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经络不通?经络不通的表现症状有哪些?
因为身体内联系脏腑的通道不通了,通道内瘀滞导致人身体的经络不通。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纵横交贯,遍布全身,身体任何部位的经络不通畅都会影响五脏六腑正常功能的进行。 经络学说也主要是中医看病治病的重要理论,有些人对于经络并不相信,但你知道吗如果经络出现了堵塞的情况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损。
经络不通会有哪些症状呢?
第一:人会感到莫名其妙的冷
常见的是手脚发凉,常常是经络不通的信号。因为人的体温是由气血输送来决定的,气血旺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哪个地方可能经络不通,气血难以到达。
此外,还有体温、出汗不对称出现,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经络严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会出现一侧体温正常一侧凉的情况。
经络不通对皮表的影响,除了冷热感觉外,还可以表现为皮肤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问题,血气不至,毛孔内垃圾排不出来,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长不好。
第二:人会莫名其妙的热
异常发热,也是经络不同的重要症状, 其主要表现是身体某些地方低热、干燥,或者局部异常出汗。一般这也是体内经络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散发出去的缘故。
第三:人会莫名其妙发麻 发木
经络不通更进一步的表现就是麻或者木, 麻和木的症状经常一起出现,但在中医里,它们的病因不同,“麻为气虚,木为血虚”,如果麻得重,说明气不足,木得重则说明血虚。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大家可以根据穴位自己按压,有缓解的状态就好,如果没有缓解还是要到医院就医。
筋伤病指由于各种外因或慢性劳损而导致筋之损伤的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性质的需要,筋伤病愈发普遍化及早龄化,长期以来带给人们极大苦痛,故此,以《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以阳气来调治筋伤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人体之阴随阳气生发而长,若阳亡则阴绝。阳气正常运转,则化气以营养周身;反之,化气不利,精血津液输布异常,痰浊、瘀血接连而生,筋肉不荣。此言 阳化气之功,阳性温热而动散,推动人体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维持脏腑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再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阴阳平秘之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阳固而阴守,邪之不可凑,形神乃能治。故而, 阳气者,温热而清明,具化气、固外之功。
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易耗、易散,故在疾病防治中不可小视。
如《伤寒论》全书中,明确提到阳气损伤的条文约一半之多,阳气易散易耗,故不可误汗、误吐、误下以损人体之阳气。
《伤寒论》之法要,护阳、救阳是第一要务。 且有,医家李念莪:"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肺气之宣降,心气之通明,脾胃之运化,肝气之疏达,肾脏之气化,及小肠分清泌浊之功等,皆赖于阳化气之功。迨"火神派"之代表郑钦安,更是重视阳气,临证注重扶阳、护阳,擅用姜、附、桂等辛热之品,屡建奇功,效如桴鼓。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历代医家对此解释不一,梳理发现,一者"阳气"作"卫气"讲,"精""柔"为卫气运行时"神""筋"的两种状态,如杨上善曰:"卫气之精,昼行六腑,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
一者指明阳气运养之功,并未言明"精""柔"二字的具体含义,如王冰云:"此明阳气之运养也。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另有,讲"精""柔"二字作阳气的两种状态,如张景岳曰:"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高世栻言:"精,精粹也。柔,柔和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精,而神无所养也……'阳气者,柔则养筋',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柔,则筋无所养也"。
高世栻将"精""柔"作为阳气的两种状态,"精"意为精粹,"柔"意为柔和,联系经文上下,阐述阳气"不精""不柔"则"筋""神"无所运养。再有,目前各版《内经选读》教材均以倒装句式解释,作:"阳气者,养神则神精,养筋则筋柔"。
尤在泾云:"阳之精,如日光明洞达,故养神;阳之柔,如春景和畅,故养筋。"故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其中,"精"应意为清明,亦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此处之"精",为清明之意;"柔"意为柔和。
"精"与"柔"当为阳气的两种状态。阳气清明,则神受养;阳气柔和,则筋受养。 阳气在体内正常运行,不失清明之性,则精神爽慧;阳气不失柔和之态,具温煦之性,则化气、固外之功正常,气血相合,筋肉灵活。 明言阳气养神与养筋的作用,亦如王冰、张景岳等医家认为"此明阳气之运养也"。
《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即肌腱、椎间盘、关节囊、腱鞘、韧带、滑液囊、关节软骨等与骨紧密相连的软组织。《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筋具有连属关节、主司运动的功效。
中医学认为筋伤病多因于外邪侵袭,表现为虚、痰、瘀等病机,出现颈项僵硬、腰腿疼痛、筋肉挛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治疗以补肝肾、祛痰瘀、通经络为大法,如椎动脉型颈椎病之治疗,临床医生多从虚、痰、瘀论治。
阳气性温热,具化气、固外之功,阳气旺,气血通,邪不凑,则筋肉灵活。张景岳云:"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阳性温热而动散,主司化气、固外,阳气足,体内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则痰浊、瘀血不能生,邪气不可凑,阳气一者可直接温养机体而固外,一者参与精、气、血、津液输布,以润养周身,如是则筋肉灵活;阴性静,太过则机体不得温运,体内气血津液等失于输布代谢,停滞体内,日久壅为湿痰、瘀血等,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气血不通,机体失于濡养,则见筋挛肉痿,活动不利。
故而,阳气不失温之性,则筋肉弛张自如,肢体运动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失于化气、固外之功,邪气入侵,气留血滞,机体失养,则见四肢拘急挛缩、肌肉酸痛等。 由此,筋肉之灵活赖于阳气在体内的正常运行。
《诸病源候论·背偻候》云:"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也。"阳气正常运行,阴阳相合,气行血调,荣养筋肉,则筋肉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则气血不合,筋肉不得荣养,以致筋肉挛缩、活动不利。
以上可说明,阳气对筋伤病的重要性,阳气足,筋骨强;阳气不足,筋骨容易损伤。所以,再此建议大家,一定要保护阳气、提升阳气,人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
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很多人平时都会去放松的,而且背部经络疏通常见捏脊疗法,属于推拿疗法的一种,可用于辅助治疗多种慢性病。以下看看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及相关资料。
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1手臂上共有6条经络,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人体经络具有运行气血的作用,这6条经络淤堵容易造成手臂麻木、疼痛、肿胀、寒冷等症状。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针灸、艾灸、刮痧等中医理疗方法。
1、麻木:中医认为麻为气虚,木为血虚,手臂经络被淤堵,气血不通,因而手臂会有麻木的感觉;
2、疼痛:中医中有不通则痛的说法,手臂经络出现不通后可能导致气滞血瘀,出现明显的疼痛感;
3、肿胀:手臂经络淤堵之后,局部会逐渐形成瘀血而产生肿胀的情况,也有可能是经络不通造成气滞,引起的肿胀;
4、寒冷:体温由气血输送决定,气血运行通畅,体温正常,而身体经络不通,体内可能气血运行不通畅,身体得不到气血滋润,可能容易感觉到寒冷,如手臂经络淤堵之后,手经常会感觉到寒冷。
经络不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肢百骸、筋骨肉皮等,让人感觉酸麻胀痛、疲倦无力。 经络不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肢百骸、筋骨肉皮等,让人感觉酸麻胀痛、疲倦无力。 经络不通若淤堵于血管、脏器即引起各种急慢性病,如炎症、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器官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等。
经络畅通受阻,这时候应该多按摩按摩,预防疾病。
胳膊经络不通的症状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感到疼痛,可用精油按摩,或用热毛巾在疼痛部位热敷,缓解疼痛,如果情况严重,可服用止痛药。二是会引起手脚冰凉,体温下降,可吃些温热食物,晚上睡觉前泡个热水澡,喝杯热牛奶,对祛湿散寒有一定作用。三是骨组织损伤引起的,可吃些布洛芬等消炎药。
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2手臂6条经络不通可能会产生病理物质如气郁、血瘀、水肿、痰凝等,并由此引发相关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中医认为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其会引起全身或局部疼痛、肿胀,如心绞痛、胃痛、四肢缓解的拘挛屈伸不利,或者气血运行不畅,机体四肢得不到温煦和濡养,便会出现麻木、冷痛等,女子还可表现为痛经或月经不调。
如出现四肢麻木不仁可以对症服用补阳还五汤等,如有女子痛经或月经不调可以对症服用四物汤等药物。具体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遵医嘱辨证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胳膊经络不通的主要症状是疼痛、肿胀、活动不利、麻木。
1、疼痛,中医上讲不通则痛,经络出现不通之后会导致气滞血瘀,出现明显的疼痛感。
2、肿胀,因为经络损伤之后,有出现离经之血,会逐渐的形成瘀血而产生肿胀的情况。另外由于局部炎症逐渐形成之后,形成的炎性水肿也会加重肿胀感。
3、活动不利,出现经络不通之后,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会导致炎症的部位进一步受到刺激,会导致炎性水肿进一步加剧,疼痛感进一步增加,导致活动不灵活,在活动的时候疼痛感明显的加重。
4、麻木,主要是由于经络不通之后,对神经产生刺激,导致神经鞘膜以及神经束膜出现受压,会出现麻木的情况。
所谓的手臂经络不通是一种中医的说法。考虑是手臂处血液循环不良,或者存在肌腱无菌性炎症等引起的一系列正常表现。首先手臂处会出现疼痛的感觉,可能会出现手部的冰凉的感觉,还可能表现为手臂、手部的麻木感和无力感等。特别是手腕处的疼痛感,可能是无菌性炎症导致的,可以外用非淄体类消炎药或者活血化瘀的膏药治疗。
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3经络不通的症状
1、疼和痛
疼和痛是两个概念,两者都和经络不通有关,但程度上有些差异。比如我们被扎了一下,立刻产生的感觉叫做“疼”;如果接着按压一下受伤的地方,这时候产生的感觉才叫做“痛”。
疼字是“疒”下面一个“冬”字,泛指由寒邪侵袭经络所致的不适,一般是刚发病的时候,经络受到外邪干扰,身体自动发出“疼”的信号,以便募集更多的气血救援,但“不通畅”、“堵塞”的局面还没形成,所以,“疼”通常是一闪而过的,呈现点状或散点状,如果没有堵塞,疼过以后也可能无迹可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要加强防护,就可以自愈或者不再复发。
痛字是“疒”下面一个甬字,古代甬是“隧道”、“走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体内部通道—经络的疾病。实际上,痛就是经络集结了很多气血,瘀滞不通而发出的信号。“痛者不通,通者不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痛感一般是按压、触摸才会感到,可以反复发作,面积比疼要大一些。
总的来说,“疼”是经络不通的初发期,位置在“经”,“痛”则是经络不通的进一步加重,扩散到“络”。“初病在经”,“久病久痛在络”,就是这个道理。其中,穴位是“点”,经是“线”,络则是“面”。遇到疼痛类的问题,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来疏通经络。面积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里痛就按摩哪里,面积稍大一些可以刮痧,这样经络慢慢就通了。
2、冷
除了头凉之外,身体其他某些部位发凉,比如最常见的是手脚发凉,常常是经络不通的信号。因为人的体温是由气血输送来决定的,气血旺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哪个地方可能经络不通,气血难以到达。
此外,还有体温、出汗不对称出现,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经络严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会出现一侧体温正常一侧凉的情况。
经络不通对皮表的影响,除了冷热感觉外,还可以表现为皮肤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问题,血气不至,毛孔内垃圾排不出来,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长不好。
所以如果某个部位出现以上问题,可以对照经络图查找所处的经络,进行按摩等调理,将它们疏通以后,说不定很多问题也就消除了。
3、热
其主要表现是身体某些地方低热、干燥,或者局部异常出汗。一般这也是体内经络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散发出去的缘故。
除了外邪引起的红、肿、热、痛与发热所在的经络不通有关,一般低热可能来自相连的经络。
气血在体内运行周而复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会从临近的经络那里寻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响的就是具有表里关系或者子母关系的经络,使该经络发热。
比如头部低热,不一定全是膀胱经的问题,而可能是与它相表里的肾经气血不足或者不畅造成的。
4、肿和胀
经络不通可以是有形的,这就是肿,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肿,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来调理。很多人刮出来、拔出来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实就是经络里的瘀血。
同时还可以配合穴位按摩,比如膝盖内侧的血海穴(简便取穴法:屈膝,以左掌心按于右膝髌骨上缘,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仿此)。血海的血指的是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其气血能量博大如海。血海穴位于脾经,脾主统血,具有控制血液不乱行、不淤积的功能,经常按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对消除淤肿有辅助治疗作用。如果按摩的时候有疼痛感,更要注意经常按摩。
经络不通也可以是无形的,这就是胀,由气滞引起。胀通常是气在经络运行不畅时形成的“涡气”。身体某部位发胀,首先可以对该部位经络上循经按摩,找到疼痛点再进行按摩。其次还可以在三焦经查找有关痛点,《难经》言:
“三焦主气”,凡是“气病”,都可以通过三焦经来治疗,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疗小腿抽筋,支沟穴可以治疗胁痛。三焦气不顺主要集中在颈部与上臂之间。患者无事时可以把手当作耙子,从颈部、肩部往手臂后方细细地耙下来,直到无名指。然后哪里痛就重点挠片刻,这样就能理顺三焦之气了。
5、麻和木
经络不通引起的疼痛进一步发展就是麻或木。
比如我们盘腿坐得太久,下肢气血不通,就会疼痛;接着,经络被堵死,气血彻底不通,双腿就会麻木,只有改变坐姿,气血通畅才能恢复知觉。
麻和木的症状经常一起出现,但在中医里,它们的病因不同,“麻为气虚,木为血虚”,如果麻得重,说明气不足,木得重则说明血虚。
肢体出现麻木时,需要引起重视,尤其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一定要注意及时疏通经络,这样能降低中风的发生概率。
6、酸
酸说明经络气血供应减慢,不能满足身体需求。
人在剧烈运动以后,比如短跑比赛,事后机体会发酸或者无力,这是因为短跑需要更多的气血供应,超过了正常机体气血供应的限度,导致气血供不上来而发酸。
豨莶草
豨莶草生用味苦辛,性寒,蒸制后味甘,性温。
主要功用是祛风湿,蒸制后兼益肝肾、祛肝肾风气。 常用于筋骨、关节疼痛,四肢麻痹,腰腿无力等症。
今举几个常用方剂如下:
1 豨莶丸《济生方》,治中风,口眼歪斜,口吐涎沫,语言滞涩,手足缓软无力。
豨莶草(鲜者洗净,用蜜、酒拌蒸,蒸九次,每次蒸约半小时,晒干再蒸),赤芍,白芍,熟地黄,川乌,羌活,防风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0丸,每晨空腹时温酒或米汤送服。
市场上有成品豨莶丸与本方微有出入,可用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2 豨桐丸《验方》,治感受风湿,传于四肢经络,致两足酸软无力,两手不能举等。
豨莶草(炒),臭梧桐(花、叶、茎、子均可,切片晒干炒用)。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5克,早晚白开水送服。忌食猪肝羊血。
另一方是:豨莶草,臭梧桐。共为细末,每服6 9克,或渐增至12 15克,日服两次。
对于湿邪较重的关节疼痛或两腿沉重、酸软无力等症,我常以本品15 31克,配合独活、桑寄生、续断、南五加皮、牛膝、威灵仙、薏米、防己等同用;若兼寒重、疼痛明显者,再加制附片、补骨脂等,每收理想效果,请参考试用。
据近代研究,豨莶草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也曾用生豨莶草、怀牛膝、泽泻、地骨皮,加入应证汤药中,治疗高血压病有效。
用量一般6 13克,重症可用到15 31克。
伸筋草
伸筋草味苦辛,性温,主要功用是舒筋活络,兼能祛风湿。
对风湿痹痛而出现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急不易伸开等情况者,可在应证汤药中加用本品,对舒筋活络有帮助。常配合羌活、独活、当归、白芍、木瓜、生薏米、红花、桃仁、桂枝、鸡血藤、海风藤等同用。
对于肝肾不足、筋失所养而致的筋骨屈伸不利之症,常配合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潼蒺藜、当归、白芍、千年健、红花、南五加皮等同用。
本品主入肝经,有一定的舒肝解郁作用, 所以配香附、郁金、元胡、川楝子等,可用于气滞胃痛;配龙胆草、黄芩、泽泻、川连、生地、车前子等,也可用治缠腰龙(带状疱疹)。
络石藤偏用于通经活络,伸筋草偏用于舒筋活血。
用量一般9 15克,重症可用至30克。
透骨草
透骨草味辛 , 性温,主要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的作用。
对于风湿疼痛、筋骨拘挛、肢体麻木等症,均可用本品配合独活、羌活、附子、伸筋草、千年健、海桐皮、红花等同用。也可单用透骨草煎汤熏洗。
本药外洗也有引药透入经络、血脉而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这是本药的特点。
对疮疡肿毒、阴囊湿疹等,可用本品配合生艾叶、白鲜皮、蛇床子、忍冬藤等煎汤外洗。
对于较深痼的风湿疼痛、筋骨拘挛、屈伸不利者,我常在应证汤药中加用透骨草、川乌、伸筋草,骨碎补,往往能提高疗效,仅供参考。
我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对年久关节严重变形、疼痛而生活不能自理者,常在补肾祛寒、疏风化湿、活络舒筋的方药中,加透骨草、寻骨风、自然铜(先煎)三药,以代虎骨而加强疏风壮骨的作用,可提高疗效,供参考试用。
用量一般为9 15克,特殊情况可用30克。外用时量可适当加重。 因本品有活血作用,孕妇忌用。
老鹳草
老鹳草味苦辛,性温,主要有祛风湿、疏通经络、活血、健筋骨的作用。
对于风寒湿三邪侵入机体而导致的关节痹痛、肢体麻木、皮肤麻痒等,可配合当归、桂枝、赤芍、红花、羌活、独活、防风、海风藤等同用。
我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屈伸不利、血脉不通者,常加用本品,似有一定效果,仅供参考。
本品味辛而性不热,故又具有辛散透邪与活血的作用, 配银花、连翘、地丁、公英等,可用于痈肿疮毒,使其消散解毒而得平。
老鹳草单用时可以浸酒饮用,也可以熬成流膏服用。
用量一般9 15克,特殊情况可用到30克。
海风藤
海风藤味辛苦,性微温,主要作用是祛风湿,通经络。
常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四肢拘挛或麻木不仁,阴天下雨则加重等症。可配合羌活、独活、秦艽、当归、桂枝、川芎、桑枝、乳香、木香、青风藤、豨莶草同用。
容易复发的咳喘,中医认为风邪偏盛(风者善行而数变)者,也可在应证方药中加入本品,加强祛风,常可取效。
青风藤祛风兼能行痰,偏用于风湿流注、历节(以关节红肿、大小关节游走性剧烈疼痛为特点)、鹤膝(以关节肿大疼痛而股胫的肌肉消瘦为特征,形如鹤膝故名);
而海风藤祛风、通经络,偏用于寒湿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
用量一般6 15克,重症可用至30克。血虚阴虚及肾虚(无风寒湿邪)腰腿痛者不宜用。
络石藤
络石藤味苦,性微寒,主要有通经络、利血脉、祛风湿的作用。
适用于关节疼痛、肌肉酸楚、筋脉拘急、屈伸不利,风寒湿邪久郁不愈,郁而化热,或机体阳盛、正邪相搏。从阳化热而出现关节疼痛处发热、身有微热、患肢于夜间不欲多盖衣被等热象者。
常配合桑枝、防风、红花、赤芍、忍冬藤、当归、乳香、没药、豨莶草、伸筋草等同用。
我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兼有发热者。
对西医诊断的“痛风”病,中医辨证属热性者,我常用苏梗、黄柏,络石藤,地龙,川牛膝,茯苓,忍冬花,适当加应证药,常取得较好效果。
海风藤治风湿痹痛,偏用于风寒湿较重而无热象者,络石藤治风湿痹痛,偏用于兼有热象者。
豨莶草用于湿邪偏重而腰腿疼痛、乏力者,蒸熟兼有益肝肾作用,络石藤用于风湿化热而筋脉拘急疼痛者,善通经络,无补益作用。
用量一般6 15克,重症有时用30克。
什么是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本病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中医对肩周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
(1)正气内亏:“七七肾气衰”,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中藏经五痹》曰:“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惑,而众痹生焉”。现代医学家刘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曰:“凡尊荣之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2)邪气外侵:居住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内侵,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如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又如明·朱�FDAE�《普济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
西医认为肩周炎的病因病理是什么
(1)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根据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本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老年性退变:本病多见于40~5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显然与老年性退变有关。
②风湿寒邪侵袭: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明显风湿寒邪侵袭史,如居处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说明风湿寒侵袭为肩周炎的外在病因之一。
③肩部活动减少:本病的临床特点,多见于肩部活动逐渐减少的中年以上女性,且左肩的发病率较右肩多,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较体力劳动者为多,或因某些原因(如上肢骨折肩部软组织损伤,颈椎病等肩部活动量减少或受限的病人)使肩部活动减少后,常可继发肩周炎,这些特点均提示肩部活动减少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
(2)病理
①肩部组织,如关节软骨、滑囊、腱鞘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②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炎症过程释放的炎症介质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及浆液性渗出,渗出物的机化使肌腱与腱鞘及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组织弹性降低,并最终导致关节挛缩,形成所谓“肩凝”,现多认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为本病的病理改变之一。
肩周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受凉了感冒发烧,这是由于外部的寒气侵袭我们会受凉。中医学上人们身体内部也会有寒气。身体内的寒气多的话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及时的去除身体里的寒气。那么怎么去除身体里的寒气?怎么避免寒气入侵?。
1、怎么去除身体里的寒气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疾病,都是由寒气引起的。中医认为人体寒气过重,百病生,因此去除身体里的寒气也是一种养生方式,那么怎么去除身体里的寒气呢以下方法可以有效去除身体里的寒气:
1、按摩肚脐
这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单手三指正时针方向按摩肚脐周围,直到腿脚有热气感觉为好。
2、耳部按摩
按摩耳朵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而且可以补肾固肾。另外,多梳头、多搓拍双臂,亦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的效果。
3、从脚做起
俗话说:寒从脚起,进入寒冷的秋冬季节,我们格外要照顾好我们的脚,进行脚部的保暖御寒。所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并对脚底进行适当的按摩,特别是涌泉穴,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改善寒症,使脚部变得温暖起来。
4、揉搓双腿
尤其是脚踝和小腿处,因为血气不通畅,到了寒冷的季节会由于冰凉而感觉不适。而且腿脚受凉,将直接伤害我们的肾脏。所以,我们要每天坚持揉搓双腿,促进血液循环,驱除寒气。
5、热疗祛寒
热疗祛寒是自古人们就使用的古朴、自然、有效的祛寒方法之一。有的用热水袋,或加热后的沙、石、盐、石蜡热敷;有的用艾条熏疼痛的部位,或在疼痛的部位或穴位贴上姜片或蒜片等再用艾熏;有的用祛寒的中药液煮水泡、熏等;有的用刮痧、火罐等祛寒。
6、喝姜茶
人不可百日无姜,由其是对于那些体内有寒气的人来说吃姜更能祛除寒气,由其是在淋雨之后,喝点姜糖水更是避免寒气的最好方法。
7、悬灸
悬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好方法,同时也是一个去除寒气的方法,由其是对手脚冰冷的人更是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去除身体里的寒气,身体才能更健康,而寒气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来的,所以要去除身体里的寒气,还是要从日常的小事做起。避免寒气入侵注意事项,一起来看看。
2、避免寒气入侵注意事项
1、避免淋雨
淋雨之后在人的头顶和身上有受寒的问题,如果经常淋雨的话,那么体内的寒气就会增加。
2、避免受寒
受寒会直接感冒,引起体内寒气过多,而中医更是认为关节,头部受寒则会引起痛风,偏头痛等问题,因此日常就要避免机体受寒,避免淋雨,由其是眼下正值夏季,用冷水冲凉之后,要记得及时擦干净,同时注意保暖。
3、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呆太久
由其是注意不要在湿气太重的地方生活,生活环境的湿气太重也会引起体内寒气的堆积,加重身体里的寒气,因此专家提醒在空气易反潮的环境中生活,如地下室,通风效果不是很好的环境中就要经常把棉被,衣物等经常拿到太阳底下晒。
4、注意科学的饮食
尽量少吃一些凉性的食物,由其是对于一些本身就是寒性体质的人,更要尽量少吃寒凉性质的食物,像苦瓜,西瓜,螃蟹,萝卜,这些都是属于凉性的食物。由其是秋冬季的时候,人体内的寒气本身就会累积了,此时更要减少这些寒凉性的食物。
一个人体内的寒气如果过多的话,对身体的危害很大。因此生活中如果自己有手脚冰冷,或者有一些寒气过重的表现的话,一定要及时的去除寒气哦。
3、寒气的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侵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祛寒,但若寒邪过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祛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因寒而痛,一则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症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女性私处冷痛等。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入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克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4、寒气聚于皮肤便形成粉刺,严重则郁结成痤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