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中,水傣、花腰傣、旱傣有哪些特点

傣族舞蹈中,水傣、花腰傣、旱傣有哪些特点,第1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傣族已经不分水傣、花腰傣、旱傣了,统称为傣族,其舞蹈特点是婀娜多姿,节奏平缓,但外柔内刚。

一:水傣

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的一支,自称“鲁傣鲁南”,意为“水的儿子”,故人称“水傣”,亦称“白傣”。居住于云南各地河边,如藤条江畔的水傣即很出名。

与“旱傣”相比,水傣以下特点:

服饰:妇女爱穿蓝色或白色窄袖紧身衣和彩色花“筒裙”。

住房:居住于竹楼中,冬暖夏凉。

农业:以水稻种植及捕鱼为主。

生活习惯:以亲水著称。

二:花腰傣

“花腰傣”与其他地区的傣族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没有受到南传上部座佛教文化影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是原生型文化特征最鲜明的体现;

艳丽多姿、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是最神奇、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古老深邃、自然和谐、承传完整的民风民俗,保留了傣族先民最初的文化特质;红河河谷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傣族聚居区内,令人感受到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壮美。

三:旱傣

“旱傣”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旱傣 ",是汉族文人给傣族取的绰号,主要指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傣族。“汉(旱)傣、水傣”这个概念最早可以上溯至清初。德宏/版纳等地居住的民族自称“傣”,但“傣”这个字发明还是建国以后的事情,因此当初音译为“摆夷”(可能是彝族音译)。

为了指代方便,清朝人把地理上接近内地,采取较多汉族生活习惯的摆夷称为“汉摆夷”,结果以讹传讹成了“旱摆夷”;自然的是,与之相对的,人们就把地理离内地较远、保持傣民族特点较多的就称为“水摆夷”;除此之外,当时由于衣着习惯,还把红河中游的傣族称为“花摆夷”。

扩展资料: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类。

1、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3、祭祀性舞蹈有“祭祀鼓舞”、“跳龙舞”、“狮子舞”、“跳柳神”、“贝马舞”等,其中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花腰傣

-傣族舞蹈

傣族舞有六大舞种,你说的是哪个舞种的动作名称啊,我不明白。六大五种:嘎光———集体舞,象脚鼓舞,长甲舞,蜡条舞,嘎巴——鱼舞,孔雀舞。每个舞都有几十个动作名称的,如孔雀舞的常用步伐就有:屈伸后踢,蹲后踢,跳后踢,之字走,丁字走,点吸,吸踮,碎踏,碎飞等常用步伐名称。

傣族民间舞蹈保持着古代乐舞遗风,有即兴表演的自娱性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鼓是最重要的伴奏乐器,根据鼓手敲鼓的轻重、缓急来拍打出不同的节奏,使民间舞蹈的民族色彩更为浓郁。傣族天气潮湿炎热,属于亚热带的气候,人们喜静不喜动。因此舞蹈节拍多为2/4拍,节奏连续不断,动作平缓平稳,节奏多有重复且有规律性,跳跃性的动作非常少甚至没有,有一些佛教文化的因素存在。傣族喜欢水,爱干净,用来表现出水的延展性,膝部平稳均匀的伸缩,小幅度的颤动,表现出平缓的律动,舞者温柔秀美。“一顺边”与“三道弯”的造型对为横线式或向后方。傣族人民十分喜欢孔雀的华丽和柔美,这也表现出了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舞蹈具有优美、朴实、灵活、矫健、感情内在含蓄的特点。傣族舞蹈主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及身体和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灵敏运用,加上提起、收腹、提胸和头部的巧妙配合使其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傣族民间音乐和旋律比较平稳、优美恬静,有较强的律动感。

(三)作品表演欣赏

1《孔雀舞》

《孔雀舞》首演于1957年,依照傣族民间的孔雀舞改编而成,为女子群舞,曾经于1957年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编导是金明,首演团体是中央歌舞团。

在傣族地区,传统的民间孔雀舞是由男子来表演的,他们的身上要挎着孔雀尾羽和翅膀的道具架来进行表演。但在这部作品中,均由女子表演。为了最好的表现出舞蹈的艺术性,关注人物的情感表露,舞蹈把原有的笨重道具去除了,把演员脸上的面具摘下,对傣族民间一些其他的舞蹈中的动作姿态以及中国古典舞的手势和一些动作将它们与原本孔雀舞的旋律动作相融合。与此同时,根据观察孔雀的开屏饮水洗澡飞跃等画面的变化,通过学习将其转换为女子群舞的表现力和张力,进而加强舞蹈的魅力,这表现出来傣族人民快乐幸福的美满生活以及对于和平的神往。

2《水》

《水》这个作品首演于1980年大连,该作品充分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的特点。该舞蹈在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荣获编导、服装设计两个一等奖,演员获优秀表演奖。编导杨桂珍,首演者是著名舞蹈家刀美兰。

傣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为我国西双版纳等地区,那里山清水秀,气候适中,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傣族的舞蹈柔中带刚,别具一格还有很强的雕塑感。编导将她对生活的感悟和观察融入到作品《水》中,素材很平凡以傣族少女平时生活里的泼水,挽髻,汲水等主,深入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表达人爱水,水近人的亲密关系。

舞蹈的结构清晰明了,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汲水洗发和归去,洗发这一部分是舞蹈的重点。

第一部分:夕阳的余晖下照着以为身着红背心,湖绿色长裙的傣族姑娘,她手持水罐姿态婀娜的向水边走去。在不起波澜的水面上她看到了美丽的自己,心中升起无尽欣喜。姑娘忽而踩着高雅的孔雀步,忽而做出“三道弯”的造型,将少女的清纯可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洗发又可以分为七个过程:解洗甩晒抖理挽。姑娘背披长发,微微倾身用细细的水流将发丝洗的发光,也将一天的疲惫与劳累尽数冲刷。与此同时,在洗发的表演过程中,点名了水流和夕阳的方位,体现了舞蹈造型美的同时还与生活逻辑相符。紧接着姑娘欢快的跳着傣族舞,空气中都充斥着傣族少女的活泼气息,更能看出她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此时的伴奏音乐也越来越欢快,姑娘于溪边坐下,双脚浸于水面拍打出水花,后来干脆一跃而下,与鱼共舞。微风缓缓吹来,姑娘轻轻擦拭着晾干的头发,然后一遍快速的旋转头发,一遍将长发挽起做髻,将挽发的动作融入舞蹈中,也是一种对基础的突破,极具新意。

第三部分:天色渐渐暗了下去,姑娘拾起瓦罐,踩着轻盈的步伐,伴随这晚霞走上归途。

这部作品为女子独舞,极具傣族民间舞蹈风格特色。编导以表现出傣族少女和大自然的情为主,引导出傣族热爱水,勤于用水的民族态度,也是对滋润万千事物的水的歌颂,赞扬其为傣族人民带来了美好生活。这段舞蹈灵动纯真,有些婉约细腻的安静美,表现出来傣族舞蹈中轻盈灵动的舞步以及“三道弯”的独特造型,也体现了傣族的民族风情。将傣族少女活泼灵动的姿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舞蹈中的纱巾使用的也非常精妙,白色的纱巾也进一步表现出来傣族人民对水的崇敬。在傣族,水象征着吉祥安定,水是人们最美好的祝愿,纱巾在舞蹈时轻柔的晃动,仿佛起了涟漪的江水。编导者于学习民间舞蹈元素时,从律入手而非行,表现出来傣族民间舞蹈独有的律动韵味,使作品优美又不失含蓄的表现出了清新自然的形象。傣族舞蹈学家刀美兰作为表演者更是以其质朴柔美的风格以及娴熟的技巧把傣族少女活泼可爱的风姿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她饱含生活气息的演出也深深的牵扯着观众的心。

3《雀之灵》

《雀之灵》1986年由杨丽萍编导并在北京首演,1986年该作品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和表演一等奖,音乐三等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

杨丽萍的名字因孔雀舞而家喻户晓,她的舞蹈是有感而发,心灵的回归,跳自己的舞蹈,展示自然,展示生命,用生命跳舞。她把对自然的爱、对美的追求都体现在舞蹈的创作里。

洁白的孔雀于晨曦中飞过,轻踩露珠,煽动翅膀,迎风起舞。它舒展开镶嵌着金色羽毛的尾部,用舞蹈来表现出对和平幸福的渴求。它有时安静的站立,有时又舒展身姿。在初生太阳的下映出它美丽的倩影,高贵、单纯又包含生命力的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作者在傣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旋律上又进行了发展创新,通过针对孔雀灵动本性的主要描写,表现出傣族人民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神往。杨丽萍对手臂、肩膀、头部等的动作充分运用,形成了宁静幽深的氛围,突出了孔雀的生命活力。舞蹈深邃的诗情画意,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魅力。

该作品不是简单地再现傣族舞蹈语汇,而是在其动律上注入现代意识,大胆发掘,创造出更加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语汇。创造性地发挥了手的表现力,将食指与拇指的顶端轻轻捏住使其吻合,中指小指和无名指自然的翘起,营造出一种直观的形象,用手臂:肩部、腰部等部位来有层次感的跟着节奏摆动,来体现孔雀的灵敏和轻巧,完美的表现出来舞蹈的魅力和内在美。在舞蹈的构造上脱离了民族舞的常用再现生活的模式,不单按照孔雀的生活规律和表现形态,而是牢牢把握情字,让观众能够通过看舞蹈体会到编剧是用心来编舞的。在造型上要好好利用舞蹈动作的对比还有身体的平衡,左右侧的对程度,节奏也要做到快速转换,从而构建出一种流畅却又有型的造型美。杨丽萍在表演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与舞蹈融为一体。在舞台上,她不仅仅是孔雀,还是傣族少女,更是她心灵上的形象具化。她用心去塑造出的圣洁灵动的形象有者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个作品从1986年首演至今观者无不为之陶醉,每看一次都会被作品透射出来的深邃的诗情画意所打动,无论是动作本身还是舞者杨丽萍本人都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杨丽萍曾经说过她的生命需要舞蹈,她的生命要用舞蹈表现出来,她用心来跳舞,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追思。“雀之灵”也就是杨丽萍自身队于生命的感悟和追思,正因为她对舞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忘我的舞蹈境界才使得她的舞蹈能久久存活。杨丽萍把自己融进了正翩然起舞的孔雀中,此时的她好似一个精灵,充斥着生命的活力和张扬。

《雀之灵》犹如一个蓝色的梦境,一个无限纯净的世界,在那个神秘的境地,生命之河在流淌,洗涤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是优美、灵活、朴实;动作特点具有雕塑性,下肢多保持半蹲状态。

风格特点:

傣族舞动作优美、灵活、矫健、感情含蓄。

动作特点:

舞姿富有雕塑式的造型美。下肢多保持半蹲状态,躯干和手臂保持一定的弯度,形成了特有的舞姿造型,俗称“三道弯”。

舞蹈时,以双腿半蹲,上体向旁倾斜为基本姿态。腿是半蹲状态在音乐重拍时做向下动作(身体重心下沉),做有节奏均匀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为基本的律动特点。呼吸与动作要默契配合。

分类:

1、依拉贺舞

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斗笠舞

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傣族舞练习方法:

1、傣族舞手式与基本位置:

手式、掌式、掌式摊掌、掌式按掌、掌式托掌、平掌、领腕、掌式侧提腕、孔雀手、眼式手、嘴式手、鱼舞手式、准备手、抓式手。

2、手位:

一位手(前旁后侧)、里二位手、大小二位手、三位手、大三位手、侧三位手、四位手、大四位手、五位手、小五位手、六位手、七位手、小七位手、斜七位手、一七位手、小一三位手、一三位手、一二位手、八位手。

3、脚位:

正步、丁字步、小之字步、大之字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小踏步、大踏步、中踏步。

4、动律元素:

起伏动律、脆动律、颤动律。

5、头与眼睛:

头眼脆动律、头眼顺倒、头眼逆倒、卷身逆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6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