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底足为什么走多了脚疼?

平底足为什么走多了脚疼?,第1张

是不是扁平足呢?

扁平足是指足弓消失。足弓是由足骨、韧带肌肉共同构成的,正常时有横弓和纵弓。人体足部的小骨搭积成拱形而成为足弓。当人体站立、行走和负重时,足部不是全部负重的,以跖骨和足跟主要负重,足弓常悬空以缓冲震荡,保护大脑和内脏,并使人具有很好的弹跳性。如果形成足弓的结构发育不良或是由于各种损伤,足弓消失即形成扁平足。有的有遗传性。有的扁平足没有不适感,有的则会出现疼痛,影响行走。

扁平足重在预防。有平足家族史的,自幼开始预防,不穿平底鞋,穿有跟鞋或在鞋中部加垫。平时不要行走过久,负重过多。足部结构发育不好,如第一跖骨过短、舟骨结节过长、副舟骨、先天性仰趾外翻足等也易引起扁平足,也需采取上面介绍的措施加以预防。青少年应注意营养和休息,避免站立、行走过久,负重过多。扁平足患者可以加强足跖肌锻炼,屈曲足跖,让足底外缘着地行走5分钟,每日数次。

穿平足鞋矫正也很有必要。鞋底跟部及中部应稍窄,使足跟较为固定,防止行走时足跟摇摆。鞋底内侧部(即足弓部)比外侧厚5~10mm,使足部略内翻,以防止距骨头下陷内倾,将负重线由足内缘向足外缘移动。类似的鞋垫垫于鞋内也有较好的作用。

看到“扁平足”这个名词,有些少年朋友会感到不以为然:扁平足不就是平脚吗?这么一点小小的身体构造变化,对身体健康会有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呢?

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扁平足,意味着足弓的塌陷,也就是说正常的足弓构造被破坏了,所以足部的弹性会减小或消失,致使不能长时间地走路或站立。同时,因为足底变平,使人的下肢对全身的支撑机能明显降低,身体的重心偏向内侧,由此迫使全身和脊柱的机能都发生改变。因此,小小的扁平足对人的健康,尤其是体力和耐久力照样会有明显不良影响。

好好的足弓为什么会塌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先天性骨发育不全是产生足弓塌陷的原因之一。这些青少年通常第一跖骨较短,第二跖骨过长,或者舟骨发育不良,所以负重时肌肉支持力很低,韧带稳固性也差。还有一些青少年的扁平足是有家族史的,他们的韧带和肌肉先天发育很差,或者有遗传性的跟键过短,以致稍加负重,即出现足弓塌陷,时间则大多是在刚刚学会走路时。

负重不当造成足弓韧带劳损,是产生足弓塌陷的另一原因。长时间地站立在过硬的地面上;乡村青少年过早参加体力劳动,身体负重量超过足弓负荷能力;未经训练就骤然参加长途跋涉等活动;肥胖或超重;经常穿太窄或鞋跟太高的鞋等,也常会造成扁平足。

体质不良也是引起足弓塌陷的重要原因。诸如肺结核、风湿病、心脏病和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常引起肌肉营养不良性萎缩,韧带细长而松弛,也致稍加负重和较长时间走路,就会造成足弓下塌。形体瘦长、肌肉无力的“体质发育不良综合症”少年中,扁平足的发生率也很高。

青春期是扁平足最高发的阶段。原因是,青少年此时身高、体重都正在生长突增;突增高峰时一年内身高可增加10~15厘米,体重增加8~10千克,身体负重量因此而大大增加。然而,肌肉(尤其足部小肌肉)的发育常常要滞后1~2年,换言之,足弓的负荷力的增加和形体的增长往往有一段不相适应的阶段。这时如果负荷过重或静力性活动时间(如站立)过长,体重和维持足弓的肌肉力量间就会失去平衡,导致足弓埸塌陷。当然,青少年中那些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是很少有扁平足发生的。

要有效预防和治疗扁平足,首先要设法消除各种易使足部韧带劳损、肌肉过度疲劳的生活环境因素。例如,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中间应适当休息或变换体位;发育尚未完全的青少年,要避免参加负荷过重的劳动(如挑担)和体育运动(如举重);没有经过适当锻炼者,不要骤然参加长途步行,尤其要避免长时间在硬水泥地和柏油路上行走;已经有扁平足症状的青少年,每天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浸泡后立即作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足弓的疲劳恢复。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注意加强足部肌肉锻炼,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例如,在沙滩或草地等柔软地面赤足步行,行走时尽量让足底外缘着地,并使足趾屈曲;也可以赤足在斜板上做步行练习;尽量以足尖或弓起足背的方式站立;用足底滚动木板;利用足背抬动小铅球,或者足趾练习抓取圆弹子等,以锻炼足部肌肉。

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尤其要加强高抬腿及跳跃运动(如跳绳、跳远、跳高、垂直起跳等),以及攀登活动(如肋木、爬梯、平衡木、爬绳、爬竿等),使足弓的肌肉和韧带充分锻炼。还有些专家主张,应尽量练习踮足尖走的舞蹈动作,或者以踮足尖方式跳绳,以加强足弓韧带韧度及足部肌肉的紧张性收缩,帮助恢复已塌陷的足弓。

足下垂可以手法被动活动,做踝关节多角度活动,充分放松周围肌肉组织,棉签刺激足底皮肤,刺激本体感觉建立,斜板站立训练,脚尖在上,脚跟在下,每次5分钟,弹力带辅助步行训练,肌电反馈治疗。

意见建议:足下垂的康复训练有很多种,包括针灸、康复训练、理疗等。针灸针对于足下垂的治疗。

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的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欢迎阅读!

 

太极拳行功时,不仅和一般内功拳相同,要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不停顿地收放运转,还要使肢体不停顿地做屈伸进退的螺旋缠绕运动,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换句话说,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的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太极拳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重要标志之一。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内气,我国传统医学称之为真气或元气,中气或丹田气。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物质,不是呼吸的空气。内气充沛,则身强力壮;内气不足,则体弱力薄;内气消失,则生命终止。练习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植和运用内气。关于内气的产生、贮存和运转,气生于肾,贮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骨而行,充于肌肤,发于丹田复归于丹田。

划弧转圈和螺旋形的屈伸进退,是太极拳在外形上的特点。太极拳行功时,手足和身躯都不停顿地划弧和转圈。有的是顺时针转,有的是逆时针转;有的向前转,有的向后转;有的转正圆,有的转斜圆,有的转椭圆,有的还是像古太极图的转圈。并且,在手足伸缩排退的同时,既要有以肩肘胯膝为轴作弧形运转的大圈,又要有以股肱骨骼为轴做正反缠绕的小圈。后者是太极拳缠丝劲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

太极拳缠丝劲是内气收放运转同肢体螺旋形屈伸进退的结合。只有内气的收放运转,而无肢体的螺旋形屈伸进退,或者只有肢体的螺旋形屈伸进退而无内气的收放运转,都不能构成太极拳的缠丝劲。

 二、太极拳缠丝劲的分类

区分太极拳缠丝劲,常见的方法,是分为顺缠和逆缠,就是:小指侧向手心旋裹或小趾侧向足心旋裹叫顺缠。大指侧向手心旋裹或大趾侧向足心旋裹叫逆缠。这种方法,没有同内气的收放结合起来,显得过于简单。太极拳把缠丝劲分为十二种,就是:“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则显得过于繁琐。根据太极拳缠丝劲的内涵和特点,把它区分为出劲顺缠、收劲顺缠、出劲逆缠、收劲逆缠四种缠丝法,比较容易掌握。

①出劲顺缠。凡手足向外伸展,内气循臂腿内侧向前斜缠而下至于手足者,称为出劲顺缠。比较详细些说,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后,绕臂斜缠而下,从尺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顺缠。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穴,经前裆向外,过胯向后,绕腿斜缠而下,经内踝,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前,达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劲顺缠。

②收劲顺缠。凡手足向里屈收,内气循臂腿外侧向后斜缠而上至于肩胯者,称为收劲顺缠。比较详细些说,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掌心劳宫穴,从桡骨端向外,绕臂斜缠而上,至肩,经胸部膻中穴,向下归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劲顺缠。足腿屈收向里,内气由大趾端回收,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外侧向后,经外踝,统腿斜缠而上,过胯,由后裆至会阴穴,再向上归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劲顺缠。

③出劲逆缠。凡手足向外伸展,内气循臂腿外侧向前斜缠而下至于手足者,称为出劲逆缠。比较详细些说,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前,绕臂斜缠而下,从桡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逆缠。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穴,经后裆向外,过胯向前,绕腿斜缠而下,经外踝,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外侧向前,达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劲逆缠。

④收劲逆缠。凡手足向里屈收,内气循臂腿内侧向后斜缠而上至于肩胯者,称为收劲逆缠。比较详细些说,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掌心劳宫穴,经尺骨端向外,绕臂斜缠而上,至肩,经胸部膻中穴,向下归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劲逆缠。足腿屈收向里,内气由大趾端回收,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后,经内踝,绕腿纠缠而上,过胯,由前裆至会阴穴,再向上归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劲逆缠。

 三、太极拳缠丝劲的功能

在医疗保健方面,以内气运转为内容的缠丝法,有利于疏通经络,增强脏腑功能,锻炼肌肤、骨骼和关节。出劲缠丝着重疏导手三阴和足三阳经气,收劲缠丝着重疏导手三阳和足三阴经气。手足每转一圈,十二经和任督二脉都得到疏导。《灵枢·本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疏通了,脏腑机能就可加强,肌肤、骨骼和关节就可能得到濡养。缠丝法的划圈旋转与通常的手足屈伸相比,能使更多的肌肤、骨骼和关节参与活动,也有利于提高肌肤张弛的机能,增强骨骼和关节的柔韧性。

在技击竞赛方面,缠丝劲是太极拳各种技击方法的基础。太极拳主张因势利导,借力打人。与人交接时,肢体螺旋形的屈伸进退,能够避免同对方来力顶抗,化减来力强度,便于利用力学原理适当加力,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力的方向,动摇对方身体重心,造成我顺人背的形势。缠丝劲的沾连法,还能够沾连住对方的肢体,使其不易脱离。陈鑫说:“拳中必用缠丝者,沾连之法全在于此,引进之法亦在于此。”又说:“唯以柔软缠丝法接之,未沾住人身则已……如既沾住,则吾以缠丝法捻住其皮肉,缠而绕之,沾之,连之,粘之,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为紧要妙诀也。”

缠丝劲还是技击爆发力的基础。身躯和四肢的缠丝法,可以使内气的收放运转畅通无阻;可以使全身劲力以腰脊为枢纽节节贯串,达于手足;可以使关节运动幅度增大,灵活性提高,稳定性加强;可以使全身肌肉一部分充分松弛,另一部分充分紧缩,增强肌肉的伸缩机能。因而当技击发放时,内气自丹田猝发,肌肉张弛倏然一转,就可做到动力完整,爆发力增强。

 四、练习缠丝劲应注意事项

太极拳缠丝法要求周身内外密切协调,需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掌握。开始,应着重练习一手或一足的缠法,在意念的引导下,一只胳膊或一条腿缓缓屈伸旋转,做顺逆出收的缠丝。一手一足有了体会,再练习两手或两足的同时缠丝,或者练习身体一侧手足的同时缠丝。如此,逐步掌握各个部位的缠丝法,周身缠丝就自然形成。

在练习太极拳缠丝劲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贵用意,尚行气,戒用力。太极拳重内不重外,重意不重形,重气不重力。练习和运用缠丝劲,首要是培植和运用内气。要用意念引导内气在肢体中做螺旋形回圈运转。有少许的意念就行,不要强缠硬扭。如果过分注意外形的缠扭,则易导致气血滞涩,促使肌肉、关节甚至内脏受损。应像陈鑫说的“轻轻执行,徐徐停止,意念运以微细,毋使波澜忽兴。”

②腰为枢纽;手足相随。缠丝劲以腰脊命门穴为枢纽,上通手指,下通足趾。行功时,身体同侧手足的缠法一般相同;右手如是顺缠,右足一般也是顺缠;右手如是逆缠,右足一般也是逆缠。左侧手足也如此。比如“白鹅亮翅”式,右侧手足都是由收劲顺缠转为出劲逆缠,左侧手足都是由收劲逆缠转为出劲顺缠。陈鑫曾说: “腰是上 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又说:“上面手如何运,下面足如何运。”“中间胸腰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

③顺逆出入,回圈无间。太极拳行功,“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手足运动,要划圈旋转,不走直线,不走回头路。缠丝劲从顺到逆,从逆到顺,从收到出,从出到收,回圈无间。下半圈如是顺缠,上半圈则是逆缠;下半圈如是收劲,上半圈则是出劲,反过来也是如此。并且从始至终,缠丝劲一刻也不能丢失。陈鑫诗云:“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此中讯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蒙。”

④吸蓄呼发,纯任自然。人的呼吸对内气的运转和缠丝劲的收放起著引导和推动作用。吸气可以引导内气从手足四梢向丹田回收,此时多为收劲缠丝;呼气可以引导内气从丹田外发通向手足,此时多为出劲缠丝。但是,初学太极拳的人,首先要注意呼吸自然。开始,只要做到每一动作的起点是吸气、落点是呼气就行了,在拳势执行的中间过程,呼吸要纯任自然。随着功夫的增长,缠丝法与呼吸就会逐步协调起来。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面面观一摘自《上下五千年》

陈式太极拳要求:以心运身,以身运手,以手领劲,足随手转,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顺缠丝和逆缠丝,从内劲上讲出劲为顺缠丝;入劲为逆缠丝。从体形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上肢出劲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入劲为“以手领肘,肘领肩,以腰为主宰。”下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趾领劲出步时尤为多见。”入劲为“以足领膝,以膝领胯,以腰为主宰收抬腿时尤为多见。”腰劲的出、入劲更为重要,要注重两肾气滚动,催动两腰眼隙互相传递,各领半身转动。左腰眼出劲时右腰眼催,同时入劲时反之亦然。

如以第十四式掩手肱拳最后一动为例:在前腿把后腿蹬的同时,以拧腰为主,双手同步以右阴手为主运阳劲,以出劲为阴中阳的运动方式,向前猛然勃发,左阳手同时为宾运阴劲,以入劲的运动方式,待劲贯于肘尖时向后猛然一抖,以助右手出劲。这就是说,其劲在勃发的一瞬间,不要过多的注意右手的发劲效果,必须注重后手的入劲程度,促使其劲顺着左大臂上串,通过左肩传递于右肩的“通背劲”以助其右拳的发放动作。这即是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注入不注出的典型拳势和理法。

 太极拳的精髓――混元运动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为“混元劲”。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以下要求:

逢力必棚,

逢朋必缠,

逢缠必转,

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括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方宝剑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六个方向的圆

太极拳运动的肢体执行轨迹非圆即弧。弧是圆的一部分,可入圆中进行讨论。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的力为“混元力”,也就是说,“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拥有六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的圆。有的人虽然走得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的力不能构成“混元力”。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劲别的范畴。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的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精妙之处。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无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在这个具有六个方向的劲力之中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前后”是人们的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是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劲。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个转换式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式就是不正确的,在实战中也是不管用的。

 二、肢体的公转和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形式是公转加上自转。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脊为轴,身体各关节的运动也是公转与自转的同步交叉运动。一般来说,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是自转;上关节对下关节而言是公转;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是自转,后关节对前关节而言是公转。自转相对于公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大,公转相对于自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小――这里讲的是在走缠丝劲时关节运动的规律。

上肢运动相对于腰脊来说,腰脊是公转,手臂是自转。说腰脊的转运幅度大于手臂是不对的,打击腿起的腿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腿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膝关节的前边一节,可它自转的幅度并不大,而膝关节转动的幅度更大一些,这是特殊情况。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拧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转那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

公转运若轴,

自转方圆生,

相随勿枉动,

三节自分清。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比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没有了公转和自转,便分不出三节来,自然也没有“节节节贯串”可谈。所以公转和自转学说是建立在“节节分家”基础上的。

明白了公转和自转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这就叫“节节贯串”,因此公转与自转是“节节贯串”的外在运动形式。

人们常出现的毛病是靠后关节的运动代替前关节的运动,这样不可能有“节节分家”的效果。后关节运动大于前关节运动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里缺少了稍节意识,不可能达到“空”、“灵”、“活”、“脆”的效果。

在对抗中,没有自转就不可能接收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没有公转则自转就失掉了轴心的根基,肢体运动就会显得飘浮无力。

明确身体不同部分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周身的协调,避免枉动,使自己的力量不产生矛盾。凡是不该动的、多余的、不合理的动作可称作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产生“浑元劲”,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劲力涣散、劲力太硬和丢、顶的错误。

 三、身的多元化旋转

太极拳运动的本质是螺旋缠丝运动,它要求周身一家,协调平衡,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也可称为以腰为轴的周身多元化运动。周身运动的多元化的旋转规律。换言之,在这种周身多元化旋转的螺旋缠丝运动中,要有顺逆、有开合、收放、有摺叠。

一顺一逆走螺旋,

开合之处谓转关,

收放吞吐太极劲,

摺叠往复生妙玄。

“顺逆”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形式。  

“足+屈”见附图或见在线字典http://wwwzdicnet/zd/zi2/ZdicE4ZdicA0Zdic87htm

拼音:jué 。足有力的样子。

以上读音、释义:①见《汉语大字典》3720页;②见《中华字海》1418页。

膝超伸”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常常在瑜伽课程上麻烦你的教练员说:我存在膝超伸。你一脸懵,什么叫膝超伸?有哪些问题吗?膝超伸的全名是“膝盖骨过多超屈伸”。那样的体形就是指膝(胫股)骨关节屈伸超过保持中立部位,或是这超过零度。从侧边看没问题的膝盖骨的,幻想从踝关节到股骨的大转子有一条垂直线,这条垂线可以均分股骨与踝关节。而在膝盖骨超屈伸的体形中,绝大多数股骨和踝关节落在这里根线的后边。

要想看懂一个人的膝盖骨是不是超屈伸,从侧边看最易于鉴别。观查下面的图能清楚见到大腿根部和小腿肚并没有在一条平行线上,反而是展现出一条斜线,股骨颈(膝关节)有显著的后推。假如从后观查,能够看见腘窝(膝窝)部位向后才的突起。从前面观查,则会见到股骨颈(膝关节)被压向下边,向内凹痕。

膝盖骨超伸调节方式:山式坐姿调节大腿根部和大腿的部位竖直山式坐姿训练,把腿部肌肉从后面向内往前旋转,与此同时微曲双膝,使小腿肚和大腿根部调节到平行线中。做为教师可蹲在练习者背后,两手拇指把握住腿部肌肉,其他四个手指头把握住外侧小腿肚。拇指略用劲把向外撇的小腿肚内旋转,若练习者两脚重心点不稳,可提议练习者把两脚稍微开启,重心点调整到脚掌基石点一下。而后,一手把握住大腿根部前侧面后拉,一手把握住小腿肚后面往前推,根据这组抵抗力调节两腿间的视角,并让练习者根据人体记忆力这一站起的觉得。

改进脚底载重方法:通常情况下,脚掌载重分布均匀在足跟与前足中间(。假如膝盖骨超伸,会把人体重心点传送到脚掌两侧沿和脚后跟下,足跟会支撑点不够。假如用脚后跟多重量一些得话一般会出现要向后跌倒的觉得。因而为了更好地均衡,身体很有可能选用盆骨移位或前伸的姿态,并让全部重心点多落在正前方。因此调节脚掌的载重性,是很必须的训练。

  中国古代青铜器众多,各种青铜器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其中青铜器尊是干什么用的你知道吗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代青铜器尊,欢迎阅读!

  古代青铜器尊的用途

 在古人心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郑玄注:“金炤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 纳是青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纳对象即古文献所谓“实物(所实之物)”,就是上面所说“三牲鱼腊”,“四时之和气”之属,实际就是牺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说文》说:“鼎,和五味之宝器”《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国语·郑语》记载史伯说:“夫和生实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说:“和如羹焉,水、火、醯、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都在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意思其调和方法就是“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而最终目的则在于和人心,“成其政”

 更深一层的意义

 以金示和还有另一层或者说更深一层的意义,这就是“炤物”或“象物”示和《左传·宣公三年》说:“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 那“物”是什么呢答案其实非常简明“物者,方物、神物也”“物”也就是人们所崇拜的神灵,或者视之为自己祖先所由来的神物,有类于西方所谓“图腾”当年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陈擿君春秋公矢鱼于棠说》首次发明:“物即图腾”,可谓真知灼见其实先秦文献所见诸多“物”字,很多都可以这样来理解如《尚书·旅獒》:“毕献方物”;《诗·大雅·生民》:“有物有则”;《左传》中《隐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国语》中《周语》:“服物昭庸”,《越语》:“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以及《周礼》中《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司常》等“旗物”,《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等等

 这一坨大概就是它的什么祭祀义象征义什么的 不是有说问鼎中原 以青铜器作权势的象征

古代青铜器尊的分类

 “尊”为盛酒器或礼器。主要见于商朝、西周时期,在春秋之后就很少见了。查阅资料“尊”今作“樽”,继续查阅“樽”,也为盛酒器。就大惑不解了,古代诗词中多有提及“樽”者,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有“金樽清酒斗十千”;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樽还酹江月”。

 1、四羊方尊朝代:商朝晚期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 浮雕 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第三批94件禁止 出国 (境)展览文物之一。

 3、盠方尊朝代:西周中期 馆藏:陕西 历史 博物馆

 1955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李家村出土。通高172厘米,口径17厘米,重275公斤。盠是西周中期人,受周王册封后,制作此尊,有铭文108字,以纪荣宠。此尊呈直线型的方体,四角各有一凸起扉棱,挺拔、庄重;尊口为圆形,上大下小呈喇叭状,形成外方内圆,方圆结合的新器形,尊的两侧有1对向上卷曲的象鼻形捉手,其位置安排与形象均十分妥当,是实用和美的巧妙结合;尊腹部正中饰一圆形冏纹,两边衬有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夔纹,主次分明;圈足填有带状窃曲纹,与腹部的主体纹饰相区别,颈部仍用夔纹,但面积和量却相应减弱,以免喧宾夺主,此尊在夔纹的空间又饰以云雷纹和地纹,使器物既丰富多样,又变化统一。

  4、龙虎纹尊朝代:商朝时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7年出土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常庙乡。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这种纹样象征古代 传说 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

  5、蔡侯申尊朝代:春秋时期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5年出土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蔡昭侯墓。通高297厘米,口径253厘米,足径197厘米。器体似觚较粗,上口侈大作喇叭状,周缘外翻而平张,下腹部凸起,饰饕餮纹。器内壁铸铭23行95字,记述了公元前518年蔡昭侯为大孟姬作媵器之事。铭中语句“敬配吴王”,是蔡、吴两国通婚的证明。

  6、三羊尊朝代:商朝晚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三羊尊高52cm,口径412cm,重513kg。大口广肩型,厚唇外折,细颈上有三道凸弦纹。肩部等距离地装饰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头,间以回形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较肥硕,纹饰更为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边有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较大圆形孔,这是商代铜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纹地上饰有六组兽面纹。全器图案布局错综复杂,繁而不乱,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同类器物中之最大者。

 7、友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友尊高132cm,口径207cm,重272kg。尊侈口,束颈,圆体,鼓腹,圈足。口下饰一周叶形纹,颈饰两道圈带纹,间饰雷纹,腹部用雷纹作地,上面平雕九只象纹,足饰瓦纹,上有三个“十”字孔。器外底铸铭文“友”字,为该器作器者的家族名号。铭文在外底较为少见。九只象纹是该器的主题纹饰,简练的线条勾画出象的形象:硕大的身躯,垂尾,圆目凸起,目旁有一大耳,夸张地描绘象的长鼻,上卷后又向下勾,其长度超过了象身。九只象首尾相接,似在行走,形象生动逼真,因此,该尊又称九象尊。

  8、亚ꀇ方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亚ꀇ方尊高455cm,宽38cm,口径336×334cm,重215kg。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内侧铸铭文2行9字。

  9、作尊彝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作尊彝尊通高276cm,宽225cm,重335kg。尊圆体,侈口,直颈,深腹,圈足外撇。腹部饰三层纹饰:上层饰四牛纹,牛曲腿而卧,嘴微张,目视前方,二牛间各饰一个半浮雕兽首;中层饰四条锥形凸棱,间饰四只目纹,目纹四周为四瓣叶纹;下层饰单首双身龙纹。器内底有铭文1行3字:“作尊彝”。

  10、免尊朝代:西周中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免尊高172cm,宽183cm,重262kg。尊侈口,圆垂腹,圈足。颈部前后雕铸兽首,兽首两侧均饰垂冠回首的夔鸟纹。尊内底铸有铭文5行49字,讲述了在六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王在郑地,王到了宗庙的大厅。在册命典礼上,邢叔作免的佑者。王嘉奖免,命史官懋赐给免官服中的皮裙和麻带。任命免为司工。为了答谢和宣扬王的美意,做了这件尊。免将万年永宝用此彝器。

  11、作宝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首都博物馆

 197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285厘米径224厘米。此尊纹饰极尽繁缛,工艺精湛,是铜尊中的精品。器内底铸有铭文"作宝彝"。

  12、独耳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南京博物院

 1982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磨盘墩出土。独耳尊口径345 厘米,底径241厘米,该尊口沿下有一半环耳,腹饰云雷纹及四组乳钉。

  13、牛首饕餮纹铜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郑州博物馆

 1982年河南省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出土。该尊高37厘米,口径32厘米,壁厚035厘米,重105公斤,大敞口,束颈,折肩,鼓腹,圜底,圈足,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形镂孔。尊颈部饰三周弦纹;肩部有三个牛首,眼目突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牛首间饰带状夔纹和联珠纹;腹部饰三组饕餮纹,线条严谨,纹饰精美,饕餮纹上下界以联珠纹,圈足上饰三周弦纹。

  14、兽面纹铜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安徽博物院

 1957年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月牙河出土。该尊高47厘米,口径393厘米,侈口,折肩,鼓腹,圈足。肩置三兽首,兽首间用扉棱分隔。肩饰云纹,腹饰三组浮雕兽面纹,器内壁随表面浮雕而凹凸不平,圈足有三个“十”字形镂孔。此尊气势雄浑,富丽端庄,是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15、兽面纹尊朝代:商朝中期 馆藏:上海博物馆

 兽面纹尊高647厘米口径509厘米腹径405厘米,底径30厘米腹深446厘米重2436千克,口部侈大已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肩腹部兽面纹结构紧密,兽目及躯体上与方整齐排列的羽状纹饰更见绵密,兽面的主干和地纹没有明显区别。

  16、隹父癸尊朝代:商朝晚期 馆藏:上海博物馆

 隹父癸尊高314厘米,口径238厘米,底径164厘米,腹径126厘米,腹深244厘米,重557千克。大敞口,筒形腹,高圈足。颈、腹、足各饰有兽面纹、鸟纹、雷纹。足内有阳文铭文3字“隹父癸”。

  17、癸殳古方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上海博物馆

 癸殳古方尊通高218厘米,口径201厘米,圆口折肩,椭方腹,圆足。肩饰蕉叶形兽面纹,下饰凤鸟纹,肩饰龙纹,腹满饰兽面纹,雷纹为地。肩四角附象鼻兽角。造型端庄。纹饰华美,铭文“癸古作旅”四字。

  18、蛇纹铜尊朝代:春秋时期 馆藏:湖南博物馆

 1963年出土于湖南衡山霞流。此尊的装饰较为特殊,颈部和圈足饰分割成三角形的几何纹,腹部饰蛇纹,每一组的边缘饰有鳄鱼纹。该尊又名之为桑蚕纹铜尊。后来改称为蛇纹是湘江流域出土的同时期的铜器上多饰蛇纹,而古代越人又崇拜蛇,故称为蛇纹更加合适。

  19、旅父甲铜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湖南博物馆

 1979年出土于湖南省湘潭市青山桥窖藏。该尊高28,口径222厘米。该器形制以及腹部兽面配夔龙、立鸟的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器内有“旅父甲”三字,应是“旅”氏家族的,也是西周早期的器物。此尊的形制、纹饰等方面都是中原地区常见的特点,此器在湘潭地区出土,又仅此一件,与其同出的器物中有“戈”等族的器物,还有考古学界一般认为属于古代越人的器物,这件器物的来源就值得思考。根据同出器物中最晚的器物确定其窖藏的时间在西周晚期,此尊来到湘江流域的时间就只能是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而来的方式则可以有多种考虑,可以是中原地区的人带来的,可以是交换来的,也可以是本地人掠夺来的,无论何种方式,都可以认为,湘江流域在西周时期与中原地区是有交往的。

 20、铜大口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荆州博物馆

 铜大口尊高672cm,口径58cm,荆州岑河出土,大口,口沿上折,尖唇,束颈,呈喇叭状,广折肩,斜直腹,下壁微内收,微圜底,高圜足。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腹、圈足等部位以云雷纹衬底。肩部饰三鸟三牺首。铜尊上的夔龙纹、饕餮纹风格粗犷。这种大口尊主要出土于长江流域。

  21、凤纹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镇江博物馆

 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司徒公社窖藏,通高34厘米,口径411厘米、腹围107厘米。器侈口、倾垂腹、圈足,通体饰纹华丽。口沿下为四组由相向的长尾鸟组成的瓣形饰,鸟长尾上卷呈∽形,作鸣叫起舞状;颈部以两道弦纹作栏,以乳钉、牺首为界,饰以两对大型凤鸟纹,凤鸟相向、顾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举,长冠逶迤,甩向颈部,两侧分尾上下卷曲作C形,鸟爪等均用曲线勾出。两鸟中各有一小形 动物 纹,其形式圆首、凸睛、四足有长爪,前足前扑,后足屈伸,一为长形体躯,一为圆形体躯,似为雌雄相异。其有尾似龟,然四足似蛙,龟纹多见于中原青铜器,常用作族徽标志,如1955年郑州白家庄所出商代中期兽面纹罍,蛙纹多见于南方青铜器,如广西恭城蛇蛙纹尊及铜鼓等。该器在形制和纹饰上与陕西扶风庄白出土之丰尊极为相似,但器体更阔,所有留心纹身躯左右不对称,两鸟之爪亦不完全相同,作为地纹的云雷纹亦显系随意勾填而成,其龟纹似蛙,或其蛙纹似龟,亦就不足为怪了。丰尊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此尊当为西周中期吴国的仿铸之器。

  22、棘刺纹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镇江博物馆

 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司徒公社窖藏。该器腹部扁鼓、饰纹独特的三段式棘刺纹尊在上海松江、安徽屯溪、武进淹城等地亦有发现,其器形见于绍兴306号战国墓,其密集的锯齿纹等饰纹特色见于广西恭城地区,迥异于中原商周青铜器而呈现出浓厚的吴越地方特色。

  23、食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河南博物院

 1983年河南省济源市下冶村村民在大岭村修路时发现该尊。侈口、弧颈、微鼓腹、圜底,高圈足外撇,下端有垂直折边。圈足内壁上有阴刻铭文一字:食。“食”尊的出土对于研究济源西周早期封国的历史及其冶铸技术和冶铸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器内铭文“食”字,应是作器者之名或其部族。

  24、兽面扉棱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 随州市博物馆

 2007年湖北省随州市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这件青铜尊腹部饰兽面纹,足部饰龙纹,颈部饰蕉叶形纹,内填龙纹,通体四周均铸有大扉棱。从造型艺术来讲,此尊与同时期中原青铜尊并无差异,但其装饰纹样奇诡。这主要体现在兽面纹的堆塑立体性极强,鼻、眉、眼较为写实,加之该器并无底纹作为衬地,更加凸显了兽面鼓张的特质。

  25、大(天)兽御尊朝代:商代晚期 馆藏:湖北省博物馆

 1965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沙帽山出土。这件觚形尊的内壁铸有“大(天)兽御”铭文,应为人名或氏族名。觚形尊流行于商末周初,其形制来源于青铜觚,只是其体量较大,纹饰也更繁缛,主要用来盛酒。这件“大(天)兽御”铜尊铸制精良,器形高大凝重,纹饰华丽俊挺,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

古代最先有铭文“中国”的青铜器

 1982年12月25日,我国发行了《西周青铜器》特种邮票,其中第一枚“何尊”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现藏宝鸡市博物馆,为我国古代最先有铭文“中国”的青铜器。

 何尊为盛酒器,约铸于3000多年前的周成王五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因为此器自铭为何所造,故名“何尊”。何父是周文王的旧臣,为周王朝宗族,造此器特为记载周成王诰赏的荣宠。此尊高388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78公斤,上部为喇叭形圆口,下部呈方形,周壁四条扉棱从口部延伸到底部,通体以兽面纹为主,饰以云雷纹衬底。尊内底有铭文12行,计122字。内容记述:成王五年,开始勘察地形,营建成周,成王祭祀武王,并诰诫宗小子,训毕,赏何贝三十明,何因以铸尊。其中写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民。”即因武王在克商以后, 决定 在洛阳建都以统治全国。由于何尊有明确纪年,又有关于营建成周的记述,与历史文献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最早期的重要文物,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一词西周初年就已出现,这件何尊就成为铭记有“中国”一词的最早期的青铜器。

1 西周青铜器

2 青铜器在商朝有何特点

3 玄鸟纹青铜器的介绍

4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5 不同时期青铜器特点是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24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