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好太极拳起势的动作

如何练好太极拳起势的动作,第1张

如何练好太极起势的动作

 导语:起势是太极拳由无极到太极的开始。起势中的要领将贯串于整套太极拳之中。一个太极拳起势,可以说“已尽含太极精蕴”。那么如何练好太极拳起势的动作呢

  一、 入门

 初练时,不要想过多要领,每次只想一个要领,练熟形成自然后,再想下一个。这时应以求外形正确为主。要求:立身中正,全身放松,二目平视,精神内守。两手松掌,徐徐提起,渐渐垂下,提手是吸,垂手是呼。 -

 动作要领: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符合要求,头颈应正直松竖,下颌略向后收,意寓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然后开始做动作,这时思想要集中在动作上。-

 第一步,两臂缓慢向前轻轻抬起至高与肩平,手心向下,十指微曲,要轻灵无滞,两臂平举的速度确定整套太极拳的速度。做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再徐徐举起,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下坠之意。即使是已经练得很熟练,也要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

 第二步,两臂与肩平后,由吸气转为呼气,双手下按掌心吐力。随手下按至跨前(或跨侧)掌心向下,同时屈膝下蹲,确定整套拳的高低程度。双手下按时要用意识沉肩坠肘,使膝肘相对,两肩不得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十指随呼吸而张缩。下按到极点时,要呼出全部空气,十指伸张。沉肩坠肘,两臂前举及两掌下按时均须沉肩坠肘。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要以肘尖带动手掌,在两掌已按到两胯前,仍然要求坠肘。(这时的坠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两肘微曲,使小臂微弯,这样肘尖突出,仍然可以达到“坠肘”的要求。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注意不要用力翘起,要自然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微胀的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从两臂上举到两掌下按其间不可停断,要均匀圆活,绵绵不断,在两臂举至肩平时即下落,不可停顿,要做到“似停非停”。 -

 在这个阶段,关键要练姿势的正确、熟练、自然、协调。要调节到符合生理自然条件,特别注意不可养成前俯后仰的毛病。-

 二、 进阶

 这一阶段要能用意念,调呼吸,熟知用法。起势不仅是动作的开始,也是用意导引行气的开始,全部动作在一吸一呼中完成。这时形与气是紧密相关的,气与意又是密不可分的,四肢动作,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面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所以能见其外而知其内也。“内外合一”是外形正的真正目的。 “起势”也有它的技击攻防作用。例如(刘晚仓传)敌人从外线用双凤贯耳来攻我时,我则采取起势,将精神凝注于手背腕骨之间,用来沾取敌臂,将气沉入丹田,仔细听劲,或转腰,或卷腕均能化解来-

 口诀: “太极起势精神敛,虚领顶劲呈自然。抬起双臂松无滞,调和呼吸守丹田。寓意对手取外线,立肘上棚沾其腕。雕弓直放转腰斜,双风贯耳奏效难。” 用法还有(王辉璞传):腕部前棚,对手将自己手腕攥着时,我将五指撮拢回收使腕部向前突出,击其拳心而使对方身体重心倾斜后仰跌出。腕部下采,对方攥着我手往后拽时,我随即将五指舒伸,向下向后沉采(注意松肩坠肘,松腰屈膝),此时对方及应手前扑跌或前栽。即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的典型用法。不仅限于此,还有一些用法及变化,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爱好者可自行领悟。-

 太极拳运动全在手领(即端引),转关在松肩,坚持练习则肩的骨缝自然能够松开,不能勉强,肩松不开则转关不灵。肩如能松开,则全胳膊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毫无滞机”。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在手将起之时,要使手能承住来势,使对方不能割断我之神气血脉,在承接之后,要使之能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打拳者,手要极虚极灵,物有挨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中气要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

三、登堂入室

 这一阶段身形要领已基本掌握并形成自然,要注重用意不用力。要做到用意精至,全神贯注。自然进入虚、静的境界。能虚,则血脉相和;唯静,方能达到察精观微的境界。起势之前,应先镇心凝神。开始由意动,然后劲动,转接处要一线穿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要练出鼓荡之劲。 -

 口诀:“立身中正顶头悬,腹内松静气腾然,三阳聚首于百会,气沉丹田在关元。太极长拳号内劲,呼吸导引十四经。吐呐本是内家功,推陈布新调元神”。 -

 要心平气和。以百会穴领其全身。即所谓“虚灵顶劲”。“顶劲者,是中气上升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唯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硬,扭转不灵,亦露笨像。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特别要注意不要领过,一些爱好者将顶劲领过,以至于颈部僵硬,转动不灵。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要成一条直线,两眼平视前方。要含胸拔背,小腹部要微向里收,叫做敛腹。尾闾要收起,命门穴要饱满,从涌泉到百会穴上下一气贯通。全身要放松,摒除杂念。使脚掌脚趾贴地,脚趾无离地或抓地感觉,这样全脚受力均衡,气机也就自然地随之发动。手臂棚起时,从梢节一沾而起,中节相随,根节相摧。意念在手指肚;收胯坠肘,意达命门。迎身平肩,旋落丹田,归于涌泉。重心落于涌泉,劲起于足跟,带动两臂向前并举,小臂不能有力,举至肩平。然后沉肘坐腕舒指,把意识送至指肚。

 手臂下落时,气血由手指甲开始通过含胸入地。意念则在手指甲。两臂一起一落,伴随着两臂的起落,两脚也同时有双沉或双轻的变化,不能浮,也不能重。从脚底的松紧分布来,,同一只脚在沉时或轻时,还有阴阳之分。 “脚尖--脚跟--脚心”是太极拳起势的关键。手臂前起时,手随势而起,人的重心前移至脚尖,有下沉拔开的意念。由脚 跟向脚尖,涌泉像泉水由地面向上涌起,丹田有如平静的水,无动相,相不外露,但看不见的气像海中的涌,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涌动,是气如海水中的能量不断蠕动,这一刹那便必须蓄劲,蓄劲是内蓄,是气蓄, 顺着自己的气,带动横隔膜的下降,使身体内的元气、真气引下丹田。把气往下至尾闾, 倒运渡命门,到夹脊,变成牵动往来气贴背, 由下向上引,融合自己的神、意、气、劲、势,此时发劲象似推波助澜把对方发出去了,即为采浪花。后移时,手随势而沉,人的重心后移至脚跟,有自海底上拔的意念,回复到涌泉后,依尾闾的摆正,意气入地,上下贯通,中空无挂碍。 -

 中间胸腹至天突穴至关元。要平心静气,不要使横气填塞在胸中。胸膈横气要卸到脚低涌泉,要“吸气由丹田,呼气归涌泉”即使不能卸到涌泉,也应当卸至丹田。将胸松开,胸一松,就能感觉到全体舒畅。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太极拳的一个特点,以心行气是心为发令者,气是奉命而行的“传旗”;先意动而后形动,主要是将内在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要把意念注于动作之中,而不要存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即是“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显于外部动作的神态是内气活动显露于外的表现。一定要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意识才能引导气血下降,达到上虚下实。上虚是指上体(脐以上)虚灵;下实是指下体(脐以下)充实。并要注意气沉丹田,再进一步从丹田沉到涌泉。气沉丹田是在松静的基础上,通过沉肩、含胸、敛腹、松腰、收胯等动作在意识的引导下,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引导气息下降为实现的。 -

 气沉,松腰,腹净,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节节舒展。动静虚实,开合刚柔,缓之急之。这种混合之劲就是鼓荡之劲。即从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由心气贯串,阴阳变化而来。犹如飓风骇浪,似行云流水,载沉载浮,大气鼓荡。风云莫测。太极推手中最后功夫为“烂采花”又名“踩浪花”,就是以鼓荡之劲鼓动对方,使对方如海船遇风,出入波涛之中,倾斜颠簸,立身不稳,感觉眩晕无主。太极起势是太极拳鼓荡劲的`入门练法。在起势中练出单向鼓荡劲就可说太极起势已登堂入室了。 -

 学太极拳有一句话叫:“起势难。”说难不是说动作的姿势难,而是说起势没有动力源,因为太极拳的动,不能是自己的动,也就是说不能是配合的动。因为在起式之前没有动力源,此时胳膊是抬不起来的,抬起来了就是人为的动、是自己动、是配合的动、是肢体运动。正确的起式应该是内动带外动、是意动带气动、气动带形动、一动无有不动的动、即便是这样还要有个量,也就是说,该动多少就动多少,少动一点是不到头,多动一点就是过,就是妄动。在做手上伸时,让人轻按、轻抚手臂面上任意一点,相互感觉一下是否“顶住了劲”。感觉像推门而不欲其响,轻了门推不开,重了门轴就要响。两脚要像踩在棉絮之上,不能全脚踩实。太极拳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欲在手上有内劲要从腿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即所谓求“整劲”。如具有整劲,在起势中就能体会到。可以请一人用双手按住自己两碗、二小臂或二大臂,起势能轻松将其发出即可。

太极拳起势之前有六件事儿

  一、正身。

 正身先自下而上。脚放松收至踝,踝放松收到膝,膝放松收到胯,胯左右分而前包、正尾闾,尾椎放松下垂,沿脊椎督脉一路向上:收腹、命门后突,涵胸拔背,沉肩坠肘,顺项,顶头悬。然后,沿任脉一路下行,检查一下各部分是否到位了。反复三次。

二、收心。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恬”字调心。舌抵上腭,吸气,呼气,随着呼气,把“气”下送到小腹丹田。老百姓的话儿说得更明白:把心放到肚子里。

 淡:“淡”字从水,应着肾。溜臀坐胯,“软枪”一顶,复“收”至命门。

 虚:“气”沿脊而上,至百会,精神放松。

 无:“气”自百会沿任脉而下,放到肚子里,肢体放松。

 真气从之:体会肚脐的“呼吸”。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体会肚脐的“呼吸”。

 反复三次。

 三、写意。

 人立如松。

 两腿如立太虚:意在命门;

 脑际若无所思:意在百会;

 胸中空空如也:意在膻中,复下行至肚脐。

 反复三次。

四、凝神。

 视线平视前方远处(或可参考李仲轩的说法,微上瞟),凝神片刻。

五、调气。

 意想百会穴吸天地之气,徐徐送至丹田。意想以有意无意为度。反复三次。

六、守丹。

 意守丹田片刻,以勿忘勿助为佳。

 这六件事儿其实就是一个事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复放松入静、体认任督二脉“小周天。

;

 众所周知,太极拳中,步法很重要,下面是我关于太极步法的介绍,欢迎阅读!

 太极拳走架的主要步法有上步、退步、进步、撤步、跟步、擦步、盖步、垫步、插步、横进步、碾步、跳步等等。

 (1)上步:后脚向前上一步或前脚向前上半步。

 (2)退步:前脚向后退一步。

 (3)进步:双脚相继向前各上一步。

 (4)撤步:前脚向后退半步。

 (5)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超过前脚。

 (6)擦步:一脚以脚跟内侧贴地面滑擦,向前或向侧出步。见于陈式太极拳。

 (7)盖步:一脚提起经支承体重的脚掌前向下横落。

 (8)垫步:一脚经另一脚内踝向前外摆,斜横脚掌上步(脚跟先着地,脚掌撇向斜横)。

 (9)插步:一脚经支承体重的另一脚内踝向后侧斜插,脚尖先着地。

 (10)横进步:双脚向左或右侧依次移进,双脚掌保 持平行。

 (11)碾步:以脚跟为轴或以脚前掌为轴着地,使脚掌向内或向外磨碾,主要用于转体动作。

 (12)跳步:轻松的跳跃动作。—脚掌落地,另_脚掌瞬间即离地向外移步。跳跃的幅度不大,但表现轻松、灵敏

 杨氏太极拳步法口诀

 ①欲转先沉。班侯太极拳老架特点“松圆匀顺整”,较之其他支系更突出“顺”字,处处虚腿转,更符合人体运行,练之不会有腿疼、膝盖疼等弊病。碾脚转身需松沉下气不可向上耸起,坐实松透,立身中正,得中定的劲势统领全局,以身带手,以腰为主宰的整体运动形态。

 太极拳主张虚则灵、灵则变,太极阴阳学说有“阴中寓阳,阳中寓阴”之说,在太极拳中则表现为“实中寓虚,虚中寓实”。实中无虚谓之僵,虚中无实谓之浮,处处有虚实,太极拳中把分清虚实看做第一要义,足见其重要性。

 ②进退步收于中而发于中,脚收至支撑腿内侧,再由此迈出,水平面是圆弧垂直面也是圆弧,如此脚的运行轨迹则成球面。进退有序,脚踏中门而入既沉稳又有力,便于破坏敌方的重心。被誉为“脚踏中门夺他位,就是神仙也难当”。

 ③点起点落,迈步如猫行。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地面不允许有丝毫的拖拉痕迹,神似猫行轻柔矫健悄无声息。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形意拳上步如犁地,八卦拳行步如趟泥,这是三大内功拳的步法特点,虽然提法不同形各有异,其本质却是一样的,都要求含意而行,不允许空起空落。

 我们认真地观察不难发现,猫的步履中含有“粘”劲,运动起来很有章法,足起离地轻柔矫捷,足落着地沉实稳健,绝无“刨地”或“跳坑”之嫌,无论快慢始终保持点起点落的特点,把猫步起落运行的特点人格化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起如藕断丝连意绵绵,落如亲吻婴孩情切切。太极拳汲取了猫步的内涵象形取义而为之。

 在练杨氏太极拳中如何实现迈步如猫行呢?我们要保持立身中正的姿势,通体放松,具备足够的腿部力量,这是实现步法轻起轻落的前提条件。迈步强调以腰胯带动腿的运行,两腿的虚实务必要分清,虚中轻含意念随心所欲,实中暗蓄松柔收放自如,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上步时充分注意:

 ①松腰开胯圆裆,臀下落拉长腰椎促使脊柱上拔实现虚灵顶劲,支撑腿的膝盖要适当的外展务必与脚尖保持同向;

 ②前脚向外碾转时胯一定要充分外展,相当于打开前进的门户,身体重心逐步过渡到承重腿;

 ③收后腿的力源于腰胯的提携,脚收回迈出的运行轨迹很清晰地成球面状;

 ④以前脚尖为引导探索着迈出,大有“如履薄冰”之感,脚跟轻轻踏出点住地,脚尖自然上翘,势子不停后腿向前蹬力,前脚由脚跟、脚掌、脚趾依次着地踩实形成弓步,务必引导节节贯穿的运劲方式,前小腿尽量垂直地面不宜前倾,膝盖微微向后用力不宜向前拱力,这是养护膝盖和技击的需要。在迈步过程中身体要尽可能地保持同一高度,全部动作都要在连绵不断中匀速运行,充分体现出轻灵的境界。

 练杨氏太极拳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上步脚蹬”和“落地砸坑”。这是病态腿法。之所以说是病态,原因在于落地的一瞬间是失控状态,违背了立身中正支撑八面的原则。

 杨氏太极拳口诀

 1预备势

 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2起势

 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3揽雀尾-左掤势

 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4揽雀尾-右掤势

 架御敌手须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5揽雀尾-捋势

 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6揽雀尾-挤势

 捋式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7揽雀尾-按势

 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8揽雀尾-总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式劲点在两臂,捋式劲点在掌中。

 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9单鞭

 追魂钢鞭当甩胸,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10提手上势

 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11白鹤亮翅

 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挒掤敌力分。

 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12搂膝拗步

 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须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13手挥琵琶

 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采破擒拿。

 14搬拦捶

 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15如封似闭

 扬掌格肘十字封,花开合手闭含攻。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16十字手

 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17抱虎归山

 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18肘底看捶

 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迭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19左右倒撵猴

 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20斜飞势

 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

 左采右挒抖然出,侧身腾出亦飞扬。

 21海底针

 倘逢敌手钳右腕,引敌进身坠千斤。

 右拿左压采挽劲,仆前跌后俯仰功。

 22扇通背

 右臂滚提托架功,背连双臂劲贯通。

 噫嘘一口丹田气,劲点原在腰际冲。

 23撇身捶

 横截敌臂闪正中,左掌防头伸可攻。

 翻拳压带莫丢劲,掌推敌肘展无空。

 24云手

 掤捋采挒挤按推,全凭腰脊圆转随。

 云到敌人双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25高探马

 左带右探济阴阳,扑面锁喉此势良。

 转手高攀马头拧,舒肩拔臂收腹腔。

 26左右分脚

 上步半捋化敌空,采腕掀肘护我胸。

 重心放低宜沉气,分脚踢出势须平。

 27转身左蹬脚

 忽觉背后敌来攻,转身消打眼要明。

 先合后开意中定,手拦脚蹬着腰功。

 28进步栽捶

 栽捶原为打下盘,左手大搂要当先。

 进步拳追敌难躲,总击敌腹腰腿间。

 29右蹬脚

 右拳被擒急绕缠,化开敌手握敌腕。

 掠上取下双分手,出脚踹肋成自然。

 30打虎势

 猛虎扑来势虽凶,采挒巨臂敌势空。

 急转腰胯翻拳打,左右披身伏虎精。

 31双峰贯耳

 遇敌推按休着慌,手叠敌臂压彼掌。

 向外掤架上右步,力贯双拳取太阳。

 32左蹬脚

 敌逼左侧近身前,我忽退步右转圈。

 分手格握身蓄势,左蹬右踹步连环。

 33野马分鬃

 斜单鞭后此势连,先采后挒左右环。

 弓步助势攻腋下,肩靠肘打逼近旋。

 34玉女穿梭

 转身顺掤拗手击,双臂斜穿肘后齐。

 旋肘摇化走内劲,贴身滚挤莫相离。

 35下势

 下势避敌转腰胯,手似采蝶下寻花。

 逆收顺采皆由我,退进自如用不差。

 36金鸡独立

 顺势跟进蛰龙现,擎掌托肘敌臂弯。

 下跺脚背勿轻用,提膝休撞下丹田。

 37 白蛇吐信

 转身白蛇吐信烈,一撇二扑三穿击。

 叉喉取瞳任尔为,吞吐插穿敌胆裂。

 38高探马带穿掌

 右手探马以高强,谁料左手以穿掌。

 胸前护肘靠右手,左脚跟进又难防。

 39上步七星

 上步七星变无穷,看似防守实寓攻。

 远打近靠中出肘,前踢旁踹膝上冲。

 40退步跨虎

 上压下踢来势欢,退步闪战莫迟缓。

 圆转两臂任开合,粘连黏随稳如盘。

 41转身摆莲

 前封后打近腿功,势如旋风平地生。

 采捋敌臂粘缠劲,连环横扫锉敌锋。

 42弯弓射虎

 敌进双拳打我胸,右提左拂似挽弓。

 紧贴敌臂回劲放,当头炮加左拳冲。

 43收势

 太极无始亦无终,阴阳相济奇妙生。

 走即粘来粘即走,攻变守来守变攻。

 知己知彼无不胜,熟着熟劲见神明。

 任他鼎力来势猛,引进入空智胜勇。

 24式简化太极拳基本步法介绍

 1、弓蹬步是前腿弯曲后腿蹬,又名弓箭步

 是指前腿弯曲如弓,后腿蹬直如箭。太极拳的弓箭步与少林拳的弓箭步不同。第一两足距离较近约等于两三足距离。第二是前腿的前弓是由后腿后蹬所致,形成形与劲板反之像,符合力学原理。此种步法在太极拳中用法最多。

 2、骑马步

 其姿式如骑马之式,两足平衡距离稍比肩宽,也可三脚宽,身体下坐半蹲式,两膝不超过足尖,臀要高于膝,松腰松跨,上体要直,此式在太极拳中用处不多,仅在起势、收势、金刚捣碓等动作应用。

 3、丁字步

 丁字步是两脚成丁字形站立。一足实着地另一足尖实落地,如“六封四闭”、“高探马”、“上步七星”等动作均用此步。

 4、并行步

 两脚分开、并行,如“云手”动作即用此步法。

 5、平仆步

 即一腿下蹲,一腿伸开仆地,如:“切地龙”、“跌岔”即用此步法。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4大动作要领

 (一)、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

 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

 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二)、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保持身体正常姿势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状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展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的状态。

 (三)、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这些都是形容练太极拳时“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的意思。

 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也知道要以腰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来进行活动,但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可先练习单式动作,同时练习步法,然后再进行套路练习。

 (四)、分清虚实,稳定重心

 在掌握太极拳身体姿势的动作要领后,要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因为在太极拳的套路中,动作之间的连接,以及位置方向的改变,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转移。

 同时,还要讲究身法和手法的运用。不论由虚到实,还是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衔接,做到势断意不断,一气呵成。所谓“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对太极拳脚步轻盈和动作均匀的描述。

 练二十四式太极拳有哪些养生保健功能

 一、二十四式太极拳是比较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术,而且练习的过程中要讲究动静结合,动中求静。

 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二、二十四式太极拳是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强调全身心的放松。“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从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

 经络不通就会出现身体的病变,行动不利索、血液不畅通,有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不利我们的身体健康。

 三、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和虚实转换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

 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身体做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疏通经络,疏散内气,加强并维持各经络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使全身处于平衡状态。

头部:  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的要求是自然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位置和方向的变换,与躯干的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要自然,下颏向里收回,用鼻呼吸。口自然合闭。  眼神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否则会影响锻炼效果。  ·躯干部:  胸背:太极拳要领中指出要“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地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可使其紧张,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拔”的形式,从而也可免除胸肋间的紧张,呼吸调节也自然了。 ·腰脊:  练习太极拳,要求身体端正安舒。要做到这点,腰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流传的说法中有“腰脊为第一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腰为车轴”等等,都说明腰是身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和稳定重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练习时,无论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以助气下沉。腰部下垂时,注意要端正安舒,腰腹部不可前挺或后屈,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腰部向下松垂,还可以增加两腿力量,稳固底盘,使得动作圆活、完整。  ·臀部: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敛臀”,保持自然状态,避免臀凸出或左右扭动。要松腰、正脊以维持躯干的正直。  ·腿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对于步法的进退变换和周身的稳定程度,两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腿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当。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移动、脚放的位置、腿弯曲的程度、重心的移动和两腿的虚实变化以及整个套路动作的前后衔接。  腿部活动时,总的要求是松胯、屈膝、两脚轻起轻落,使下肢动作轻、稳、进退灵便。迈步时,一腿支撑体重,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迈出。脚的起落,要轻巧灵活。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脚掌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横步时,侧出腿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随依次落地。跟步、垫步都是先落脚尖或脚掌。  步型和步法都要求腿部动作虚实分明,除“起势”“收势”外,避免体重同时落在两脚上(双重)。右腿支撑大部体重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左腿支撑大部体重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虚脚起着一个支点作用(如虚步的前脚和弓步的后脚)。蹬脚、分脚的动作,宜慢不宜快(个别动作除外),应保持身体平衡稳定。  ·臂部:  其总的要求是沉肩垂肘,使肩、肘两个相关联的关节放松。运动时,注意肩关节松沉,并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手臂有回旋的余地。  太极拳的手臂一伸一屈都不可平出平入,直来直往,应把腕部和前臂的旋转动作确切地表现出来。对手的动作要求是:凡是收掌动作,手掌应微微含蓄,但不可软化、飘浮。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展。拳要松握,不要太用力。  手和肩的动作是完整一致的。如果手过度向前引伸,就容易把臂伸直,达不到“沉肩垂肘”的要求;而过分地沉肩垂肘,忽略了手的向前引伸,又容易使臂部过于弯屈。  总之,动作时,臂部始终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推掌、收掌动作都不要突然断劲,这样才能做到既有节分又能连绵不断,轻而不浮,沉面不僵,灵活自然。

陈式40太极拳分解教学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接下来我为你带来陈式40太极拳分解教学,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陈式40太极拳分解教学

 陈式太极拳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太极拳种类之一,可以分为陈式老架、陈式新架两大类,下面的陈式太极拳6组56式就是其中的概况。虽然陈式太极拳有56式,但是其中的动作的动作是相辅相成、一气呵成的。

  陈式太极拳第一组:

 1起势(分脚开立)(假设起势方向向南) 2右金刚捣碓(1转腰摆手 2转身右平捋 3擦步推掌 4躬腿前棚 5虚步撩掌 6震脚砸拳)

 3揽扎衣(1转腰托拳 2转腰分掌 3提脚擦步合臂 4马步立掌) 4右六封四闭(1转腕旋掌 2下捋前挤 3左刁右托 4虚步按掌) 5左单鞭(1左推右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 6搬拦捶(1转腰摆拳 2马步横打 3转腰翻拳 4马步横击) 7护心捶(1转腰塞拳 2跳转龙摆 3马步棚打) 8白鹤亮翅(1擦步插掌 2虚步分掌)

 9斜行拗步(1转腰绕臂 2踏脚擦步 3收掌扭腰提勾 4马步展臂) 10提收(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

 11前趟(1落脚擦步下捋 2转体搭手 3转腰翻掌 4提腿擦步 5马步分掌)

  陈式太极拳第二组:

 12左掩手肱拳(1提膝刁收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 4弓步冲拳) 13 披身捶(1右转腰掩肘 2左转腰掩肘) 14 背折靠(1折叠缠绕 2拧腰折靠)

 15青龙出水(1转体绕臂 2转腰缠臂 3马步撩弹 4马步迸掌) 16斩手(1提脚翻掌 2震脚切掌)

 17翻花舞袖(1旋臂伸掌 2挑掌抢劈) 18海底翻花(1转腰提臂 2提膝翻抖)

 19右掩手肱拳(1震脚收掌 2擦步合臂 3马步掩手 4弓步出拳) 20左六封四闭(1转腰下捋 2转腰前挤 3转身虚步刁托 4虚步按掌) 21 右单鞭(1右推左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

  陈式太极拳第三组:

 22右云手(1收脚摆掌 2开步推掌 3擦步右云 4开步左云 5转腰摆掌 6缠臂横击)

 23左云手(1震脚摆拳 2开步推掌 3擦步左云 4开步右云)

 24高探马(1转身分手合掌 2马步分掌 3扣脚转身旋掌 4虚步推掌)

 25右连珠炮(1转腰捋棚 2侧步刁托 3跟步推掌 4侧步刁托 5跟步推掌) 26左连珠炮(1退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侧步刁托 5跟步前推) 27闪通臂(1转腰带掌 2弓步穿掌 3拧腰旋掌 4扫腿推掌)

  陈式太极拳第四组:

 28指裆捶(1转身缠摆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收拳 3弓步发拳) 29白猿献果(1转身左缠 2转腰右缠 3提膝上冲拳) 30双推掌(1落脚收掌 2虚步双推档)

 31中盘(1换掌前推 2换掌前推 3换掌前推 4穿掌绕臂分手 5踏脚合臂擦脚 6马步拢手上提)

 32前招(1转腰悬腕 2虚步摆掌) 33后招(1转腰活步 2虚步摆掌)

 34右野马分鬃(1转体绕臂 2提脚绕臂 3马步穿靠) 35左野马分鬃(1转腰提脚绕臂 2马步穿靠) 36摆莲跌叉(1转身旋掌 2折叠下按掌 3收脚摆掌 4摆莲拍脚 5震脚握拳 6跌叉步穿拳)

  第五组:

 37左右金鸡独立(1弓步举拳 2独立上穿掌 3踏步按掌 4擦脚摆掌 5收脚收掌 6独立穿掌)

 38倒卷肱(1退步右推掌 2退步左推掌 3退步右推掌) 39退步压肘(1转腰左摆掌 2转腰右摆掌 3退步压肘) 40擦脚(1转身右捋 2盖步叠臂 3分脚拍脚) 41蹬一根(1转身叠拳 2换手叠拳 3撩拳侧踹) 42海底翻花(1收脚合拳 2提膝翻抖)

 43击地捶(1落脚摆拳、跳步绕拳 2擦步绕拳 3弓步栽拳)

 44翻身二起脚(1转身提拳 2转身虚步举拳 3上步摆拳 4腾空拍脚) 45双震脚(1分掌后跳 2虚步按掌 3双震脚按掌)

  第六组:

 46蹬脚(1收脚收掌 2蹬脚架推)

 47玉女穿梭(1落脚穿掌 2跳擦步架推) 48顺莺肘(1转身合臂擦脚 2马步顶肘)

 49裹鞭炮(1翻身跳转绕臂、交合 2马步分砸拳) 50雀地龙(1转腰合臂 2仆步穿掌)

 51上步七星(1弓腿举拳 2虚步架拳 3翻腕撑掌 4翻腕架拳) 52退步跨虎(1退步转身分掌 2丁步合掌)

 53转身摆莲(1转身旋掌 2提膝分手 3落脚摆掌 4摆莲拍脚) 54当头炮(1落脚后推掌 2坐腿收拳 3马步棚打)

 55左金刚捣碓(1旋掌左捋 2弓步前棚 3虚步撩掌 4震脚砸拳) 56收势

篇二:陈式40太极拳分解教学

  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势运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

  2、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中医学中的导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导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即把意与形相结合,使心脏生理正常,从而引导血气于身畅通。中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心为神之居,主掌血脉运行,对人体各个脏腑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人身上最重要的脏器,位于五官之首。

 五脏主藏精气论中以心藏脉,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人体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才可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因此,陈王庭在创造太极拳时,把始祖陈卜所传授下来的一百单八势长拳等状术与中医的导引相结合,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形体的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演练太极拳可使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一切功能正常发挥,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否则,会使演练者气血不足,引起推动血液运行循环的力量减弱,脉道堵塞,产生病变,不利于演练者的身体健康。

 吐纳,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所发明的一种养生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为呼和浩特气;纳,即收入,意为吸气,由鼻孔而入。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通过口吐浊气,鼻及清气,吐故纳新,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肺脏主掌呼吸之气,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体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气(即氧气),产生出大量的浊气(即二氧化碳)。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纳功能。

 太极拳把拳术着势的形体运动与吐故纳新相结合,首先保证形体运动不能妨碍人体的肺脏呼和浩特吸运动,以保障肺脏机能正常发挥,新陈代谢自然进行。其次,通过拳术着势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内部宗气的形成。所谓宗气,与叫大气,是相对于先天元气而论的后天之气,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气的功能就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脉管内的运动。宗气主要是由肺脏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相结合而成,集聚于胸中,称作上气海,是全身之气运动流行的本始。第三,通过拳术着势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宗气的分布,在心脏、肺脏的协同下,将上气海中之宗气通过血脉分别送入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达到全身表里上下,肌肤内脏,发挥其滋润营养之作用。

 太极拳把拳术的形体运动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使形体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技击功能的发挥。

  3、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

 中国古代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国古代知学理论袋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势运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

  2、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中医学中的导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导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即把意与形相结合,使心脏生理正常,从而引导血气于身畅通。中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心为神之居,主掌血脉运行,对人体各个脏腑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人身上最重要的脏器,位于五官之首。

 五脏主藏精气论中以心藏脉,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人体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才可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因此,陈王庭在创造太极拳时,把始祖陈卜所传授下来的一百单八势长拳等状术与中医的导引相结合,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形体的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演练太极拳可使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一切功能正常发挥,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否则,会使演练者气血不足,引起推动血液运行循环的力量减弱,脉道堵塞,产生病变,不利于演练者的身体健康。

 吐纳,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所发明的一种养生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为呼和浩特气;纳,即收入,意为吸气,由鼻孔而入。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通过口吐浊气,鼻及清气,吐故纳新,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肺脏主掌呼吸之气,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体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气(即氧气),产生出大量的浊气(即二氧化碳)。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纳功能。

 太极拳把拳术着势的形体运动与吐故纳新相结合,首先保证形体运动不能妨碍人体的肺脏呼和浩特吸运动,以保障肺脏机能正常发挥,新陈代谢自然进行。其次,通过拳术着势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内部宗气的形成。所谓宗气,与叫大气,是相对于先天元气而论的后天之气,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气的功能就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脉管内的运动。宗气主要是由肺脏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相结合而成,集聚于胸中,称作上气海,是全身之气运动流行的本始。第三,通过拳术着势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宗气的分布,在心脏、肺脏的协同下,将上气海中之宗气通过血脉分别送入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达到全身表里上下,肌肤内脏,发挥其滋润营养之作用。

 太极拳把拳术的形体运动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使形体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技击功能的发挥。

  3、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

 中国古代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国古代知学理论袋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肺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其中,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纵行干z线;络,有网络之意,是人体脉络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几个部分,起着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大作用,但是决不可不通。

 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一,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相结合

 人体是一个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降窍、皮肉筋内等组成的整体。它维护机体的协调统一,主要就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十二正经及十二经别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循行于脏腑和官窍之间;奇经八脉联系与调节正经;十三经筋与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陈五庭将人体经络学说中的联络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就形成了太极拳技击理论之一的“一静无有不静,一动百骸皆随。

  其二,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运输作用相结合

 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濡润滋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畅通无阻,通达于周身,营养脏腑组织,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必须得依靠经络系统的传注。陈王庭将经络系统的运输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通过经脉运行血气而营养阴阳,以养丹田刚中柔表之气,溢发于体外,助于技击施展;濡筋骨,使自己体格健壮,表里筋骨坚实,内气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来之击;利关节,使演练者身体各部位活动轻灵,以己不动化彼之动,后趁势出击,克敌制胜。

  其三,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相结合

 所谓感应传导,就是经络系统对于外界的刺激的感觉,有传递通导作用,即为人体的触觉系统。陈王庭将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应用于太极状术之中,保证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顺利完成。正如《拳论》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其四,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相结合。人体的经络系统不仅具有联络作用、运输作用和感应传导作用,同时,它还能够保持人体各部机能活动的平衡与协调。陈王庭将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领先经络的平衡与协调作用对身体的和部位进行灵活调节,变幻虚实,以虚诱敌,引实落空,避其实而击其虚,从而克敌制胜。

 拳术与经络学说的结合,使太极拳术独创了顺应经络变化的缠绕螺旋运动方式而滋生的缠丝劲,旋转发力,增大出拳发劲的威力,令人难提难防。

  4、综合百家拳术之长,独树一帜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有一名扬海外的武将,姓戚名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系山东省蓬莱人。戚继光编制新军,并传以集百家拳术之长编制而成的三十二势,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似有神意。

 陈王庭创造太极拳时,从菽继光所编的《三十二势拳经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纳了二十九势,即懒扎衣、金鸡独立、采马拳、七星拳、雀地龙、悬脚虚、伏虎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裆势、跨虎势、当头炮等。

 由于陈式太极拳既广纳诸家拳术之长,又有自己独特的神奇之处,所以每战必胜,拳理上包容万家,独树一帜,不断发扬光大。

;

太极十三势,又名长拳十三势,为太极拳中基本的八个方位打法和五种步法。涵盖太极拳的「拳法」、「手、眼、身、步」及「心」法的要领。

太极十三势: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四正:掤、履、挤、按。

四隅:采、挒、肘、靠。

五行:进、退、顾、盼、定。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者。掤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木金土。

[编辑] 《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梢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示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编辑]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或无微不利)[1]。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者。掤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木金土。

[编辑] 《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梢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示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编辑]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或无微不利)[1]。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杨式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法

 太极拳源于武术,就象一棵大树扎根于中华武术的沃土之上,而传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武术的根,太极拳理论是大树成长的营养,基本练习技法就是养育大树的土壤。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杨式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功架

 练习太极拳时架势有高有低,练拳时应该选取什么功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初学太极拳往往认为低架子就是功夫好,高架子就是没什么功夫,是在站着打拳。其实功夫的高低和练拳时功架的高低是不能简单以正比或反比而论。老辈人的说法,练拳的功架分低、中、高架,各有所长,各有所取。每一个练拳阶段的目标不同,所取功架的高低也就不同。尤其是练习传统太极拳,对此要有明明白白的认识,以便明明白白的练拳。

 1、低功架练形

 低功架练拳,练习强度大,体能消耗大,是对下盘功夫的强化训练。如髋关节活动范围加大;下肢的支撑力加强;有利于锻炼腰胯的柔韧性。练拳时架式较低,有利于重心下移和稳固下盘。在低功架练习下盘的同时还要注意拳式套路的规格标准、行拳的方向变化,在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学规矩练功夫的阶段。取低功架练习太极拳,练的是抻筋拔骨、大开大合,练的是肌肉、骨骼和外形上的东西。

 低功架由于步子偏大、架式偏低,此时的行拳走架,多以本力支撑自己的身体。前后步距和左右步宽拉开后,尾闾与脚跟前后不能中正,两胯根合不住,不易发出浑身的整劲。由于用本力控制自己身体的移动,虚实的变化难以圆活处理,常带重心移动不流畅,很难达到行拳时的绵绵不断。低功架练拳腿部负担太重,尤其是对膝关节容易造成伤害,还会由于胯关节和膝关节不易松开而内气不易下沉。

 低功架练太极拳,在做马步和弓步时,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较小,此时要注意这个夹角最好不小于90度,以免形成M裆。弓步时还要注意前膝不可弓过脚尖,后脚外缘不可向上掀起;后坐时,臀部不可向外凸出,上身不可前倾。

 有人认为练低功架“人体重心降低了,稳定性就强。”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在增强稳定性的同时必然丢失了灵活性。由于低功架练拳“出功夫”,不少行内人士仍然采用低功架练习太极拳。

 2、中功架练气

 中功架练拳是练习太极拳中普遍采用的练法。中架行拳架势高低适中,对练习松身沉气及轻灵的虚实转换大有益处,可以在练习松沉中自然而然的养成腹式逆呼吸的习惯,达到气沉丹田的目的。中功架练拳的注意力在于周身一家,求内、外三合,心意的开合带动肢体的运动。虚实的变化已不再是本力下的支配,而是由松沉而轻灵中产生的虚实变化。此时行拳处处体会松活,松腰胯、松膝踝、松脚松手、松肩肘、松头颈、松胸背。前进后退中的虚实变化要在力松沉下去又重返上来的过程中交替完成,重心的移动要力求轻灵自然,此实一分彼虚一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绵绵不断油然而生。

 中功架练拳还要注意圆活饱满,肢体舒展,意气放得远。手眼身法步处处合度。

 气沉丹田是中功架练拳必须达到的目标,但这只是第一步,还要逐步完成劲力松落脚底,植根入地,浑身弹性,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融会贯通。这是守规矩、合规矩阶段。

 3、高功架练虚无

 取高架练习练的是轻灵圆活,老话讲叫安轮,身上各个大小关节都似有万向节类的轴承,运转起来圆活自如,身上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能受自己支配,此时练的是内里的东西,练的是中定的功夫。中定是太极十三势的魂,杨家早就对此高度重视,杨澄甫给大儿子取名叫“守中”,其中不无道理。

 拳练到此时,看着不起眼,摸哪哪没有,又浑身都是手,打人没商量。高功架练拳速度往往很快,如王秀田先生演练的杨式太极小式,三百多个式子只用时十分钟。在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采用高功架练拳,令人感到深不可测。

 二、步距

 步距包括步长和步宽。步长指两脚跟之间的纵向距离,步宽指前脚内侧与后脚跟内侧之间的横向距离。

 1、弓步时的步距

 弓步时的步距以能轻松上步落脚而不牵扯重心为准。步宽有两种情况,一是揽雀尾式,步宽以一拳宽度为宜,因为需要后坐重心,如两脚之间距离过宽,后坐时会出现斜身,凸臀的弊病。一是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式,步宽宜在横向一脚宽度上为好,杨振基先生称此为一个自然裆的距离,便于稳定重心和运行自如。弓步姿态上注意前脚尖放正,小腿至与地面垂直或膝盖不越脚尖为好,后膝外开,裆部圆撑。

 2、虚步时的步距

 虚步时,重心在后脚,前脚或以脚掌点地,或以脚跟着地。此时步距以重心在后脚,前脚轻落地面不牵带重心为好。步宽约一拳。姿态上保持坐胯,胯根后掖,前腿膝盖上提,开胯圆裆,双膝在各自脚尖方向上。

 3、马步时的步距

 马步时,重心在两脚之间,步宽大约在两脚内侧有三个脚的长度,原则上仍然要以出步落脚而不牵扯重心为准。

 还有一个总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后坐时前脚翘还是不翘这翘与不翘是与重心前后移动的距离相关,重心向后移动少,前脚就可以不翘,重心向后移动的多,前脚掌势必向上扬起,甚至前腿后移成活步。前脚翘与不翘应以后坐时脚踝的放松舒适度为准。

 三、猫步

 都知太极拳走的是猫步,讲究“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尤其是练习连续上步的式子(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怎样才能走出猫行步怎样在连续上步时体现出轻灵的步态,步换身随的腾挪气势,这是我们太极拳人苦苦追求的。

 练习猫步首先要解决的是出步的基本方法,出脚时,脚踝要放松,先以大拇趾引领,与地面平行向前探出,随即脚跟(脚后掌)着地,前脚掌略向上扬(不要过高),此时胯根松开,劲力引向支撑腿脚下,前脚脚踝完全放松,将前脚掌落平后,屈前腿蹬后腿,重心前移成弓步。要点是,向前迈步时,体重要坐在支撑腿上,劲力从支撑腿向下松沉,迈出的脚自然被送出。换言之,坐时臀部收敛,命门外凸形成腰弓,以腰弓的弹性将脚送出。弓步完成时,弓腿以小腿与地面垂直为宜,膝盖前弓万万不可超过脚尖,感觉全脚掌与地面贴平,俗称涌泉穴与大地接吻,脚上各个关节都要放松。“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仆,即失中正之势。”澄甫先师之言不可不察。最要紧处,一定要等前脚落平后再继续转腰向前弓腿成弓步,此时前弓之劲力是后腿松沉劲向前蹬出的一个沉中带转的不可抗的力,切不可不等前脚落平便一边落前脚掌一边向前弓腿移重心,此时产生的力量是一个由上向前下方落下的力且既不稳又无力。

 其次,要注意前脚摆脚后重心前移准备上步时,后脚跟要随着重心的前移缓缓提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轻便地将后腿收回。

 脚的`外摆角度要略大于45度,以脚内侧对45度为宜。此时支撑腿的膝盖有一个向外侧的撑力,可以很稳定的支撑住身体的左、右转体,并消除迈步时带来的膝部的里外摇摆。

 身体向摆脚侧的转体一定要适度,以能将后腿轻松收回为准。而向另一侧的转体则是要等收回的腿将要迈出的瞬间才开始。

 注意:所谓脚下走弧线,是在上步的过程中,由于转体(俗称转腰)和腿的收回与迈出两个动作自然复合生成的,不可一味的不转腰只用脚蹚走弧线。还要注意以腰脊的开合带动四肢的收放。

 四、碾步

 什么是碾步杨式太极拳的碾步是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碾转(或以脚掌为轴碾转脚跟),如同碾砣在碾盘上转动一样,杨式太极拳的碾步由此而得名。

 碾步大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连续的上步,步与步之间的衔接需要碾步(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碾步之先,前弓腿的重心一定要移动到脚跟上,此时前脚掌虚贴地面,然后再转体,通过抽胯根以及腰脊的催动,由膝带动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外辗转。碾步过程中切忌脚掌高高翘起,离开地面挪动。

 注意:在碾步过程中,不可将体重全部沉落在前弓腿上。此时身体要放松,内劲要向上虚灵,如果此时体重全部落在弓腿上,在碾步时又不知虚灵,久而久之膝关节必会受损。

 一是拳势转换方向时需要碾步(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此时转体大都在180度以上,可实腿碾转,也可虚腿碾转。即使是实腿碾转,也切不可将体重压在实腿的膝关节上,而是以实腿的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内碾转。转体在180度以上的拳式,除了注意掌握碾转的方法,还要注意圆裆开胯,即在转体之前,两腿膝、胯放松,先将后腿膝盖外开,在转体的过程中,以腰的转动带动前腿的前脚以脚跟为轴向内碾转,如此可避免形成尖裆和撅臀。

 一是在大角度转体之后,形成弓步之势时,前腿前弓,后脚要向内扣脚碾转(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拳式)。此处与24拳的脚部处理方式是不同的,24式采用的是蹬脚跟。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处理方法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劲力上的不同。弓步时蹬脚跟,脚跟向后移动的同时劲力是向后下方泄去,与弓势相悖;而前弓之时,后脚以脚跟为轴向内扣脚碾转,有一个助弓的向前上方运出之势,同时腰有可靠之后援。这是二者之间根本上的不同。但是在做这个动作之时胯膝要松活,这是要点之要。

 碾步时应注意的要点是:腰、胯、膝、踝一定要放松。腰不转脚万万不可自作主张地先动,腰动脚动,腰停脚停,脚的碾转不要先于腰的转动。在腰的带动下,脚的碾转恰到好处。碾转时,膝盖不要丢掉脚尖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屈臂

 在套路里典型的屈臂动作有搂膝拗步、高探马、倒撵猴,这里主要讲的是后手的屈臂。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屈臂动作不仅仅是外形上手臂的屈折,内里充分体现的是以腰脊的开合带动肢体收放的问题,其中也包含了肩、背部的放松问题。

 以腰脊的开合带动肢体收放,这是太极拳用力方式与常规用力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常规情况下,迈步就直接上脚,拿东西就直接动手。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上步要先由腰脊催动胯、膝、踝至脚,出手同样是由腰脊催动肩、肘、腕至手,且收放相同。既无论是出脚、出手还是收脚、收手,运动的传导过程是一样的。有句话叫“首领、腰催、身随”,手是上肢的首,脚是下肢的首,头是躯干的首,“首”指明并引领要去的方向,在腰脊的催动下由根及梢实现太极拳运动方式下的“节节贯穿”。

 屈臂动作就是要在上述运动方式下完成,此时上肢在放松伸长的同时,拉开了肩关节的缝隙,肩部向下松沉,屈臂时,小臂折回,肘不要上抬,否则前功尽弃。手臂屈好后,腰背上的劲已蓄足,脚下劲力的松沉已完成,由脚下向上返出的蹬力通过腰脊的主宰由背、肩、肘、腕直达掌根。

 前文曾提到“收放”,收放时要注意收与放之间的转换。放时不可放到极限后停顿,有所谓的定式亮相。而是在放到即将到位就已经孕育着收,在收到适当之处就已经暗藏着放,收放中体现出太极生生不息的阴阳变化,走出轻柔缠绵的内劲,太极拳的“相连不断”的浓厚味道也由此而生。

 六、抄抱

 “抄抱”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的显著特征之一。做好抄抱这一动作使之贯穿于整个套路中,不仅可以体现出浓郁的杨式拳味,更可以此体现出杨式太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圆活饱满、舒展大方,处处松掤的特点。

 “抄抱”动作是双臂由开到合的动作过程,有双手一上一下的抄抱,如野马分鬃在上步的同时完成两手的抄抱,俗称抱球;有双手同时由外向下向内的抄抱,如蹬脚、分脚独立前的抄抱;也有单手只抄不抱的动作,如云手时的下抄手的动作,等等。

 练习“抄抱”动作首先要注意打开自己的肩胸,腋下虚空,两臂舒展,肘不出尖。

 练传统套路,有人往往被“含胸拔背”束缚住,肩往前扣,两腋夹紧,手臂伸不出去。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含胸拔背”只是太极拳蓄合状态方面的要求,而太极还应包含开放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时时交互变化,既对太极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阴阳两个方面,必须要有动态的变化,没有动态变化不能称为太极。天地一大太极,人体一小太极,练拳时只要把握住肩胸不挺不扣,保持自然舒松状态,随拳势的开合变化即可。肩胸一打开,腋下自然松开,手臂自然伸长,这是它们之间的连带关系。

 人说两臂如绳一样挂在肩上,到后来两臂与肩侧相连的一端会同时系在背部的脊柱上,只要腰脊一动,即可带动两臂节节贯穿地实现腰脊的开合带动手臂的开合,也就是说,胸与背也当作是臂的一部分参与运动,这样胸背就活了,避免了“大板腰”,含胸拔背自然而出。这是太极拳特有的力的传导方式,务必细细体会。两臂展出如同被云托起一般,抄抱时,向下向内运行的手臂,边外旋边向异侧运转,向上向内运行的手臂,边内旋边向异侧运转,两手掤圆,似抱非抱。

 “掤劲不丢”是练杨式太极拳应该注意的问题,所谓掤劲,不是把劲掤到对方身上,而是松松的,有弹性的掤。就象吹了气的气球四面八方都有一股向外张出的感觉,如用手指触及球壁,表面上向内凹陷,实际上有向外的弹性。掤是松掤,意在试探,随曲就伸,而非用力外撑。有了掤的感觉,抄抱动作成亦。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23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