母鼓音色浑厚洪亮,一并击之,具有和谐效果。黄泥鼓舞以母鼓为中心,周围配合四支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着横背于胸前,以双手拍击;公鼓则竖起以左手持握,右手拍击。舞时,以母鼓手为轴心,公鼓手围成外圈顺时针方向跳转。女歌手围成内圈逆时针方向跳转。如此循环。其中母鼓鼓点最为重要,为群舞节奏的枢纽,公鼓应合母鼓鼓点敲打,技巧较难。�

在广西其它瑶族地区,长鼓舞的动作与风格又各不相同。如龙胜长鼓舞,由女子四人跳,均左手持鼓腰,手腕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动作有:横拍鼓、竖拍鼓、斜拍鼓、背拍鼓、摇拍鼓等。脚下有:前后推拉步、原地颤动、蹲扭转、绕圈、走对角、后单脚踢鼓等。身体稍前倾或后仰、也有扭旋上身的动作。头的方向一般随鼓变换,与舞蹈配合自然。整个舞蹈特点柔韧有致,其中膝部自然屈伸、颤动则尤添风韵。又如富川有一种两丈余的大长鼓,需用绳吊起,由二人轮番击之,用以伴奏,甚有气势。又有贺县一种长鼓舞,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别具一格。�

长鼓舞在湖南瑶族地区亦甚流行。因当地民间乐器发达,种类不少,故常有舞乐合演的情况 。如长鼓锣笙舞,其打法略似长鼓舞。唯加入锣、笙等乐器作只奏不舞的配合表演。多于冬 至酬神时集聚庙堂进行。舞时,由七人面对神桌站一横排,互相错开,第一人打锣,第二人 打长鼓,第三人打鼓,第四人吹笙,第五人打长鼓,第六人吹笙,第七人吹牛角。起始吹“迎圣”曲,做“迎圣”动作;接吹“起拜”曲,做四个方位“起拜”动作;再吹“行路”曲 ,由吹牛角者领头,围方桌逆时针方向做“行路”动作,一圈后接吹“梅花”曲,围方桌穿梅花,做“大、小梅花”动作。此时舞者情绪热烈,吹起口哨,打起“哦呵”,跳起“欢鼓 ”动作,场面十分热闹(以上几种不同名称动作均为长鼓舞击打动作,一般不表现具体内容) 。�

此舞有时也跟着“行香”队伍(抬神游行),在行进途中人们围拜神像时停下表演。�

长鼓舞在广东连南排瑶亦甚流行。“长鼓”,瑶语称之为“汪嘟”(即“横鼓”或“花鼓”)。多于当地耍歌堂盛会中表演。“耍歌堂”为排瑶最隆盛节日,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三天到九天,多于农历十月十六日开始,相传该日系盘古王妃生辰。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做糍粑,杀鸡杀鸭,宰猪锥牛,不分男女老少,倾巢出动,远近亲友亦来观光。在宽阔平坦的歌堂坪里,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尽情欢歌外,便是围观长鼓舞表演。携鼓盛装的青年们,头缠红巾,上插雉羽,在芒锣、牛角、口呐及歌曲的配合下,随乐起舞,歌声悠扬,器乐齐奏,“砰蓬”、“砰蓬”的长鼓之音震动山岗,波及邻乡,气氛异常热烈。�

关于排瑶长鼓,当地流传着一段神话,说从前有一仙女化成的瑶族姑娘到瑶山游赏,同瑶族牧人唐冬比相恋,结为夫妇,后来仙女被上天召回,临别时,嘱令冬比可往南山伐木造长鼓 ,于十月十六日击之,则可升天相聚。唐冬比历尽艰辛,战胜险情,终于完成仙女所托,与仙女在天上团聚。从此,长鼓舞在瑶家流传至今。�

皋瑶长鼓舞为广场性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二人以上成双即可表演。多人舞队形可成两横排、两竖排、或围成圆圈。二人舞为双方左侧相对,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多人舞为一人领先半拍,其余慢半拍。在“耍歌堂”的节日里,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舞动,其场面是十分壮观的。长鼓舞一般不表现具体内容,多为表达欢乐的情绪。

祭祀舞--瑶族敬奉盘王的习俗,渊源甚早。晋干宝《搜神记》中已有“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瓠父”的记载。相沿至今仍未绝迹。如旧时瑶族,家家供其本主,片肉醇酒,必享王而后食。且兼信多神,各地社庙香火终年不断,请神驱邪活动频繁。这种祭祀仪式常由师公、道公主持。其中舞蹈称师公舞、道公舞,细目甚多,且因地而异。

师公舞有“杀吊猪”流传广西金秀地区。系多年举行一次的隆重祭典“做洪门”中的组舞之一。其程序如下:师公围绕吊起的猪笼作法毕,复由手持法剑、利棍的师公环绕笼边起舞。边刺猪的喉部,使之怪叫,最终将猪杀死,肉分与众人炙食,以表示除了兽害。舞者腿部基本动作为曲蹲旁点步,双手握棍变换不同方向而舞。�

又有女游舞,亦系“做洪门”组舞之一,叙说神话中龙王的三女儿被洪门盛会的鼓声引动,于是浮出水面扮作一个秀丽的瑶族少女加入其中,并随歌欢舞,与众共享娱神之乐。舞者时而伏地晃身,时而立起抖肩,节奏由慢到快,动作先柔后刚,层次分明,形象生动。�

另有流行金秀一带的捉龟舞。原系传统祭典“盘王舞”中的组舞之一。瑶族将龟视作吉祥物,此舞即表现捉龟供神的全过程。由师公四人手执小镲围作一圈共同进行。其顺序为:一察看、二围篼、三戳引、四捉龟、五翻倒、六破肚、七洗净、八砍、九煎、十铲起、十一摆设、十二供神、十三分吃、十四折网。舞蹈动作灵敏轻捷,谐谑含趣。多以碎步慢跑,做对角交叉动作。每组动作双膝均按节拍屈伸。完成一组动作后皆有收尾。�

又有“走潮”流行湖南江华县。舞者最少为十二人,多者不限。舞时随锣鼓前导,动作有“穿四方”、“穿十字”、“穿五点梅花”、“穿葫芦”,以及“鲤鱼上滩”等。“鲤鱼上滩”为三人一组,彼此跳来跳去互换位置。此舞多于丧事上由师公领跳,余者各持铃儿、旗、纸花等物随后。�

又有“藤拐舞”流传广西上林县。道具为一5尺长藤条,缠以彩纸,两端系小铜铃及纸花。 �

传说在古代战争中,当瑶族祖先遭受覆灭的危急时刻,其中一人曾于峭壁上攀藤而下,幸免于难,后人遂将此长藤视为一种神物。另外又有以藤拐喻天上彩虹,象征吉祥的说法。舞时,师公用右脚踩藤拐下端,上端从右臂后弯上肩部,用右手执着,对神龛三叩,然后在鼓乐伴奏下,以一步跳单扛腿,双手执藤拐两端,按节拍晃动于左、右,围圈而跳。每至一角即在原地左、右各晃三次,表示“拜祷”。拜过四方后,速奔入内室,转而背出另一戴面具扮“盘王”(或其它神)的师公。舞者将藤拐扛于右肩,其余动作如前。将“盘王”安坐于堂中后,便下拜敬酒。随即吟唱一歌,歌词多为表达奉献心愿。同时围绕盘王扮演者跳一段缝衣舞,模拟纺织、染布、洗洒、裁剪、穿针、缝衣、钉扣种种动作。最后为“盘王”披上衣衫,背还内室。�

又有伞舞,流行湖南江华县,传说盘王出祖穴千家洞后,带领他的族民飘湖过海,中途遇大风雨,盘王以伞抵御,遂相安无事。后即据此制舞,以赞盘王神威。此舞多由师公在丧祭日表演。舞者左手撑伞,右手握折扇而跳,有身旁转伞、绕八字伞、绕半边伞、提腿绕伞、碎步转伞、转身背伞等动作。有唢呐锣鼓伴奏。�

道公舞为祭奠场合及打“冷斋”时所跳。瑶族办丧,年高寿终者多请道公做道场(瑶语称“波逃”)。全寨各户均有代表参加,礼仪甚为隆重。其中有转灯舞,原为瑶族集体朝拜仪式“做功德”中的组舞之一,多在金秀流传。表演程序共分两段。�

第一段:棺木旁置油灯若干,首席道公身着宽大的绣有诸佛的黑布道袍,戴八卦帽,手持一根长约一米的白幡立于柩前,边歌边舞。歌词多为守丧祷祝、超度亡魂的内容。首先在原地颤动。上身反复前倾俯身,作似拜非拜的动作,然后绕棺而舞。两手按节拍分别向左右扬幡,上身随着自然摆动。死者的直系晚辈白服弓身随道公缓进,悲歌阵阵,绕棺数周。第二段 :当夜祭祀活动接近尾声的舞蹈。由首席道公手持白幡引路,其它道公各持一种打击乐器在急速的叮当敲打声中配合紧随。舞步多用碎步绕棺慢跑。有时往返穿行,有时左右自行旋转,有时两人相对左右晃动而舞。形成一种既严肃又热烈的场面与第一段的悲戚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均设有香案,并有进香舞,为烧香时道公所跳。如金秀“进香舞”两种跳法,第一种:舞步有前靠步、左右靠步,靠步时双膝柔和屈伸;左右侧靠步时,分别向左 右前侧斜跨半步,挺胯收拢后脚同时屈膝。手部动作有双手举香过头、双手持香至胸前、屈膝俯身下拜,双手向后分香。舞步按四个方位行进,最后面对香案走三步插香于炉中。第二种:左手持香,右手摇铃。起步时上身前俯,向外摇铃,腿部一前一后伸直,复向前并拢曲膝,上身后仰,向里摇铃。如此踏斗步罡,走三角线,以示四方诸仙受香。� 祭祀场合中另有流行金秀的雷王舞(雷王为瑶族信奉的一个执掌雷电的凶神恶煞)。舞时场上供甘王神像(瑶族的另一最大神)。舞者戴着雷神的面具,双手呈“三指掌”(拇、食、小指伸直),在不停的跳动中上下举动,突然颤抖着拉开,伴之声嘶力竭的喊叫,象征电闪, 又猛然向下劈手蹲转,表示雷劈。大有威焰逼人不可一世之概。�

又有白马舞流行于大瑶山所辖山区罗运、古陈一带。相传白马姑娘自幼父母双亡,惟有两兄。受尽当地一土霸欺压,家中聘一拳师教授武艺。因师傅不教女子,姑娘只得在屋顶偷看,由兄长帮助暗中苦练。武艺学成,拳师索取酬金,两兄因手头困乏,便请师傅稍候几日,等他们将土霸杀了,夺回产业再行偿付。说罢即骑马而去。其妹恐兄长有失,也借了一匹白马追踪前去。不料两兄已被土霸杀死在路边。姑娘又悲又恨,例策马直捣奸窝。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杀死了土霸,自己也受了重伤,回到村里便死了。村民庆幸土霸被除,为悼念女英雄编成此舞。主要动作有“跪步亮相”、“十字步”、“前点步”、“旁靠步”、“丁字步” 、“转身”。手部动作较多,有“单托掌”、“绕腕”、“翻掌”、“拉山膀”、“侧身跳打腿”等。� 又有跳师舞,流传金秀边远山村。舞蹈取材于一故事:有一对青年男女相恋,女已应许对方的求婚。因男贫女富,女方父母虽企图阻挠,见女意坚定,只得暂允,但要对方于婚前做三件事:一从屋顶跳到地面有人撑着的棉絮上。二是用一根一丈长的竹杆,从一丈远的地方穿进棉中。三不准用五指端起斟满酒的酒杯。由于对方聪明勇敢,所以马到成功,最后以新人双双拜堂,于神案前焚香谢恩结束。分独舞、双人舞及多人舞。伴奏与长鼓舞同,并有山歌及当地一种称“木叶”的乐器伴奏加入其中。道具为一米多长、十公分粗的木棍,舞者拿木棍,左右手交换、或横放肩上而舞,或竖棍转身,以腿提棍突蹲(表示“过界”,即艰难痛苦的考验已过的意思)。以及富于特色的三角形手势,即收回中指和无名指,其余三指直升不收,即为故事中“拿酒杯不用五指送”的动作,手势变换多姿,灵巧利落。脚下有:“单腿曲蹲”、“左右侧转身”、“慢步回旋”等动作。

习俗舞--瑶族除长鼓舞外,另有铜鼓舞亦甚有名。多于祭祀、禳灾、葬仪、丰年中表演。流行于广西都安、南丹、东兰等地及贵州瑶族地区。�

都安等地瑶族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系思念双亲的节日。届时于晒场搭起木架,朝南挂上八面铜鼓,于大皮鼓铜鼓之间置一坛酒。大皮鼓由师公司鼓,背后派五人各执一长木桩,大皮鼓两旁守二人持芭蕉叶为击鼓者扇风助兴,另四人持筛箕(或藤拐)。师公唱祝福歌毕即开坛取酒,用指点酒向天弹去,复向四方泼洒于地,表示敬祖先。而后击鼓起舞。�

打皮鼓者为双手执锤,每次击鼓,先将鼓锤在头部或腋下或胯部或脑后自击一次。脚多以“小颤跳”,动作敏捷轻巧,以下腰、侧身、转圈,甚至跳上鼓面动作,或围鼓转圈击鼓而舞。二人持芭蕉扇紧随之转动,脚步与打皮鼓者相同。唯手左、右、上、下翻舞,给打皮鼓者作“扇凉”状。十分风趣。�

铜鼓节奏,随皮鼓节奏而定。铜鼓分为一公一母,公鼓大小为母鼓的一半。其声铿锵明亮,母鼓音色浑厚,击时将公母二鼓相隔尺许,鼓面相对立于架上,右手执锤击鼓面中、旁部位,左手持小木棍击打母鼓腰身。另有一人持木桶配合司鼓。两者均无舞蹈,只是伴奏。�

持木桩的舞蹈,双手垂直持木桩上下作舂米状或垂直木桩作左右晃动舂米的动作,双膝颤动,脚左右移步,按节奏喊叫:“呜——喂!”�

持筛箕的舞蹈,以单拉腿跳,围绕打皮鼓者转圈,舞步与《藤拐舞》相同,双手持箕作敬请动作,筛箕内放三牲供品、糍粑、糯饭等物。�

又有草龙舞流行于湖南江华。草龙用稻草扎成,长二丈,宽半尺,厚一寸。一人舞珠前引,九人舞龙,锣鼓唢呐伴奏。多由儿童于春节期间表演。又有流行江华、兰山等县瑶族地区的香龙舞。由五或七人表演。以稻草扎成把子,上插香火,黑夜作舞,可从香火的摆动中看出龙形的动作变化,名称有耍四方、穿柱等

yao zu Y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瑶 族

人口为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聚居。使用瑶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 瑶语支。瑶语是三种语言的总称,包括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各地瑶族人的语言差别很大,往往不能互相通话。瑶族人通常能用壮语和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瑶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莫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 。

■舞蹈■服饰■节日

因不同的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还有几十种不同的称谓,如“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茶山瑶”、“背篓瑶”等。称谓中因都有“瑶”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瑶族。由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同,瑶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副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以使用长鼓作舞而得名。鼓有大小两种,大长鼓俗称“黄泥鼓”,瑶语“尼网雍”。最早为祭盘王时所跳。盘王为瑶族崇奉的始祖神。相传盘王一日携子上山打猎,时遇大山羊,捉之,不幸被羊踢倒,掀死于梓树下。王妃痛极,命众子四山搜索,杀了那头山羊;又令用一节梓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并糊以黄泥浆。在为王追悼时,其子怒击长鼓,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伸冤。此后即被沿袭下来。传说反映了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及崇神观念。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长鼓舞又加入了新的表现内容,并不限于祭祀场合表演,同时鼓的制作也逐步趋向完善。�

大小长鼓两头均呈喇叭状。小长鼓腰短,长约825公分,鼓头直径约132公分,羊皮蒙面用竹圈箍紧,大长鼓腰长,约有110公分,鼓头直径24公分,用系着铁勾的棕绳绷紧鼓面,绳子之间插入竹片用以调节鼓皮的松紧度。鼓身均绘有飞龙飞凤等图案,并系有彩带。�

“长鼓舞”打法有文、武之分。小长鼓(又名文长鼓和花鼓)动作柔和、灵巧;大长鼓(又名 武长鼓)动作粗犷有力。二者均有固定的曲调及歌词与之相配,有统一的击鼓节奏。一般是且唱且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舞蹈的基本动作也是从这些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长鼓舞”在瑶族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一般是在瑶族传统习俗“祭盘王”和逢年过节串村走寨闹圩场时表演,也有新屋落成及其他喜庆的日子里跳,以示祈祷和庆贺。�

小长鼓打法各地说法不一,广西金秀地区归结为两种,一为“36套、72层”,并有打鼓口诀。36套即36个动作,72层即每一动作换方向做两遍。而一个动作又有“高桩、中桩、矮桩” 三种姿态,即“高桩”鼓在头顶上方转动,双腿微蹲;“中桩”鼓在腹部转动,双腿半蹲; “低桩”鼓在膝部转动,双腿全蹲。长鼓队由十人组成,四人打长鼓(二女二男),四人打锣鼓镲,一人吹横笛,一人扛旗(白底、青边,上面写着瑶族祖传家书“过山榜”)。长鼓队由中门(正门)入,先拜祖宗香火,然后鼓手互拜,将鼓举起说一些吉利话就开始打起来,边舞边唱“盘王歌”,二人一组轮番跳,当围观人多时,为使大家看到即登八仙桌表演。二为“十二套打法”,即用鼓点模拟找地、量地、平地、整地、扛木、锯木、凿木、抖木、安门、安瓦、种柱、庆功等动作。�

小长鼓的打法为左手横握鼓腰中部,上下翻动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主要动作有:①“打鼓花”,分“小花”、“大花”两种,打“小花”鼓在胸前绕腕转动,右手拍击两次鼓面,双脚左右旁靠步,并膝下蹲。打“大花”鼓在头部上方转动,先作“小花”动作,转身旁靠步,并膝下蹲,再接“大花”动作。②“半蹲打鼓”,双脚八字半蹲,旁靠步成“丁”字形,转身时背鼓拍击。③“圆圈鼓”,双脚先走圆圈,靠步稍蹲,然后退步,踹腿转身。④ “半蹲磨鼓”双膝为轴,带动上身作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

大长鼓分公鼓、母鼓两种,因击打时要先用湿黄泥涂糊鼓面校准鼓音,故亦称黄泥鼓。公鼓音色高亢激越,母鼓音色浑厚洪亮,一并击之,具有和谐效果。黄泥鼓舞以母鼓为中心,周围配合四支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着横背于胸前,以双手拍击;公鼓则竖起以左手持握,右手拍击。舞时,以母鼓手为轴心,公鼓手围成外圈顺时针方向跳转。女歌手围成内圈逆时针方向跳转。如此循环。其中母鼓鼓点最为重要,为群舞节奏的枢纽,公鼓应合母鼓鼓点敲打,技巧较难。�

在广西其它瑶族地区,长鼓舞的动作与风格又各不相同。如龙胜长鼓舞,由女子四人跳,均左手持鼓腰,手腕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动作有:横拍鼓、竖拍鼓、斜拍鼓、背拍鼓、摇拍鼓等。脚下有:前后推拉步、原地颤动、蹲扭转、绕圈、走对角、后单脚踢鼓等。身体稍前倾或后仰、也有扭旋上身的动作。头的方向一般随鼓变换,与舞蹈配合自然。整个舞蹈特点柔韧有致,其中膝部自然屈伸、颤动则尤添风韵。又如富川有一种两丈余的大长鼓,需用绳吊起,由二人轮番击之,用以伴奏,甚有气势。又有贺县一种长鼓舞,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别具一格。�

长鼓舞在湖南瑶族地区亦甚流行。因当地民间乐器发达,种类不少,故常有舞乐合演的情况 。如长鼓锣笙舞,其打法略似长鼓舞。唯加入锣、笙等乐器作只奏不舞的配合表演。多于冬 至酬神时集聚庙堂进行。舞时,由七人面对神桌站一横排,互相错开,第一人打锣,第二人 打长鼓,第三人打鼓,第四人吹笙,第五人打长鼓,第六人吹笙,第七人吹牛角。起始吹“迎圣”曲,做“迎圣”动作;接吹“起拜”曲,做四个方位“起拜”动作;再吹“行路”曲 ,由吹牛角者领头,围方桌逆时针方向做“行路”动作,一圈后接吹“梅花”曲,围方桌穿梅花,做“大、小梅花”动作。此时舞者情绪热烈,吹起口哨,打起“哦呵”,跳起“欢鼓 ”动作,场面十分热闹(以上几种不同名称动作均为长鼓舞击打动作,一般不表现具体内容) 。�

此舞有时也跟着“行香”队伍(抬神游行),在行进途中人们围拜神像时停下表演。�

长鼓舞在广东连南排瑶亦甚流行。“长鼓”,瑶语称之为“汪嘟”(即“横鼓”或“花鼓”)。多于当地耍歌堂盛会中表演。“耍歌堂”为排瑶最隆盛节日,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三天到九天,多于农历十月十六日开始,相传该日系盘古王妃生辰。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做糍粑,杀鸡杀鸭,宰猪锥牛,不分男女老少,倾巢出动,远近亲友亦来观光。在宽阔平坦的歌堂坪里,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尽情欢歌外,便是围观长鼓舞表演。携鼓盛装的青年们,头缠红巾,上插雉羽,在芒锣、牛角、口呐及歌曲的配合下,随乐起舞,歌声悠扬,器乐齐奏,“砰蓬”、“砰蓬”的长鼓之音震动山岗,波及邻乡,气氛异常热烈。�

关于排瑶长鼓,当地流传着一段神话,说从前有一仙女化成的瑶族姑娘到瑶山游赏,同瑶族牧人唐冬比相恋,结为夫妇,后来仙女被上天召回,临别时,嘱令冬比可往南山伐木造长鼓 ,于十月十六日击之,则可升天相聚。唐冬比历尽艰辛,战胜险情,终于完成仙女所托,与仙女在天上团聚。从此,长鼓舞在瑶家流传至今。�

皋瑶长鼓舞为广场性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二人以上成双即可表演。多人舞队形可成两横排、两竖排、或围成圆圈。二人舞为双方左侧相对,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多人舞为一人领先半拍,其余慢半拍。在“耍歌堂”的节日里,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舞动,其场面是十分壮观的。长鼓舞一般不表现具体内容,多为表达欢乐的情绪。

祭祀舞--瑶族敬奉盘王的习俗,渊源甚早。晋干宝《搜神记》中已有“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瓠父”的记载。相沿至今仍未绝迹。如旧时瑶族,家家供其本主,片肉醇酒,必享王而后食。且兼信多神,各地社庙香火终年不断,请神驱邪活动频繁。这种祭祀仪式常由师公、道公主持。其中舞蹈称师公舞、道公舞,细目甚多,且因地而异。

师公舞有“杀吊猪”流传广西金秀地区。系多年举行一次的隆重祭典“做洪门”中的组舞之一。其程序如下:师公围绕吊起的猪笼作法毕,复由手持法剑、利棍的师公环绕笼边起舞。边刺猪的喉部,使之怪叫,最终将猪杀死,肉分与众人炙食,以表示除了兽害。舞者腿部基本动作为曲蹲旁点步,双手握棍变换不同方向而舞。�

又有女游舞,亦系“做洪门”组舞之一,叙说神话中龙王的三女儿被洪门盛会的鼓声引动,于是浮出水面扮作一个秀丽的瑶族少女加入其中,并随歌欢舞,与众共享娱神之乐。舞者时而伏地晃身,时而立起抖肩,节奏由慢到快,动作先柔后刚,层次分明,形象生动。�

另有流行金秀一带的捉龟舞。原系传统祭典“盘王舞”中的组舞之一。瑶族将龟视作吉祥物,此舞即表现捉龟供神的全过程。由师公四人手执小镲围作一圈共同进行。其顺序为:一察看、二围篼、三戳引、四捉龟、五翻倒、六破肚、七洗净、八砍、九煎、十铲起、十一摆设、十二供神、十三分吃、十四折网。舞蹈动作灵敏轻捷,谐谑含趣。多以碎步慢跑,做对角交叉动作。每组动作双膝均按节拍屈伸。完成一组动作后皆有收尾。�

又有“走潮”流行湖南江华县。舞者最少为十二人,多者不限。舞时随锣鼓前导,动作有“穿四方”、“穿十字”、“穿五点梅花”、“穿葫芦”,以及“鲤鱼上滩”等。“鲤鱼上滩”为三人一组,彼此跳来跳去互换位置。此舞多于丧事上由师公领跳,余者各持铃儿、旗、纸花等物随后。�

又有“藤拐舞”流传广西上林县。道具为一5尺长藤条,缠以彩纸,两端系小铜铃及纸花。 �

传说在古代战争中,当瑶族祖先遭受覆灭的危急时刻,其中一人曾于峭壁上攀藤而下,幸免于难,后人遂将此长藤视为一种神物。另外又有以藤拐喻天上彩虹,象征吉祥的说法。舞时,师公用右脚踩藤拐下端,上端从右臂后弯上肩部,用右手执着,对神龛三叩,然后在鼓乐伴奏下,以一步跳单扛腿,双手执藤拐两端,按节拍晃动于左、右,围圈而跳。每至一角即在原地左、右各晃三次,表示“拜祷”。拜过四方后,速奔入内室,转而背出另一戴面具扮“盘王”(或其它神)的师公。舞者将藤拐扛于右肩,其余动作如前。将“盘王”安坐于堂中后,便下拜敬酒。随即吟唱一歌,歌词多为表达奉献心愿。同时围绕盘王扮演者跳一段缝衣舞,模拟纺织、染布、洗洒、裁剪、穿针、缝衣、钉扣种种动作。最后为“盘王”披上衣衫,背还内室。�

又有伞舞,流行湖南江华县,传说盘王出祖穴千家洞后,带领他的族民飘湖过海,中途遇大风雨,盘王以伞抵御,遂相安无事。后即据此制舞,以赞盘王神威。此舞多由师公在丧祭日表演。舞者左手撑伞,右手握折扇而跳,有身旁转伞、绕八字伞、绕半边伞、提腿绕伞、碎步转伞、转身背伞等动作。有唢呐锣鼓伴奏。�

道公舞为祭奠场合及打“冷斋”时所跳。瑶族办丧,年高寿终者多请道公做道场(瑶语称“波逃”)。全寨各户均有代表参加,礼仪甚为隆重。其中有转灯舞,原为瑶族集体朝拜仪式“做功德”中的组舞之一,多在金秀流传。表演程序共分两段。�

第一段:棺木旁置油灯若干,首席道公身着宽大的绣有诸佛的黑布道袍,戴八卦帽,手持一根长约一米的白幡立于柩前,边歌边舞。歌词多为守丧祷祝、超度亡魂的内容。首先在原地颤动。上身反复前倾俯身,作似拜非拜的动作,然后绕棺而舞。两手按节拍分别向左右扬幡,上身随着自然摆动。死者的直系晚辈白服弓身随道公缓进,悲歌阵阵,绕棺数周。第二段 :当夜祭祀活动接近尾声的舞蹈。由首席道公手持白幡引路,其它道公各持一种打击乐器在急速的叮当敲打声中配合紧随。舞步多用碎步绕棺慢跑。有时往返穿行,有时左右自行旋转,有时两人相对左右晃动而舞。形成一种既严肃又热烈的场面与第一段的悲戚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均设有香案,并有进香舞,为烧香时道公所跳。如金秀“进香舞”两种跳法,第一种:舞步有前靠步、左右靠步,靠步时双膝柔和屈伸;左右侧靠步时,分别向左 右前侧斜跨半步,挺胯收拢后脚同时屈膝。手部动作有双手举香过头、双手持香至胸前、屈膝俯身下拜,双手向后分香。舞步按四个方位行进,最后面对香案走三步插香于炉中。第二种:左手持香,右手摇铃。起步时上身前俯,向外摇铃,腿部一前一后伸直,复向前并拢曲膝,上身后仰,向里摇铃。如此踏斗步罡,走三角线,以示四方诸仙受香。� 祭祀场合中另有流行金秀的雷王舞(雷王为瑶族信奉的一个执掌雷电的凶神恶煞)。舞时场上供甘王神像(瑶族的另一最大神)。舞者戴着雷神的面具,双手呈“三指掌”(拇、食、小指伸直),在不停的跳动中上下举动,突然颤抖着拉开,伴之声嘶力竭的喊叫,象征电闪, 又猛然向下劈手蹲转,表示雷劈。大有威焰逼人不可一世之概。�

又有白马舞流行于大瑶山所辖山区罗运、古陈一带。相传白马姑娘自幼父母双亡,惟有两兄。受尽当地一土霸欺压,家中聘一拳师教授武艺。因师傅不教女子,姑娘只得在屋顶偷看,由兄长帮助暗中苦练。武艺学成,拳师索取酬金,两兄因手头困乏,便请师傅稍候几日,等他们将土霸杀了,夺回产业再行偿付。说罢即骑马而去。其妹恐兄长有失,也借了一匹白马追踪前去。不料两兄已被土霸杀死在路边。姑娘又悲又恨,例策马直捣奸窝。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杀死了土霸,自己也受了重伤,回到村里便死了。村民庆幸土霸被除,为悼念女英雄编成此舞。主要动作有“跪步亮相”、“十字步”、“前点步”、“旁靠步”、“丁字步” 、“转身”。手部动作较多,有“单托掌”、“绕腕”、“翻掌”、“拉山膀”、“侧身跳打腿”等。� 又有跳师舞,流传金秀边远山村。舞蹈取材于一故事:有一对青年男女相恋,女已应许对方的求婚。因男贫女富,女方父母虽企图阻挠,见女意坚定,只得暂允,但要对方于婚前做三件事:一从屋顶跳到地面有人撑着的棉絮上。二是用一根一丈长的竹杆,从一丈远的地方穿进棉中。三不准用五指端起斟满酒的酒杯。由于对方聪明勇敢,所以马到成功,最后以新人双双拜堂,于神案前焚香谢恩结束。分独舞、双人舞及多人舞。伴奏与长鼓舞同,并有山歌及当地一种称“木叶”的乐器伴奏加入其中。道具为一米多长、十公分粗的木棍,舞者拿木棍,左右手交换、或横放肩上而舞,或竖棍转身,以腿提棍突蹲(表示“过界”,即艰难痛苦的考验已过的意思)。以及富于特色的三角形手势,即收回中指和无名指,其余三指直升不收,即为故事中“拿酒杯不用五指送”的动作,手势变换多姿,灵巧利落。脚下有:“单腿曲蹲”、“左右侧转身”、“慢步回旋”等动作。

习俗舞--瑶族除长鼓舞外,另有铜鼓舞亦甚有名。多于祭祀、禳灾、葬仪、丰年中表演。流行于广西都安、南丹、东兰等地及贵州瑶族地区。�

都安等地瑶族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系思念双亲的节日。届时于晒场搭起木架,朝南挂上八面铜鼓,于大皮鼓铜鼓之间置一坛酒。大皮鼓由师公司鼓,背后派五人各执一长木桩,大皮鼓两旁守二人持芭蕉叶为击鼓者扇风助兴,另四人持筛箕(或藤拐)。师公唱祝福歌毕即开坛取酒,用指点酒向天弹去,复向四方泼洒于地,表示敬祖先。而后击鼓起舞。�

打皮鼓者为双手执锤,每次击鼓,先将鼓锤在头部或腋下或胯部或脑后自击一次。脚多以“小颤跳”,动作敏捷轻巧,以下腰、侧身、转圈,甚至跳上鼓面动作,或围鼓转圈击鼓而舞。二人持芭蕉扇紧随之转动,脚步与打皮鼓者相同。唯手左、右、上、下翻舞,给打皮鼓者作“扇凉”状。十分风趣。�

铜鼓节奏,随皮鼓节奏而定。铜鼓分为一公一母,公鼓大小为母鼓的一半。其声铿锵明亮,母鼓音色浑厚,击时将公母二鼓相隔尺许,鼓面相对立于架上,右手执锤击鼓面中、旁部位,左手持小木棍击打母鼓腰身。另有一人持木桶配合司鼓。两者均无舞蹈,只是伴奏。�

持木桩的舞蹈,双手垂直持木桩上下作舂米状或垂直木桩作左右晃动舂米的动作,双膝颤动,脚左右移步,按节奏喊叫:“呜——喂!”�

持筛箕的舞蹈,以单拉腿跳,围绕打皮鼓者转圈,舞步与《藤拐舞》相同,双手持箕作敬请动作,筛箕内放三牲供品、糍粑、糯饭等物。�

又有草龙舞流行于湖南江华。草龙用稻草扎成,长二丈,宽半尺,厚一寸。一人舞珠前引,九人舞龙,锣鼓唢呐伴奏。多由儿童于春节期间表演。又有流行江华、兰山等县瑶族地区的香龙舞。由五或七人表演。以稻草扎成把子,上插香火,黑夜作舞,可从香火的摆动中看出龙形的动作变化,名称有耍四方、穿柱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61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