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军事训练什么全面落实

保证军事训练什么全面落实,第1张

保证军事训练四落实。把人员训全、内容训够、时间训足、步骤训实、质量训精,把形成战斗力的每个要素、每个细节都训到位,确保训练质量,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按纲施训为主线,以使命课题训练为重点,加大改革创新和从严治训力度,抓法治、促正规、打基础、练战法,积极推行先训后补、先训后用、持证上岗、滚动发展的组训模式,积极推广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开展一体化训练探索,提高部队正规化、实战化训练水平。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主持总理衙门。奕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1月初,日军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又转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这时,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 “调停”。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德国人,即担任天津税务司的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日本拒绝和他谈判,同时又通过美国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当时旅顺已失守,慈禧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 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它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气焰极为嚣张,它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但日方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就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这时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光宗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美国顾问科士达则想方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非常苛刻,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在历史上,斯巴达人作为英勇战士的代名词,享有极高的声誉,在温泉关的血战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坚韧表现,都让他们远近闻名。与此同时,斯巴达自从来库古改革后,在公元前7-6世纪,这个城邦就走上了类似于锁国的体系。所以信息的不流通导致了外界对于斯巴达制度的种种猜测,这才有了外界对于斯巴达文化的各种神话。 不过,借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等人的一手记载,我们依旧可以还原出斯巴达教育制度和军事制度的各种细节,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是一套重视武力、但是极端偏科的教育体系。对于斯巴达文明的整体发展而言,这就是一把双刃剑。 斯巴达人非常重视自己的教育体系:阿果戈。在斯巴达人于331年的麦佳拉波利斯战役惨败之后,斯巴达人拒绝了马其顿人的交出50名人质的请求。因为斯巴达人认为即使战败,也不能让自己的下一代、国家的未来就此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这无疑体现了斯巴达人重视教育的一面。那么他们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回到历史文献中一探究竟吧。 少年期的训练 所有的斯巴达人在7-12岁时,都会加入少年的特训团队,由德高望重的斯巴达老兵监督训练,并对不遵守军纪的年轻人及时进行处罚,在一阵鞭打之后,军官们所需要的唯一结果就是让青少年做到对军官的绝对服从。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战士们按照要求,要过简单而朴素的生活,一切从简是斯巴达人生活的最高原则。 在接受了最基本的服从命令训练之后,男孩们分成一支支小队,并选择其中战斗意志最坚定的人作为队长,作为未来领袖的人选。而年长的战士们则在一旁围观训练场面,监督年轻的战士们严格训练,不得松懈。 在训练科目上,斯巴达男孩们按要求是不能穿鞋子,并完成前跃、跳远、长袍等项目的训练,以便让腿脚更灵活,在腿功足够强健之后,男孩们才能穿上鞋子,继续训练。除了跑跳,还有战舞。战舞是将劈砍、进攻和防御的动作组合在一起的体操,以便寓教于乐,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日常化的军事训练。 而且青少年们在一年中只能拥有一件披风,而且不能换洗或者更置衣衫。这样一来,男孩们就能习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继续行军,不受极端寒暑气候的影响执行任务。由于衣衫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破损,所以斯巴达人对于衣着过少的态度十分开明,无论男女都对身体持有开放乃至无所谓的态度。这一态度也会影响到这些人成年之后的生育观和育儿观。 在士兵的饭量上,斯巴达战士们也是受到严格控制的。斯巴达战士的伙食供应仅仅以不饿死为最低标准来配置。这是因为斯巴达人相信与其因为饿瘦而变得苗条,也比因饱餐而大腹便便、身材臃肿要好。而且长期的饥饿训练可以让战士们更能忍饥挨饿,在军粮缺乏的时刻能够坚持的更久。不加过多作料的简单饮食,有利于让战士们适应收编拥有的口粮或者饮食,而不是在关键时刻浪费食物。 令今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的斯巴达人并不以盗窃为耻辱,反而以盗窃作为军事训练的一部分。少年兵们往往是分不到足够的军粮,所以他们必须去盗窃军粮,以此来补充食物和体力。色诺芬直言,其他希腊城邦的训练是惩罚那些不听从指令的战士,但是斯巴达人却是惩罚那些盗窃技术不佳的人。在普鲁塔克的记载里,一个少年在参加训练时,曾经偷窃过一只狐狸,当人们前来寻找丢失的狐狸的时候,他将狐狸藏在自己的胸前和袍子下,以防被人发现。结果狐狸咬坏了他所有的重要器官,在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了。他的遗言是:与其被人发现弱点、不光彩地死去,还不如光荣的隐藏弱点。斯巴达人的极端性格与对荣誉的重视可见一斑,一旦失去荣誉,将意味着难以在社会里立足生存。 此外,斯巴达人并不鼓励个人英雄主义,所有人都要在一起进餐、训练或者前往营地里休息。公平制度最极致的体现是食堂。只有真正的社会成员才能在食堂进餐,作为被社会认可的标志。在公餐制食堂里,所有人都要贡献一份饮食给公餐食堂,将公平进行到底,否则就不能在食堂里分享食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斯巴达人其实非常热爱诗歌、音乐和舞蹈,诗人塔尔提奥斯曾经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歌颂斯巴达人的勇武和善战,而且一直被斯巴达人所传颂,斯巴达人也认为热血沸腾的战歌有利于让年轻人忘记死亡的恐惧。事实上直到公元前6世纪,斯巴达人都不是特别地封闭,与外界有着商业和文化上的联系,这个尚武的城邦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文化荒漠。 在过了12岁之中,斯巴达的小男孩们将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他们会按照年龄分组,每一组的领袖还是该年龄组的精英分子。为了保证团队成员的能力齐头并进,每个最懦弱、最胆小的人都会被分配一个最优秀的青年进行配对教育。每天晚上,斯巴达青年们必须亲自收集食物、做饭生火,然后在饭后唱歌、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询问谁是最伟大的英雄、谁是斯巴达最优秀的公民。答不上来的人会被视为缺乏上进心、没有追求,从而遭到同伴的遗弃。到了深夜,战士们还要收集芦苇和稻草,然后制作芦苇床垫,进行卧薪尝胆式的深夜休眠。 在其他的希腊城邦,成年男子可以和年轻人之间结成相互友爱的伴侣关系,但是在斯巴达,这样的伴侣和教导关系,仅仅存在于教学和训练层面,伴侣之间不能越雷池一步。从12岁到19岁,在其他希腊城邦国家的军事训练都基本结束之后,几乎只有斯巴达人会继续严厉的军事教育,让少年们进入青年期的训练。 阶段总结:少年期的训练重点在于培养吃苦耐劳、勤劳苦干的优秀品质,并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以便于接受军令。这些品质,都是在为后来的进一步训练打基础。相比于十分基础性的少年期训练,青年期的训练更加残酷,也更加具有公共性。他们将在国家机器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下接受训练,并随时迎接检查。 青年期的训练 在19-20岁,斯巴达人青年们就进入了青年期,虽然只有到了30岁,斯巴达人才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全权公民,他之前的伴侣会在30岁时结束对青年人的监护义务,年轻人也不能整天和他们的男 在一起生活了,从此之后,这些曾经的伴侣会结成政治上的盟友,选举共同的候选人,或者成为同一派系的政客。但是在20岁,战士们就有服役和应征的义务,作为国家的兵源攘外安内。 作为成年的标志,他们有权利蓄象征着成年人的长发。在斯巴达,只有贵族和自由人才能蓄长发----奴隶因为沉重体力活,不能蓄长发。按照色诺芬记载的斯巴达人的说法,长发可以让英俊的人更英俊,让丑陋的人更加可怖。而对于懦夫和临阵脱逃者的处罚则非常严酷,那就是除了体罚,还有羞辱性质的剃掉一部分头发和胡子。 除了学习短剑、剑盾、投枪的用法,以及野外生存的技能之外,额外的监督是战士们每10天需要接受监查官的体型检查,以防止战士们身体发胖,这不仅会影响行动的灵活性,而且是战士们好逸恶劳、不严格训练的证明。此外,监查官们会检查战士们的食物和床铺,以防止青年战士们有贪图享乐的嫌疑。在整个训练期,青年战士们的言行举止会受到所有成年公民的监督,一旦他们的举止不合乎规范,就会遭到众人的当年责打。这充分地诠释了一句话:斯巴达人先要学会如何被统治,然后才能去统治他人。 对于斯巴达人而言,服从命令和法律是十分重要的品质。斯巴达人作战最基本的原则是:服从军官的一切军令,及时对方的人数远远多于己方,也要义无反顾地杀向敌人,绝不后退。在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的时候,和薛西斯皇帝一起远征的斯巴达废王德拉托马斯明确告诉波斯皇帝:和大王的威胁相比,所有斯巴达人都十分惧怕的是斯巴达的法律条文。神圣的法律是无法违背的。 作为对年轻优秀战士的奖励,斯巴达国王每年会从3个家族的青年人中,挑选最优秀的100人,然后以这300人组成斯巴达国王的近卫队-----骑士(hippies)。这个希腊语词汇最早就是战马的意思,早期的多利亚人是游牧和半游牧部族,所以他们的精锐禁卫军就是骑兵或者战车兵,只是到了重步兵战术兴起之后,国王卫队出于传统,依旧保持了这个传统。因为卫队不是固定的一班人马,所以年年轮换的制度保证了卫队具备新鲜血液,进而保证了战斗力。每个青年期的战士有10次参选的机会,这是非常巨大的荣誉,而且意味着潜在的升迁机会,毫无疑问会提高战士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 在和平年代,卫队除了守卫王宫或者神庙,还要在关键场合迎接或者送走关键的客人,比如雅典名将地米斯托克利在出访斯巴达之后,因为他在萨拉米思海战中功勋卓著,享受了被斯巴达国王卫队礼送出境的待遇。 而在战争年代,一般情况下是200名卫队在国内留守,100名战士追随国王在外征战。因此300名卫队在温泉关全员出击的情况是紧急情况下的非常之举。正是因为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认识到温泉关之战有去无回,所以他才将卫队全部换成30岁以上、有妻子而且有后代的成年男性公民出战,以保证这些家族不会因为血战而绝嗣。 阶段总结:总体来看,青年期的训练是青年们成为全权公民前的过渡期。相比于重要的对手雅典,斯巴达人成为公民的时间要晚10年,但是这十年会让年轻人更加稳重成熟。国王卫队的竞争选拔机制,也是斯巴达人优生优育思想的延续。最重要的时,这一阶段斯巴达人会被强行灌输非常重要的品质:服从命令。这将是他们区别于其他希腊城邦的重要特质。这是一把双刃剑,将会塑造斯巴达文化的种种特质。 成年期的训练 在经历20-29岁的青年期之后,战士们进入了成年期,斯巴达青年们都成为了全权的公民,具备了选举权、被选举权,还需要旅行军事义务,继续过集体生活。但是作为一个族群的脊梁骨,他们还要承担起繁衍后代的责任,将自己的铠甲和剑盾交给未来的接班人。 斯巴达人在30多岁时会结婚,由于斯巴达人普遍认为女性没有男性成熟,所以丈夫往往比妻子年长10岁。对于过集体生活的斯巴达人而言,只有极少的时间能够在夜晚回家和妻子一起休息,这是因为斯巴达人认为年轻气盛的青年人不能节制 ,所以可能会导致婴儿质量下降,只有延迟初次体验的时间、而且在彻底成熟之后再结婚,才能保证婴儿的健康体质。此外,为了从源头保证婴儿的体质质量,妻子们也需要完成一定量的军事训练,比如跳远、长跑、投枪等项目,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体型的健美。只有这样,才能生养出最健康的后裔。在斯巴达,一项令人啧啧称奇的传统令外邦人惊诧不已,那就是斯巴达的老夫少妻模式下,风华正茂的妻子们可以和年轻力壮的男子一起繁育后代,而丈夫还会将他们的孩子收养起来,斯巴达人不会将他们作为私生子来处理,而是作为有生育能力的男女繁衍出的优良种子,是值得培养的。当其他希腊人指责斯巴达女性不忠贞的时候,斯巴达人直接否认道:在斯巴达不存在通奸。从国家的角度看,国家的安危系于所有人,所以个人的贞洁在集体安危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在全民军事化的背景下,斯巴达的女性听起来也有着巾帼英雄的派头:斯巴达母亲们在出征前会这样告诉他们的孩子:要么拿着盾牌凯旋,要被被人抬在盾牌上等待葬礼。 一旦斯巴达年轻人完成了军事训练,那么他们就是真正的斯巴达勇士了。此后直到60岁,他都要响应国家的征召,为保卫国家而战。和其他希腊国家的人不同,成年男性公民需要和其他男性公民们一起生活在15-20人的集体宿舍里,过营地生活,以便随时应战。除了普通的军事训练,比如披甲赛跑、投枪、投石、摔跤,所有人都需要练习体操,即使是在战前和军事营地当中,这是斯巴达人保持体形健康和身体灵敏度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作为曾经的游牧民,斯巴达人也会通过狩猎,特别是不带猎犬的狩猎来锻炼翻山越岭的能力。在公共食堂经常不提供足额饮食的情况下,猎物可以提供额外的蛋白质来源,帮助战士们补充营养。 斯巴达人的行军队列 在看完了斯巴达的军事训练模式之后,有一些谣言必须破除,那就是斯巴达并不存在所谓的杀婴传统。考虑到古史累积法则在塑造人们的历史认知中的作用,杀婴记录出现的时间很晚,声称斯巴达人杀婴的普鲁塔克本人生活在公元1-2世纪,但他确认为这是公元前8-7世纪的习俗。虽然弃婴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十分常见,但是没有一个政权是将弃婴作为国家国策的。此外,普鲁塔克的记载来自于公元1-2世纪,并没有直接反映城邦时代的斯巴达习俗。所以他的记载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 在各种技术训练中,斯巴达人非常重视队形训练。斯巴达人一般让最精锐的战士走在整个纵队的右侧,一旦开战,这些人就会从纵队变为横队,成为整个方阵的排头兵,掩护后面跟上来的战士。根据日常的严格训练,斯巴达战士们有着高度的默契。由于没有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表示,全军在前进的时候,整个战阵会用笛声或者军歌声来让全军保持步伐一致。即使是撤退,斯巴达人也可以按照后队变前队的方式以完好的秩序撤出战斗,避免将撤军变成一场彻底的灾难。在日常的行军中,他们会按照训练时排演好的队形的队形,让出身同一部族的战士们站在自己的前后左右,让自己有更可靠的靠山和左膀右臂。对于在战斗中抛弃同袍,私自祈求保命的人,斯巴达人的惩罚不可谓不严厉:除了剥夺公民权、羞辱性的刮掉半截胡子,还会受到整个社群的排挤和歧视,几乎永世不得翻身。因此色诺芬不无感慨的写道:斯巴达人对耻辱的恐惧远胜死亡。 斯巴达教育和训练制度的优劣 毫无疑问,斯巴达的严格教育体制里缺乏对于文学、艺术、音乐的培训,高度军事化的训练也打造了当之无愧的希腊最强重步兵。在著名的留科特拉战役之后,斯巴达人损失惨重,其他城邦试图质疑斯巴达的领导地位,结果斯巴达国王问了邻邦步兵的职业,结果发现邻国步兵全部是建筑工、泥瓦匠、农民,只有斯巴达人才是全民皆兵的职业军人。兵不贵多而贵精,斯巴达人以训练体系精心打造的部队,无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巨大的威慑力。 这与斯巴达人以极少的人口控制较多土地有关。特别是通过3次美塞尼亚战争,他们将同族梅赛尼亚人变成了国家奴隶,这等于让所有人一起坐在了火山口上,随时有被愤怒的岩浆所吞没的危险。 因为需要随时迎战,所以斯巴达人需要和战友们并肩作战,只有组成坚不可摧的步兵方阵,才能爆发出最强的战斗力,因此集体主义文化在斯巴达大行其道,个人的私生活甚至都受到了政权的强力介入:不结婚意味着不承担繁育人口的责任,是犯罪,会受到大众排斥;妇女和年轻男性只要能生产优秀的后代,那么他们在一起就不算偷情。国家意志对个人生活的介入,一面体现了斯巴达所处的危险处境,一面又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服从命令、集体主义的军事文化,导致了鄙视文艺和哲学的社会风气,个人的自由思想和思辨精神也遭到了法律和命令的压制。虽然斯巴达人很骄傲自己没有城墙,因为士兵就是最好的城墙,但是在千年之后,斯巴达故地几乎没有留下向阳的建筑物遗址,斯巴达也没有留下著名地位文史哲著作,他们的风俗习惯,全部是由敌国雅典的作家或者在雅典生活过的作家们,比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柏拉图等人所留下的,这足以证明斯巴达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贫瘠。 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对于少年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在单一领域的偏科,势必会在其他领域出现意想不到的短板。

上下五千年,一部军事史

01

一个秋夜,带湖湖畔,稼轩庄园的书房依然灯火通明。庄园主人辛弃疾历来有睡前读书的习惯。近来他在读《史记》,今夜正好读到《李将军列传》。当读到卸任的李广遭到灞陵醉尉嘲讽时,辛弃疾放下书,扭头对着窗外轻叹了一声。

辛弃疾不是第一次读《李将军列传》,事实上,他对李广的事迹已经烂熟于心,这位一千多年前的名将一直是他的偶像。

一位李姓朋友去汉中任军职,辛弃疾曾填了一阙《满江红·汉水东流》,用李广的声名勉励好友;在十二年之后,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而被迫隐居铅山时,辛弃疾会再填下一阙《卜算子》,借“千古李将军”所受的不公遭遇抒发自己的忿慨。

而在今夜,辛弃疾夜读李广传,想到的是他与两位好友晁楚老、杨民瞻同居山间的约定。闲居上饶的这些日子,他没少以陶渊明式的口吻称赞田园生活的惬意,但在内心深处,时年48岁的他依旧认为整顿乾坤的功名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

可是,连李广这样的大英雄也因未能封侯,晚年只能退居田园,自己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在李广身上,辛弃疾看到的是自己:一样曾在早年就声名卓著、意气风发,一样又在后来郁郁不得志,一样只能在田园度过自己最后的壮年时光,一样伤心悲命薄。

壮怀激烈的辛弃疾再也没有睡意,他起身研墨,填下了一阙《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辛弃疾以李广自况,这是失意士人的传统,唐代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曾感慨“李广难封”。千年以来,李广已经和陶渊明一样,成为失意者们的精神寄托。每当人们感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时候,总是会想起这位命途多舛的汉代名将,从而触及自己的伤心事,兴发无限的哀愁和喟叹。

李广是武艺和胆识能令敌国都为之折服的一代名将,汉武帝也是用人不拘一格的一代雄主,连绵百年的汉匈战争更是彰显英雄本色的绝佳舞台。尽管如此,李广总归还是没能封侯,反而晚景凄凉,最终落了个羞愤自杀的下场。

古人将这归结于造化弄人,正如王维诗云:“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从文学的角度看,李广的故事是个人面对命运的失败抗争,这是典型的古典英雄悲剧,充斥着浪漫主义的文学张力。然而,我们也都知道,个人的奋斗往往也与历史的进程相捆绑。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李广的悲歌与其说是命运之神的恶作剧,不如说是时代的眼泪。

02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五十多枚竹简被鉴定为古代著名兵书《六韬》的残卷。

《六韬》又叫《太公六韬》,传说是姜太公所著,最早收录于《隋书》,但南宋以来被怀疑是伪书。银雀山汉墓《六韬》的出土,证明此书最迟在西汉前期已经广泛流传了,所以它对于先秦乃至西汉前期的军事史具有佐证意义。而《六韬》中的军事思想,恰恰透露出了李广难封的真相。

《六韬》给骑兵的战术定位是“军之伺候”,攻击手段上强调“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主要战法是“薄”和“翼”,即贴近射击。而代指近战的“陷”字在《六韬》论述骑兵的部分中只出现过两次,其中一次还是协同车兵冲锋。可以看出,在西汉前期,中原骑兵在形式上是以弓箭远程打击为主、较少进行近距离作战的轻骑兵部队。

“飞将军”李广可以说是这类骑兵将领的巅峰代表。他出身于当时的骑兵世家,骑射技艺天下无双,既有无伤击杀三个匈奴射雕者的傲人战绩,也有“醉没石棱”的千古佳话。

然而,尽管李广本人的武力值爆表,但这种传统的轻骑兵作战模式过于依赖单兵素质,整体而言,中原骑兵的骑射本领显然无法与马背上长大的匈奴骑兵匹敌。在这种作战模式下,中原骑兵只能依托步兵和城市打防御战,一旦李广等老式将领主导骑兵发起进攻,就难免遭遇像龙城之役这样的失败。

而大汉帝国取得汉匈之战的主动权,也正是由于汉武帝在此后发动了一场浩大的骑兵技术革命。

汉武帝任用卫青等年轻将领,将步兵注重纪律的传统引入骑兵,并且大规模装备近战武器,用近战冲击战术取代传统的骑射战术,从而改变了骑兵战争的形态,由远程射击演变为近战冲击,使骑兵战争由传统的单体较量演变为军队的集团化对抗。

在这种新的战争形态下,中原政权的社会组织度更高,士兵纪律性更好,更加敢于进行残酷的近战格斗。与此同时,由于近身作战对于铠甲和武器的要求更苛刻,中原文明发达的冶金技术也更能发挥作用。当大汉帝国为自己的骑兵大规模装备铁甲和性能优越的环首刀之后,战力就不再弱于只配备短剑的匈奴骑兵了。

在历史的变革关头,起自微寒的卫青、霍去病因为没有历史传承,也就没有了包袱和束缚,结果反而成为历史的弄潮儿;而出身骑兵世家的李广拘泥于传统骑兵战术,结果错过历史潮流,无奈成为时代的眼泪。

透过军事视角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古人没有得出的结论:卫青与李广命运的差别有军事维度上的必然性,而不是所谓的“天意”,打破了“李广无功缘数奇”的传统认知。

在历史上,除了“李广难封”,还有很多问题都被古人用玄学进行归因,而这些问题其实也都可以由军事视角的分析得出更加理性的答案,比如楚汉争霸的成败。

在论证楚汉争霸时,人们往往聚焦于刘项二人的个人性格,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好大喜功,不能听从他人意见,而刘邦能忍辱负重,又知人善任,能良好地驾驭人才,所以最终刘邦能战胜项羽。

这种看法不能说错,但过于笼统。具体来说,楚汉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地缘政治。

秦故地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在争霸和混战的形势下,地理条件非常优越。刘邦自从西入咸阳后,就将自己的利益与秦地利益进行捆绑,由外来的统治者转变为故秦利益的保护者和代言人。

通过因袭故秦制度和文化,刘邦继承了秦王朝对关中和巴蜀地区上百年艰苦经营所积累的战略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讲,秦末汉初的东西方对峙,实际上正是大秦扫六合的历史延续和复刻。

03

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军事往往是一个被忽视的维度。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个人命运,家族兴衰,政权更替,往往就是一两场战争决定的。战争的结果会改变历史的走向,军事往往是历史的直接塑造因素。一定意义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背后的暗线其实就是一部军事史。

然而,“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在中国“重道轻术”和注重仁义道德的传统观念下,军事被认为是圣人用来治理天下的一种工具。对于工具,君子掌握形而上的理念即可,至于具体的技术性细节,交给专业人员即可,没必要广泛流传。

在这样的观念下,中国古代传统的历史叙述观众,军事史的细节一直是缺失的。史籍对于军事与战争的描写往往只局限在讲述英雄个人事迹,侧重于主观价值的传达,而缺乏系统性的论述与客观的分析。

军事是一个立体的复杂系统,包含制度、地理、经济、装备、训练、后勤、战略、战术等众多维度。如果不从这些维度着手分析,就不可能从理性层面理解一场战争或一个军事事件,而会将其归结于一些“玄学”要素,而这也就限制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

夸张点说,如果不从这些细节着眼,就不可能读懂军事史,甚至不可能真正读懂历史。

比如,人们往往把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归功于吴起为士卒吮吸脓疮的小恩小惠,而忽视了其在练军阵、编武卒等诸多方面的努力,以及为保证魏武卒战斗力而给予其免税特权、土地和耕牛等的背后制度。

正是因为没有分析这些因素,所以古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能与士卒共甘苦的李广总是不能立下功勋,而出征时往往一副纨绔子弟作派的霍去病却总是战绩斐然,因此古人只能将其归结于所谓“天意”。

只有从军事领域的技术性细节出发,才能真正读懂军事史,乃至于读懂历史。

1858年,英国驻清公使额尔金目睹了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得意洋洋地在日记里写道:「 ”有一个排的优秀欧洲士兵,带上足够的弹药,就可以踏遍中国。” 英法联军攻进大沽炮台后,清军尸横遍野 ——因外有强敌,必须再造利刃 面对西方列强的轮番欺压,清 开始意识到需要改进提高军事实力。但刚开始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武器装备上,在军队作战上毫无进取。直到中日甲午海战之时,清朝陆军毫无章法,日军还没有走到有效射程内时就开始射击,只求吓唬震慑敌人。日军等待清军消耗完子弹再进攻,清军败逃。 来自插画师:吞千针高调调 甲午战争后的清 终于认识到,旧式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无能,如果想要保住江山必须另起炉灶练新兵。但是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经过了太平天国运动,地方割据的苗头已经兴起,中央的权力已经日渐衰微,想练新军的不只有中央皇权这么想。 各地也开始加紧训练新军以求为自己保存实力,在当时可以作为新军代表的就数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和张之洞的湖北新军。 ——北洋新军连成了「 ”袁家军” 北洋新军自袁世凯小站练兵后,日渐壮大。1895年袁世凯凭借着曾帮助朝鲜国王练过500名新兵的美名,主持新军训练。本来作为清 救命稻草的北洋新军,却渐渐的被训练成袁世凯的私人军队。 北洋军人集团 袁世凯非常会笼络人心,军中实物必躬亲,尤其是发放饷银更是亲自进行。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新军每日操课前军官都有三问:「 ”我们吃谁的饭”、 「 ”我们穿谁家的衣” 「 ”我们为谁家出力”。士兵齐声应答:「 ”吃袁宫保的饭” 、「 ”穿袁宫保的衣”、 「 ”为袁宫保出力”。清 费心费力训练出来的新军却皆将袁世凯视为衣食父母,敬若神明。竟达到了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的程度。 从小站练兵走出来了5位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曹锟、段祺瑞都是从小站走出来的,将军粗略一算有28人之多,凑7桌麻将都还剩一个! ——二十年心血铸就「 ”斩清”利刃 我们今天主要说的是湖北新军,这是由北洋派大臣张之洞于湖北训练的「 ”新式”军队。编成张彪任统制的陆军第八镇与黎元洪任协统的第二十一混成协。 清末新军沙盘教学 自袁世凯开始编练新军到辛亥年清帝逊位,全国共练成了新军24万人。袁世凯的北洋系总人数有145万人,占总人数的六成以上,据精锐新军的九成以上。可在这精锐新军里,非北洋系的只有湖北新军第八镇。 张之洞曾经在两广地区与法军交战,深切地感受到中外军事上的差距,又经历了甲午战争理解了清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不只是武器装备上。之后,在他时任两江总督期间,在江苏南京悉仿德制,聘德国军官教导并且指挥军队,建立「 ”自强军”。 各种体能训练 在张之洞看来,甲午战争中日本之胜在于其「 ”用兵皆效西法”,所以中国必须「 ”一变旧法”,即采用西法练兵。他当即提出在江南「 ”拟练万人为一军”,并提出三条练兵办法:一是募洋将管带操练;二是遣员弁出洋学习;三是各直省各设陆军学堂。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大规模展开以练兵、兴学、办厂为三大端的湖北洋务新政,而尤「 ”以练兵为第一要务”。他以「 ”湖北居长江上游,会匪出没,武备尤关紧要,第鄂省财用支绌,无力招延洋弁”为由,向朝廷要来了他在南京「 ”自强军”中的500人调赴湖北。也就用这500人作为基本班底,将他们分成前后两营,以张彪、岳嗣仪为两营管带官,德将贝伦司多尔夫为总教习,参用德国军制,募勇补足两营额数,编成湖北护军,募勇补足两营额数,编成湖北护军。 而接下来的就是在1900年之后,湖北新军的训练照片,这组照片是由斯塔福德·弗朗西斯拍摄的。 实战演练 队列训练 马战演练 湖北新军 湖北新军 湖北新军 唐在礼等人视察湖北新军合影 最后一张照片,我们看到了两个人黎元洪,张彪。湖北新军武昌起义之后打跑了张彪,起义军开会选举了黎元洪为湖北军 都督。这才有了之后的南北议和,清帝退位。 ——关于辫子的问题,没等到辛亥革命剪辫子是从新军开始的 全国编练新军摒弃了过去的那一套,请洋教官,整个学西方,连军医、军乐队都照搬过来。从兵源上就与以往差别很大,旧军士兵多出于市井游民、乡村无赖,而新军在士兵挑选方面尤为严格,对年龄、体格以及文化程度均有严格规定。 一开始辫子绑在头顶,但十分阻碍训练 年龄要求16——25岁;身长四尺八寸;但凡体质较弱或是身体有眼疾、暗疾者,不收;凡是有不良嗜好或是犯有刑事案件者,不收;革勇逃卒、市井游民,同样不收。 后来清廷废除科举,很多读书人也加入了新军行列。由于新军是按照西式的方法来操练,所以更希望有文化的人来参军,往往优先录取。 但是中国人学洋人和日本人不太一样的就是这个辫子。武器装备越复杂越是障碍,辫子很容易绞到器械发生意外。由于满人的统治,所以有无辫子是政治问题,一开始很多人是盘起来但依然很受影响。因此,剪辫子对于新军而言,实在有充分的理由。再加上新军的核心思想就是西学东渐,而且新兵中有很多都是文化人,更有一部分是留过洋的军官。 后来很多士兵都选择剪掉辫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士兵和军官们对脑后的辫子越看越不顺眼,很多人喝了点酒就把辫子给剪了。清 那时候已经有心无力了,再也不会把没辫子的 脑袋割下来。所以,军营里出了没辫子的,也就是惩罚一下了事。碰上开明一点的长官,连罚都不罚。碰上刁钻的士兵,先写了文章发在报纸上,论证剪辫子的正确性,长官想罚也罚不了。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几个月,保定军校就上演了一出千名新生剪辫子的事件。还好段祺瑞给拦住了,不然蒋介石恐怕也要体验一把「 ”革命党”的滋味。 ——湖北新军,师从德国到师从日本 从原来江南的自强军开始,张之洞就是有意模仿德国军制编练而成。当时张之洞认为:「 ”陆军以德国为第一。德国营制,每一军必兼有步队、炮队、马队、工程队,数种合之,始成一军”。他希望仿照德国军制编练一支诸兵种合成的新式军队。 清末新军图 德国作为当时世界最强的陆军,对新军的训练教导有很大的帮助。但国际局势瞬息万变,胶州湾事件后,德国侵略者的面目也已经暴露。德国人的形象在中国人心里大打折扣。 甲午战争之后,远东国际关系格局有了新的变化,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迫使日本为图自保而不得不向中国示好。敏感的张之洞也从仇恨中回过神来,日本为了削减中国人民强烈的仇日情绪,日本参谋本部、军部等机构频频派人来华游说,为了结交,他们表示愿意为中国培养留学生,帮助中国兴学、练兵。 清末军装常服 考虑再三,德国军官的费用和他们嚣张跋扈的态度,日本可以接收留学军事等等优惠条件下。最后确定了师日取向:因为同文、同种、路近、费省等原因,中国可以通过学习日本而更快捷地达到学习西方的效果。1898年,张之洞选派湖北学生20名前往日本学习武备。 张之洞与袁世凯 ——从湖北新军到辛亥革命 时人对两军的评价是:北洋新军「 ”以勇气胜”,湖北新军「 ”以学问胜”。这其实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导致这两支军队为什么一支逐渐走向了革命道路,而另一支则成为「 ”北洋军人集团”的私兵。 湖北新军的训练并不比北洋新军差,但由于是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差异经费上就差距很大了。两军的军官文化素质相差不大,大都有武备学堂毕业,只是湖北新军还有一些回国的军事留学生。但在士兵身上差别就体现出来,北洋新军重视在士兵的体能素质和战斗素质上,而湖北新军更重视文化素养,所以才有这「 ”勇”和「 ”学”的差别。 清末新军也有很多当时先进的武器装备 不过也正是因为张之洞身为儒臣与枭雄袁世凯的区别,张之洞把文化素质作为一项重要条件,不仅予以明文规定,而且逐渐提高要求。湖北新军因为文化素养更高。其中不乏军事留学生,因而士兵相对质朴,将领比较开明,又加上有相对宽松的环境,湖北新军在清末成为革命党人开展宣传与组织活动的良好舞台,换言之,湖北新军没有「 ”军阀”习气,容易为革命党人所争取,这也是湖北新军成为最早觉悟的清朝进步军人的原因。 现在的辛亥革命博物馆 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前,湖北新军中直接加入革命组织共进会与文学社的人数多达2000多人,受影响的更高达4000多人,站在清 阵营的不足千人,士兵反而因此思想先进,逐渐被革命党渗透,倾心于革命救国,逐步发展成反清的主力,成为了向清王朝打响「 ”第一枪”的首义之师。 湖北新军变成了革命军,北洋新军则给了清 的反戈一击,数十位将领通电赞成共和。北洋军由袁世凯一手带大,实际上已经成为袁世凯的私人军队。他们偏重实战技艺训练,思想上多受到愚忠教育,逐渐被袁世凯控制,倾心于升官发财,变成成谋权的工具。 虽然南北新军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不约而同的脱离了清王朝的忠诚,不同的是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起义,一个是军事领导的「 ”叛变”。 ——北洋新军怎么倒戈清廷的 武昌起义之后,震惊了清 ,他们重新启用袁世凯带着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军(湖北新军)。当袁世凯出山后,亲临湖北前线,湖北新军与北洋新军的第一次兵戎相见「 ”阳夏保卫战”打响。作为袁世凯嫡系的第一镇北洋官兵士气大振,兵临汉口,仅1天就破城而入,势不可当。 武昌起义后当时南北合议的形式 阳夏保卫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将清军主力死死地拖在湖北,长达四十日之久。这时的华夏大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长江以南地区全部被革命军占据,革命军与清 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此刻大半壁江山尽失清 是否能统治下去全看袁世凯的想法了。 很多人规劝袁世凯 接下来的南北议和,在南方各派普遍赞同的条件:只要袁世凯支持共和,就推举他为总统;袁世凯必须迫使清帝退位。袁世凯开始营造退位氛围,买通大太监小德张吓唬隆裕太后,扔出优待条件,最后更是发起北洋将领的「 ”兵谏”。 袁世凯令段祺瑞联合一众北洋将领共50多人,联名上奏,建议清廷接受优待条件,赞成共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1912年2月2日,清廷举行御前会议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到了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在在诏书上最后一次盖上大印。 清帝退位招书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袁世凯代表的北洋军人集团明亮亮的站上了中国历史的领导位置,主政中国。 清 的遗老们回想5、6年前(1906年10月)的「 ”彰德秋操”,南北新军还恭顺地服从清王朝的指挥。当时的媒体盛赞:「 ”举数省已编之军队,萃集一处而运用之,使皆服从于中央一号令之下,尤为创从前所未有,系四方之瞻听。” 这是清朝中央最后一次完美地操控南北新军。 ——湖北新军的结局 黎元洪 清廷逊位之后,能有筹码和袁世凯逐鹿天下的对手,黎元洪可以算一个。袁世凯一再邀请黎元洪赴京任职,黎元洪一拖再拖,却被段祺瑞以近乎绑架的方式请入京。段祺瑞以陆军总长之职兼任湖北都督,湖北新军阵营中的最高山头轰然倒塌。 清末全国一共有新军十六镇(师)和十八混成协(旅),湖北新军占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南北议和之后,第八镇的一小部分被端方带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起义,端方被杀后返回湖北之后改编再之后1913年被解散。 黄兴像 大部分湖北新军之后被陆续裁员,民国元年湖北陆军八镇改并五镇;民国二年二院五镇复并为三师两旅;民国三年二月改为一师一旅,四月改为步兵两旅之后陆续遣散。还有一些被其他军阀势力收编。用一句俗语叫做:坛子里养王八,越养越小。 其实作为地方军队,一个省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养活8个师的兵力。不只是袁世凯想方设法解决湖北新军连他们自己也知道不可能长久。到后来革命党根本无兵可用几次「 ”反袁”战斗都是依靠其他军阀,这可能也是他们之后选择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吧。

中国属于积极防御自卫型的国防

军事实力第一名:美国

     第二名:俄罗斯

     第三名:中国

     第四名:法国

     第五名:英国

     第六名:德国

     第七名:印度

     第八名:朝鲜

     第九名:以色列

     第十名:巴基斯坦

1核弹力量

各国拥有的核弹头数量

美国:6600枚;

俄罗斯:6300枚;

法国:500枚;

中国:450枚;

英国:380枚;

印度:70枚;

巴基斯坦:30枚。

除上述7国外,还有几个国家可能也具备一定的核打击能力。据估计,以色列可能拥有80~100枚核弹头,伊朗约有25~30枚,朝鲜有15~20枚。

各国拥有的核弹头数量:中国以450枚排行“第四”,仅以50枚的差距落后于法国。

2坦克

在各国装备的坦克和装甲车数量方面:中国以19万辆坦克和3万辆装甲车排名“第三”。

各国装备的坦克和装甲车数量

美国:26万辆和44万辆;

俄罗斯:22万辆和36万辆;

中国:19万辆和3万辆;

印度:13万辆和21万辆;

朝鲜:9000辆和16万辆。

3空中力量

在各国装备的战斗机和直升机数量方面:中国以1750架战斗机和1250架直升机排名“第三”。

各国装备的战斗机和直升机数量

美国:2800架和3500架;

俄罗斯:2500架和3000架;

中国:1750架和1250架;

印度:1080架和1115架:

朝鲜:553架和410架。

4海军

在各国装备的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数量方面,中国以315艘大型水面舰艇和85艘潜艇排名“第三”。

各国装备的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数量

美国:281艘和92艘;

俄罗斯:310艘和42艘;

中国:315艘和85艘;

印度:200艘和27艘;

朝鲜:93艘和19艘。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海军共装备有12艘大型航空母舰,俄罗斯海军拥有一艘中型航母。根据俄罗斯最新公布的海军发展战略,俄将在今后15年内再建造两艘新型航母。

5总兵力

在各国武装力量人数对比方面,中国以230万总兵力,其中陆军160万、海军40万、空军255万排名“第一”。

各国武装力量人数对比(四组数字分别表示总兵力和陆、海、空军人数)

中国:230万、160万、40万、255万;

美国:145万、51万、379万、376万;

印度:133万、110万、17万、61万;

俄罗斯:120万、26万、19万、188万;

朝鲜:111万、95万、11万、47万。

从中国的军备结构来说,中国军事力量可以说是防备有法,进攻不足

军事训练宣传报道的要求有客观真实、充分详尽、生动活泼、强调意义、关注人文关怀、宣传军队形象、符合法律法规、引导公众舆论等。

1客观真实

军事训练宣传报道应当客观、准确地反映军队训练的情况。报道内容应当真实可靠,不夸大事实、不虚构信息。报道中的数据和事实应当经过核实和验证,确保真实性。

2充分详尽

报道应当全面、详细地介绍军事训练的内容、目标、过程和成果。报道中应当包括训练的背景、规模、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同时突出训练的重点和亮点,如新武器装备的应用、新战术的实施等。

3生动活泼

军事训练宣传报道应当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可以运用形象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使报道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可以使用、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展示训练的情况,增强报道的可视性。

4强调意义

报道应当突出军事训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可以从国家安全、军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训练的意义,强调训练对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5关注人文关怀

报道不仅应当关注训练的技术细节,也应当关注军人的精神面貌和人文关怀。可以介绍训练中的优秀个人事迹和感人故事,突出军人的奉献精神和家庭支持。

6宣传军队形象

报道应当宣传军队的形象和形象塑造。可以从军队的团结协作、纪律严明、勇敢无畏等方面,传递出军队的正能量和形象。

7符合法律法规

报道应当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不得泄露军事机密和军事技术,不得对军队进行负面宣传。报道内容应当合乎道德规范,不得侵犯个人隐私和名誉权。

8引导公众舆论

报道应当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公众理解和支持军事训练。可以通过撰写评论或专题报道,引导公众关注军事训练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正面舆论氛围。

1 红海行动有什么军事上的错误

武器装备为了好看,说要求使用北约制式,武官为保护好大使馆工作人员,在安排好人员安全的同时,应该是建立火力点,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对进攻的敌武装人员进行攻击,而不是大家躲一起,等敌人来了就冲岀来找死,这样如果救援人员没到,只有几个武官一个一个冲出来?这不等于送人头了吗,开头解救船员突击部队队员没带护目镜,这会可能出现一些东西迷了眼睛使队员看不清敌人,车队遇遭袭击时,交战国 军在迫击炮攻击中,还全都乖乖坐在车上,难道放弃治疗了,等炮炸死,在人质车辆那枚不知是什么弹(决不可能是炮弹)的炸了,队员们在近距离情况就算没炸着,但冲击波不死也伤了,人弹那一幕,其脖子上带的是遥控式的炸炸,在那种情况下进行拆解,完全没有可能,如果正在拆,对面遥控一按,全部回家了。

说到底还是一部商业片,影视作品为了让作品呈现出更好的表现,会有不符常理或夸大情节的迹象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在这方面老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 《红海行动》中的各种军事活动情节真实吗

红海行动对于战术上来说基本上是完美的,对于战略上来说非常垃圾,基本上就是一部大号的警 匪 片。一点不真实,例如:

直9C在也门撤侨的时候,已经安装了舱门机抢、火箭和机炮吊舱。而开头根本没有体现。

战狼2的主角是平民,而红海的主角是军人,其作战根本是两回事。军人就是为了胜利。而战斗时,蛟龙部队那些人根本不是为了胜利而战斗。

领导再剧中啥作用没起。跟现实不符!

071型船坞登陆舰上有一个营(500人)的战士,没有一个去增援的;而且能携带4艘气垫船、50辆坦克装甲车的071船坞登陆舰,躲在战场后方,看蛟龙去拼命。

整个舰队至少2架直8、2架直9,合起来能一次携带接近超过60-80人的突击队,运输到400公里外,然后这些直升机就被闲置了,就怕把人救回来,**没法往下演。

查打一体无人机一个舰队就携带了1架?而且能飞几千米高的无人机,就飞百米高度,然后遇见沙尘暴坠毁

蛟龙两支突击队,另外一只(B队)执行完任务洗洗睡了?一区不回了!临沂号坐视火箭炮架起来、发射,一点反应没有?火箭炮蛋在临沂号头顶被拦截,一定会损伤雷达等精密电子设备的!现实中不会这样的!

海军军舰上人员一尘不染的军服,好像蛟龙突击队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直升机上的127毫米大口径武器,打 面包车。

哪个敌方的阻 击 手,半天不挪窝,真是被导演给导演死的。

剧中炮弹一节,根本不对。民用车队,没有大炮,却带着炮弹!炮弹带着就带着吧!发射药和炮弹不放在一起。看炮弹口径,应该是155毫米炮弹。一般炮弹和发射药都是装在一个箱子里。而且炮弹都是不安引信的。

另外,特种部队最大的敌人就是普通军队,世界上不乏特种部队被普通军队干翻的事例。假如蛟龙全军覆没,那么那个什么是不做的领导,应付什么责任?

对于军迷来说,红海行动就是一个筛子,都是漏洞。

3 通过《红海行动》,认识中国军队有多么强大

第一美国,第二俄罗斯,第三中国美国就不说了,海上和空中世界第一,10多艘航母,没有国家能比,核武器和俄罗斯不相上下俄罗斯基本上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和以前比再怎么差,还是厉害,重工业那么强,打仗有绝对的保障,核武器也和美国差不多,世界数一数二至于中国,陆军世界第一,人多就不说了,中国将就的是国防,不会主动打别人,而且无论人数和重工业和军事潜力,都是很厉害的,基本上美国俄罗斯要和咱们打,就是两败俱伤,经济和倒退30年,至于英国法国德国,地方小,人少,军事潜力不行。

4 告诉你中国现在为什么会有《红海行动》这样的军事大作

曾几何时,中国很少去触碰对外军事题材的**的,更不要说像《红海行动》这种全面展示中国海军陆战队实力的军事大作。

这么多年能够有点记忆的一部,就是当面侯勇老师主要的《冲出亚马逊》,这部片子的内容还是主要讲述全世界各国特种兵在海外特种学校训练比赛的,根本谈不上展示中国军事,如果要说展示那也是中国军人的精神,仅此而已。 《冲出亚马逊》海报 而后很多人也一直没有人去触碰,一方面是国内国际环境不太合适,在2010年以前,西方国家为了限制中国发展,时不时会有"中国 "这种不利于中国言论在世界流传,而此时中国也正处于发展起步时期,也是发展关键时期,国内经济各方面发展需要全面突破。

中国急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而且此时国内经济发展高于一切,在各方面都尽量避免 外界,好让自己能够一心一意谋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没有出现对外军事题材**作品。 《红海行动》剧照 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工业不太成熟,没有人敢真正的去触碰,将纯军事题材搬到大银幕。

而也就是这一段时间的潜心发展,让中国经济开始彻底腾飞,昔日处于世界被动状态,一直处于"被骂"都尽量不还口的状态逐渐改变,更加实际的数据就是中国从勒紧裤腰,开始赶英超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此昔日的 丝一越成为高富帅。 中国海军舰队 而秉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理念以及世界各国的强烈要求中国负责更多国际事务,中国也开始将视野从国内转向国外,开始将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中国也有能力为世界和平。

中国海军舰队 与此同时中国的**实力也获得长远的发展,在万事俱备之下,2015年《战狼》横空出世,随后《湄公河行动》《战狼2》《空天猎》《红海行动》等一系列的展示中国海陆空实力的**逐渐呈现,而不难看出未来此类影片的出现将会出现一种常态。 《红海行动》海报 所以一切的根源都建立在国家富强的基础之上,国家富强了一切**都将慢慢成为可能。

5 《红海行动》里的中国军舰有何来头

参与的军舰054A导弹护卫舰、071船坞登陆舰、904补给舰、039A常规潜艇、726气垫登陆艇等。参演费用保守估计5亿

截至2月27日上午11点,主旋律军事题材**《红海行动》在中国内地的累计票房已经超过23亿元人民币,成为农历春节档院线**的最大“黑马”,这部**中出现的中国军舰有何来头也引发关注热议。

据了解,《红海行动》根据“也门撤侨”真实故事改编的**。2015年3月,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赴也门执行了撤离中国公民的行动。据查询,这支中国海军编队由“临沂舰”、“潍坊舰”和“微山湖舰”3艘军舰组成。其中,“临沂舰”(舷号547)、“潍坊舰”(舷号550)是054A型导弹护卫舰,“微山湖舰”(舷号887)是综合补给舰。两艘054A型导弹护卫舰“临沂舰”和“潍坊舰”隶属中国海军北海舰队。

在**《红海行动》中亮相的中国军舰被抹去舷号,从外形判断,该艘军舰正是054A型导弹护卫舰。该型舰是中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的多用途、全封闭型导弹护卫舰。

被中国军迷戏称为“新青年”的054A自动化程度很高,特别是首次在舰上部署了垂直发射系统,是中国反潜能力一个重大的突破。

作为 海军第一批具备防空、反潜、反舰综合作战能力的护卫舰,054A远航能力突出,配备多套中国国产武器系统,可单独或者协同海军其他兵力攻击敌水面舰艇、潜艇等,是一种可以遂行除极区外全球作战的舰船。

公开报道显示,中国海军已经服役的054A型导弹护卫舰至少有27艘。最新服役的054A型护卫舰是“日照舰”,这艘军舰于2018年1月加入 北海舰队。

6 《红海行动》读后感,题目是不是有点搞笑

昨天刚刚看完的人来回答一下。

《红海行动》从一部战争动作片的角度讲,全篇蛟龙突击队从头到尾一直在战斗,场景真是而血腥并且残酷。其观赏性完全不亚于美国大片,甚至就火爆程度来讲还未看见过能与之媲美的片子。即使是《黑鹰坠落》在战斗时长上也是远远不及。片中主角们的武器脱离了95式,八一杠等苏系武器,用上了G17,M249,SCAR,AUG等等的欧美枪系,其他诸如烟雾火箭弹,炸弹无人机等也十分抢眼。其中的每一个战斗细节都是十分地真实。(至于网上有很多 说蛟龙穿的是美军装备我就火冒三丈,一个个没有常识还要出来显摆。**中有讲过由于弹药供给问题需要使用北约口径的武器,而且作为特种部队迷彩服是随着任务区地形而改变的!!!!)

另外从一部政治片的角度来讲,首先请了解一下也门撤侨的具体背景,那是《红海行动》所描述的故事的背景。当了解过也门撤侨行动之后在反过来看《红海行动》就会觉得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真真正正地展示出了中国军人、中国海军、中国军队、中国力量的强大。这部**可以说是一场在荧幕上的专属于中国的胜利

坐等美狗来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52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