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道是古代推举官员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条件,它创始于什么朝代?

尽孝道是古代推举官员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条件,它创始于什么朝代?,第1张

应该是汉武帝时期吧。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六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良才,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拔的人数。 “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

看到标题大家会认为古代官员选拔任命不就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完成的嘛,其实这样说没毛病,但单这样说就以偏概全了。说到这有人会补充道,还有九品中正制。不错这都有,但咱们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至今依然能够生机蓬勃,中间没有出现过断层,这和古代中国的制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其中官员的选拔任命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浅略的从夏商周到元明清说说古代中国是怎样选拔任命官员的。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这里我们先从夏商周时期说起。自大禹建立夏朝以来,中国便迈入了奴隶制社会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金字塔般的严格等级制度,最塔尖的是王,然后是诸侯、大夫、士、平民、奴隶。在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中,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做官的,而且还是世袭的。王死后嫡长子世袭为王,其余兄弟子侄分封为诸侯,诸侯也是一样,只不过下面封为大夫,再往下是士,最后是平民,奴隶一般是来自罪犯和俘虏。这便是最开始的世卿世禄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后半部分),因为诸侯之间连年征战,都要为了胜利笼络大量的人才。于是世卿世袭制也开始松动了,但旧贵族势力也不是轻易能撼动的,便出现了“客卿”,“食客”制度。各诸侯国都笼络了大量的客卿为国效力,国内各封官也会蓄养不少食客为自己出谋划策。秦朝还推出军功授爵制度,这样平民也可以通过军功来获取爵位提高身份,虽然不是官职,但如果没有相对应的爵位也是不好做官的。

到了汉朝时期,因为此时国家已经逐渐实行郡县制度,官员世袭制也随着分封制被打破,这时候的官员是由皇帝来委托任命的,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来完成的。察举制是通过对人才进行考察,然后自下而上的推荐给上级乃至中央,再通过考核来决定任命的选拔制度。察举制考察考核的主要内容有孝敬廉洁的孝廉;才能优秀的秀才;能通晓经义的明经;能直言极谏的贤良方正。征辟制是对察举制的一种补充,次于察举制,主要是征召那些有名望的人士来进行考核任命的选拔制度。其中“征”是由皇帝征召,“辟”是由地方官府征召的。征辟制一直延续到隋朝科举制出现才废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任命官员。这是因为东汉末年连年战争导致人口流失,察举制逐渐失去了作用;加上世家豪族势力日益强大。魏文帝曹丕在登基称帝时为了获得世家豪族的支持,便对他们进行了妥协,采取了陈群提议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中九品是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正则是对人才进行品评鉴定的人,也叫中正官。而品评主要是品评人才的家世、道德、才能,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家世显赫才是王道。尤其到了西晋时期,朝廷中央的影响力到了要看世家门阀给不给面子的地步了,官员的选拔也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至隋朝隋炀帝开始,伴随着国家的大一统,中央的权威日益强大;纸质书籍的普及降低了读书成本等原因,科举制度就此诞生。作为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打破了以往选拔官员中家世出身对人才的束缚,使得官员朝政由世家门阀所把控的局面几乎消失。从隋朝开始到清末结束,科举制对中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在历朝历代都不同的调整,设有不同的科目,选拔出不同的人才。但通过了科举考试不代表就是官员了,这时只能说是才能出众的人才,不过官员也基本上出自这些人才。

随着古代中国的发展,对于官员的选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制度。除去先秦以前的世卿世袭制以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可谓是中国古代三大选官制度。当然也不是说有了后面的制度前面的就完全没用了,比如科举出身如果没有有影响力的人物推荐也是不好做官的。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

授(授官,任命)

除(任命,授职)

拜(授给官职)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提(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陟(提升,提拔)

升(提升)

进(用于较高职务)

起复(恢复原职务)

超迁(越级破格提升)《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出(指出京受任)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四、关于降级免职的有: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褫,音chì)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

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致仕(带职退休)

补充:

五、关于兼职的有: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权(临时代职)

假(暂时代理)

行(代理官职)

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

六、表示多次调动的:累迁   

七、表示因病辞官的:谢病

八、表示主管的:知、典、主

九、表示辞去的 :乞骸骨、自乞、归故里、退、告退、致政(仕)、辞等。

十、表示在任的:视事、下车

参考资料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集锦 杜绪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61a9a70100f2wxhtml

(一)

在盛世,一般的都是必须依附上级,再做出点成绩,上官在奏折中写点好话就能得到升迁的机会。

进入官场基本上都是需要考试的,科举是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例外的就是有的人名声很大,靠在地方的名声步入仕途的,像汉初的“孝廉”一类,还有的就是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的卓拔),武将一般是看运势,一场大战后,活下来的,有领导才能或者作战勇敢的都能提到提拔。

外官要进京城或者六部,需要有好的政绩,并需要打点关系。

无战事的时候武将升迁看资历,如果在任的时候没有问题,三年一考核,就能得到提升。

文官的政绩主要是看当地教化、案件审理、生产督导、赋税征收。武将抵御外部侵略、清剿土匪、稳定地方治安、进行军队管理。

(二)

如果是外地入侵,一般还是以边疆现有守将为将,不进行调配,只是在朝中选一员有资历的将领担任主将。

如果是内乱,本地兵马无力剿灭,报呈兵部,由兵部指派内地驻军将领领军。

如果战争规模比较大,由朝会商议定夺,一般就是一场高官派系势力的博弈。只有战功赫赫的将领或者皇子、以及高级别的文官转入军旅才有资格申请。

扩展资料:

不同社会的职位升迁有不同的方式。在封建社会,官吏的职位升迁往往取决于君主、贵族的主观好恶、血亲关系,并通过恩赐制的方式加以实施。

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初期,官员职位升迁取决于是否对竞选有功或当权者的个人好恶,并通过政党分赃制、推举制实施。随着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现代国家公务人员的职位升迁,主要是根据职位资格条件的要求,以及个人的功绩、学识、才能、品德和资历,采用选任、考任、聘任、委任等方式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务人员的职位升迁,主要是根据职位需要和个人德才条件,并通过行政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对职位升迁候选人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以工作实绩和贡献为主要依据,确定晋升或破格晋升,并相应提高其工资待遇。

-升迁制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71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