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浒做书名,是将宋江等的聚义和周朝的兴起作类比,证明原作者肯定起义英雄们反抗统治的精神。水浒义军领袖宋江原是基层官吏,后被逼上梁山,与其他梁山好汉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渐发展壮大。
《水浒传》故事豪放、粗犷,全书通过人物的言语、行为来表现其矛盾的内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画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长经历也不尽相同。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对于《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历来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贽。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认为《水浒传》教坏了百姓,强盗学宋江,并且认为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对于世风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当时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将《水浒传》在全国各地收缴。
1950年代,中国认为《水浒传》是描写歌颂农民起义的。这种看法是当时各种中国大陆的教科书、文学史和小说史所持的一个主流的看法。
艺术成就
《水浒传》深刻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情节曲折复杂而富戏剧性,善于描写场面,人物众多,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对话传神,善于以对比手法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从人物的行动表现其性格。《水浒传》以流畅的白话口语为基础,再加锤炼,既生动泼辣,又简洁洗练。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的长处不在于政治和战争场面的描写,而在于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市民生活的描写。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物个性鲜明,角色语言各有特色。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主要内容:宋朝时候的农民起义,写了由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由发展壮大到衰亡的全过程。表现了当时社会黑暗,朝廷腐败无能,失去民心。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
扩展资料:
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
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
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
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参考资料:
《水浒传》所反映的阶层主要有官僚地主阶级----有政治地位而无德行;中下层地主----有经济地位而无政治权力;市民阶层----成份复杂,无政治权力或无经济地位或无人身权力的保障;农民阶层----有微薄的经济基础,有人身自由却无人身保障,而无政治权力。
上述四个阶互动的过程中,呈现出多褶多绉的社会生活画卷。只有官僚地主阶级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满意。
前文已述,农民起义的因素不多,且不是首先爆发的,农民受迫害越重,反抗的意识越浓,自然全加入起义者队伍。这首先表现为这支起义军提供了一大部分部众。其次是甘愿让了起义的领导权。第三,未能像王小波、李顺起义那样提出“均贫富、等贵贱”的政治口号。
所以,农民起义只是局部的反封建,这只是《水浒传》的主题之一。
(二)《水浒传》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及要求
宋代四个阶层关系中,市民生活是独有色彩的一隅。从类型上说,有描写市民与官僚地主之间关系的,如高俅与端王之间的关系;有描写市民层之间关系的如西门庆与潘金莲、武大郎、王婆,有郑屠与鲁达,金翠莲等人,有侠义型如武松、鲁达、杨雄等等。有特技型,如兽医皇甫端、神医安道全等人。
市民阶层处于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既非封建正统又非社会多余,主要有经济要求,如其中与鲁智深交厚的泼皮张三等人,对于有田产的寺院,先是靠整倒懦弱主持,偷些蔬菜维持生计,其行为为人不齿。后来,由于鲁智深加以恩遇,以善待之,便有奶便是娘的孝顺起来,那自然和其和睦相处,这恰恰说明地主阶级如能给予其经济上的恩惠,他们也不会捅破封建天。
然而市民阶层的这个特点又恰恰易于为有势有权者所利用,如高俅、牛二等人。高俅以其鬼混哲学谋得大尉,立即摇身一变成为统治阶级中人,而当无赖的生活成为讳莫如深的隐痛,同时又没有替市民阶层提出合理要求,所以高俅在市民阶层中成为一个否定的形象;成为藏污纳垢的垃圾箱。同时也证明靠鬼混哲学改善市民阶层的现状是此路不通。而且这种人又使统治集团内部有人做不稳奴隶,所以,林冲只有替本阶级革掉高俅的命。
其次,是人身权利,如武大郎的生存权,潘金莲的情感需求等等。而市民阶层中的另一种人,则演变成为寡廉鲜耻的吸血虫,充满无穷的贪欲。如郑屠、西门庆、王婆之类。郑屠为满足其*欲,便“强媒硬保”地“要了奴家(金翠莲)的身体”而金氏又被封建主义钦定的大娘子“赶将出来,不容完聚”。而郑屠则硬要那虚钱实契的三千贯身钱。而西门庆则因为有了点钱,就色胆包天的勾引他人之妻,且设计毒死武大,封建时代的伦理纲常在他眼里被视同草芥。这种要求在革命之列。而潘金莲先是勾引武松(那也是高大英俊勇猛的,远超过“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武大)后来更贪的是西门庆的强健英俊,出自一种人性的呼吸,但这种要求应当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他们却任由这种*欲的泛滥。这同时也恰恰提出一个问题,由谁来保护金翠莲、武大郎这些弱者,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人,也有人身权力的要求。以上三种人,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改良的必要性。
而市民阶层中的另一类技术人员,如武松、鲁达、杨雄等人心地善良,大勇大义而无大智;大勇是因为他们疾恶如仇,敢打路不平,敢伸张正义,因而理所当然的成为群众拥戴的“超人”,但这种人也并非大智,首先,他们提不出社会改良的主张及设计方案,只会出现郑屠打郑屠,出现西门庆打西门庆;其次,易于为统治阶级利用,如武松醉打蒋门神只不过是“为人做嫁衣裳”,险些丧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