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不仅是权力最大的太子,还是地位最稳固的太子。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长子,出生于龙凤元年(1355年),朱标出生那一年,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朱元璋得知长子出生的消息后万分高兴,攻下集庆城后,朱元璋曾兴奋的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长子的出生无疑给了朱元璋莫大的安慰和信心,他有志于一统天下扫清六合,而朱标的诞生自然令他信心倍增,由此也对这个长子报以了极大的希望。
令人欣慰的是,朱标非常争气,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朱元璋很关心朱标的教育问题,请了宋濂这样的大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
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等曾多次有过犯错,朱标都从中调和求情,是他们免受太祖责罚,因此在诸王之中威信很高。
朱标礼贤下士,亲近贤人,虽不类父好武善战,但也是个有尧舜之风的贤德储君,因此深得文武百官的拥戴。
朱标的地位之稳固,可以从他监国的经历看出来。
龙凤十年(1364年)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的朱元璋,立朱标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
储君之位虽已正,但朱元璋依然为朱标的将来打造了一个最强的辅政班底,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东宫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东宫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另外还有开国元勋冯胜、刘基、廖永忠、汤和、邓愈等兼领东宫职事,这些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开国功臣组成了历史上最强的东宫班底,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和寄予的厚望由此可见一斑。
在封建社会,太子监国并非常态。而朱标的监国时间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在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朱标与鄂国公常遇春之女常氏成婚,至洪武十年(1377年),太子妃常氏已经先后为朱标诞下长子朱英雄和次子朱允炆,这一年朱标才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正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并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就这样,年轻的皇太子朱标开始接受父皇的安排协助处理政务,虽然每每在理政过程中总因自己希望的“宽通平易之政”而与父皇多有意见不合,但在长期的监国生涯中依然为朱标未来御临天下处理政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巡视陕西归来,不幸染上疾病,虽经太医竭力施救,但依然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不幸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号曰“懿文太子”。
在长达十五年的监国时间里,朱标无负圣望,经常代帝巡边,也正是长期的协助处理朝务,才使本来体质就不好的朱标身染重病英年早逝,这个在明朝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太子,赢得了身前身后名,他的死,也为明朝在不久的将来爆发的第一场王朝危机埋下了伏笔。
朱标监国时间长达十五年,而且是具有实际处理政务权力的监国,首先,他有着非常豪华的东宫班底,人数众多的开国功臣兼领东宫属官这说明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
其次,朱标监国期间,具有“听断决定,然后奏闻”的权力,也就是说,朝廷官员所奏之事,要先交与太子处分,最后才奏闻皇帝做最终决断,如此看来,朱标监国是实打实的监国,其手上的权力,确实已经有了很大一部分属于皇帝的实权。
封建社会,帝王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掌权者,而太子则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掌权者,看上去太子应该是仅次于皇帝的掌权人,但实际并非如此。
历朝历代,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太子虽然是王朝未来的储君,但大部分并没有多少实权。皇帝在位时,太子就相当于实习期,能不能转正还是个未知数,而太子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基本上是徒有虚表。
但是有一个特例,就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他虽然一生都没有做过皇帝,始终是太子身份,但他的权利之大让人不敢相信,我们来看看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利。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这些就是朱标的师资团队,只要对明史稍微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些人都是大明顶尖的文臣武将,也就是说朱元璋用来治国的肱股之臣,绝大部分都是朱标的老师,也就是他的人。
再来说朱标在兄弟中的威望,据史料记载,朱标的二弟秦王朱樉、三弟晋王朱棡自小顽劣,就藩后多有不法行为,朱元璋是如何处理这两个“不孝子孙”的呢?派太子朱标去。
而朱标也不辱皇命,把两个弟弟训诫的痛哭流涕,回去复命又在父皇面前为弟弟们求情,请求从轻处罚。一边把弟弟们治得口服心服,另一边又能在父皇面前为弟弟们求宽恕,真是一张一弛,让人不服不行。
不光如此,从太子朱标二十二岁起,朱元璋就让他参与政事。历史上很多太子都会参与政事,但那些太子最多也只是提提意见,最后还是要皇帝来决断。但朱标参与政事可不光是提提意见,很多事都由他来决断。朱标这个太子相当于皇帝,而朱元璋则扮演了太上皇的角色,只有在朱标处事有偏颇时,才会从幕后走出来斧正。历史上很多太上皇还舍不得放权,比如乾隆帝,在退位成太上皇的几年里,身为皇帝的嘉庆帝苦不堪言,大事小情都由不得自己,他这个皇帝才是徒有虚名,跟朱标的太子身份完全没法比。
朱标是不是一心哄得朱元璋高兴才会得到如此大权呢?也不是,他常常和父皇梗脖子争论。最著名的莫过于朱标对太祖屠戮功臣的劝诫了,面对朱元璋的大开杀戒,朱标曾劝诫道:“陛下诛夷过烂,恐伤天和”,而朱元璋拿来一根带刺的荆棘让朱标握住,朱标无法下手,朱元璋由此来教导朱标:“我为皇儿除去这荆棘上的刺,岂不是美事”!但朱标却不这么认为,他硬生生的顶了回去:“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历朝历代有哪个太子敢像朱标这样,这么硬顶皇帝的方略,可朱标就这么干了。由此可见,朱标虽为太子,但他的权利真不是简简单单享受储君待遇,而是实实在在掌握大明一半的治理权限。
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长子的诞生给他带去了无尽的欢喜。高兴之余,甚至专门跑到军营附近的山上留字纪念: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朱元璋这“三推让”仅是一个姿态,实际上是要借此表现他登基的合法性,要借此机会宣布他的政权与皇位是上天授命给他的,是受臣民的推戴的,是合理合法得到的。
就这个角度看,我们说“三推让”就是作秀,丝毫也不为过。试想,在家天下的社会制度下,让皇位给别人焉有可能?且慢说推让了,就是正常继承皇位都充满奸诈、阴谋和血腥,人们曾交口称赞的“让皇帝”故事不过是传说罢了,我们看到的大多情况不过是无情与残暴、争抢与杀戮。就拿朱元璋来说,他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造就”的冤魂未必会比其他皇帝少。
朱元璋作为一名皇帝,他的后宫非常庞大,一个做了几十年皇帝的人当然是子孙成群,那么为什么在朱元璋的那么多儿子里,没有人敢于和朱标争立太子呢?
第一,朱标是嫡长子。
在古代封建王朝里,作为皇帝,对于后代接班人的挑选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他们必须遵照一些潜规则。在古代,皇帝挑选太子要符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
朱标可是嫡长子。
在帝王的众多儿子中,其实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别看皇帝的后宫,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非常的庞大,但是搞笑的是,在名义上皇帝的妻子只有一人,那就是皇后,皇帝的婚姻也和当时的普通人一样,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只有皇后生的儿子才算是皇帝的嫡子,嫡长子拥有天然的皇位继承权,无论他的年龄有多大,他都将超越自己的一众哥哥,成为最合法的继承人。如果皇后无所出的情况下,那么就按照年龄来排,皇长子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一般来说皇帝都会遵照这个原则,如果有些有个性的皇帝想别出心裁绕过这条规则。,迎接他们的是众多文官的口水。
朱标不死就没有明成祖。
比如后世的万历皇帝想立皇三子,也就是后来的福王当太子,可是那些大臣们尤其是东林党人竭力的反对,他们一致要求皇帝立自己的大儿子为皇太子,气的万历皇帝连续二十几年不上朝。
朱标可以算是朱元璋最更正描红的接班人,他是嫡子,是皇后马大脚的儿子,其次他还是长子。可以说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他是双料的皇位继承人,地位不可撼动。所以他在世的时候,包括朱棣在内的所有兄弟都不敢对他的皇太子身份有任何的痴心妄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明成祖朱棣在篡位之后还要修改自己的身世,强行把自己的母亲改为马皇后,只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说自己是朱元璋的嫡子,而且在大哥二哥三哥过世之后,他就是活着的嫡长子,是具有继承权的。
其次朱标年龄较大有功劳。
要不是大哥死的早,朱棣怎么当皇帝?
朱标可不是一个小年轻,跟着父亲浮浮沉沉那么多年,立下了不少功劳,而且在他的身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势力,早有一大批人效忠于他,而且绝大多数朝廷的文官武将都认可这个太子,在如此庞大的势力面前,哪怕就是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也不敢有丝毫班导大哥自己上的想法。
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尤为重视等级的重要性,明朝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朱元璋刚刚建国的时候,特别需要利用这种等级观念来维护朱家王朝的统治;我们可以从明朝后期内阁和掌印太监之间的行礼,赏坐的规定几人抬的代步器具,以及各级之间的礼数来看出其礼制的繁荣和复杂。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就单单从这个数量上来看,其对于皇位的争夺都是激烈的,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下,最后太子的问题好像就板上钉钉的钉在了朱标的身上。要知道在清朝的时候,康熙皇帝传位之时,其儿子们各个心怀鬼胎,表面上兄弟之间相亲相爱,可内里却反复的进行博弈,当中有经意的,也有不经意的。如果按照封建王朝所尊崇的祖制来说,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是皇帝的嫡长子,可就是在最后,身为四阿哥的雍正却继承了大统,成为清朝的又一任皇帝。
朱标的地位之所以连较有实力的朱棣都不敢挑战,其实当中有着一系列的原因,以及较为复杂的东西在里面进行沉淀和干扰,就让我来一一为您分析。
1大明初定天下,必须给后代做好榜样
古人对礼制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因为其不仅仅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而且也是一种匡扶人心,稳定天下的产物,说大一点可以治国、平天下,而说小一点则是齐家、稳定社会中复杂的关系,以及浮躁的人心、人性。而朱元璋虽然作为一介草根起家的人,但其对于历史脉络的了解,对于人心、国情的洞察则一点不比“肉食者’差,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能够在最后建立出几个王朝的重要原因。深知历史以及弄权的他知道,要想使得朱家王朝可以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就必须有一个具有威严,具有分量的“礼”来对后人进行约束和引导,所以朱元璋作为初代皇帝就有责任将这个“礼”维护好,具体的表现便是其特别维护朱标在26子中的地位,即使是其他皇弟对其的动作有所亲昵,也会被朱元璋斥责,并让其知道此举是对太子的大不敬。朱元璋这么做其实并不是一种大惊小怪,而是在为自己的后代树规矩,是在为了自己的江山能够长长久久的延续下去打下地基。
2朱标是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而且出生于战火中
如果有喜欢看朱元璋传记,或者是爱读有关朱元璋历史的读者们,一定会知道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即使是在朱元璋成为天子后,也只有马皇后敢管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朱元璋和马皇后是患难见真情的,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所以爱屋及乌,朱元璋对于他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再加上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将其对马皇后的思念便一股脑的灌注在了朱标的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如此喜欢这个儿子,如此固定其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
3朱标心胸宽广,有仁厚的性格
俗话说,一个王朝的建立需要有两步,一个是马上打天下,一个是仁厚治天下,当朱元璋在战火中建立了大明王朝后,其就需要一位能够为这个国家休养生息,能够用仁厚之心治理天下的君主出现,而朱标无外乎就是最合理的人选,其不仅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而且知识渊博,性格仁厚所以自然也就成了皇位继承的最佳人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