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借“咏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借“咏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第1张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骆宾王的 <<在狱咏蝉 >>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

李商隐的<< 蝉>> 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

在狱咏蝉注释与译文如下: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 

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 

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 

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 

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 

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 

哎,又能向谁表白我的皎皎廉洁的心呢。

《在狱咏蝉》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诗作。这首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全诗借蝉的高洁品行, “寓情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这些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640—约684),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少年有才名,初供职于道王府,历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及侍御史。武后时,被贬为临海县丞,郁郁不得志,遂弃官。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在扬州起兵,骆宾王参与其事,并作《讨武曌檄》。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有《骆临海集》。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因屡次上书议论政事,触怒了皇后武则天,被诬为赃罪下狱。他怀着满腹的冤屈之情,在狱中写了这首咏蝉诗。

这首诗主要是借蝉寓志,以蝉的高洁喻比自己的清白品性,并抒发了受诬的怨恨之情。

诗的一、二句是点题:“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指秋天。司马彪《续汉书》云:“日行西陆谓之秋。”《隋书·天文志》释曰:“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楚国人戴的帽子,指代囚徒。《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 ‘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 ‘郑人所献楚囚也’。”后来以南冠指囚犯。“西陆”与“蝉”,点明了秋天的季节。开篇即写秋蝉高唱,凄切的声音触动了身陷囹圄的诗人的思乡之愁。由于他怀想家园,加之又遭不白之冤下狱,故而心绪烦乱,写道:“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倾吐出了自己盈腔的怨愤。“云鬓影”,这里指蝉。古代妇女把鬓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象蝉翼的影子。玄是黑色。“白头吟”,既指诗人白发满头,秋蝉对着他在鸣啼;又指乐府曲调名。其双关意在诗人所要表达的凄恻的感情上统一起来。其实,诗人当时还未满四十岁,没到青丝染霜的年纪。他是借“白头”说自己是一个愁思深重得使发早白的苦人。关于《白头吟》乐府曲,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欲娶茂陵女为妾,卓文君就作了一首《白头吟》,以表明自己爱情专一的心意,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可对天表, 自认为忧及唐室的安危连头发也愁白了却不为当今了解,因此他怎么禁得住玄蝉对着自己的白发不停地哀鸣呢这就扣紧诗题“在狱咏蝉”,诉说了他要吟咏的深衷隐曲。

如果说诗的前四句是“托物”的话,那么后四句就是“言志”了。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说秋天的露水浓重,沾湿了蝉的双翼,难能自由舒畅地展翅高飞,秋风萧瑟,叫声被风声淹没。诗人在这里寄托遥深,意在言外。露重难飞,比作自己处境艰难,抱负不得施展,风遏响沉,喻指自己衔冤莫辨,言论受到压制,形在说蝉,实在说己,物我相一,自然熨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进一步表白他无辜获罪在狱的冤屈。这里仍赖比喻以明他的心迹。古人以为蝉居于高枝,只饮露水而不食其他,故将其视为高洁的象征。诗人是高洁的,但却因受谗之深,积毁之多,无人相信他,于是他悲呼起来:谁来替我鸣冤叫屈呢可谓凄苦至极!

全诗以蝉鸣起兴,如长河放舟,情奔似涛,将诗人自己的客思之深,感世之切,悲愤之烈,倾泄以尽,一气贯注,显得何等动人。另外,八句诗对仗工整,句法流转,取譬精到,堪称咏物诗中的名篇佳作。

《在狱咏蝉》前有一段小序,只是大多数唐诗选本都不收录。小序写了诗人被囚禁的原因,以听讼堂在槐树下而联想到召伯在棠树下听讼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希望有司明察的愿望,又描写了蝉“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这样高洁的习性来表达自己“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诗人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平冤昭雪,一方面又担忧危机尚未平定。写这篇小序是因为看到蝉而联想到自己,希望各位知己能感受自己悲鸣寂寞的心情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下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这些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蝉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见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是蝉叫声凄惨,诗人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或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诗人哀痛之情。二是古人认为蝉居住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高洁的象征。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是借用了蝉的第二种含义。 秋天里寒蝉叫个不停,被囚的人思乡愁情深。想着自己当年的模样,现在却满头白发只能自言自语。霜露重蝉难举翅高飞,大风起蝉鸣声被掩没。无人相信蝉居食高洁,又有谁能为我表冰心。蝉多数生存在夏天,夏蝉聒噪且富有活力,秋蝉则不同,蝉到秋天就濒临死亡,叫声也没有夏天那样热烈,这时的蝉鸣是嘶哑的,诗人又被囚禁在牢狱中,无怪听到秋蝉的叫声就想起了家乡。在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磨难,诗人已经两鬓斑白,《白头吟》本是乐府曲名,诗人运用卓文君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同时有表明了自己已经不再年少,一语双关。后两句是借蝉来写诗人自己,用大风、霜露对蝉的摧残来表达自己在政治上所受的苦难,蝉的高洁没有人相信,正如诗人清清白白却无辜下狱,没有人替他申冤,悲凉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周珽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价《在狱咏蝉》道:”次句映带“在狱”。三四流水对,清利。五六寓所思,深婉。尾“表”字应上“侵”字,“心”字应“思”字,有情。咏物诗,此与《秋雁》篇可称绝唱。“《资治通鉴》说骆宾王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其实我希望他最终是“亡命不知所之“。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或许是去了山野田间,或许是陪伴青灯古佛,或许是浪迹漂泊,四海为家,总好过早早变成一缕亡魂。那个高洁的如同蝉一样饮秋之坠露的人不应该被俗世的污垢所抹杀。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①西陆:指秋天。南冠(guān):指囚犯。

②玄鬓:即蝉鬓。古代妇女的鬓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像蝉翼的影子,故玄鬓即指蝉。

③高洁:指蝉,其实是自喻。

翻译

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

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

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

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

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

哎,又能向谁表白我的皎皎廉洁的心呢。

李商隐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及注释

薄宦,小官;梗犹泛,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李商隐 蝉

《蝉》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虞世南蝉的诗意

虞世南蝉的诗意

《虞世南蝉》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4、藉:凭借。

诗意: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

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的确是一语道破之论。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咏蝉 / 在狱咏蝉

唐代: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不堪 一作:那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骆宾王性格里有一种骨子里带来的骄傲与不平,他才学惊人,却仕途不济,一开始科举考试屡屡困于常务。后来被道王李元庆看中,招为幕宾,李元庆是李渊的十六子,是李世民的同父异母弟,本来是非常重视人才的,可是骆宾王在李元庆手下也尽显傲娇本色,李元庆后来也只好敬而远之。

后来骆宾王曾另寻出路,远赴塞外,有过数年的军旅生涯,所以后人曾经有观点认为它是唐代第一个走向边塞大漠的知名诗人,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山人物。

后来骆宾王重回长安,所任也是微职。他在长安和卢照邻一样,眼中尽是不平与批判,写下著名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又揭露当时长安繁华背后喧嚣与黑暗而言,骆宾王的《帝京篇》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可谓双璧,而《帝京篇》今天更在《长安古意》之前。

骆宾王终于做到了侍御史的位置上,这是一个从六品的官职,才不过做了几个月,就因为他多次上书触怒了当时当政的武氏集团,于是被栽赃下狱,于是悲愤莫名的骆宾王在狱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在狱咏蝉》,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表明心志。

在被羁押了一年多之后,骆宾王才终于得以出狱,此后他也任过一些小官儿,但大多数时间都是江湖漂泊、羁旅天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