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读杜甫诗作,不了解安史之乱那段颠沛流离的人生,怕是难以成文。
杜甫老先生死在旅途之中,后人为他迁葬时找到元稹,为他写了墓志铭。
当时元稹才高名声大,因为距离杜甫离世并不久远(四十年左右),所以他对杜甫的诗作和生平是了解清楚的,他的这篇墓志铭及序算是最早的对杜甫比较完整的评价。元稹在这篇文里高度评价了杜甫在诗词上的成就,甚至超过了李白。这与元稹,白居易等人自身的偏好有关,于李白有些不公,但杜甫确是担当得起。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到了杜子美(杜甫)这里,上承《诗经》,《楚辞》的规制,下接沈佺期,宋之问的格律研究,古朴发于苏武,李陵,气势盖过曹植与刘祯,掩了颜延之和谢灵运的高傲孤独,间杂了徐陵,庾信流畅清丽,尽得古今长处,集各家之大成。便让孔老先生再来编诗经,一定会多多收入杜子美的诗。我以为啊,没什么不能写,没什么写得不好,自从有诗人以来,一定是杜子美第一。”
这篇文一出,杜甫的诗作就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可以与诗仙抗衡。不过就像咱们今天的粉丝一样,既然出了个可以挑战诗仙的诗圣,那一定是要整个第一出来的。从这以后,就陷入了李白好还是杜甫好的争论之中,直到韩愈出来,终结了这场文学上的争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以韩愈当时的地位,直接骂了这帮争论者傻逼,也就没人再敢发声了。
杜甫这个人呢,总的来说,是一个文学修养极高,有心经纬天下,却不会当官的愤青。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说,和李白一样的,心比天高,才比海阔,情商为零。他敢在安史之乱前杨贵妃如日中天的时候写《丽人行》,敢在逃难的时候写《三吏三别》,敢为了个房琯出头,丢了灰头土脸在战火中投奔唐肃宗,拿命换来的官职左拾遗。所以一生并不得志,不过“文章憎命达”,人生命运越是乖戾,文章和诗歌倒是越写越好。这和李白也是一样的。
杜甫人生经历和诗歌大家都知道得够多了,忧国忧民,写诗成史,严格合律,诗中圣手。我们且来看他在诗词史上最大的成就。
初唐以来,陈子昂举起复古大旗,主张建安风骨。同时,诗体在沈佺期,宋之问这些宫廷诗人的改造下,产生了格律体,也就是近体诗。而唐朝的文风刚从六朝齐梁体纠偏过来,到了陈子昂后期产生了纠枉过正,奔着拟古去了。一时间,复古,拟古,格律诗百花齐放,诗歌理论也是争论不休。这个时期的诗坛风气,是激昂而混乱的,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连诗仙李白都不清楚。李白骨子里是陈子昂那一派的,喜欢歌行,对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是有排斥心理的。所以我们说李白为什么律诗成就不如歌行?他并不喜欢啊,自然不得心应手了。
而杜甫这个时候横空出世,写了一组绝句:《戏为六绝句》,以诗评的角度一锤定音,终结了初唐时代的诗歌理论争论。这个比韩愈后来终结李杜之争的意义就大多了。这六首绝句就不在这个回答里讲了,大家自行搜读吧。
这几首诗作为文艺时评,对齐梁体的抨击是严厉的,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各自发展的赞扬态度是坚定的,对诗的未来走向是明确的。
倚天一出,无人争锋。杜甫这些主张和观点,无可反驳,为初唐的诗坛争论画下句号。
而且杜甫也坚持用这些主张来写诗,杜诗之所以能成为诗史,就是因为他时时刻刻在关注时代,在写时代。他写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文学的价值、文学的任务在杜甫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致敬,也只有他确实对得上忧国忧民四个字。称其为“诗圣”,实至名归。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杜甫的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
,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李杜诗学》下编)。
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
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等。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生动、感人。杜甫的诗,因为具有“诗史”的特质,所以在叙事诗创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多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精到的细节描写,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强的是真实性。
3、抒情色彩浓郁。
杜甫的许多叙事诗,他是当作抒情诗来写的。杜甫是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他无法不把自己的爱、恨、同情、怜悯倾注在所描写的事件,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上。如《丹青引》中:“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对曹霸的怀奇才而不为世所用,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羌村三首》中,写道自己回到家里后,父老们来慰问,说起世道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肺腑之语,句句动人,写尽了动乱年代中诗人对普通老农的体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无家别》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当兵的农民的口吻自叙道:“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养,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当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时,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当他再一次被征召入伍时,竟然没有一个可以告别的人!因此他悲愤地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读到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之动容!
二、杜甫的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流寓夔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
,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显然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所以,诗的颈联用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他此时感受到的“八可悲”:“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淡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尾联“艰难苦恨”四字,无限沉痛。此诗人称“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他滞留夔州期间,还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秋兴八首》,以下是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看到的是江峡秋色,引起的是故园之思。他正因眼前开放的丛菊,想起不得不滞留夔州两载的辛酸,耳边传来暮砧之声,又给异乡游子带来更浓郁的乡思。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写中,处处有诗人跳动的激情。
2、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色彩很浓郁,这一点已见前述。而在他的抒情诗中,也往往情事结合,如《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
秦州杂诗》、《八哀诗》等,因为叙事和抒情的结合,突出了作品的时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沈德潜说:“读(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绘,笼盖宇宙,铿戛韶钧;而横纵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说诗晬语》上)杜甫的议论“带情韵而行”,如《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登楼》中:“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上句对社稷稳固充满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军队,你们必败无疑。《
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复。
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突然听到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下归降唐军的消息时,惊喜欲狂,冲口而出的,情绪虽非常热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写自己初闻时涕泪挥洒,继而看到共患难的妻子也扫去了愁云,于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饮,接着马上作起了回家乡的打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用“即”、“便”、“从”、“穿”、“下”“向”几个副词、介词、动词连接起来,表达了作者似箭的归心。这首诗一气流注,惊喜溢于字外,人称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但是又转宕自如,以曲取势,曲折如意。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诗的第一段,诗人自述平生的理想是“窃比稷与契”,感叹岁月蹉跎:“居然成濩落
,白首甘契阔”,但纵使命运对自己这样不公,还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并不是没想过要远离尘俗,过“萧洒送日月”的日子
,只是“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无法改变自己的初衷啊!仅仅这第一段,就回旋往复,百转千折,使人感受到杜甫那种仁者的情怀
。
三、杜甫的艺术造诣
杜甫诗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很高,在叙事诗中,他注意语言的个性化,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运用不同的语言,刻划人物的形象。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多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揭示诗歌的主旨、塑造人物的形象,其中《潼关吏》中的对话: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一段对话,双方神情毕现。诗中的“我”,对潼关的安危极其关心,“修关还备胡”?透露了心情之急切。而关吏的答话表现出他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兴致勃勃地邀“我”四处查看,边看边指点关隘的险要,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关吏的这八句话,浦起龙评为“神情声口俱活”(《读杜心解》)。而“我”的嘱咐,则表现了诗人思虑的精深。
杜甫诗中大量地引用俗语,造成亲切感、真实感,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前出塞》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新婚别》中“免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都很附合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口吻。元稹《酬李甫见赠》诗云:“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高度评价了杜甫诗运用口语、俗语、使诗歌更接近生活的表现手法。但杜甫又十分注意诗句的锤炼,他善于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用到恰当的地方。如《夏日李公见访》中:“墙头过浊醪”的“过”字,写出了杜甫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写出了因贫困而陋屋低矮的情景。他不但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泼起来,还善于用副词使诗富于转折变化,如“自”字的用法;“归来始自怜”、“
孤云无自心”、“暗飞萤自照”、“立国自有疆”等,增加了句子的表现力。杜甫重视炼字,他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是这种自觉地追求,使他在诗歌语言艺术上达到巨大的成功。所以皮日休说杜诗“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因成一千言》)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正如唐人元稹所说:“上薄风雅
,下该沈宋,言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也如宋人王安石所言:“至于子美,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
,有淡泊简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此子美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杜诗镜铨》附录三)
杜甫转益多师、集众人之所长而成一家之独特风格,风格既统一
,又表现出丰富性。杜甫诗的总体风格,就是他自己在《进<雕赋表>
》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企可及也。”杜甫的“沉郁顿挫”虽然指的是他的辞赋,但用来指他的诗歌艺术风格,也是非常准确的。杜甫忧生念乱,仁民爱物,既有济世之志,又遭贫病流离之苦。这里的“沉郁”“顿挫”指作者的诗篇中,有时写得“沉着痛快”;有时写得“沉挚深入”;有时“积健为雄”;有时沉厚纡曲,根底盘深;有时波翻浪卷、起落跌宕,音节上表现着抑扬缓急。
杜甫生活在万方多难,满目疮痍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一样不幸,作为一个仁厚深沉的诗人,他的诗中流露出深广的忧患意识,各种感情奔突、作用于他的心中,千回百转,欲扬又抑,正是在这种深沉低回、欲说还休中,体现出杜诗的美学特征。
杜甫在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之外,还具有萧散自然的特色。这一类风格一般表现在写景、抒情诗中,是生活较为安定时期的作品,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境界安宁幽静,表现了潇洒散淡、闲适愉悦的情趣。他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二)等,都写出了自在闲适,无心疏懒的心境和神态。
至于对后世的影响,我想主要是对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的影响吧!
不知能不能为你帮些忙
再见!
文|朋友如天
最近,无意读得几篇关于元稹与杜甫的文章,褒贬不一,各有所云。其实对于这两个人,我也所知有限,却有仰慕之情。当然,我决不是对别人文章的不认可,只是对有的观点不完全赞同,索性就发表自己的一点见解,不吐不快。
杜甫,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齐驾并驱、不分伯仲。大文学家韩愈曾这样比喻两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的诗,大多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其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也为世代所传颂。郭沫若参观杜甫草堂时,曾题词称赞“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无疑,杜诗也确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后世几乎难以逾越。
但,不得不说,杜甫一生仕途不顺、境遇不佳,流离漂泊、坎坷多灾。以致于他的诗歌在语言风格上,普遍被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
虽然,后来他与李白相提并论,齐称“大李杜”,但要知道,当年李白深得宠幸、歌舞升平时,杜甫还只是一个跑龙套的“马仔”,当然他也是李白的铁杆粉丝。尽管他一直怀才不遇、境遇不好,但他始终心怀抱负,吟诗作赋,最后终得好报。
所以,我想说,当你郁闷难受和遇到波折的时候,多想想杜甫的不幸,多学学杜甫的气度,即便有再多的不满和无奈,彷徨与挫折,你都会豁然开朗。
大家知道,杜甫生前,文名寂廖,声不显赫,充其量也就是文人墨客之辈。后来为什么声名远播、影响广泛呢?毋庸置疑,必须功归元稹这个伯乐。
我不敢说“无元稹就无杜甫”这么绝对,最起码,没有元稹,“杜甫被冷落,杜诗被忽视”的现实,不知何时才能得以终结,能不能冠以诗圣头衔,怕也就另当别论了!当然,杜甫也可能就此销声匿迹了,那将是古代文学史的一大败笔和损失。
得到元稹推崇以后,可以说杜甫瞬时被照亮,也刷屏了当时的诗人“朋友圈”。到了宋朝,杜诗更是受到广泛重视,王禹、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都推崇倍至。
据记载,杜甫一生共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创作的《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更是精品力作。
不过,话又说回来,杜甫遇上元稹,当然有他的际遇,但关键是他有自己的实力。如果他的诗不行,元稹也不可能如此欣赏和举荐杜甫。正所谓“你自己不优秀,认识谁也没用,神也帮不了你”!
元稹,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成名,官至宰相,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功名显赫。如果这么说,还不够清晰,提及他的一句情诗,大家自然嘘唏不已,那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有人说,他是负心汉、渣男一个,在他还比较平庸的时候,靠花言巧语,俘获了大家闺秀崔莺莺的芳心,最后却狠心辜负了人家。不止如此,他还把这段情史重笔墨写入小说《莺莺转》,慢慢演变成了如今的名篇《西厢记》。
也有人说,他为人奸诈狡猾,不仅攀上了三品大员韦夏卿,并赢得其赏识和信任,且娶得韦大官员的爱女,这也为他加官晋爵奠定了基础。
还有人说,他品行极差,在韦妻去世后,很快就纳了小妾,后又娶了一高官之女,这还不算,还经常在外面沾花惹草,骂名不少。
……
当然,今天我所要探讨的,不是他的风流史,而是他极力推崇杜甫一事。试想没有元稹捧红杜甫,哪有名垂千古的诗圣,哪有名扬中外的史诗。
俗话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想元稹的眼睛,发现的不止是美,而是一种旷世奇美,旷世奇才。单从这一点讲,我们是不是该对元稹另眼相看呢?
不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元稹对杜甫评价:
其实,元稹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唐朝这么多诗人当中,就数杜甫最厉害最NB,其他无人能及。实际上,也证明了元稹并没有瞎眼,这个我在前面已作陈述。另外,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举荐,从此让李白不再孤峰独傲、无敌寂寞。
言至于此,不再赘述。总之,不管别人咋想,咋看,单凭这一点,我必须给元稹点个大赞。
我就是我,请记住我!处世风格:做好自己,善待他人。尽力无悔,问心无愧。有心有朋友,有酒有故事。读书奔跑,此生安好。
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元稹借为杜甫作墓系铭的机会,对我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作了详尽的论述,发表了卓识的见解。元稹特别推崇《诗经》中“风”、“雅”反映现实干预政治的战斗传统。元稹认为建安文学在反映现实的问题上比汉代有所进步。对宋齐梁陈“吟写性灵,流连光景”、“*艳刻饰,佻巧小碎”的诗文,诗人断然给予了否定。诗人接着指出初唐承继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诗歌仍然没有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呼喊民生疾苦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元稹认为只有恢复《诗经》、“汉乐府”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才能挽救诗风,使诗歌沿着反映现实干预政治的正确道路前进。元稹一反盛唐以来长期冷落杜甫忽视杜诗的社会潮流,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对杜甫及其现实主义传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元稹对杜甫的高度评价为史家所接受,《旧唐书·杜甫传》全文引录了元稹对杜甫的赞誉,并云: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曰……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正是在扬李抑杜的时代氛围里,元稹又把杜诗和李诗作了比较,得出与他人并不相同的认知。
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家衰落、民不聊生的中唐时代,元稹能充分肯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无疑是正确的,是有其首创之功的;千年以来中国的古代诗歌作者以杜甫为自己创作的楷模,而相当多的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者也把杜甫的诗歌作为自己必须关注的研究对象,而第一个高度评价杜甫与杜诗的人则是元稹。杜甫的诗歌今天早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像中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泰戈尔一样,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也都知道中国的杜甫与屈原,熟悉他们的诗歌,而第一个高度评价杜甫与杜诗的人则是元稹,功不可没。还应指出《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对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理论文献----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的写成,有着不可抹杀的重要作用。
当然元稹改变早年“李杜诗篇敌”的看法,转而认为李白不能历杜甫之“藩翰”,是对杜甫的过分偏爱,确有不当和片面之处的。这种偏爱这种不当,是与诗人的世界观及其文学理论紧密相连的。杜甫诗歌中不少作品是对人生的写实是对社会的讽刺,但李白作品直言人生的就并不多见,而常常以浪漫的笔调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曲折地反映社会的黑暗与个人的不幸。这是两人的区别所在,但各有所长,厚此薄彼是不公正的,扬李抑杜是不合适的,扬杜抑李也是不合适的。但这是古人认识与喜好上的差异,无法强求古人。就元稹和杜甫而言,杜甫只是忍不住要说老实话,自己并无多少文学主张;而元稹不仅说老实话,而且还要提出他们所以说老实话的理由,亦即他们的文学主张。这也是两者的不同,而后者无疑比前者更进了一步。
元稹贬职江陵期间,在诗歌创作方面是丰收的,在文学理论方面是有贡献的,这是元稹现实主义诗风成熟的重要时期。
清朝文艺评论家冯班在《钝吟老人杂录》中写道:“诗至贞元、长庆,古今一大变,李杜始重,元白学杜者也。” 又云:“大历时,李杜诗格未行,至贞元、长庆始变,此亦文字一大关也。”他不但看出了元稹、白居易对杜甫的学习, 而且将其放在文学史变迁的宏大视野中进行思考评价,肯定其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关于杜甫墓
杜甫墓位于湖南平江县南16公里的天井湖。原墓癸山丁向,花砖结顶,一室二耳,楔形砖砌成,红石墓碑,典型唐墓风格。目前建有官厅、僧舍,僧舍门额上述“阑幽庵”。厅、舍之后是浣花草堂。经历代风雨,杜甫墓及古建筑曾多次修缮、重建。现存杜甫墓为1883年(清光绪九年)重修,合径1丈,高5尺,墓顶复以坚固的厚石块,附以后围,碑换青石,高1丈,宽12尺余,旁附石板,镶以石柱,墓碑中刻 “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墓”,右刻“署平江县市武陵县知县书宗莲题”杜甫墓前的杜公祠、官厅、僧舍亦为1884年重修。1885年祠后又建“铁瓶诗社”。
杜甫墓、祠和铁瓶诗社占地十亩,总建筑面积3865平方米,墓祠合一,独具特色,构成一组极具文物、史学、观赏价值的古建筑。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认定为全国唯一杜甫墓葬,国务院1988年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56年,杜甫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被评为“岳阳十景”之一,命名为“诗圣留踪”。2005年杜甫墓祠修葺完毕,并成功举办了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
李甫是个诗人
酬李甫见赠
作者:元稹
杜甫天才颇绝伦,
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
不着心源傍古人。
提示:此诗是作者与李甫讨论诗歌。元稹对于杜甫的诗歌极其倾仰。
杜甫是天才绝伦的诗人,他创作的诗卷读来似亲人、似情愫。喜欢直截了当地说当时的语言,不是一味地依傍古人。所以说,杜甫的诗有创新的功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