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的程序

古代科举的程序,第1张

以明清两代为例,在正式参加乡试以前,还要先参加“童子试”以便取得应试资格。童子试也分三级:县试、府试和院试。程序如下:

1、参加报名考试。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县试由知县主持,考期多半在每年的二月,参加考试的童生在报名时必须填写姓名、籍贯和三代履历,由同考的五名童生和一名童子试已经及格的“廪生”(领取政府补贴的考生)共同担保,保证你所填内容真实可靠,并且不是“娼优皂隶”(被歧视的下等人)子孙。

2、参加府试,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朝廷派遣的“学政”(负责一省的教育官员)主持。

3、院试及格,就可以参加每三年一度的乡试。乡试一般在省城举行,考试及格,应试者就算正式进入了统治阶级,可以被人称为“老爷”。

4、乡试合格者既可以直接做官,也可以继续参加在第二年举行的会试。会试在京城举行,会试取中后,就要接着参加在皇宫里举行的殿试。考中者就是进士,前十名决定后,皇帝首先接见,叫做“小传胪”,然后再于太和殿接见全体进士,叫做“大传胪”。

5参加殿试。同时宣布名次,随后,所有进士去出席由礼部举办的“琼林宴”,到孔庙参拜孔子,而后由礼部将进士的名字刻碑立在国子监,称为“进士题名碑”。殿试之后,除状元、榜眼、探花三名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外,其余进士还要再进行一次朝考,朝廷综合会试、殿试、朝考三项成绩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的科目

据统计,考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考生们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古代“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古代科举分文、武科

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所以,古代的状元多是货真价实的满腹经纶之士,连皇帝也喜欢把女儿嫁给状元郎。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后,很长时间内是全国万万千千的考生同考一张卷子。古代的科举一开始也是这样,实行全国统考,多数年代都是一榜取仕。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读书郎在科举场上,整体上显然是考不过江浙秀才的。

后来出于公正、平衡和照顾起见,最后一轮的“总决赛”殿试,有的朝代,如明朝就分出了南、北不同的考题和考试时间,出现南卷、北卷之分,甚至有南、北、中三卷之分。

现在的高考分为文、理科,古代的科举也分科,有文、武科之异。因此,有文状元、武状元之别。据考证,中国古代第一个武状元名叫薛奕;有名的文状元就太多了,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清末实业家张謇,都是状元出身。

-科举制度

人民网-古代科举分文、武科 考试时间为三天考题量大且杂

<p>             </p><p>您好,158教育在线为您服务。</p><p>今年三月二十二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现在已有很多学校报名参加教育部转型改革。</p><p>欢迎向158教育在线企业知道提问。</p><p> <br/></p>

(1)改善了用人制度(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答出前三点中的两点即可得4分)

(2)武则天时期设武举、设殿试(面试)(2分)

唐玄宗时期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说明科举制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邻国文明的发展。(大意相同即可)

(3)《四书》《五经》;(2分) 八股文;(2分)

积极影响:使考试更加规范,考官有了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考试范围划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的学习负担。(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消极影响:围绕束缚考生思想的角度组织答案均可。(其他答案如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等也可,2分)

(4分)由充满活力逐渐趋向呆板僵化。(大意相同即可,2分)

试题分析:

(1)本小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创立于隋朝。改变了魏晋以来,选拔官吏的标准,不问出身贵贱,只问真才实学,相对比较公平。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开始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其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积极的影响有: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时通过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唐太宗才发出这样的感叹:“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已”。

(2)本小题考查的是唐朝对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科,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唐玄宗时进士科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由于唐朝的强盛和统治者采取的开明的政策,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向东亚乃至整个世界传播,东亚的日本等国经常派遣唐使来唐学习,学成之后回国实践,如日本的大化革新。就搬用了唐科举制等内容。说明了科举制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邻国文明的发展。

(3)本小题考查的是明朝科举制的发展。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这样,要想读书做官,必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文体,读多了这些经书,抛弃了实用之书,脑袋被洗脑了,成了别人的奴才。这样统治者就达到了控制思想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影响。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积极的影响,如使考试内容和范围划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的学习负担;考试更加规范,学生答题也必须规范,考官也有了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等等;

(4)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发展起来,在封建社会的前期,主要起积极的作用。而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科举制走向八股取士,其所起的作用变成了消极为主了,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不敢过问政治,虽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统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整个社会由充满活力逐渐趋向呆板僵化,最终逐渐落后于西方,导致近代的挨打和屈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3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