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在公议太子人选的时候,张廷玉选择了举荐废太子胤礽,既非张廷玉是胤礽的拥趸,也不是猜透了康熙的意图而投机,而是从大清利益出发的结果。
剧中,张廷玉这个角色绝对是一个“公忠体国”的典范。他最大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其他人不一样。
他时刻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他这种“不因私而与领导意图合拍”的思路与康熙和雍正不谋而合,甚至在适当的时机为他们解围,因而深得领导信任。这事实上非常值得现代职场学习借鉴的。
康熙当初废了胤礽的时候,的确是事态紧急,不得不做出的独断乾纲的举措。但是深层次而言,面对日益突出的帝国晚景的困境,康熙已经对胤礽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在剧中,胤礽的确才德皆不配位。但是最大的困境还在于,此刻胤礽做太子已经30多年,在皇子竞争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此刻胤礽被废,这种平衡局面就被彻底打破。
再加之康熙为了处理紧急问题,给四位皇子晋封了亲王爵,当场就出现了剑拔弩张的态势,皇长子的得意忘形,要替父代行不宜之事以及皇三子的告密。把康熙气得差点一口气上不来。
这个潘多拉魔盒一经打开,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就完全摆在了明面上,此刻就不要说大清的国体了,这是随时都可能会祸起萧墙的。
为了平息这种事态,康熙提出来要“共议太子人选”。实际上就是为了查出背后最不稳定的因素是谁。很快就有了结果,最快暴露的那自然是得票最多的皇八子胤禩。
但是胤禩并不是合适人选,原因在康熙临终前有所交代,胤禩处处在学康熙,但是却有学不像,为人宽纵,处处邀买人心,人称“八贤王”。现在烧香的多,日后需要还的愿更多。大清交到他的手里,迟早药丸。
所以当公布胤禩获票最多的时候,佟国维站出来力保胤禩,甚至不惜顶撞康熙,目的就是要在自己这头实现还愿。当然这头失败了,还有隆科多另一头作为保障。佟国维最终败就败在了私心太重,眼里只有佟佳氏的利益,
但是张廷玉站的角度不一样,最终导致了他深得康熙的圣心。那就是张廷玉从局势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希望恢复到胤礽被废前的状态,打消各位皇子的夺嫡之心。
康熙年纪大了,此刻任何闪失都可能导致祸起萧墙,大清的分裂。八达山庄被围,康熙被气晕的时候,张廷玉吓得跌了一个跟头。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让胤礽重新做回太子。向其他皇子宣告,名分已定,皇位没你们什么事情,你们该干嘛干嘛,不要再互斗了。虽然这不是最终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是在当下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么考虑问题的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为了帝国不的不考虑的康熙。另一个是深知“帝王心术”的邬思道。因而推举胤礽的除了张廷玉之外,还有两类人,但都有私心。
一类是胤禛和胤祥,不能否认,他们这有投机成分存在。因为一开始他们根本想不通这事,是邬思道给的建议,目的是在康熙心目中加分。
另一类是胤礽的旧班底,如胤礽老师王掞等人。这没办法,身家利益所系,胤礽如果上位,王掞就有资格以帝师身份入阁,执掌朝局,因为身份太明确,所以他们事实上与胤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张廷玉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替康熙解围,给康熙“借刀”。
张廷玉的密折另奏,导致了内阁出现了“分裂”。这就给了康熙“借刀”否决胤禩,复立胤礽的机会。因为如果内阁一致推举胤禩,铁板一块,那么康熙就真的被动了。
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康熙必须要有依靠的对象和可争取的对象,才能打到反对自己的对象。那么在这件事情上,在皇子内部至少胤禛和胤祥可“依靠”,在朝堂上有王掞等人可“依靠”,在内阁有张廷玉可“依靠”,争取那些见风使舵的“吃瓜群众”,彻底打倒佟国维,实际上也就宣布了胤禩的政治死刑。
但是如果没有张廷玉的站队,康熙会相当被动,因为内阁代表整个朝堂,一致反对胤礽,而一致支持胤禩。而胤禛和胤祥王掞等人支持胤礽,则一点说服力都没有了,因为内阁随时可以给他们扣个大帽子,那就是你们本来就是胤礽一党的。
而真的那样,康熙可能就没有那三个“好”了,大声说出自己也是推举胤礽的了,更不能一棒子把佟国维打懵,最终实现这就的目的了。
所以张廷玉因为从来只从大局去考虑问题,而从未从自己私利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最终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被称为“国器”。这其实和《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只追求真理和正确,却无意帮水头夺回领导权,让企业走向了更加正确的方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雍正王朝》的夺嫡大战中,佟国维和隆科多几乎是扮演了幕后操盘手的角色,二人的绝妙合作,一手将四爷推上了继承人的宝座。此等剧情,也算是电视剧的一大亮点。
总的来说,隆科多是一柄“利剑”,更是佟国维的“杀手锏”;佟国维是“剑鞘”,亦是一条老谋深算的老狐狸。而隆科多“出卖”佟国维这出“戏”,完全是由佟国维一手导演的,换言之,出卖佟国维并不是隆科多的主观意愿,而是佟国维授意的。这是为了扶持儿子上位啊!
佟国维的心思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明珠、索额图获罪后,佟国维和张廷玉便是康熙朝中最大牌的官员。佟国维的权力极高,甚至有“佟半朝”的外号,但即便如此,佟国维也必须面对四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一:万一康熙爷驾崩,下一任皇帝是谁?
第二:如何保住自己“佟半朝”的位子?
第三:自己位高权重,下一任皇帝会不会拿自己开刀?
第四:康熙爷会不会扳倒自己,为下一任皇帝铺路?
“佟半朝”围绕这四个问题思来想去,最后得出了两个结果:
要么自己被康熙爷干掉;要么自己被后世之君干掉。总而言之,佟国维已经被爱新觉罗家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在这种情况下,佟国维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计, 既能够平稳着陆,又能够把佟氏一族的势力延续下去,于是乎,隆科多便成为了佟国维的杀手锏。
佟国维的布局热河围猎之后,大清朝变了天。
太子被废、十三爷被捕、大阿哥被囚,储君的人选变得扑朔迷离。
佟国维摸着棋子儿,黑子儿是四王爷,白子儿是八王爷……
佟国维伴君几十年,深知康熙的脾气。八王爷虽然在朝中左右逢源,但康熙极其厌恶八王爷笼络朝臣的行为,和华而不实、偷奸取巧的个性。反倒是铁面无私,踏踏实实的四王更受康熙的喜爱。因此“二废太子”的消息一出,佟国维便笃定,皇位一定是四王爷的所以佟国维开始布局谋划,如何将隆科多“打包”,送到四王爷的面前。
佟国维先是让隆科多接管理藩院,处理囚禁十三王爷的具体事宜,十三王爷是四王爷的人,佟国维这么作,完全是为了让隆科多讨好十三王爷,从而把隆科多推向四爷党。
然后,佟国维带领满朝文武“花样作死”,向康熙爷保举八王爷。
上文不是说佟国维把“宝”押在了“四王爷”身上吗?
那么佟国维应该保举四王爷才对啊?为什么保举八王爷呢?
佟国维最妙的一棋,便是保举八王爷。
首先,佟国维率领满朝文武向康熙提议立八王爷为太子,无疑是在暗示康熙,八王爷在朝中的势力极大,满朝文武都是八爷党的人,康熙最忌讳的便是皇子勾结朝臣,往小了说这叫结党营私,往大了说这叫意图谋反!
康熙爷就坡下驴:“老子还没死呢,你个小八居然敢煽动文武百官到正大光明殿逼宫?看老子怎么收拾你!”
果不其然,康熙皇帝勃然大怒,这么一来,八王爷算是彻底没戏了。其次,在佟国维率领群臣保举八王爷的同时,隆科多站在四王爷的身边,极力保举太子。保举太子就等于是维护康熙的权力,这么一来,佟国维顺利的将隆科多推到了康熙和四王爷的面前。
与此同时,又不动声色的干掉了八王爷,真可谓一石二鸟,老谋深算。
佟国维的最后一棋佟国维保举八王爷的行为已经触怒了康熙,同时也得罪了四王爷,这个时候,佟国维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佟国维必须想办法全身而退。于是乎,佟国维授意隆科多去康熙面前告发自己勾结八阿哥的罪名,但表面上告发,实际上是求情。
隆科多在告发佟国维时,不断的向康熙求情:“佟国维年老糊涂,受人教唆,这才犯下大错…” 隆科多把重心转移到了“年老糊涂”这个关键点上,而不是背叛康熙。
康熙思虑再三,于是召来张廷玉、佟国维等人,在上书房试探佟国维是不是真的糊涂。康熙皇帝质问佟国维,有没有暗中勾结八王结党营私。
佟国维明知道自己已经被隆科多告发了,却故意装出一副死不承认的样子,并对康熙说:“臣斗胆一问,为什么满朝文武,不能保举八阿哥?难道保举八阿哥就是结党营私吗?”
康熙见佟国维“又臭又硬”,便立刻召来隆科多,隆科多当着张廷玉等一众老臣的面,又一次告发佟国维勾结八王爷。
不过隆科多再次转移重心,说佟国维只是年老糊涂,误以为皇上有意传位给八王爷,才将宝押在八王的身上爷。
随后佟国维声泪俱下,发誓从未有过背叛康熙的心意,只是一时糊涂,未能体谅皇上的心思,并且表示自己愿意以死谢罪。
康熙皇帝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佟国维和隆科多唱的这一出双簧,正好触动了康熙皇帝的怜悯之心。
最终,佟国维免于一死,隆科多也彻底的取得了康熙和四王爷的信任,佟氏家族再度有了兴盛的资本。
综上所述,隆科多出卖佟国维只不过是一出演给康熙皇帝看的苦肉计。
康熙火线调兵,狼覃进驻八大山庄,预示着一场“假”危机的落幕。
但此时的康熙帝,不会去想“凌普兵变”到底是真是假,即便是假他也要当真。因为这种突发的危机,有着许多的矛盾点,而他的当务之急是稳住众皇子。当时的夺嫡进展如火如荼,伪造太子手谕一事,更是触动了康熙帝的逆鳞,他远没有料到“某些人”会做出如此胆大妄为的丑事。
究竟是谁伪造了太子手谕,其中又有什么隐情,这些是关键问题。康熙帝知道,如此胆大妄为之人,如若不敲打,那便是巨大的隐患。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敲山震虎,得先看看谁最有可能是“夺嫡狂徒”,老十三是侠王,老四实心用事断不会如此,老三是个读书人,而老八和老十四最有可能。但究竟是老八还是老十四,康熙帝摸不准,毕竟八爷党的形式也是“晦暗不明”。
所以,废太子之后不久,百官议举新太子的闹剧悄然上映。铁腕康熙的帝王心术炉火纯青,议举新太子,其实就是铁腕康熙编导的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而且是全剧最大的骗局。
康熙举荐新太子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让胤礽复位。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借着举荐新太子的名义,要消除朋党的危害。因为在太子胤礽废掉以后,佟国维就一直联合别的大臣威胁康熙。
康熙已经认识到,如果不能有效的遏制朋党的危害,他的皇权将会受到损害。同时康熙也为了能够让接班人有个安定的局势,他必须要除掉一帮老臣。
基于上述目的,康熙开始无声无息地布下一个大网,以议举新太子为目的,等着八阿哥、佟国维等一干人步入局中。
为了引得八阿哥、佟国维等人“上钩”,康熙甚至不惜“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比如八阿哥有意安排一个道士发表“八王大”的谣言,想试探康熙真实想法,康熙借力使力,对道士“宽大处理”,令八阿哥、佟国维看在眼里,都喜不自胜,更加蠢蠢欲动。
而且对于“议举新太子”,康熙原话是各位朝臣可以议举,但并没有强迫大家必须参与议举。康熙这么做是给那些非“八爷党”、非“佟国维党”的官员留了台阶和退路。
可以预见,只有那些真正有非分之想的人,才会不顾一切地推举八阿哥、向佟国维靠拢。
这个问题很明显是受到《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剧中康熙皇帝带皇子们外出巡幸,发现太子胤礽和妃子郑春华私通,胤禵假造太子手谕,调兵逼宫陷害胤礽,由于事起仓促,当天夜里康熙皇帝将胤禔、胤祉、胤禛和胤禩四人加封为亲王。
这个场景和史实不符,皇长子胤禔在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直郡王,太子胤礽被废后,他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很受康熙皇帝器重,这也就让他误以为自己争夺储君的机会到了,进而向康熙皇帝表示,愿意代康熙皇帝处死胤礽,这让康熙皇帝非常反感,痛斥胤禔“乱臣贼子”。
而皇三子胤祉和太子胤礽关系一向很好,在胤礽被废后,对胤禔提出处死胤礽十分不满,之后便对康熙皇帝举报了胤禔用魇术诅咒太子一事,胤禔被削去王爵,圈禁了起来,因此胤禔他并没有被封为亲王,爵位最高时只是郡王。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册封成年皇子,这一年皇三子胤祉被封为了诚郡王,太子胤礽被废后,胤礽平时各种不正当的行为逐渐被揭发,胤祉虽然和太子交好,但并未参与其中,因此没有被康熙皇帝处罚,一年后胤礽被复立为太子,胤祉也在这一年进封诚亲王。
雍正年间,胤祉受雍正皇帝猜疑,最后被削去爵位圈禁起来,雍正四年,胤祉病逝后,雍正皇帝下令以郡王例下葬。皇四子胤禛在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康熙四十七年,推举新太子时,胤禛支持复立太子胤礽,康熙四十八年,胤礽被复立为太子后,胤禛被进封为和硕雍亲王。
皇八子胤禩,在康熙年间并没有被封过王,康熙三十七年,胤禩被封为贝勒,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皇帝得知相士张明德声称胤禩日后必定大贵,而胤禩却没有向康熙皇帝汇报此事,康熙皇帝十分愤怒,胤禩被革去贝勒爵位,后来因为朝中大臣们都推举胤禩为太子,胤禩遭到康熙皇帝猜忌,胤禩一党受到康熙皇帝打压。
胤禛登基后,为了稳定朝局,平衡各方的实力,胤禩被加封为和硕廉亲王,但是随着雍正皇帝的统治逐渐稳固后,雍正开始打压这个最大的政敌,雍正四年,胤禩被削去王爵圈禁,最后被迫害致死。
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的确出现过一次同时封王的情况,就是在胤礽被复立为太子的康熙四十八年,不过这一年被封为亲王的皇子不是四位,而是三位,分别是皇三子胤祉,进封和硕诚亲王;皇四子胤禛,进封和硕雍亲王;皇五子胤祺,进封和硕恒亲王。
雍正王朝是一部颇有深意的电视剧,剧中每个人的对话和行为,都不是随便为之的,都是带着一定的深意的,在剧中有一段情节,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就是四阿哥胤禛的谋士邬思道在太子被废后,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废太子付出,邬思道为什么会建议四阿哥胤禛这么做呢邬思道的行为是对太子好处呢?还是对太子另有阴谋呢?
首先要说明一下,邬思道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废太子复出的举动并非有什么阴谋,只是一种政治手段而已,邬思道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了解康熙皇帝,他知道康熙皇帝还对废太子胤礽抱有希望,甚至还会再次复立太子胤礽,邬思道建议四阿哥胤禛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四阿哥胤禛博得康熙皇帝的欢心,而且四阿哥胤禛本来就与废太子胤礽关系不错,四阿哥胤禛推举废太子胤礽更加合乎情理,令人信服。
另外还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在废完太子胤礽没多久后,康熙皇帝有些后悔了,当时作为皇帝又不好朝令夕改,因此康熙皇帝便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让朝臣们推举新太子的人选,通过这次推举新太子人选也来测试一下,朝中官员们对于废太子胤礽的态度。
随后推举的新太子人选,令康熙皇帝失望了,大臣推举的人选是八阿哥胤禩,这个结果和康熙皇帝预想的结果相差甚远,康熙皇帝在看到这个结果后,失望中带着生气,于是康熙皇帝将气撒在了带动朝中大臣推举八阿哥胤禩的佟国维身上,另外就是差点成为新太子的八阿哥胤禩,佟国维先是被康熙皇帝怒斥,康熙皇帝在怒斥完佟国维后,佟国维被夺去官位。
康熙皇帝因为念其与佟国维亲戚关系和所做的贡献,只是夺去了官位,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的惩罚,八阿哥胤禩也受到相应的训斥,除此之外,也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罚,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由于听从邬思道的建议保举废太子胤礽而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这招看似是不争,但其实也是争了,这个争,主要是争得康熙皇帝对于四阿哥胤禛的好印象,因为争夺储位之路,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太过着急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慢慢的赢得康熙皇帝对于四阿哥胤禛的好感,四阿哥胤禛才会取得胜利,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邬思道在最初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废太子胤礽付出的行为是对的。
邬思道之所以能帮助四阿哥胤禛取得最后的胜利,主要是因为邬思道将康熙皇帝的心理和帝王心术猜得透透的,康熙皇帝的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深意,邬思道都解读的十分正确和透彻,邬思道在之前的情节中,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太子的名分早已定下,太子做了三十多年,朝中关系和政局也变得十分复杂,谁让太子倒台,将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天下,最终也不容于皇上,事实也确实向邬思道所说,让太子胤礽倒台后的八阿哥胤禩,从推举八阿哥胤禩新太子人选的事件发生后,八阿哥胤禩不仅没有当上太子,反而使得康熙皇帝从内心当中讨厌其八阿哥胤禩,对于八阿哥胤禩也没有重用和信任。
反而四阿哥胤禛由于废太子胤礽付出,得到父亲康熙皇帝的赞赏后,因此也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和信任,康熙皇帝对于四阿哥胤禛的态度也跟其他的皇帝不一样,虽然表面上康熙皇帝一碗水端平,但是实际上康熙皇帝在心里萌生了想要四阿哥胤禛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想法,不过这都是在第二次废掉太子之后,不过康熙皇帝不会表现的十分明显罢了,之所以不明显的表露继承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自己所所选的继承人最终会落得和废太子胤礽一样的结局,这一点是康熙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
另外就是推举新太子人选就是个幌子,虽然康熙皇帝从善入流,是个明君,但是也不是什么事都听从大臣的,康熙皇帝是有自己判断的,新太子人选根本就不是推荐就能坐上太子之位的,最终的决定权是在康熙皇帝那里,康熙皇帝想要复立太子那也只是一句话的事,只是看康熙皇帝愿不愿意罢了。
事实证明康熙皇帝心中还是想要复立太子胤礽的,即便太子胤礽曾经让康熙皇帝失望过,失望归失望,太子胤礽毕竟从小是在自己身边长大,太子胤礽成为现在这样,康熙皇帝觉得自己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因此在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废掉太子胤礽之后,还想要再给太子胤礽一次机会,不过最后太子胤礽还是令康熙皇帝失望了,使得康熙皇帝最终选择废掉太子胤礽,永不复立。
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通过保举废太子胤礽的付出,体现了与太子胤礽的手足情深,这一点是康熙皇帝喜欢看到的,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也算是投其所好,不然怎么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