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秀才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2、举人
举人是本谓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3、贡士
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汉指郡国荐举的孝廉。《后汉书·左雄传》:“郡国考廉,古之贡士。”此称始见于《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
4、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5、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简介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6、榜眼
科举时代对殿试第二名的美称其名始于 北宋 初,当时殿试录取的第二、三名,皆称为榜眼。后第三名称“探花”,榜眼专指第二名。
扩展资料:
古代的科举考试,从来都不是学历教育,也根本不涉及文凭问题。科举考试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院试,和府试差不多,院试常常在省会举行,主监考就是学政。
府试,顾名思义,就是在所属的州府进行考试。当时的府,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级市。旧社会大部分的农民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少部分进过县城就是见过大世面了。而你作为小小的童生就有机会到州府上考试,已经是全村人全族人的骄傲了。
乡试和院试一样,也在省会举行,这是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乡试的主考官一般来说是翰林院出来的大才子,明清两朝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就是说,举人难考,但进士好考。成为举人,就得到了做官资格,比如我们熟悉的左宗棠和于成龙,就是举人出身。
-榜眼
-状元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之初,中国发现并任用人才的方法是“九品中正制”,这种颇具主观色彩的选拔方式,让当时的士族阶层力量空前强大,而普通百姓家庭出身的子弟,基本没有机会入仕,即使做官也是最底层的官员,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文帝的“科举制度”一举打破了这个沿袭千年的“陋习”,以“高考”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从制度上摧毁了门阀政治的生存根基,也让皇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诏令民间推举人才,称为“举人”。他还专门强调,“举人”来自民间,不分门第,选拔的标准是要有真才实学。按规定,每州每年“贡举”三人,入京再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录用为官。
后来,隋文帝将贡举分为十科,其中有“孝悌有闻”等考察德行的科目,也有“学业优敏”等强调文学、行政管理才能的科目,还有“膂力骄壮”等选拔将才的科目。由于科举制草创,“膂力骄壮”等科目怎么看都不像正规国家考试的样子,隋炀帝继位后又进一步规范了这些考试制度,“贡举”和“分科取士”合称“科举”。
科举一开,大批平民源源不断地进入官员队伍,冲散了原有的官场格局。这对门阀子弟来说非常可怕—他们如果不能通过考试便无法获得官职,这一制度注定了门阀势力的凋落。门阀贵族们非常清楚科举制的危险性,不少人想趁自己实力还在,尽快推翻这个王朝。
由于门阀势力的离心以及其他原因,隋朝建立后不久,中国再次陷入战乱,鲜卑、汉族门阀重新选择,最终关陇集团中的另一位、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后代李渊建立了唐朝。但由于平民阶层和众多科举受益者的强烈要求,以及唐朝皇帝也不愿见到门阀势力坐大的心理,唐朝没有贸然废除科举制度,只是在平民和贵族的利益中取得了一个新的平衡。从此,科举制度流传千年。
科举制度的诞生,改变了延续千年的门阀统治制度根基,让更多寒门子弟看到了奋斗的希望,逐渐降低了贵族对皇权和政权的操控力。
举组词
:举动、举重、创举、义举、壮举、选举、举隅、盛举、举世、大举、善举、举止、检举、举目、举行、包举、举办、推举、豪举、举步、抬举、举人、举报、举债、举措、并举、举例、列举、一举、公举、举荐、挺举、举凡、举事、举火、荐举、应举、举要、举发、举兵举国、保举、科举、举哀、就举、明举、举首、柏举、举对、举丝、试举、举将、访举、缕举、登举、振举、毛举、显举、玉举、轻举、上举、举肥、举乐、俊举、赡举、非举、举驳、举地、苞举、举显、嘉举、徙举、申举、举陈、电举、交举、甄举、按举、举音、峻举
“范进中举”的“举”指的是“举人”,而“举人”不属于正式官职。在明清的科举制度里面,举人可以是候补官员,当政府有实缺岗位时可以按朝廷调派上任,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在明、清时,举人指的是乡试中试的人,也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举人是什么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举人的释义
1推举,选拔人才。亦指所举之人材。《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后汉书·章帝纪》:“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圳亩,不系阀阅。”
2隋朝、唐朝、宋朝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唐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诗:“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
3明朝清朝两代称乡试录取者。《儒林外史》第二回:“那王举人,也不谦让,从人摆了一条凳子,就在上首坐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姓》:“在石门湾里,姓丰的只有我们一家,而中举人的也只有我父亲一人。”
进士前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考试次序从小到大:秀才,举人,进士。
1、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所选拔出来的进士第二人。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4、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5、举人:举人,为一种士人的身份,等级在“生员”之上。雅称为“孝廉”,俗称“老爷”。对入京师参与会试的举人雅称为“公车”。举人有时也被称为乡进士。
6、秀才: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科举考试
举人
本谓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成为一种出身资格。又俗称“孝廉”。《后汉书章帝纪》载建初元年三月诏:“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唐白居易《把酒思闲事》诗:“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清赵翼《陔余丛考举人》:“今世俗别称举人曰孝廉,以孝廉本郡国所举也。然汉时举人名目甚多,如贤良方正、文学有道、直言极谏、茂才异等、明阴阳、明兵法、能治狱,有行义之类,皆郡国所举,而孝廉特其一途耳,今专以此为举人之称,盖孝廉乃每岁所常举,其他则随时诏士,而不能入仕;今乡试已中者为举人,即会试不第,亦不必再应乡举,而并可依科就选。”
-------------------------------------------------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
乡试(大比)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地蚝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八股文:又叫八比文、制文、时文。是乡试会试必做的一种文体。文章四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
科举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员。
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官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