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竹吐笋千千结,
沐雨听风逅爱河。
娉婷倩影绕无寐,
倚阑愁肠剪残月。
逸彩跃兴徒再寻,
渥然昔颜同缄默。
日日单思难相忘,
夜夜啼晓侵晨歇。
江水端影陨缈缈,
坠怀九载已蹉跎。
断曲无续又寒凛,
空叹旧事难忘却。
霜冷水凉又一冬,
寸寸金光不待我。
心似针穿如栉雨,
脱线纸鸢愈落寞。
壮心尘覆空踌躇,
锈缨清泪捧来濯。
昨日情丝缠羁旅,
胧夜孑影望冷月。
人生犹如脱缰马,
日翻一川又一岳。
段迹当应如漂萍,
该放手时勿执着。
征程沿途皆风景,
自有最适待采撷。
花开花落犹再开,
青春哪能再来过。
丈夫铮骨能屈伸,
岂能牛角难龙跃。
功名恰在少年时,
因芝丢瓜剩悔嗟。
浮生旧梦终有醒,
莞尔洒脱舍敝我。
启窗展臂迎朝霞,
终得醒脱心豁豁。
心底愿存一寸地,
挚祝娇颜永百合。
重整行装踏征途,
来日金戈踏碎雪!
释义:——
在2001年,少年的我情窦初开。萌竹:寓意少年时代,中学。吐笋:情窦初开。千千结:两个1000,指2001。
怀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享受着青春的朝气,我在活泼自由快乐中,邂逅了爱情,坠入了爱河。沐雨听风:寓意本是最美好的年纪,在美好的希冀中成长,怀着快乐的心态。逅:邂逅,遇到。爱河:不用解释了。
她婀娜的倩影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让我彻夜难眠。娉婷倩影:指你心中的女子。绕:环绕。无寐:彻夜难眠。
躺在窗边,愁肠百结,愁思一缕缕的,像剪刀(的刃)一般,剪碎了弯弯的月亮。倚:靠着。阑:寓指窗(边)。残月:弯月。
逸然、活跃、开朗、快乐的兴致再也没有了,徒劳的寻找。逸彩跃兴:看句首解释。徒:徒劳。
昔日容颜的光彩与沉默相伴。渥然:脸色光润的样子。昔:昔日。颜:容颜。缄默:沉默。
每日独自相思不断,难以忘却
每夜难眠,就这样,一直,总在破晓中听到鸡鸣。清晨慢慢的便散去了。啼晓:鸡啼鸣,破晓。侵晨:清晨。歇:停歇,意指消失。
江水两端,相背的身影(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远,渐渐消逝,早已渺茫(不见)。此句可联想“君在长江头,我在长江尾。”自己感受吧。
就这样,一直挂怀着(这段情感),九年的光阴都虚度了。坠:落在心里之意,用坠字,更加重形象的犹如铁鼎一样的落入心里,愈加沉重。怀:挂怀。蹉跎:虚度。
断了的曲子难以再续,凛寒再至,又是一年。
徒劳叹息旧尘情事难以忘却啊。
霜是那么的冷,水是那么的凉,又是一个冬天。
可是寸寸如金的光阴不等我啊。
心就像被密的如细雨一样的针穿凿着,痛苦无比。栉: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
自己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飘荡荡无所凭依,愈加的落寞。纸鸢:风筝。
满含抱负的心覆盖了尘土,徒劳的踌躇满志。意思是,踌躇满志,但心却被尘土覆盖。
手捧着滴满的清清泪水,将生锈的缨枪濯洗。缨枪:古代将士有请缨一说。缨,缨枪,指代雄心抱负。可引申联想赵子龙之红缨枪。屈原之清水濯吾缨。用泪水洗涤壮心,更可看出内心的伤痛。
往昔的情愁如细丝一般将自己流离的心缠绕。羁旅:本义是客居异乡,此处引申为,这份愁苦的情感将你的心发配了,想做其他的事情,做一个男人该做的事,却因为这份情愁而无法去做,你的心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
朦胧的夜啊,孤独一人望着清冷的月亮。孑:孤,独。胧:朦胧。
人生啊,就像脱了缰的骏马,(开始了行程,便难以收住生命的步伐。)意思是人生难再回,寸寸光阴。
每天的自己都不是自己,都翻过了人生崭新的一页。时不待我啊。山川:引申义,其实每天的我们都已经不是昨天的我们,或者说,每秒的我们都已经不是我们,我们的生命一直在前行着。还是说光阴,如同白驹过隙。该好好反省一下了。不要继续因为这段错误执着的愁苦而蹉跎了更多的岁月。
人生每个生命阶段的轨迹都应该如浮萍一样,走过去了,就让它飘去啊。段迹:一段一段的轨迹,指生命的轨迹。意思,其实我们的一生,生命都是分阶段的,就是说,有些人,有些事,经历了,当走过那个生命,它就应属于过去的轨迹里。深引意:前途还有新的人生境遇。总有最适合自己的。
该放手的就应该放开,不要继续(错误的)执着。
人生的征途上,每时每刻前面都有新的风景。
自会有那最适合的让自己拥有。(属于自己)意思是,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多事情放不开,是因为自己错了或者别人错了而一直耿耿于怀,其实不是这样的,特别是感情,为什么没有结果,就是因为它真的不适合我们。因为它,发生在了错误的两人之间、错误的时间之时、错误的地点之地。那么,后面,肯定就会碰到最适合自己的了。但前提,一定要放开过往错误的执着的。
花开了花谢了,但花谢之后还能再开。
但是青春呢,却只有一次啊。等它真的走远了,就不可能再回来了。该清醒了。心也开始明朗了。
大丈夫铮铮铁骨,能屈能伸,就应该拿得起放得下。
岂能连个牛角尖都跳跃不出去。龙跃:寓意,鲤鱼跳龙门,就是你看开了,想明白了,心一下子释怀了,好像自己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清明了,自己找回了那个快乐、活泼的自己。如同鲤鱼跳龙门一样。
少年时,正是博取功名的最佳时机。虽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老了就是老了,还凭啥资本博呢?
若因为芝麻丢了西瓜,剩下的,便只会是悔恨和嗟叹了。
浮生一些俗尘旧事如同旧梦,是梦,梦就总会有醒的时候。
莞尔一笑,洒脱的丢弃那个旧的憔悴的自我。敝:旧衰、憔悴。
打开窗子,张开双臂,迎接红艳艳的朝霞。
终于心清灵明的摆脱了不该执着的愁苦了,心一下子敞亮了。豁然开朗!
我会在心底留一个柔软的地方。
真挚的祝愿她永远如百合一般,美丽,美好。人做不成恋人,做朋友也不错啊,朋友也做不成,至少不要做仇人吧。这样很没劲的。等我们经过一个生命的阶段,再次回头,其实很多往事,都会莞尔一笑的。而且,人在感情的经历中往往成长得最快,最深刻。所以,等过几年,或许,你还会感谢这个女孩子呢。再说了,不抱着美好的心情,怎么能够真的让自己解脱呢?对吗?
重新收拾行囊,踏上人生的征途!
来日再冬,让我带着雄心壮志凯旋,脸上带着微笑,踏碎一片落雪!
烟圈后记:——
七言,如果我没数错的话,共280字。刻意写了40句,自己不相信什么数字谐音意义,但这里就用一下“4”吧。我们一生中,总会有需要让过去的心“死”的时候,只有让旧的“心”死去,才可以拥有未来新的“心”的重生。
临时就先写到这里吧,拙言浅语还望能对你解脱心中之苦真的能起到点效用,我亦可以欣慰。你问题中的“2001年、中学、爱上、无法忘掉、单相思、开朗后变得沉默寡言、难以入睡、9年来不曾忘记她、真的累了、还有太多事等你去做、自己不希望再继续了、痛苦、思念、孤独、落寞、风的哭诉、夜的朦胧、月的痛苦”基本都在诗里了。本来想给你对号入座都一一标上,但想想既然都解释得这么明白了,再都标出了岂不没意思。你自己一一对着看看吧。希望能写出你的心里话。
祝开心。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 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二)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主要有:
1.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例如:
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 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
④ 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⑤ 登是南邦。(《诗经·大雅·云汉》)
⑥ 从弟子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补》)
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别是“成”和“许”的借字,登与成、所与许迭韵。
2.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等。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罢了。
3. 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诚信的信来替代,而诚信的信却不能借用伸字来替代;背弃的背能借用倍娄的倍来替代,而倍数的倍却不能借用背弃的背来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本字时则为借字。例如:
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是贵乎?(《报任安书》)
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书·文帝纪》)
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
例①“以”是借字,“已”为其本字;例②“已”为借字,“以”为其本字。“以”与“已”互为通假。例③“上”是借字,“尚”为其本字;例④“尚”为借字,“上”为其本字。“尚”与“上”互为通假。类似的例字还有:爱—哀、才—裁、故—固等。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4. 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例如“辨”字:
① 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③ 望于山川,辨于众神。(《史记·五帝纪》)
④ 其于宗庙朝,辨辨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
例① 杜预注云:“辩,治也。”治办之意,即借为“办”;例②郭庆藩《集释》云:“辨,读为变”;例③今《尚书·舜典》“辩”作“徧”(遍);例④《论语·乡党》“辩辨”作“便便”。是“辩”可被办、变、徧(遍)、便等几个字共同借用。此外,距通柜、讵、巨; 可通嫠、来、赉、僖;适、谪、敌、啻;能可通耐、乃、昵、而等,都属于这一类。
(三) 通假字的辨识
前面说过,通假是借音表义,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这一句中的“归”字当作何解释呢?若依《说文》,归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这用在本句显然不通;若有归的引申义“归还”似乎可通,但孔子并未借给阳货豚,又何以言归还?联系上下文意,是阳货想通过送豚给孔子,好让孔子依礼回拜时见到孔子,句中归字归是赠送的意思。然而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中都没有赠送这一义项,可见古有赠送食物的专字“馈”与“归”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断定归是馈的错字。查同书《微子》,又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语,归同样当借为馈(意思是说齐国像馈赠美味一样将女乐声送给鲁国)。再查别的古书,还有同类例证。这说明归借为馈,已沿用成习,并非偶然。这是同类例证。另外,古书中往往有不同的书同记一事而用字互异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弄清通假现象的好材料。“[阳货]归孔子豚”一句,郑玄注本即“归作馈”。这是异文例证。有了这些同类例证和例异文例证,归为馈的借字就可以确定无疑了。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