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可以从苏轼身上学到什么?

青少年可以从苏轼身上学到什么?,第1张

第一,乐观向上。在苏轼的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他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无论多大的挫折和打击,都不能影响到他笑对人生的心态。

第二,包容豁达。万事万物在他心里,都能得到包容,所有忧愁烦恼,他都会豁达地放下,连因为变法风波对他打击最大的王安石,后来他都不加计较,希望比邻而居。

第三,热爱自然。在苏轼的笔下,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着灵性,这是因为他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特别是在《前赤壁赋》中,他写下了“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如果能学习到苏轼的这些长处,对一生是受益匪浅、享用不尽的。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笎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苏轼词作鉴赏

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 朝代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白话释义: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85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