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 #jǔ
释义 ①向上托;向上伸:举重|举手|举头望明月。②行动;动作:举止|举动|壮举|一举两得。③发起;兴起:举行|举办。④提出:列举|举例|举一反三|不胜枚举。⑤推选;推荐:选举|推举|举荐。⑥全:举国上下|举世闻名。
举办 #jǔbàn 举行活动;办理事业。
〖例句〗大家都期待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举不胜举 #jǔ bù shèng jǔ 举也举不完,形容数量非常多。
〖例句〗骄傲自满总会使人止步不前并招致失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举动#jǔdòng 动作;行动。
〖例句〗近来他的举动有些反常,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
举行 #jǔxíng 进行:举行比赛|会议如期举行。
〖例句〗每周一上午,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举止 #jǔzhǐ 人的姿态和风度。
〖例句〗宋老师学识渊博,举止文雅,言谈亲切,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
举足轻重 #jǔ zú qīng zhòng 举足移动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比喻地位重要或实力强大,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全局。
〖例句〗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举 <动>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举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举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拿起;提起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举以予人。――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飞,飞起;飘动
举(举、擧)jǔ
⒈抬起,向上托:~头。~手。~枪。~案齐眉。〈引〉
①行动,动作:~动。创~。一~成名。
②发起,兴办:~义。~办工厂。
⒉提出:~例。列~。
⒊推选,推荐:推~。选~。
⒋全:~国欢腾。~世无双。
⒌揭发:检~。
⒍
①点火。
②生火做饭。
相关成语
百端待举 (bǎi duān dài jǔ)
有很多事情等着要兴办。
百废待举 (bǎi fèi dài jǔ)
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
百举百全 (bǎi jǔ bǎi quán)
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应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包举宇内 (bāo jǔ yǔ nèi)
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飙举电至 (biāo jǔ diàn zhì)
飙:疾风、暴风。风起云涌闪电到。形容声势猛烈。
不胜枚举 (bù shèng méi jǔ)
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不识抬举 (bù shí tái jǔ)
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笃近举远 (dǔ jìn jǔ juǎn)
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
多此一举 (duō cǐ yī jǔ)
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
纲举目张 (gāng jǔ mù zhāng)
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高蹈远举 (gāo dǎo yuǎn jǔ)
意为隐居避世。
高飞远举 (gāo fēi yuǎn jǔ)
举:飞、去。飞得又高又远。比喻前程广大。
管窥筐举 (guǎn kuī kuāng jǔ)
比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画眉举案 (huà méi jǔ àn)
画眉:指汉张敞为妻画眉毛的故事;举案:指汉朝孟光为夫送饭的故事。比喻夫妻互敬互爱。
举案齐眉 (jǔ àn qí méi)
送饭时把托盘肖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举步生风 (jǔ bù shēng fēng)
形容走路特别快或办事干净利索。
举鼎拔山 (jǔ dǐng bá shān)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举鼎绝膑 (jǔ dǐng jué bìn)
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举动荆棘 (ju dong jin ji)
一举一动,就象在刺树林里一样,比喻不能随意,事事都遭威胁。
举国若狂 (jǔ guó ruò kuáng)
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
举国上下 (jǔ guó shàng xià)
指全国各方面的人。
举例发凡 (jǔ lì fā fán)
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举目千里 (jǔ mù qiān lǐ)
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
举目无亲 (jǔ mù wú qīn)
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举棋不定 (jǔ qí bù dìng)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jǔ rú hóng máo,qǔ rú shí yí)
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举善荐贤 (jǔ shàn jiàn xián)
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举世混浊 (jǔ shì hún zhuó)
举:全。混浊: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举世闻名 (jǔ shì wén míng)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举世无敌 (jǔ shì wú dí)
世界上没有能胜得过的。
举世无双 (jǔ shì wú shuāng)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举世瞩目 (jǔ shì zhǔ mù)
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举手加额 (jǔ shǒu jiā é)
拱手与额相齐,是古人表示欢庆的意思。
举手投足 (jǔ shǒu tóu zú)
一抬手,一动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举手之劳 (jǔ shǒu zhī láo)
一举手那样的辛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举无遗策 (jǔ wú yí cè)
举:提出;策: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举贤使能 (jǔ xián shǐ néng)
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举要删芜 (jǔ yào shān wú)
要:主要部分。芜:杂乱。选取重要的,删除杂乱的、没有条理的。多指写文章时应抓住重点。
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一废百 (jǔ yī fèi bǎi)
举:提出;废:弃。提出一点,废弃许多。指认识片面。
举直措枉 (jǔ zhí cuò wǎng)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举止失措 (jǔ zhǐ shī cuò)
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举止娴雅 (jǔ zhǐ xián yǎ)
娴: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举止言谈 (jǔ zhǐ yán tán)
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指人的外在风度。
举重若轻 (jǔ zhòng ruò qīng)
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举足轻重 (jǔ zú qīng zhòng)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毛举细务 (máo jǔ xì wù)
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
轻而易举 (qīng ér yì jǔ)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轻举妄动 (qīng jǔ wàng dòng)
轻:轻率;妄:任意。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轻举远游 (qīng jǔ yuǎn yóu)
指避世隐居。
人存政举 (rén cún zhèng jǔ)
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兔起凫举 (tǔ qǐ fú jǔ)
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袖然举首 (yòu rán jǔ shǒu)
袖然:出众的样子;举:推举;首:第一。指人的才能超出同辈。
延颈举踵 (yán jǐng jǔ zhǒng)
踵:脚后跟。伸长勃子,踮起脚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言扬行举 (yán yáng xíng jǔ)
根据德行和名声来选择人才。
一举成名 (yī jǔ chéng míng)
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一举两得 (yī jǔ liǎng dé)
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一举千里 (yī jǔ qiān lǐ)
一飞就是一千里。比喻前程远大。
一举手之劳 (yī jǔ shǒu zhī láo)
比喻不费力,只是一抬手那样。
一举一动 (yī jǔ yī dòng)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在此一举 (zài cǐ yī jǔ)
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
众擎易举 (zhòng qíng yì jǔ)
擎:往上托。许多人一齐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
-------------------------------------------------------
体操术语
举 徒手体操动作的基本术语之一。指臂和腿由低部位向高部位的举起。但活动范围不超过180°,停止在某一部位的姿势。常用的举有基本方向与中间方向的举。
基本方向的举:
1. 两臂前举:两臂伸直经前举起,与肩同高,两手同肩宽,彼此平行,掌心相对。
2. 两臂侧举:两臂伸直向两侧举起,与肩同高,掌心向下。
3. 两臂上举:两臂伸直经前向上举起,两手同肩宽,彼此平行,掌心相对。
4. 两臂后举:两臂伸直向后举起至极限,两手同肩宽,彼此平行,掌心相对。
中间方向的举:指两个基本方向的中间部位的举。
1. 两臂侧上举:两臂伸直经前至侧上方举起,位于上举与侧举之间45°,掌心相对。
2. 两臂前上举:两臂伸直经前至前上方举起,位于上举与前举之间45°,两手同肩宽,掌心相对。
3. 两臂前下举:两臂伸直经前至前下方举起,位于前举与两臂下垂之间45°,两手同肩宽,掌心相对。
4. 两臂侧下举:两臂伸直经侧至侧下方举起,位于两臂侧举与两臂下垂之间45°,掌心向下。
另外还有斜方向的举。指两个中间方向的中间部位。例如:前上斜举:指前上举与侧上举之间45°部位。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汉字、语言、词汇、字典、汉语
参考资料:
1新华字典
贡献者:
系统标准答案、鱼¢龙菲凤舞、pikali、 鬼画符、xztlsy、弦之月NONO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赵尔巽、应举
“举”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to raise; to lift up
2to recommend; to praise
3an action; behavior
4to hold; to conduct (an event)
5to bring up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1,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社会承认你为读书人。
2,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
3,院试,取得国子监等读书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
4,乡试,一省考试,考中极为举人,可以称为老爷,具有做官资格。
5,会试,进士初选,考中极为贡士。
6,殿试,皇帝监考,合格者为进士(一甲),另外二甲为同进士,三甲为赐同进士,真正的进士为一甲。头名状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
古代科举考试按顺序排列需要经过1、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中者称为秀才;
2、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中者称举人;3、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3、经皇上亲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其他进士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相关资料补充: 古代科举考试一年有两次,称为“春闱”和“秋闱”。 乡试由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参加,是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每三年一次。因多在秋季举行,又称“秋试”。考中者便称为“举人”,也就是“中举”了。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由各省的“举人”会集到京城举行的一种考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因多在春季举行,又叫“春试”。考中者称“贡生”,意思是贡献给皇帝选用的“生员”。考中第一名的叫“会元”。 殿试由取得“贡生”资格的应试者参加,进京入朝上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考试录取的人十分有限,只取三甲,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头三名的都称为“进士”。考中一甲第一名的叫做“状元”,又称“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朝考在清代,殿试之后对进士们还要再进行一次“朝考”,特派朝中大臣阅卷,然后根据殿试的名次和朝考成绩,由皇帝分别授予官职。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中了状元,就等于做了朝廷的官了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情况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
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
扩展资料:
2、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3、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参考资料: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室试-殿试。。它们的顺序的怎样排列是??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室试、殿试,那么它们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古代科举考试各名词称谓?古代科举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扩展资料: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三月,在讲武殿亲试举人,并确定自此以后定为常式。自武则天称帝,天授元年二月亲自策试贡士,开殿试之先河,至此终于将殿试纳入科举制常例之中,成为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北宋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始分三甲。
一开始殿试设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称为状元。凡眼睛,人们认为必成双成对,于是将黄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统称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称作榜眼。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将进士第二人号称为榜眼。到南宋时期,将探花的称谓专属第三名,而榜眼也成为进士第二人的专用名称。
元朝虽然仍分三甲取士,但多数一甲仅取一人。因此,进士第二人就成了二甲第一名,仅得进士出身。但是,还是有个别例外,元顺帝首先提出“鼎甲”,一鼎三足,自然会有榜眼、探花,否则状元单独不可能将“鼎”稳定支撑。
-科举名衔称谓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是怎么回事呀?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顺序:
1、生员(秀才):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
2、举人:隋朝、唐朝、宋朝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明朝清朝两代称乡试录取者。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
3、贡士: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是举人,已仕未仕皆可。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4、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参考资料:
·生员
·举人
·贡士
·进士
顺序(41)科举(1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