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妈妈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宝宝生病,但是有些疾病是跟基因有一定的关系的,那么小孩子的脑瘫有什么表现呢,接下来我帮大家列举出来吧。
小儿脑瘫表现小儿脑瘫表现一、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或)精细运动两方面。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每个动作在不同年(月)龄中表现又不一样,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l岁~l岁半时能行走。脑瘫小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蹬踢。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减少。正常小儿在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经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另一侧手的活动减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小儿脑瘫表现二、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还可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大小来判断,被动运动关节若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关节活动范围小,活动受限说明肌张力高。了解上肢肩关节活动范围可检查"围巾征",观察肘关节与躯干正中线的关系,了解下肢肌张力可检查外展角、胭窝角、足跟触耳试验及足背屈角。
检查肌张力时还可以通过"牵拉试验"来了解,此项检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儿双手,将其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头后垂的情况可了解颈背部肌肉张力。
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瘫,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手足徐动型在l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表现出来,常呈"齿轮状"或"铅管状"。强直型表现为"铅管状"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不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检查肌张力时要注意,一些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儿,由于关节挛缩,以致关节活动受限,不要误认是肌张力增高。
小儿脑瘫表现三、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1俯卧位 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延缓消失,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或上肢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足尖朝内;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图中所示为左侧受累。
2仰卧位 也受紧张性迷路反射影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4~5个月时消失),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枕部的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有时呈 Mom反射状姿势。有时呈双下肢伸直。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3由仰卧位 牵拉成坐位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双手,缓缓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在牵拉过程中姿势的变化。正常小儿4~5个月时头即不再明显后垂,两上肢能主动屈曲。3~4个月以后的脑瘫小儿可表现为躯干拉起,但头后垂;一侧下肢伸直,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一侧上肢正常,呈屈肘动作,另一侧伸直;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头极度后垂,脊柱背屈。
4直立位 正常3~4个月的小儿当扶其腋下呈直立悬空位时,表现为双下肢屈曲,6个月扶成直立位时,下肢能支持体重。脑瘫小儿直立悬空位时往往两下肢内旋、伸直、足尖下垂,两下肢由于内收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脑瘫小儿直立位时,头、脊柱、足跟往往不能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髋腰部侧弯;或表现为两大腿内旋,膝半屈,下肢呈X形,足尖着地。
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表现与痉挛型不同,在第一年内,常安静躺着,几乎没有自主运动,仰卧位时其姿势与痉挛型相反,表现为下肢屈曲,髋外展,踝背屈。抱起呈直立位时,能控制头在正中位。
小儿脑瘫表现四、反射异常
痉挛型脑瘫小儿深反射(膝反射、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征。
脑瘫小儿神经反射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1Moro反射 即拥抱反射,正常小儿生后即出现,6个月时消失,如生后3个月内不出现或生后6个月后仍不消失均属异常,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活跃,但若肌张力极度增高时,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
2交叉伸展反射 小儿仰卧位,按住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并刺激此侧足底,出现另侧下肢先屈曲后伸展的动作。此反射生后即出现,正常情况下1个月后消失。若2个月后仍存在,支持脑瘫诊断。
3不对称颈紧张反射 正常情况下生后1个月以内明显,4~5个月时消失。脑瘫小儿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此反射的存在阻碍了患儿翻身动作的发育。例如当患儿向右翻身时,头转向右侧,但随之右臂外展伸直,以致不能向右翻身。
4握持反射 正常情况下2~3个月逐渐消失,痉挛型脑瘫时持续时间延长,手经常呈握拳状。
脑瘫小儿各种保护性反射延缓出现或不出现。正常小儿1个月扶成直立位时,小儿能竖头,4个月直立位时将小儿躯干向左右倾斜时头能保持正中位。脑性瘫痪小儿不出现此反射。正常4~5个月小儿扶成坐位时,如突然向一侧倾斜其躯体时,能伸出上肢,做支持躯体的姿势,而脑瘫小儿不出现此动作。8~9个月的正常小儿能引出"降落伞反射",脑性瘫痪小儿不能引出。
在早期的儿童发育是往往很难发觉脑部发育的情况的,生活当中脑瘫这个疾病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脑瘫这个疾病的出现,让很多的父母都是非常的担心自己的宝宝会不会被脑瘫找上门。而脑瘫患儿存在有姿势异常的表现,那么,脑瘫宝宝会有些异常姿势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脑瘫宝宝多种异常姿势详解吧。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常见的自发姿势运动异常小儿脑瘫早期的主要表现是姿势运动的异常,因此家长发现宝宝常有怪异的姿势,应警惕脑瘫。这些怪异的姿势可以自发地出现,也可在变换体位或紧张时出现。常见的自发姿势运动异常有:拇指内收、内扣,严重的拇指可内收达掌心;紧张时头偏向一侧;紧张时头向后仰;上肢一侧上举一侧前伸的拉弓射箭样姿势;双臂向后呈飞机状;足拇趾上翘其余四趾扇形分开;徐缓的异常动作;过度松软;一侧或一个肢体活动明显减少或异常;过度僵硬或1-2个月的婴儿仰卧位时双下肢僵直;3个月及以后手仍持续握拳等。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俯卧位异常姿势1、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2、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3、或上肢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足尖朝内;4、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图中所示为左侧受累。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仰卧位异常姿势1、头后仰,下肢伸直,婴儿脑瘫的姿势异常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2、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 4~5个月时消失),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枕部的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3、有时呈Mom反射状姿势,有时呈双下肢伸直。4、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肢体不协调1、宝宝常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而另一侧肢体的废用,左右肢体有明显的不对称。2、宝宝表现为不自主的动作,其运动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运动外观显的持续而松散,幅度大而无法控制。3、宝宝呈醉汉步态,他们常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当站立时为维持站立姿势,必须不停地进行调节。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其他1、2个月以后的小儿仍有手紧握拳现象,宝宝上肢内旋位,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2、有的宝宝安静时无明显的姿势异常,而当检查者突然扶宝宝腋下,使其足底着床时,可见患儿下肢内收、交叉,同时双上肢内收、内旋。3、超过6个月的小儿仍不能呈现正常的坐位姿势,而表现出特殊的异常坐位姿势,如前倾坐位、后倾坐位等。以上就是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的全部内容了。如果发现孩子发育异常,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如果孩子确诊脑瘫,首先家长不能慌忙,第一要做的就是带孩子到正规的脑瘫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同时,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脑瘫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及时间。
脑瘫是一种对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那么轻度脑瘫有什么症状?轻度脑瘫的表现是什么?轻度脑瘫的症状是很明显的,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对健康造成进一步伤害,下面就来详细了解脑瘫的症状有哪些吧。
1、喂养困难
患有脑瘫的患儿,在早期喂养时就会出现明显的喂养困难,一般表现为吮吸及吞咽的时候不协调,并且体重增长缓慢。
2、身体僵硬
轻度的脑瘫儿会出现身体发硬的现象,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之一,一般在一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出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就可以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
脑瘫早期的患儿会出现反应迟钝的现象,也叫做无名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
轻度的脑瘫患儿还会表现出头围异常的症状,但不是其主要症状,只是脑瘫症状的客观表现之一。
5、不笑
脑瘫患儿早期还会表现出不笑的症状,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6、手握拳
轻度的脑瘫患儿在4个月左后时会表现出手掌不能张开,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这种症状对于症状脑瘫有重要意义。
7、头不稳
如果患儿在4个月时还不能抬头或者坐位时不能竖直,这这些症状往往是轻度脑瘫的表现之一。
8、身体扭转
轻度的脑瘫患儿还会表现出身体扭转异常的现象,甚至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如果这些症状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
9、如何预防小儿脑瘫
1、出生前脑瘫的预防:积极开展早期产前诊断,胎儿预测,开展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增进孕妇健康,防止发生先天性疾病。
2、孕妇应该注意:避免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等。特别是在妊娠10~18周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时期,此时更应注意防止感染。
3、禁止吸烟,饮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的照射,不要过多地做B超检查,最好不看电视。
4、出生过程中脑瘫的预防:造成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娩过程中引起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因此要预防早产、难产。做好难产胎儿的各种处理,这是预防脑瘫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5、一旦出现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病症,要积极进行治疗,减少对新生儿的损害。
6、脑部感染,脑血管疾病,脑外伤等均可引起后天性瘫痪:因此要加强预防措施,防止发生上述疾病是预防后天性脑瘫的根本。一旦发生上述情况,要及时住院治疗。
脑瘫有哪些分类,痉挛性脑瘫:占脑瘫的60%以上。表现为肢体肌肉痉挛僵硬。由于脑损伤,对下神经(脊髓和周围神经)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导致下神经过度兴奋(拉伸反射增强)和肌肉痉挛。上肢主要表现为屈肘、屈腕、拇指内收及其他手指屈伸。下肢主要表现为交叉腿(剪刀步)、弯曲臀部(臀部)、弯曲膝盖(腿不能伸直)、脚后跟不能接触地面、脚向内转、脚趾弯曲或向上翻等。这种类型的脑瘫最适合手术治疗。
手足蠕动型脑瘫:约占脑瘫的20%。说明全身四肢的活动很难被意志控制,不由自主的活动,包括面部表情。发声器官和发音器官也参与其中,因此它们经常伴有语言障碍。脑损伤位于大脑基底核和锥体外系。这种类型的脑瘫适合剥离颈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网络。强直性脑瘫:表现为肢体僵硬,抗屈伸,行动困难。功能失调性脑瘫:小脑和脑干引起的平衡障碍。孩子无法完成正确的动作,如走路不稳、动作不协调不准确、发音不正常等。经常伴有手、头和眼球的轻微颤抖。震颤性脑性瘫痪: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无意识、有节奏的抖动。
单纯震颤型脑瘫极为罕见,偶见于手足蠕动型脑瘫。低张性脑瘫:表现为全身无力、肌肉柔软、无自主运动。往往是痉挛性脑瘫和手足徐动性脑瘫的前期。混合型脑瘫:指几种类型的脑瘫同时存在。脑瘫有哪些分类?专家说,脑性瘫痪是一种可怕的脑部病变,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彻底治愈,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脑瘫患者的治疗需要各种疗法的配合,因此患者在治疗脑瘫时必须选择正规的专业医院。
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疾病。一旦疾病发生,受损的脑组织无法通过治疗修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脑瘫是无法通过治疗治愈的。但是,通过积极治疗,脑瘫患儿的功能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和发展。专家表示,脑瘫不仅难以治疗,而且有多种分类。因为很多朋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治疗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弯路。如果你想真正了解这种疾病,掌握它的分类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在有相关疾病的时候就可以对症下药。
一、剪刀步态康复训练:轻度脑瘫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轻度脑瘫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反复操作。
二、下肢屈膝训练: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三、膝反张训练: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将轻度脑瘫的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四、尖足,足内、外翻康复训练:自我牵拉法-轻度脑瘫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做相同的动作。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康复训练:轻度脑瘫的腕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训练逐渐提高轻度脑瘫患儿的双手功能。
早期常见症状有:
1、容易受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2、早期喂奶,进食咀嚼、饮水、吞咽都比较困难,嘴角不能很好的闭合,常常流口水;
3、2-3月还不会笑,不会抬头,手指紧握,尤其是拇指内收,不会张开;
4、过了百天的婴儿还不能抬头,4-5个月挺腰时头仍然摇摆不定;
5、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出现了继发性的损伤,比如髋关节脱位、脊柱侧弯等这些继发性的损伤。
小儿脑瘫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这个疾病多发于各个年龄,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上某些症状时需要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引起小儿脑瘫的原因:
1、母体在怀孕期间遭受感染,感染了一些病毒,导致胎儿产生先天性感染与畸形的话,就会增加小儿脑瘫的概率;
2、妊娠时的环境因素;
3、胎位不正、高龄初产、新生儿窒息等等都可能导致小儿脑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