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仍在进行航天员训练,他在为了什么而在做准备?

杨利伟仍在进行航天员训练,他在为了什么而在做准备?,第1张

杨利伟仍在进行航天员训练,他是在为了随时候命上太空做准备。

杨利伟将军现如今已经五十多岁的高龄了,但是他依旧在地面进行航天员训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时等候祖国的召唤。他说过自1998年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他在国旗下立誓以来,他从未敢忘记过自己的热爱和承诺。所以,他的训练都是为了更好的上太空!

你们知道吗?为了适应脱离地球的引力,航天员必须承受火箭把自身推举到这个轨道上的加速度。而航天员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适应,在地面的必须借助离心机的八个G加速度来实现。而这个负荷非常重,他们常常都是脸变形,眼泪直流,要是我们普通人去,估计苦胆都得吐出来!而这些航天员却扛了下来,他们在替祖国负重前行!这种高压训练我觉得对于杨利伟将军而言也是一个考验,因为他本人年纪也大了,在体力方面也相较于以前差劲了,但他依旧坚持着就可以看出他的执着和热爱!

2003年,杨利伟将军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那时候的他无比自豪和震撼,现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份震撼依旧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深处。他后续的这么多年来依旧坚持训练,不落下可能就是为了能够再次升空。毕竟,对于航天员而言太空是他们的战场,每个人都想要上战场,也都期待着能够再次上去多做贡献。可以说,热爱到了极致时,职业不再是职业,而是信仰。

杨利伟将军的时刻准备着,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航天家园,是为了我们祖国更好的未来!可歌可敬的杨利伟将军!可歌可敬的航天员们!所有航天员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斯科蒂·皮蓬(Scottie Pippen,1965年9月25日-)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的汉堡,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小前锋之一,身高203cm,体重1025kg,1987年NBA联盟选秀会中被西雅图超音速队以第五顺位挑选,然后立即被交换芝加哥公牛队。职业生涯与迈克尔·乔丹一起拿到6枚总冠军戒指(1991-1993年,1996-1998年),获得1992年及1996年两次奥运会冠军,七次入选NBA全明星赛,1994年获选NBA全明星赛最有价值球员。1996年入选NBA50大巨星。后期曾转到休斯敦火箭队及波特兰开拓者队,在2004年10月5日宣布退役。中文名:斯科蒂·皮蓬外文名:Scottie Pippen 别名:蝙蝠侠,野牛国籍:美国民族:美国阿肯色州的汉堡出生日期:1965年9月25日毕业院校:中阿肯色大学身高:203cm体重:1025kg运动项目:篮球主要奖项:91-91赛季获得第一个三连冠

96-98赛季获得第二个三连冠

92年与96年2次获得奥运会冠军

1994年获得NBA全明星赛MVP司职:小前锋球衣号码:33号·2000年12月25日,对开拓者队,得到职业生涯的第17000分  ·2000年2月15日,成为NBA历史上第32位助攻次数超过5000次的球员 ·入选1997-98赛季NBA“第三阵容”、“最佳防守阵容” ·3次入选最佳阵容(1994,1995,1996);2次入选“第二阵容”(1992,1997);1次入选“第三阵容”(1993) ·随芝加哥公牛队获得6次NBA总决赛(1990-91至1992-93赛季、1995-96至1997-98赛季) ·至1997-98赛季,总得分14987、助攻4444次、抢断1771次、投中5938球、投篮12304次、罚球3549次,均列公牛队历史第2位;篮板5658个,列公牛历史第3位;投中2460个三分球,列公牛队历史第4位 ·7次入选NBA“最佳防守阵容”(1991-97,1999);2次入选“第二防守阵容”(1991,2000) ·“NBA历史上最伟大的50名球员”之一 ·1997年总决赛,对犹他爵士队,第3场总决赛,投中7个三分球,平总决赛最高记录 (2010年6月7日在凯尔特人和湖人的第二场总决赛被雷-阿伦8个三分球打破,原记录有雷-阿伦,休斯敦火箭冠军射手肯尼-史密斯和皮蓬所保持) ·参加1993年NBA总决赛,对菲尼克斯太阳队的第6场比赛,得到“三双”——15分、12个篮板、12次助攻 ·季后赛总共投531个三分球,创季后赛历史最高纪录 ·参加7次“全明星大赛”(1990年、1992-97年),首发出场6次,平均每场得分121、篮板56 ·荣获1994年全明星大赛MVP,得到29分、11个篮板、4次抢断 ·1997年2月18日,对丹佛掘金队,得到职业生涯最高分47分 ·职业生涯共得到14次常规赛“三双”、4次季后赛“三双” ·参加1992年、1996年奥运会篮球比赛,获得冠军 ·2010年4月6日,与卡尔·马龙一起入选NBA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他的推荐人是迈克尔·乔丹。8月14日,正式进入名人堂。 编辑本段常规赛 平均数据表  赛季 球队 出场数 上场时间 投篮 三分 罚球 前场 后场 总篮板 助攻 抢断 封盖 失误 犯规 得分 87-88 公牛 79 209 463% 174% 576% 15 23 38 21 115 066 166 271 79 88-89 公牛 73 331 476% 273% 668% 19 42 61 35 190 084 273 358 144 89-90 公牛 82 384 489% 250% 675% 18 48 67 54 257 123 339 363 165 90-91 公牛 82 368 520% 309% 706% 20 53 73 62 235 113 283 329 178 91-92 公牛 82 386 506% 200% 760% 23 54 77 70 189 113 309 295 210 92-93 公牛 81 386 473% 237% 663% 25 52 77 63 214 090 304 270 186 93-94 公牛 72 383 491% 320% 660% 24 63 87 56 293 081 322 315 220 94-95 公牛 79 382 480% 345% 716% 22 59 81 52 294 113 343 301 214 95-96 公牛 77 367 463% 374% 679% 20 45 64 59 173 074 269 257 194 96-97 公牛 82 377 474% 368% 701% 20 45 65 57 188 055 261 260 202 97-98 公牛 44 375 447% 318% 777% 12 40 52 58 180 098 248 264 191 98-99 火箭 50 402 432% 340% 721% 13 52 65 59 196 074 318 236 145 99-00 开拓者 82 335 451% 327% 717% 14 49 63 50 143 050 254 254 125 00-01 开拓者 64 333 451% 344% 739% 11 41 52 46 147 055 241 247 113 01-02 开拓者 62 322 411% 305% 774% 12 39 52 59 163 056 276 261 106 02-03 开拓者 64 299 444% 286% 818% 09 35 43 45 164 039 256 233 108 03-04 公牛 23 179 379% 271% 630% 09 21 30 22 091 039 126 165 59 职业生涯 1178 349 473% 326% 704% 17 47 64 52 196 080 276 283 161 编辑本段季后赛 平均数据表  赛季 球队 出场数 上场时间 投篮 三分 罚球 前场 后场 总篮板 助攻 抢断 封盖 失误 犯规 得分 87-88 公牛 10 294 465% 500% 714% 24 28 52 24 080 080 260 330 100 88-89 公牛 17 364 462% 393% 640% 20 56 76 39 135 094 241 371 131 89-90 公牛 15 408 495% 323% 710% 22 50 72 55 207 127 327 413 193 90-91 公牛 17 414 504% 235% 792% 22 67 89 58 247 112 324 341 216 91-92 公牛 22 409 468% 250% 761% 27 61 88 67 186 114 318 327 195 92-93 公牛 19 415 465% 176% 638% 19 50 69 56 216 068 374 326 201 93-94 公牛 10 384 434% 267% 885% 17 66 83 46 240 070 370 330 228 94-95 公牛 10 396 443% 368% 676% 24 62 86 58 140 100 270 400 178 95-96 公牛 18 412 390% 286% 638% 34 51 85 59 261 089 228 283 169 96-97 公牛 19 396 417% 345% 791% 19 49 68 38 147 095 289 258 192 97-98 公牛 21 398 415% 228% 679% 23 48 71 152 214 095 243 314 168 98-99 火箭 4 430 329% 273% 808% 50 68 118 55 175 075 325 300 183 99-00 开拓者 16 384 419% 300% 743% 14 58 71 43 200 044 231 306 149 00-01 开拓者 3 390 421% 176% 667% 07 50 57 23 267 067 400 467 137 01-02 开拓者 3 330 462% 545% 875% 27 67 93 57 133 067 333 467 163 02-03 开拓者 4 188 409% 333% 1000% 05 23 28 33 000 000 175 200 58 职业生涯 208 390 444% 303% 724% 22 54 76 50 190 089 289 330 175 编辑本段斯科蒂·皮蓬的故事第一章历史上最全能的球员  在NBA50年的历史里,出现过无数杰出球星。而堪称为「NBA 历史上最全能的球员」。 相信就是众所公认的球员-----斯科蒂皮蓬。 有这样卓越的成就,皆因他一开始篮球职业时,便全情投入、一心一意发展他的篮球事业。出身坎坷的他由早年与细小的 NAIA 学校 Central Arkansas 协议以新人身份担当球队经理来换取财政上援助,到现今协助公牛队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球队所作出无与伦比的全面性贡献, 皮蓬 原帖地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53475htm

罗伯特·弗肯·斯科特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险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个研究鱼雷的军事专家。1901年8月,他受命率领探险队乘“发现”号船出发远航,深入到南极圈内的罗斯海,并在麦克默多海峡中罗斯岛的一个山谷里越冬,从而适应了南极的恶劣环境,为他后来正式向南极点进军打下了基础。斯科特攀登南极点的行动虽比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约两个月,但他却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南极点桂冠的第34天,才到达南极点,他的经历及后果与阿蒙森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他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比阿蒙森晚,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乘“新大陆”号离开欧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麦克默多海峡安营扎寨,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10月下旬,当阿蒙森已经从罗斯冰障的鲸湾向南极点冲刺时,斯科特一行却迟迟不能向目的地进军。因为天气太坏,虽值夏季但风暴不止,又几个队员病倒了,所以直到10月底,斯科特便决定向南极点进发。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险队从营地出发。每天冒着呼啸的风雪,越过冰障,翻过冰川,登上冰原,历尽干辛万苦。当他们来到距极点250千米的地方时,斯科特决定留下他本人和37岁的海员埃文斯、32岁的奥茨陆军上校、28岁的鲍尔斯海军上尉,继续向南极点挺进。

1912年初,应该是南极夏季最高气温的时候了,可是意外的坏天气却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他们遇到了“平生见到的最大的暴风雪”,令人寸步难行,他们只得加长每天行军的时间,全力以赴向终点突击。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但正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给挪威国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于他们到达南极点,对斯科特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雷,一下子把他们从欢乐的极点推到了惨痛的极点。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识到,队伍必须立刻回返。他们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便于1月18日踏上回程。半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后死去。剩下的队员为死者举行完葬礼,又匆匆上路了。在距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时,遇到连续不停的暴风雪,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3月29日,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他说:“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过了不到一年,后方搜索队在斯科特蒙难处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尸体,并就地掩埋,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斯科特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

斯科特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人拉雪橇的优越性,但对使用爱斯基摩狗有偏见,因而他选择攀登南极点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辆履带式拖拉机。拖拉机只走了几天注油系统就坏了,只得作为一堆废铁,扔在雪地里。由于马西伯利亚矮种马不能适应南极高原恶劣的环境,体力不支,斯科特他们只好在崎呕的冰原上用人力拖着笨重的雪橇步行前进,消耗了队员大量体力,也影响了行进速度。其次,他们返回在罗斯冰架上预设的补给仓库时发现,装在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焊锡在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状,煤油流失是焊锡变性所致。第三,坏天气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原本应该是相对较好的天气却变成少见的狂风暴雪,使斯科特他们无法前进,最后,尽管离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了,但这居然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阿蒙森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发射间隔以月计,神八神九不载人,神十带人进“站”

  6年半能制造25吨运载力火箭,“神八”“神九”“神十”发射间隔缩短

  “一旦国家立项发展大推力火箭,我们能在6年半之内完成制造,并进行首次试射,把火箭运载能力从现在的95吨提高到25吨。”昨天,在“北京宇航学会青年航天论坛”上,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2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他透露了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的进展情况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计划。

  揭秘火箭“力士” 25吨运力能“驮”空间站

  25吨的大推力运载火箭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在低轨道发射空间站,也可以在高轨道为月球探测、其他深空探测服务。

  登月需要火箭“力士”

  晨报:新一代大型火箭会用在什么地方?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2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以下简称刘竹生):我国的空间计划在载人航天之后,还有发射空间实验室的计划。在发射空间实验室时,现有的用于“神六”的长征2F运载火箭适应不了大推力的要求,所以必须搞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另外,我国的探月计划分“绕、落、回”三个阶段,由于后两个阶段要登到月球上再回来,同样需要很多的能量作为支撑。25吨的运载火箭可以在低轨道发射空间站,也可以在高轨道为月球探测、其他深空探测服务。

  晨报:绕月卫星会用什么火箭?

  刘竹生:发射绕月卫星会采用长3甲火箭,因为登月的第一步绕月,比较省能量,不需要太大推力的火箭。而“落”和“回”阶段,则必须用新一代大推力的火箭了。

  新火箭采用环保推进剂

  晨报:新一代火箭的外形是否有改动?

  刘竹生:外形与现在的火箭没有太大差别,但是直径会由长2F的335米提高到5米,运载能力也将由现在的95吨提高到25吨。

  晨报:推进剂是否有所改动?

  刘竹生:过去的火箭用的是单发动机,未来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将采用双发动机技术。双发动机分别用不同的推进剂,一种发动机烧液氢液氧,一种烧液氧煤油。现在的火箭用的推进剂是有毒的四氧化二氮。新一代火箭用的推进剂是环保材料——液氢液氧和液氧煤油,液氢液氧产生的化合物只有水,所以它是清洁、环保的能源。液氢液氧推进剂在我国火箭上早已开始应用了,技术上也很成熟;而液氧煤油只在小发动机上使用过,目前国外使用这样的推进剂。

  25吨达到国际顶级水平

  晨报:如果我国能建造25吨的大推力运载火箭,与国际上领先水平是否还有差距?

  刘竹生:如果达到25吨,也基本上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了。其实别说25吨,就是再往上也能实现。不过,在一段时间之内不会再发展更大推力的火箭,因为火箭的发展是为了满足卫星和航天器的发展,而卫星也不能无止境地“变大”。但是,如果不研制大推力的火箭,稍微大一些的卫星你就打不了,相当于自动从这个发射市场退出了。

  晨报:新一代大型火箭对航天材料是否有新的要求?

  刘竹生:是的,比如液氢液氧和液氧煤油都要装在低温储箱里,低温储箱需要保温,但不能做得很厚。现在有一种方案是使用复合材料,外边用碳纤维,里边用很薄的金属层,现在小的能做出来,但是要做直径5米的储箱,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可以发射外国商用卫星

  晨报:研制新一代大型火箭技术有困难吗?

  刘竹生:现在方案设计基本已经完成,在技术上不存在什么问题,就等国家立项之后,进行初步设计、地面大型实验等。目前,图像测量功能还需要改进,现阶段图像测量的主要功能是为拍摄火箭分离的图像,下一步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还要增加使用范围,除了对火箭分离图像进行监控外,还对一些温度场进行测量。

  晨报:该项目立项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刘竹生:具体时间还不知道,但都列在“十一五”规划中了。

  晨报:大推力火箭是否准备发射外国的卫星?

  刘竹生:当然可以为国外商用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其实现在所有的火箭都可以提供发射服务。我们过去光是火箭比较强,卫星寿命达不到那么高,就只能发射别人的卫星,现在我们打算采取捆绑的方式,你来买我的卫星,我用我的火箭给你发射上去。

  揭秘神舟系列神舟“三兄弟”一月一发

  从“神八”开始,“神九”、“神十”都很快,一个多月都算长的,一个目标上去了,需要马上发射下一个上去进行对接,所以会非常快地连续发射。

  “神八”“神九”:只探路不载人

  晨报:“神七”是否会用这种大推力火箭送上去?“神七”会有几个航天员?

  刘竹生:按现在的计划,两年之后发射“神七”,还用不上大推力运载火箭,依旧会使用长征2F火箭。“神七”计划上3个人,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3个人协同完成。

  晨报:未来的“神八”、“神九”一直有载人计划吗?

  刘竹生:从“神八”开始,就发射无人的目标飞行器了,也就是空间实验室,不搭载航天员,只是送到天上完成实验室的对接。“神八”是有好多接口的小的空间实验室,包括“神八”在内,现在搞的空间实验室都是为未来的空间站做准备的,我们要考察到底人上去以后长期工作、生活行不行,到底上面会遇到些什么问题,这些都需要摸索,因为有好多你根本想不到的问题会发生。

  “神九”也没有航天员,只是发射目标飞行器。

  “神十”:航天员要进空间实验室

  晨报:什么时候重新开始载人计划呢?

  刘竹生:其实“神八”、“神九”都是上去探探路,看对接技术是否成熟,到了“神十”才重新带航天员上去进行空间实验室的工作。

  “三兄弟”发射间隔一个月

  晨报:“神八”、“神九”、“神十”的发射时间间隔是否也需要两年时间?

  刘竹生:要不了那么久!从“神八”开始,“神九”、“神十”都很快,一个多月都算长的,因为一个目标上去了,需要马上发射下一个上去进行对接,所以会非常快地连续发射。

  最新进展

  六年半造出火箭“大力士”

  “一旦国家立项发展大推力火箭,我们能在6年半之内完成制造。”昨天,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吴燕生院长透露了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研究情况。他说,这将使我国运载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从现在的95吨提高到25吨。

  他说,运载火箭是太空探索的基础系统。“可以说,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太空探索的舞台就有多大。”

  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是承担了“神六”发射任务的长征二F,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了95吨,而世界上运载火箭的近轨运载能力最大已达25吨。

  “在大推力运载火箭上,我国与世界最先进水平有6年时间的差距。”吴燕生说,目前我国已在大推力运载火箭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且进入了型号研究阶段,国家立项后便能在6年半之内完成第一次试射。这也意味着,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

  他同时透露说,项目总体科研经费大约需要十几亿元人民币。

  两大重点技术需要突破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6号副总设计师杨宏在做主题演讲时介绍,2004年,中央批准了载人航天第二阶段正式启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阶段的第二期工程。

  该工程将重点突破两大技术,一是完成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要为之设计适应舱外活动的舱外航天服,第二项技术是完成两个太空飞船在太空中交互对接,其中航天员出舱行走是“神七”时的计划。

  杨宏说,这两项技术完成后,将进一步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继而建立永久性的空间站。

  ●新闻背景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里程碑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1982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E火箭成功发射巴基斯坦卫星

  ●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成功发射实践4号卫星和模拟星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卫星

  ●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中国航天国际合作双边合作

  1985年以来,中国先后与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阿根廷、巴西、俄罗斯、乌克兰、智利等十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政府部门间空间科学技术及应用合作协定、议定书或备忘录,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双边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制定互利的空间计划、互派专家学者、组织研讨会,到共同研制卫星或卫星部件、进行卫星搭载服务、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等等。

  商业发射服务

  自1985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国际卫星发射服务业务以来,至2000年10月,先后为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瑞典、美国、菲律宾、巴西等国家及中国用户成功地发射了28颗国外制造的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是对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有益补充,也为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王大鹏)

  神八神九飞天不载人神十飞船将实现载人对接

  在“神七”飞船有三名航天员一起上天之后,接下来的“神八”飞船与“神九”飞船将不再有航天员上天。而此后的“神十”飞船则将载有航天员上天。昨天上午,在北京宇航学会青年航天论坛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介绍说,以后的“神舟”飞船系列仍将由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

  昨天上午,北京宇航学会青年航天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与学生近200人参加了这次论坛。

  神七至神十飞天计划公布

  刘竹生说,神七飞船将实现中国人的出舱活动,其中将有三名宇航员随飞船上天。

  “如果要实现出舱活动至少需要三个人,不然无法分工。”据了解,我国目前第一批航天员一共有包括杨利伟、聂海胜和费俊龙等在内的14名。

  刘竹生还透露说,“神八”飞船将发射目标飞行器,“神九”飞船则将实现无人对接,但“神八”与“神九”飞船都将没有航天员跟随上天。

  但在“神十”飞船发射时就将有航天员跟随上天,这是为了实现有人对接。

  他解释说,“神七”到“神十”飞船的发射与实现都是为了在太空建设空间站服务的。如果“神八”飞船能顺利升空,那“神九”与“神十”飞船就不用再等两年了,“可能一个多月就能上天了”,刘竹生说,“这就会很快了。”

  6年半研制成大推力火箭

  为了将来的太空空间站的建立,现在我国正在研制大推力火箭。据刘竹生介绍说,大推力火箭与现在的火箭相比,主要是采用了液氢液氧和液氧煤油两个发动机,加大推动能力。

  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说,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现在应该研制大推力火箭。如果国家立项,研究人员将在6年半的时间里成功实现基本型的首次飞行。届时,我国运载火箭的低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吴燕生介绍说,目前我国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多为8吨。

  刘竹生介绍说,大推力火箭已被列入了十一五规划。吴燕生院长也预计,将会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将对这种新一代火箭的立项。

  吴燕生介绍说,在设计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部分技术和单项技术上,我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有些技术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这需要发挥系统集成的优势,通过系统集成,会在整体能力上基本具备国际一流水平。

  刘竹生介绍说,现在不少火箭的燃料还是有毒的,但新一代运载火箭则是利用液氢液氧和液氢煤油作为燃料,这样比较环保,因为这些燃料燃烧后产生物是水。

  研制出舱飞船已上日程

  神舟六号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昨天还透露说,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出舱飞船和对接飞船的研制。他介绍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的圆满完成和二期工程的开始。与二期工程同时进行的就是出舱飞船和对接飞船的研制。

  他说,航天员要出舱并展开一些列活动,必须要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而其中的关键还在于舱外航天服以及舱外无线电通讯问题的解决,而对接飞船的设计还要分为地面导引和自动搜寻等阶段。近期要突破出舱活动技术和对接技术,最终使飞船能达到标准的对接。

  对接技术与设计标准都是面向国际对外开放式的。

  他介绍了我国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规划。除了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外,还要继续完善载人运输技术,要在天地之间有一个有效的往返运输工具。然后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继而建立永久性的空间站和实现载人登月。

  杨宏说,虽然有很多技术我国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也有一些成功的技术。但成功了并不代表技术成熟了,而且我国离航天技术先进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后面的工作还要从零开始,“这是航天人共同的心声。”

  ■相关新闻

  我国火箭已能保证绕月飞行

  但尚不能保证嫦娥工程中的落与回步骤完成

  本报讯(记者郭少峰)我国运载火箭已能够保证绕月工程的实现,但还不能实现飞行器能在月球落地并保证它们能回到地球上来。昨天,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和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表示,我国目前的火箭运载能力,已经能保证完成绕月工程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务。

  我国目前的绕月飞行是我国探月工程即嫦娥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探月工程共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其中第一步就是环月探测,就是要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

  刘竹生说,现在正在进行探月工程第一步骤的研制上,而第二步还正在集中人力论证。

  吴燕生与刘竹生都表示,依靠现在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尚不能保证嫦娥工程中的落与回步骤的完成。

  吴燕生称,大推力火箭的研制需要花几十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相对于美国起初预算的十五亿美元以及后来追加的十亿美元,已经相当省钱。

  中俄将协商共同探月计划

  俄邀请中国参与火星探测,在其卫星上安置仪器

  本报讯据《东方早报》报道据悉,俄方已经向中国提出了共同研制卫星用以探索火星等一揽子太空合作建议,其中还包括对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提供帮助。

  正在北京访问的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副局长尤里·诺先科日前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参与俄罗斯的2008年至2009年火星探测计划,并发射1至2枚小型探测火箭。他说,中国方面可以在卫星上安置仪器,双方可以共享卫星发回地面的数据。

  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将在今明两天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与中方协商此项旨在未来10多年时间内实现载人登月的联合太空探索计划。(记者郭少峰)

  前 言

  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逐步拓展过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航天技术,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活动的新时代。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人类航天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航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群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高技术之一,不断发展和应用航天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航天活动,于1970年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迄今,中国在航天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一世纪,中国将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迈进二十一世纪之际,有必要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原则、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和国际合作等作简要的介绍 。

  一、宗旨原则

  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使外层空间造福于全人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航天活动在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方针,使航天事业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在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将航天事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鼓励和支持。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航天技术攻关,实现技术突破;同时,重视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把航天技术自主创新与必要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国情国力,选择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为目的,选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提高航天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视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中国谋求更加经济、更加高效的航天发展道路,力求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相统一。

  --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天地结合、协调发展。中国政府统筹规划并合理安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促进航天事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发展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1.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中国航天活动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推动航天领域中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促进航天科技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深化航天科技工业的改革,实现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管理,建立航天法规体系,制定航天产业技术政策,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发展。国家鼓励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高等院校在国家航天政策引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国家支持航天科技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中国航天技术实现产业化。国家支持公益性航天活动以及具有商业前景的航天研究开发工作,并不断强化对航天行业的监督。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卫星管理及相关的政府间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

  三、未来发展

  二十一世纪将是世界航天活动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中国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正在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航天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快发展航天事业。

  发展目标

  近期(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积极支持商用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展,开发长寿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初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

  --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步建立导航定位卫星系列,开发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中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

  --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运载火箭,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化系列,增强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

  --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

  --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统一规划和建设各种卫星遥感地面应用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面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在对地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形成较完整的业务化应用体系。

  --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建立新型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加强空间微重力、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文研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远期(今后二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

  --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广泛需求,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按照国家整体规划,建成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建成天地协调配套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完整、连续、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

  --建立中国的载人航天体系,开展一定规模的载人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

  --空间科学取得众多成果,在世界空间科学领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开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测和研究。

  发展思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路是:

  --促进空间技术及应用实现产业化。引导和鼓励航天科技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

  新,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运行机制,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运载火箭为重点,分步实施,推进空间技术及应用产业化进程。

  --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采用"优先安排"、"积极支持"、"适度发展"和"跟踪研究"四种不同方式部署航天活动三个领域的各项工作,以实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预先研究和技术基础建设。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加强航天活动三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建设,扩大国际空间合作,继续保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势头。

  --加速航天科技队伍建设,构筑航天人才优势。发展航天教育,培养航天人才,采取特殊政策,加速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年轻的航天科技队伍。普及航天知识,宣传航天事业,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针对航天活动投资大、风险大、技术密集、系统复杂等特点,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四、国际合作

  中国一贯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主张在平等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和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

  指导原则

  中国政府认为,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1996年第五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合作中,一贯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国际空间合作应以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为全人类谋取福利为宗旨。

  --国际空间合作应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国际空间合作的优先目标是共同提高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能力,享受航天技术的惠益。

  --国际空间合作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空间环境和空间资源。

  --支持加强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作用,支持联合国的外空应用方案。

  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国内外航天科技的市场需求,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空间合作。

  --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多边国际合作。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

  --重视与发达的空间国家的空间合作,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

  --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和高等院校,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主要活动

  中国在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来,中国开展了双边合作、区域合作、多边合作以及商业发射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国际空间合作,取得了广泛的成果。

  1.双边合作。1985年以来,中国先后与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阿根廷、巴西、俄罗斯、乌克兰、智利等十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政府部门间空间科学技术及应用合作协定、议定书或备忘录,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双边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制定互利的空间计划、互派专家学者、组织研讨会,到共同研制卫星或卫星部件、进行卫星搭载服务、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等等。

  1993年,中国与德国合资成立了华德宇航技术公司。1995年中国与德国、法国的宇航公司签订了"鑫诺一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合同,并于1998年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与欧洲宇航界的首次卫星合作。

  中国与巴西开展的地球资源卫星合作进展顺利。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中巴双方除了整星合作外,在卫星技术、卫星应用以及卫星零部件等方面也开展了多项合作。中巴在空间领域的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在高科技领域进行"南南合作"的典范。

  2 区域合作。中国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1992年,中国与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联合倡导并发起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研讨会"。在此区域合作的推动下,中国、伊朗、韩国、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国等六国政府于1998年4月在曼谷签署了《关于多任务小卫星项目及有关活动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除签字国外,其他亚太国家也可以加入。该合作项目的确定,促进了亚太区域空间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3 多边合作。1980年6月,中国首次派出观察员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第二十三届会议,同年11月3日,联合国正式接纳中国为该委员会成员国。此后,中国参加了历届联合国外空委员会及其下属的科技和法律小组委员会届会。中国于1983年和1988年先后加入了联合国制定的《外空条约》、《营救协定》、《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并严格履行有关责任和义务。

  中国支持和参与了联合国空间应用方案的实施。1988年以来,中国每年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数额、为期一年的长期培训奖学金。1994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合作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亚太区域"空间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北京宣言》。1999年9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和欧空局合作,在北京举办了"空间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2000年7月至8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与联合国外空司和亚太经社会合作,在北京举办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卫星技术短期培训班",来自亚太地区十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培训。

  空间碎片问题是人类进一步开展航天活动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中国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空间碎片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与有关国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95年6月,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加入了"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中国将继续与各国共同探讨缓减空间碎片的途径和办法,积极推进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还参加了诸如"国际对地观测委员会"、"世界天气监测"、"联合国减灾十年"、"国际日地能量计划"等多边合作项目。

  4 商业发射服务。自1985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国际卫星发射服务业务以来,至2000年10月,先后为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瑞典、美国、菲律宾、巴西等国家及中国用户成功地发射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是对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有益补充,也为国外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

  优先领域

  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优先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国际合作:

  --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利用空间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和灾害监测。

  --支持中国航天企业在平等、公平、互利的原则下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商业发射服

  务。

  --支持利用中国成熟的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技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为合作国家提供服务。

  --支持开展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探测、微重力科学、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等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空间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钱学森简介2007-02-15 18:23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博士学位。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学森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钱学森(19111211--)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

  1945年-1947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 雄模范”奖章。他作为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还被国际电工学会授予“小罗克韦尔奖章”,将他正式列入“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之列。

  20世纪三十年代,钱学森是冯-卡门组织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火箭研究小组的重要成员。1943年和F-马林纳合作完成了研究报告《远程火箭评论与初步分析》,为20世纪四十年代喷气推进实验室成功研制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导弹是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导弹的先驱。在超音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钱学森对航空工程师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冯-卡门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间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为高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他和冯-卡门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曾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钱学森于1956年2月17日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并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了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同年4月起,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他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将控制论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导弹与航天器的制导理论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带领全院职工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并依靠组织和群众,在研制实践中创建和发展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培养了科技队伍,制定了我国第一代导弹的技术发展途径和步骤,并亲自指导了我国导弹的设计和研制,协助聂荣臻元帅,使我军具有了实战的尖端武器,壮了国威、军威,振了民心,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中国航天的成功之路。

  钱学森同志在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时,满怀深情地谈到了他一生的三次激动:突破重重封锁,学成回到祖国;和焦裕禄及孟泰等人同列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的真情实感。这也是他高尚品质、人格魅力、崇高信仰的具体所在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33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