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后一支太平军覆灭的时间是1872年,但该以哪个时间作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年限有不同看法,可以把1864年视为太平天国政权的覆灭时间,把1872年看作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的时间,因为政权覆灭不等于起义的失败,金田起义时也没有建立政权,但从没人说金田起义时太平天国运动还不算开始,同理,政权覆灭也不等于起义的结束。
==========================================================
纪念太平军进军四川125周年学术讨论会纪要(节选)
八 关于太平天国纪年的问题
不少同志认为:太平天国纪年的下限问题,实质上就是承不承认石达开远征军的问题,承不承认石达开牺牲后他余部的斗争的问题。如果只以天京政权为准,则下限应断于1864年;如果承认改编后灯捻军就是太平军,则下限可延长至1868年;如果承认石达开殉难后他余部的斗争,则下限还可以延长至1872年。因为石达开远征军余部李文彩部是在1872年4月才在黔东的牛塘失败的。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太平天国纪年的下限应该是1872年。
=========================================================
太平天国革命终止时间考
史式
对于太平天国革命的起止时间,至今仍有不同的意见。以1851年的金田起义作为太平天国革命之始,这已为大家所认可。有分歧的只是这次革命止于何时。
有的意见以天京陷落为下限,即这次革命止于1864年7月,有的意见则以太平军最后失败为下限,但又因所据史实不同,而有1868年、1869年、1872年三说。
笔者认为以天京陷落即1864年7月为下限之说与史实不符。
史实是:天京虽已陷落,大江两岸数十万太平军仍在战斗之中,这次革命显然尚未终止。
如果不赞成以天京陷落为终点,就需要探讨一下,1868年,1869年, 1872年三说之中,以哪一说比较妥当。
1868年之说,是由罗尔纲先生正式提出来的。他在《太平天国史稿》(增订本)序论中说:
“所谓‘捻军’实在就是太平天国的军队——一支在天京失守后,由太平天国名将遵王赖文光组织、训练‘蒙、毫之众’而成立的新军。从而对太平天国年代问题也应该改正。必须把从前截至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六月(1864年7月)天京失守为止的错误看法,改为到戊辰十八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徒骇河覆败为止,才符合历史事实。”
虽然史学界对于捻军是否可称太平天国新军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太平天国纪元应该延续到1868年,即“十八年”之说已被大家所接受。从五十年代至今,巳无争论。
1869年之说是吴雁南同志提出来的。他在《太平军最后失败与太平天图纪年》一文中说:
“太平天国纪年有文字可考的,其最晚者当推陕北的一支捻军的纪年……《宜川县志》卷十五……西捻余党……出皇告安民以‘太平天国十九年’为正朔……对于太平天国的纪年首先应当尊重当时革命者本身的纪年。如果这个意见不错,太平天国的纪年至少应该终止于1869年。
1869年之说与1868年之说本质上并无矛盾,其精神是一致构,即尊重客观史实。
近年来,有些太平天国史学者已经查明,最后失败的太平军不是大江以北的捻军余部.而是大江以南的石达开远征军余部李文彩的队伍。例如吴雁南同志在同一篇文章中说;
“1863年,李文彩率领太平军入黔东南地区……累败清军,攻占都匀、凯里等城镇。1872年初,他领导的太平军同张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军在乌鸦坡同清军激战不利……这年4月,在思州、镇远间的牛塘遇敌、激战,失败。此时距天京陷落已有八年。” .
既然如此,是否可以把太平天国纪元再延伸八年?吴雁南同志说:
“李文彩率领的这支革命军……虽然始终以太平军的旗号出现在战场之上,但其纪年如何,尚未发现文献资料,不敢擅断。”
笔者以为:李文彩这支太平军一直奋战到1872年4月,这是业经查明,不必怀疑的客观史实.没有人能够否定。至于是否有太平天国壬申二十二年”的市告或者文书留下来,那就由一些偶然因素所决定了。我们应该重视史实,而不为一些偶然因素所左右。
这个1872年之说,也得到了罗尔纲先生的赞同。他在祝贺重庆师范学院太平天国史研究室成立的贺信中说:
“欣闻贵室即将举行成立盛会,局胜欢欣……太平天国革命为我国近代史上一场震动中外的大革命。革命英难为了推翻封建统治.抗击外国侵略吝,进行了长达二十一年(1851一1872)之久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壮烈斗争。他们的丰功伟绩永垂青史.彪炳干秋。这次革命的浪潮遍及当时内地的十八省,却始于祖国的西南地区——桂南的金田村,又终于祖国的西南地区——黔东的牛塘。”
由此足以证明,他已认可了1872年之说。至于文中所说“长达二十一年之久”,与“二十二年”之说只是计算方法(算整不界零)的出入而已。
所以,我们可以作出结论:太半天国革命终止的时间是l872年4月。
=========================================================
太平天国人物谱-最后的战斗者们
尽管贵为后期四大外将之一的悫忠军师辅王杨辅清直到太平天国覆亡后10年的1874年还试图在清军中发展秘密反清组织,尽管洪秀全的族人洪全福直到清末的1902还在积极反清,但他们充其量是太平天国的余波,而不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战斗者。
杨辅清是在琉球吃紧、东南风云骤变,清廷在台湾、福建募兵的背景下认为有机可乘,就跑去报名参军,结果被陈玉成旧部、降将马融和听到风声,传告福建官方,在晋江将杨辅清抓获。马融和当时远在安徽,居然都能听到风声,可见杨辅清的确是在搞秘密活动,他这样一个“首逆”混去清军勇营当一个月薪白银四两二钱的大头兵,当然也绝不可能是为了养家糊口,或保家卫国(他的“国”不可能是大清国),可是在他留下的供词里,却压根没提自己跑福建当兵是要干什么,清廷官吏可以根据“逼供信”的旧一套,将杨辅清的行为合理想象为图谋不轨,最终凌迟处死了这个“首逆”,处在现代法治社会的我们,却必须以“利益归于被告”的原则遗憾地说,杨辅清在1874年密谋反清的指控,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洪全福是实实在在地反清了,有组织,有预谋,可一来他“洪秀全族侄”似乎不假,是不是曾经封为瑛王,甚至是不是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恐怕都是个疑问——他自称封“瑛王二天将”,可是天将比王低一级,如果是“二天将”就不是王,是王就不可能还做“二天将”:底下那么多朝将、神将、主将什么的,还等着补这个缺呢!更何况,为了吸引会党,洪全福将国号定为“大明国”;为了吸引革命党,又规定实行总统制,并主动让贤,推举德高望重的容闳为“大明国临时大总统”,很显然,洪全福是战斗者,但他已经不再是太平天国的战斗者了。
真正高举太平天国大旗战斗到最后的,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坚持到1872年的太平军“高干”
1868年8月16日,打着太平天国梁王旗号的西捻军首领张宗禹全军覆没,本人失踪,据考证,他凫水顺徒骇河、黄河而下,一直飘到今天河北黄骅市孔家庄一带,后来成了一个替人算命、看病的怪人,许多严谨的历史专著,都将这一天当做太平天国纪元结束的日子。
但实际上,在遥远的大西南,有个名叫李文彩的太平军“高干”,将太平天国的旗号一直打到1872年5月12日,如果按照太平天国的纪元,该是壬申二十二年了。
李文彩诨名李七,剃头匠出身,广西横州上南狮子村人,他造反的触媒同样是1850年广西大旱,起兵是在1852年初,而密谋起义更在1850年,那还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时期。尽管横州紧邻太平军策源地之一的贵县,可李文彩那时候并没有投奔太平军,一来他是天地会众,跟太平军“门派不同”,二来,太平军中骨干几乎都是被称为“来人”的客家人,1850年“来土争斗”中来人战败,大批投奔金田,而李文彩却是“土人”——永淳当地的壮族,至少在当时的氛围下,不太容易产生共鸣。
于是太平军出江口、出永安、出桂林,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席卷江东,威震全国,而李文彩却带着13个村子的壮族老乡在平山村、平南圩过起打家劫舍的生涯,虽然把永淳县令韩起凤活活气死,却也没趁虚攻破县城,他手下号称有13000人马,可那是把13个壮家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算上,如果单算能打的,估计有3000人马就不错了。
就这么混到1855年底,广西浔州府突然冒出个“大成国”来。这大成国是广东天地会李文茂、陈开等一班人退到广西后搞出来的,全盛时期占据两广四十多州县,年号洪德号称拥兵百万。比较出奇的是,这大成国没有皇上,王爷也不是一个,而是有好几个个:平浔王陈开驻浔州,平靖王李文茂驻柳州,东平王梁培友驻梧州,还有平西王区润、定北王梁昌等等。李文彩和他们都是天地会,跟一直活跃在西江上的艇军首领梁培友更是老熟人,于是便跑去跟他们接洽,领回个“定国公”的封号来。
大成国的出现让广西一片混乱,李文彩也觉得堂堂定国公,在山沟里蹲着不伦不类,便在梁昌的策应下杀出平南圩,接连夺下永淳、横州、灵山,1856年端午节,他一举拿下南宁府,声威大震,号称有步兵10万,战船近千,成为广西有头有脸的实力派。
1859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从湖南宝庆退到广西庆远,第二年6月,因为大量部众北上回归天京,他率部南下故乡贵县。
这时李文彩的日子也不好过,由于远离大成国核心区,他的地盘遭受清军巨大压力,最终在1860年9月丧失,他不得不退到桂北的怀德县,再从怀德梅寨退往贵州。在贵州,他遇到了太平天国将领曾广依,曾是国宗石镇吉的余部,与李文彩有过合作,此时石镇吉主力已经覆灭,两支无家可归的人马同病相怜,可谓一拍即合。
1861年8月21日,浔州失陷,大成国覆灭,残兵败将逃到贵县一带,投入石达开军,使得后者重新具备了远征的实力。鉴于大成国的灭亡让贵县失去屏障,石达开在这年9月带兵离开贵县,在湖南兜了个大圈子后,抵达了湖北来凤。
这时曾广依、李文彩也到了这里,两支饱经沧桑的部队在异乡会师。李文彩握有相当实力,又任劳任怨地跟着太平军转战千里,让石达开十分赞赏,随即封他为亲天燕。
燕爵是从燕王秦日纲封号演变而来,在天京序列里只是王、天将、朝将、神将、主将、义爵、安爵、福爵下的第九级,六爵(义、安、福、燕、豫、侯)中的第四级,在后期最多算“中层干部”,但翼王离开天京时,只有燕、豫、侯三等爵位,燕爵是翼王部下中最高爵位,李文彩初来乍到就被封为燕爵,可见石达开对其赏识之深。
此后李文彩就成了太平军的高干,跟着石达开兜着圈子往四川进军。说是“跟着”半点不假,因为他总是跟另一名大将李复遒带着人马单独行动。1862年1月底,石达开部在叙府横江(今宜宾附近)战败,绕道米粮坝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境内,而李复遒、李文彩却被隔在江南,只得取道云南昭通,转移到贵州境内。第二年9月,他们得知石达开部已经在大渡河覆灭,就分开活动,李文彩带领部分人马进入贵州南部黎平境内。
这里“穷山恶水”,活跃着许多反清势力,有“苗王”张秀眉部,苗族游杂武装陶新春、潘名杰部,水族武装潘新简部,侗族姜映芳部,和所谓的“号军”。号军的骨干有汉族也有苗族人,是由湖南汉人刘仪顺所创建的“灯花教”(白莲教分支)发起,因为服装、旗帜颜色不同,分为红、黄、白、青等各“号”,彼此并无统属。
这其中潘新简、陶新春都曾和太平军有过合作,张秀眉曾和大成国配合作战,姜映芳还曾仿效拜上帝教,搞过一个“太平教”,李文彩本就是广西土人,很善于周旋于各股势力之间,很快名声鹊起。
李文彩的嫡系人马并不多:和石达开分兵时,他跟李复遒一共只有3万人,其中大部分随李复遒东去,南下苗族区的很少。但这支太平军身经百战,又善于使用太平军所独有的各种战术、战法,融入当地反清武装后,令清廷头疼不已。
李文彩部的许多骨干都分散到各寨指导抗清,清军很快就发现,原本不善使用火炮的号军、苗军成了火炮高手,一些山寨更把巨石凿空,装入火药,两头用松蜡封死,点燃引信后顺山推下,杀伤攻山的官兵,这就是贵州反清武装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王牌武器——飞雷。这些,当然都是李文彩的得意之笔。
清廷的对策是招降。由于太平天国覆灭,各地反清势力纷纷失败,贵州各路反清武装也面临生死抉择。在看不到前途情况下,不但苗军、号军纷纷出现哗变,就连李文彩的部下中也出现了动摇者。
1867年,黄号军大将何德胜病故,他的副将柳天成、妻子何黎氏邀请李文彩进入黄号大本营——平越县上大坪驻守,随即被闻讯赶来的清军包围,李文彩、柳天成诈降,以自己为人质的代价诱使清军撤军,为上大坪赢得喘息之机,随即又自告奋勇返回黔南“招安”,轻而易举地返回大本营。
1869年,感到受骗的清军派提督张文德来剿,李文彩联络各路反清武装残部游击作战,切断清军粮道,迫使张文德突围去独山觅食,结果在楼山口被李文彩伏击,1名总兵、2名副将、3名参将和1名都司被杀,李文彩趁势反击,收复都匀,清军30多个营全数溃败,张文德仅以身免。
1870年底,清军总兵何雄辉带精兵来犯,李文彩再施诈降妙计,将何雄辉骗进都匀城,然后伏兵四起,何雄辉全军覆没,只逃了自家性命。
接二连三的诈降让清军火冒三丈,贵州巡抚曾壁光严令任何人不得接受李文彩投降,限半个月消灭李文彩。此时各路反清武装已纷纷失败,李文彩独立难支,只得在1871年春退到凯里的太平堡,和苗王张秀眉唇齿相依。
1872年,见情势危急,他向张秀眉建议制造船只,趁春水高涨,顺清水江南下湖南,脱离清军包围圈,张秀眉顾恋乡土不愿撤退,他只得留下来助守。这年4月苗寨被攻破,5月12日,李文彩突围至思州、镇远间的牛塘被清军追上,全军覆没,据说李文彩死于乱军之中,但当地口碑都坚持认为,他其实悄然逃脱,从此浪迹天涯。
李文彩转战南六省,坚持反清22年,自1860年后,始终自称“天兵”,打着太平天国亲天燕的旗号,他是太平天国的后起者、杂牌军,远在天京的洪秀全等人,估计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一号“亲天燕”,但正是这个介乎编内与编外之间的“高干”,竟然让太平天国的大旗,在云贵高原又多飘扬了8年之久。李文彩部也是最后一支失败的太平天国成建制部队。
不是,历史上并无关于赖文光妻室的记载,一切这方面的说法都是杜撰的。
赖文光(1827年—1868年),广西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捻军统帅,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
早年参加拜上帝会的“团营”和金田起义,后随太平军转战桂平、永安(今蒙山)等地,继而由广西进入湖南、湖北。1852年(咸丰二年),他开始担任文官职务,任居朝班。天京内讧后,弃文从武。受天王重用,出征江西,奉诏督师江北,辅助陈玉成西征。次年,太平军攻克江苏南京,在此建都,改称天京,他留京供职。改文从武立战功。1864年天京失陷后,赖文光把本部太平军与捻军合并,成为捻军首领之一,后来捻军一分为二,赖文光成为东捻军首领,兵败被清军俘杀。奉陈玉成命与陈德才远征西北,广招兵马,以复安庆。遂越秦岭,抵中原,出潼关,攻无不克。天京陷落后,在江北与捻军张宗禹、任化邦等联合,被推为首领,沿用太平天国旗号。1865年在山东曹州大败清军,击毙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复联合陕甘回民起义军与捻军,流动作战于华北一带,给北京造成严重威胁。曾南趋湖北,边毙张树珊等数名清将,军威大振。
1867年12月被清军用筑墙封河的办法围困在山东寿光县弥河全军覆灭。1868年1月突围奔至扬州瓦窑铺被擒就义。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相传是由武当派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发。蒋发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和兆元、牛发虎、武禹襄、李作智、李景元、任长春等。
太极拳的传播,先是由武当张三丰祖师传于云游道人刘古泉传山西的王宗岳,而由王宗岳传于河南温县赵堡镇的蒋发,同时祖籍西安霸桥官亭村的王宗还传于同在西安府案同僚浙江温州的陈州同,自此,张三丰之武当内家拳即分为北南两大派在中国北部与南部而逐渐流传下来。北派主要以赵堡太极拳及其他五派太极为主。南派太极内功由陈州同传于张松溪,张松溪传叶继美,叶继美传单思南,单思南传王征南,王征南传黄百家,史称武当松溪派。今日武当松溪派的传人有王维镇,金子弢(爱新觉罗·溥环)、裴锡荣等人。在广卅称武当太虚拳。
北派太极即从明朝流传至今六百多年来的中国北方诸家太极拳,今考证应为云游道人 刘古泉传王宗岳传蒋发,蒋发将武当太极拳以继承张三丰祖师原本风貌的承架为旨规而在河南温县赵堡镇代代秘传下来。蒋发传邢喜怀,邢喜怀传张初臣,张初臣传陈敬伯,陈敬伯传张宗禹,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平,至此七代均系单传。
武当赵堡太极拳传承表
张三丰祖师---云游道人刘古泉---王宗岳---赵堡镇蒋发(1)---邢喜怀(2)---张楚臣(3)---陈敬柏(4)---张宗禹(5)---张彦(6)---陈清平(7)---和兆元(8)---和庆喜(9)---郑悟清(10)---闫高旺、闫存文兄弟(11)传外孙赵兵(12)
郑公悟清(10)传其子郑钧(十一代)与入室弟子刘瑞(十一代),进而传安呈林(十二代)。安呈林传朱长青(十三代)等弟子。
太平军击毙清廷最高的将领是满清铁帽子王僧格林沁。1,事件经过:
清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即公历1865年5月18日),在山东曹州吴家店(今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发生一个重大事件:满清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率兵轻进追剿,被太平军余部赖文光,张宗禹所领导的捻军包围杀死。一名铁帽子王战死所具有的舆论震撼性当时极其强烈,但僧格林沁之死的历史意义远不止此,而是构成了晚清历史的一个军事转折点。
2,时件主要人物简介:1,赖文光简介:
赖文光(1827年—1868年),广西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捻军统帅,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早年参加拜上帝会的“团营”和金田起义,后随太平军转战桂平、永安(今蒙山)等地,继而由广西进入湖南、湖北。1852年(咸丰二年),他开始担任文官职务,任居朝班。天京内讧后,弃文从武。受天王重用,出征江西,奉诏督师江北,辅助陈玉成西征。次年,太平军攻克江苏南京,在此建都,改称天京,他留京供职。改文从武立战功。1864年天京失陷后,赖文光把本部太平军与捻军合并,成为捻军首领之一,后来捻军一分为二,赖文光成为东捻军首领,奉陈玉成命与陈德才远征西北,广招兵马,以复安庆。遂越秦岭,抵中原,出潼关,攻无不克。天京陷落后,在江北与捻军张宗禹、任化邦等联合,被推为首领,沿用太平天国旗号。1865年,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大败清军,击毙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复联合陕甘回民起义军与捻军,流动作战于华北一带,给北京造成严重威胁。曾南趋湖北,边毙张树珊等数名清将,军威大振。1867年12月被清军用筑墙封河的办法围困在山东寿光县弥河全军覆灭。1868年1月突围奔至扬州瓦窑铺被擒就义。
2,张宗禹简介:
生卒年待考,亳州雉河集(今安徽省涡阳)人,清末捻军著名将领、西捻军统帅。初随叔父、大汉盟主张乐行参加捻军起义。后转战苏豫陕鄂皖,受太平天国梁王之封。1864年,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整编捻军,以骑兵为主、步兵配合,流动作战。1865年,歼灭蒙古科尔沁王僧格林沁部,并粉碎湘军曾国藩的封锁。1866年,从河南率西捻军入陕,联合回民军。1867年元月,于西安灞桥大败清军,同年12月为援助遵王赖文光所率东捻军从陕北南下,经山西至直隶,逼天津,南下山东,被清军包围。下落不明,1868年4月,被李鸿章、左宗棠包围在北有碱河、南有黄河、西有运河、东有大海的狭窄地带里全歼。张宗禹乘夜突围而出,隐居于南大港管理区孔庄子,隐姓埋名,化名童子师,20年后病死。此间,他以行医看风水为生,临死时透露出真实姓名。
3,僧格林沁简介: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
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咸丰五年(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林凤祥、李开芳,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咸丰十年(1860年)八里桥之战中,因指挥失误,以骑兵正面进攻英法联军,致使所部马队不敌联军炮火而溃,继而冲乱步队,清军大败,退至京城西南,致使联军在圆明园、京城肆行暴虐,被清廷革去爵职,仍留钦差大臣。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入山东清剿捻军,在菏泽高楼寨之战中,中捻军伏击,所部七千余人被歼,率残部退据郝胡同村,复被围。半夜突围,逃至吴家店,为捻军斩杀。
僧格林沁是清廷倚重的大将,善于治军,所部为清军精锐。但气性骄横,不谙敌情,恃勇少谋,作战往往只图近利,谋不及远,终至覆军丧命。此后,清廷只得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军事统帅以及湘军、淮军。
4,格杀僧格林沁的太平军张皮绠简介:
张皮绠(1849—1873),涡阳张老家北张楼村人,出身贫寒,全家为捻。父亲兄长投在黄旗张正江部下,张皮绠随母在家。张乐行殉难后,张老家一带经常遭清兵抄查,母子不能存身,逃至亲戚家避难。张宗禹从定远归雉河集,招兵装旗,张母领张皮绠投捻,被张宗禹收为捻童,隶黄旗随营。
癸开十三年(1865 年)四月,曹州战役,张宗禹诱僧格林沁入伏,分割包围歼之。僧格林沁突围时受伤落马,潜伏麦田。张皮绠持刀搜索残敌,发现一穿黄马褂清军军官,杀之,张皮绠脱其帽、珠、红顶和花翎,穿戴至军中,经辨认,被杀者即为僧格林沁。当时,张皮绠年仅16 岁,不久,张皮绠得知母亲病故,而生父及胞兄又在军中战死,寡嫂在家,生活拮据。张离军返家,用带回的银两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凌云,娶妻,生一子,名张武。后又兼营造酒、推油,在新兴集开设粮坊,生活尚过得去。
同治十二年,清山东巡抚丁宝桢派3 名暗探,化装成商贩至涡阳,寻捕张皮绠。先在永城裴桥查找无着。回涡阳新兴集住在一家粮坊里。恰巧,该行店主是张皮绠。因酒后失言,张皮绠为暗探所捕,从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后奉旨押解山东济南,遭凌迟处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