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你好,由于我打的字数超过了字数限制,所以请你告诉我你的邮箱,我会给你发过去的。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公元前一直是高寒针叶林地貌,居住者是高大强壮的、高鼻梁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平均寿命在40岁左右。偶尔会有凯尔特人出现,但是日耳曼人才是原住民。
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人开始进入南德和莱茵河流域,扩张的步伐止于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屋大维手下的将军瓦伦斯率领四个精锐的罗马军团进入了易北河流域,在条顿森林中遭到伏击,全军覆没。不久之后屋大维郁郁而终,罗马人退回了莱茵河左岸,沿河布防,在德国西部和南部留下了不少的罗马式建筑。公元5世纪,蛮族大举入侵,分割占领了西罗马帝国的疆土,建立了蛮族王国,其中最强大的当属法兰克王国。他的疆域南至比利牛斯山脉,西接布列塔尼,北邻丹麦,东至易北河。由于当时易北河以东是非日耳曼人的领土,所以当时的德国属于法兰克王国的管辖。
查理曼大帝死后,法兰克分裂为三部分,东法兰克王国便是今天德国的雏形。10世纪,日耳曼人大举越过易北河,入侵了当时的波兰。在这批征服者当中,条顿骑士团获得了立窝尼亚(今天的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并不断骚扰着诺夫哥罗德公国;普鲁士则沿着波罗的海建立政权,阻断了波兰的出海口;还有一部分人从南德出发,进入了波希米亚(今捷克)和潘诺尼亚平原(今天的奥地利境内),为后来的哈布斯堡家族奠定了基础。公元962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正式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宣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1155年,绰号“巴巴罗萨”的腓特烈一世在罗马帝国的国号中又添加了“神圣”两个字,意味着国号完整了,这个名字——神圣罗马帝国——将会被永远载入德国历史。
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元16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对德国的统治达到了顶峰:查理五世(又称卡洛斯一世),是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年),尼德兰君主(1506—1555年在位),西班牙国王(1516—1556年在位),德意志国王(1519—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20—1556年在位),这个处于大航海时代和宗教改革运动启动阶段的帝王,统治的领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奥地利、尼德兰、卢森堡、名义上的整个德意志邦联,还有非洲的突尼斯、奥兰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断扩大的、数倍于欧洲本土面积的殖民地。他的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比维多利亚的大英帝国早了三百多年。但与此同时,天主教帝国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宗教危机。1517年,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德国修道士将“九十五条论纲”贴到维滕堡教堂的大门上,揭开了风起云涌的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就是新教的发起者马丁·路德。此事件发生在卡洛斯“天主教帝国”的土地上,是对卡洛斯的巨大挑战和考验。卡洛斯决心还击,他在1521年召集了沃姆斯宗教会议,把路德押出会场,宣布路德及其追随者违法,但路德在同情新教的萨克森选侯庇护之下安然无恙。接着,投向新教的德意志诸侯组成了施马尔卡登联盟,忍无可忍的卡洛斯在1545年召开特伦特公会议,对新教诸侯宣战,但先胜后败,在1555年因斯布鲁斯之战中差点成为阶下囚。对天主教无比虔诚的卡洛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新教之火在他的地盘上越烧越旺。经历了因斯布鲁斯之败后,戎马一生的卡洛斯终于心灰意冷,将德意志交给弟弟斐迪南,将西班牙和尼德兰交给儿子菲利普二世之后,独自回到尤斯特修道院履行与亡妻多年前的约定,安度完了生命最后的日子。
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对欧陆的控制逐渐衰弱,普鲁士取代了维也纳方面在德国的统治。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其子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後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後,先後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国大革命後,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1806年惨败後,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即后来的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後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邦联议会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称号。但1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后,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归专制统治。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担任摄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从此向德意志第二帝国过渡。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称帝,帝国建立(另有记在是1870年9月2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称帝,建立德意志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4月16日,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即:1871年宪法。宪法第五条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多数同意”。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王国,普鲁士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因为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正常的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由于宪法同时又赋予了皇帝极大的权力,如:规定帝国皇帝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任免官吏等权力,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皇帝有对宰相的任免权。十九世纪末,帝国权倾朝野,名重一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因为新继位的皇帝威廉二世不能忍受他功高震主,他不得不乖乖辞职,含泪引退,隐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直至去世。于是威廉二世开始图谋建立大日耳曼帝国: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作风与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完全不同。世界政策即是建立强大的军队和殖民帝国,此导致与英国关系恶化。1890年7月英德签定赫尔果兰—桑给巴尔条约,解决了英德殖民地之争的问题,暂时改善两国关系。威廉二世早在19世纪末积极扩军,尤其是海军,介入外国殖民地事务,引起了英国的关注。1895英国进攻德兰士瓦,威廉二世作出抗议,最后英国行动失败,威廉二世祝贺德兰士瓦,结果英国派舰艇到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示威。1897年德国占领中国山东半岛。1898年英德签定秘密协定,瓜分葡属非洲,以防德国干预即将进行的第二次波耳战争,而德国亦答应不再支持波耳人。1899年乘美西战争的机会,出资购买关岛、加罗林群岛和帕劳。然而当时德国的殖民地面积远远不及英法两国,而且多是资源贫乏的土地,威廉二世不甘这些收获,便与英法两国直接竞争。德国决定建造一支仅次于英国的舰队,这无疑会引起英国的不满,威胁英国的海上霸权,使英德关系恶化。1903年得到巴格达铁路建筑权后,推出3B计划,连接柏林和巴格达,中途经君士坦丁堡,以把德国势力渗入鄂图曼帝国。英国提出要德国把连接波斯湾沿岸铁路最后一段建筑权让给英国,但德国拒绝。于是英印总督在英军舰队护航下,在波斯湾进行一次示威性航行,使英德关系越来越紧张。1905年在摩洛哥与法国发生争执,引发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威廉二世出透摩洛哥并表示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最后摩洛哥独立。1911年引发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德国派出舰艇往摩洛哥,英国介入,最后德国获得部份刚果领土,并承认法国为摩洛哥的保护国。1914年6月28日发生萨拉热窝事件,德国向奥国表示无条件支持,结果俄国向奥国宣战,德国向俄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后,德国是以速战速决方式击败法俄两国,可是战事持续,由于德国没有作打长期战争的准备,1915年粮食出现短缺,主要是英国封锁所造成,许多粮食无法入口至德国,在6月政府实施面包配额管制。1916年至1917年情况更严重,面包严重短缺,城里出现抢粮、抢店、示威的情况,许多农家不再带作物去市集,以免被抢去,约70万人在大战期间活活饿死,战后营养不良现象普遍,许多年轻人因营养不足而被认为无法胜任工作。不单粮食出现短缺,军需也一样,所有弹药在1914年10月用尽,工厂人手不足,唯有靠女性填补。1918年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建立了。
尧舜禹的历史故事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y2o)、舜(sh)n)、禹(y。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
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相传,尧很节俭。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
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又称为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成功治理共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的天下,从而把治理江河、战胜洪灾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
-尧舜禹
历史上的尧舜禹真的存在过吗?还是传说?上古时期颛顼的墓已经发掘出来了何况这个尧舜禹?而且这个颛顼就是舜的五世祖,不仅尧舜禹存在,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也是存在的,颛顼就是五帝之首的黄帝,不信你可以搜一下西水坡大墓吧!
关于尧舜禹的小故事1、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个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潜伏在其仙洞沟附近的黑龙潭中的黑龙,并将它变为自己驾乘的坐骑。
一天,帝尧偶遇被称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并被鹿仙女击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后两人互相倾诉衷情,择期成婚。
新婚夜,双方喜结连理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将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新婚夜也被称为“洞房花烛夜”。
两人婚后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儿子“朱”。后鹿仙女于是尾随那只在牧马滩吞食牧民的恶蟒,趁其不备用剑将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脱,后来那里留下了巨蟒窟。
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设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胜防,只得向天帝告发。天帝派天兵天将捉拿黑虎仙,并将其压在乎阳东南的山丘之下,是为卧虎山。
同时,天帝罚鹿仙女与帝尧斩断尘缘,鹿仙女只能将幼年的朱儿送还帝尧,从此隐居深山。帝尧派人四处查找鹿仙女无果后亲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寻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为妻。
朱儿后被封于丹地(浮山),故称丹朱邑。后来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2、大禹斩龙
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千里寻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后有个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样。二妃死后,她们的侍女捧着石匣回京交给了禹王。
禹王打开石匣,拿出里面的遗书,上写着,三十年前,禹凿龙门之时,有一条蛟龙东逃,潜入天湖池清水岩中,这条龙角尖直立,角上长有绿毛。舜曾等了三年没见它。
这龙故而中毒死去。舜嘱禹一定要除掉这条蛟龙。大禹看完遗书,气愤填膺。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罗地网,大力神应龙下天湖池去擒蛟。可恨那蛟龙就是不出洞。
大禹急令用火烧。于是,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烧死了老蛟龙。青石岩也烧成了紫红色,在阳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样美。激战过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罗地网,谁知绳子解不开了。
那天河、北斗、游龙、狮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有金龙戏水、玉凤朝阳、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观,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条绿角龙头。
龙口里倾泻出天河泉水。据说,这就是跑到洞口被烧死的老蛟龙。那蛟龙死后,皮肉化成了肥土,肠子掉到紫霞洞底,弯弯曲曲,盘旋九转,变成了一条阴河。
河水哗哗奔流,清而不浊,这是因为龙喝的是天湖池里的天河水,人称为“九曲黄河”。那龙骨,碎成颗颗骨珠,被山风吹进洞底,滚进九曲黄河之中。
被河水浸蚀打磨,变成了洁白晶莹、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灯笼一照,像颗颗红透了的杨梅,故谓之为杨梅石。
3、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4、涂山之会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
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
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5、尧王牧马坡
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山坡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
传说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
《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哩。
关于尧舜禹的历史故事尧舜禹的传说传说中,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相传,尧很节俭。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
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扩展资料:
1、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
2、虞舜,姓妫或虞姚,名重华。尧帝的女婿,因建国於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使摄位三十年,後受禅为天子,都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
3、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 。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
-尧舜禹汤
尧舜禹的小故事50字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
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
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
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
扩展资料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
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尧舜禹
尧舜禹期间的神话传说,名人故事1、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个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潜伏在其仙洞沟附近的黑龙潭中的黑龙,并将它变为自己驾乘的坐骑。
一天,帝尧偶遇被称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并被鹿仙女击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后两人互相倾诉衷情,择期成婚。新婚夜,双方喜结连理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将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新婚夜也被称为“洞房花烛夜”。
两人婚后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儿子“朱”。天帝派天兵天将捉拿黑虎仙,并将其压在乎阳东南的山丘之下,是为卧虎山。同时,天帝罚鹿仙女与帝尧斩断尘缘,鹿仙女只能将幼年的朱儿送还帝尧,从此隐居深山。
帝尧派人四处查找鹿仙女无果后亲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寻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为妻。朱儿后被封于丹地,故称丹朱邑。后来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2、尧王牧马坡
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山坡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
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哩。
3、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4、大禹斩龙
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千里寻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后有个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样。二妃死后。禹王打开石匣,拿出里面的遗书,上写着,三十年前,禹凿龙门之时,有一条蛟龙东逃,这条龙角尖直立,角上长有绿毛。舜曾等了三年没见它。这龙故而中毒死去。
激战过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罗地网,谁知绳子解不开了,那天河、北斗、游龙、狮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有金龙戏水、玉凤朝阳、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观,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条绿角龙头,龙口里倾泻出天河泉水。
据说,这就是跑到洞口被烧死的老蛟龙。那蛟龙死后,皮肉化成了肥土,肠子掉到紫霞洞底,弯弯曲曲,盘旋九转,变成了一条阴河,河水哗哗奔流,清而不浊,这是因为龙喝的是天湖池里的天河水,人称为“九曲黄河”。
那龙骨,碎成颗颗骨珠,被山风吹进洞底,滚进九曲黄河之中,被河水浸蚀打磨,变成了洁白晶莹、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灯笼一照,像颗颗红透了的杨梅,故谓之为杨梅石。
5、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
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尧
——舜
安丘石家庄民俗村
安丘石家庄民俗村,在安丘市西南16公里凌河镇。该村树高林密,路直田方;二层楼房幢幢,排列有序,干净明丽。花圃路边排列,宾馆潇洒大方,广场宽敞平坦,幼儿园典雅玲珑,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兴旺景象。钟秀的景致,文明的乡风,淳朴好客的主人,每年都迎来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西欧等许多国家的朋友,来这里随农家俗、学农家活、住农家房、吃农家饭,体验民间风俗,饱享田园之乐。
这个村有个民俗博物馆,建于1988年4月,完全采用了当地民间工艺,深垒石基,腰装践脚,石灰泥墙,青砖大梢小瓦房,石家庄民俗表演是我国北方鲁中一带典型的农家四合套院,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
建筑面积725平方米。整个博物馆设分一厅、六室、一院。代表和体现了鲁中一带清末和建国初期的农家生活和风俗习惯,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较高价值。
民间礼仪厅是民间供奉神灵、年节行礼仪的场所。民间工艺室主要陈列着民间工艺品,如剪纸、刺绣、年画等,显示了当地人民的艺术才能和情趣。民间文娱室陈列着民间节日流传盛行的龙灯、高跷、旱船、狮包以及游戏娱乐器具等。农事用具室陈列着清末以来各式农具,张挂着“四季生产图”,形象地刻画出农家一年四季的耕作过程。农家生活室各种生活用具品类齐全,有俭朴的家常用具,也有待客用的精致餐具和宴席用品。农家纺织室陈列着老式的轧、弹、纺、织、印、染等工具,墙上挂有大型壁画“农家纺织图”。村塾学堂室壁上挂有字画,“四书五经”陈于案头,文房四宝列于几上,再现当年私塾面貌。
婚俗院大门上的对联为:“天上双星渡,人间六礼成。”院内放着花轿,设有拜天地用的香案花烛。洞房内布置着新婚摆设,充满喜庆气氛。五湖四海的宾客可在此举行传统的中国古典婚礼,享受天伦之乐。
后院设有碾房、磨房,备有马车。主人可以应游人要求一块去推磨、推碾或坐马车到村外穿行乡间小路、放风筝、观赏田园风光。
2 青云山民俗游乐园
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是近年来安丘市委、市政府开发建成集旅游、观光、娱乐、投资、购物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园区,占地3000亩、堪称“山东第一园”。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地处安丘市区、206国道和省道下小路的相交处,交通十分便利。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基本利用了原来的自然山体、自然湖泊、溪流和植被资源,栽植名贵树种、花卉和大型竹林形成以游、乐、玩、吃、住为一体的大型游乐场所。园内共分六个景区,各景区都有不同的特色,置身园中,一步一景,变化万千,使您流连忘返。
3 潍坊富华游乐园
各种庆祝活动精彩纷呈 琳琅满目
时尚先锋艺术-人体彩绘再度登陆
毛泽东万枚像章再现伟人风彩
富华艺术团”金秋欢乐”专场歌舞演出
街头演艺 大型迎宾 欢乐无限 轻松精彩
各位尊敬的朋友
富华游乐园每天都洋溢着节日气氛
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富华游乐园全体员工以全新的面貌等候着阁下的到来.
4 潍坊风筝博物馆
潍坊风筝博物馆位于潍坊市奎文区行政街66号,1989年4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风筝专业博物馆。它占地13公顷,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造型选取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点,屋脊是一条完整的组合陶瓷巨龙,屋顶用孔雀蓝琉璃瓦铺成,墙壁铺白色马塞克。整个建筑设计风格独特似蛟龙遨游长空,伏而又起。
该馆设有综合馆、中国馆、潍坊馆、友谊馆等12个展馆,在约2000平方米的展室内,收藏了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以及有关风筝的文物资料2000余件,介绍了风筝的历史、分类、创新及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界友好往来、潍坊市概况。
展览以1000余只筒式、板式、硬翅、软翅、串式五大类风筝精品以及300余件翔实的风筝文物资料为主,较全面、客观地体现了潍坊风筝所独有的题材广泛、造型优美、绘画精细、色彩艳丽的风格;介绍了构思大方、造型夸张、色彩对比鲜明、注重飞翔性能、研究价值较高的外国风筝;重现了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盛况;展示了在潍坊市委、市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决策指导下各行各业发生的巨大变化。1988年各国风筝组织推举潍坊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成立。风筝博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3万余人次,已成为潍坊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5 浮烟山旅游度假区
浮烟山旅游度假区位于潍坊市区西南12公里处,总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为235平方公里,距潍坊机场10公里,距济青高速公路12公里,距潍坊火车站13公里。浮烟山开发区于91年被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项,9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开发区。浮烟山开发区经过七年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先后顺利举办了第九届至十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放飞比赛。浮烟山为泰沂山脉尾闾,南有明宫山,北有符山,海拔1615米。浮烟山处于望留镇、符山镇南半部之间。浮烟山山名源于唐代,山上原有浮烟阁、溪涧草堂、咏翠亭、卧云台、朝阳观、公孙弘墓、麓台书院等古迹,现已大部分整修。浮烟山整个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坡平缓,西坡陡峭,山区地貌多变,沟谷密布,顶部较为平坦宽敞,山上林木葱郁,四季风景各具特色。山西依符山水库,山水相映,更为浮烟山增添了几分秀丽。
浮烟山是潍坊市区唯一的一大自然风景区,是市区的旅游胜地。潍城区政府非常重视浮烟山旅游开发区的投资建设,现已投资3800万元,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景点建设,已建成朝阳观和进山大型牌坊一座,大型风筝放飞场及观礼台一处,浮鸢大酒店现已完成主体部分,度假别墅区已基本建成。浮烟山现规划为六大部分:1、世界民俗风情园;2、自然风光区;3、娱乐活动区;4、度假别墅区;5、水上活动区;6、后勤服务区。规划完成可使开发区成为融娱乐、游览、商业、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游乐场所。
6 潍坊金宝乐园
潍坊金宝乐园是一个以旅游观光的大型综合性游乐园。位于山东金宝商业贸易区对面,西邻潍坊民航机场,东靠潍州路206国道,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山东金宝集团自1996年8月10日开办金宝乐园以来,同时建成了金宝宾馆、金宝汽车站和金宝旅行社,已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万多人次。
金宝乐园总面积40万平方米,融娱乐性、观赏性、刺激性和参与性为一体。民俗风情浓郁,田园风格独有。娱乐区、生态旅游观光区、城郊农业观光区、休闲区4大部分是旅游度假的良好场所。园内有孔明称、荡山涧、空中缆车、世纪钟和环园电车等120余个娱乐景点项目,有金泉寺、金秀湖垂留钓中心等观赏休闲的配套服务设施,金宝宾馆、金宝旅行社、金宝汽车站,可为您提供前来旅游观光考察的最佳服务。
7 万印楼
万印楼位于潍坊市中心1公里处,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距潍坊飞机场7公里,距潍坊火车站15公里,万印楼是陈介祺于清光三十年创立的,因为它珍藏过万余件文物珍品,故称万印楼。一九九三年对外开放以来,其接待8千多人,其中海外游客2千多人。陈介祺(1813-1884)潍坊市潍城区人,字寿卿,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道光廿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于咸丰四年辞官归里。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专心致于金石学收藏和研究,成为一代金石大师。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进行金石考释和研究,写下了五十多种著作,文物界权威称:他的论调与批评,不但高出当时同辈一等,简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金石书林”别具一格,质朴凝重,丰富了我国的书法艺术。他以毕生的努力,为我国的金石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敬仰。万印楼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潍坊建筑特点,并有清代宫廷建筑风格。这里的东楼,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万印楼,东楼二层十间,陈列介绍收藏情况,学术成果,西间大厅各三间,大厅陈列仿古品,收藏编钟11件,取整数名斋号“十钟三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8 十 笏 园
十笏园建于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过,后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建为私人花园。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丁善宝在他的《十笏园记》中对十笏园的命名作了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词,来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书的《感通篇》中说,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故宅基,唐显庆中王玄策出使西域,过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此园面积仅二千余平方米,确是小园,丁善宝即取此意。
十笏园面积虽小,但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园中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房等建筑共34处,房间67间,紧凑而不拥挤,身临其境,如在画中,给人一种布局严谨、一步一景的感觉,体现出北方建筑的特色,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十笏园平面呈长方形,由中、西、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园之主体部分。主要有如下景点:
十笏草堂 进大门东行为前院,正厅即十笏草堂。结构为三开间七檩,无廊硬山顶,明间雕花门,上悬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书“无数青山拜草庐”匾额。堂前山石花木散点,池中荷香四溢,碧波涟漪。
四照亭 取其四面阳光普照之义,故名。亭较大,方形,为六檩卷棚式歇山顶,四周有坐凳栏杆。该亭水环四面,荷风水月,颇饶诗意,西有曲桥同回廊相连。亭中有清代状元曹鸿勋所题“四照亭”横匾,亭外悬有“涛音”,是清代书法家桂馥手迹。亭柱上对联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前悬对联“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顺回廊曲桥步入池心,四面环视,荷花满池,景色宜人。亭内石桌凳,是当年园主举觞流连,咏诗之处,四面桥栏可坐,可观赏池水荷花和假山全景。曲桥与回廊相接的地方,还有一副对联为“于心有不厌,即事多所欣”。
鸢飞鱼跃 亭北面六角门上有“鸢飞鱼跃”四字石刻,原为唐代韩愈于贞观二十年,贬为阳山令所书的自勉之作。字体飞动婉转,气贯长虹,有草篆隶笔意,安排得有正有欹,冶草篆隶于一炉,寓情于书,表现出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凌云壮志,有形神兼备、意到笔随之妙。此四字拓片曾发表在《书法》杂志1980年第6期上,为稀世珍品。园内此石刻,为清中期书画家翟云升临摹,维妙维肖。
稳如舟亭 亭东北角筑有船形建筑名曰稳如舟,亭临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筑巧妙,系六檩卷棚式顶,外形如船,恰似抛锚水中,随时可以起锚解缆,引人遐思。稳如舟小亭的北门,有对联为:山亭柳月多诗兴,水阁荷风入画图。
假山 水池东临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是依东轴线上院落的房屋山墙以太湖石而建。拾级登山,山径崎岖,怪石嶙峋,路随峰转,其势巍峨。间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门之设,山间杂植松柏草木,四时常青,经冬不凋。
蔚秀亭 建于假山之巅,取自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而名。亭内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白描罗汉石刻一块,姿态妩媚,造意新奇。旁有孤松一株,直插霄汉,有对联为: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
落霞亭 山南端建有落霞亭,为四檩卷棚式结构。亭内装嵌有郑板桥手迹刻石“笔墨三则”、“田游岩”和“题画竹”各一,所悬“聊避风雨”为郑板桥手笔。落霞亭对联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
漪岚亭 顺山径而下,卵石铺路,位于荷池东南假山角下,有一六角攒尖顶小亭建筑,名曰“漪岚亭”。此亭小巧别致,坐于亭槛,平视喷泉,银珠万点,边起边落;俯视游鱼,飘忽不定。池水的波纹即“漪”;山中之云气即“岚”,故名。宋代名臣富弼的园亭就曾用此名。漪岚亭与山上的蔚秀亭相呼应。
小沧浪亭 与漪岚亭相对,是一座四角攒尖顶、覆以茅草之亭,其四柱为原始松木建筑,愈见其淡雅古朴,富有野趣。沧浪,取意于《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亭下池边有大石一块,正可濯缨濯足。宋代诗人苏舜钦曾筑沧浪亭于苏州,为著名园林。小沧浪正是园主借苏州拙政园沧浪亭而命名。又因此亭较小,故名小沧浪。亭内有石桌、石凳,可在此饮茶、乘凉,又可以濯洗。
回廊石刻 在水池西有回廊,它把西轴线与中轴线景观巧妙而有机地的隔开,起到了既合理分布景观,又增加观赏性建筑的作用。廊上雕花牙,柱间设栏杆。在长廊的墙上嵌郑板桥竹兰图石刻5方。最南端为丁善宝撰、翰林丁良干书写的《十笏园》,记述了建园情况及其意图。这是十笏园最好的史料。最北端有张昭潜撰、曹鸿勋书写的《十笏园记》。
春雨楼 出回廊而北,院西二层小楼即春雨楼。此楼为三开间七檩庑殿式建筑,楼门抱厦出廊,辅以坐凳栏杆。取名春雨楼,系借宋代诗人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为。它虽建于清代,但又取宋代建筑特点,雨天登楼,窗外一望别有雅趣。“春雨楼”三字由曹鸿勋手书。
砚香楼 院中北楼为十笏园主体建筑,系明代所建,名砚香楼。其结构为二层,两开间五檩,硬山顶;楼前有月台,圆窗方台,古色古香;楼上门窗外有前廊,设栏杆护之。砚香楼是原园主人藏书和读书之所,其名借唐诗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重”之句,就是说,白昼书房温暖如春,研墨起花纹,墨汁发出阵阵松麝香味,故取此意而名。站在楼上向前望去,“崖壁假山,飞瀑流泉,藕塘蓬蒲,莲叶田田”,十笏园全貌尽收眼底。中外书画家经常聚会于此进行交流。正如诗云:欲醉春雨楼,砚香十笏堂;桥通四照亭,漪岚小沧浪。
十 笏 园 (续)
静如山房 西轴线上一排西厢房共八开间,其院称作园中园。自南至北,第一为静如山房,取其安静闲雅、洁净之意,是比较高级的客房。
秋声馆 取欧阳修《秋声赋》而名,为客人下榻之处,前出抱厦并有坐凳栏杆。
深柳读书堂 在园之西院的北过厅名叫深柳读书堂。唐诗人刘慎虚诗的《阙题》中有:“闭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因借用为书塾名称,表示自己志趣在于读书,不好交往,深深柳荫中的堂屋里正好读书。清代贺国嶙、何日浩、钱向杲等,都曾用此作书斋名称。
颂芬书屋 过深柳读书堂,入小院,北厅即颂芬书屋,为园主之书房。厅内雕梁画栋,熠熠生辉。此厅后院,西为厢房,北厅名雪庵,康有为游十笏园后改题为“小书巢”。
碧云斋 位于东轴线上,有碧云斋等4院。碧云斋为园主人之家居,取碧色天空, 晴穹万里之意。东西有小廊,东廊内装有冯起震画竹刻石10块,分别由董其昌、邢侗、李晔题跋;西廊内嵌有招子庸画竹刻石。画上招子庸自题诗曰:“写竹当师竹,何须法古人,了然心眼手,下笔自通神。”园中其它石迹尚多。
城隍庙碑 碑高190米,宽080米,厚020米。碑文20行,每行47字,为郑板桥所撰并书,通篇楷书,在郑氏书作中极为少见,称为“三绝碑”。郑板桥不信鬼神,在碑文中直道神为人所造,神权是人所授,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称一绝。书法为郑板桥楷书杰作,称一绝。丹书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刻,不失笔意,与真笔不差毫厘,又一绝。
唐代铁佛造像 1962年在潍城区石佛寺出土,现存十笏园。据《潍县志稿》及碑刻记载,石佛寺在宋代以前名铁佛寺,铁佛寺毁,改建为石佛寺,铁佛遂埋于地下。铁佛像高3米,宽2米,约重5吨。下部及手部残毁,系分段排模铸造,体现了古代铸造艺人高超的铸造工艺。铁佛造像盘腿趺坐,左手端胸前,右手前伸,面部丰腴端庄,鼻端隆起,宽额丰腮,双目微合,面呈慈祥微笑状,美发高髻,穿博带式大衣,附璎珞,造型优美,体现出唐代典型艺术风格,是我国罕见的巨型铁佛造像。
龟蛇碑 原在潍城区玉清宫内,上书“龟蛇”二字,故名。碑名为金代道士谭处端所书。“龟蛇”二字为象形体草书。字体飞动劲拔,气势雄伟,一笔挥就。玉清宫为一道观,道教认为,北方之神为玄武,它的形象是龟蛇合体。道士谭处端书此二字意为敬玄武。道教祀玄武时以龟蛇二物之像置于其旁。
文征明石刻 文征明,明书画家,江苏苏州人,正德末,以诸生岁贡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嘉靖初年预修《武宗实录》。不附和张璁、杨一清,辞官归乡,行草书有智永遗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擅画山水,师法宋元,笔墨苍润秀雅,人称“吴门派”。与沈周(或祝允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切磋诗文,人称“吴中四才子”。有《甫田集》传世。园中石刻内容为:万事年来尽扫除,无端翰墨尚留余。欲缘鸥鸟投丹粉,还为鹅群写道书。
董其昌书法石刻 董其昌,明书画家,字元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市松江人。万历已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詹事府詹事。以书画名重海内外。画山水,宗北,其作品秀润苍郁,超然出尘,书法师宗颜、虞,又学钟、王,疏宕秀朗,颇有特色。此石刻为董氏行书一幅:萦渟淡不流,金碧如何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下有于祉(澹园)跋:“杨君润轩,既刻衡山书,并此卷上石,此亦吾家故物也。笔力大似李北海。乙卯秋识。”
张瑞图石刻 张瑞图(公元1576-1641年),明末福建晋江人,天启六年(1626年),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魏忠贤用事,忠贤生祠碑文,多出其手书。崇祯初罢去。定逆案,赎徙为民。善画山水,工书法,与米万钟、董其昌等齐名。有《白毫庵集》。园中石刻内容为:一夜春雨过,千畦尽成绿;不晓意所欣,道是斋厨足。
郑板桥专题陈列室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清潍县知县,“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清乾隆七年(1742年)春,任范县知县。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7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当时潍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是当时的写照。他采取果断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粮,一面向上呈报;对于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粜。还修筑城墙,疏浚城河,以工代赈。“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三绝”。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尤善兰、竹、石;诗文讲究真情,傲放慷慨,恻恻动人;书法则揉楷、行、草、隶而为一,圆润古秀,自号“六分半书”。著有《板桥文集》、《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郑板桥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上有一定地位。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板桥专题陈列室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部分,除文字、实物外,还有郑板桥画像及塑像;第二部分重点陈列郑板桥在潍县遗留的碑刻,其中有郑氏撰文并书写的“城隍庙碑”原碑,院中还有一方石刻,是郑板桥所书“润格”,真隶相参,杂以行草,是其书法代表作之一;第三部分陈列有郑板桥手迹以及文字图表等,介绍郑氏生平及艺术造诣;第四部分展出当代纪念和研究郑板桥的论文专著等。
10 云门山
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拨421米。平原拨笏,松荫盖足,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鲁中名山。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
在主峰云门洞南西侧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测,当气压低时,常有蒸气泛出,名曰“云窟”。云门山松柏如海,郁郁葱葱,危崖峭立,景色迷人,位居青州府城南,好似一幅天然屏障。云门仙镜,历来颇得佛、道两教的青睐。云门山的阳坡有大、小石窟5个,造像272尊。在云门山阴,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寿”字,人称“云门献寿”。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云门山后东侧,还有冀阳周全开造的“万春洞”。云门山主峰名“大云顶”,形若鱼脊,东西走向,上多寺庙宫观,山巅植“东岳大帝”之宫,树“泰山老母”之祀,东西建阆风亭,修盘山石级968级。登上云门山巅,向西眺望,驼山及西南大小群峰,山峦起伏,十分壮观。建云门山“天仙玉女祠”、“望寿阁”、红墙青瓦,古色古香,巍伟壮观。
11 偶园
偶园,在青州城里偶园街中段东侧,原系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的私人花园,所以当地俗称为“冯家花园”。这座花园规模并不大,由于它是现存稀有的“康熙风格”园林建筑,所以便有着很高的建筑文化价值。
偶园的历史,有多种说法,有人认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东花园改建而成的。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军为衡王,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的同时,在东华门外建造了一座花园,名东花园。根据明王朝的规定,东花园的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帝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当时,凡是御花园内有的设施,这里也有,只是规模略小而已。大约过了180多年,清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在告老还乡之前,将他在北京的万柳堂献给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赐给了他。冯溥将东花园又进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园”。这种说法在青州城乡颇为流行,却没有文字依据。现在有据可查的是:冯溥(公元1609-1692年),字孔博,又字易斋,清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端敏练达、勤劳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拜文华殿学士。次年,他上书乞休,康熙帝舍不得,便批示说:“卿六十四岁,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冯溥74岁以年老请休获准,加太子太傅,卒年83岁。他平生爱才若渴,精于诗章,有《佳山堂集》传世。清咸丰《青州府志》载:冯溥既归,辟园于居地之南,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曰偶园。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偶园的原貌,据冯溥的曾孙冯时基所著的《偶园记略》介绍,原为一组宅第、宗祠、园林三结合的古建筑群。除去为数众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筑设施有: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分东、西、中三峰)、一堂(佳山堂)、二水(洞泉水、瀑布水)、二门(偶园门木耆绿门)、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五亭(友石亭、问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为一方之冠。另外,还有小斋、幽室、山茶房等建筑。园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偶园”二字。门内的四扇石屏上镌刻着明朝高唐王的篆书。至清末,“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清光绪《益都县图志》),仅存为一山一堂一阁。
尧舜禹期间的神话传说,名人故事
1、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个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潜伏在其仙洞沟附近的黑龙潭中的黑龙,并将它变为自己驾乘的坐骑。
一天,帝尧偶遇被称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并被鹿仙女击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后两人互相倾诉衷情,择期成婚。新婚夜,双方喜结连理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将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新婚夜也被称为“洞房花烛夜”。
两人婚后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儿子“朱”。天帝派天兵天将捉拿黑虎仙,并将其压在乎阳东南的山丘之下,是为卧虎山。同时,天帝罚鹿仙女与帝尧斩断尘缘,鹿仙女只能将幼年的朱儿送还帝尧,从此隐居深山。
帝尧派人四处查找鹿仙女无果后亲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寻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为妻。朱儿后被封于丹地,故称丹朱邑。后来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2、尧王牧马坡
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山坡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
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哩。
3、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4、大禹斩龙
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千里寻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后有个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样。二妃死后。禹王打开石匣,拿出里面的遗书,上写着,三十年前,禹凿龙门之时,有一条蛟龙东逃,这条龙角尖直立,角上长有绿毛。舜曾等了三年没见它。这龙故而中毒死去。
激战过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罗地网,谁知绳子解不开了,那天河、北斗、游龙、狮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有金龙戏水、玉凤朝阳、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观,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条绿角龙头,龙口里倾泻出天河泉水。
据说,这就是跑到洞口被烧死的老蛟龙。那蛟龙死后,皮肉化成了肥土,肠子掉到紫霞洞底,弯弯曲曲,盘旋九转,变成了一条阴河,河水哗哗奔流,清而不浊,这是因为龙喝的是天湖池里的天河水,人称为“九曲黄河”。
那龙骨,碎成颗颗骨珠,被山风吹进洞底,滚进九曲黄河之中,被河水浸蚀打磨,变成了洁白晶莹、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灯笼一照,像颗颗红透了的杨梅,故谓之为杨梅石。
5、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
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尧
——舜
——禹
尧舜禹的故事,三个名胜古迹,例如:历山的尧舜禹是古代汉族传说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们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因禹治水有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关于尧舜禹的小故事1、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个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潜伏在其仙洞沟附近的黑龙潭中的黑龙,并将它变为自己驾乘的坐骑。
一天,帝尧偶遇被称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并被鹿仙女击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后两人互相倾诉衷情,择期成婚。
新婚夜,双方喜结连理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将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新婚夜也被称为“洞房花烛夜”。
两人婚后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儿子“朱”。后鹿仙女于是尾随那只在牧马滩吞食牧民的恶蟒,趁其不备用剑将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脱,后来那里留下了巨蟒窟。
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设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胜防,只得向天帝告发。天帝派天兵天将捉拿黑虎仙,并将其压在乎阳东南的山丘之下,是为卧虎山。
同时,天帝罚鹿仙女与帝尧斩断尘缘,鹿仙女只能将幼年的朱儿送还帝尧,从此隐居深山。帝尧派人四处查找鹿仙女无果后亲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寻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为妻。
朱儿后被封于丹地(浮山),故称丹朱邑。后来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2、大禹斩龙
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千里寻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后有个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样。二妃死后,她们的侍女捧着石匣回京交给了禹王。
禹王打开石匣,拿出里面的遗书,上写着,三十年前,禹凿龙门之时,有一条蛟龙东逃,潜入天湖池清水岩中,这条龙角尖直立,角上长有绿毛。舜曾等了三年没见它。
这龙故而中毒死去。舜嘱禹一定要除掉这条蛟龙。大禹看完遗书,气愤填膺。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罗地网,大力神应龙下天湖池去擒蛟。可恨那蛟龙就是不出洞。
大禹急令用火烧。于是,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烧死了老蛟龙。青石岩也烧成了紫红色,在阳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样美。激战过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罗地网,谁知绳子解不开了。
那天河、北斗、游龙、狮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有金龙戏水、玉凤朝阳、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观,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条绿角龙头。
龙口里倾泻出天河泉水。据说,这就是跑到洞口被烧死的老蛟龙。那蛟龙死后,皮肉化成了肥土,肠子掉到紫霞洞底,弯弯曲曲,盘旋九转,变成了一条阴河。
河水哗哗奔流,清而不浊,这是因为龙喝的是天湖池里的天河水,人称为“九曲黄河”。那龙骨,碎成颗颗骨珠,被山风吹进洞底,滚进九曲黄河之中。
被河水浸蚀打磨,变成了洁白晶莹、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灯笼一照,像颗颗红透了的杨梅,故谓之为杨梅石。
3、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4、涂山之会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
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
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5、尧王牧马坡
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山坡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
传说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
《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哩。
关于尧舜禹的历史故事尧舜禹的传说传说中,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相传,尧很节俭。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
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扩展资料:
1、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
2、虞舜,姓妫或虞姚,名重华。尧帝的女婿,因建国於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使摄位三十年,後受禅为天子,都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
3、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 。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
-尧舜禹汤
尧舜禹的小故事50字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
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
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
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
扩展资料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
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1。哑铃推举可以练得到前中2束三角肌,后束的话只能考虑哑铃颈后推举或者颈后拉锁,但是都是高危动作,不建议初学者使用,而且练多了对颈部的压力也很大。后束的话建议用俯身哑铃侧平举较好,重量要适中,否则可能导致动作不标准而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2。单单发展前中束可以看起来肩膀快一点的,但是会给人一种“驼背”的感觉,很不好看,而且肱二头肌的线条和三角肌也没办法很好的分离刻画,影响了美感,建议双管齐下,务必要一起练。
一开始还担心字数太多,结果居然发现字数还有一千多富余,顿时感动了希望下面的翻译能对你有用~每个人都用“===”分割了,请注意
===========================
一孙权
孙权,字仲谋。他的兄长孙兄策平定江东诸郡时,他才十五岁,就被任命为阳羡县令(不满一万的县令称长)。吴郡太守推荐他为孝廉,扬州刺史推举他为茂才(秀才)。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政事交给孙权,孙权哭泣还没有停息,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现在难道是痛哭的时候么古时周公立法而他的儿子伯禽却没有遵守,这不是伯禽要违背父亲,而是当时不能实行。况且如今犯法作乱的好人相互争逐,凶如豺狼的强人布满道路,(您)竟然还要哀悼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于是就让孙权换去丧服扶着他上马,让他出去巡视军队。这个时候,孙氏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并且深入险要的地方还没有完全服从,天下英雄豪杰分布在各个州郡,投奔和借住在江东的中原人士,以江东政权的安危来考虑留下还是离去,还没有结成稳固的君臣关系。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辅佐孙权共成大业,所以全心服从侍奉于他。曹操上奏汉献帝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任会稽太守,驻屯在吴郡,派郡丞到吴郡管理文书等事。孙权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对待张昭,周瑜、程普、吕范等都做了将帅。招揽才学优秀的人才,聘请著名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开始成为孙权属下的官员。孙权又分别部署诸将的军队,平定山越,讨伐不服从命令的人。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去世,鲁肃请求奉孙权的命令向刘表的两个儿子吊唁,将以吊唁的名义观察其变化。鲁肃还未到荆州,而曹操却已到了荆州境内,刘表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刘备准备渡长江向南,鲁肃与刘备相见,于是转达了孙权的想法,并陈说了决定胜败的各种因素。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进见孙权,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出发。这时候曹操刚得到刘表的部下,势力强盛。议事的官员们都听说曹军的势力而畏惧,纷纷劝说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抵抗的主张,与孙权意见相同。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一万人,与刘备一起进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大破曹军。曹操烧掉战斗中尚未毁坏的船只,率军撤退,士卒遭受饥饿疫病,死者过半。刘备、周瑜等又追到南郡。 建安十六年,孙权把治所迁到秣陵。第二年,修筑石头城,把秫陵改名为建业。听说闻曹操将要来侵,建造了濡须坞。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曹操对峙了一个多月。曹操远远看到孙权的军队,感叹它整齐严肃.便撤退了。
============================================================
二周瑜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微舒城)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将领、战略家,在孙氏开基立业,创立鼎足三分格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长壮有姿貌”。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我得到了你,如鱼得水也” 。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当利,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比并。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因庐江一带,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桥,周瑜娶小桥。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异议异动。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英,当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既贤且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数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周瑜越来越得孙权的信赖,而他也越发竭诚尽智,为孙氏集团的崛起奔波劳碌,不辞辛劳,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这次受命后,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替曹操来做说客!”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
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着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入柴桑,周瑜率军击之,生俘邓龙。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进而统一全国,第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荆州。时刘备中原逐鹿失败,正寄居在荆州刘表那里。孙权也早看中了荆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曹操恐孙权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举挥师南下。时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力孤,无法与曹操争衡,率众南逃。曹操顺利占领荆州,收降刘琮的八万人马,拥有大军数十万,实力陡增,骄横益甚。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行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信中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大军八十万,准备与您会猎江东。”在这严重的局势面前,东吴的谋臣将士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讨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他们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局势。鲁肃建议孙权把周瑜从外地召回。周瑜一归来,便力挽狂澜。他针对“迎曹”派的观点向孙权指出:“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孙权闻言大喜,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当夜,周瑜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消除他的疑虑,又单独进谒。他对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有水步兵八十万,心中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们可以认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怀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 孙权听了,大受感动,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张昭等人,顾惜家人妻小,只为小我考虑,真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跟我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全。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当时刘备欲率军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刘备于是进住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与刘备遂结成联盟,共同抗曹。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周瑜和刘备部队会师,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想等冬天过后,第二年春天再战;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振奋,驻扎在南岸。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认为黄盖说得有理。便选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用帐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每一战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后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用命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赤壁之战,中国统一过程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
周瑜上书给孙权,书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刘备留在吴,为他造座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之人,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策。周瑜扼制刘备的计谋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孙权献上另一计策。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死时年仅三十六岁。周瑜一死,孙权感到痛折股肱。于是,亲自穿上丧服为他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周瑜墓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墓地面积约5亩,兆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凡经修陵园总面积扩大到8648平方米。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周瑜有两子一女,女配太子孙登,长子周循娶公主,次子亦为官
==============================================================
三吕蒙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安徽阜南吕家岗)人。小时候避难南渡长江,依附在姐夫邓当的手下。邓当是孙策的部将,曾经数次攻打过南部山越。吕蒙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偷偷的跟随邓当出去讨贼,邓当发现后,大声的呵斥他, 他也不回去。邓当没有办法,只好回去告诉了吕蒙的母亲(可见吕蒙对他的母亲十分敬畏)。母亲很生气的要责罚吕蒙,吕蒙说“现在咱们贫贱困苦,很难生存下去,我出去打仗,万一有点功劳,或许能够得到富贵,而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很心疼的饶了吕蒙。(行伍出身的大将,很多很小就打仗,而且没有什么文化,因此大都象孙权评价初期吕蒙的一样,果敢有胆,轻于杀戮)
当时当值的官吏因为吕蒙年龄小,而非常的轻视他。说“这小子能有什么作为,去打仗不过是拿着肉去喂虎罢了”。过了一阵子看到吕蒙,又公开的侮辱吕蒙,吕蒙大怒,引刀斩杀了他。然后出走,逃到郑长家。校尉袁雄在适当的时候向孙策求情,吕蒙也出来自首。孙策召见了他,对他的所作所为,很是吃惊。觉得他是一个人才,宽恕了他,并且把他留在了身边。(孙家父子兄弟,知人善任,真是不得了)
过了几年,邓当战死,张昭举荐吕蒙接替了邓当,升任吕蒙为别部司马。孙权当涂掌事以后,打算把这些兵少,力量薄弱的小将军的兵马合并。吕蒙听说以后,赊钱为他的士兵做了红色的军装,到了检阅的时候,吕蒙的士兵,陈列赫然,威武雄壮,孙权看到非常的高兴。不但没有裁撤吕蒙的部下,反而将他的士兵增加了一倍。。后跟随征讨丹杨,因功升为平北都尉,广德长。跟随征讨江夏黄祖,黄祖让陈就统领水军出来作战,吕蒙率领前锋部队,亲自斩陈就首级,其他的将士乘胜追击,攻打江夏。黄祖听说陈就已死,所以弃城逃跑,被擒杀。
孙权事后说“这次的胜利,是从斩杀陈就开始的”。升任吕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1千万。(周瑜24岁为中郎将,人称周郎,吕蒙此时年龄也不大,却没有此称呼,真是不公平,呵呵)。
这一年,跟随周瑜,程普破曹操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益州有将军袭肃来投降,孙权想把袭肃的士兵全都给吕蒙(当时的将军最在乎的应该是士兵,部曲,更胜于名号),吕蒙却盛赞袭肃有胆量可以重用,而且仰慕教化,远来归降,从道义上讲是不应该夺人之兵的。担心此例一开,想投降的人会人人自危。孙权非常同意吕蒙的观点,于是把兵又还给了袭肃。
周瑜使甘宁前去占领彝陵,曹仁分兵一部分,包围了甘宁,形势十分危急。其他的将军都说,现在咱们的兵少,没法分兵去救甘宁,吕蒙却对周瑜程普说“留下凌统在这里守着,咱们去救甘宁,我担保凌统能守此地10天没问题”。又劝说周瑜派三百人用木头阻塞险道,这样敌人逃跑的时候就可以得到敌人的马匹。周瑜听从了吕蒙的建议。率领大军到达彝陵,当天就开战,杀伤敌人过半。敌人放弃围城,夜里逃遁,周瑜率军突然袭追,敌人大乱,丢弃大量的马匹而逃跑。吕蒙用船把这些马匹运回东吴,装备士兵,将士声势更盛了。于是渡江立军屯,攻击曹仁,曹仁败退。东吴得到了南郡,平定了荆州。回到国内,吕蒙被升任偏将军,寻阳令。(战术厉害)
鲁肃代替了周瑜统事,当去陆口,而过吕蒙屯兵的地方。鲁肃当时还很轻视吕蒙,但是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显,主公都非常亲信,你还是应该去拜访一下他的。”于是鲁肃不得已拜望吕蒙。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您现在受国家重任,与关羽为邻,有什么方法能保证国家没有忧患吗?”鲁肃随便的回答到“到时候看情况再说吧”。吕蒙说“现在东西虽然是一家,但是关羽却是一个熊虎一样的人,怎么可以不预先制定计策防范呢?”。于是在坐上,为鲁肃筹划了五种应变的计策。(战略眼光)鲁肃大惊,离开坐位,靠近吕蒙,拍着他的背说“吕子明呀吕子明,没想到你现在才略都厉害到了这种地步呀!”。于是鲁肃叩拜吕蒙的老母,两人结成好友而别。
管领细川氏
镰仓末期,细川显氏,和氏,赖春兄弟追随足利尊氏转战各地,战功显赫,可以说是细川家最为荣耀的时候。南北朝时代,细川家作为管领家,在细川赖之时代完成了南北朝的统一,随后细川家在四国的阿波,赞歧,近畿的河内,和泉得到了庞大的领地,领地最大的时候曾达到了河内,和泉,阿波,赞歧,摄津,土佐,伊予,备中,备后,丹波,若狭等国。细川家也伴随着室町幕府在足利义满时代到达鼎盛。
应仁之乱以后,细川家开始走向衰落,家中的实权被家臣三好氏掌握,在细川晴元死后,细川宗家灭亡。但是,没有多久,细川家被支流的细川藤孝,忠兴父子复兴,细川家也开始了第二次的繁荣,这一点倒是和战国岛津家很象。藤孝,忠兴父子在信长时代得到了丹后12万石的领地。关原之战,细川家英明的倒向了德川一方,战后得到了丰前小仓35万9000石的奉禄。忠兴之子忠利于宽永9年既公元1632年,取代了加藤氏成为肥后熊本之主,奉禄也达到了54万石。细川氏成为了江户时代几个最有实力的外様大名之一。明治维新以后,细川家被封侯爵。
细川家维持了近800年的繁荣,先后成为两个幕府的重臣,在日本历史上,我想也只有伊达,岛津可以与之媲美了吧! 细川氏之祖是足利氏初代义康的次子义清义清之孙义季,于承久之乱之后,前往本家三河守足利氏的三河国,定居于额田郡细川乡。同时移居的还有义季之兄实国(仁木氏),弟义宗(户贺崎氏)。但是,细川乡只不过是一小小村落,因而整个镰仓时期,细川氏不过一介深深依赖三河守护足利氏的小领主而已。
~细川义季~
足利氏初代义康次子义清之孙。承久之乱后,入三河,取细川为姓。
南北朝时代 ~四国地盘的确立~
细川和氏 1296--1342(永仁4--兴国3,康永1) 阿波守。细川公赖之子。从尊氏举兵开始,一直作为尊氏身边的军师。
1335年(建武2)与尊氏等一起西走赞岐,后来在四国积蓄力量,为尊氏的再起立下功劳。
足利尊氏上京以后,和氏没有一起留在京都,而是东下镰仓去帮助足利家经营关东诸国。
可以说,细川和氏是室町幕府的第一功臣。
细川显氏 ?--1352(正平7,文和1)
兵部少辅,陆奥守。细川赖贞之子。1335年(建武2)开始追随足利尊氏转战各地。1349年(正平4,贞和5)以后,发生了足利直义与足利尊氏,高师直对立的局面。他倒向了直义一边。后又倒向尊氏方。1352年(正平7,文和1)的男山之战中,立下战功,不久死去。
细川赖春 1299--1352(正安1--正平7,文和1) 赞岐守,邢部大辅。细川公赖之子。和氏之弟,与兄长一起跟随尊氏。1337年(延元2,建武4)攻克了尊良亲王的越前金泽城。1348年(正平3,贞和4)在和内四条町之战大败楠木正行。观应骚乱中,他开始时跟随直义,后来又投降了尊氏。1352年,与北畠显能,楠木正仪的南朝大军在京都七条大宫激战中战死。
细川清氏 ?--1362(正平17,贞治1)左近将监,阿波守,伊予守,相摸守。细川和氏之子。初名元氏。追随尊氏立下战功。1358年成为第二代将军足利义诠的管领。1361年(正平16,康安1)辞退了管领之职,回到了自己的领地若狭国。由于受到佐佐木高氏(道誉)的挑拨,足利义诠进攻若狭,清氏投降了南朝。以后作为南朝的大将与北朝作战,曾一度把足利义诠由京都赶到了近江。后来在赞岐的白峰城之战中被细川赖之消灭。
细川赖之 1329--1392(元德1--元中9,明德3)管领。左马头,武藏守,相摸守。细川赖春之子。法名常久,幼名弥九郎。幼年时即与父亲赖春一起转战各地,显示出非凡的军事与政治才能。1362(平17,贞治1)在赞岐的白峰城之战中消灭了细川清氏 ,从而确立了幕府在四国政权的稳固。1367年成为执事,辅佐年幼的足利义满。后来因为受到斯波义将的排挤而回到了其领地赞岐。1390年(元中7,明德1)平定了备后国的骚乱。第二年,明德之乱爆发,山名氏清叛乱。由于受到足利义满的强烈请求,62岁的赖之再次出战,同时也是他最后的一次上阵。由于他在各大名中的威信极高,很多山名方的大名都纷纷倒戈。赖之终于在他辞世之前,消灭了山名氏清。可以说,细川家的繁荣是由赖之打下的。 细川赖元 1343--1397(兴国4,康永2--应永4)右京大夫。幼名聪明丸。细川赖春末子。后来成为兄长赖之的养子。1369年(正平24,应安2年)与投降北朝的楠木正仪一起与南朝作战。1378年(天授4,永和4)消灭了纪伊的南朝军。1391任管领。擅长和歌,他的作品有《新后拾遗集》与《新续古今集》。
~细川满元~(1378-1426) 赖元子幼名聪明丸,通称五郎,右马助,右京大夫,入道称道观,岩栖院。应永之乱中,作为先锋,立下汗马功劳,在畿内发展势力这一时期,细川氏庶流两家获得和泉守护,本家又获得阿波,淡路守护职,从此大阪湾周边为细川氏独占在四代将军义持幕府中,出任管领,参与幕政参加了上杉禅秀叛乱,足利义嗣谋杀等事件的处理。
~细川持之~(1400-1442)
满元之子通称九郎中务少辅,右京大夫。1429年(永享元年),兄持元早逝后继任家督,任六代将军义教幕府管领义教推行强化幕府,削弱守护大名的政策,持之遂与诸有力大名和议,向上谏言。然而,没有受到义教压制政策影响的有力大名,却只有细川一家。1441年(嘉吉元年)义教被杀,嘉吉之乱兴,持之也随同义教一同前往赤松宅邸,却幸免于难。随后,持之拥立义教之子义胜,讨伐赤松氏。 细川胜元于八代将军义政之下,任管领,与田山持国争权。持国死后,田山氏分裂。胜元遂与势力逐渐庞大的山名宗全对立。随着将军家,田山,斯波家家督之争蜂起,争夺日趋严重,复杂。最后发展成为应仁之乱。乱中,胜元任东军统帅。
继胜元上台的政元与西军的山名政丰达成和解,平息了应仁之乱。之后,明应政变起,追放十代将军义植,确立了专制体制。其后的幕府,形成了以独占管领的细川氏为中心的局面。然而,政元的后继者之争,使坚固的细川一族分裂为两派,最后,连政元自己也在争夺中被暗杀。
细川胜元 1430--1473(永享2--文明5)
管领。细川持之之子。法名龙安寺宗宝,幼名六郎。从1445年(文安2)以来,三次任管领。后来介入到将军家支持斯波与畠山两家继承权的问题上,与山名持丰(宗全)对立。终于在1467年(应仁1)爆发了应仁之乱,胜元任东军主帅,支持将军推举的畠山政长,与山名持丰为首的西军在京都展开了激战。在没有分出胜负的时候,山名持丰突然去世,胜元觉得在日本已经没有人可以做他的对手,心情惆怅,在龙安寺出家到死。
细川政元 1466--1507(文正1--永正4)
道号雪关。细川胜元之子。幼名六郎。
在应仁之乱后,趁着足利将军家衰落的时机,细川政元一举掌握了幕府的实权。这家伙非常有意思。把亲生儿子细川澄之,给九条政基当了儿子,而自己又收了细川澄元和细川高国两个养子。结果这三个活宝儿子疯狂争夺家督,而他自己又控制不了局面,结果被澄之派的香西元春杀死。 政元为澄之派的家臣所暗杀后,澄之与澄元继续争夺家督,而最终的胜利者是澄元借着幕府混乱之机,前将军义植由大内义兴拥立,杀回京都细川氏一门高国,摇身变为义植派,反叛了澄元最后,澄元战败,高国当上了细川家家督与管领
澄元与高国的争斗延续了下去细川家也彻底分为两派,这场变乱就是所谓的二川分流高国死后,澄元之子晴元掌握了幕政战国之乱中,家臣三好氏抬头,三好长庆最终推翻了晴元高国养子氏纲被立为管领,但也只不过是长庆的傀儡而已。晴元之子昭元随从足利义昭,从属织田信长,娶信长之妹为妻。
~细川澄之~(1489-1507)
聪明丸,九郎关白九条政基之子。1491年(明德2年),成为了管领细川政元的养子。公家出身的澄之之所以能成为细川家的养子,是因为澄之之母与将军义澄之母是姐妹。然而,细川家臣中拥立武家出身者为家督的意见也很强大,政元于是又将一族的出身的澄元领为养子于是,细川氏家臣陷入了分裂。
1506年(永正3年),澄元从阿波上洛后,政元将京兆家(细川氏本家)的分国丹波让与澄之,摄津让与澄元得到丹波的澄之与丹后的一色义有之间发生了战争。
1507年(永正4年),劣势逐渐扩大的澄元派的香西元长兄弟暗杀了政元(永正政变),澄之随即与一色氏达成和议,返回京都,继任细川氏家督。但是,心腹大患澄元却逃走了在政元被杀38天后,澄之受澄元派的细川高国,政贤等攻击,自杀身亡。
~细川澄元~(1489-1520)
六郎阿波守细川义春之子。1503年(文龟3年),成为细川政元养子。
1506年(永正3年),率三好之长等上洛,任摄津守护1507年(永正4年),澄之派暗杀政元后,逃往近江高国等消灭澄之后,再次上洛,继承家督。
乘此混乱时机,前将军足利义植得大内义兴拥护,向京都进军。而澄元却怀疑讨灭澄之有功的细川高国里通义植,将之疏远1508年(永正5年),战斗中处于劣势的澄元逃往近江。1509年(永正6年),1511年(永正8年),两此率军迫近京都,但均为拥立义植的细川高国-大内义兴联军所败。之后,无力挑起大的战事,蛰伏于本居阿波,寻找打败义植,高国,义兴的机会。
大内义兴归国后,义植与高国渐生龌磋,高国政权基盘削弱觅此良机,澄元率军入京,得到与高国对立的将军义植的支持,复任家督。不久,受高国反击,失去三好之长,再次回到阿波,之后失意死去。
~细川高国~(1484-1531) 六郎民部少辅,右京大夫,武藏守从四位下法号道永,常桓道号松岳细川氏一族野州家政春之子,由于野州家没有获守护之职,地位次于本家。
1507年(永正4年)的混乱中,会同澄元派消灭了澄之但是,因为高国的姐姐嫁给了支持前将军义植的田山尚顺,义植上洛之际,高国为澄元所怀疑。1508年(永正5年),高国举起支持将军义植的大旗,迎接义植,大内义兴,田山尚顺军势入京。义植因此任命高国为细川氏家督,并任管领,建立了与大内义兴的联合政权。
1511年(永正8年)船冈山之战,迅速打败了澄元军之后,迎来了高国政权的安定期。但是不久,1518年(永正15年),联合政权支柱之一的大内义兴回国后,高国与将军义植的分歧加剧。1520年(永正17年),澄元军入京之际,澄元复被任命为家督。而高国也得到了六角定赖的支持,夺回京都,将义植追放,迎立由赤松家抚养大的足利义晴为将军。
1526年(大永6年)高国杀害了有力部将香西元盛,于是元盛的兄弟波多野植通,柳本贤治叛逃至晴元(与高国争夺家督的澄元之子)方。细川晴元及三好元长利用了高国政权内讧的机会,于1527年(大永7年)登陆本州,拥立足利义维(义晴的兄弟),设立界公方府。高国与将军义晴则从京都出逃,前往近江。
与将军义晴如朽木般落难的高国,流落于伊贺,伊势,近江,越前,出云,备前等地,寻求夺回政权的机会。1529年(享德2年),着落于备前的浦上村宗,开始了反击,翌年破柳本贤治,进军摄津;1531年(享禄4年),于摄津天王寺大败,被俘切腹。
~细川晴元~(1514-1563)
聪明丸,六郎右京大夫,从四位下细川澄元之子。1520年(永正17年),父澄元死后后继。1526年(大永6年),与三好元长等举兵,翌年立足利义维,破高国,建立界公方府尽管没有被正式承认,却掌握了畿内的实权。1531年(享禄4年),再破高国于摄津天王寺。
1532年(天文元年),因北河内守护田山氏内部抗争原因,晴元与有力部将三好元长对立加深,最终将元长攻灭。同时,将站在元长一方的将军义维追放。
义维被追放后,晴元接近从前高国所立的将军义晴。1534年(天文3年)迎义晴,两年后,升至相当于管领的地位。1543年(天文12年),高国养子氏纲起兵,1548年(天文17年)有力部将三好长庆(元长之子)拥立氏纲反叛。1549年(天文18年),晴元挟将军义晴,义辉父子逃向近江,晴元政权倒台。
之后,几次反击三好,回复政权均未成功1561年(永禄4年),与长庆和睦,栖居摄津普门寺,两年后死去。
~细川氏纲~(-1563) 次郎右京大夫细川尹贤之子,细川高国养子室町幕府最后的管领
与细川晴元对抗,1548年(天文17年),受背叛晴元的三好长庆的拥立,破晴元军入京,并被任命为幕府管领。名为管领,实权却为三好长庆所握。后来移居摄津淀城,于当地死去。 与“三管领”的畠山、斯波两家一样,细川氏出自足利一族,发家于南北朝动乱时代。在各类争端与战乱中凭借智慧与武功,屡建功勋,世代子孙得各国守护职位,使细川一族八面玲珑。
细川氏的经历,与管领家的畠山、斯波,御相伴众的一色、山名、赤松和京极各氏的发家史均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强大的氏族要想在势力、政权上永远的兴旺下去,不仅需要依赖历史赋予的机遇,更重要的是氏族中出现有杰出的人才。
细川氏的初代目管领--细川清氏抓住机遇,凭借自身的才智与武力,先后经历了観応骚乱、为足利义诠将军作殿军、护驾後光厳天皇、足利尊氏京都夺回战等一系列事件,建功立业,开创了细川管领家的纪元。
清氏的叔父细川頼春,虽未曾做过管领一职,但其却是细川一族不可多得的文武皆能之人。其跟随足利尊氏将军先后经历了攻击南朝方的中先代之乱、讨取北畠顕家之战和讨取大舘氏明之战等。最后在観応之乱中阵亡于七条大宫,成为后人景仰的英雄。
清氏因遭佐々木道誉馋言,而叛逃南朝的事件,曾一度使细川家陷于危机。这时出现了扭转局势的细川頼之(细川頼春之子)。頼之作为尊氏一党的有力将领转战四国。亲自讨灭了叛逃的细川清氏。受二代将军足利义诠的委托,辅佐年幼的将军义満,成为细川氏的二代目管领。任期长达十二年之久,逝于南北统一之年。他任管领期间不仅使幕府和将军的权威加强,也使细川氏强大的权势基础得到了确立。
几代后的胜元(応仁、文明之乱东军的主帅)和政元时期亦是细川氏的鼎盛时期。但是强大的氏族中出现为争权而起内讧的事件,终还是发生在了细川一族中。管领家的畠山和斯波两家均在応仁、文明之乱前出现了争权的争斗,战后势力大大减弱。细川氏走上衰败之路,则始于政元被其养子澄之一党家臣暗杀之事。政元的三位养子:澄之、澄元和高国相残,氏族势力逐渐削弱。到澄元之子晴元时,家臣三好氏抬头。至末代管领氏纲,细川氏和室町幕府均已成为傀儡。
进入战国时代,细川氏可以说是“随波逐流”:先后经历了足利义昭、织田信长、羽柴秀吉直至徳川家康。所幸的是每次的选择都是及时和正确的,虽无法再现祖先的辉煌,但能在几代乱世间都保家名不败,实非易事,也该是一种幸运吧!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
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以张昭为军师。后拜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张昭,先后用孙邵、顾雍。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文。
相关轶事:
在一次宴会时,孙权命诸葛恪依次给大家斟酒,斟到张昭面前,张昭先已有了几分酒意,不肯再喝,对诸葛恪说:“这样的劝酒恐怕不符合尊老的礼节。”孙权说:“你能否让张公理屈词穷,喝下这杯酒?”于是诸葛恪反驳张昭:“吕尚年已九十,依然高举白旄,手持兵器,指挥军队作战,还没有告老退休。如今军队上的事,将军您跟在后边;聚会饮宴的事,将军您总被请到前面,这还不够尊敬老人?”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曾经有白头鸟聚集在宫殿前,孙权问道:“这是什么鸟呢?”诸葛恪答道:“这是白头翁。”张昭认为自己是座中年龄最大的,怀疑诸葛恪利用鸟来戏弄他,于是说:“诸葛恪欺骗陛下,未曾听过有鸟名叫白头翁的,试一试让诸葛恪再找出一只白头婆来。” 诸葛恪说:“鸟名鹦母,不一定就有与它名字配对的,试一试让辅吴(张昭)再找出一只鹦父来。” 张昭不能回答,在座的人都欢声大笑。
1
相关问题全部
关于孙权的三国故事100字以内 两则
1乘马射虎 孙权喜爱狩猎,常常骑马射虎,早出晚归。一次,孙权至庱亭射虎,老虎向前扑上马鞍,孙权把双戟投向老虎,老虎受伤试图逃走,孙权的侍从张世趁机用戈再击。最终老虎被抓获了 。重臣张昭曾劝谏道:“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一旦有个好歹,不怕被天下耻笑?” 孙权道歉道:“年少虑事不远,此事有愧于您。”但始终不能停止,于是做射虎车,车中不遮盖,自己在里面射虎。当时有脱群的野兽扑向他的车,孙权每次都以亲手搏击为乐。张昭多次规劝,孙权常常笑而不答。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亲射虎,看孙郎。” 2不记前仇 孙策掌理江东时,曾让吕范管理财计。当时孙权年少,私下向吕范借钱索物,吕范定要禀告,不敢专断许可,当时被孙权怨恨。后来,孙权代理阳羡长,有私下开支,孙策有时进行核计审查,功曹周谷就为孙权制造假账,使他不受责问,孙权那时十分满意他。 但等到孙权开始统管国事后,认为吕范忠诚,深为信任,周谷善于欺骗,伪造簿册文书,不再录用。 吕范去世后,孙权路过吕范墓,忍不住呼喊他的字:“子衡!”言毕泪流不止。 扩展资料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孙权善书法,据《书史会要》、《书小史》等记载,孙权擅长行书、草书、隶书。 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列其书法为第三等,评为“奇材见拔,绝世难求”。孙权与其子景帝孙休、其孙末帝孙皓的书法一并知名。南齐时,王僧虔将三人书法献给齐高帝萧道成。明代杨慎《法贴神品目》载有吴大帝黄武二年刻字,位于杭州粟山。 孙权的外貌不凡,有帝王之相,其臣下则多以“至尊”称呼他 。据《江表传》记载,孙权出生时方颐大口,目光颇有神采。东汉朝廷使者刘琬奉命授予孙策官爵时,曾一一为孙权诸兄弟相面。刘琬形容孙权相貌最为高大挺拔,认为他有大贵之表且会是孙氏兄弟中最长寿的。 裴松之注《献帝春秋》记载孙权为“紫髯(紫髯象征武官威风凛凛,非指颜色)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世说新语》中记载,孙权相貌威武,司马懿与东晋权臣桓温都颇为神似他。
参考资料:
21 浏览36292019-09-12
周瑜的故事100字要简洁!!!!!!!急!!!!!明天要交的!!!!!!!!!!
简明传记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为中护军,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拒曹,而指挥全军在乌林迎击曹军取得胜利。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拟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生平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长壮有姿貌”(《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 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当利,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因庐江一带,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注:大乔、小乔本姓桥,后桥、乔二姓不分,都作乔,通称二乔,连他们的父亲也被叫做乔国老。)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 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异议异动。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英,当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既贤且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数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 周瑜越来越得孙权的信赖,而他也越发竭诚尽智,为孙氏集团的崛起奔波劳碌,不辞辛劳,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 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这次受命后,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替曹操来做说客!”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着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入柴桑,周瑜率军击之,生俘邓龙。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后,想进而统一全国,第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荆州。时刘备中原逐鹿失败,正寄居在荆州刘表那里。孙权也早看中了荆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 曹操恐孙权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举挥师南下。时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力孤,无法与曹操争衡,率众南逃。 曹操顺利占领荆州,收降刘琮的八万人马,拥有大军数十万,实力陡增,骄横益甚。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行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信中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大军八十万,准备与您会猎江东。” 在这严重的局势面前,东吴的谋臣将士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讨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他们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局势。鲁肃建议孙权把周瑜从外地召回。 周瑜一归来,便力挽狂澜。他针对“迎曹”派的观点向孙权指出:“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孙权闻言大喜,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当夜,周瑜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消除他的疑虑,又单独进谒。他对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有水步兵八十万,心中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们可以认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怀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 孙权听了,大受感动,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张昭等人,顾惜家人妻小,只为小我考虑,真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跟我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全。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时刘备欲率军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刘备于是进住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与刘备遂结成联盟,共同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周瑜和刘备部队会师,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想等冬天过后,第二年春天再战;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振奋,驻扎在南岸。 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 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认为黄盖说得有理。便选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用帐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 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每一战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后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参见赤壁之战)。 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用命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 赤壁之战,中国统一过程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 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 周瑜上疏给孙权,疏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之人,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刘备的计谋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孙权献上另一计策。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一说死庐陵巴丘,今峡江县巴邱镇),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一死,孙权感到痛折股肱。于是,亲自穿上丧服为他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周瑜墓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墓地面积约5亩,兆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凡经修陵园总面积扩大到8648平方米。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周瑜有两子一女,女配太子孙登,长子周循娶全公主(孙鲁班),次子周胤亦为官。
4 浏览406
谁有三国演义的小故事,100字内
1、回马荐诸葛 左将军刘备被朝廷军队击败,刘备的军师徐庶的老母被俘,徐庶出于无奈,只好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打马回转,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2、三顾茅庐 刘备从徐庶那里得知诸葛亮的消息之后,不辞辛苦,三次造访,希望诸葛亮能出山相助。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寒冬,在关羽和张飞的唠叨中,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式,并提出了远景目标,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3、火烧博望坡 曹丞相听说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不想其做大,于是派遣河南尹(官职)夏侯敦率十万军队攻打刘备。夏侯敦行军至博望坡的时候遭到刘备军队的埋伏,关羽张飞等将利用有利地形发动火攻,夏侯敦大败而归。这就是诸葛亮出山之后的第一次亮剑。表现非常完美。 4、单骑救主 诸葛亮用兵如神,连续击败朝廷的先遣部队,曹操震怒。于是亲率大军前来,刘备料不能敌,率众窜逃。窜逃中,刘备的妻小失散,刘备的大将赵云怀抱阿斗,面对汉军的围攻,浑然不惧,只身突出重围。 5、长坂坡退曹兵 朝廷军队继续南下,刘备溃不成军,迅速瓦解。曹操追至长坂坡,被张飞阻拦。张飞在树林处做疑兵,硝烟四起,曹操不敢前进。张飞大喝一声,曹操旗下的夏侯杰当场被震死,曹操遂退兵。 6、舌战群儒 刘备溃败的消息引起了各方关注,江东的孙权派鲁肃前来劳师,顺便打听前线消息。诸葛亮借鲁肃造访的机会和他一起来到江东,面对江东众多谋士的投降声音,诸葛亮毫不怯场,先后以杰出的辩才击败了张昭、顾雍等人。 7、群英会 孙刘联盟促成之后,曹操引大军开进赤壁,周瑜奉命迎战。曹操的谋士蒋干献计,决定只身一人前往吴营,劝周瑜投降。周瑜将计就计,在设宴大醉之后,诱使蒋干中计。蒋干偷盗了周瑜早就写好了“蔡瑁张允投降书”,返回曹营。曹操见状,当即斩杀了蔡瑁张允。 8、苦肉计 为了早日击退朝廷军队,周瑜帐下的老将黄盖向周瑜献苦肉计。黄盖在周瑜跟前大骂对方,被周瑜打的屁滚尿流。黄盖随即向朝廷投降,曹操很高兴。并约定时间,黄盖率军相会。 9、借东风 东吴军队的部署全部完毕,只等火攻。关键时刻,周瑜在即将获胜的时候突然倒地。原来,周瑜发觉这个时候没有东南方,只有西北风。诸葛亮深知周瑜病因,便亲自到祭风台借风。诸葛亮身穿道袍,披头散发,手持长剑,口吐咒语。瞬间,东风大起。 10、火烧赤壁 赤壁之战是关系到天下统一的决战。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即率军南下,不战而得荆州;进而又击溃刘备,在赤壁和孙刘联军相持。孙刘联军负隅顽抗,并利用长江天堑阻拦朝廷军队。朝廷军队多为北方人,不吸水战,而且多生疾病。东吴将领周瑜利用这个机会发动火攻,朝廷军队迅速败北。曹操在最关键的时刻输掉了最关键的战役,统一的天下的宏图伟业只能饮恨长江了。 11、割须弃袍 赤壁兵败之后,曹操痛定思痛,迅速做出战略调整,把剑锋指向西方。曹操采用著名书法家钟繇的计谋,逼反马超。在和马超的交战中,曹操兵败。马超率军一路追赶,并高喊穿红袍的就是曹操。曹操脱掉红袍。马超又高喊,留胡须的是曹操。曹操割掉胡须。马超又接着喊,留短胡须的是曹操。曹操用旗子裹着下巴。马超依然不舍,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