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临床症状
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当患儿抬头、翻身、坐力困难时才被家长发现。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锥体外系或基底节有病变时,主要表现为异常动作、运动增强、手足徐动症、舞蹈症、肌强直;小脑有病变时出现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大脑广泛病变时出现肌肉强直、震颤等。
早期症状
小儿脑瘫可通过5种症状早期发现: 1、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发现有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怀孕期感染、风疹、严重妊高症,小儿出生时窒息,早产儿,严重黄疸,小儿出生后颅内出血等。 2、小儿出生后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 3、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 4、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5、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 专家提醒,如家长发现小儿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筛查诊断,必要时需进行智力测试。
(一)体格检查 除一般体检以外,应注重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及具体神经系统检查,并结合病史而有所侧重。如疑为鞍部病变应非凡仔细查视野,小脑病变应注重检查听力及前庭功能等。意识不清的病人应尽可能作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眼底检查。神经系统局限性体征是肿瘤定位的主要依据;在某些部位如前额叶、脑室内肿瘤等可无明显局限性体征,因此需根据其他非凡检查才能正确定位。 (二)非凡检查 1X射线头颅平片,可提供颅压增高及定位的证据。 2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健侧移位。B超断层显像能看到占位病变位置的大小。 3CT、MRI扫描:可扫描出各层次具体的内部结构和脑组织的不同图像,有病变处密度增高。 4放射性同位素脑扫描,可见同位素浓集现象。 5脑电图检查:对幕上肿瘤的定位阳性率高,病变区皮层出现慢波。 6血管造影:可作定位以定性诊断。 7脑室造影:对位于中线、脑室内性命及颅后窗的肿瘤适用。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选用上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
治疗原则和方法
1)综合康复医疗: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 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现在这种专门化的医院或诊所在城市也有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选择,但疗效一般。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如下: 1手术;2矫形器;3水、电、光、声疗法;4语言、交流的治疗;5运动功能的治疗;6ADL训练 2)药物疗法: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包括构筑和修复脑组织(细胞)的药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酰胆碱、脑磷脂、鞘磷脂等),每次01g/1片,每日三次,能修复因外伤、出血、缺氧造成的脑细胞膜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加快神经兴奋传导,改善学习与记忆功能。还可以选择能促进脑细胞DNA合成,促进脑细胞对氧的利用率,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增强脑功能,供给脑组织修复再生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调节脑神经活动的药物;如古立西(脑酶水解片),每次1-2片,每日三次;螺旋藻片(胶囊)每次1-2片 每日三次。再就是积极补充多种维生素,如 21-金维他 ,每次1片,每日1-2次。有条件的医院的可交替选择如下注射针剂(作用与片剂一样):脑活素,脑多肽,乙酰谷酰胺,胞二磷胆碱等。 3)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意大利一名外科医生创立并很快在全世界推广。因为大脑皮质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不能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某些神经纤维是造成肌张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术就是运用现代电生理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寻找出并切除这些神经纤维,令过分活跃的反射弧回复稳定,改善痉挛。成功率大约在 50-80%。手术后还要进行康复训练和肌力平衡协调训练。该手术的适应症是年龄 5-7岁,单纯性痉挛性脑瘫,智力基本正常,肌张力 3 级以上,有一定的控制运动能力,同时没有肌张力低下、手足徐动、共济失调、肌肉挛缩等情况。 4)中医药疗法:包括针刺疗法(肌张力高的脑瘫慎用);按摩疗法;中药疗法。 5)坚持家庭康复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正确姿态,当患儿有了较好的躯干控制能力与进食能力时,可以系统开始语言训练,交谈时要与患儿眼睛的高度保持一致,如果位置过高会使患儿全身过度伸展不利于发音。 增加说话和活动的量,父母不要因为与患儿说话得不到回应就丧失信心,应利用各种机会跟患儿说话;做游戏时与患儿一起已经进行呼吸和发声训练,寓教于乐引起患儿对训练的兴趣。 鼓励患儿说话,应多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话,千万不要批评和指责患儿。 教育要持之以恒,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长期而艰苦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给有语言障碍的脑瘫儿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对患儿不过分保护,不怜悯不放弃,不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多鼓励患儿中心参加游戏和活动。
针灸理疗
1针灸治疗本病的轻型有一定效果,可以改善症状,并应重视早期治疗。 2针刺治疗的同时要加强功能训练和智力培训。
日常生活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根据日本康复医学会总会的意见,狭义的ADL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进行自身照顾活动,如进食、更衣、整容、入厕和入浴;以及移动活动如床上改变体位,床椅间转移,步行等。广义的ADL还包括与ADL相关的一些活动、如家务活动、交通工具运用等。 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根据日本康复医学会总会的意见,狭义的ADL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进行自身照顾活动,如进食、更衣、整容、入厕和入浴;以及移动活动如床上改变体位,床椅间转移,步行等。广义的ADL还包括与ADL相关的一些活动、如家务活动、交通工具运用等。 人们在ADL中,均具有以下共同的基本动作,如移动体位,独坐,坐着进行上肢和手的活动、站立、行走等。脑瘫患儿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在进行运动康复时,促使上述运动功能的恢复,也需同时进行ADL训练,ADL训练使患者在现实生活环境里,把学到的上述各种动作结合起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既能使两者的康复疗效相互促进,也使患者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目的。当前,ADL训练已列为康复医学的重要目标。对脑瘫患儿的康复也不应忽视ADL训练。
家庭用药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服用,彼此可产生相互作用,有时可使其中一种药物降低药效或引起不良反应。如青霉素类和四环素族合用,其抗菌效力不及单独使用。土霉素等肠道杀菌药与整肠生同时服用,会使整肠生失效,因为整肠生是一种双歧杆菌制剂,可调节肠道菌丛失调。因此若要一次同服数种药物时,应经医生或药剂师指导,以免因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失效。 (2)掌握用药剂量:用药一定要按剂量,超量服用可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可引起死亡。如老年人和小孩不注意退烧药物的剂量,可因出汗过多而使体温骤降,引起虚脱。 (3)注意服药方法:服药除了要注意时间、次数外,尚须注意方法。绝大多数药物是采取吞服的,但有些药物如酵母片则宜嚼碎后吞服。又如硝酸甘油片宜舌下含服,这样可以不通过肝脏的破坏而保证药效。首先在明确诊断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用药。症状往往是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随便用药会掩盖症状,造成诊断困难,甚至误诊。
四部疗法
神经修复+中医研特色疗法+现代康复技术+家庭康复指导=脑病康复。 “四部疗法”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小儿脑瘫的新疗法,绝大多数脑瘫病人可在短期内见效,经过2——5个疗程可望康复。四部疗法开创了小儿脑瘫治疗的新领域,尤其是对肌张力长期增高,经其他疗法治疗无效的重度脑瘫,四部疗法短期内可见效,这是目前国内外其他治疗方法所达不到的。 一、 神经修复 1、 生物技术疗法 2、 针灸、按摩疗法 3、 现代康复技术 二、中医研特有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 1、 中药疏通疗法 2、 经络传导疗法 3、 小针刀的针拨疗法 4、 水针疗法 5、 头针、体针、耳针、点针、磁圆针等多种针刺疗法 6、 经络导平疗法 7、 经络磁锤通经疗法 8、 磁电共振、电脑中频疗法 9、 按摩推拿手法矫形 三、现代康复技术 四、 家庭康复指导 [2]
[编辑本段]保健
脑瘫儿童的家庭饮食
脑瘫儿童由于身体缺陷,体质较弱,容易感染疾病而影响功能的康复,因此合理的饮食,注意营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从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脑瘫儿童饮食有五不、五要,并介绍如下: 五要 1、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脑的记忆、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多选维生素高的食物,因维生素A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大脑的发育。维生素B族能提高机体各种代谢功能,增强食欲,维生素D能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 2、要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馒头、粥、粉为主食,过多杂食会影响食欲,造成营养障碍。 3、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水果含有维生素和纤维,能保持大便通畅,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烂,做成菜肉包子、菜肉饺子、菜泥、菜汤,教育孩子养成吃蔬菜的习惯。 4、饮食要有定时,一般早、午、晚各进食一次,有条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点心一次,按时进食,可以增加食欲。 5、每日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阳光照射皮肤,可增进食欲,帮助吸收。 五不 1、不要吃油炸、辣、油腻、辛热、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难消化的食物,因小儿体质多热,再食油炸等辛热食品易引起热病。 2、不宜滥食温补,因小儿为纯阳之体,只宜滋养清润食物。 3、不要过多食糖,因口腔内的细菌会使糖发酵,易患蛀齿而影响食欲。 4、不要偏食,因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 5、 不要过多食用姜、葱、味精、胡椒、酒等调味品。 小儿脑瘫的站立训练步骤: 1单膝立位训练; 2双膝立位训练; 3单、双膝立位转换训练; 4扶站训练; 5姿势转换训练; 6立位姿势控制训练; 7骨盆控制训练; 8从坐位到立位转换的训练; 9从立位到坐位的转换训练。 弛缓型小儿脑瘫的特征 弛缓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呼吸困难。患儿的呼吸由于呼吸机能的障害,使人总是感到患儿本身的呼吸运动比较浅,没有力量,咳嗽也无力,容易发生呼吸道的堵塞,因此这一类病人呼吸系统的疾病发病率比较高。 弛缓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呼吸困难。患儿的呼吸由于呼吸机能的障害,使人总是感到患儿本身的呼吸运动比较浅,没有力量,咳嗽也无力,容易发生呼吸道的堵塞,因此这一类病人呼吸系统的疾病发病率比较高。 弛缓型脑瘫患儿由于肌张力低下,患儿易发生吸吮和吞咽运动的困难,还易出现进食困难。 一般情况下,弛缓型脑瘫患儿对外界的反应较平淡。由于肌张力低下,抗重力能力的低下和维持某种姿势能力的低下,患儿头部、躯干的上拾,四肢的支撑均较困难,所以这类患儿多喜欢采用仰卧位。仰卧位时,他的上肢、下肢均处于外展外旋的状态,头部偏向一侧,看起来的好象一只“青蛙”,俗称“青蛙姿势”。弛缓性脑瘫,其实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特殊表现。一般在2—3岁以后,大部分患儿可能会转换成手足徐动型和痉挛型,有个别的可能会转换成共济失调型。 此外,由于弛缓型脑性瘫痪患者缺乏抗重力的能力而造成自主性运动的能力低下,所以弛缓型脑瘫几乎没有维持姿势的功能,这种患儿肌张力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在没有外界刺激时,患儿处于完全瘫软状态;可是一旦受到突发的外来刺激,或者受某一因素的影响,患儿的肌张力就会立即迅速升高,出现肌张力的亢进。这时主要是以背部伸肌为主,呈角弓反张的状态。
[编辑本段]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
1. 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 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 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2. 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学儿由于反应过激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 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小儿取仰卧位,头和身体居中 A.内收角:患者两下肢伸直,外展至最大限度,两大腿间的夹角 B. 腘窝角:将小儿一侧下肢拉直,抬高,屈髋关节,大腿与小腿在间的夹角. C.足背屈角:尽量被动背曲踝关节,足背与小腿间的角度 D.足跟耳试验:牵拉患儿一侧足使尽可能向同侧耳部靠拢,足跟与臀部连线与桌面形成的角度 。 正常小孩的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 内收角 腘窝角 足背屈角 1—3月 40-80 80-100 60-70 4—6月 70-110 90-120 60-70 7—9月 100-140 110-160 60-70 10—12月 130-150 150-170 60-70 3. 协调功能与精细动作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协调功能及精细动作的评定可了解四肢的共济活动,协调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状况。较常用有以下几种方法: A. 指一鼻试验:小儿在任何体位将臂伸直再用食指触鼻尖。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B. 对指试验:任何体位患者用拇指与其余指依次对指,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C. 轮臂动作:快速,反复作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4. 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的评定 这一评定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可判断神经发育与动作发育水平,是指导训练的依据 A. 原始反射评定 a 紧张性迷路反射:头取正中位,上,下肢伸展,仰卧位时头后仰,全身伸肌张力增高,呈“伸展模式”,俯卧位时头前曲,四肢屈曲,全身屈肌张力增高呈“屈曲模式”则为阳性,3-4月消失。持续阳性可阻碍小儿正常的运动发育 b 紧张性颈反射(TNR) ⑴ ATNR:仰卧,头居中,四肢伸直,将小儿头转向一侧。阳性表现为面朝向侧肢体伸展,枕向侧屈曲。3-4月消失 ⑵ STNR:俯卧,头颈尽量前屈和背伸,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背伸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则为阳阴性。5个月左右转阴。 若TNR持续存在则可影响小儿四肢运动发育,平衡能力及抬头。 c 握持反射:刺激患儿手掌侧,引起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该反射2-3个月消失 。 d 交叉伸展反射:仰卧,头居中,让一侧下肢屈曲,后伸展,阳性表现为另一侧下肢则与之相反,该反射1-2个月消失 。 B. 自动反应评定 自动反应评定包括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及保护性伸展反应 翻正反应又称调正反应是小儿头和身体位置在空间发生变化时,小儿头颈,躯干和肢体立即恢复到正常姿势和体位的反应,它包括颈旋转翻正反应,迷路,立直反应及躯干翻正反应等 平衡反应包括倾斜反应,坐位反应,立位平衡反应。可通过FUGL—MEYER 评定法了解患者的平衡反应能力 保持性反应:抱住小儿腋下,使他向高处向下接近桌面,小儿出现双上肢支撑床面反应,该反应于6个月出现。 5 肌力评定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肌力评定的要求不尽相同,发育前期,患者主动运动较少,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其治疗意义不大,但当患者会坐爬,甚至会站,走路对其进行肌力评定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小儿脑瘫合并症状的几种表现: (1)智力低下:据报道,约有2/3以上患儿智力落后,其中约50%患儿有轻度至中度智力低下,给25%为重度智力低下。痉挛型四肢瘫及强直型脑瘫者智力常更差,手足徐动型患儿智力严重低下者极少。 (2)视力障碍: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力障碍,最常见者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如近视、弱视等;少数有眼震,偶尔为全盲;偏瘫患儿可有同侧偏盲。视觉缺陷可影响眼-手协调功能。 (3)听力障碍:部分患儿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多数对高音频的听力丧失,需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才能被察觉。 (4)其他感觉和认知异常:脑瘫患儿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患儿往往缺乏正确的视觉空间和立体感觉,其认知功能缺陷较为突出。因而,在康复医疗训练中,对学习新的运动技巧和学习各种知识和活动,常常会发生某些困难。 (5)语言障碍:脑瘫患儿的语言缺陷与出生前后大脑受损和受损后继发大脑发育迟缓密切相关,也可因听力缺陷等因素引起。据报道,约1/3至2/3患儿有不同程度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正确表达,有的患儿完全失语。手足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患儿常伴语言障碍;痉挛型四肢瘫、双侧瘫患儿也常伴语言障碍。 (6)癫痫发作:小儿脑瘫合并癫痫的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甚大,至少有1/4-1/3或1/4以上的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癫痫发作,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患儿则很少见。 (7)口面、牙功能障碍:有些脑瘫患儿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有些患龋齿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 (8)情绪、行为障碍: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大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患儿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明朗感、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偶尔见患儿用手猛击头部、下颌等自身伤害的“强迫”行为。 (9)其他:多数患儿有体格发育落后,营养不良,严重运动障碍的婴儿患者更为常见,且因免疫功能低下,常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患等。多数患儿因因身体运动、感觉、智能、语言、情绪、行为等单项或多项缺陷,以致常有学习和社交困难。通常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与上述并存的相关缺陷相互影响。例如,听觉、智能障碍加重语言障碍,各种感觉、认知障碍癫痫发作、学习困难等又加重智能障碍,这些因素的叠加影响,使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很困难。 神经诱发电位检查小儿脑瘫 诱发电位通常是指利用计算机将神经系统对感觉性刺激所产生的瞬间电反应进行平均处理,从而获得一种恒定反应电位波图形的电生理检测技术。通过对反应潜伏期、波幅和其他参数的判定,了解感觉传导通路完整性及其邻近区域的相关损害。由于刺激的感受器不同而分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觉诱发电位。这些检查可选择性地观察特异性传入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可用于各种感觉的客观检查。 (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 BAEP检查是反映由声音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通路上传导功能的一项检查。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参照潘映福标准的基础上,按小儿不同年龄组有关的PL波作为正常参考值,将BAEP分为四级:①正常范围为I-V波波形稳定整齐,各波PL正常;②轻度异常为I一V波存在,但部分PL和IPL延长均超过平均值+2.5个标准差;③中度异常为仅I、V波存在,全部间期延长,波形不整;④高度异常为I-V波分化不清或消失。首都儿研所的杨健等则以阈值增高、I波潜伏期延长和V/工波幅比值小于0.5占多数为异常。有文献报道,脑瘫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为31.6%,其中周围性损害24.3%,脑中枢性损害3.68%,混合性损害3.68%。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诊断意义:一般认为I波源于听神经,Ⅱ波源于耳蜗核,Ⅲ波源于上橄榄复合体,Ⅳ波源于外侧丘系核,V波源于中脑下丘,而Ⅵ波、Ⅶ波则分别代表着内侧膝状体及听放射的电位。因此上述这些部位的异常就可表现出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脑瘫患儿常不合作,因此传统的听力检查往往容易漏诊,因而延误治疗时机。有报道脑瘫患儿约有2/3存在有周围或中枢听路损害(尤其是前者),提示其病变主要涉及耳蜗和听神经远端纤维,极少数属单纯中枢性。由于脑瘫患儿主要表现对高音频听力丧失,不同程度保留一般讲话中低频音响反应,致使一些家长误认为患儿没有听力异常,而延误诊治。BAEP正是在高音频为主的短声刺激下诱发一系列反应波,因而能相当敏感地发现脑瘫患儿听觉神经通路中的损害,是超早期脑瘫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对尽早开展矫治具有重要意义,是头颅CT无法替代的检查。 (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可应用于脑性瘫痪儿伪盲及癔病、视网膜病、前视路病变、视交叉部病变的鉴别,特别提示视神经萎缩。 (三)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 感觉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分别属于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无论在中枢部位或在外周神经,两种神经传导束走行都很接近。运动传导通路的损害可能影响到感觉传导通路的完整性。另外,正常运动功能产生与感觉传导功能,尤其与深感觉密切相关。因此,脑瘫患者虽然以四肢的运动与姿势异常为特点,SEP检查仍可对脑瘫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临床所做的SEP检查一般是检测上肢正中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标准为:①各波绝对潜伏期异常;②某一波成分的消失或波幅较对侧低50%以上。天津市儿童医院的孔洁等确立SEP的异常判断标准为:以对照组为依据,凡PL及IPL大于对照组均值加上2.5个标准差者为延迟;N20波形缺失、分化不清或波幅峰值低于正常50%为异常。 专家对52例脑瘫患儿做了:BAEP及SEP检查,前者的异常率为76%,后者的异常率为90%,后者明显高于前者。SEP主要反映了大脑皮层电位,对于病变累及大脑皮层后而出现各种电生理变化能够灵敏、准确地反映出来。并且,在实验中还发现脑瘫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各项检查的结果不成正比,与临床分型也无直接关系。结合临床康复治疗,发现凡是N20-P25潜伏期延长,或N20、P25、N35、P45等波形缺失或波幅过低,患儿的康复效果较差。 弛缓型小儿脑瘫的特征 弛缓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呼吸困难。患儿的呼吸由于呼吸机能的障害,使人总是感到患儿本身的呼吸运动比较浅,没有力量,咳嗽也无力,容易发生呼吸道的堵塞,因此这一类病人呼吸系统的疾病发病率比较高。 弛缓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呼吸困难。患儿的呼吸由于呼吸机能的障害,使人总是感到患儿本身的呼吸运动比较浅,没有力量,咳嗽也无力,容易发生呼吸道的堵塞,因此这一类病人呼吸系统的疾病发病率比较高。 弛缓型脑瘫患儿由于肌张力低下,患儿易发生吸吮和吞咽运动的困难,还易出现进食困难。 一般情况下,弛缓型脑瘫患儿对外界的反应较平淡。由于肌张力低下,抗重力能力的低下和维持某种姿势能力的低下,患儿头部、躯干的上拾,四肢的支撑均较困难,所以这类患儿多喜欢采用仰卧位。仰卧位时,他的上肢、下肢均处于外展外旋的状态,头部偏向一侧,看起来的好象一只“青蛙”,俗称“青蛙姿势”。弛缓性脑瘫,其实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特殊表现。一般在2—3岁以后,大部分患儿可能会转换成手足徐动型和痉挛型,有个别的可能会转换成共济失调型。 此外,由于弛缓型脑性瘫痪患者缺乏抗重力的能力而造成自主性运动的能力低下,所以弛缓型脑瘫几乎没有维持姿势的功能,这种患儿肌张力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在没有外界刺激时,患儿处于完全瘫软状态;可是一旦受到突发的外来刺激,或者受某一因素的影响,患儿的肌张力就会立即迅速升高,出现肌张力的亢进。这时主要是以背部伸肌为主,呈角弓反张的状态。
针灸时的针感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针刺的部位。一般针刺会有酸,痛,麻,胀等感觉,敏感的人还会出现某种异感沿经脉、筋络跳动走窜现象。有时在体表可以观察到,即古人所谓得气吧,也就是针感。 从解剖角度观察,针尖离血管近时易出现痛感;刺中筋膜易出现胀感;肌肉丰厚处易出现酸困感;而刺中神经时肯定出现电麻感觉。 当然,针感的强弱,和受术者的体质强弱,敏感性等有直接关系。亦和施术者的手法有-定关联。
最近一位55岁女性患者前来就诊,主诉右肩膀已反复疼痛半年多了,一开始是打扫后才会有酸痛出现,还以为是肌肉酸痛,但最近两三个月发现晚上容易因为肩膀而痛醒,不得已之下故前来就诊,且叙述在穿脱衣服、梳头发或刷牙时,会因肩膀的僵硬疼痛而无法顺利完成动作,有时还会有虎口麻木或颈部酸痛等症状出现。
(情境照片/图库提供)
五十肩,又称冰冻肩,或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肩凝症等。常发生于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且女多于男,一般以单侧为居多。主要的症状为关节疼痛难耐,昼轻夜重,上举、后伸、外展等活动范围均受限等,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最常见的病因为肩部慢性劳损,或因老年性退变、劳累过度、感受风寒湿邪所致,亦有因急性损伤的治疗需长时间固定肩关节活动所引起。使得肩部的肱骨关节囊、肩下滑液囊(黏连囊)、三角肌、二头肌、旋转肌腱群、韧带等组织退化或发炎,病患因疼痛不敢活动,导致肩关节活动受到限制,误认为是肩关节沾黏,而鼓励病患加强运动,反而让病情更加严重。
中年人易得五十肩宜休养
在中医属于「痹症」、「伤筋」、「筋痹」、「臂痛」等范围,本症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肩臑肘臂外皆痛」等相关记载。病因多为「劳损」,加上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邪侵于筋所致,阻滞经络,痹阻气血,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麻木、重著、肿胀、筋脉拘急、屈伸不利或关节疼痛而难以伸张为临床表现的病证。
在五十肩的治疗上,西医多服用肌肉松弛剂或止痛消炎药物,中医治疗则根据个人的体质使用中药调理、针灸合并推拿治疗;针灸部分可局部取用肩髃、肩髎、肩贞、臂臑等穴位;或远部取条口、承山、阳陵泉等穴来治疗。因多属肩下粘连滑囊退化及周边肌肉疼痛,急性期冰敷;缓解期则搭配热敷、 等治疗,可加强疏经通络、活血散瘀的效果。除了门诊治疗外,也建议病人平时多休息,不宜肩部过度劳动或持重,并适时的热敷及做好保暖动作,可帮助维持肩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提升修复能力。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研究人员对于针灸如何减缓疼痛给出了两种假设。一种假设认为针刺激活了痛觉神经,后者能够引发大脑释放一种类似于鸦片的化合物——多肽——并在全身循环。另一种假设则提出针灸的疗效实际上基于一种安慰剂效应,即使患者认为释放了多肽。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Maiken Nedergaard对上述两种假设都表示怀疑,因为针灸并不疼,并且也仅仅在针刺入痛处附近才起作用。Nedergaard转而推测,当针灸师刺入并旋转针头后,这些针实际在组织中造成了轻微的创伤,并释放出了一种名为腺苷的化合物,而后者恰好充当了一种局部止疼剂的作用。
Nedergaard首先给他刚刚16岁的女儿Nanna Goldman分派了一项夏季作业——Goldman和其他研究人员在Nedergaard的实验室中轻微麻醉了一些小鼠,从而使它们能够保持静止不动,随后研究人员在小鼠小腿的一个针灸点上插入了一根针,并对针头周围的流体进行了采样分析。他们发现,其中的腺苷比正常水平增加了24倍——这似乎大有希望。
接下来,研究人员测试了加大腺苷的作用是否有助于减缓两类慢性脚部疼痛——炎症的疼痛,例如关节炎,以及神经损伤的疼痛,例如脊髓受损或糖尿病并发症。通过实施神经外科手术或注射能够促进炎症的物质,研究人员使小鼠的脚部患上了上述这些疾病。
研究人员随后在小鼠的痛处进行针刺或局部注射一种能够促进腺苷作用的药物,进而减少了小鼠对痛觉的敏感程度。但是这两种疗法在缺乏一种细胞表面受体——能够使腺苷发挥效用——的小鼠中都无法减缓疼痛。Nedergaard认为,这些发现证明了腺苷起到了一种生化信使的作用,从而在针灸过程中减缓了疼痛。
为了确定是否能够人为促进针灸的'疼痛抑制效应,研究人员向小鼠体内注射了一种药物,进而使机体组织能够积累更多的腺苷。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药物使得腺苷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延长了3倍,从而也使抑制疼痛的时间从1个小时延长至3个小时。研究人员在5月30日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尽管他们所使用的药物——一种名为deoxycoformycin的抗癌药——因毒性过强而无法在临床上使用,但Nedergaard仍然认为这一发现“证明了针灸的疗效是可以得到改进的”。
研究人员认为,针灸治疗历史悠久,但由于其作用原理一直不太清楚,许多人对针灸持怀疑态度,而本次研究揭示了针灸止痛的确存在科学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因针灸止痛穴位,多分布在四肢,膝肘以下,或指、趾关节处,简约举例,有曲池、后溪、三间、少商、商阳、阳陵泉、绝骨、太溪、束骨、公孙、太冲、丘墟等,临床应用,更多情况是辩证取穴,辩证者,辩经络、辩虚实、辩脏腑、辩阴阳等。最忌拘于成法,照猫画虎,否则,用之不效,徒然贻笑天下。今就刚才所列举的穴位略讲解,以期抛砖引玉,供有心针灸的朋友们指正。
曲池穴在肘,属大肠经,手阳明主,可以治疗膝、肘关节疼痛,及全身上下各部位的皮肤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癣、脸面部痤疮、咽喉肿痛、肩背痛等,经络辩证属大肠经、肺经、胃经者可以考虑选用曲池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言曲池穴善治肘中疼痛,治中风偏瘫致上肢屈伸不利,发热及高烧不退等。
后溪在手掌尺侧,即小指侧,属小肠经,手太阳主,可以治疗颈、肩、腰、背、足等部位的疼痛,经络辩证属小肠经、膀胱经、心经者,亦可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针灸止痛对穴一、合谷---太冲
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合谷穴可以治疗头面部的病症,称之为“面口合谷收”。合谷配合太冲穴,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合谷、太冲,合称为“四关”。合谷配太冲,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足,重在调气调血,通畅经脉气血,对人体气机不畅,经脉气血不通有明显的效果,不通会痛,也会出现郁滞的情况。
二、内关---足三里
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三、粱丘---公孙
二穴相配具有解痉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粱丘为胃经的郄穴,郄穴是经脉之气深居之处,治痛作用最强。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输穴、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它的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所以实证的胃肠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为适宜。(但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
四、支沟---阳陵泉
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气,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气的作用。
支沟为三焦经输穴,可疏通三焦气机,通调腑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八会之一的筋会,可疏肝利胆通调少阳,清泄肝胆湿热,特别对胆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这个也是,必须排除像胆囊炎等器质性病变后才可以使用)
五、外关---悬钟
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火,通调经络之气这作用。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这络穴,以是八会之一,通于阳维脉,有清热解毒之功。悬钟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髓会,主要为清泄肝胆之郁火,通调肝胆之气机,对胆囊和胆管均有其特殊的作用。
六、气海---三阴交
二穴相配具有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气海为任脉经之输穴,为一身元气聚集之处,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调气活血之功。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调理肝脾肾三经气机为主,善治下焦湿热,兼以健脾补肝益肾,调理冲任。
七、合谷---内庭
二穴相配具有泻胃火,降呕 化积滞,理气止气止痛之功。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清热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内庭为阳明胃经荥穴,具有清热 泻火作用。所以胃肠二经之热 ,本对穴有清泻之功。如对风火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烂的病人,取本对穴,针用泻法,可起立立竿见影之效。
八、中脘---足三里
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的作用。
中脘为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滑伯仁曰‘太仓,一名中脘。’意为胃之纳水谷的仓库,所以它是调理中焦之要穴,治疗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合治腑病’,为胃病患者远道循经取穴之一。
九、中渚---足临泣
二穴相配可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注,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注。在经居半表半里,其症可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在脏为胆,胆与肝相表里,胁肋为肝之分野,肝脉布两胁,所以本对穴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胁肋疼痛,效果非常显著。
十、人中---委中
二穴相配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经和络止痛。
人中为督脉的输穴,位于口鼻之间,口通地气,鼻通天气,天地相通,窍开脑醒,督通络畅。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在舒经活络,行气活血,善治腰痛之功。因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之气,由内踝上行至膝、腘内侧,折向腘中央,二经于委中穴相会,太阳下行,少阴上行。
十一、膻中---内关
二穴相配可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胸阳,止心痛。
素问灵兰秘典 谓‘膻中为臣使之官。’以说‘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心者君主之官,说明本穴与心的关系甚为密切,为心包络这募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气会,调气之功较强,凡气病有之甚佳。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宽胸理气,温通心阳。
十二、鱼际---复溜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咽喉肿痛,由于肺阴不足,水津不能,咽喉干燥疼痛。咳嗽引起的胸痛。
十三、外关---后溪
二穴相配可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主治三焦邪热,疏风解表,和解表里,散寒清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 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所以本对穴可治疗以热、痛为主的头痛,而后颈小肠经为所过之外,对肩胛上、颈椎部位的疼痛,效果较好。
十四、印堂---合谷
二穴相配可和络止痛,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印堂为经外奇穴,实居于督脉上,有宣通阳气和络止痛之功。‘面口合谷收’,说明合谷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二穴相配,疏风泄热之功相得益彰。(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面瘫)
十五、归来---三阴交
二穴相配可通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利湿消炎。
归来虽为阳明胃经输穴,但与女子输卵管的位置靠近,所以二穴相配对治疗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效果非常明显。
十六、太溪---太冲
二穴相配可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太溪与太冲均为原穴,前者属肾经,后者属肝经。王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凡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所出现的疼痛,均可用之。针刺时太溪用补法,太冲用泻法。
十七、阳谷---侠溪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阳谷为手太阳小肠经火穴,侠溪为足少阳肝经荥水穴。根据五行学说,‘水克火’,所以临床应用本对穴时补侠溪、泻阳谷。
十八、足三里---三阴交
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本经由头到足为降但足三里一穴为降中有升。三阴交为脾经之输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由足至脾为升,但三阴交一穴升中有降。阳不降则阴不能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伸也,这样一升一降,维持升降平衡。升清除浊的功能得以正常。
十九、曲池---上巨虚
二穴相配可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上巨虚为其下合穴,‘合治腑病’,所以本对穴善治大肠诸疾,针后能消炎止痛,清热 利湿,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
二十、风池---昆仑
二穴相配可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好,祛风解表,明目益聪。
风池为足少阳肝经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阳维、阳跷脉的交会穴,所以偏正头痛均可取之。又是眼部疾病治疗要穴。对降低眼压有较好的作用。昆仑治头痛为远道取穴。
足反射区的反射区是有一定范围的你可以用秃铅笔头扎一扎反射区,,感觉一下鼻子的反映如果鼻子有反应,那还是鼻子的反射区另外你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扎一扎第二掌骨的顶部,如果不是很疼的话,应该就不是脑垂体有问题,再往下一点比较疼的话,那还是鼻子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