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第1张

期末考试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增强对知识的辨别,推理和分析能力。下面就是我跟大家分享2018年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部分 (19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6分)

(zhù) 立于江南的灵土,仰望冥冥天空,风烟俱净。漫漫岁月中流(tǎng) 着江南水乡的清秀,江南古镇的(tián) 静。绿水(yíng) 绕着白墙,繁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乘一叶扁舟撑一支蒿,穿行在青山绿水中,默然阅读千年江南的历史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zài 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cāng)桑。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6分)

①抽刀断水水更流, 。 (李白《 》)

②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③ ,病树前头万木村。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④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3名著阅读。(5分)

(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第二 天,这帮无赖买了十瓶酒来请A。喝得正高兴,忽听有乌鸦哇哇地叫,大家都齐声说:“老鸦叫,祸来到。”A说:“为什么要这么说”一 个种地僧人笑着说:“都是因为墙角边杨柳上新添一个老鸦窝,一群老鸦每天从早叫到晚。”大家都说:“搬个梯子把它拆了算了。” A跟大家到外面去看,果然杨柳树上有个老鸦窝。大家七嘴八舌正想办法如何上树拆窝。只见A走到树前,把外衣脱掉,右手向下,左手抱住上截,把腰一挺,那杨柳树便连根拔起。无赖们见了,一齐拜倒在地,惊叹不已:“师父不是凡人,是真罗汉,如果没有千万斤的力气,怎能拔得起这杨柳”

选文中的A是 (人名),该好汉的绰号是 ,请写出有关他的另一个故事情

节: 。(3分)

(2)下列有关名著《水浒传》内容的概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

A林冲性格中忍辱含垢、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变成奋起反抗,杀人报仇,投奔梁山的情节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B宋江为人仗义,得知官军要追捕劫取生辰纲的好汉,便设计稳住何涛,飞报白衣秀士王伦,让好汉们得以脱身。

C武松被发配孟州后,在那结识了金眼彪施恩,醉打蒋门神,怒夺回快活林酒店,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行者。

D李逵招安时,不愿受招安,大 闹东京城,扯了皇帝诏书,要杀钦差,还砍倒梁山泊杏黄旗,要反攻到东京,为宋江夺皇帝位子,多次被宋江制止。

4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2分)

6月9日,2017苏州金鸡湖端午龙舟赛在月光码头火热开幕。据悉,本届比赛共有56支队伍报名,总参赛人数1152人,其中外籍人士共计105人,分别来自法国、加拿大、瑞士、英国、挪威、澳大利亚、荷兰等十几个国家及地区。

在今年的龙舟赛现场,组委会还推出文体汇演、三栖展演、创意集市、摄影大赛及主题曲征集等活动。今年创意集市在延续“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这一主题的基础上,还融入“互联网+、科技”等元素,展示与“你我他”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产品和前卫理念;三栖展演新增水上飞行器表演。

第二部分 (41分)

阅读《夜雨寄北》,完成5~6题。(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第一句中的“涨”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2分)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 言文,完成7~11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 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乙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后汉书承宫传》)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余幼时即嗜学 嗜( ) ②遂通其经 通( )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

益慕圣贤之道 门人弟子填其室

见而欲笞之 宫过其庐下

无从致书以观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忘其猪而听经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2分)

A石青糁之 (《核舟记》) B戴朱缨宝饰之帽 (《送东阳马生序》)

C火烧令坚 (《活板》) D腰白玉之 环 (《送东阳马生序》)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②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11甲乙语段中两位主人公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阅读下面片段,完成12~13题。(4分)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2两次笑道“我中了!”,表现了范进怎样的心情(2分)

13文中众邻居对范进都热情周到,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5题。(5分)

别在“成功焦虑”中迷失

①或许是追赶成功的脚步太匆匆,时下,不少人似乎感到很烦、很忙也很累。进入论坛、登录微博、浏览微信,往往可见这样的情绪在流淌。这其中固然有生活节奏太快、社会压力太大的原因,但与一些人的“成功焦虑”关系不小。

②追求成功没什么不对,为成功而忙碌没什么不好。然而,在一些人眼里,成功就是出大名、挣大钱、发大财,比如,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总是:张三又换车了,李四买彩 票中了500万,王五炒股一夜暴富。当成功被狭隘地、偏执地披上功利的外衣,成为金钱、名望和地位的代名词,人们很容易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甚至患上“成功焦虑症”。一些人甚至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择手段,人伦、正义、道德统统都可以丢弃,摒弃了最基本的良知。

③成功绝不是物化了的名利,也不是华山一条道。把金钱、名望和地位等同于成功的全部,失去的不仅是幸福,还有自我。有的人虽食无山珍、居无豪宅,却桃李满天下,谈笑有鸿儒,难道这不是成功有的人虽默默无闻,却执着于事业,潜心于研究,遨游于思想的海洋,这难道不是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说,成功 体现为一种价值的存在。一名普通环卫工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为城市“美容”,因工作业绩突出受到嘉奖,同样也是一种成功。也许有人会哂笑说这也算成功那只能说我们的成功观念太狭隘,并不是因为成功的标准太低。

④追求成功是一种态度,让这种态度趋于理性平和而不是虚浮躁动,与驾驭心态的能力紧密相关。人生需要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纷繁中保持本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懂得知足,才能快乐;懂得取舍,方可轻松;懂得珍惜,得以幸福。一个人什么都可以缺,但就是不能缺少参透得失的明心。有人说,胜利有两次,第一次在自己心中。的确,先从心态上取胜,事业上的取胜才或有可能;心态上先崩溃了,事业只会跟着滑坡。

⑤更进一步说,“成功焦虑症”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欲望过多。什么郁闷,什么烦躁,什么纠结,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心静则无扰,心安则无忧,心宽则无怒。适 度的欲望是上进的动力,欲望太多漫过心堤,就会变成生活中的烦和累。名和利不过是身外之物,成功本就是一件轻松之事,成之则荣,败之亦荣,潇洒看待成败得失,无所忧、无所虑、无所畏,映照的不仅是淡泊明志的境界,更是一种看破有无、懂得取舍的大智慧。

⑥活在“成功焦虑”里,就很容易把自己“弄丢”。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河流,只要向着大海进发,又何须时时计较悠长还是短促,弯曲还是笔直只要内心中始终有一束明媚的阳光,就不怕“自己”会丢失,也一定可以打破一切世俗,遇见理想中的世界。

(选自《 人民日报 》2017年04月13日 04 版,有删改。)

14第②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15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3分)

只要内心中始终有一束明媚的阳光,就不怕“自己”会丢失,也一定可以打破一切世俗,遇见理想中的世界。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20题。(16分)

养一畦露水

许冬林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濛,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 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一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脚插 进凉鞋里。有时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最爱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⑨我读着《枕草子》,不觉痴想起来。痴想有一天……

⑩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

16请简要概括童年时“我”“在露水里泡大”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3分)

1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

18成年以后的我曾多次读《枕草子》,我对露水又有怎样新的认识和感受(3分)

19结合全文,简析文章以“养一畦露水”为题的好处。(4分)

20谈谈你对文中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

第三部分 (40分)

21作文。(40分)

请以“只要不停地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意思: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

此句节选自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扩展资料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此词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弃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典故,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用“决绝”这个标题,很可能就是写与初恋情人的绝交这样一个场景的。这首词确实也是模拟被抛弃的女性的口吻来写的。

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整首词里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强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而这个初见,词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恋的美好记忆中去了。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纳兰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像李隆基这样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爱的恋人,更何况是纳兰。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七夕的时候,唐杨二人在华清宫里山盟海誓。山盟海誓言犹在,马嵬坡事变一爆发,杨贵妃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据说后来唐明皇从四川回长安的路上,在栈道上听到雨中的铃声,又勾起了他对杨贵妃的思恋,就写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铃》。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句,承接前二句句意,从另一面说明主人公情感之坚贞。

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参考资料: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自己学书法有哪些方法

 自己学书法有哪些方法,练书法也是属于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可以写得一手好字对于我们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的练习了,下面就为大家分享自己学书法有哪些方法。

自己学书法有哪些方法1

 1、书法学习需要时间的保证。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终还是落实到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深刻领会书法的精神,要对书法有感觉,或者说要“来电”。这个需要很多时间的投入,去不断的领会的。

 2、学书法要深入传统,只有深入传统,真正领会了传统的精神,才会深切爱上书法。传统对于当代来说,不是枯涸的,它的资源仍然新鲜、活泼。对于传统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开出不同的书法走向。

 3、清代的碑学运动,传统的说法都认为在帖学系统之外建立了另外一个不同的审美世界。其实,碑学虽然讲究奇趣、古趣,他们的格调和品质仍然是在传统之中的,可以说仍然符合传统文人书法的审美的。我们看清末民初的碑学大家,如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等,他们的书法突破了传统帖学,但是格调和品质仍然依归传统。

 我相信,书法同绘画一样,绘画强调所描绘对象的品格的塑造。比如说画松,就要具备松的品格。这个都是客观的对象所具有的基本品质。

 书法也是一样,我们写的汉字,每个字也都具有基本的品质,书法也是要把这种品质展现出来。而现代的一些学碑的书法家,认为奇趣就是变形,于是书法的取法对象走向民间化便成了众向所趋。这种对形式感的过分强调,其实是完全损害了书法的核心精神,即现代的书法丢掉了格调和品质。

 4、书法的正脉乃是魏晋以来到明清书法名家构成的巨大的谱系,就是帖学系统,包括帖学的笔法以及帖学所崇尚的审美价值,即格调和品质。但是帖学在宋以后为什么衰弱了呢?具体原因有很多。

 其一:范本的差异性太大。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扩大书法群体,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诸多误会和混乱。刻帖的不断翻刻,离原本会越来越远,后人学刻帖,难免有雾里看花的遗憾。这个是资料的限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时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资料匮乏的尴尬局面,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学书法的有利条件。

 其二: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从唐代那时候开始,中国的文字就在走规范化道路,这个大概和印刷术有关系。

 唐之前,文本的流传都是靠手工抄写来完成,对于每个阅读者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新鲜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后,印刷术的流行,带来了美术字在印刷行业的大量运用。美术字就是规范字,如宋体,虽然刻工的不同会让规范字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说,规范字确立了一个标准的书体形式。对于阅读者来说,天天接触的就是这些一模一样的标准形式。

 这种规范字的阅读,深刻影响了书法家对于书法创作的理解。这些规范的字体会逐渐在阅读者的心里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字的某种写法就是完美的,字的笔画安排符合某种规范就是完美的,等等等等。而这些心理定势在魏晋人那里根本没有。

 魏晋时代的书法远绍汉代。汉代到魏晋这几百年中,成熟的书体不是楷书,而是草书。也就是说,魏晋人学书法,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草书系统,而不是如宋以后,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唐楷系统。这样差距就出来了。草书对于楷书来说,更加自由开放,从草书化到行书,行书必定具有草书的品格。

 所谓古法,就是一套从草书中化出来的笔法系统。而宋以后,学书先学楷书的做法成了书法的常识,也可以说是偏见。我们一开始就被灌输规范化的审美。这种审美的最终结果就是馆阁体的出现。

 明清的帖学笼罩在馆阁体的阴影之下,奄奄一息。帖学的最后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但是,我们看到董的书法结构平正(正是楷书影响的结果),笔法单调。唯一出色的就是墨法和格调。而到了清代,更没有帖学大家。对于我们来说,困难也许更大。我们面对的是极其规范的阅读文字,同时离魏晋时代有千年的距离。这些都给我们领会古法造成了困难。

 5、那么如何领会古法呢?最重要的是资料一定要丰富。这个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比如说,学习唐楷,必须废除清代对唐楷的歪曲。

 我们可以参看日本流传下来的诸多书法作品。比如说日本空海和尚的作品中更多的保留了颜真卿的笔法;在嵯峨天皇的书迹中,我们看到了经典的'欧阳询笔法,比欧书《千字文》要活泼的多、精彩的多。这些书迹对于我们理解唐人的笔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比如说《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现在流传最广,大家对《兰亭序》的误解也最深。

 冯的摹本解体固然潇洒,但是毕竟是钩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露锋太多,显得尖刻和做作。有些笔画明显是违反运笔规律的,是假的笔画。学习《兰亭》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很麻烦。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禇遂良、虞世南的临本远比冯摹本和定武本重要。尤其是禇遂良的临本,值得好好研究。因为它是书写的结果,保留了更多唐人的笔法。虽然结构风神不如冯本潇洒,但是线条更真实。

 6、学书法一定要占有丰富的资料,可以互相比勘。我们占据的资料多于古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优势。但是,我们的资料更多的是印刷品,于是问题又来了。印刷品说到底还是二手资料,虽然比刻帖要好的多,但是对于理解古人书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所以要看真迹,这个非常重要。多比勘资料,多观摩真迹,我们就能发现原来被我们深刻误解的东西。比如说《伯远帖》,我们看印刷品觉得非常精彩。但是上次我去上博参观的时候,发现《伯远帖》的线条居然这么软弱,这个让我很吃惊。

 7、接下来讲书法学习问题。要学好书法需要全面的训练,最基本的就是技巧的训练和积累。技巧说到底就是练笔性。这个需要手的灵活性和控制笔锋的能力。所谓全面的技巧训练,就是要拓宽手的敏感度。

 书法经过历史的积累,技巧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被书法家吸收和运用的也不过十多种。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扩大技巧训练的范围,不要局限于几种技巧的训练。广泛的接触、涉猎,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技巧。而真正丰富的技巧在二王的书法体系中得到最全面的保留。

 8、五种书体各有各的技巧要求,或多或少。论技巧的变化、复杂和难度,行草的技巧要求更多,也更难。但这个不是说技法相对简单的篆、隶、楷不重要。相反,这些静态书法的研习对于我们掌握动态书法(行、草)有着重要的意义。林散之先生是当代草书大家,他成功的基础是隶书。老先生每天悬腕写隶书,慢悠悠的。

 这种对笔的控制力和稳定性的学习对他的草书影响巨大。而相反,我们看到现代的一些书家,专好写草书,线条打滑,留不住笔,明显是静态书法的功力不够。所以说,技巧的训练要全面。

 五种书体的学习可以同时展开。即把静态书法和动态书法的学习结合起来。学会每种书体用不同的状态书写。美院那边还有一种方法,同样的一个内容,用同一种书体,尝试用不同的状态来表达,这种训练难度更高,但也更有效。

 9、技巧和人文。记得前几年,国美和南艺的书法教学有过争论。在国美一方,讲究完全解剖技巧,“逼真模仿”,这种精微训练见效快。而南艺讲究长远的修为,见效慢。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完全可以结合两种学习的方法。首先,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会运用理性剖析作品。

 国美的方法很适合。其次要对书法作品保持新鲜感。如果一件书法作品换不起你的感觉,一是作品肯定没有深度,二是你自己缺少深度。比如对于二王尺牍,需要经常产生新意,就是新鲜感,才能不断深入。王字可以说大有文章可做。最后,当技巧掌握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加强人文、品格等等方面的修养。

 10、学书法对于整个书法史发展脉络要有清晰的把握。我们之所以说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就是因为书写在那个时候保持了最自由、最本真的状态。前面说过,印刷术带来的美术规范字对宋以后的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晋、唐时代,书法家的书写思维和现代人完全不一样。

 我们学传统,尤其是学宋以前的书法,就是要打破自己对文字的“意象”,就是说要突破深藏在自己潜意识中的规范的美术字审美定势。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潜意识去欣赏晋、唐人的作品,会发现很多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说超出了我们想象之外。

 这些奇怪的地方对于古人来说是顺理成章的,对我们来说却是不可理解的。原因就是我们被固定的规范框住了。学习传统,尤其是学习宋以前的传统,说到底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思路、规范(打破单一的美术字结构),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古人。

 11、“逼真临摹”非常重要,就是要达到伪造的地步。很多人以为临摹只要抓住大概,他们自称是书法的“气韵”、“神”等等。其实,所有的气韵神采都是建立在笔墨的基础上的。如果笔墨无法达到或者接近古人,大谈“遗形取神”等等都是空洞无物的。

 所以,在临摹的开始,要无条件的服从古人。要抓住古代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差异性来临摹。比如说,对于一些奇异的结构,很多人会认为是偶然的效果,不必在意。其实这些偶然也透露了一种必然。我建议都要临,临的越像越好。也许一开始觉得很难,难就对了,那是因为我们日常的规矩、定势在作怪。

 我们总是想把古人的作品在临摹中套入自己的规范体系中。这样就麻烦了。你越是重复,规范就越牢固。到最后,临摹只是加深了自己的偏见,而没有突破。精细临摹古人作品就是要突破我们被美术字深刻影响的规范意识。

 12、二王的书法体系笔墨要素更完善。从中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说二王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是有道理的。深刻理解了二王,再学其以后的东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感。

 13、要掌握“八面出锋”的运笔方法,就是要加强用笔的丰富性、灵活性。切忌笔锋偏在一边,这样字容易薄;也要忌讳把笔当作刷子一样使用,那会让线条变得单调乏味。

自己学书法有哪些方法2

 (一)练眼。王羲之一本字帖,两千多年来,大家都在看,都在学,但成功的屈指可数,当然有悟性的成分。大家在参考上古经典时,每个人的着眼点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所以抓住的信息也不一样,这从临作中都能表现出来。尽量一个字一个字看,一笔一笔看,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不要放过。要练就差别人所不能察的本领,对观察到的东西最好用不同彩笔涂一下,临帖的时候多注意,要准、狠。

 (二)体会手势。手势决定了一个字起始转换,决定了行气的贯通,决定了整幅作品的气场。一笔一势,顾盼生情,不理解这个关系,作品就会支离破碎,形成气阻,或各自为政,既没有道理,也不合生理,即使有性情,也是低级的小趣味。

 (三)把握节奏,变速行笔,找准发力点。大家每谈行笔节奏,必谈提按,这其实是最简单的一种见解,古人的东西不只提按所能解决的。

 (四)关于形象和意象的关系。开始阶段最好形象,学一家重点在找规律,特质的东西,然后再参入其他东西,当对点画有了相当深的理解后意象就自然出来了,不能刻求,一味谈感觉,有时感觉会害人。

 (五)举一反三,临创结合。在精临阶段对每个字都要深入地去研究,不能走马观花,从头到尾写,像鸭子吃蜗牛,直接吞到肚里。我的方法是当临帖时,遇到一个字不好写就反复写,有时写几十遍,写像了后通过记忆想一想这个字在其他字帖中的写法,凭记忆想到几个写几个,当然也可以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造,这其实就是一种创作和临帖的很好结合。

 (六)临帖效果检验。提供三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临帖时可以适当加入别的内容,一个字、几个字、一段话,假如和原帖风格接近,不唐突,说明字法基本过关。

 2、可找来一篇和所临字帖字数相近的一段文字,最好是古人手札(千万不要古诗词,因为那是古人创作时为了平仄凑的字,很多字不好写),按原帖的形制、感觉临出来,如果像,就算章法过关。

 3、对其他法帖进行改造。比如,我就曾经按照董其昌的笔法对赵松雪的行书《赤壁赋》进行背临,字法是赵松雪的,笔法是董其昌的。尽量除去原帖的影响,当然这要对二王体系有了深刻了解后才能这样做。

  学习书法要知道书法的工具

 1、选笔。要学会选笔、要学会用笔。写多大的字用多大的笔,从笔的性能上说,有硬、软、中性三种,狼毫、羊毫、兼毫。狼毫笔适用于行草书创作,羊毫笔适用于隶书的创作,兼毫笔适用于楷书和篆书的练习,也适合于楷行书的练习。

 2、选纸。我们进行书法练习和创作所用之纸为宣纸,要了解纸的习性。我们初学者主要用毛边纸或元书纸进行练习,搞书法创作可选半生半熟宣纸,这要根据自己的嗜好来定。

 3、选墨。市场上墨汁有多种,我建议大家在练习时还是有一般的墨汁,如成都牌墨汁、渝江牌墨汁等,创作时用中华墨汁、一得阁墨汁等。

 4、选砚。今天我们很少用砚台了,多数用小碟子来代替。如果家庭允许可选用有盖的砚台来用。

 5、选印石。在文房四宝店里有印章石头卖,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请篆刻家或擅长篆刻的书法家刻印。一般常用印为名号章和闲章。

  学习书法的技巧

  (一)读帖

 大家都知道读帖,也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心得。也有人是走马观花,不能细致入微。这样一来,眼睛看不到微妙的东西,自然手上表现就趋于直白。

 在下面技法方面要具体讲,不多赘述。

  (二)如何选帖

 很重要,选不好,就走弯路。现在大家选帖概率最多的是《兰亭序》,目光都盯在这里,而且是非兰亭不写,非宣纸不用,这就不好了。

 《兰亭序》是经典,是千古不朽之作,完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王圣人用的纸上有涂布(唐以前),现在的宣纸根本无法表现。再者就是,那不是我们能参透的,历代大家都想解决都没法解决,而我们,不论才情、功力、学养,连历史上的二流大家都没法靠近,《兰亭序》的神秘就连王圣人都不能重现,我们就根本没法梦见。

 但一些人根本看不到这种差距,就像是幼儿园的孩子矢志不渝地在研究“歌德巴哈猜想”。

 像祭侄稿、寒食、蜀素都是这样,像精美的元青花,我们可以喜欢它,欣赏它,但把它打碎了,再造一个出来,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利用空间几乎为零(董其昌评蜀素如狮子捉象,是何等的生猛,我们也没有鲁公的悲愤和东坡受贬的凄寒,时过境迁啊)。古代大师们留传下来的东西很多,手札、诗册,相对性情的东西要多很多,可利用、再造的空间也很大,这才是我们要学的。

  (三)如何临帖

 1、吃猛药。一天10000字,连续一周的效果比一天写100个字写半年管用,大脑存盘也牢固。时代的约束,我们只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晒好了网,才能打到大鱼。

 2、相对专一,集中突破。在一段时间内,一定要专一,集中力量找规律、抓特点。比如,学米,半年之内就学米,别的先放下,要大量的临帖,最好一天要从前到后趟一遍,第二天选重点(自己喜欢的,容易上手的,难度特别大的)进行精临,做到细致入微。

 这样日复一日,即使进入视觉疲劳期也不要停(非常关键,正是上台阶的时候),挺过去,半年后再看(不要半年),每个月在手法、认识上都会有大的飞跃,也牢固。

 千万不要朝三暮四,看别人获奖、入展就得红眼病,就跟风,这样只会毁掉您辛苦建立起来的原有体系,就像电脑染了病毒,有百害而无一益。另外,别人适应,您不一定适应,就像臭水河的鱼虾,换到清水中就会死掉。

 3、适时递进,见异思迁。上面提到的专一只是相对的,当写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及时换帖。如何换帖,不要盲目,最好是找相近体系的东西,千万不要作大的变动。

 比如:学米,可参考宋人的东西(其他三家的东西,陆游、吴琚父、蔡三家、苏老泉等等)。同时,为了丰富笔法可涉猎二王、书谱等东西,也可学习赵松雪的手札、董其昌的手卷题跋等,近亲繁殖,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保持纯度,就像盖大楼,一层一层往上垒。

 4、朝花夕拾。过一段时间再回来,拾遗补漏,会有新的发现,及时调整。重点精临,定型。

 5、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集腋成裘,裂锦成衫。与古为徒,广涉博取,集古字。有了上面的定型,学什么都可以,尽量走的远些、深些,不要怕回不来。

自己学书法有哪些方法3

 1、先到书店买一本大学用的学习书法方面的书法教程,认真读完,对书法首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这对你在书法方面的发展,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子是十分必要的。

 2、选一本名家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的字帖,认真临摹。一般说来,应该按楷行草的顺序学习。达到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程度时,(如果你天天坚持练习,这段时间估计要半年至一年半),你就可以拿着自己的习作去拜师了,这时拜师求教才能领会老师的指导,因为你有实际体会。

 先从楷书入手,因为楷书可以规范你的结构和笔画,建议从颜体和柳体练,欧体和赵体有一定难度

 书法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和学问,要想搞好,必须刻苦练习,持之以恒,坚持一生。除了有决心有信心以外,就要随着水平的不断增长,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这对学好书法都是有作用的。

  初学书法用什么笔和纸

 兼毫笔和毛边纸、元书纸。

 兼毫笔的主要特征就是软硬适中,特别适合初学者,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学书法最好是使用毛边纸和元书纸这样的练习纸。刚开始学书法不需要使用特别好的纸张来进行练习,以免浪费纸张。

 使用毛边纸的时候最好是选用手工制作的毛边纸,这种纸两面都是粗糙的,如果是机器毛边纸,建议使用比较粗糙的那一进行书写,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锻炼你的笔力,增加摩擦力,培养你对纸的感觉能力和书写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003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