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舜的逆袭之路

读史记·舜的逆袭之路,第1张

《史记》记载帝尧“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禅位于帝舜,此事传为千古美谈,为万千文人史家追慕。然则“禅让”一事虽素有美名,其操作实施却颇有难度。帝尧让之,难矣;帝舜受之,亦难矣!

轩辕败炎帝、杀蚩尤,天下诸侯尊其天子,是为黄帝。黄帝之后,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颛顼之后,黄帝之曾孙、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之后,子挚立,不善,挚之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四圣皆近亲而继立,而舜虽亦为黄帝之后,但上数辈皆为庶人。舜从“疏远隐匿者”中举,帝尧审慎数试之二十八年,终授天下于舜。

帝尧继位既久,开始忧心继任者人选。当大臣们被问及此事时,大臣们主动推荐了三个人:嗣子丹朱,但帝尧评价自己儿子说“顽凶”,否决;讙兜推荐共工,但帝尧认为此人 “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否决;四岳推荐鲧治水,帝尧言鲧“负命毁族”,但四岳倒是不觉得如此,坚持让帝尧试用鲧,结果过了九年治水都不成功,还是否决。

由于以上三位都不甚理想,帝尧终于把人选范围扩大到了“贵戚及疏远隐匿者”,这下众大臣们一致推举了舜。舜被举荐给帝尧时,尧即表示听说过此人,这说明舜在当时就有了良好名声且广为人知,而这名声即四岳评价所说的“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之后帝尧果然也通过舜如何处理家庭关系来“试”舜。

帝尧表示:“吾其试哉”,而这一“试”,便试了二十八年。

舜从候选人之一到天下归心的天子,至少花了三十一年,其人生经历可分为三大阶段:

不得不说,舜的逆袭之路每一步都非常稳重扎实。

  舜作为上古五帝之一,为百姓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舜的功绩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舜的八大功绩,希望对你有帮助!

  舜的八大功绩

 一修善 法律 以法治 天下 。舜登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善法律,向全国颁布统一法规。舜 命令 皋陶统一制定法律,让天下之人依法行事。

 舜把常用的刑罚用图案镌刻于各种器物之上,向百姓进行宣传,以流放来宽大应受五刑的罪犯,以鞭打作为官刑,板打作为教学用刑。舜帝规定犯罪可以赎罪,这在后来的国家法制中一直有所沿用。

 舜颁布法律后,四海之内有了统一法度,天下百姓,心悦诚服,纷纷称赞舜治天下之道。

 二选贤任能确立官职。舜打破尧帝所不启用的旧制约,举八恺,用八元,流四凶,明事理,把禹、皋陶、契、后樱、伯夷、夔、龙、垂、益、彭祖尽皆启用,因人任用。

 舜任用禹为司空;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教化;皋陶主管司法;垂主管百工技艺;益为虞官;伯夷主持典礼、祭祀活动;夔主管器乐制作;龙主管监听议政。

 三体恤民情,执政为民。舜登帝位之后,能躬身自明,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开诚议政,精心治天下,以善施政,开创了明君善谋的先例,使四方诸侯心悦诚服,四海之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大团结。

 《舜典》中说,舜命令主持政事的各方酋长,要对四方百姓提高政务的透明度,要让百姓们明察四方政务 措施 得当与否,详细倾听四方百姓 意见 。

 四、命禹治水英名远扬。尧帝在位的时候天下发生了大洪水,肆虐了八年。舜帝登位后,命禹主管治理水患,又委派身边大臣皋陶、伯夷等助禹实施治水工作。集天下之力,终于齐心协力平息了水患。社会发展又能安稳发展,舜和禹也受到了世人赞颂。

 五、统一时序发展农业。舜制定统一的时序历法,农业生产遵从历法行事,为当时天下进入大规模的农业社会,从事有序的耕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发展音乐推动艺术。《舜典》中记载,舜命夔主管器乐。孔子说:“听了由舜时流传下来的音乐,陶醉得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由此可见舜在 文化 艺术发展上的伟大贡献。

 七、德服天下友善诸族。《周颂》云:“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虞舜之德,山高水长,若日月之光,与天地同在。

 舜以德治理天下,定期巡行,沟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封爵晋官,使诸侯臣服,中华民族日益团结,发展壮大,华夏各民族由松散的部落逐渐凝聚为统一的伟大民族。

 八、推行 礼仪 教化。舜注重道德规范和修养,向子民宣扬父义,母慈,子孝,弟恭的人生道德观念,舜确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标准,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赢,真而遏,简而廉,刎而塞,强而义。”使天下明德向善,从而使社会朝着文明的方向循序渐进。

尧舜禹关系

 首先,尧舜禹不是什么时期的人,因为当时属于上古时期,还没有明确的朝代的概念,所以只能用一个比较大的部落的名称,或者部落首领的名称来指代一个时代。所以准确地说,尧舜禹他们既指的一个人物,同时也指代了一个时代。和他们类似的,中华民族神话中,最起先的盘古开天辟地。所以那个时代也被称为“盘古开天时代”;又比如,炎帝和黄帝逐鹿中原的时候,所以我们就称他们为“炎黄时代”。在他们之前,伏羲、女娲、神农相继成为部落的领袖,所以并称为“三皇”时代,而皇帝之后,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被称为“五帝”时代。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划分尧舜禹的时代的话,他们基本上主要活动于龙山文化的晚期。那是一个铜器和石器并用的时代,并且已经开始使用陶瓷等,文化较之前的先进。从黄帝开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一代,在考古学家的勘察和发掘工作中发现,这个时代开始,华夏民族已经开始建造城池,穿衣文化已经开始盛行,有别于蛮荒文化。

 从社会体制的角度来讲,原始社会已经开始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奴隶制社会。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由:私有制财产的出现,国家政府开始形成,逐渐有效地开始了对人民的统治,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制度逐渐崩溃,人类出现了不同血缘的杂居现象。

 综上所述,尧舜禹是什么时期的这个问题,还要看从什么角度来分析。但总结一句来说,他们还是属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更替时期的上古时代。直到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之后,才标志着中华民族正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尧舜禹的 故事

 黄帝之后,出现了三个贤明的君主,分别是唐尧、虞舜和大禹。关于尧舜禹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很难考证,现在只能根据《史记》、《尚书》等 历史 著作来推断他们的 事迹 了。

 尧原来是部落的首领,后来因为德高望重,被推举为联盟的首领。渐渐的,尧的年纪大了,他想找一个继承人。于是有个叫放齐的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来当联盟的首领。尧想了想,没有同意。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总是喜欢惹是生非,品行不好,当不了联盟的首领。又有一个叫讙兜的人推荐共工。共工是专门管理 水利工程 的。尧又觉得他做人做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没有答应。

 后来,尧听说了舜是个很孝顺的人。他的父亲瞽叟,后母和弟弟象,经常虐待他,还想着怎么弄死他。有一次他在挖井的时候,瞽叟和象趁他下井,就在井口填上土,想置他于死地。舜自己挖了一条地道 逃生 ,出来后,仍对父亲和弟弟十分恭顺。上天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拍大象去给他耕地,派鸟儿去为他除草。尧听说后,又对舜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他在处理政务方面的能力也很突出,所以就把自己的位置禅让给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也嫁给了他。

 舜继承帝位后,在他管理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洪水,无数百姓因此遭殃。舜十分着急,就派了很有能力的鲧去治理洪水。鲧治水的方法是建筑堤坝,来阻挡洪水。但是水势确实过大,他花了九年的时间,也没彻底将洪水治理好。

 舜觉得鲧办事不力,就把他杀了。又派了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接过他父亲的重担,改变了鲧治水的方针,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 办法 。当时他正新婚燕尔,却总是在外奔波。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禹经过自己家门的时候,正好儿子呱呱落地,但他知道自己任务艰巨,没有进门去探望。之后他又两次经过自己家门,也都没有进去。

 经过他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治理好了。这时舜的年纪也大了,就把自己的帝位又禅让给了禹。

1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介绍

2 五帝之一舜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3 历史人物帝喾的简介

4 周礼的简介介绍

5 五帝尧舜禹分别是哪里人

6 历史人物尧的简介

7 历史人物舜的简介

  从地理位置看,海州地处世界的东方、亚洲的东方、中国的东方;从文化内容看,构成中华文化内容的优秀文化在海州地区广为流传;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化源流来看,海州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更是流向世界的发源地。

这就是神谕一样的海州石刻给我们的启示。

长期以来,历史教科书教导我们的是: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核心文化;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与四边相比总有高人一等的感觉。然而自1929年四川广汉一个叫燕道诚的农民在车水溉田时无意碰醒沉睡3000年的三星堆文明之后,我们才惊感长江文化的发达几乎可与黄河文化相提并论。可是当我们走进海州,走近海州二刻,我们再一次被震撼了――这里也是中华文化的渊薮所在,源头之一。

海州,是古代沿袭俗成的历史区划。它从7000年前的“夷方”、“人方”到《尚书禹贡》中的“徐州”之域;从秦始皇首设郡县之“朐”,至北魏建置首称“海州”;从建国后的“新海连市”到今天的“连云港市”,有着一段曲折但辉煌的历史。

在这里,我们使用海州这个词来代表连云港,主要是基于古文化方面的考虑――连云港毕竟太年轻,而海州与中华文明史同在,与中华史前史同在。

沧海桑田中的海州

汉乐府里有一首鼓吹曲辞《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曲爱情誓言,其核心内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海枯石烂、沧海桑田”。

其实,“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在大自然里是完全可能的事情。海州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实证。

古海州所处的云台山自古便是海中的岛屿。隋唐时期岛上就有了众多居民和郁林观等庙宇,但交通不便,全靠小船摆渡。由于孔望山和凤凰山东西夹峙,海峡中风高浪急,渡船出没烟波,没有任何安全保证。北宋年间,苏东坡登上孔望山,面对眼前的汹涌海潮,也只好放弃游览云台山的夙愿。他写诗叹道:“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由于地质情况的变化和泥沙的不断淤积,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海水东退,云台山终于和大陆衔接。约经二三十年的时间,云台山以西、新浦以东的大片陆地全部形成。

侍述明先生在《上古七帝与连云港》中说:“连云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古代华、夷两大东西集团文化相融,近、当代东西两大集团政治、经济、文化互动,都在这儿有遗迹踪影可寻……而在这块古称羽山的弹丸之地,竟然拥有七位上古帝王(蚩尤、炎帝是否来过连云港待考)的活动史迹和文化遗存……”。

与宇宙和地球相比,人类太渺小,渺小得无法与之相比,然而也只有人类,一直拼搏在探索与发现的筚路蓝缕中。

根据国家权威书刊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大约从距今10万年前起,海州时处古代传说中的羽山之地,经历了数度黄海地理大变迁,为古羽山乃至周边地区的夷夏部落人类的活动,提供了强烈的外界刺激动因,激活了古羽先民们为适应这些地理大变迁的生存欲望。面对海陆交替、沧海桑田,这里相继出现了某些部落的大迁徙现象。迁徙推动了上古社会的物质和文化交流,适应新居地环境的过程积聚并创新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文明成果,从而借地理变迁这个外部动因,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升华和物质的改善,并为上古帝贤开创新的人类文明进程提供了机遇与可能。

胡阿祥与彭安玉撰写的《中国地理大发现》中这样描述:“大约在距今10万年前,全球气候明显变暖,冰雪融化,洋面迅速上升,东海海水终于涌入黄海湖,于是名副其实的黄海出现了。在今后10万年里,黄海时而波涛汹涌,浊浪滔天,时而海水退尽,成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几经沧海桑田之变。”

神话与英雄的摇篮

连云港这块古羽之地,不论成陆还是成海,是沧海还是桑田,始终处于这个地理大变迁的中心位置。因为北边的山东半岛相对于海盆而言,已是崇山峻岭,增加了人类进退的难度;南边的盐、通地区,海进则无山可避水祸,海退则一片沼泽,浅海无法居住生存。因此,古羽山之地成为东夷乃至整个中原的华夏人民适应海陆变迁的集散中心――进则从羽山坡道进入黄海海盆生活繁衍;退则沿羽山山脊,避海水入羽山及周边高地,或西入中原,北上齐鲁,南下淮盐通扬。

这种人地变迁的过程,造就了人类文明提升的阶梯,为此而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又悲壮激昂的人类战天斗地的画卷。“精卫填海”、“娥皇梦海”、“八仙过海”、禹王“疏洪入海”、“石花县沉海”、“秦皇梦会海神”、“鞭石神路通海”、“徐福航海”、“哪咤闹海”、“下龙宫孙悟空探海”等等,无不寄托或展示了古羽先民们恨海、斗海、赶海、捕海、养海、探海、敬海的心路。数度沧桑、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为上古七帝的成就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于是位于黄海海盆凸脐部、黄海湖的中心点、古黄河――古长江三角洲制高点的古羽山,就成了上古七帝成就伟业的大舞台――

少昊原是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一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他的名字叫挚,就是鸷鸟。“鸷为百鸟之王”,有人说它是一种凶猛的鹰。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少昊列为五帝之一。6000年前少昊氏的父族金星氏与少昊氏母家鸩鸟氏的女儿皇娥在这里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姻缘,王嘉《拾遗记》中就有一段精彩描绘:皇娥与金星氏泛舟于海上,皇娥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旗,刻玉为鸩。二人游漾忘归,对歌言情,戏于桑林之中。时有大星如虹,灿然夺目,飞下贯流穷桑之野。皇娥意感身动,孕而生少昊。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古海州为“少昊之遗墟”。海州从6000年前到夏商周少昊文化连续不断,它冠以“少昊之墟”名正言顺。

颛顼,为三皇五帝之一,列末位。部落联盟中央专门将10岁的颛顼派到少昊身边见习国家治理方略,使颛顼受到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科技的熏陶。当他听习了少昊教习的融百鸟声乐、溪河鸣奏、风雨交响的“夷乐”之后,对少昊赠送给他的夷琴爱不释手,整天沉湎于声乐之中。对此少昊非常焦急,便对这位即将继登大统的储君进行苦口婆心的劝导。颛顼幡然悔悟,遂将心爱的神琴抛入“大壑”,以坚定远离享受、专心治国的决心。至今海州湾里仍横卧着一座琴形的岛山――琴山。他20岁时,少昊见他精明能干,便推荐他接替自己的帝位。

“鲧窃息壤”就发生在连云港市东海县西北部的羽山。《史记》记载:“帝尧之时,洪水滔天。帝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诛杀)鲧于羽山以死。”东海先民为纪念壮心未已的鲧王,还在羽山建有“鲧王庙”,常年香火不断。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抗洪英雄!

当舜帝再议治水抗洪一职人选时,上下一致推举年仅20多岁、出自治水世家的大禹担当。大禹也当仁不让,毅然接下了这个重担。他抛弃了对舜帝杀父的私人恩怨,以天下百姓的安全和生活为己任。他结婚后第四天就离开了羽山家园,历尽艰辛,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控制住黄、淮两大水系的洪流;继而西入陕甘,北上南下,历13年之功,为华夏大地的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写下了光辉篇章,最终赢得人民的拥护爱戴,被推举为舜帝的继任者。

相传舜帝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虞氏,故称虞舜。《史记》强调“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即是说舜是中华传统道德文明的鼻祖。南朝梁人沈约注《竹书纪年》指出:“鸣条有苍梧出,帝崩,遂葬焉,今海州。”至于“舜葬苍梧”的陵地,当时因为舜帝东巡病重已不能回都城,他的随从提出北上诸城老家,取“魂归故里”之吉,但舜帝拒绝了:为帝者,天下莫非王土,且苍梧山巍峨俊逸,依山傍海,仙气冉冉,真桑梓宝地……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海州属郯郡朐县。为宣扬国威,始皇帝五次东巡,其中三次途径朐县、赣榆,不仅将秦驰道修到连云港海边,还在“朐界中”立石为“秦东门”,这是我国疆域地理的一件大事,司马迁在《史记》中特记下一笔。著名历史学家马非百先生考证,朐山上确有秦东门阙刻石,作为大秦通达四海的交通门户。秦始皇三度莅境,留下一大串诸如“接驾庄”、“居驾庄”、“下驾沟”、“演马场”、“饮马池”等古老村名。

无论神话还是信史,都表明海州是一片神奇之地。而“东方天书”的发现更为这神奇之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近“东方天书”

桃花涧,北纬34°32’,东经119°08’,距市区新浦14公里。

桃花涧三面环山,一面朝阳,构成小型的袋状山谷。在谷口进入平原转折处的东南侧尚有一座海拔30米的小山。这样,冬季西北风很小,上有山林,滨临河涧,淡水饮用,随手可汲;下有湖海,得渔贝之利,为古代人们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里有座叫大柜顶的小山包,山顶东崖上刻有一员骑马的大将。后来像虽被毁,而“将军崖”的名称却一直流传下来。

将军崖岩画就在将军崖下。一座隆起的山包上有一块巨大的原生石,在原生石下排放着三块不规则的自然石,其中一块身上布满大小不等而又规则的磨刻圆窝。史学家考定其为“石祖”和“石足”,为东夷部落主要的“以石为祭”的祭祀主体。三组岩画围绕着这四块大石,排列在长22米、宽15米的北、南、东三面。

1978年全市文物普查中,该岩画进入专家的视野。1980年7月,北京大学教授俞伟超先生来连考察,当场指出:“这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存,这是一次重要的发现。它不仅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处岩画,而且是一处反映约7000年前,我国东夷部落生产和生活的画面。是上古时期勾芒部落观天测象的记录。为我国发现的最早(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的天文学的成就,是东夷先民的朝圣中心。”

将军崖崖面倾斜,是一种硬度很高的黑色石头。上面刻有为数众多的岩画,主要内容为人面、鸟兽面、天象和一些怪异符号。其中人面像11个,最大的高90厘米,宽110厘米。这些人画像都没有身躯,只有类似禾苗的线条与大地相连,下面还有三角形的根部。这种样式在国内外的原始岩画中均很少发现。

岩画上有三个圆形的太阳,都刻有一二十根放射着的光芒;还有一条6米多长的银河,银河中心缀着繁星。石刻符号共有18种,笔画古朴难懂,这种原始社会的石刻文字,在我国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将军岩所在的山包在锦屏山麓,确实与众不同,不仅色泽发白,而且顶部浑圆,特别是从西往东进行地貌观察时,完全像一个圆形地球仪的上半部,难道古人是把它作为天体来看待的?

公元1981年4月4日,北京,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在京的中国考古学界第一流学者云集于此,全神贯注地鉴赏着贴满四壁的拓片。这些拓片来自东方大海边的连云港锦屏山的将军崖。三组岩画,100幅图案,涉及天文地理,跨越数千年历史时空。

现场的鉴定讨论正式开始,人们一齐把目光投向中国当代考古学界的泰斗、惟一一位自上世纪20年代就从事田野考古而今健在的学者苏秉琦老人。这位摸摸陶片就可以一口道出遗址年代的资深考古学家当天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本东方的天书。”

苏秉琦先生还说,中华文明并非单一起源于黄河流域,当浙江河姆渡遗址、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公诸于世,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海洋文明一起成为中国主流文明的三大板块,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姿多彩。

语震四座,石破天惊!

同年4月4日,中央广播电台和4月6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相继发表报道,指出将军崖岩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岩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这一岩画遗迹,列入20世纪70年代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由此,将军崖岩画的研究拉开序幕。世界各国上千名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研究、论证,他们从民族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原始宗教学、古天文学等领域进行研究,以求破译。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女娲造人,有的说是地母崇拜,有的说是乐舞祭祀,有的说是太阳神崇拜,有的说是外星人光顾,有的说是海洋中的鲎,有的说是星象图,有的说是中国最早的观星象台……

经国家地质部测量,将军崖磨刻的地球南北阵子午线方位角是an-s=17624"52",与今天实测的地球子午线基本吻合,误差仅为315"88",这无疑是中国上古天文学的杰出成就。

破译天书

岩画在198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文保单位”,迄今已过去了近20个年头,其间虽召开过两次学术研讨会,专家的考证也涉及到岩画的深层内涵,但多数文章未能果敢地跨越俞先生认定的7000年的历史门槛,只是从远古神话、上古传说中提示它深刻的人文内涵,因而也就无法撩开将军崖岩画的面纱,破译天书之谜。

2002年立春刚过,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太极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专家王大有先生来连考察,他确认将军崖岩画是上古时代勾芒部落观天测象的灵台,并做出了这样的书面鉴定:

“江苏连云港桃花涧将军崖岩画,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太昊氏裔族句芒族和少昊氏族历代族民观测日、月、星辰的天文观测灵台和敬天法祖的社稷祭坛,其凿刻年代距今约7000~6000年之间。

“整个灵台与祭坛状如天穹盖天形,顶端为一状似鸟头尖喙的巨石,为天齐神主,与祭坛灵台组成鸷鸟腾飞天宇的形象。天齐神主前又有三块社足石主,其中一块石鸟形的背脊上级,自尾至头分别刻有品字形星状人像二组,当分别是东夷宗神句芒、少昊,鸟颈上有北斗九星星象及青龙座心宿二。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族氏标记、成文连续实录并与图腾徽铭相间的天文观测灵台、敬天法祖的祭坛,是中华民族具有至少7000年天文观测实录的实证,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

虽然专家有了定论,但将军崖岩画形成的时代及其内容,仍然谜团重重。据当地人介绍,将军崖岩画中心位置原有三块巨石,其中一块,前些年被人搬掉了,目前只余两块。这两块巨石离南面的山峰仅10米远,大的长42米,宽26米,重达数万斤;小的也长2米,宽近2米。据我国一位著名考古学家推测:“如此巨大的石头,肯定不是从山顶崩落到那里的,从巨石的重量看也不会是被山洪冲下来的。他们无疑是由外力搬运而来。”这使人们产生一个疑问:依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吊装机械,人们是很难将几万斤重的巨石从低处搬到高处的,那是什么外力所为呢?

还有,将军崖岩石为混合片麻岩,硬度在莫氏6~7度,若非坚硬金属是不能在如此坚硬的岩石之上磨下印痕的。那么先民们用什么器具刻下了这经历数千年风雨侵蚀,而至今仍清晰可辨的阴文图案的呢?

为了给将军崖岩画讨得一个完满的科学的说法,2004年3月,连云港市悬赏100万元,请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帮助破译这部“东方天书”。

对于这种做法,曾对“天书”进行过详细研究的著名历史学家白化文先生认为,一二百年内破译“东方天书”的可能性不大。目前还没有能够测定岩画雕刻年代的手段,而上述学术难题,多要参照岩画的年代来破解。不过,有的研究成果已为社会所承认并接受,特别是岩画中具有的天文内涵,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

佛道并存的摩崖造像

孔望山在市政中心新浦西南3公里,秦汉时期它和南侧的锦屏山一起都称为朐山。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大帝国之后,分封郡县,以朐名县。这是连云港市第一个县名的开始。清乾隆年间,以其“锦绣如列屏”,又改称为锦屏山。

孔望山,因孔子登临观海而得名。2500多年前,孔望山属郯国,郯国又是鲁国的附属国。孔子共三次登此山望海,第二次是由海路登山的。他认为东夷不同于南、北、西“三方”,有“仁贵之化”。他来时需要乘桴槎渡海,敢于跟随他冒这个险的弟子只有武勇得有点卤莽的子路,所以孔子感叹说:“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子路)也欤!”这次旅行,使孔子再次登上了孔望山。后来,孔子在辅佐鲁定公于夹谷山会盟齐侯的时候,又第三次到孔望山望海。

从此,孔望山成为历代文人登临聚会、望海怀古的地方。昔日山顶建有孔望亭,后废。今人为了纪念孔子,在山顶塑了“孔子望海”雕像。山顶上祭祀东海君的怀盘石,也被人们传为孔子所用的砚石。

孔望山摩崖造像与将军崖岩画合称“海州二刻”。这一胜迹,位于孔望山南麓两端的断崖上,依山就势雕琢而成。东西长185米、上下高约97米的范围内刻有百余尊大小不等的浮雕神像,最大的高154米,最小的仅10厘米,内容与佛教和道教有关。在造像群东南侧不远处,有一石象,四足均踏仰莲一朵;石象身上浮雕着一个象奴,手持驯象钩;石象蹄足上的仰莲雕刻,暗含着释迦牟尼“乘象投胎”的佛本故事的内涵,它和摩崖造像中“舍身饲虎”、“涅�图”等佛本故事和佛教故事,共同组成了早期佛教传入、佛道交糅的社会生活画面。南面的山脚下伏卧着一圆雕石蟾蜍,俗称“镇海神蛙”,呈伏地待食状,好像只要有飞虫临近,便会纵身跃起,扑将过去。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从直观感觉到理性深入认识的漫长过程。

明清时,这里就成为有名的人文景观,并见于地方史志及登临者留下的勒石题记和诗咏中。“孔望山石上有车辙马迹,峭壁岩嶙,有诸贤摩崖像,冠裳甚故,如读汉画”的历史文献记载,反映了前人对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与成像年代的初步认识和直观印象。

民间的说法更有趣味,说这些石刻描绘的是孔子七十二弟子的“古圣贤像”,由于人像纵横交错,一时很难点清数字,所以当地人称它为“秦王乱点兵”。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研究,认为“不是传说中的诸贤像”,“都是衣冠整齐的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和武士”,“可能是西汉的东西”。1956年,孔望山摩崖石刻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连云港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汉代朐县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及孔望山摩岩造像的布局、雕刻技法分析,认为其主要内容是汉代画像石上常见的宴饮、乐舞、杂技之类的题材,人物造像的冠式也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并将其年代确定为东汉,从而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目,成为80年代大讨论的契机……

黄帝政权安定了若干年,传到帝尧时又起波澜。

帝尧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据说他在位九十八年,可晚年的时候被洪水袭扰的焦头烂额,洪水几乎颠覆了帝尧的统治。

帝尧之时出现了三位治水英雄,一个是共工,一个是鲧,另一个就是大禹。前两位是失败的英雄,只有大禹治水成功,最后得到了空前的影响力和政治资本。

关于鲧的死历来都有争议,流行的说法是因为他治水失败,所以被“ 殛于羽山,以变东夷 ”,关这当然是一种官面的说法,我们从很多史料的字缝里还能读出鲧天大的冤屈。

第一个直接告诉我们鲧有冤情的是屈原, 《离骚》 说:“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明确地告诉我们鲧是死于“ 婞直 ”,而不是因为治水的失败。 “婞直以亡身” 就一定能跟政治扯上关系,也许是得罪了当权者帝尧,也许是得罪了摄政者大舜。

屈原《天问》中有多次提到鲧的事迹,几乎都是正面的形象,《山海经》说: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鲧,一个位百姓请命的悲剧英雄,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鲧的死,并不是因为治水的失败,而是死于一场政治阴谋。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怀疑的东西。

首先是对鲧的举用,四岳推举鲧治洪水,帝尧以为不可,四岳“ 强请试之 ”,结果据说是九年而无功。这里的无功恐怕不是实情,功劳多少一定是有一点的,就算没有功劳也还有苦劳。

但是,大舜摄政以后,却把鲧列为“四凶”之一,将他诛杀于羽山之野。

这真是奇哉怪也!

试问,如果鲧不懂得治水,帝尧也知道,那么四岳为什么还要强制鲧去治水呢?话又说回来了,你让一个不懂得治水的人去治水,最后治水失败,这也不能算得上是他的罪过吧,至少也不应该是死罪吧!

如果你明知道鲧不会治水,预料到让他治水一定会失败,然后又以治水失败为由杀掉他,这算什么?诬陷!赤裸裸的诬陷!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谁在陷害鲧?四岳。

为什么陷害鲧?我们看看四岳举荐的两个人,一个是鲧,明摆着是为了坑他的,另一个是舜,舜后来得以摄政,离不开四岳的举荐和帮助,这才是四岳真正要保举的人。而正是这位“摄政王”大舜,请求处死了治水的鲧,并且流放诛杀了所谓的“四凶”。

“四凶”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以致于非死不可?

实际上,除了三苗我们不知道是人还是部落以外,剩下的三个人鲧、共工、驩兜,都是帝尧的重臣。帝尧后期洪水是最大的事情,而共工、鲧是前两任治水负责人,可见他们的身份地位之重。而驩兜则是共工的举荐者,他像四岳一样有举荐重臣的权力,可见也是位高权重。

四岳明知道鲧没有治水之才,却坚持举荐鲧治水,帝尧驳了四岳的面子,说鲧不可用,这是对鲧的维护。可是四岳“强请试之”,最后帝尧才不得不从,忍痛把鲧送上了一条死路,这似乎也昭示着帝尧后期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后来,帝尧干脆决定让位于四岳,离开这个凶险的帝位,但是四岳不肯接位,而是推举了虞舜为帝,虞舜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摄政。

大舜摄政以后,首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除“四凶”,就是上面我们说的鲧、三苗、共工、驩兜,他们分明是帝尧的心腹重臣,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人人皆曰可杀的“四凶”呢?恐怕这是大舜和四岳的清除异己之举罢了,这样一来,权力就都落到了虞舜一系之手。

舜参政二十八年,其中摄政八年,这二十八年的时间内,权力紧紧的握在了他的手中,年迈的帝尧成了傀儡,屡屡想将这个烫屁股的帝位让出去,可是就是让不出去。

而这位老迈的尧帝,在舜摄政期间的下场,可能就像是《竹书纪年》中记载的一样:“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被舜、四岳等阴谋份子给囚禁了起来。

更奇怪的是,帝尧后期洪水滔天,黎民深受其害,可是舜在诛杀了治水的鲧以后,却再也没有提及治水之事,而是等到帝尧死后,帝舜继位以后,才想起来让鲧的儿子再去治水。

禹接到了治水的任务以后,战战兢兢,生恐被害,害怕再步父亲鲧的后尘,所以“ 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卑宫室,致费于沟域 ”,由此可见,四岳重举鲧的儿子治水,恐怕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好心。

能治好洪水则罢,如果治理不好,恐怕他的下场也会跟鲧一样。

而那位大名鼎鼎的四岳,在辅佐帝舜以后,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中再也看不到“ 强请 ”的字样,他对帝舜的态度那是毕恭毕敬,再不像对待帝尧那样霸道。

尧,姓祁,或说姓伊、伊祁,名放勋,又称陶唐氏,唐尧,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

以其年龄最大的儿子挚继承帝位,为帝挚。尧好学而能干,十三岁时就受命辅佐帝挚。帝挚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于是各部族首领纷纷背离帝挚,而归附于尧。帝挚也自觉不如尧之圣明,终于在继位九年以后,将帝位禅让于尧。 相传尧继帝位时二十一岁(一说十六岁),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聪明

年轻有为

当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骄横傲慢。他勤于政事,未敢休息。礼仪简单,生活俭朴,绝不浪费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饭淡汤,只求能饱。 尧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诈。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他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尧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轻徭薄赋

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 帝尧任命羲、和掌管天文,制定历法,授民农时。分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住四方,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万物生灵,以通报气候变化,使百姓能及时下种和收获。 帝尧年老以后,到处都出现洪水泛滥

影响百姓生活

于是问四岳谁可以治好洪水。四岳都说:「鲧可以。」帝尧说:「鲧违背教命,败坏宗族,不行。」四岳说:「看法不同啊!让他试试,不成功再说。」 帝尧听从了四岳的意见,让鲧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还没有成功。 下一次,帝尧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帝尧说:「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您几位中间有谁能承天命、继帝位呢?」四岳齐声回答:「我等鄙陋无德,不能辱没神圣的帝位。」帝尧说:「那么,把近亲贵戚和隐匿民间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荐上来吧!」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帝尧说:「噢,我听说过。这个人究竟怎样?」四岳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说:「那就让他试试吧!」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性。舜让二妃回妫汭(河名,今山西)家中,去侍奉公婆,尽行妇道。帝尧很满意,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帝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制定制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规。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肃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帝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交给他,又通过考察发现舜很圣明,终于决定将权力交给舜。他知道,权力传给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丹朱;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而不利于天下人。他想:「我总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只对一个人有好处!」于是他召见舜,说:「你谋划事情详尽周到,言论意见都获得了实效,试用三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推辞道:「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 尧让位后,继续关注国事,经常巡视天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尧有一后三妃。帝后散宜氏,名女皇,生丹朱。另有庶子九人。禅位二十八年以后,尧以一百一十八岁(有说一百一十六或一百一十七岁)的高龄逝世,安葬于济阴城阳(今山东邮城县南)。百姓们听到尧逝世的消息,无不悲痛万分,如丧父母。在此后的三年中,人们自动停止了各种娱乐活动,以表达对尧的哀思。三年丧期结束,舜提出让位给丹朱,自己避居于南河以南的荒野。人们都不服丹朱的号令,还是向舜朝觐,百姓照样讴歌舜的盛德。舜说:「这是天意啊!」于是重新回到国都,再一次共主之位。

参考: 自己打左成柆钟~好辛苦

我们中国早在四千五六百年前

便有了第一个皇帝了–––黄帝。他发明了车船

指南车

妻子嫘袓养蚕织衣

其他的有创造文字、养家畜、修房屋、种五谷。黄帝死后

他襌让了给尧和舜。舜是五帝之一。 传说

舜刚刚长大成人

就被后母赶了出家门

于是舜便四处流浪。 帝舜 (大舜

唐舜) 姓姚,名重华。尧帝的女婿

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使摄位三十年,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在位四十八年,舜每五年巡天下一次

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舜将天下分为十二州

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舜在南巡中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亦称为"大舜"。 帝尧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

大家一致推举舜

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制定制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规。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肃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帝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交给他,又通过考察发现舜很圣明,终于决定将权力交给舜。他知道,权力传给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丹朱;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而不利于天下人。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91302794

尧帝 三皇五帝:尧的故事 (作者﹕鱼果) 尧舜,是圣王的典型。尧帝禅让给舜,更代表了上古政治的清明气象。 黄帝时期,各部落兵争天下,胜者为王,被尊为共主。尧舜时期,政治更进一步,开始了各部族共同推举共主的习俗。 黄帝时,青铜器多用来做兵器。尧舜时,文明开始进展,比较和平,人们制作了陶器,当做生活用品、丧葬用品。这些陶器上,都刻上了文字。 尧帝辛勤的为了百姓工作。他想知道人民的感受,就立了一张鼓,谁有话要说,可以去打这张鼓;又立了一个树木,供有话想说的人放言大论。 可是,太平之世,人是没有甚么不满要说的。人们有饭吃,没有感受到尧帝的权威,却不自觉地自然地生活着。年老的人快乐地玩著游戏;小孩唱着赞颂尧帝的歌,尧帝感到很满意了! 日子过得很快,尧帝老了,几个大臣也死了。可是,这时洪水又开始氾滥了。以前,世界各地都有大洪水,虽然退去了,不过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水灾的侵袭。这个时候洪水从黄河龙门山口决堤。尧帝看着水势,心里忧愁了:该派谁去治理洪水呢? 这 时,大臣放齐建议:「您的大儿子丹朱很贤明,应该可以接替治水的职位吧!」尧帝摇摇手说:「不行!不行!丹朱个性喜欢斗狠,怎么能去治水呢!」另一个臣子 建议:「撞坏西北天柱的共工力气很大,应该派他去治水。」尧帝还是说:「不行!不行!他很傲慢,连天都不怕,怎么可以去治水啊!」 后来,尧帝和四个山神商量。这四位山神说:「水灾严重,人们都躲到山上去了。耕作都废除了。还是应该快找人去治水啊!」这几位山神商量后,便向尧帝推荐说:「鲧这个人可以去治水。」 可是尧帝说:「鲧这个人靠不住啊,他的部族已经解散了。」尧帝虽然觉得无奈,但也找不到另为的人去治水。于是,还是派鲧去治理这场水患。 这时候,尧帝觉得自己老了。他已经在位七十年了,肩上的担子该找个年轻有德的人来接替啊!于是,便问四位山神:「你们谁可以来当共主,为民服务啊?」四位山神说:「我们德不够大,听说有个年轻人,名字叫舜,他很有德啊!」 尧帝打听之下,发现舜这个人很孝顺,能吃苦忍让,父亲也是虞族的乐官,很适合当接替人。不过,为了天下百姓,尧帝还是很谨慎。所以,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看他是不是能够公平地协调好,是不是能够以德对待女儿。 尧帝觉得舜做得很好。所以,又让他管民事,结果百姓都听他的话。历练其他职位,舜也都做得很好。把他一个人放到森林里,遇着风神、雨神、雷神的考验,舜也都不动心。这时,尧帝真是高兴极了!他觉得后继有人,自己可以退位了。 这一年的正月初一,尧帝便禅让给舜。舜代行共主的职务了! 尧帝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 禹终平洚水,舜亦致薰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 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 宋‧范仲淹 尧帝,姓尹祁,名放勋,又号陶唐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和贤君。因封于唐,故称『唐尧』。据史载,尧的 父亲是黄帝部落,母亲是炎帝部落,他是炎黄子孙的血脉凝聚点,为上古时期杰出的五帝之一。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史称『唐尧』。传说尧帝曾 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咨询四岳,对舜进行长期考核后,命舜摄位行政,选舜继位,史称『禅让』。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尧帝划定九州,定都平阳,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有序农耕,用古朴的科学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设立『诽谤木』,设置『敢谏鼓』,实施禅让,首开民主政治之先河。兴办教育,教化民众,协和万邦,成为尧文化的源泉。 尧帝受到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尊敬,『尧天舜日』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心中理想的太平盛世。 传说尧帝在位七十年,禅位给舜后二十八年故,寿逾百岁。 相传尧继帝位时二十一岁(一说十六岁),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聪明

年轻有为

当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骄横傲慢。他勤于政事,未敢休息。礼仪简单,生活俭朴,绝不浪费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饭淡汤,只求能饱。 尧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诈。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尧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轻徭薄赋

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 帝尧任命羲、和掌管天文,制定历法,授民农时。分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住四方,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万物生灵,以通报气候变化,使百姓能及时下种和收获。 后来,帝尧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性。舜让二妃回妫汭(河名,今山西)家中,去侍奉公婆,尽行妇道。帝尧很满意,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帝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 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制定制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规。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肃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帝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交给他,又通过考察发现舜很圣明,终于决定将权力交给舜。 舜代行共主政务八年

帝尧逝世,舜服丧三年后,把共主之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天下人心不服。舜知道是天意所归,于是正式登上共主的位置。他要求十二州的长官们发扬尧的美德,以仁义治民,排斥用花言巧语献媚的小人,使蛮夷都来归附。 帝舜对官员们三年进行一次考核,三次考核决定升降和处罚。大小官员都努力建功立业,其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劈开很多山岭,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确定九州的划分,各自按规定前来朝贡。在五千里的范围内,无论是南边的交趾,西边的戎、析支、 渠廋、氐、羌,北边的山戎、北发、息慎,还是东边的长夷、鸟夷,都受到安抚,天下人全都感戴帝舜的功德。 大概的功德事迹都拣了出来了...

参考: 自己

据说古代圣人姚舜禹指的是唐尧、虞舜和于霞。但是姚舜禹是什么时候来的呢?

首先,姚舜禹不属于任何一个时期,因为那时候属于古代,没有明确的朝代概念。所以我们只能用更大的部落的名字或者部落首领的名字来指代一个时代。因此,准确地说,姚舜禹等人不仅指一个人,而且指一个时代。和他们相似的是,在中国神话中,最早的盘古创造了世界。所以那个时代也叫“盘古时代”;比如炎帝和黄帝在中原争雄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炎黄时代”。在他们之前,伏羲、女娲、神农先后成为部落首领,因此被称为“黄三”时代。皇帝之后,太官、颜地、黄帝、少辩、颛顼被称为“五帝”时代。

其次,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划分尧舜禹的时代,他们基本上都生活在龙山文化晚期。那是一个青铜和石器并用的时代,陶瓷已经在使用了。文化比以前更先进了。自黄帝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一代。在考古学家的调查和发掘工作中发现,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就开始建造城市,服饰文化开始盛行,与蛮荒文化不同。

从社会制度来看,原始社会已经开始解体,奴隶制社会取而代之。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私有财产的出现,国民政府的形成,对人民逐渐有效的统治,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制度逐渐瓦解,不同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综上所述,姚舜禹何时出生的问题要看从什么角度去分析。但总结起来,还是属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转变的古代。直到大禹的儿子齐建立夏朝,中华民族才正式进入奴隶制社会。

尧舜与禹的关系

尧、舜、禹都是古代著名的圣贤,他们的功绩为后人所称道。尧、舜、禹虽然姓氏不同,但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有一定的联系。

姚是黄帝的曾孙。起初,黄帝和颜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也被称为五帝之首。在争夺中原的战争中,黄帝先后打败了颜地和蚩尤,成为中原的霸主,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姚笛,姓殷琦,根据史记和尚书的记载,被命名为放勋。后人称他为唐尧,因为他的封地在唐朝。因为唐尧德高望重,有能力团结所有部落,所以人们尊敬他,推举他为部落首领。

尧在位70年,从他的弟弟帝位继承了帝位。由于直帝管理不善,在位九年后,皇位由尧继承。关于姚的传承,有几种说法。第一,智帝死后,尧继位;一是因为帝挚不理政务,被诸侯废立尧;第一,直帝主动退位给尧。无论如何,尧继承了直帝的皇位,成了国君。尧退位的舜,也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之子昌邑的第八孙。起初,尧看舜对父母比较孝顺,就暗中观察他,认为他可以继承皇位,就把皇位给了他。

舜死后,把帝位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禹是颛顼的孙子,颛顼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父亲是昌邑。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姚舜禹之间的关系。首先,他们都是亲戚,都是堂兄弟。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血缘关系可能很远。但从家族关系上来说,禹和舜都属于黄帝之子昌邑的后裔,而禹的辈分比舜稍大一些,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禹实际上是舜的叔父。

姚舜禹的故事

黄帝之后,出现了三位英明的君主,他们是唐尧、虞舜和大禹。由于年代久远,姚舜禹的故事难以考证。现在只能从史记、尚书等历史著作中推断他们的事迹。

姚本来是部落的首领,后来因为德高望重,被选为联盟的首领。渐渐的,姚也老了,他想找一个继承人。于是一个叫的人推荐姚的儿子做联盟的领袖。姚想了想,没同意。因为他觉得儿子总喜欢惹是生非,品行不好,当不了盟主。另一个叫狗豆的人推荐一起合作。共工专门管理水利工程。姚也觉得自己是个男人,当面演戏,背后演戏,也没答应。

后来,姚听说舜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的父亲瞽叟,继母和弟弟大象,经常虐待他,并考虑如何杀死他。有一次,他在挖一口井,瞽叟和大象趁他下井的时候在井口填土,试图杀死他。舜挖了一条地道逃走了。出来后,他对父亲和哥哥还是很恭敬的。当上帝知道这件事时,他拍下大象来耕种他的土地,并派鸟去除草。尧听说后,对舜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舜处理朝政的能力也很突出,就把帝位让给了舜,并娶了他的两个女儿娥和。

在继承舜的王位后,他管理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洪水,无数的人因此而受苦。舜很着急,就派了一个很有本事的炮来治水。控制水的方法是建造水坝来阻止洪水。但是水势真的太大了。他花了九年时间才完全控制住洪水。

他杀了顺枪,因为他觉得自己无能。虞,鲧之子,被派去治水。于接过父亲的担子,改变治水方针,采用渠排水、河道疏浚的方法。那时他刚结婚,但他总是在奔波。他的妻子涂山石生了一个儿子。于路过他家时,他的儿子出生了,但他知道他的任务艰巨,所以没有进来看望他。之后他两次路过自己家,都没进去。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终于控制了洪水。这时舜年纪大了,就把帝位让给了禹。

姚舜禹的故事是中国帝王将相的典范。但是,真正能成就其智慧的君王却少之又少。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需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当时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和特有的文化环境,整理清楚这些以后再看尧让位于舜就会明白很多。另外通过查证史料,目前有两种情况的解释是比较合乎历史发展的。

第一种说法就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实行的是禅让制,一般按照这种情况的是让位于自己的儿子的,传给自己家。无奈尧活到九十岁,他的儿子本来就不多,结果自己活的时间长,儿子们都死完了,只剩下小儿子朱丹在敌国做傀儡君王。这个时间兄终弟即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他活了九十,就算有兄弟估计也没法执政了,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才让位于自己的女婿,也就是舜。关于说的有才能的人是比较多,但是那时间已经开始一脉相承的往下传位置了,以至于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三千多年。

第二种情况的大众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通过考古发现的《竹书纪年》里面的记载,”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困“,这一句话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同时它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因为这可以直接证明是舜夺得的帝位,没有让位于他的儿子,也没有让位于贤德之人。

这些也都是考古的时间通过很早以前埋下的竹签才得以考证的,如果留到秦朝估计已经烧成灰了。但是里面的记载我们只能参考,具体的历史真相我们依旧需要更多的证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016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