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中的多尔衮(五)

《清史稿》中的多尔衮(五),第1张

顺治帝临政时,关内正一片混乱。明崇祯十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初四日,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并向清朝请兵援助。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答应了吴三桂请兵的要求。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李自成于四月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行军速度亦颇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在此期间,吴三桂已派出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表示如清军支援,则“将裂土以酬”,这时的吴三桂仍然幻想打败李自成后与多尔衮平分天下。多尔衮故意延缓进军速度,逼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范。由于李自成大军逼近,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请清军尽快入关。四月二十二日,李吴双方在山海关大战。多尔衮非常了解吴三桂的窘境,因此长时间地作壁上观,在李自成即将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几次派人又亲自杀出重围向他求救的情况下,估计双方实力已大损,这才发兵进入山海关。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他又使吴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冲击,结果农民军战败,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说,在山海关以西发生的这次著名战役前后,多尔衮充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原的马前卒。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为名撤出了北京。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

清军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严禁抢掠,停止剃发,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九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加赐多尔衮册宝、上饰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当顺治帝于皇极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即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

李自成退入山陕之后,原明朝降官降将纷纷反水,但他在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仍积极准备反攻。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已建大西国于成都,统一了全川,而多尔衮对此尚不了解 。残明势力已于五月中拥戴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于南京,改年号为弘光,尚拥有中国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兵多粮足,构成清朝统一中国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在此方针领导下,多尔衮先后派叶臣、石廷柱、巴哈纳、马国柱、吴惟华等进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进而包围陕西。同时,多尔衮派出大量降清的明官对南明君臣招抚,并写信给南明阁臣史可法,提出“削号归藩,永绥福禄”。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团来北京谈判过程中,他将其软禁起来,并不给予明确的答复。此时,清军已于九月占领山东,十月进据苏北,与史可法的军队沿河相峙。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认为全面进攻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十月先后命阿济格和多铎率军出征,向农民军和南明福王政权发起了战略总攻。很快,多铎于十二月底取得清灭大顺潼关之战的胜利,李自成放弃西安转移。多尔衮下令由阿济格追击农民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

至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李自成战死,多铎军克扬州,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唐王是明朝的一个藩王,这一世系出自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朱元璋生前最后一次册封儿子为王的时候,朱桱被封为唐王,封地为河南南阳。

朱桱是个老实孩子,老实到一辈子没有留下任何事迹,连一点传说都没有,他就老实的在南阳生活,不招灾不惹祸,最后安静的死去。

或许是朱桱如此低调,唐王这一脉在明朝一直默默无闻,基本上历代藩王都没有惹出什么大麻烦,谁也没想到到了明朝末年,一向低调的唐王一脉居然出了一个力挽狂澜差一点就中兴大明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朱聿键。

万历三十年朱聿键出生在南阳唐王府,他的父亲是唐王世子朱器墭,爷爷是唐王朱硕熿,作为世子的长子,朱聿键可以说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一出生就预定了下下任唐王的位子,但是等待他的并不是一路光明平坦的大道,而是崎岖不平的道路。

朱聿键并没有享受到任何王爷的待遇,相反他的童年是被歧视在监禁中吃不饱度过的。

朱硕熿并不喜欢他,准确的来说是不喜欢朱器墭,他十分讨厌这个儿子,只是因为他是长子,才被朝廷立为世子的,他十分喜欢自己宠妾生的小儿子,一心想立他为世子,可是因为朱器墭才没成功,现在朱器墭又添了一个儿子,地位更加巩固,他的更加愤怒。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可是朱硕熿比老虎还毒,为了扶小儿子上位,他想尽了各种方法,都没有成功,最后他决定一了百了弄死朱硕熿朱器墭父子。不过明目张胆的下手他不敢,于是他决定饿死他们,这样一来就没办法追查到自己这里了。

朱硕熿说干就干,他下令将儿子孙子关到王府承奉司,不准提供饮食,想活活饿死他们父子,这一年朱聿键才12岁。

唐王府里权力最大的就是唐王了,他说了话,谁敢不服从,因此等待朱聿键的只有活活饿死一条路了。不过天无绝人之路,虽然人人都怕唐王,但是还是有好人,王府里一个小吏张书堂感到唐王太过分,可怜朱聿键父子,于是利用职务便利,隔三差五的偷带一些食物给他们,就这样他们父子才不至于饿死,而这种生活一直维持了十六年。

朱聿键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活了十六年,不过这十六年朱聿键没有闲着,而是借这个机会埋头苦读,专研典籍,苦学知识,经过十六年的磨练他成长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青年。

朱硕熿本想饿死儿子孙子,但是经过十六年居然没有成功,他查了十几年也没有查出到底是谁帮助儿子孙子的,于是无知的他认为这是上天注定儿子要继承王位,无法改变,并且唐王世子十六年没有露面,朝廷也开始起疑心了,为了保全自己,朱硕熿只能放出了儿子孙子。

一切看上去发生了转变,老唐王放弃了,他只能认命,要把王位传给朱聿键父子,而经过十六年磨难的朱聿键父子终于苦尽甘来了。可是那位受宠爱的世子弟弟无法接受这一切,气急败坏的他最终毒死了朱器墭。

朱器墭的死严重打击了朱聿键,同时也让唐王的继承发生了变化。按照规定世子去世,如世子有儿子,那么必须由孙子继承,也就是说朱聿键已经成为第一继承人了。可是老唐王看到儿子死了,似乎看到了希望,决定抛开朱聿键立爱子为继承人。

就在这个时候当地官员陈奇瑜吊唁唐世子时,发现了唐世子死的异常,并且唐王准备改换继承人的事,他马上找到老唐王表示世子死的不明不白,警告老唐王说世子死因不明,还有世孙,如果你要改变世袭人选,朝廷一定会怀疑,到时候你就麻烦了。老唐王一听害怕了,和宠妾的儿子相比还是自己的命重要,于是赶紧表示立朱聿键为“世孙”。由于过度紧张,老唐王在世子过世不久也追随儿子而去。

崇祯五年,朱聿键经批准正式继位唐王,终于苦尽甘来了,按理说这个时候的藩王手中都没有权利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吃喝玩乐和敛财。朱聿键没有这样做,十六年的监禁生活,伴随他的只有书籍,因此读尽万卷书的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大脑,他的心里不甘于做一个平庸的王爷了此一生,作为太祖的后代,他在始终心怀大明天下。

这个时候的明朝已经不是当年的强盛大国,而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外部女真族的清国不断攻打大明,甚至多次闯入关中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内部李自成等人的农民军也不断四处征战,弄得大明军队疲于应付,一时间朝廷焦头烂额。

面对这种情况,别的藩王是与我无关,自己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可是朱聿键却忍受不了了,他不能看到大明天下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于是他多次向崇祯帝上书提出各种意见希望崇祯帝采纳以挽救大明江山。

崇祯帝虽然立志中兴,但是他无法忍受一个外系藩王给自己提意见,藩王不能干预政事的祖训始终记在他的脑子里,只不过这个时候天下大乱,他无暇处分唐王。而朱聿键看到崇祯帝不理自己也十分生气,自己有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挽救大明天下,你居然不理我,因此心中对崇祯帝十分怨恨。

崇祯九年,清军再一次闯入关内,京师告急。消息传到南阳,朱聿键大吃一惊,如果京城被打下来,大明就危险了,此刻朱聿键顾不得什么“清规戒律”了,他急忙向崇祯帝上书表示要去勤王驰援京师,崇祯帝看了也大吃一惊,始终十分生气,可是这个时候顾不得处分,只是下令不许,这件事不用你管。唐王聿键奏请率兵勤王,不许。

朱聿键没有想那么些,他认为京城危险,你却还想着什么祖训,你不想保住天下,我想。于是朱聿键不管 “藩王不掌兵”的规定,自己掏钱招兵买马然后带着北上救援。

不过朱聿键的勤王军并没有走多远,清军只是来骚扰,目的达到了就撤军了,朱聿键只能也撤兵回南阳。不过崇祯帝却愤怒了,他愤怒不是清军,而是朱聿键居然不顾规矩擅自带兵离开封地,要是再来场靖难之役怎么办?就算你没有这个想法,别人仿效怎么办?崇祯帝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发生,决定严惩朱聿键。

最终在这一年冬天朱聿键被废为庶人,关到了令宗室威风丧胆的老家皇家监狱凤阳高墙。唐王由他的弟弟继承。

凤阳高墙是皇家监狱,被关在里面的都是些犯罪的好、宗室子弟,什么级别的宗室都有,因为都是宗室,而且都是些永无出头之日的无人做主的人,因此负责看管这些人的守陵太监为了满足自己变态心里,肆意勒索羞辱这些昔日的天潢贵胄。朱聿键被关进来后,凤阳高墙的太监一片欢腾,因为这些年终于进来一个亲王级别的人了,以前那些人都是低级宗室,没有什么钱,而且找不到什么优越感,这个唐王可不一般。于是这些太监开始索要钱财,但是被朱聿键拒绝,恼羞成怒的让太监们开始折磨朱聿键。

朱聿键在监狱里被折磨的不成样子,不过他到底是做过十六年监狱的人,面对这种折磨居然扛了过来,坚持了七年,终于碰到了凤阳巡抚路振飞。

路振飞没想到忧国忧民的唐王居然被折磨成这个样子连忙上书崇祯帝。虽然崇祯帝虽然对这位爷爷辈的藩王没有好感,但是毕竟都是太祖子孙,不能任由一个太监欺负,于是他马上下旨杀了欺负唐王的太监石应诏。

有了皇帝的帮助,朱聿键的待遇终于好过了一些。转过年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南京大臣转而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南明弘光政权建立。朱由崧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下令大赦,朱聿键被释放出狱,此时唐王已经被杀,大臣们希望复立朱聿键为唐王,不过弘光帝始终记着朱聿键带兵勤王的那一幕,坚决不同意,只是封其为南阳王,并且让他搬到广西平乐也就是桂林一带居住。这明显是不信任他。

朱聿键自然很生气,但是没有办法,毕竟他现在孤身一人有什么实力和皇帝对抗,只能上路,但是走到苏州的时候,清军已经攻破了南京,弘光政权覆灭。朱聿键从此改变了方向,他去了嘉兴杭州。面对国家局势,他主张让万历皇帝的侄子潞王朱常淓监国,并呈上复兴计划,但是被贪生怕死的朱常淓拒绝,无奈的朱聿键只能。当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痛哭,认为朱常淓不可能复兴大明,为了脱险,朱聿键和郑鸿逵去了福建,他们走了没多久,清军南下,朱常淓与属下没做任何抵抗,就向清军献城投降。

朱常淓投降后,在江南已经没有万历皇帝的子孙了,此时最有资格的人是桂王朱由榔,但是他一溜烟跑到了广西,根本无法统帅江南的抗清势力,这个时候在江南的藩王只有远支的鲁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键。相比之下,多数人更加支持朱聿键,一方面朱聿键早年的勤王之举在人们心里树立了唐王一心为大明的形象,人们对他有好感能聚拢人心;另一方面是唐王的封地是南阳,当年那里是刘秀的老家,西汉灭亡后,刘秀就是从南阳起兵复兴汉朝,大家希望朱聿键能当明朝的刘秀,复兴大明。

于是福建的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奉朱聿键为监国。朱聿键表示将亲提六师恢复中原。接受监国中兴大明重任。

随着抗清形式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聚集抗清,不久朱聿键在福州正式称帝,改元隆武,隆武政权正式建立,随后建立隆武朝廷。

隆武帝朱聿键立志抗清复兴大明,隆武朝廷也初见规模,但是隆武朝廷却并没有做出任何复兴之举。

朱聿键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孤家寡人,他有复国中兴的决心,但是没有实力,隆武朝廷就是一盘散沙,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郑芝龙家族,这一家族以海盗发家,受招安盘踞福建,将福建当成自己的地盘,拥立朱聿键只是为了扩充实力,根本就不是为了中兴,他们将隆武帝是做傀儡,傲慢无上,卖官鬻爵,大肆搜刮百姓,横毒凶暴。对于这一切朱聿键无力控制。朱聿键唯一能做的只有笼络,因此他对郑芝龙的儿子郑森百般拉拢,表示:“恨无一女配卿,卿为尽忠吾家,毋相忘也。”并赐郑森国姓“朱”,改名“成功”,这位郑森就是后来的国姓爷郑成功,他也成为了朱聿键唯一的郑家忠臣。

对内朱聿键无法控制,对外朱聿键一时也迷失了方向,陷入了和浙东鲁王朱以海的正统之争,发起了内讧严重消弱了实力。

鲁王朱以海在绍兴被尊为监国,他拒不承认隆武政权,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统,对方是僭越,一时闹得不可开交,互相斩杀来使,甚至兵戎相见。于是趁这个机会清军再次南下,鲁王政权被消灭,鲁王逃到了海上。

鲁王政权覆灭,朱聿键终于不用在忙于正统的事了,并且因为鲁王消失,隆武政权就直接和清军对抗,众多要地被清军占领。面对这种情况,朱聿键要求郑芝龙迅速北伐收付失地。

可是郑芝龙只想割据福建,他才不会为了朱聿键去起兵。迫于无奈,六十多岁的老臣黄道周表示:“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为大臣,当先皇帝而行,以为人臣表率。”

结果忠义为国的黄道周自费招兵买马北上抗清,最后孤立无援被俘最后被杀。

黄道周的死让朱聿键痛苦不已,他不能再依靠郑芝龙了,于是自己带兵北上。没想到郑芝龙等人早已经认为抗清大势已去,已经准备投降清朝,他们将福建各关隘的兵力全部撤走,福建等于不设防任由清军进入。很快清军就攻入福建,直扑朱聿键所在延平。

朱聿键顿时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他的的军队马上溃散,无奈他只能逃跑,但是由于他酷爱读书的性格害了他,他这次出征还 “载书十车以行”,结果耽误了行程被清军追上。他们逃到了汀州城外关帝庙。在武将周之藩的舍身保护下,他逃到了汀州城内。

清军没有罢休,而是装作溃逃明军士兵骗开了城门攻占了汀州城,朱聿键这次没有跑出去,和他妻子曽皇后被俘。

抓到了隆武帝,清军非常高兴,这可是大功一件,严重打击了江南抗清势力。于是他们赶紧找来两顶轿子将朱聿键夫妻押进轿子,准备送到福州。

福建和江西交界处地形以山为主,道路崎岖很不好走,走了一段时间清军士兵就累了,到了闽江支流九溪边停下休息。就在这个时候曾皇后趁着看守不严,猛然窜出轿子,哭喊一声:“陛下宜殉国,妾先去了”,随后跳下悬崖而死。

妻子的死让朱聿键痛苦不堪,他知道这是妻子在提醒自己。自己已经是亡国之君,清朝一定不会便宜自己,一定会想尽办法羞辱自己以打击百姓的抵抗之心,自己不能再受侮辱了,当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受尽了侮辱,自己身为太祖之后岂能被这帮人侮辱。于是朱聿键几次都要自杀,但是对于清军来说,朱聿键可不是一般人,没有达到自己怎么能让他死,于是寸步不离看着他以防止他自杀。

朱聿键一看无法自杀,决定采取以一种自杀方式——绝食,这你管不了我了。最终几天后朱聿键在福州死去,终年四十五岁,他保存了亡国之君最后的尊严,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清军的打击下,大部分明朝宗室死走逃亡,被俘的绝大多数都去屈膝投降以求保命,丝毫不想着养了他们两百多年的国家。只有朱聿键等少数宗室奋起抗敌,力求保住江山社稷。

朱聿键虽然出身外系藩王,但是见识能力远超那些藩王,可惜的是他的出身和所经历的时代地点都是错误的,否则的话他一定能做一个合格的君主,他身为藩王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监狱了度过,孤身一人无兵无权,却始终把江山社稷放在心上,矢志不渝抵抗,宁死不屈,从这一点上他不愧是朱元璋的子孙。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朝灭亡。

就在同一年,吴三桂投降清朝,清军正式入关。

而明朝残余势力也逃往明朝另一个都城——南京,拥护小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在未建立之前,就面对着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外部局面。勉勉强强建立之后,也由于自身的实力非常有限,加之明末党争的延续,内斗内耗非常严重,弘光政权要想在这个情况复杂、凶险异常的乱世中生存下去,必须要有一套比较高明的策略,特别是针对清军和农民军。

于是 借虏平寇 的策略应运而生。

而弘光政权的“借虏平寇”策略被无数的专家学者和 历史 学家们所诟病,实际这个策略也的确是愚蠢透顶。

南明弘光政权的所谓“借虏平寇”策略,指的是与关外的清朝结交议和,借用清军的力量,用来平定明朝人眼里所谓的“贼寇”李自成,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清朝是战还是和。

弘光政权内部重臣,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无论是夸夸而谈的“清流”还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都一致赞同这个策略,史可法、刘宗周、马士英等人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共同对某个策略投赞成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应该说,这一误国误民的策略的出现,是诸多因素叠加起来的无奈结果。

虽然南明弘光政权有一部分官员是从北京城逃过来的,但是其中绝大部分逃跑过来的官员级别都不高,而且都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就跑路了的。

这导致弘光政权君臣对北方特别是北京城发生了什么完全就是一抹黑。

吴三桂勾结多尔衮,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

因为崇祯帝在生前的确下过诏令让吴三桂带领关宁铁骑勤王。

于是在当时,全国都在盛传大明将军吴三桂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重新夺回了北京城,甚至很多地方都认为吴三桂已经奉崇祯帝太子回北京城继位的小道消息。

弘光政权的重臣高官们,也只是认为吴三桂联合清军击败了杀害君父崇祯帝的“流贼”李自成,并不清楚吴三桂其实已经投降清朝。

他们普遍还认为吴三桂是忠于朝廷的,认为他与清朝是属于联盟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想当然地认为吴三桂是心向明朝的,南明可以通过吴三桂的关系,与清朝交好,让关外的这群蛮夷为我所用。

李自成自从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击败明朝最后的柱国孙传庭之后,威望大增,后来一路攻城略地,实力也越来越强,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攻破北京城,他都是明朝君臣上下的真正头号敌人。

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实力强大,又攻占了北京城,弘光政权君臣上下都认为李自成下一步就是平定北方,等到北方被平定,那时候南明就是李自成刀俎下的鱼肉了。

尤其是李自成在荆襄地区部署了七万大军,统帅是农民军大将白旺,左良玉几十万军队都拿农民军没办法,只能一路流窜到弘光政权的地盘上,求弘光政权收留,这更让南京的弘光政权官员们深深地感受到来自长江中上游的莫大威胁。

现在“贼寇”李自成大败,李自成自然自顾不暇南方地区,着实让弘光政权君臣松了一口气。

当时的很多弘光政权官员包括很多有战略眼光的官员都认为,“大顺国”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大清国”是明朝几十年都没有平定的边患,双方都实力强劲,双方为了争夺北方,估计没个十几年、几十年,分不出胜负,它们在北方地区长期陷入对峙胶着的战争状态,就算不是两败俱伤,最终结果也是输的一方一无所有,赢得一方也是元气大伤。

所以弘光政权君臣非常乐于坐山观虎斗,希望能有时间整顿朝堂,并坐收渔人之利。

但是谁都没料到,李自成居然频频出现战略失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败亡,而清朝居然在小皇帝继位,大权旁落到摄政王多尔衮的情况下,战斗力如此强悍。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在与后金国的作战中一直都是败多胜少。特别是崇祯年间袁崇焕被杀之后,后金八旗军多次绕过山海关,抢掠河北、山东地区,给明朝官员们以极大的心理震撼。

但同时努尔哈赤的“女真”身份,和他为自己的国家取的“后金”称号,也让明朝官员们觉得,满洲女真其实和 历史 上的金国一样,并非想要入主中原、定鼎天下,只是贪图财富而已,后金八旗军在北地烧杀劫掠够了之后就会自动撤走。

加上几十年了,后金八旗军连山海关都突破不了,更进一步加强了明朝官员这一观点。

何况满洲女真就算全民皆兵,满打满算也就几万军队,攻打北地就已经非常吃力了,攻打南方只会变成 历史 上的金军,消化不良,而李自成的农民军不一样,这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攻打南方,所以弘光政权君臣联合清军,对付农民军的策略就可以理解了。

只不过弘光政权的官员们并不清楚,皇太极改国号“后金”为“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要知道明是火,清是水,古代五行相克,水克火,这足以证明清朝的野心。

南明弘光政权没有继承任何明朝的优点,倒是明末的缺点继承了一大堆,特别是致命缺点——党争。

文官集团中的东林党与阉党残余势力继续进行党同伐异、内斗不断,就连武将们都开始大受影响,开始拥兵自重、不从指挥、与文官结党,甚至几大藩镇兵戎相见。

高杰袭击黄得功,高杰死后,黄得功袭击高杰残部;李泽清先与东林党交好,后来成为“拥福系”,与东林党反目成仇;左良玉与东林党交好,为了利益,直接发动“清君侧”,打着清除马士英的口号对弘光政权朝廷用兵;马士英为了防御左良玉,决定专以对付上游的左良玉为最紧急的大事,而置清军的进攻于不顾。

因此“借虏平寇”可以说是弘光政权唯一的可行的策略。

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弘光元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史可法殉国后,南明赠谥“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清廷赠史可法谥“忠正”。

史可法,开封府祥符县人,因祖上对朝廷的功勋得以世袭锦衣百户,称北京锦衣卫籍。传说史可法的母亲梦见文天祥来到她的屋里而受孕怀胎。

万历三十年十一月初四日寅时,史可法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史可法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师从左光斗 。崇祯元年,史可法登进士第,出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扩展资料: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多铎兵围扬州。当时,有谣传称许定国军要来歼灭高家军,扬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大小船只为之一空。

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降清,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四月十七日,清军进至距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次日兵临城下 。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 。

四月十九日,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部投降;史可法于扬州西门楼写下四道遗书给他的家人,在他死后,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国,愿归葬钟山明太祖孝陵之侧。

四二十一日,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部下兵马投降,随即奉多铎之命于二十四日参加攻取扬州。扬州城里只有总兵刘肇基部和何刚为首的忠贯营,兵力相当薄弱。

由于城墙高峻,清军的攻城大炮还没有运到,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扬总督卫胤文,遭到严词拒绝。四月二十一日,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歧凤带领部下兵马四千入城,两人的意思却是劫持史可法,以扬州城投降清朝。

史可法毅然说道:“这是我殉国的地方,你们打算做什么,如何想要富贵,请你们自便。”李栖凤、高歧凤见无机可乘,于四月二十二日率领所部并勾结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道出门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们出城投降恐生内变为理由,听之任之,不加禁止。

四月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被擒住后,史可法拒绝投降而被杀。

参考资料:

-史可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76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