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
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很多人平时都会去放松的,而且背部经络疏通常见捏脊疗法,属于推拿疗法的一种,可用于辅助治疗多种慢性病。以下看看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及相关资料。
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1手臂上共有6条经络,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人体经络具有运行气血的作用,这6条经络淤堵容易造成手臂麻木、疼痛、肿胀、寒冷等症状。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针灸、艾灸、刮痧等中医理疗方法。
1、麻木:中医认为麻为气虚,木为血虚,手臂经络被淤堵,气血不通,因而手臂会有麻木的感觉;
2、疼痛:中医中有不通则痛的说法,手臂经络出现不通后可能导致气滞血瘀,出现明显的疼痛感;
3、肿胀:手臂经络淤堵之后,局部会逐渐形成瘀血而产生肿胀的情况,也有可能是经络不通造成气滞,引起的肿胀;
4、寒冷:体温由气血输送决定,气血运行通畅,体温正常,而身体经络不通,体内可能气血运行不通畅,身体得不到气血滋润,可能容易感觉到寒冷,如手臂经络淤堵之后,手经常会感觉到寒冷。
经络不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肢百骸、筋骨肉皮等,让人感觉酸麻胀痛、疲倦无力。 经络不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肢百骸、筋骨肉皮等,让人感觉酸麻胀痛、疲倦无力。 经络不通若淤堵于血管、脏器即引起各种急慢性病,如炎症、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器官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等。
经络畅通受阻,这时候应该多按摩按摩,预防疾病。
胳膊经络不通的症状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感到疼痛,可用精油按摩,或用热毛巾在疼痛部位热敷,缓解疼痛,如果情况严重,可服用止痛药。二是会引起手脚冰凉,体温下降,可吃些温热食物,晚上睡觉前泡个热水澡,喝杯热牛奶,对祛湿散寒有一定作用。三是骨组织损伤引起的,可吃些布洛芬等消炎药。
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2手臂6条经络不通可能会产生病理物质如气郁、血瘀、水肿、痰凝等,并由此引发相关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中医认为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其会引起全身或局部疼痛、肿胀,如心绞痛、胃痛、四肢缓解的拘挛屈伸不利,或者气血运行不畅,机体四肢得不到温煦和濡养,便会出现麻木、冷痛等,女子还可表现为痛经或月经不调。
如出现四肢麻木不仁可以对症服用补阳还五汤等,如有女子痛经或月经不调可以对症服用四物汤等药物。具体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遵医嘱辨证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胳膊经络不通的主要症状是疼痛、肿胀、活动不利、麻木。
1、疼痛,中医上讲不通则痛,经络出现不通之后会导致气滞血瘀,出现明显的疼痛感。
2、肿胀,因为经络损伤之后,有出现离经之血,会逐渐的形成瘀血而产生肿胀的情况。另外由于局部炎症逐渐形成之后,形成的炎性水肿也会加重肿胀感。
3、活动不利,出现经络不通之后,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会导致炎症的部位进一步受到刺激,会导致炎性水肿进一步加剧,疼痛感进一步增加,导致活动不灵活,在活动的时候疼痛感明显的加重。
4、麻木,主要是由于经络不通之后,对神经产生刺激,导致神经鞘膜以及神经束膜出现受压,会出现麻木的情况。
所谓的手臂经络不通是一种中医的说法。考虑是手臂处血液循环不良,或者存在肌腱无菌性炎症等引起的一系列正常表现。首先手臂处会出现疼痛的感觉,可能会出现手部的冰凉的感觉,还可能表现为手臂、手部的麻木感和无力感等。特别是手腕处的疼痛感,可能是无菌性炎症导致的,可以外用非淄体类消炎药或者活血化瘀的膏药治疗。
手臂经络不通的危害3经络不通的症状
1、疼和痛
疼和痛是两个概念,两者都和经络不通有关,但程度上有些差异。比如我们被扎了一下,立刻产生的感觉叫做“疼”;如果接着按压一下受伤的地方,这时候产生的感觉才叫做“痛”。
疼字是“疒”下面一个“冬”字,泛指由寒邪侵袭经络所致的不适,一般是刚发病的时候,经络受到外邪干扰,身体自动发出“疼”的信号,以便募集更多的气血救援,但“不通畅”、“堵塞”的局面还没形成,所以,“疼”通常是一闪而过的,呈现点状或散点状,如果没有堵塞,疼过以后也可能无迹可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要加强防护,就可以自愈或者不再复发。
痛字是“疒”下面一个甬字,古代甬是“隧道”、“走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体内部通道—经络的疾病。实际上,痛就是经络集结了很多气血,瘀滞不通而发出的信号。“痛者不通,通者不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痛感一般是按压、触摸才会感到,可以反复发作,面积比疼要大一些。
总的来说,“疼”是经络不通的初发期,位置在“经”,“痛”则是经络不通的进一步加重,扩散到“络”。“初病在经”,“久病久痛在络”,就是这个道理。其中,穴位是“点”,经是“线”,络则是“面”。遇到疼痛类的问题,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来疏通经络。面积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里痛就按摩哪里,面积稍大一些可以刮痧,这样经络慢慢就通了。
2、冷
除了头凉之外,身体其他某些部位发凉,比如最常见的是手脚发凉,常常是经络不通的信号。因为人的体温是由气血输送来决定的,气血旺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哪个地方可能经络不通,气血难以到达。
此外,还有体温、出汗不对称出现,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经络严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会出现一侧体温正常一侧凉的情况。
经络不通对皮表的影响,除了冷热感觉外,还可以表现为皮肤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问题,血气不至,毛孔内垃圾排不出来,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长不好。
所以如果某个部位出现以上问题,可以对照经络图查找所处的经络,进行按摩等调理,将它们疏通以后,说不定很多问题也就消除了。
3、热
其主要表现是身体某些地方低热、干燥,或者局部异常出汗。一般这也是体内经络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散发出去的缘故。
除了外邪引起的红、肿、热、痛与发热所在的经络不通有关,一般低热可能来自相连的经络。
气血在体内运行周而复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会从临近的经络那里寻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响的就是具有表里关系或者子母关系的经络,使该经络发热。
比如头部低热,不一定全是膀胱经的问题,而可能是与它相表里的肾经气血不足或者不畅造成的。
4、肿和胀
经络不通可以是有形的,这就是肿,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肿,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来调理。很多人刮出来、拔出来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实就是经络里的瘀血。
同时还可以配合穴位按摩,比如膝盖内侧的血海穴(简便取穴法:屈膝,以左掌心按于右膝髌骨上缘,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仿此)。血海的血指的是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其气血能量博大如海。血海穴位于脾经,脾主统血,具有控制血液不乱行、不淤积的功能,经常按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对消除淤肿有辅助治疗作用。如果按摩的时候有疼痛感,更要注意经常按摩。
经络不通也可以是无形的,这就是胀,由气滞引起。胀通常是气在经络运行不畅时形成的“涡气”。身体某部位发胀,首先可以对该部位经络上循经按摩,找到疼痛点再进行按摩。其次还可以在三焦经查找有关痛点,《难经》言:
“三焦主气”,凡是“气病”,都可以通过三焦经来治疗,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疗小腿抽筋,支沟穴可以治疗胁痛。三焦气不顺主要集中在颈部与上臂之间。患者无事时可以把手当作耙子,从颈部、肩部往手臂后方细细地耙下来,直到无名指。然后哪里痛就重点挠片刻,这样就能理顺三焦之气了。
5、麻和木
经络不通引起的疼痛进一步发展就是麻或木。
比如我们盘腿坐得太久,下肢气血不通,就会疼痛;接着,经络被堵死,气血彻底不通,双腿就会麻木,只有改变坐姿,气血通畅才能恢复知觉。
麻和木的症状经常一起出现,但在中医里,它们的病因不同,“麻为气虚,木为血虚”,如果麻得重,说明气不足,木得重则说明血虚。
肢体出现麻木时,需要引起重视,尤其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一定要注意及时疏通经络,这样能降低中风的发生概率。
6、酸
酸说明经络气血供应减慢,不能满足身体需求。
人在剧烈运动以后,比如短跑比赛,事后机体会发酸或者无力,这是因为短跑需要更多的气血供应,超过了正常机体气血供应的限度,导致气血供不上来而发酸。
(一)手太阴肺经
: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循行开始之经,左右共22个腧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胸肺部胀满、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小便频数或黄赤、缺盆及手臂内侧痛、手掌发热、肩背痛或冷痛、外感风寒发热。
1.中府
穴位: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距任脉6寸。取穴:仰卧,先定云门,后定本穴。即任脉华盖穴旁开6寸处。
主治:咳嗽喘息、胸肋痛、肩背痛。针灸:针3~5分,灸3~7壮,不宜深刺。
穴名浅解:本穴原名“府中俞”“膺中俞”,后简称“中府”。手太阴经起于中焦,肺脏处于胸中,为吐纳内外气的府库;且此穴为本经的募穴,募者集也,是本经经气聚集较多之处,故名为中府。备考:本穴是手足太阴两经之交会处。《百证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2.云门
穴位: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仰卧,在中府上1寸,与任脉璇玑穴相平,外开6寸处。
主治:同中府穴。针灸:同中府穴。
穴名浅解: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出天气。”肺脏是脏腑之华盖,象天。肺经之气聚于中府,从云门穴发出温煦濡润,如云之出天气也,故名云门。
一说:肺居上焦,象天,病邪侵及肺脏,则上焦阴滞之气盛,好似阴云布敷。若对云门穴或针或灸,则有疏散阴郁之功,故在临床上常用治疗肺气壅滞,喘闷不畅的证候。备考:患痨瘵者,常在中府、云门穴有压痛。
3.天府
穴位:腋下3寸内廉赤白肉际。取穴:手掌向前、垂臂,当腋横纹前端与尺泽穴成直线,适当乳头相平处取之。
主治:气喘、鼻衄、痛。针灸:以手平举,针3~5分。
穴名浅解:肺居脏腑之上,故名之以天;府者聚也。肺经经气出于云门,布入上肢,在天府穴小集。故名天府。备考:《百症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4.侠白
穴位:天府穴下1寸。取穴:从尺泽穴直上5寸取之(也要参考天府穴位)。
主治:咳嗽、烦满。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侠”,古医籍中与“挟”字通用。肺色白,两臂下垂,此穴适值肺脏的两旁,故名侠白。备考:《寿世保元》治赤白汗斑。
5.尺泽
穴位:肘窝横纹中。取穴:仰掌微屈肘,于约纹上,沿大筋外侧取之。
主治:咳嗽、胸胁胀潢、肘臂痛、小儿惊风。针灸:针3~5分。
穴名浅解:按骨度折量寸法,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折量为一尺。尺泽穴恰值肘横纹之赤白肉际,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为江海,小则为湖泽,况肺经合穴,在五行属水,故以尺泽命名。本穴为合属水,又以“泽”名,故针刺用补法则益阴,用泻法则息热。备考:《通玄指要赋》:“尺泽去肘疼筋紧。”
6.孔最
穴位:前臂拇指侧,去腕7寸。取穴:伸臂仰掌,从太渊穴直上7寸处取之。
主治:头痛、咳嗽吐血、痔痛、肘臂厥痛、热病汗不出。针灸:针3~7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孔最,为肺经的郄穴,“郄”者隙也。“孔”指孔窍,“最”当甚字解,两字联用,义为大孔窍;同时也含蓄着本穴有开瘀通窍的作用:故名。本穴为郄,郄穴多主急症,如咳血、咽痛、痔痛等症均可选用。备考
7.少商
穴位:手大指端内侧。取穴:大指内侧去爪甲角约一分许,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咽肿、鼻衄、昏迷。针灸:针1分。
穴名浅解:手太阴肺经属金,在音为商,在时为秋。《秦问·六元正纪大论》以“太”和“少”来分别五音的阳和阴。肺经属太阴,故以少商名之。本穴为肺经的井穴,属木,救急常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备考:商(商、伤也),其气肃杀,故为通瘀解热的要穴。《百证赋》:“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二)手阳明大肠经
: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共40个腧穴。此经主要病候为:喉痹、齿痛、鼻流清涕或衄血、肩以下本经流注部位疼痛,邢气盛则经脉所过处热肿,虚则憎寒怕冷。
1.商阳
穴位:手食指端的内侧。取穴:食指挠侧去爪甲角约1分许,当赤白肉际。
主治:齿痛、喉痹、昏迷、手指麻木。针灸:针1分,针尖略向上方。
穴名浅解:大肠经与肺经均属金,其音为商,于时为秋,具有清肃之气。但由肺经少商穴交传而来,是从阴经转入阳经,故名为商阳。本穴为大肠经的井穴,属金,主治“心下满”。备考:《百证赋》:“寒疟兮,商阳太溪验。”
2.二间
穴位: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取穴:屈指,当食指本节前横纹头陷中,赤白肉际。
主治:鼻衄、齿痛、喉痹。针灸:针2~3分,灸3壮。
穴名浅解:“间”,当隔字解。本穴适当次指内侧,甲后第二节后(第二间隔),故名二间。本穴为大肠经的荥穴,属水,为本经的子穴,凡本经实证,宜用泻法。备考:《通玄指要赋》:“目昏不见,二间宜取。”
3.三间
穴位: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取穴:握拳,于本节后掌骨内缘陷中取。
主治:喉痹、下齿痛、手指痛。针灸:针3~7分,灸3~5壮。五指尽痛,可针入1寸5分,名为透掌针。
穴名浅解:本穴适当次指内侧,甲后第三节后,故名为三间。本穴是大肠经的俞穴,属木。凡木旺火盛,灼烁金经的疾患,均用泻法。本穴一名小谷,二间穴一名间谷,均可为合谷穴的辅助穴。备考:《百证赋》:“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4.合谷
穴位: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取穴:拇、食两指伸张,当第一、二掌骨之间取之。
主治:头痛、口眼 斜、鼻衄、齿痛、喉痛、多汗。针灸:针3~5分,灸3壮。孕妇忌用。
穴名浅解:穴在拇、食指两歧骨间凹陷中,因以两山间的谷地喻之,名为合谷。合谷穴稍外方赤白肉际,名为虎口(非合谷穴处),因而一般也常以虎口名代之。合谷穴为大肠经的原穴,为经气聚集最深之点,《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此外,两合谷穴与两太冲穴,名为四关,为开泻热闭、气郁、血瘀的名穴。备考:《百证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5.阳溪
穴位:腕关节拇指侧两筋间。取穴:手掌侧置,拇指翘起,当第一掌骨后,伸拇长、短肌、肌腱之间,深陷处取之。
主治:头痛、齿痛、手腕痛。针灸:针3~4分,灸3~5壮。
穴名浅解:“”与“溪”字通,义指山间的水沟。凡经气循行到筋骨凹陷处,在腧穴多以溪、池、渊、海、泉、谷名之。本穴位于合谷后的凹陷中,又隶属于手阳明经,故名为阳溪。本穴为大肠经的经穴,属火,火盛者宜泻之。常为合谷穴的辅助穴。备考:《百证赋》:“肩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6.偏历
头颈部腧穴示意图
穴位:阳溪穴后3寸。取穴:肺经列缺穴上1寸5分,略偏外侧取之。
主治:目赤、鼻衄、肩臂痛。针灸:针3~4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偏”在此处其义为斜向,“历”义为经过。此穴为大肠经的络穴,经气循行到此处分出一支,斜向肺经流动,故名偏历。备考:《标幽赋》:“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之水蛊。”
7.温溜
穴位:阳溪穴后5寸。取穴:屈肘横肱立拳(用力握紧),适当臂前肌肉隆起如蛇头形之下端取之。
主治:头痛、面肿、肠鸣腹痛、肩臂痛。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温”义为暖煦,“溜”义为缓流。
本穴为大肠经的郄穴,经气流动到此穴处,温煦深聚,故称温溜。凡寒湿凝滞之证,本穴有温通散寒祛湿的作用。用力握拳,本穴适当臂前肌肉隆起形似蛇头处,故一名为蛇头。备考:《百证赋》:“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8.下廉
胸腹部经络腧穴示意图
穴位:曲池穴下4寸。取穴:屈肘横肱立拳,在曲池与温溜穴成直线处取之。
主治:头风、眩晕、肘臂痛等。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廉”当“隅”字,也当“棱”字解。穴在曲池下4寸。当屈肘握拳,肌内棱起,形似菱角,穴在其下端,因名下廉。备考:《甲乙经》:主溺劳、眼痛。
9.上廉
穴位:曲池穴下3寸。取穴:同上穴。
主治:头风、半身不遂、肠鸣腹痛等。针灸:针5~8分,灸3~7壮。
穴名浅解:穴在曲池下3寸。屈肘握拳,肌肉棱起,形似菱角,穴在其上端,故名为上廉。备考:上下廉两穴,均可作手三里的辅助穴。
10.手三里
背腰部腧穴示意图
穴位:曲池穴下2寸。取穴:同上穴。
主治:齿痛、手臂麻木不仁、吐泻等。针灸:针5~7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太素·五节刺》:“天容无过一里而止。”杨上善注:一里一寸也。看来“里”字在此不是用以计算里程之“里”,而应以杨上善注积为依据。手三里穴的定位,医籍多谓在曲池穴下2寸,今以“三里”命名,似有未合。若于肘穴向下量之,恰为3寸,从而可以试想,对此穴命名时,其量穴的起点,是有差异的。一说:“里”与“”通,手三里与足三里与体内上、中、下三焦有关,故以“三里”标志之。备考:手足阳明经的三里穴,古代针灸家常在临床时上下配合应用,如《席弘赋》:“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百证赋》:“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手三里”。
11.曲池
穴位:肘部外辅骨内,肘窝横纹头。取穴:屈肘横肱立拳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月经不通、瘰疬、瘾疹等。针灸:针8~15寸,灸3~7壮。
穴名浅解:穴在肘骨曲角内缘横纹端,为大肠经的合穴。经气循行到此,聚集深入,以水喻气,故名为曲池。此穴属土,为本经的母穴,凡本经虚证宜补之。备考:《玉龙赋》:“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
12.肘(应作肘)
上肢部经络腧穴
穴位:曲池穴斜外上一寸。取穴:屈肘横肱,于大骨外缘取之。
主治:肘臂痛、挛急、麻木不仁。针灸:针5~8分,灸3~7壮。
穴名浅解:“”与“”,一般以为两字通用,究其实两字读音相同而字义相异。“”当深空解,“”其义为髋。《甲乙经》原作“肘”,按穴名的竟义,应以《甲乙经》为是。备考:肩、肘两穴,其窍颇深,易受寒邪侵犯,但也是治疗肩肘痛痹的要穴。
13.五里
穴位:曲池穴上3寸。取穴:屈肘横肱,从曲池与肩穴直线处取。
主治:肘臂疼痛、瘰疬。针灸:灸7~15壮。
穴名浅解:一里为一寸,穴在天府下5寸(《素问·气穴论》:“天府下五寸”),故名为五里。一说:“里”通“”,五里穴与五脏之气相通,故古人常列为禁针,如《灵枢·玉版第六十》:“通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五脏之气尽矣。”备考:《百证赋》:“五里臂,生疬疮而能治。”应以灸治为主。
14.臂
下肢部经络腧穴1
穴位:曲池穴上7寸。取穴:屈肘横肱,于曲池穴与肩髃穴线上肉端取之。
主治:项强、瘰疬、臂痛。针灸:针3~5分,灸7壮。
穴名浅解:腕至肘称臂,肘上肩下称肱。肱与臂俗统称为臂。臑,《礼记·少仪》:“太牢以牛丸肩,臂臑折九个。”注:“臂臑谓肩脚也。”一说:肩峰下之肉嫩软,称臑。穴置肩下肉端,故以臂臑称之。此穴为手足太阳、阳维的会穴,凡由太阳经传来的阴寒之邪,导致肩臂疼痛者,针之良效。备考:《百证赋》:“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
15.肩髃
穴位:肩端两骨间陷中。取穴:举臂时肩部出现前后两个凹陷,于前一凹陷中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瘾疹、肩臂痛。针灸:针6分至1寸5分,灸7~77壮。
穴名浅解:《医学入门》:“髃,音禺,肩头骨也。”穴在肩上髃骨凹陷处,故名为肩髃。此穴为手阳明、阳的会穴。备考:《玉龙赋》:“风湿传于两肩,肩髃可疗。”
16.巨骨
穴位:肩上后侧叉骨间。取穴:肩端上行,两叉骨之间陷中取之。
主治:瘿气、瘰疬、肩臂不得屈伸。针灸:针4~7分,灸7~15壮。
穴名浅解:锁骨,古称巨骨。穴在锁骨肩端与肩胛岗两大骨接头的凹陷处,以骨名代用为穴名。此穴为手阳明、脉的会穴。备考:《甲乙经》:血瘀肩中痛不能动摇、巨骨主之。
17.天鼎
穴位:扶突穴下1寸。取穴:结喉旁开1寸5分为人迎穴,人迎穴后1寸5分为扶突穴,天鼎穴就在扶突穴下1寸取之。
下肢部经络腧穴2
主治:喉痹、暴。针灸:针3~5分,灸3~5壮。
穴名浅解:鼎为古人的食器,其形上有两耳,下有三足,与人之头颈形状相似。该穴适在颈部(头颈在人体属于天部),言鼎以象形,故以天鼎名之。备考:《百证赋》:“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18.扶突
穴位:天鼎穴上1寸。取穴:胃经人迎穴后1寸5分取之。
主治:喉中痰鸣、暴。针灸:针3~5分,灸3~5壮。
穴名浅解:《礼记》投壶注:“铺四指曰扶”,扶即现今的四横指,约当同身寸的3寸。该穴在结喉突起旁3寸,故名扶突。备考:《甲乙经》:咽喉鸣喝喘息,扶突主之。
19.禾髎
穴位:水沟旁5分。取穴:在鼻孔下,挟水沟旁取之。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口噤、鼻疮。针灸:针3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髎”,应改用,义为深空。禾,在秦汉以前皆指而粱言。人的鼻孔可以嗅谷气,口咽能够食五谷,该穴适当鼻孔下、口唇上,故以禾髎名之。备考:《灵光赋》:“两鼻衄针禾髎。”20迎香
穴位:鼻翼旁开5分。取穴:鼻翼沟根外端,鼻唇沟陷中取之。
主治:鼻衄、不闻香臭、多涕、口眼斜。针灸:针3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迎接两字为常用语,香,指气味。此穴属大肠经,与肺经为表里。穴在鼻翼之旁,鼻司嗅,为肺窍,故以迎香名之。此穴为手,足阳明两经的会穴,凡鼻不闻香臭之症,用之良效。备考:《玉龙赋》:“搐迎香于鼻内,消眼热之红。”《席弘赋》:“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三)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90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腹胀、腹中雷鸣、水肿。胃热则多食善饥,小便黄;胃寒则食少而胀。邪盛热高则发狂,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鼻衄、口喎、唇疹、颈肿、喉痹、胸膺及下肢经脉循行疼痛。
1.承泣
穴位:目下7分。取穴:正视时瞳孔直下,当下眼睑下方靠骨边取之。
主治:目痛多泪、雀目、目动。针灸:针4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无声垂泪渭之泣。该穴适当泪滴承受之处,故名为承泣,俗称泪窝,与任脉承浆穴的命名意义相同。此穴为足阳明、阳屩、任脉之会。备考:《甲乙经》:目不明泪出,远视。
2.四白
穴位:目下一寸。取穴:适当承泣穴下3分,于颧骨孔处取之。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针灸:针2~3分,针尖向颧骨孔处,不宜深刺和灸。
穴名浅解:“四”,指上下左右;“白”,当明字解。该穴能消散目翳,疗目赤痛痒,使眼目向上下左右视物,皆光明白洁,故名为四白。备考:《铜人》:治眼生白翳、目动不息。
3.巨髎
穴位:鼻孔旁8分。取穴:从四白穴直下,于鼻翼根旁开直瞳子取之。
主治:口眼斜、鼻衄齿痛、眼睑动。针灸:针3~4分,灸3壮。
穴名浅解:“髎”应改作窌,义为深空。巨者大也。该穴适在颜面颧骨突起的斜下方,故名为巨窌。备考:《百证赋》:“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窌宜征。”
4.地仓
穴位:口角旁4分。取穴:平口角旁开4分取之。
主治:口眼喎斜、流涎。针灸:针3~7分(针尖斜向颊车穴),灸3~7壮。
穴名浅解:“仓”,《说文》:“谷藏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该穴适在口角旁,因名为地仓。此穴为手、足阳阴、阳屩之会。备考:《玉龙歌》:“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左泻右依师正,右泻左莫令斜。”《百征赋》:“颊车地仓穴,正喎于片时。”
5.大迎
穴位:曲颊前1寸3分。取穴:鼓起两腮,在下颌骨边缘出现一沟形,按之有动脉应手处是穴(取时避开动脉)。
主治:口喎、口噤、齿痛。针灸:针3分,灸3壮。
穴名浅解:“迎”,有合的含义,逆而就之,也谓之迎。《灵枢·热病篇》:“臂阳明有入遍齿者,名曰大迎。”臂阳明,指的是手阳明经,而大迎穴属于足阳明经。足阳明经在此穴处,迎手阳明经会而合之,故称为大迎。备考:《百证赋》:“目兮,颧窌大迎。”
6.颊车
穴位:耳下曲颊端陷中。取穴:以指按曲颊稍前上方陷中取之。如将牙齿用力咬紧,则按处立即弹起,压之深部有痠感。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口噤。针灸:针4分(斜尖斜向地仓穴),灸~7壮。
穴名浅解:下牙床骨负载着牙齿,咬切咀嚼食物,其所以能张能合,一松一紧的动作,有赖下颌关节可以上下左右滑动,该部位古人称之为车。由于该部位为两颊肌肉包拢,故以颊车名之。备考:《玉龙赋》:“颊车地仓疗口。
7.下关
穴位:当颧弓之下凹陷中。取穴:闭口取之,大开口则穴闭住。
主治:耳鸣耳痛、牙痛、口眼喎斜。针灸:针3分(直刺),不宜灸。
穴名浅解:穴在颧骨弓下,《甲乙经》谓此穴“合口有孔,张口即闭”,为腭骨运动、牙齿开阖的机关,故称为下关。此穴是足阳阴经与少阳经之会。备考:《铜人》:疗聤耳,耳有脓汁出,牙车脱臼。
8.头维
穴位:额角发际内。取穴:从督脉神庭穴旁开4寸5分取之。
主治:头痛、目痛。针灸:针3分(向上方沿皮刺)。禁灸。
穴名浅解:《素问·阴阳类论》谓:“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二阳,指阳明。此穴位于头部,为足阳明脉气所发,故名为头维。一说:《广雅·释言》谓“维,隅也。”隅,可当“角”字解。此穴在头部左右隅角,故以为名。本穴为足阳明、足少阳、阳维之会。备考:《玉龙赋》:“攒竹头雄,治目疼头痛。”
9.人迎
穴位:结喉旁。取穴:结喉旁1寸5分,有颈动脉搏动,避开动脉取之。
主治:咽肿、咳嗽、瘿气、瘰疬。针灸:针3分,不可深刺。禁灸。
穴名浅解:《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本穴位于结喉旁,为咽喉要地,是人赖以生存、迎送吞吐天气、地气(五谷之气)的部位,故名为人迎,又名天五会。此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备考:《天星秘诀》:耳鸣腰痛,先此后耳门及三里。
10.水突
穴位:人迎穴下,气舍穴上。取穴:从人迎与气舍两穴之间取之。
主治:咽喉痛、咳逆气喘不能平卧。针灸:针3~4分,灸3~5壮。
穴名浅解:水,指水谷:突,在此有突出冲动的含义。人当进饮食、水谷下咽时,此穴的部位向上冲动,故名为水突,又名水门(水谷之门)。对于水饮上呛,用之有效。备考:《甲乙经》谓:咳逆上气,咽喉痈肿,水突主之。
(四)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42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舌根强痛、呕吐、噫气、心下急痛、心烦、便溏、下痢、黄疸、小便不利、身重肢痠、膝股内侧浮肿。
1.隐白
穴位:足大趾内侧端。取穴:距趾内侧爪甲角约一分处取之。
主治:呕吐、暴泄、癫狂。针灸:针1~2分,灸2~3壮。
(六)手太阳小肠经
:
本经左右共38穴,主要病候:耳聋、目疾、颔肿、咽喉痛,肩、臂外侧后缘痛。
1少泽
穴位:手小指端的外侧部。取穴:从小指外侧端爪甲角一分许取之。
主治:头痛、目翳、催乳、鼻衄、中风昏迷。针灸:针1分,灸3壮。
2.前谷
穴位:手小指外侧本节前。取穴:握拳,于本节前骨边赤白肉际陷中取之。
主治:耳鸣、头项痛、乳痛。
3.后溪
穴位:手小指外侧本节后。取穴:握拳,于小指尺侧本节后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头项强、目赤、耳聋、寒热。针灸:针5~8分,灸3~7壮。
韧带、肌腱拉伤就是我们常常所说得“伤筋动骨”中的筋,如果完全断裂,需要手术,一般需要三个月才能恢复,但我看你可能因为没有进行热身运动,很容易造成腿部和手臂拉伤,从而影响生活和活动,下面给出肌肉拉伤的一般处理方法:
1、如果你在出现身体某个部位的拉伤请立即停止相关工作或者运动,首先可以使用冰块或者冷毛巾对受伤部位进行局部降温,这样可以降低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受伤部位疼痛和肿胀(这个要看肌肉拉伤程度,肌肉拉伤程度大、造成充血量增加,肿胀增大,反之亦然)
2、在处理完成以后,可以使用外部干预治疗方法,首先可以使用修复拉伤肌肉的膏药,比如享贴膏药,能够在12小时以内作用于受伤肌肉部位,快速修复受损肌肉,在贴上一般6个小时以内疼痛和肿胀会明显降低,然后配合外部轻轻的按摩会使肌肉放松,加快修复速度。
3、抬高患肢。抬高患肢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肿胀,促进血液回流
4、修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建议拉伤的人,虽然有外部干预会加快修复速度,但毕竟不是立刻恢复,建议你可以休息3-4天,以保证肌肉尽可能的恢复。
手六白:上白、中白、下白内白、外白、分白。
在手掌背2、3、4掌骨缝上、白字表示、手掌背处的穴位,所以可以治疗腰背问题,只要是后头至尾骶区域的病症全部都可以治疗。
上白穴:食指掌骨与中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5分处。
中白穴:无名指掌骨与小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5分处。
下白穴:无名指掌骨与小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15寸处,即中白穴上1寸处。
内白穴:中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5分处。
外白穴:中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15寸处,即内白上1寸。
分白穴:中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近端15寸处,即上白上1寸处。
分白、上白:入心、肺、肾三经。
外白:入肺、胃二经。
内白:入肺、脾二经。
下白:入肝、肾二经。
中白:入肾、膀胱二经。
上白:疏风泻火,滋阴明目,疏经镇痛。
中白、下白:疏经活络,利水消肿,利道下焦。
内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外白:疏风解表,舒经活络。
分白:疏风泻火,滋阴明目。
直刺3~8分。
双手取穴效佳。
临床上常用六针齐下,为加强倒马针法。
一、腰背脊椎区域:
腰疼、腰闪岔气、颈椎、胸椎、腰椎、背痛、膏肓痛。
二、头面五官脑部区:
后头痛、头晕、眼花、头顶痛、脑鸣、脑中风后遗症、脑供血不足、脑瘫。还可以治疗白发及脱发,主治一切脑病
三、坐骨下腹区域:
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炎,腹股沟痛、妇科炎症、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腿脚屈伸不利、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手六白穴临床应用处方
1、董氏针灸坐骨神经痛处方,坐骨神经痛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很多都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造成的,除了坐骨神经痛、腿部发麻、有时还会引发行动不便,甚至严重到下不了床!这组处方就是肩六、手六、手千金、手五金
2、董氏针灸腿脚水肿处方,这个病症大多是因身体的水液循环代谢功能失调,又无法靠身体的阳气推动,只能停留在腿脚上,造成严重水液循环障碍,导致腿脚水肿!此种情况临床多见于脾肾功能不足的老人身上!董氏针灸临床有许多穴位都有疗效,这组处方就是手六、肩六、通肾通胃通背、
3、董氏针灸眩晕处方只要头痛、头晕、眩晕,梅尔尼氏症均可取用这组处方就是手六,三顶,火菊火连火散,木斗,木留
下白穴非十四经之液门穴,正确位置在液门穴下五分。
中白穴上一寸为中渚穴,有人误以中白为中渚,实为错误。
中白穴为董氏奇穴的重要穴位之一,其主治范围很广,其入肾经,对骨骼方面疾病,常取用此穴,搭配下白穴效果更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