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战术解读

火箭战术解读,第1张

提到火箭队主教练阿德尔曼,人们自然会想到普林斯顿打法,就先说说普林斯顿打法:以中锋或大箭锋拉到出到罚球线至弧顶之间做策应,小个后卫反跑迂回,此时对方如果用中锋或大箭锋跟出去的话篮下的防守压力骤减,得分相对容易;如果对方不跟出去防,那么中锋可大箭必须会中投或三分。这是普林斯顿打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执行它要满足三个要求:一、中锋作为球队的轴必须有良好的策应能力是进攻的发起者,以助攻和中远投为主,不得以才是强攻篮下,象迪瓦茨和米勒那样。二、大箭锋必须全能,因为中锋是进攻的发起者,大箭锋就必须具备突破、得分、篮板、串联的能力,当中锋把持球策应时,小个后卫反跑,大前锋必须做好后卫再助攻、二次篮板或突破的准备。三、后卫位置必须具有突破速度快、远投能力强的特点,倒是助攻未必是最主要的。普林斯顿打法的精髓在于场上球员超高的团队篮球智商、无球跑动能力强,造成错位防守杀伤力大、进攻行云流水,防守不是太好。 而目前我们暂还没有看到火箭队的普林斯顿打法,那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这到底是火箭球员的天赋条件不适合普林斯顿打法还是球队没有产生化学反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下面我们就看看普林斯顿打法是否适合目前的火箭队。一、中锋的问题:姚明经过七年的nba锻炼逐渐成为一名强力中锋,目前的攻击手段只限于篮下,如果姚明拉出来,篮下的防守压力太大,而姚明的策能力在中锋中算是不错的,但如果以迪瓦茨的标准来衡量就显得不足,而普林斯顿打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锋策应能力,迪瓦茨比米勒高就高在他的策应能力,而迪瓦茨比米勒差的多的三分远投几乎可以忽略。二、大箭的问题:斯科拉应该说是在中跳高投篮、篮板、篮下脚步方面比较突出,但斯科拉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弱和助攻能力偏弱,注不注意到他几乎没有下过快攻。三、后卫问题、目前的火箭队的后卫在得分能力上是不用怀疑的,但大局观太差,即使布鲁克斯一场十个助攻也没几个人说他的组织能力有多大改善。而替补后卫洛瑞,助攻能力强也愿意分享球,但是洛瑞的投篮能力太差。现在普林斯顿体系在火箭队会有一些改变,首先火箭队上个赛季跑轰战术,现在姚明下场后火箭队仍然会打跑轰战术,而姚明在场的话可以选择给姚明单打,二可以选择姚明策应。

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八院)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20893《航天系统——运载火箭轨道级空间碎片减缓详细要求》正式发布,成为“十四五”第一项获批发布的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国际标准。该标准详细界定了空间碎片减缓要求,并就地球轨道运载火箭轨道级的设计和运行提出了建议,对消除在轨末级火箭爆炸或解体的潜在危险、飞行任务完成后留在末级火箭推进剂贮箱和管路中的剩余推进剂采取有效排放措施提出了要求,避免在轨道上解体,减少对保护区域的干扰。

近日,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20893《航天系统——运载火箭轨道级空间碎片减缓详细要求》正式发布,成为“十四五”第一项获批发布的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国际标准。该标准于2013年5月首次在ISO莫斯科年会上作为新提案提出,于2015年10月正式立项。标准推进期间,历经空间碎片国际标准框架调整、扩大应用领域等要求,前后共经过六个阶段投票、历时近8年最终成功获得批准发布。 

该标准详细界定了空间碎片减缓要求,并就地球轨道运载火箭轨道级的设计和运行提出了建议,对消除在轨末级火箭爆炸或解体的潜在危险、飞行任务完成后留在末级火箭推进剂贮箱和管路中的剩余推进剂采取有效排放措施提出了要求,避免在轨道上解体,减少对保护区域的干扰。

该标准旨在为各国在运载火箭末级空间碎片减缓方面提供可行、规范的设计要求和参考,统一规范对空间环境的保护要求。该标准的发布,提升了我国在运载火箭空间碎片减缓领域的影响力和国际标准话语权。

火箭首先进入技术准备区的专用厂房。在这里先对箭上的仪器设备进行单元测试,即对仪器设备单独进行测试,检查其性能和精确测量其参数。单元测试合格后进行分系统测试,它是在系统处于工作状态下,对系统内各仪器设备工作的协调性和功能进行检查,并测量其工作参数。接着,各分系统之间进行匹配测试,检查系统之间工作是否协调匹配。最后进行箭上所有系统都参加的总检查,总检查一般要进行多次,以模拟各种飞行状态来验证运载火箭全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并使火箭达到符合发射状态的要求。总检查之后,开始在运载火箭上安装各种火工品和火工装置,并准备转场。

在运载火箭进行技术测试的同时,发射场内的测控系统要进行设备联试。先是进行场内设备联试,然后再与分布在各地的测控站设备联试。与此同时,地面勤务保障部门对发射设备、加注设备进行调试;气象保障部门开通气象情报网和天气会商网,启动气象测量雷达,开始进行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

当运载火箭在技术准备区经检查测试达到可以进行发射的状态后,即可转运到发射区。发射区内有发射台、勤务塔和脐带塔等主要发射设施。运载火箭分级运至发射区后,由勤务塔上的吊装设备对运载火箭分级吊装、对接和总装,并将其竖立在发射台上。随后在竖立状态下对运载火箭再一次进行分系统测试、系统间性能匹配测试、总检查和发射演练等。在发射区测试的内容要比在技术区的测试简化。在检查测试工作结束后,就可向运载火箭加注推进剂,并进行瞄准定位。与此同时,地面勤务保障部门要进行推进剂化验,确定推进剂的加注参数;气象部门要提供临发射前发射场区的天气情况及发射场区上空的高空风场等情况,以及火箭飞行经过地区的气象情况。

4月26日12点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 “珠海一号”五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西安航天领域硬科技代表之一——航天科技四院,为该型火箭提供了主动力,全部四级主发动机表现完美,全力推举火箭升空。

此次发射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继2015年“一箭四星”、2016年“一箭五星”和今年1月“一箭六星”连续发射成功之后,又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任务。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连续4次发射成功,均做到飞行过程零问题、入轨精度高,体现了该火箭的高性能与高可靠性。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作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重点单位,从2008年开始,四院就以固体动力在运载领域工程化应用为目标,以固体运载火箭需求为导向,率先开展了120吨整体式大推力固体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随后以加强总体能力建设为契机,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成立了专门的固体动力技术运载研究室;以集成演示验证试验为途径,在借鉴原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相继取得了120吨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分段对接发动机等演示验证试验的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2012年, 长征十一号火箭正式立项启动研制。火箭一级采用的是120吨整体式大推力固体发动机,技术难度大、研制时间紧,四院研制队伍遵循“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刻苦攻关”的思路,在两年内实现了首台全尺寸发动机地面热试车,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在3年内全面完成了方案和初样研制工作,实现了该发动机多台次地面大型联试的成功,从正式立项到实现工程化应用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发动机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刷新了我国固体发动机研制史上多项纪录。

此次发射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首次为商业卫星客户提供“专车”服务,是国内开展的首次同一轨道面五颗卫星的组网发射,大大降低了客户组网成本。这些卫星主要用于遥感成像,为国土、农林、环保、规划、交通、海洋等领域提供卫星大数据服务。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拓展了我国航天运载系统新领域,是航天固体动力向宇航运载领域拓展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四院将研制直径更大、推力更强、实用程度更高的固体发动机,进一步提高固体火箭运载能力,为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实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1 一号系列

  长征一号系列包括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两个型号。它们都是三级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后还进行了长征一号乙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丙运载火箭的研制,但未投入生产。

  一号火箭

  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发射成功率为100%。

  一号乙

  也被称作“长征一号马杰”。是长征一号的第一个改进方案。方案提出使用意造马杰火箭的第三级意丽丝固体火箭发动机来替换国产的第三级GF-02固体火箭发动机。火箭的一、二级没有更变。但当时因缺乏资金所以没有向意大利购买马杰火箭的第三级,长征一号乙也没有投入生产。

  一号丙

  也没有投入生产。第一、二级使用长征一号的发动机,保留不变,而第三级使用更先进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固体燃料,使火箭的近地运载能力提高到半吨。1984年首次成功测试第三级发动机,但因种种原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于1988年取消了长一丙工程。

  一号丁

  “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长征一号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经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该型号火箭已进行多次亚轨道飞行,但至今未进行亚轨道以外的航天飞行。

22 长征二号系列

  “长征2号”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年11月26日,“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于1974年11月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首次发射。由于控制系统的一根导线断裂,致使火箭的姿态失控而使试验失败。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再度发射并成功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太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二号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火箭共进行了4次发射,除首次发射失败外,另外三次均圆满成功。

  长征二号(或作长征二号甲)

  大体就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但准确指示在1974年长征二号首发失败后,对长征二号使用的风暴一号火箭第二级的陀螺控制系统作了微小改进后的火箭型号。1975年首发成功后,又成功地发射两次。按照国际惯例,对火箭发动机做多么微小的改进都需要注册,改进后第二级的“YF-22/23”火箭发动机改称“YF-22A/23A”(22、23甲),火箭的型号也同时改作“CZ-2A”(长征二号甲)。这个型号又因与年后的长征二号丙(为提供国际运载服务而更名)完全一致,所以常常造成混淆。所以一些列表会用“长征二号”或“长征二号甲”来标示1974年11月5日的发射失败,而1975年11月26日、1976年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的三次发射与后期的长二丙发射任务一并收录为“长征二号丙”的发射任务。

  长征二号丙

  “长征二号丙”火箭是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改进设计研制的,采用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为3515 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在“长征二号丙”火箭基础上研制的“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箭长增加为43027米。“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自1982年9月首次成功发射以来,至今只失败过一次。1987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授予“全国质量金质奖”。1999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优质液体运载火箭”称号,至今发射成功率为97%。

  长征二号SD

  1997年12月8日首次发射,是一种商业卫星发射器,即在长征二号丙的二级火箭上安装一个上面级的智能分配器(Smart Dispenser)。

  长征二号丙/SM

  2003年首次发射,安装了改进版的固体上面级。

  长征二号SA

  2008年首次发射,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长征二号丁

  “长征二号丁”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 吨。主要是在“长征二号” 火箭的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办法,使运载能力进一步提高。1992年8月首次发射,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二号E

  “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二号丙”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火箭总长4968米,直径335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能把88吨至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该型号火箭已退役。

  长征二号F

  “长征二号F”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CZ-2F是我国第1种为载人航天研制的高可靠性、安全性运载火箭,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CZ—2E基础上增加了2个新系统,即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火箭全长58343m,起飞质量4798t,芯级直径335m,助推器直径225m,整流罩最大直径38m。火箭的芯级和助推器发动机均使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 它可把8t重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点高度200km、远地点高度350km、倾角424°-427°的轨道。

  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是目前我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的火箭。运载火箭有箭体结构、控制系统、动力装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附加系统、地面设备等十个分系统,为兼顾卫星的发射,保留了有效载荷调姿定向系统的接口和安装位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是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而增加的,其作用是在飞船入轨前,监测运载火箭状态,若发生重大故障,使载有航天员的飞船安全地脱离危险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八号飞船,为我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二号T1

  “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为长征二号F火箭的无人改进状态。

  它在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中将完成发射货运飞船的任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就是由长征二号F/T1承担发射。

长征二号H

  “长征二号F/H”运载火箭为新一代运载火箭335米构型的一种,它在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中将完成发射货运飞船的任务,动力系统使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3吨,电气系统和地面测发控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等,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

  “长征二号F/H”运载火箭为带助推的两级火箭,分为载人和无人两种状态。无人状态全箭总长约52米,起飞重量579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13吨。载人状态全箭总长约57米,起飞重量582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125吨。两种状态的芯级直径均为335米,采用4个225米直径的助推器。芯级和助推器均安装液氧煤油YF-100型发动机。

23 三号系列

  “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承担高轨道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目前有“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等型号。

  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三级火箭,其一、二级是在“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其三子级采用了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火箭全长4486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20488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6吨。“长征三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运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液氧作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该型号火箭已退役。

  长征三号甲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是目前长征三号系列火箭的基础型号。“长征三号甲”火箭是三级火箭,它继承了“长征三号”火箭的成熟技术,采用了新设计的液氢液氧三子级。火箭全长 5252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质量240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发射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6吨。自1994年2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以来,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2007年6月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称号。

  长征三号乙

  “长征三号乙”火箭是在 “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其芯级与“长征三号甲”火箭基本相同,一子级壳体捆绑4个标准液体助推器。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426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重型卫星,亦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1吨。

  长征三号E

  长征三号乙/E(增强型)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其运载能力在长征三号乙标准型火箭的基础上适度提升,达到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500千克。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三号丙

  “长征三号丙”火箭是在 “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基础上, 减少了两个助推器并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38吨,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24 四号系列

  “长征四号”最早可追溯到上海航天局的“风暴一号”火箭,目前,“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和极轨道的发射任务。目前有“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等型号。

  风暴一号

  风暴一号火箭于1972年8月首次进行遥测试验火箭发射,取得了成功;在1973年9月18日和1974年7月12日的两次发射科学实验卫星时遭到失败;1975年7月该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颗质量超过1吨的卫星送上太空;1981年9月该火箭将3颗卫星同时送上太空,这是中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同时发射3颗卫星。风暴一号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进行了11次飞行,取得了7次成功,共发射了6颗低轨道卫星和成功地进行了两次低弹道发射实验。该火箭于1982年停用。(该型号火箭发射记录不计入长征火箭发射历史)

  长征四号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一号”、“长征四号”、“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等火箭。“长征四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长征4号A”,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长419米,最大直径335米。

  长征四号甲

  “长征四号甲”火箭是三级火箭,一、二、三级均采用常规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419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质量2489吨,起飞推力约300吨。1988年9月首次发射,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四号乙

  “长征四号乙”火箭是在“长征四号甲”火箭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4558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9吨,起飞推力约300吨,900千米高度极轨的运载能力为145吨。1999年5月首次发射,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四号丙

  “长征四号丙”火箭是在“长征四号乙”火箭的基础上,三级发动机采用二次启动技术,大幅提高了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长征四号丙(CZ-4C)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是在原长征四号乙(CZ-4B)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经大量技术状态改进设计而成,以全面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测试发射可靠性为目标进行研制。CZ-4C火箭可以满足多种卫星在发射轨道、重量和包络空间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同时采取新的测发控模式,可以显著的提高火箭测试和发射的可靠性,缩短发射场工作周期。首发改进型运载火箭于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首颗遥感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了首发火箭发射场测试零故障,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神舟回眸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神舟回眸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神舟回眸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神舟回眸 -----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 2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神舟回眸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神舟回眸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

发射火箭: 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 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四子王草原秋韵

飞行时间/圈数: 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18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