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 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二)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主要有: 1.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例如: 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 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 ④ 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⑤ 登是南邦。(《诗经·大雅·云汉》) ⑥ 从弟子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补》) 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别是“成”和“许”的借字,登与成、所与许迭韵。 2.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等。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罢了。 3. 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诚信的信来替代,而诚信的信却不能借用伸字来替代;背弃的背能借用倍娄的倍来替代,而倍数的倍却不能借用背弃的背来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本字时则为借字。例如: 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是贵乎?(《报任安书》) 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书·文帝纪》) 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 例①“以”是借字,“已”为其本字;例②“已”为借字,“以”为其本字。“以”与“已”互为通假。例③“上”是借字,“尚”为其本字;例④“尚”为借字,“上”为其本字。“尚”与“上”互为通假。类似的例字还有:爱—哀、才—裁、故—固等。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4. 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例如“辨”字: ① 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③ 望于山川,辨于众神。(《史记·五帝纪》) ④ 其于宗庙朝,辨辨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 例① 杜预注云:“辩,治也。”治办之意,即借为“办”;例②郭庆藩《集释》云:“辨,读为变”;例③今《尚书·舜典》“辩”作“徧”(遍);例④《论语·乡党》“辩辨”作“便便”。是“辩”可被办、变、徧(遍)、便等几个字共同借用。此外,距通柜、讵、巨; 可通嫠、来、赉、僖;适、谪、敌、啻;能可通耐、乃、昵、而等,都属于这一类。 (三) 通假字的辨识 前面说过,通假是借音表义,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这一句中的“归”字当作何解释呢?若依《说文》,归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这用在本句显然不通;若有归的引申义“归还”似乎可通,但孔子并未借给阳货豚,又何以言归还?联系上下文意,是阳货想通过送豚给孔子,好让孔子依礼回拜时见到孔子,句中归字归是赠送的意思。然而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中都没有赠送这一义项,可见古有赠送食物的专字“馈”与“归”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断定归是馈的错字。查同书《微子》,又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语,归同样当借为馈(意思是说齐国像馈赠美味一样将女乐声送给鲁国)。再查别的古书,还有同类例证。这说明归借为馈,已沿用成习,并非偶然。这是同类例证。另外,古书中往往有不同的书同记一事而用字互异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弄清通假现象的好材料。“[阳货]归孔子豚”一句,郑玄注本即“归作馈”。这是异文例证。有了这些同类例证和例异文例证,归为馈的借字就可以确定无疑了。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满分是100分,由A/B两组裁判评分。A组为A组裁判打出的难度价值分,根据运动员成套动作中最好的9个动作加上下法共10个动作,计算难度分值,动作组别从A-G,分值01-07。小错01分,中错03分,大错05分,掉下08分,全能成绩最终分数高者获胜。
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由10个动作(青少年为8个)构成,主要包括最难的9个动作 (青少年为7个)的难度价值加上下法动作的难度价值,同一个动作组别最多不能超过5个最难的难度动作。如果裁判员需要选出9个(青少年为7个)最难的动作,对于具有相同难度价值但属于不同的动作组别时,裁判员必须按照有利于运动员的原则进行选择。
一、男生评分标准:①引体向上,满分10分。按规格要求30秒内完成,每做1次为1分,连续做10次为满分。凡未按规格要求完成的动作,则不计次数。②双臂屈伸,满分10分。按规格要求30秒内完成,前两次每做1次为1分,从第3次开始每做1次为05分,连续做18次为满分。凡未按规格要求完成的动作,则不计次数。
③靠墙手倒立,满分10分。倒立时间90秒钟为满分。前10秒不计分,从11秒开始至70秒每秒为01分;71秒至90秒每秒为02分(手指尖距墙30厘米内完成)。④纵叉,满分10分。下裆距地5厘米为满分,每增加1厘米扣05分, 25厘米以上不得分并由男监考教师用三角尺测量。⑤肋木悬垂举腿,满分10分。按规格要求30秒内完成,每做1次为1分,连续做10次为满分。凡未按规格要求完成的动作,则不计次数。
二、女生评分标准:①俯卧撑,满分10分。按规格要求30秒内完成,每做1次为05分,连续做20次为满分。凡未按规格要求完成的动作,则不计次数。②仰卧举腿,满分10分。按照规格要求25秒内完成,连续做18次为满分。第1-8次,每次为05分;第9-18次,每次为06分;凡未按规格要求完成的动作,则不计次数。
③靠墙手倒立,满分10分。倒立时间60秒为满分。前10秒不计分,从11秒开始至60秒每秒为02分(手指尖距墙30厘米内完成)。④纵叉,满分10分。下裆距地5厘米为满分,每增加1厘米扣05分,25厘米以上不得分。由女监考教师用三角尺测量。⑤立卧撑,满分10分。按规格要求30秒内完成,每做1次为1分,连续做10次为满分。凡未按要求完成的动作,则不计次数。
膝关节损伤的损伤,除了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韧带损伤之后,还包含其他的损伤。
(一)膝部骨折,如股骨髁间骨折、胫骨髁骨折等,应注意膝关节韧带、半月板以及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膝关节脱位也应关注。须仔细检查避免漏诊。
(二)膝关节无特殊异常的外伤性髌骨脱位,可造成膝周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尤其应及时修补缝合撕裂的关节囊,防止日后形成习惯性脱位。
(三)髌腱或股四头肌腱断裂。运动中间接暴力所致。突感膝上(股四头肌腱断裂)或膝下(髌腱断裂)疼痛,可闻及肌腱断裂的响声。体检时,膝部肿胀,不能主动伸膝。伸膝抗阻试验阳性。髌骨上方(股四头肌腱断裂)或下方(髌腱断裂)有明显压痛,局部空虚,可触及肌腱断端。与健侧对比髌骨下移(股四头肌腱断裂)或上移(髌腱断裂)。应及时手术修复。
(四)胫骨结节骨骺炎。好发于青少年,有创伤或劳损史,局限性胫骨结节疼痛、软组织肿胀,功能障碍不明显,跪时疼痛明显。检查时,胫骨结节处隆起(比对侧高),不发红,摸之较硬,触有压疼。作伸膝抗阻试验、屈膝半蹲起立试验、单腿支撑试验等,都可以出现胫骨结节处的疼痛。治疗包括严格停训休息,局部封闭,如保守治疗六月无效、可采用胫骨结节钻空术。
(五)慢性跑步膝。长期跑、跳等运动造成髂胫束与股骨外髁反复磨擦,形成局部无菌性炎症。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加重。膝内翻畸形最易发生此病。治疗包括把鞋底外侧垫高,局部封闭,适当服用消炎镇痛药物。
手背肌腱管着伸手指,顺着你的手指往手背延长,大概可以看到受伤部位对应哪个手指,然后再用没受伤的手分别轻轻按住你受伤手的几个手指,轻轻将每个手指抬起,试一下手指抬起的力量是不是一样,这样可以初步判断。但是肌腱有时会有部分断裂的可能性,手指力量不会改变,最好还是到附近医院专业的手足外科看一看,防止在今后的活动中造成继续损伤。
除了婴儿主要动作的相对发育特点和参考标准外,还有精细运动的相对发育标准。 下面按年龄简单介绍一下宝宝的第一次功能发育过程。
1个月:双手握拳,刺激后收紧。2个月:双手仍呈拳头状态,但张力逐渐减弱。 3个月:能将双手放在面前,用自己的双手观看和玩耍,并尝试去抓东西。 4 个月:可以用拇指咬合抓住物体。 5个月:可以单手抓握物体。 6-7 个月:有意识地、准确地在双手之间传递物体。 8个月:能用拇指和四指抓握物体。 9 个月:能够用拇指和食指挑选物体。 10个月:能主动放开手中的物体。 11-12个月:能拿笔和涂鸦,能翻几页。2 岁:能够堆放 6-7 块木头,并能一页一页地翻页。 2-3岁:能叠8块方木,复制画直线。 能叠9-10块方木,画“O”和“+”。
4岁:会打扮自己,画正方形,简单。 5岁:能写简单的字,画更多的人。 6岁:会画三角形、房子、汽车、花等。 2 什么是精细运动 精细运动是小肌肉运动,是由小肌肉群组成的随意运动。 儿童小肌肉运动其实是指儿童手部的活动,主要包括眼手协调、手指屈伸和指尖运动等局部活动。 Tips:2-3岁幼儿园幼儿精细动作技能的培养,主要依靠幼儿的动手操作。
正是随着手部动作的发展,儿童的身体和智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手部动作无论是促进身体机能还是影响认知思维,都可以体现在儿童智力的发展上。 因此,人们常说“孩子的智力触手可及”。 3 什么时候开始训练宝宝的抓握能力最好? 手是识别事物特征的重要器官。 7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可以自己抓东西了。
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敏感期与宝宝进行抓握训练,帮助宝宝更好地发展精细动作技能。 比如先递给宝宝一个洋娃娃或积木,等宝宝玩了一会儿,对他说“把洋娃娃递给妈妈”或者“把积木放在床上”。 提示:精细运动是指手指的运动和手眼协调。 精细动作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宝宝的手,也可以锻炼他的大脑,让他发育得更快更好。
还要根据受限的程度来进行判定。
《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第八条 〔提出申请〕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初次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时限自作出工伤认定结论之日起最长不超过2年。工伤职工本人无法提出申请的,可由其近亲属代为提出。
第九条 〔提交材料〕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工伤认定决定书》原件和复印件;
(三)诊断证明、检查检验报告等原件和复印件,完整有效的病历;
(四)职工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五)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材料审核〕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及时审核。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
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因伤情复杂、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的,鉴定工作期限可以延长30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