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主一身血脉!四肢屈伸不利、筋骨疼痛,中医调养阳气舒筋活络

阳气主一身血脉!四肢屈伸不利、筋骨疼痛,中医调养阳气舒筋活络,第1张

筋伤病指由于各种外因或慢性劳损而导致筋之损伤的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性质的需要,筋伤病愈发普遍化及早龄化,长期以来带给人们极大苦痛,故此,以《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以阳气来调治筋伤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人体之阴随阳气生发而长,若阳亡则阴绝。阳气正常运转,则化气以营养周身;反之,化气不利,精血津液输布异常,痰浊、瘀血接连而生,筋肉不荣。此言 阳化气之功,阳性温热而动散,推动人体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维持脏腑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再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阴阳平秘之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阳固而阴守,邪之不可凑,形神乃能治。故而, 阳气者,温热而清明,具化气、固外之功。

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易耗、易散,故在疾病防治中不可小视。

如《伤寒论》全书中,明确提到阳气损伤的条文约一半之多,阳气易散易耗,故不可误汗、误吐、误下以损人体之阳气。

《伤寒论》之法要,护阳、救阳是第一要务。 且有,医家李念莪:"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肺气之宣降,心气之通明,脾胃之运化,肝气之疏达,肾脏之气化,及小肠分清泌浊之功等,皆赖于阳化气之功。迨"火神派"之代表郑钦安,更是重视阳气,临证注重扶阳、护阳,擅用姜、附、桂等辛热之品,屡建奇功,效如桴鼓。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历代医家对此解释不一,梳理发现,一者"阳气"作"卫气"讲,"精""柔"为卫气运行时"神""筋"的两种状态,如杨上善曰:"卫气之精,昼行六腑,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

一者指明阳气运养之功,并未言明"精""柔"二字的具体含义,如王冰云:"此明阳气之运养也。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另有,讲"精""柔"二字作阳气的两种状态,如张景岳曰:"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高世栻言:"精,精粹也。柔,柔和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精,而神无所养也……'阳气者,柔则养筋',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柔,则筋无所养也"。

高世栻将"精""柔"作为阳气的两种状态,"精"意为精粹,"柔"意为柔和,联系经文上下,阐述阳气"不精""不柔"则"筋""神"无所运养。再有,目前各版《内经选读》教材均以倒装句式解释,作:"阳气者,养神则神精,养筋则筋柔"。

尤在泾云:"阳之精,如日光明洞达,故养神;阳之柔,如春景和畅,故养筋。"故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其中,"精"应意为清明,亦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此处之"精",为清明之意;"柔"意为柔和。

"精"与"柔"当为阳气的两种状态。阳气清明,则神受养;阳气柔和,则筋受养。 阳气在体内正常运行,不失清明之性,则精神爽慧;阳气不失柔和之态,具温煦之性,则化气、固外之功正常,气血相合,筋肉灵活。 明言阳气养神与养筋的作用,亦如王冰、张景岳等医家认为"此明阳气之运养也"。

《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即肌腱、椎间盘、关节囊、腱鞘、韧带、滑液囊、关节软骨等与骨紧密相连的软组织。《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筋具有连属关节、主司运动的功效。

中医学认为筋伤病多因于外邪侵袭,表现为虚、痰、瘀等病机,出现颈项僵硬、腰腿疼痛、筋肉挛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治疗以补肝肾、祛痰瘀、通经络为大法,如椎动脉型颈椎病之治疗,临床医生多从虚、痰、瘀论治。

阳气性温热,具化气、固外之功,阳气旺,气血通,邪不凑,则筋肉灵活。张景岳云:"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阳性温热而动散,主司化气、固外,阳气足,体内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则痰浊、瘀血不能生,邪气不可凑,阳气一者可直接温养机体而固外,一者参与精、气、血、津液输布,以润养周身,如是则筋肉灵活;阴性静,太过则机体不得温运,体内气血津液等失于输布代谢,停滞体内,日久壅为湿痰、瘀血等,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气血不通,机体失于濡养,则见筋挛肉痿,活动不利。

故而,阳气不失温之性,则筋肉弛张自如,肢体运动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失于化气、固外之功,邪气入侵,气留血滞,机体失养,则见四肢拘急挛缩、肌肉酸痛等。 由此,筋肉之灵活赖于阳气在体内的正常运行。

《诸病源候论·背偻候》云:"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也。"阳气正常运行,阴阳相合,气行血调,荣养筋肉,则筋肉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则气血不合,筋肉不得荣养,以致筋肉挛缩、活动不利。

以上可说明,阳气对筋伤病的重要性,阳气足,筋骨强;阳气不足,筋骨容易损伤。所以,再此建议大家,一定要保护阳气、提升阳气,人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痹症   [bì zhèng] [痹症]基本解释

中医指由风、寒、湿等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

[痹症]百科解释

痹,即痹阻不通。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症,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更多→ 痹症

[痹症]英文翻译

Arthromyodynia

[痹症]相关词语 困难 愕然 俘虏 藩篱 气氛 芃芃 逶迤 徘徊 驰骋 致密 严肃 陌生 [痹症]相关搜寻 小儿麻痹症

肢体麻木无力、骨骼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是中医学“骨痛”的主要表现症状。

从症状表现来看,当属于中医学之“痹证”、“骨痹”等范畴。痹证是一种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以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疼痛、重着、屈伸不利、甚或红肿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痹,首见于《内经》。针灸治疗痹证,在《素问,痹论》中即已明确提出:“痹,… … 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也”。之后,《 针灸甲乙经》 载有各种性质及不同部位痹痛的针治之法。后世医著.诸如《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及《针灸大成》 等,皆有这方面的丰富资料。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及体液免疫失调关系密切。多见于西医的类风湿、骨性关节炎等病。

寒痹: 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稍减,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面色少华,形寒怕冷,口淡不渴,脉弦紧,舌淡苔薄白。

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喜凉恶热,皮肤可见红斑,伴有全身发热,汗出,疲乏,心烦口渴,尿黄便干,脉滑数,舌红苔黄。

本病的形成的内因:肾气不足,命火虚衰,卫气不生,又不能生筋、养骨,骨虚则抗病无力。

外因:风寒湿毒,冒雨涉水,久住湿地,湿热之邪乘虚入侵,初则袭入经络,致使经脉瘀滞,气血不行,蓄于关节之间,外则肌肉失养,内则关节失荣津液内蓄,则关节肿痛,疲乏无力,发热汗出等。

久则邪气深入,伤肾损骨。肾伤则不能生髓,髓虚不能生血,骨损则骨质不坚,疏松不密,关节肿大变形,活动受限,血虚汗出。肝肾受伤,则筋骨拘急,活动不利,手不能握,足不能履地。脾肾受伤则津血不利,营卫不清,转化为痰,痰结则血瘀,而发疼、痛、肿、肌萎缩等。

多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可有关节损伤史,或为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初起多见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体位改变或起坐时疼痛明显,轻微活动后可缓解,气候变化则痛增,逐年加重,反复缝绵不愈,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崎形,活动受限.弯腰驼背。

本症须与风湿热鉴别: 风湿热呈关节红肿热痛,肌肤环斑,累累如珠,但很少有关节变形、僵硬,亦无拘急,其痛多为热痛。而本病则以关节肿似鹤膝的变形为主,其痛为刺痛。

骨痹疼痛与痿病鉴别: 痿病是以肢体软弱无力,患肢肌肉枯萎瘦削为特点,严重时也有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但一般不痛.且多发于下肢。而本病多关节受累,尤以四肢指、趾关节尤著,疼痛较剧烈,常引起关节变形,功能障碍,且好发于青年女性。

骨痛多为机体本虚,风寒之邪侵犯肌肉、筋脉,流注关节,导致经络气血痹阻所致。大椎穴为诸阳之会,灸之有升阳补虚、提高免疫机能的作用。且其统一身之阳,对骨关节病变有特效,配合免疫增强剂卡介苗穴位注射,可起到药物与穴位注射的双重作用。或与穴位艾灸、蜂蜡(药蜡)热敷、膏药贴敷联合使用。对于较难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此法不失为一种方法简单、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问题一:风湿痹痛与风寒湿痹的区别 后者是前者的一种。风湿有寒热之分,但寒症居多,成“痹”之后就为重症了。表现也是区分在寒热上。如风寒,就有微寒肢冷等,风热就有反之表现。

问题二:请问风湿痹痛可以吃什么药呀?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用于寒湿闭阻经络所致的弊病,症见腰脊疼痛、四肢关节冷痛;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问题三:具有舒筋活络作用的药物,为何能治风湿痹痛 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石膏。7359

问题四:风湿痹症引起脚腕痛疼怎么办 风湿痹的诊疗规范

一、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指风湿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有恶寒、发热等症。

2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

3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常可心脏受累。

4血沉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大于500单位。

5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和损伤程度。

三、证候分类及治则和代表方

1行痹(风邪偏胜):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舌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2痛痹(寒邪偏胜):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弦紧。

代表方:乌头汤。

3着痹(湿邪偏胜):肢体关节重着酸痛,痛处固定,下肢为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天气阴雨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薏苡仁汤。

4热痹(热邪偏胜):起病急骤,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多有发热恶风,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5虚痹(气血两虚):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面色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痹证,应针推各法,综合治疗。腰痛的治疗除辨证用药外,还应根据病情选用针灸、推拿、拔罐、理疗、药物外敷、穴位注射、牵拉手法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内服中药的疗效。

问题五:风湿痹痛与风寒湿痹的区别 后者是前者的一种。风湿有寒热之分,但寒症居多,成“痹”之后就为重症了。表现也是区分在寒热上。如风寒,就有微寒肢冷等,风热就有反之表现。

问题六:请问风湿痹痛可以吃什么药呀?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用于寒湿闭阻经络所致的弊病,症见腰脊疼痛、四肢关节冷痛;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问题七:风湿痹症引起脚腕痛疼怎么办 风湿痹的诊疗规范

一、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指风湿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有恶寒、发热等症。

2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

3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常可心脏受累。

4血沉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大于500单位。

5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和损伤程度。

三、证候分类及治则和代表方

1行痹(风邪偏胜):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舌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2痛痹(寒邪偏胜):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弦紧。

代表方:乌头汤。

3着痹(湿邪偏胜):肢体关节重着酸痛,痛处固定,下肢为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天气阴雨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薏苡仁汤。

4热痹(热邪偏胜):起病急骤,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多有发热恶风,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5虚痹(气血两虚):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面色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痹证,应针推各法,综合治疗。腰痛的治疗除辨证用药外,还应根据病情选用针灸、推拿、拔罐、理疗、药物外敷、穴位注射、牵拉手法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内服中药的疗效。

问题八:有一种叫风湿性指柱关结炎的病吗 对于风湿病,预防远远比治疗更为有意义,锻炼、食疗都对预防骨病有一定的作用,预防骨病的食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辛热食品:具有抗风湿祛寒邪的作用,如辣椒、葱、花椒、大蓼、茴香、大蒜等。大蒜有杀菌、抗病毒等作用,适当进食可预防病毒感染及肠道感染。

(2)豆类食品:大豆、黑豆、黄豆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它有促进肌肉、骨骼、关节、肌腱的代谢,帮助修复病损的作用。可治疗以湿重为主的风湿骨痛,对身体沉重、关节不利、筋脉拘挛或麻木不仁、关节肿痛而重着不适的风湿病,效果较好。黑豆又名乌豆、冬豆子,又可治疗风湿疼痛,经验方用黑豆炒至半焦泡人黄酒,治疗关节酸痛有效。

(3)果实食品:栗子有补肾、强筋健骨的作用,对筋骨、经络、风湿痹痛或腰膝无力极为有益。

广义的形体泛指人的躯体,包括头面、颈项、躯干、四肢、脏腑等,狭义的形体特指五体,包括皮、肉、筋、骨、脉,分属于五脏。其中皮属于肺系统,肉属于脾系统,筋属于肝系统,骨属于肾系统,脉属于心系统。

脉在中医术语中是个多义词,在五体中,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又称脉道,脉管,血脉,血府。它是一个遍布全身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脉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行气血和传递信息两个方面。

运行气血

心、血、脉共同构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脉壁损伤或者气机不通畅,都会引起血行障碍。脉中气血运行迟缓则血瘀,加速妄行则出血。此外脉对血液还起到约束作用,控制血液在脉道中循环不息。

传递信息

脉有反应全身信息的作用。心脏推动血液在脉道流动会产生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由脉搏产生的脉象可以判断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等信息,在脉诊中详细介绍。

脉在五脏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脉,心与脉结构相连,是血液运行的枢纽;血液运行依靠心气推动,心气旺盛则血脉流畅,心气不足则血脉不充脉象虚弱。此外和肺、肝、脾关系也很密切,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要经过经脉汇聚于肺,肺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肝主藏血,有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脾主统血,通过气的固摄保证血液不溢出脉外。任何一个脏系统的功能失常,都有可能导致脉道损伤,血行障碍。

五体中的皮指的是皮毛,是皮肤、汗孔和毫毛的合称。皮的生理作用有护卫肌体、调节水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调节呼吸四个方面。

护卫肌体

皮处于人体的最表层,是人体的屏障,卫气行于皮毛影响皮腠开合,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袭。

调节水液代谢

皮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通过汗孔排泄人体代谢后的多余水液。汗孔的开合同样受卫气影响,保证人体正常的津液代谢。

调节体温

调节体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汗液的排泄实现。汗液的多少、有无,是体温调节的重要标志。正常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调节呼吸

汗孔的别称叫“气门”,和口鼻一样,也有呼吸吐纳的功能,可以辅助肺起到调节呼吸的作用。

皮在五脏中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结构和功能上都处于相互影响的同一个系统。肺气宣发,使卫气和气血津液外达皮毛,让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若肺气虚弱,皮毛不仅憔悴枯槁,抵御外邪的能力也会下降;反之皮毛最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同样也会影响到肺,导致肺气不宣。

五体中的肉是肌肉、脂肪和皮下组织的合称,肌肉的纹理叫做腠理,皮毛下是腠,腠下是肉。肉的生理功能有主司运动和保护内脏两个方面。

主司运动

人体的正常运动需要用到肌肉、筋膜、骨骼,主要靠肌肉和筋膜的张弛收缩完成。肉的形态改变会影响肉的功能,从而出现运动障碍。

保护内脏

相对于内脏,肉像墙壁一样起到屏障作用,可以缓冲外力保护内脏。此外肌腠是邪气进入体内的通道,若肌腠固密,邪气就不容易进入体内。

肉在五脏中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属于脾系统。脾是气血生化之源,为肌肉提供营养物质,保证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肌肉是否壮实,直接反应出脾的运化功能盛衰。若脾气虚弱,肌肉营养不足,一定会导致肌体消瘦,软弱无力。

筋是联结肌肉、关节和骨骼的一种坚韧有力的条束状组织,是大筋、小筋和筋膜的统称,中医五体的筋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肌腱和韧带。筋的生理功能有联结骨节和协助运动两个方面。

联结关节

筋在解剖上连接着骨与肉,附与骨而连与关节,能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可以保护和辅助肌肉进行伸缩运动。

协助运动

肢体的各种动作,除了肌肉的伸缩作用外,筋在肌肉和骨节之间也起着协助作用。痿或者是痉挛,都是筋的运动异常。

筋在五脏中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属于肝系统。肝主筋,筋要保持坚韧,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会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震颤等症状;肝风内动,会出现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都是因为血不养筋引起的筋的运动异常。

骨泛指人体的骨骼,骨的生理功能有支撑人体、保护内脏和协同运动三个方面。

支撑人体

骨是支撑躯体,维持形体的支架,行、立、骨骼的畸形,都是骨的支撑人体功能发生异常。

保护内脏

人体内所有重要器官,外面都有相应骨骼构成壳,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外力作用出现损伤。

协同运动

骨协同肉和筋,形成一个运动机制,使机体能够完成各种动作,骨在其中起到支撑作用。

骨在五脏中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属于肾系统。肾藏精,精生髓养骨,骨骼的生理功能离不开肾精的充养。髓入脑成为脑髓,齿为骨之余,所以除了骨骼,脑和牙齿的发育情况也能反应肾精的盛衰。

以上是形体官窍中五体的主要内容,后面要讲的是官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84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