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女子首饰的雅称

古人对女子首饰的雅称,第1张

古人对万物的雅称美到极致---《首饰

「首饰」的别称

头面:首饰,头部装饰品。

“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杜甫《春望》

钗: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钿合金钗寄将去。”——唐·白居易《长恨歌》

玉搔头:玉簪。古代女子的一种首饰。“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唐·白居易《长恨歌》“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玉燕:指玉钗。

“醉后金蝉重,欢馀玉燕敬。”——唐·韩偓《春闯偶成》

耳珰:妇女的耳饰。

“拜,耳瑶垂珠也。”——《后汉书·与服志下》

耳坠:妇女佩戴的下垂的耳饰。

“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后蜀·欧阳炯《南乡子》

丁香:指丁香花状的耳饰。

“第二件是耳上环儿。此乃女子平常日时所戴,爱轻巧的,也少不得戴对丁香儿。”——《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臂钏:一种套在上臂的环形首饰,西汉以后盛行,样式极多。

“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余曾见一玉臂,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俾鬼神。”

一宋·沈括在《梦溪笔谈》

跳脱:手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汉·繁钦《定情诗》

“衫轻见跳脱,珠概杂青虫。”——南朝·梁简文帝《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

条脱:指古代臂饰。“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唐·李商隐《李夫人歌》“朱门细婢金条脱,紫禁材官玉鹿卢。”——元·宋本《大都杂诗》

腕阑:手镯类的饰物。“元妃静懿皇后旦日受贺,六宫嫔妃以次献庆礼……一人献柳金简翠腕阐。”——明·陶宗仪《元氏掖庭记》

约臂:戴在手臂上的环形装饰品。记伴仙曾倚娇柔,重叠黄金约臂,玲珑碧玉搔头。—宋·张枢《风入松》

手环:指古代手镯佩饰。

臂环:意思为臂钏。

“时有宫人沉阿翘,为上舞《河满子》词,声态宛转,锡以金臂环。”——宋·王说《唐语林·伤逝》“平时带十围,颇复减臂环。”——宋·秦观《次韵答张文潜病中见寄》

腕钏:手镯。

“又一日,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日:即今之腕制也。'”——宋·尤袤《全唐诗话·文宗》

步摇: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

“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释名·释首饰》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颜。”——宋·谢逸《蝶恋花》

宫绦:一种系在腰间的悬挂饰物,一般配以汉服。中间用绳子,两端系有玉佩,金饰,骨雕,中国结等重物,尾端有流苏。

“(湘云)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缘。”——《红楼梦》第四九回

花钿:古时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即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是唐代较流行的一种首饰。

“花铝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插头。”——唐·白居易《长恨歌》

华胜:古代妇女剪纸或绢作花形为饰,系于花枝上,或插于妇女发髻上的装饰品。

“正月七日为人日…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南朝梁·宗《荆楚岁时记》

笋: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笋,簪也。——《说文》

禁步:古代的一种饰品。将各种不同形状玉佩,以彩线穿组合成一串系在腰间。最初用于压住裙摆。佩戴行步之时,发出的声音缓急有度,轻重得当。如果节奏杂乱,会被认为是失礼,

“彩衣轻纱织翠,禁步摇绣带垂。”——元·杜仁杰商调·集贤宾北

抹额: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抹头,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宝玉]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红楼梦》第三回

璎珞:是一种挂于项颈,垂于胸前的饰品,用多种小巧的花朵穿串而成。

“其王者著法服,加璎珞,如佛像之饰。”——《南史·夷貂传上·林邑国》

梳篦:古代简称栉,理发的用具,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白似琼瑶滑似苔,随梳伴镜拂尘埃。”——唐·罗隐《白角篦》

项圈:儿童或某些民族的妇女套在脖子上的环形装饰品。多用金银等制成。

“仍旧带著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红楼梦》第三回

扁方俗称“旗头”,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

‘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清末贵族之生活》

[1]嗜:喜欢、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4]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请教。

[15]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通“肢”。

[29]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

[32]衾:(qīn)被子。

[33]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4]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

[3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6]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7]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8]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9]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40]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1]流辈:同辈的人。

[42]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3]撰:同“撰”。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4]夷:平和。

[45]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46]与游:相互交往。

[47]趋:快走。

[48]慕:仰慕。

[49]拥覆:围盖起来。

[50]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

[51]乃和:才得暖和。乃,才。

  答案:蛇。

  能屈能伸

  néng qū néng shēn

  解释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出处《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人的性格

  辨形屈;不能写作“曲”;伸;不能写作“申”。

  近义词随遇而安、能伸能屈

  反义词宁折不屈

  例句大丈夫~;依我之见;任何人都应有这样的气度。

翻译为: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出自寓言故事《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篇》),原文选段: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是一则非常有名的古代寓言。它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并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古代道家学者长卢子也并不赞成这个开导者关于天地无毁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既有成,就有毁。而列子认为,天地无论成毁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的本质在于虚静无为,人也应该以笃守虚静的处世态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浪费心智。

这则寓言的客观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在宇宙形成理论上的成果,所谓“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等见解,其辩证思维水平之高,是令人膺服的。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04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