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梁山十大巨人分别是谁?

水浒传梁山十大巨人分别是谁?,第1张

《水浒传》梁山十大巨人分别是:

1,小旋风柴进。理由 :小旋风柴进身上有免死金牌;小旋风柴进在自己的庄上网罗了一大波的亡命之徒;柴进是梁山泊第一任“大股东”。

2,白衣秀士王伦。理由 :王伦是第一任梁山泊之主,没有王伦就没有梁山。更没有豹子头林冲啥事。

3,托塔天王晁盖。理由 :晁盖是第一个使用武力使得水泊梁山成功转型的人。晁盖也是第二任梁山泊之主。

4,呼保义宋江。 理由 :宋江是第三任梁山泊之主。梁山正是在宋江的打理之下,能够逐渐做大做强并达到顶峰的。只有宋江才能够使得梁山众位好汉有个好归宿。

5,玉麒麟卢俊义。理由:卢俊义棍棒天下无双,是整个梁山武力的天花板。

6,入云龙公孙胜。 理由 :公孙胜是梁山使用法术的天花板。公孙胜好比是梁山的“救火队长”,公孙胜多次依靠法术救梁山于水火之中。此外,公孙胜是智取生辰纲的核心成员之一。

7,神医安道全。 理由 :神医安道全是梁山好汉们的“医疗保障”。安道全曾经妙手回春把宋江从鬼门关救了回来。后来,安道全被截留在皇宫之后,梁山好汉们没有了医疗保障,金枪手徐宁就中药箭死了。

8,小李广花荣。理由 :小李广花荣神射无双。在梁山好汉征讨王庆的时候,敌人都怀疑是宋江、吴用陪同花荣去巡查敌营一样(被花荣神箭吓怕了)。此外,花荣从头到尾都是宋江的死党的死党。

9,轰天雷凌振。 理由 :轰天雷凌振是《水浒传》第一火炮手。凌振火炮所到之处,攻城略地无往而不利。

10,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和一丈青扈三娘。理由 :此三位是梁山仅有的三员女将。为此,都有人建议把水浒传的书名改为《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去了。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水泊梁山既有及时雨宋江、矮脚虎王英、鼓上蚤时迁这种“小矮人”同时也有一些人高马大身材健硕魁梧的“巨人”。我觉得下面这十位堪称梁山的“巨人”。

从绰号上也能看得出杜迁和宋万高大威猛的巨人身材,画面感极为强烈。杜迁和宋万是梁山资格最老的好汉也可以说是梁山的创始元老,因为水泊梁山就是杜迁和宋万跟着白衣秀士王伦一起建起来的。

梁山好汉们一般超过八尺就算是非常雄壮了,原著中虽然没有说明杜迁和宋万具体身高,但是从绰号中大致能够推断出这俩人起码身高过丈。

险道神是传说中死者的开路神,一名阡陌将军。其神身长丈余,头广三尺,发赤面蓝,相貌凶恶。能够把青州强盗出身的郁保四比作险道神可见其身材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绝不次于杜迁和宋万。

《水浒传》中其实已经明确了郁保四的身高,那就是“身高一丈,腰阔数围”。郁保四虽然在能力方面没有突出优势但是在身高方面绝对能够位列三甲。

除了杜迁、宋万和郁保四身高能够超过一丈之外,梁山再也没有谁能够达到一丈的高度了。玉麒麟卢俊义身高可达九尺, 点。书中描写卢俊义:“目炯双瞳,眉分八字,身躯九尺如银。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

有意思的是梁山寨主宋江是一个身材矮小的黑胖子,他跟仪表堂堂的卢俊义站在一起反差非常大。宋江心里大概也是有些自卑的,在推举梁山寨主的时候宋江就曾说过:“ 宋江身材黑矮,员外堂堂一表,凛凛一躯,众人无能得及。”可见宋江还是很在意外在形象的,他跟卢俊义在一起也更加衬托了玉麒麟的风采。

大刀关胜和美髯公朱仝比玉麒麟卢俊义稍矮一点,身高可达八尺五左右。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不但身高相差无几而且长得也很神似,都有三国名将关羽的风采。朱仝是“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仪表堂堂神鬼怕,形容凛凛威风。”

大刀关胜是“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须,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朱仝和关胜这两个人确实在形象上有重叠的部分。

梁山好汉中身高达到八尺的武松、林冲、鲁智深、公孙胜都是大家非常熟悉且喜欢的英雄好汉,知名度非常高。武松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岁年纪;鲁智深是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公孙胜身高八尺,相貌堂堂,长着八字眉、杏子眼,身穿短袍,背着古铜剑,脚穿麻鞋,一副道士打扮,道号“一清”。

再往下排就是八尺之下七尺五左右的好汉了,当然这个高度已经不足以称之为梁山巨人了。

按身高顺序排名,十个巨人应该是: 郁保四、卢俊义、关胜、朱仝、武松、鲁智深、公孙胜、李俊、林冲、杜迁;

NO 1 道神 郁保四。

郁保四身高1丈,约242CM,比姚明还高出了10多厘米,是梁山好汉最高的一个。

NO 2 玉麒麟 卢俊义

卢俊义身高九尺,约218CM,身高和NBA球星杜兰特差不多。

NO 3 大刀 关胜

关胜身高八尺五六,约208CM,身高和NBA球星霍华德差不多。

NO 4 美髯公 朱仝

朱仝身高八尺四五,约206CM,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就是这个身高

NO5—NO8 行者 武松、花和尚鲁智深、入云龙公孙胜、混江龙李俊

武松、鲁智深、公孙胜和李俊都是身高八尺,约195CM-198CM,身高接近NBA巨星乔丹和科比。

NO 9 豹子头林冲

林冲身高八尺长短,大概意思就是八尺左右,或者说接近八尺,身高大概195CM左右,身高和NBA球星詹姆斯哈登差不多;

NO10 摸着天 杜迁

俗话说“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杜迁外号“摸着天”,那肯定就是个大高个,但书中没有明确说杜迁有多高,所以将他排在第10位。

按照小说的逻辑来看,能够算的上大高个的,最起码也是身高八尺,甚至身高九尺,杜迁最少也在190CM以上。

说明:

梁山好汉身高折算用的是三国尺:1尺=242CM。

因为宋尺和明尺不符合实际,宋尺=3168CM,如果按这个来算的话,武大郎都快160CM,郁保四32米了,这明显不符合实际。

我知道最高的是摸着天杜千,和云里金刚宋万,谁能摸着天,谁能上到云彩上。

1 天魁星及时雨(呼保义) 宋江 武器:日月星辰旗,混元河双剑。

2 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武器:麒麟黄金盾,麒麟黄金甲,麒麟兽宝马

3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武器:八门玄机链,孔明宴传羽扇

4 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武器:松纹古铜七星剑

5 天勇星大刀关胜 武器:青龙偃月刀,赤兔马。

6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武器:寒星冷月枪 丈八蛇矛

7 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武器:狼牙烽火棒。

8 天威星双鞭呼延灼 武器:雌雄虎眼鞭,乌油七星链,踢雪乌骓马

9 天英星小李广花荣 武器:雪山飞龙枪,天地日月弓,北斗七星箭。

10 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武器:旋风无影剑

11 天富星扑天雕李应 武器:铁嘴雕头枪,鹰尾飞刀

12 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武器:九龙朝阳刀。

13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武器:疯魔月牙禅。

14 天伤星行者武松 武器:青龙白虎双刀

15 天立星双枪将董平 武器:双龙戏水枪。

不知道

休斯顿火箭近几年命途多舛,德安东尼的炮轰战术宣告失败被球队解雇,新赛季相继送走威少、哈登、PJ塔克、奥拉迪波等核心,摆烂之心路人皆知,现以16胜49负的成绩排在联盟垫底。常规赛即将结束,火箭拿到前三名选秀权的几率很大,今年夏天有大批青年才俊参加选秀大会,被誉为是井喷的一届。火箭的首轮签应该选谁呢?休斯顿媒体推荐了三人,分别是坎宁安,莫布里和格林。

坎宁安身高6尺7,体重230磅,当代NBA高大控球手非常吃香,从投射、防守、视野和控球方面来说,绝对是这届新秀基本功最扎实的一个,也被各大媒体推举为状元郎,选秀模板:东契奇。他坎宁安的缺点也十分明显,运动能力不够优秀,属于地板流,对于弱侧的包夹处理能力不够,防守端有些偏激,犯规较多。

埃文莫布里,身高2米10,臂展达到2米2,体重90公斤,他的进攻手段和心理素质都十分纯熟,与勇士榜眼怀斯曼的对决中,攻防两端完全压制对手。 可是他的身体偏瘦,强对抗中并不占优,打法上像极了灰熊中锋贾伦杰克逊。他被誉为本届大会中最好的内线,火箭可以考虑。

得格林者得天下,杰伦格林也是好样的,他的身体素质十分劲爆,且投篮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模板竟然是乔丹、科比。格林拥有极高的上限,若培养不利,很有可能成为水货。格林16岁的时候拿下了U17世界杯并当选MVP,年纪不大就拥有高达百万的代言合同,可见他的实力有多么出众。火箭拥有了小波特和泰特,格林有可能是火箭的备用选项。

火箭上次获得状元签选中了姚明,今年大概率得到状元签,总经理会将哪位青年才俊揽入麾下,让我们拭目以待。

化学是在近代兴起的一门学科,无数的科学先驱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位。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因而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道尔顿在化学方面提出了定量的概念,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和化合量(当量)定律。在此基础上,1803年又发现了化合物的倍比定律,提出了元素的原子量概念,并制成最早的原子量表。

道尔顿出生在英国坎伯兰的一个贫困的乡村,他的父亲是一个纺织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用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饿和疾病而夭折。道尔顿在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了一点点初等教育,十岁时,他就去给一个富有的教士当仆役。也许这也算是命运赐予他的一次机会吧,在教士家里他有读了一些书,增长了很多知识。于是两年后,他被推举为本村小学的教师。

1781年,年仅十五岁的道尔顿随哥哥到外地谋生。不久后,他就成为了肯达耳中学的教师。在教学之余,他一边系统的自学科学知识,一边进行气象观察。在这里他还结识了著名学者豪夫(Johann Hauf),他从豪夫那里学习了很多知识,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四年以后,便成为了肯达耳中学的校长。1793年,在豪夫的推荐下,道尔顿又受聘于曼彻斯特的一所新学院。在这里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科学著作 — 《气象观察与研究》。第二年,他在罗伯特·欧文的推荐下成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的会员。

1799年,为了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道尔顿离开了学院。他在几个富人家里做私人教师,每天教课时间不超过两小时。这样,既能谋生又保证了他的科研工作。现在,他越来越重视对气体和气体混合物的研究。道尔顿认为,要说明气体的特性就必须知道它的压力。他找到两种很容易分离的气体,分别测量了混合气体和各部分气体的压力。结果很有意思,装在容积一定的容器中的某种气体压力是不变的,引入第二种气体后压力增加,但它等于两种气体的分压之和,两种气体单独的压力没有改变。于是道尔顿得出结论: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组成它的各个气体的分压之和。道尔顿发现由此可以做出某些重要的结论,气体在容器中存在的状态与其他气体无关。用气体具有微粒结构来解释就是,一种气体的微粒或原子均匀的分布在另一种气体的原子之间,因而这种气体的微粒所表示出来的性质与容器中没有另一种气体一样。道尔顿开始更多的研究关于原子的问题,他顽强进行研究工作,寻找资料、动手实验、不断的思考……

同年10月21日,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并且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文《第一张关于物体的最小质点的相对重量表》。道尔顿的理论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他应邀去伦敦讲学,几个月后又回到曼彻斯特继续进行测量原子量的工作。有些时候,道尔顿也遇到一些困难。有些物质被氧化后生成不同的氧化物,这是一种难解释的现象,当然前人已经进行了分析化验,为了进行计算,道尔顿就只能利用这些结果;有时他在原始文献中发现的结果只是由一位科学家侧得的,为了保证可靠性,道尔顿就再做一次分析。道尔顿所得出的原子量有很多是不准确的,但实际上他所计算出来的正是今天所谓的当量。例如他把氧的原子量确定为7而不是16。

1804年以后,道尔顿又对甲烷和乙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实验,他发现,甲烷中碳氢比是43:4;而乙烯中碳氢比是43:2。他由此推出碳氢化合的比例关系,并发现了倍比定律:相同的两种元素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时,若其中一种元素的质量不变,另一种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对重量成简单的整数比。道尔顿认为倍比定律既可以看作是原子论的一个推论,又可以看作是对原子论的一个证明。

1807年,汤姆逊在它的《化学体系》一书中详细的介绍了道尔顿的原子论。第二年道尔顿的主要化学著作《化学哲学的新体系》正式出版。书中详细记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的主要实验和主要理论。自此道尔顿的原子论才正式问世。

在科学理论上,道尔顿的原子论是继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之后理论化学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他揭示出了一切化学现象的本质都是原子运动,明确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对化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哲学思想上,原子论揭示了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继天体演化学说诞生以后,又一次冲击了当时僵化的自然观,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辩证自然观的形成以及整个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816年,道尔顿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17年,道尔顿被选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会长;1826年,英国政府授予他金质科学勋章;1828年,道尔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后,他又相继被选为柏林科学院名誉院士、慕尼黑科学院名誉院士、莫斯科科学协会名誉会员,还得到了当时牛津大学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 法学博士称号。在荣誉面前,道尔顿开始还是冷静的、谦虚的,但是后来荣誉越来越高,他逐渐改变了,变得骄傲、保守,最终走向了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1808年,法国化学家吕萨克在原子论的影响下发现了气体反应的体积定律,实际上这一定律也是对道尔顿的原子论的一次论证,后来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证实并应用于测量气体元素的原子量。但是吕萨克定律却遭到了道尔顿本人的拒绝和反对,他不仅怀疑吕萨克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分析,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抨击。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建立了分子论,使道尔顿的原子论与吕萨克定律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他也遭到了道尔顿无情的反驳。1813年,瑞典化学家贝齐力乌斯创立了用字母表示元素的新方法,这种易写易记的新方法被大多数科学家接受,而道尔顿一直到死都是新元素符号的反对派。

虽然道尔顿的后半生科学贡献不大、甚至阻挠别人的探索,人们还是给予了他深切的怀念。

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A 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 WF 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

M 艾根(德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性研究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

FS 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

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

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国人)、田中耕一(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乌特里希(瑞士)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年 阿格里(美国人)和麦克农(美国人)研究细胞隔膜

2004年 以色列 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

美国 欧文·罗斯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法国伊夫·肖万、美国罗伯特·格拉布 理查德·施罗克 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2006年 美国 罗杰·科恩伯格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2007年 德国 格哈德·埃特尔 表面化学研究

2008年 下村修 美籍日本人 马丁•查尔非 美国人 钱永健 美籍华人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与进一步研究

骷髅会(Skull and Bones),又称骷髅骨、优罗嘉俱乐部(The Eulogian Club)、死神兄弟会(The Order of Death),是美国一个秘密精英社团,每年吸收15名耶鲁大学四年级学生入会,成员包括许多美国政界、商界、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3位美国总统以及多位联邦大法官和大学校长。一些人相信骷髅会长期控制着美国,并拥有不可告人的动机;然而也有许多记者调查后认为该组织与普通的大学学生社团并无不同,而且类似的秘密精英组织也存在于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

历史

骷髅会于1832年由耶鲁大学毕业生威廉·拉塞尔(William Russell)创立。他出生于美国一个富裕家庭,耶鲁大学毕业后曾赴德国游学一年,据信他在那里结识了德国某一秘密组织的成员,并从此迷上了秘密社团。回到美国后他召集了大学里一批好友,成立了秘密组织骷髅会,首批成员中包括阿方索·塔夫脱(Alfonso Taft),此人后曾出任过美国司法部长,其儿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

威廉·拉塞尔选定用一个骷髅和两根交叉的骨头作为骷髅会的标志,并用“322”作为协会的标志。其中“32”代表的是协会成立的年份1832年,后一个“2”则表示该会是德国一个组织的第二个分支机构。此外,“322”也可代表公元前322年,据说是希腊神话中掌管口才的优罗嘉女神升天的年份。该组织也崇拜希腊女神优罗嘉,并在某些场合中自称“优罗嘉俱乐部”。

骷髅会的“墓地”,至今依然是成员们聚会的地点

协会创立之初没有固定的聚会场所,一般每周举行一到两次聚会,多在深夜举行,举行时会在举行地点的门上挂出骷髅会的标志。1856年,一名骷髅会成员丹尼尔·科伊特·吉尔曼(Daniel Coit Gillman,此人也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以骷髅会创办人之名成立拉塞尔信托基金会,负责掌管骷髅会的财政。在当年,该基金会购置了一栋房产,从此成为今后骷髅会的固定聚会地点,被称作“墓地”(tomb)。

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名骷髅会成员向协会捐赠了位于纽约州北部圣劳伦斯河(St Lawrence River)一座面积约40英亩的小岛鹿岛(Deer Island),作为会员休闲度假的地点。该岛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曾经是骷髅会成员们经常光顾的休闲地,但是据一些新的骷髅会成员表示,该岛上的设施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目前大多已经荒废,到该岛上度假的人员也明显减少,不过每年新入会的会员总还是会被带到岛上感受一下气氛。

在骷髅会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它始终是耶鲁大学众多学生社团(包括秘密社团)中最受欢迎的社团,每年所吸纳的15名会员也被认为是耶鲁大学最优秀的学生,虽然有时候吸收的会员也并不仅仅以学生的表现而以其家族背景来决定。根据公开的骷髅会成员资料显示,有几个大家族在骷髅会中占有特别偏高的比例,包括了塔夫脱家族、布什家族、哈里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等显赫世家。

传说与流行文化

由于骷髅会神秘与精英主义的特性,许多人相信骷髅会有着特殊甚至不可告人的罪恶使命。很多人相信近现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是由该会策划的,包括原子弹的研制、《时代》与《新闻周刊》两大左右国际舆论的美国媒体的成立、猪湾事件、肯尼迪遇刺案、水门事件以及美国的外交政策等。然而虽然在所有这些事件的决策者中,确实都可以找到骷髅会成员的身影,但因此断定骷髅会是这些事件的幕后主使却依然没有确凿的证据。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与共和党推举的两名候选人小布什与约翰·克里竟然都是骷髅会成员,又进一步加深了许多人对于骷髅会的猜疑。

此外有关骷髅会本身的一些活动与行为也引起公众的揣测。许多曾经进入过“墓地”的人称骷髅会收集了大量人体骷髅标本;也有传言称每年的新会员会在入会仪式中用希特勒曾使用过的银质器皿来享用丰盛的大餐;会员的聚会中有一个项目是会员必须躺在棺材中讲述自己的性生活史甚至手*,一些人甚至进一步推断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将来可以借此威胁并控制成员。此外比较有趣的传说则包括了由于骷髅会的隐秘性,只要任何人在公开场合中提到了“骷髅会”,在场的骷髅会成员就必须离场。

但是也有一些骷髅会成员透露称,以上的描述大多偏离事实,例如现在“墓地”中已经没有了真人大小的棺材,所以也就不可能强迫会员爬进棺材内谈论有关性的话题。至于用餐器皿到底是否为希特勒所使用过也从来没有考证过。人们对于骷髅会的传言大多言过其实,骷髅会实际上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兄弟会组织,而且类似的秘密学生组织在各大学也非常常见,光耶鲁就还有像卷轴和钥匙协会(Scroll and Key)、狼首会(Wolf's Head)。其他像哈佛大学的坡斯廉俱乐部(Porcellian Club)、剑桥大学的剑桥使徒(Cambridge Apostles)等,都是性质类似的组织。

2000年美国环球制片公司出品了一部恐怖片《骷髅》(The Skulls),讲述了一所美国顶尖大学的两名学生被选入了一个秘密组织后如何发现了一宗该组织操控的谋杀案,并决定与之决裂的故事。这个明显影射骷髅会的组织被描绘成一个类似黑手党的犯罪团伙,从事谋杀、贿赂、商业诈骗、包庇等各种违法勾当,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深了美国公众对于骷髅会的偏见与误解。

传统与影响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社团,骷髅会与其他众多学生社团一样有着独特的文化与传统。例如在称呼上,骷髅会成员被称作“骑士”(knights),而非骷髅会成员则被叫作“野蛮人”(babarians)。每名成员入会之后都会取一个绰号,这些绰号可以是以前的骷髅会成员用过流传下来的,例如最高的男性成员按传统被叫作“长恶魔”(long devil)、最会与异性打交道的则被叫作“梅戈格”(magog,威廉·塔夫脱就曾用过这个名字,老布什据说也是这个名字)等。当然也有一些绰号也是成员自己取的,没有什么典故,例如小布什的绰号就是“临时工”。

在挑选新会员方面骷髅会也有传统。每年5月的某一个星期四是骷髅会与卷轴和钥匙协会等其他高年级秘密社团的选员日。过去这个程序是完全公开的,不过目前已经转为隐秘。骷髅会的老成员(也就是即将毕业的15名成员)很早就要开始讨论挑选合适的人,有时候甚至一些已经毕业的、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骷髅会成员也会列入推荐名单。在以前骷髅会这类的社团总是能够从校方取得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单与课外活动记录,作为选拔的标准,但这一做法在遭到众多人的批评后被摒弃。秘密社团之间互相也有竞争,都希望能够挑选到最好的人入会。在过去由于各社团之间缺乏交流,往往会出现几个社团同时抢一个人的现象,然而现在不成文的规矩是每个社团在选员日前几个星期就开始试探性地接触目标学生,试探他的意愿。这样一来可以避免社团间的恶性竞争,也可避免社团被学生拒绝的尴尬(这种事情虽然少见,但也时有发生)。

新会员在选员日当天被通知入选(实际上这些人在此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后,就会经历一系列的入会仪式,骷髅会一般会尽量邀请一些著名的骷髅会会员参加,以加深新会员的印象。入会仪式非常繁琐甚至有些幼稚,其中最经典的一段是模仿英国的授爵位仪式,用一把剑轻轻敲打新会员的肩膀,授予其“骑士”的称号。仪式结束之后这15名会员就被正式接纳,他们也将在今后的一年中建立起兄弟般的友谊。

每一届的15名骷髅会成员都会像这样拍一张合照。在茶几上放的就是真正的骷髅与骨头,后面的钟时间通常会调到8点

骷髅会的15名在校会员一般每周聚会一次,主要目的是增进会员之间的感情与思想沟通。每周都会有一个主题,然后每人发表大约半个小时的个人见解,有时会有争论。每次都有一个人负责记录下每个人的发言纲略,这些记录都会被妥善地保存在“墓地”中,一些早期的会议记录已经被公开,被存放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当这15人离开耶鲁时,他们已经对彼此非常了解,而且拥有了特殊的情感联系。

对于已经离开耶鲁的骷髅会会员,他们每10年会收到两本名册,一本是《在世会员名册》(目前大概有800名在世的骷髅会会员),一本是《已逝世会员名册》。骷髅会还会不定期地编撰一些有关组织的历史。骷髅会没有会费机制,而是鼓励会员自愿捐款(给拉塞尔信托),以维持社团的运作。资金的大部分被用于“墓地”和鹿岛的维护(包括会员画像的修复、设备更新等),以及聚会时的食物和饮料开销。

不可否认的是,骷髅会在美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曾经有三名骷髅会成员当上了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老布什和小布什。在商界,摩根斯坦利的创办人就是一个骷髅会成员,而影响巨大的媒体巨头亨利·卢斯(Henry Luce)也是骷髅会成员,他创办了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政论杂志《时代》和《新闻周刊》。另外,洛克菲勒家族的多名成员也都参加了骷髅会。中央情报局成立之初几乎就是骷髅会成员的天下,以致于非骷髅会的高层主管都感觉与这个机构格格不入。另一个骷髅会会员主宰的领域是教育界,多位耶鲁大学校长就是骷髅会成员,而在1886年至1985年的长达99年中,居然有高达80%的耶鲁教授来自于骷髅会。

然而这并不是说骷髅会就能够控制美国政府各部门与华尔街的各大金融机构。事实上骷髅会是一个非常松散、对成员没有太多约束的组织,成员们因此在很多事情的看法完全不同,在原子弹、猪湾事件、越南战争等事件中,虽然在决策层中不乏一些骷髅会成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很多骷髅会会员表示过公开的反对,甚至引发内部的争论。骷髅会能够为会员提供的最有力的财富,恐怕就是一张覆盖了美国精英阶层的关系网。

会员列表

以下是部分著名的骷髅会会员:

威廉·塔夫脱(1878届):第27任美国总统

哈罗德·斯坦利(Harold Stanley,1908届):摩根斯坦利的创办人之一

查尔斯·西摩(Charles Seymour,1908届):美国历史学家,前耶鲁大学校长

埃夫里尔·哈里曼(W Averell Harriman,1913届):前美国驻苏联大使、前纽约州州长

亨利·卢斯(Henry Luce,1920届):《生活》与《时代》杂志的创办人,美国著名出版家

布雷顿·哈登(Briton Hadden,1920届):《时代》杂志的另一共同创办人,据说卢斯和哈登就是在一次骷髅会聚会上萌发了创办《时代》杂志的想法的

乔治·H·W·布什(1948届):第41任美国总统

小威廉·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Jr):美国著名作家、记者

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1959届):前美国驻华大使、助理国务卿

约翰·克里(1966届):美国参议员,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之一

乔治·W·布什(1968届):第43任美国总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219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