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农民起义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农民起义有哪些?,第1张

1、东汉:黄巾农民起义

东汉末年,外戚(何进)当政,宦官(十常侍)专权,边疆战事不断,土地兼并严重且赋税严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利用太平道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组织群众率领起义,由于起义者头戴**头巾,故称为“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虽然在9个月内被镇压,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央军权的下放,减缓了东汉的覆灭。同时也使得地方将领官员私自培养兵力,为后期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拉开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序幕。

2、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秦朝末年,赋税严重,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田租、口赋等“二十倍于古”,兵役、徭役更使得农民感到负担承重。尤其是秦二世胡亥继位以来“赋敛愈重,戍徭无已”,且刑罚严酷。

秦二世元年,朝廷征发闾左(闾左即是秦朝时的贫困农民)屯戍渔阳(秦渔阳县,现至北京密云县一带),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的时候,被大雨阻拦,无法按照规定到达渔阳,按照秦朝的律法,逾期要被斩杀。

于是陈胜、吴广利用“鱼腹丹书”,打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宣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发动了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为后来刘邦、项羽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3、隋末:瓦岗军起义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废朝政,穷兵黩武,骄奢*逸,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是以翟让、李密为首的瓦岗农民起义。

翟让、李密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为口号,赈济贫民,与隋军作战。后期,瓦岗军内部发生分裂,战斗力日渐衰弱,终于瓦解。

瓦岗军起义推进了隋朝的覆灭,消灭了大部的隋军主力,沉重打击了士族大地主,为后期李渊取得长安打下了基础,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严重。在外,建州努尔哈赤兵力强壮,之后皇太极即汗位,威胁明朝;在内,阶级矛盾尖锐,且旱灾蝗灾不断。

在陕西又出现了大旱灾,天灾人祸不止,李自成打着“等贵贱,均田免粮”的口号发动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的口号提出了平均地权等思想进而广受农民欢迎。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不久后攻破北京,但由于明将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合镇压农民起义,遂以失败告终。明末农民起义推动了旧的剥削制度的转变,影响了旧的土地剥削关系。

5、清末: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使得国内的阶级矛盾开始激化。农民纷纷揭竿而起,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率先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的农民起义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打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体现出了绝对平均的思想。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干王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人物生平 回乡募兵

鲍信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宽厚爱人,沉着刚毅有谋略。

中平元年(184年),鲍信受大将军何进所征辟就任骑都尉,受命回乡招募兵卒,鲍信招募了一千多士兵,归途中到达成皋时何进已经死于政变。鲍信赶回洛阳时董卓已经进京。

鲍信知道董卓必然祸乱天下,于是劝袁绍袭杀董卓,对袁绍说:“董卓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怀不轨,我们如不趁机动手,日后必然吃亏,趁他刚到京都,士卒疲惫,我们对他发动袭击,一定可以擒拿董卓。”但袁绍畏惧董卓而没有行动。鲍信于是带兵回乡,征召了士兵两万人,骑兵七百人,运载粮草物资的车辆五千多辆。

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190年),袁绍因废帝问题与董卓决裂,在渤海通告天下讨伐董卓。曹操也于此年十二月在己吾起兵。鲍信于是以济北相身份与其弟鲍韬起兵响应曹操。讨伐军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曹操与袁绍又上表推举鲍信担任破虏将军,鲍韬担任裨将军。

当时袁绍势力很大,天下豪杰都推崇他,只有鲍信对曹操说曹操日后必然能统领天下群雄以拨乱反正。

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袁绍等人不敢贸然进军,曹操于是和鲍信、鲍韬以及张邈部将卫兹等人进兵荥阳汴水,被董卓部将徐荣迎击,双方激战一天,曹操、鲍信负伤,鲍韬、卫兹等人战死。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胁迫韩馥,夺取冀州,鲍信对曹操说:“现在奸臣乘机出来颠覆皇室,英雄豪杰愤然对抗,而天下响应的原因,是因为大义所在,现在袁绍当盟主,利用权利为己谋私,看来将要发生变乱,看来另一个董卓就要产生了。如果我们对抗他,恐怕力不从心,如果跟他同流合污,那又怎么说得过去?不如现在待在黄河以南,静观其变。”曹操深表赞同。此后曹操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于是上表让鲍信担任济北相。

迎接曹操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打算派兵迎击,鲍信劝阻说:“现在敌人众多,百姓恐惧不安,士兵毫无斗志,显然我军不能马上和敌人相抗,据我观察,敌人家属很多,军中粮草物资极为缺乏,靠抢掠维持给养。如今对策,与其贸然出击,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采取坚守,敌人无法求战,强攻又徒增伤亡,等其气势低落,我们在派精锐出击,就能打败他们了。”刘岱不采纳鲍信的意见,结果兵败被杀。

曹操部将陈宫听说刘岱战死后,向曹操提议自己前往劝说兖州别驾、治中拥立曹操为兖州牧。后陈宫到达州府协商后,鲍信便与州吏万潜等人到达东郡迎接曹操担任兖州牧。

战死沙场

曹操认为黄巾军得胜后骄傲轻敌,于是设奇兵在寿张迎击黄巾军,曹操与鲍信先到达战场,而步兵未到。这时候敌人已经遇见曹操,于是开战。鲍信拼死救出曹操,但鲍信自己被黄巾军杀害,时年四十一岁。后来大军赶到,勉强打败黄巾军。曹操悬赏寻找鲍信的遗体,没有找到。大家于是用木头刻出鲍信的模样,曹操洒泪祭之。曹操再进兵破黄巾军,同年冬天迫降黄巾三十余万,平定山东。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追记鲍信功绩。上表封鲍信之子鲍邵为新都亭侯,征召鲍信之子鲍勋担任丞相掾。

历史评价

《魏书》: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

《魏书》:虽遭乱起兵,家本修儒,治身至俭,而厚养将士,居无馀财,士以此归之。

蔡东藩:良谋不用便还乡,智士见机幸免殃;若使后来常匿采,沙场未必致身亡。

家族成员

八世祖:鲍宣,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鲍丹,东汉少府侍中

弟弟:鲍韬、鲍忠(仅见《三国演义》,正史无记载)

子:鲍邵、鲍勋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鲍信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字允诚,有谋多智,善武能文,官拜后军校尉,十常侍之乱时,

鲍信与袁赵萌、淳于琼等一起寻找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的行踪。董卓入京后,鲍信求见袁绍,说董卓有异心,劝袁绍除之,袁绍不同意,鲍信又找王允商量,王允也不同意,鲍信于是引本部军兵投泰山。后以济北相身份参加讨伐董卓的义军,鲍信因为怕孙坚抢头功,暗中令其弟鲍忠出战,结果鲍忠为华雄所杀。李嗟热丝刂瞥廷后,以献帝名义命曹操与鲍信镇压青州黄巾起义,于是两人在寿张迎击黄巾军,鲍信深入重地,为黄巾军所杀。

汉代司马相如曾说过一句话:“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非常之人,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展现了自己的非常之才,并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他们是国家的再造者,是古代政权的中流砥柱,国家危难之际只要有他们在,就不会灭亡。

下面为大家盘点历史上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即倾,救社稷于危亡的五位名将。(按时间顺序排列)

1田单

田单,生卒年月都不详,历史记载他是战国时期齐国王室的远方亲戚。由于和齐王田氏一脉关系太远,他只能凭自己的能力混到一个管理市场的小官。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动乱,齐宣王趁火打劫,攻占燕都蓟,斩杀子之和燕王哙,企图灭燕,但后来齐军被逼撤退。此后两国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燕昭王即位后,屈尊求贤,广招天下英才,立志复仇齐国。这个时候,乐毅从魏国而来,燕昭王对他谦让恭敬,乐毅就留下做了亚卿。公元前248年,乐毅担任燕国上将军,联合召赵、楚、魏、韩等四国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偌大齐国最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池没有被攻下。

危难之时,即墨全城军民推举田单为将,抵抗燕兵。田单使用离间计,迫使燕王猜忌乐毅,乐毅害怕被冤杀,投奔赵国。燕国改任骑劫为将继续围攻齐国,田单随后采用骄兵之计,假装投降求和,麻痹燕将。燕军不加防备时,田单用自创的火牛阵击败燕国军队,收复了齐国的七十余城,被齐襄王封为平安君。

2周瑜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周瑜年少时就和孙策交好,21岁起跟随孙策平定江东,建立了东吴政权。建安十三年,曹操稳定了大后方,南下击败刘备后,饮马长江,虎视江南,意图在有生之年,一统华夏。

当时,曹操击败刘备,又兼并荆州刘表的水军,势力空前强大。而东吴在80万(号称)精锐曹军面前犹如螳臂当车,不堪一击,唯一能获取优势的只有长江天堑。吴国的文武大臣在曹军的威逼下也分为两派,文官以张昭为代表主张求和,武将以程普为代表主张力战。

最终,周瑜拍板决定迎战曹军,在周郎英明的谋划布局下,吴军与刘备军先诈降,后用火攻,击溃了曹操几十万大军,曹操逃回许都后,战略上也从攻转为守势,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保存了东吴政权,对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郭子仪

郭子仪,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最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疆土四分五裂,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会红日西坠。国家危亡关头,郭子仪横空而出,担任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他先为唐帝国收复河北河东之地,又接连平定长安,洛阳,多次击败叛军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进攻,稳定了唐朝政权,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郭子仪胜利还朝,肃宗命人在灞上迎接,并慰劳他道:“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期间,郭子仪因兵败多次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但他毫无怨言。公元763年,长安再次被叛军攻占,郭子仪临危受命,任关内副元帅,再次击败回纥和乱军,光复长安。叛乱被平定后,郭子仪再次被剥夺兵权,但他一心忠于朝廷,低调内敛,待人平和,从不居功自傲,被皇帝尊为尚父,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4宗泽

宗泽是南宋名臣,刚直豪爽,沉毅知兵。据说宗泽出生时,他的母亲梦到天空出现猛烈雷电,光照其身。宗泽长大后,研读兵书,苦练武艺,博采众家之长。靖康元年,金兵攻破汴梁,俘虏宋朝王室贵族,宗泽建议康王赵构南下修筑城防,组织兵力抵抗,才得以有后来的南宋。靖康二年,金兵依仗兵强马壮多次南下,宗泽组织兵力抵抗,在开德与金人十三战皆胜,延缓了金人进兵的速度。

赵构称帝后,宗泽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赵构 一心想与金人求和,对北边防御措施很不重视,宗泽多次上书请求加强军备,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计划,可惜赵构却置之不理。无奈之下,金泽亲自渡过黄河与边关诸将商议攻防事宜,并加强沿途营寨,修建堡垒,制定了严密的防御措施。

不久,金将金兀术渡过黄河攻打汴京,诸将都主张断桥固守,只有金泽主张措敌锐气,于是他调集军队,迎战金兵,金兵知道后退却。1128年,金兵再次围攻汴梁,宗泽调兵遣将,数次大败金兵,此后金兵忌惮金泽不敢前来进犯。宗泽声望日著,金人听到他的名字,常常既尊敬又害怕,他们与宋人谈到宗泽,必定称他为宗爷爷。

在宗泽为代表的主战派奋力抵抗下,南宋政权才得以稳定,期间,宗泽提拔了抗金名将岳飞,可谓慧眼识人。宗泽一生为国家呕心沥血,毕生志愿就是收复黄河以北的失地,无奈赵构重用求和派,宗泽虽然满腔热血,却壮志难酬,一代老将在弥留之际,没一句话谈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最后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怀着悲愤的心情溘然与世长辞了,时年70岁。

5于谦

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率领明朝精锐倾巢出动,征讨瓦刺,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刺军队包围,明朝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瓦刺人俘虏。消息传到京师,举国震惊,瓦刺人消灭明军主力后,马不停蹄直抵京师,明朝危亡在即,随时会重蹈北宋靖康之耻。

国难当头,于谦斥挺身而出,斥退南迁派,力排众议,誓死戍守京师。他一面遣人找瓦刺可汗也先求和,拖住也先。一面急召各地守备军火速勤王,在他的精心策划安排下,各地部队陆续在京城外集合。也先抵达京城后,于谦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并亲自领兵作战。明军将士受其感召,浴血奋战,击溃了瓦刺军,保全了大明江山。

明英宗被瓦刺放回后,在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的帮助下重登皇位。由于于谦黑白分明,嫉恶如仇,刚强正直,被徐有贞等人列为重点扳倒对象,1457年,在奸人的谗害和诬陷下,明英宗处死了对明朝有再造之恩的功臣于谦。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三日不散,百姓们闻讯都失声痛哭,并为他立祠纪念,常年祭祀不止。

在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军是比较常见的武将官职。秦汉初期至汉文帝,武职将军名号只有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后来,因为立下战功的武将越来越多,西汉就设立了不少杂号将军。对于杂号将军来说,绝大多数则取威武之名,如寇军、扬威之类。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其中,就本所要说的“破虏将军”,始于汉光武帝刘秀。在两汉之际,刘秀曾被更始帝刘玄封为“破虏将军”。在此基础上,就汉末三国时期的四位“破虏将军”,也都是声名赫赫之辈!

破虏将军:董卓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后又为中郎将张奂部下当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董卓作战粗猛有谋,力建战功。又先后参与平定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中平二年(185年)三月,朝廷令左车骑将军皇甫嵩领军出征,董卓拜中郎将为副。七月,皇甫嵩因作战不利而被罢免。八月,朝廷拜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接管三辅地区的事务,执金吾袁滂为副。在此基础上,董卓为破虏将军、周慎为荡寇将军。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董卓担任的破虏将军成为汉末三国时期常见的官职,就同时期周慎担任的荡寇将军,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杂号将军。在周慎之后,关羽、张嶷、张辽、张郃、程普等名将曾担任荡寇将军一职。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入都城洛阳讨伐十常侍。在成功执掌东汉朝廷的大权后,董卓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从而威震天下。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董卓大将吕布杀死董卓,结果成功。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破虏将军:孙坚

孙坚(155年-192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掌握朝中大权。在此背景下,天下诸多州郡,纷纷兴兵讨伐董卓。孙坚也参与其事。孙坚起兵不久,便做了两件大事。兵到荆州,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兵到南阳,杀掉了南阳太守张咨。当时孙坚部下已有数万人,袁术也已上表,奏请以孙坚为代理中郎将。到了公元190年,孙坚率兵前进,到达鲁阳,与袁术相见。袁术于是和孙坚联手,又表奏他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

在讨伐董卓的关东群雄中,孙坚率领的大军,是唯一一支数次与董卓军队进行正面交锋且取得大胜的军队,在曹操兵败汴水、袁绍迟疑不进、酸枣联军瓦解、天下人驻足观望之际,他的孤军奋战却使藐视天下的董卓如芒在背、仓皇西窜。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四月,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在这场战役中,破虏将军孙坚中箭身亡。

破虏将军:鲍信

鲍信(151年-192年),字允诚,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在东汉末年,鲍信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鲍信曾是大将军何进的部下。大将军何进被杀后,鲍信知道董卓必然祸乱天下,于是劝袁绍袭杀董卓,结果袁绍没有听从,董卓果然篡夺东汉朝廷的大权。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曹操与袁绍又上表推举鲍信担任破虏将军,鲍韬担任裨将军。也即在关东联军中,鲍信受到了曹操、袁绍的重视。

当然,因为关东联军貌合神离,所以讨伐董卓的行动没有成功。对此,鲍信劝说曹操静观其变。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把曹操迎为兖州牧,这让曹操终于拥有了一个州的地盘。紧接着,在与黄巾军交战期间,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此外,就曹操五子良将中的于禁,就曾是鲍信的手下,在鲍信战死沙场后跟随曹操。

破虏将军:李典

最后,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居于乘氏县。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作为曹操麾下的武将,李典从征河北、荆州、西凉等地,屡立战功。曾在博望坡之战识破刘备的计谋,救下了夏侯惇、于禁。又参与了逍遥津之战。当然,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然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大放光芒,但是,李典和乐进对于张辽的支持,显然也是张辽可以走向巅峰的重要原因。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尊敬儒雅,尊重博学之士,这也是李典在曹魏武将中相对低调的重要原因。建安十一年(206年),李典升迁为破虏将军,封为都亭侯。就破虏将军这一杂号将军,也成为李典在曹魏的最高官职。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念李典在合肥之战的功绩,谥为愍侯,追加李祯食邑百户,另外又以百户封了李典的另外一个儿子为关内侯。正始四年(243年),李典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23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