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骨骨折手术后,脚背屈伸困难,脚底麻木该怎么办?

踝骨骨折手术后,脚背屈伸困难,脚底麻木该怎么办?,第1张

1那和脚后跟那条主筋脉有关,连着韧带的 那种状态叫“缩筋”了 因为那个部位受伤后又由于太长时间没有活动导致缩筋 记住再痛也要弄松 不然老了 就很明显的高低脚,

方法:一只手从上面环按住脚踝, 另一只手抚着脚掌往自己身子这边压,可以叫别人帮你做的

不然可以去做这种骨折后遗症方面的手术,一般骨科专科医院都有的。

2脚底板没知觉是正常的,伤了点神经而已,但这种神经自然重接要比较长的时间回复,先告诉你这种是不会全好的 伤的比较重的一小部分 可能难以再有知觉了 摸摸还是有皮肤的感觉

但里面会像打了麻药一样的了

一、真题再现与小试牛刀

1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构成关节的三要素是( )。

A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B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唇

C关节带、关节囊和关节腔

D关节盘、关节唇和关节腔

2内外力作用使关节面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称为( )。

A畸形 B骨折

C韧带扭伤 D关节脱位

3围绕关节额状轴运动时,其运动形式是( )。

A屈伸运动 B收展运动

C回旋运动 D环绕运动

二、骨连接备考知识点汇总

1骨连接的分类

(1)按照骨与骨之间连结的结构与活动情况的分类,骨连结可以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大类。间接连结又称为关节或滑膜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

(2)依据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关节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

①单轴关节只能绕一个运动轴在一个平面内运动。包括滑车关节和圆柱关节两种。

②双轴关节能绕两个运动轴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内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③多轴关节有2个或2个以上的运动轴,可作多方向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2关节的结构

(1)关节的结构可以分为主要结构和辅助结构两部分。

(2)主要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即关节的三要素。

(3)辅助结构包括韧带、滑膜囊、滑膜襞、关节唇、关节内软骨。

3关节的运动

(1)屈和伸

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额状轴运动。往前的运动为屈,往后的为伸,膝关节及以下相反。在足部的屈伸则反映了胚胎早期后肢芽的旋转,足尖上抬,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拢为踝关节的伸,亦称为背屈,足尖下垂为踝关节的屈,亦称为趾屈。

(2)内收和外展

运动环节在额状面内,绕矢状轴运动。运动时环节向正中矢状面靠拢称为内收;反之,环节远离正中矢状面称为外展。对于手指和足趾的收展,则人为地规定以中指和第二趾为中轴的靠拢或散开的运动。

(3)回旋(旋转)

运动环节在水平面内绕其本身的垂直轴旋转,由前向内的旋转称为旋内或旋前,如上臂旋内、大腿旋内;由前向外的旋转称为旋外或旋后,如上臂旋外、大腿旋外。

(4)环转

运动环节绕额状轴、矢状轴、垂直轴和它们之间的中间轴做连续运动,环转运动实际上是屈、展、伸、收依次结合的连续动作。运动环节的近端在原位活动,运动环节的远端做圆周运动,运动环节描绘出圆锥形的轨迹。

以上就是关于初中体育教资考点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备考技巧、复习资料等,欢迎大家及时在本平台进行查看!最后,预祝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一、指禅推法

(1)指端一指禅推法:以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2)偏峰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指实、紧推、慢移。

(3)罗纹面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本法亦可以用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其余四指附着于肢体的另一侧,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4)跪推法:以拇指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5)蝶推法:以两手同时在患者前额部做偏峰一指禅推法称为蝶推法。 

二、滚法

(1)侧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微屈并放松,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2)立滚法: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脚趾分散练习:把5个脚趾分隔开,然后分别运动。脚趾取物练习:可以选择毛巾或小圆棒等“道具”放在地上,然后把脚掌的前部放于圆棒上,用脚趾去抓取圆棒向后拉动。也可以用脚趾去抓毛巾,一次维持10秒,每天可以做30次左右。足部肌肉按摩:用双手抓住较低,从前脚掌按摩到后脚跟。

1、脚趾分散练习:这个动作很方面,坐着站着或躺着都可以训练,只需要把5个脚趾分隔开,然后分别运动。适当的进行活动,如果脚趾一开始不开灵活,不要掰扯,避免力度过大拉伤。

2、脚趾取物练习:可以选择毛巾或小圆棒等道具”放在地上,然后把脚掌的前部放于圆棒上,用脚趾去抓取圆棒向后拉动。也可以用脚趾去抓毛巾,一次维持10秒,每天可以做30次左右。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感受足弓的变化,症状是否减轻等。

3、负重变化练习:训练时需站立,不用穿鞋,分开双腿。让双膝跟肩膀一样宽,脚趾跟膝盖都要向前方齐平,然后屈曲膝关节。注意膝盖的外侧缘与足外侧缘齐平,然后把身上的重量集中在足外侧缘,逐渐的抬起大脚趾。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改善足弓的形态,对于矫正足弓畸形有一定的作用。

4、足部肌肉按摩:自己就可以做的足部肌肉按摩,用双手抓住较低,从前脚掌按摩到后脚跟。在按摩到后脚跟时可以适当的加大一点力度,此外,可以把脚趾头单独的按摩一下,然后轻轻的按摩一下脚踝。

5、仰卧脚部旋转定点屈伸: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身体需要躺下,然后一条腿向胸部屈曲,另一条腿则伸展。用手抱住屈曲的腿,注意脚趾要向天花板,大腿肌肉要收紧。此时,要进行脚部旋转,随后转变到另一方面再次旋转,这个过程中膝关节是不动的,只需要脚踝活动。在旋转过后,让脚趾上下的屈曲,重复30-40次。两腿交替,另一只腿再次重复上述的动作。

6、仰卧小腿和跟腱拉伸:需要使用较长的布条,可以提前准备,依旧要躺平身体,双膝关节屈曲。把布条束在脚掌上,保持一侧腿部伸直,另一侧膝盖屈曲,然后往上拉。可以感觉到背部跟下肢的拉伸。脚掌前后相互交替,完成前脚掌的拉扯,再把不带束在后脚掌进行拉扯,拉扯时间为2分钟左右。

人一天天长大,从四肢发达到直立行走,手和脚的功能逐渐分化,手从支撑、抓握的功能中解放出来,而脚却承担了承重、行走的功能。手和脚的骨骼结构非常相似,但运动程度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呢?请看一看。人类直立行走时,重心在腰部和跨部之间,与腿部在一条直线上,腿部支撑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得到更多的肌肉运动,所以脚的力量要大于手的。相反,四肢着地的动物的重心在躯干中心的前面,所以四肢着地的动物的前肢更发达。俗话说:手有两门,全靠脚打。

脚的运动由踝关节控制,踝关节向脚背弯曲,向相反方向延伸约65°,左右方向的幅度也不大。手的相应腕关节上下屈曲角度为150°,回缩角度约为60°,运动范围比脚大。从长度上看,手指细长,屈伸范围比脚趾大。它们可以与手掌围在一起,用来拿东西。脚趾相对较短,可以弯曲,但不能接触脚球。纤细的五指从拇指到小指呈扇形,距离为18至20厘米,指尖有力。

而脚趾的张开度很小,脚趾的力量也较小,这就造成了脚不像手那样灵活。脚的大脚趾与其他脚趾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只能接触相邻的脚趾,做夹持动作,没有手的长拇指。为什么手不灵活,首先,我们人类是从远古时期的猿类进化而来的,当时他们是在地上俯卧行走,经过长期的进化,开始慢慢直立行走,而这样一来,手就自由了,因为需要食物,手就参加各种狩猎活动,所以直到现在,人类的手都比脚灵活。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编辑部/综合 长短腿不仅外观不正,放著不管可能心脏病! 长短腿、O形腿、大小脚等腿部至足部左右不平衡的情形,与肌肉不平衡或关节变形密切相关,这样的不平衡状态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导致上半身姿态不正,脊椎侧弯及器官受压迫、心血管疾病就会跟着发生。 阳明大学复健科技辅具研究所硕士罗明哲表示,长短腿的案例中有极高的比例,都是因为下列三个原因造成,并不是腿骨不一样长: 关节变形:当关节发炎或有其他病变,会影响关节原有的结构,造成左右两腿不平衡。 骨盆倾斜:车祸、撞击、 姿势不良、肌肉无力等,都可能产生骨盆倾斜,如此一来,等于从髋关节开始,两腿就不一样高。 肌肉萎缩:单侧阿基里斯腱缩短造成不平衡、肌肉无力或因少用而萎缩、疾病感染等,使两腿肌肉不对称发展。 下半身因为长短腿而倾斜,就会影响上半身平衡,当演变到脊椎侧弯后就会压迫到器官,如果压迫胸腔可能会造成心脏与血压方面疾病,压迫腹腔可能产生肠胃消化道的问题。 一、如果是腿骨真的不一样长,且差距在15公分内,可用鞋垫调整,如果差距更大,考量到鞋内空间有限,必须改用垫高鞋跟的方式进行。如果是因为各种病变与肌肉萎缩等问题造成,应就医为优先,再照医嘱选择鞋垫等矫正方式。 二、屈伸运动 腰与背挺直,两手交叠于后背类似稍息姿势。 双脚张开与肩同宽,站的位置依照长短腿不同调整:左腿较长则左腿站在后侧,右腿较长则右腿往后站。 尽量往下蹲至大腿可承受角度,暂停两秒后再站起来,蹲下速度要慢。注意全身重量要平均分散在两腿。 每分钟10次左右,每15次为一组。运动量可适度增加,以不造成肌肉酸痛为原则。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4 先天性内翻足 5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 6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 7 跗骨并合 8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 9 高弓足 10 副舟骨 11 先天性内翻 12 先天性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 13 龙虾足 14 卷缩趾 15 先天性小趾内翻 16 趾屈曲畸形 17 趾背伸畸形 18 多趾 19 缺趾 20 巨趾 21 并趾 1 拼音

zú jī xíng

2 简介

小儿足部畸形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占第一位。其余各种畸形类型甚多,形态各异。畸形可为单侧或双侧性;单独存在或与其他骨胳畸形并存。足部功能虽不及手指功能重要,但因负重关系足部畸形常引起疼痛,而需及时治疗。

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参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条。

4 先天性内翻足

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相似,足于距骨头以前呈内收和内翻畸形,足跟内翻、踝关节屈伸活动无影响。X线片可明确诊断。

用手法将患足外翻,牵拉纠正前足内收和内翻畸形,每日20~30次,至畸形完全纠正。手法治疗无效时,可作楔形石膏,逐步纠正畸形,每2~3周更换石膏一次至畸形纠正。会走病儿需穿外翻矫形鞋,预后良好。

5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

较常见,常发生于女性第一胎。有人认为是初产妇羊水过多,子宫内压过高所致。病儿足部可背伸与胫骨成25°角或触及小腿前方,严重者足背外侧皮肤挛缩,跖屈动作明显受限。5%患儿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治疗前应排除神经肌肉疾病,如病儿足趾能自由伸屈者,表示无神经肌肉或骨胳畸形。可用手法矫治,每天20~30次使足部尽量跖屈,2~4个月后,畸形消失。此外,在踝关节前方置棉垫,并用绷带固定亦可纠正畸形。

6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少见,其足跟外翻,足部下垂。畸形较固定而不能活动,可为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一部分。常伴有肘关节、膝关节活动限制,髋关节脱位、腕与手屈曲,大拇指内收等。诊断时需排除大脑性瘫痪引起的马蹄外翻足。

早期应用手法矫治,纠正外翻和足下垂,手法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石膏矫治。顽固病例需手术延长跟腱,石膏固定4~6周。

先天性跖骨内翻、内收畸形 跖骨内翻、内收畸形局限于足前部,足后部完全正常。跖骨全部内收、内翻。畸形的差异很大,轻者常不易发觉,重者前足较宽、穿鞋困难,鞋的前方内侧很快折断,鞋底外侧足跟处明显磨损。自足底观察,大趾向内侧凸出,足前部与足底有比较明显的内收,而足跟并不内翻。X线片显示跖骨内收和内翻,第一、二跖骨间隙增宽、跟骨和距骨的正常轴线角度无异常。

轻度畸形可用手法矫治,畸形较重时采用石膏矫治、逐步纠正,每2周更换石膏一次,约需8~10周。一岁以上患儿,石膏矫治无效时,作内侧外展肌松解, 第一跖楔关节切开术。儿童需切开跖跗关节囊和跖骨间韧带方能纠正畸形。

7 跗骨并合

跗骨并合可分为单侧、双侧,完全骨性、软骨性、或纤维性融合。常见于跟距关节,而距舟、跟骰关节极为罕见。

婴幼儿多半无症状,跗骨的软骨性与纤维性并合于X线片上不易发现。10岁以后当跗骨联合为骨性或软骨性、纤维性钙化后才影响距骨下关节的活动而出现疼痛,腓骨长、短肌,趾伸肌群痉挛致行走易疲劳,距骨内侧有骨性突出及足跟外翻。患足45°外斜位X线片显示跟舟骨桥,跟骨轴心位摄片显示跟距骨桥,断层摄片可确诊,晚期病例可见退行性病变。

多数病儿不需治疗,随年龄增长,患足可用特制Thomas后跟和足弓托保护。出现腓骨长、短肌痉挛时可行距骨下关节普鲁卡因或可的松封闭,或于麻醉下手法纠正外翻畸形,小腿石膏固定3~4周,拆除石膏后穿戴有内侧“T”字带的小腿支架步行三个月。早期发现跟舟骨桥者可作切除,跟距骨桥可考虑作跟距关节融合术,对伴有关节退行性变青少年作三关节固定手术。

8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又称先天性距骨垂直足,是距骨头向内、向下脱位,使舟状骨与距骨颈部接触的一种畸形。约10%脑脊膜膨出患儿伴有此种畸形足。有大脑性瘫痪、三染色体症13~15或18、多发性关节挛缩、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患儿都可出现此种畸形。

新生儿时期足呈船状,足趾和足跟向前后撬起、足底凸出。足底内侧可摸及质硬、固定的距骨头、用力挤压亦不出现足弓,足跟稍向外翻。病儿行走后凸出部出现胼胝,将足趾背屈、跖屈可发现活动于距骨头之前,足底部凸出之距骨头并不移动亦无疼痛。X线片能确诊,距骨头呈90°垂直状,舟状骨与距骨颈相接触,距骨头指向足内侧。侧位X线片显示足呈船状,跟骨处于马蹄位。先天性外翻凸形:X线检查示距骨与跟骨成角,距骨头向下方脱位。

新生病儿确诊后,应立刻进行手法矫治;用拇指顶住距骨头向上向外,前足向下向内复位,使患足于尽量内收、跖屈位石膏固定6~8周。复位不成功需切开复位,切开距舟关节、切断挛缩韧带、筋膜,将距骨复位,必要时切除距骨头或舟状骨,克氏针贯穿固定。其他治疗方法尚有切开复位加肌腱转移,如胫前肌腱至距骨头,距骨楔形截骨,距舟关节融合、跟距关节外固定术,10~12岁以上患儿常需作三关节固定手术。

9 高弓足

高弓足为内侧和外侧足弓先天增高。常见的弓形足是由神经肌肉性疾患,如脊柱裂、脊膜膨出、脊柱畸形、运动失调症等使内在肌与长肌腱功能失调引起。先天性高弓足于新生儿期症状不明显,待患儿行走后,穿鞋困难时才引起注意。患足内侧和外侧的足弓增高,肌力无不平衡现象、足趾无屈曲畸形,30%患儿有明显家族史。

临床检查和X线摄片能确诊。患儿于生长发育期需穿特别的矫形鞋,加用足弓托或于足底跖骨头后加用横条。有疼痛的患儿于6~8岁时可将跖筋膜剥离,足跟有内翻畸形时进行跟骨截骨术,年龄较大患儿畸形严重时,需作跗中关节楔形或“V”形截骨术。

先天性杵臼踝关节 先天性杵臼踝关节为罕见畸形,踝关节不仅能跖屈、背伸,其侧向活动明显增加。男性多见,常有家族史,并伴有其他畸形,如脊柱椎体融合、腓骨缺损、下肢缩短等。此症无主诉症状。踝关节侧向活动增加后,易引起关节扭伤,成年时可出现关节炎。X线正侧位摄片,显示距骨体呈球状,胫骨关节面呈臼状。无症状时毋需任何治疗,成年后发生关节炎而引起疼痛时,可作踝关节固定术。

10 副舟骨

副舟骨又称外胫骨或赘。 系足部副骨中最多见之一。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分两型。一种副舟骨很小,直径于02~05cm之间,圆形,无自觉症状;另一型副舟骨较大,呈三角形或钩状。临床常有平足、内踝前下方骨性隆起和局部疼痛,常于学龄后因运动量加大,体重增加而出现症状,病儿走路、久站后感足底和足内侧疼痛,舟骨隆起部有明显压痛。X线片显示舟骨内后方有边缘整齐的小骨块。骨块密度与舟骨相同。

本畸形无症状者不需治疗。症状轻者宜减少活动量,穿平足鞋垫。症状明显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副舟骨,将附于舟骨而变松弛的胫后肌腱摺叠紧缩缝合,或于舟骨鉆孔行胫后肌再植术。

第一跖骨短缩畸形 第一跖骨短缩畸形是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有明显家族史。第一跖骨短缩时足横弓受影响,重力不能均匀分布于第1~5跖骨头,而转移至第二跖骨头,横弓下陷引起足弓中央出现胼胝而疼痛,大趾与第二趾骨间隙增宽。儿童无主诉时不需治疗。成年后,如足横弓受压而出现疼痛时,可用足弓托将第一跖骨处延长1~15cm,使重力均匀分布于第一至第五跖骨头之间,症状即可消失。

11 先天性内翻

大趾内翻、内收,有时可达60~90 °。此畸形可单独存在,亦可伴跖骨、其他足趾的内翻,第一跖骨短或其他全身性骨胳疾患。于畸形足内侧,自跖骨至趾常可摸及增厚的条索, 多数患儿穿鞋有困难。

治疗时应切除增厚条索, 切断挛缩的外展肌腱和内侧跖关节囊,纠正内翻,跖关节用克氏针贯穿, 塑料夹板固定。若畸形纠正不够彻底,常易复发。

12 先天性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

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属先天性疾患,但婴幼儿时不易察觉,至青少年期才出现外翻而确诊,有明显家族史,女孩多见。由于大趾外翻,第一跖骨内翻、内收与皮鞋摩擦造成滑囊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化脓。 X线片显示趾骨与第一跖骨成角超过30°,第一、第二跖骨间隙增宽,交叉角超过10°。

用抗生素控制第一跖骨滑囊炎,宜穿布鞋,减少摩擦。治疗包括足内侧塑料夹板纠正或防止畸形发展。手术治疗适宜于年龄较大,畸形严重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于第一跖骨底或远端作楔形截骨术,跖关节囊内侧重叠,内收腱转移至第一跖骨头及切除增生的第一跖骨内侧面。手术后一般需穿矫形鞋,并用足弓托防止复发。

13 龙虾足

又称先天性裂足,患足的跟、距、跗骨正常,第一及第五跖骨存在,而第二、第三跖骨,有时包括第四跖骨缺如。 大趾向外弯曲可达90°, 第五趾(或第四、第五趾)向内侧靠拢,使足呈分叉状。多数为双侧性,并伴有龙虾手、唇裂、腭裂、短指、并指、多指和耳聋等畸形。此症属显性遗传,为不完全性遗传表现频度(perance)。

1~2岁时可施行手术治疗,将分开的跖骨基底部截骨靠拢,弯曲的趾和第四、第五趾用克氏针贯穿纠正其内翻和外翻畸形,并将分开的跖骨间皮肤切开后整形缝合,使大趾和第四趾接近, 术后需穿矫形鞋以保持纠正的位置。

14 卷缩趾

又称内翻趾,是较多见的对称性、双侧畸形,一个或几个足趾向下弯曲、内翻,末节趾骨关节向外扭转,使足趾进入邻趾下方,这种畸形于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严重。发病原因可能是足趾的小肌肉发育不全。有明显家族史。

无症状时毋需治疗。年长后活动增加,跖骨头疼痛明显者可将卷缩的足趾与其内侧邻趾合并,亦可将趾长屈肌腱切断,缝合于趾伸肌腱之外侧,使趾骨关节完全伸直,并用克氏针经趾尖贯穿固定后石膏固定3~4周。

15 先天性小趾内翻

先天性小趾内翻是家族性疾病,多数为双侧性。小趾跖趾关节向上、向内半脱位,伸直时压在第四趾上,趾长伸肌腱短缩,第四、第五趾间皮肤较紧,小趾外旋、过伸,趾甲面向外,趾骨关节无屈曲,背侧皮肤与皮鞋摩擦易形成胼胝。

手法牵拉小趾使与其他四趾并行,然后用胶布固定。较大儿童有局部疼痛时,可切开第四、第五趾间蹼,进行VY或Z形延长,松解趾间蹼,延长第五趾长伸肌或切断趾长伸肌腱缝于第五跖骨头,切开关节囊,去除第一节趾骨而保留骨骺,将第四、第五趾合并缝合,手术后石膏固定3~4周。

16 趾屈曲畸形

趾屈曲畸形少见, 常发生于第二趾或趾。足趾的屈曲畸形发生于远端趾骨关节,它与近端趾骨关节屈曲所引起的槌状趾不同,患趾屈曲有力,而不能主动伸直,由于趾尖触地形成胼胝发生疼痛。有明显家族史。

手术治疗将趾长屈肌转移至趾长伸肌上,效果良好。晚期关节已有畸形,应作趾骨关节融合术。

17 趾背伸畸形

第二、第三趾伸直向上撬起。跖趾关节较正常为高,而向后缩,检查者可将畸形的足趾推回原位,皮肤与肌腱并无挛缩。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婴幼儿患者可将患趾往下拉,用胶布与邻趾固定,6个月可获纠正。

18 多趾

多趾为常见的畸形, 多趾多位于趾的内侧或小趾外侧。多趾可为完整的大小相同的足跖,也可是较小而缺一节的足趾,或仅有一段管状皮肤为无骨胳的足趾,偶而多趾与多余的一个跖骨连接。因足趾端宽大,病儿穿鞋困难。

治疗以早日切除为原则,最好于1~2岁时手术,切除小趾外侧或趾内侧的多趾。 但第四跖骨分叉, 伴有多趾时,应将跖骨的枝叉部分一并切除。手术时应正确设计皮肤切口,避免疤痕与皮鞋摩擦。大小相同的多趾切除后,留下的足趾有内翻或旋转畸形时,可作跖骨颈截骨术,以纠正术后内翻、旋转畸形。

19 缺趾

缺趾罕见,常伴有其他缺损,如腓骨缺如的病儿第四、五跖骨,第四、五趾常同时缺如;胫骨缺如者常伴有第一跖骨和大趾缺如;第二、第三趾缺如仅见于龙虾足病儿。单纯缺趾患儿,足趾部位仅有球形软组织存在。并发畸形尚有跗骨连接,马蹄内翻足等。

缺趾病儿,如跖骨完整、横弓存在,行走无影响者,不需治疗。 第二趾缺如的病儿,为避免大趾外翻,可用垫物嵌入第一、第三趾之间,防止趾外翻畸形。

20 巨趾

巨趾较多见,常见于第一、第二、第三趾。是足趾淋巴和脂肪组织增生,少数为神经纤维瘤病,患趾迅速生长,皮下脂肪等软组织增生,并涉及足背和足底,趾骨增粗、增长,穿鞋困难。

需手术切除,保留跖趾关节,防止大趾或小趾的内收或外翻。皮下脂肪应分二期切除,每次切除足趾之半圈,以免损伤血管,3~4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手术。跖骨肥大时可考虑破坏其骨骺,以控制病变发展,或破坏残留的第一趾骨骨骺。

21 并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22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