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不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来源

科举制是不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来源,第1张

隋代之前不是这样(门阀推举还有后面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虽然开创科举制,但是主要选官还是看家世。

到后面宋代理学兴起,儒学昌盛,科举才正式奠定主流地位。

最后到近代清政府1905开办新式学堂,罢黜科举制

(一)

在盛世,一般的都是必须依附上级,再做出点成绩,上官在奏折中写点好话就能得到升迁的机会。

进入官场基本上都是需要考试的,科举是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例外的就是有的人名声很大,靠在地方的名声步入仕途的,像汉初的“孝廉”一类,还有的就是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的卓拔),武将一般是看运势,一场大战后,活下来的,有领导才能或者作战勇敢的都能提到提拔。

外官要进京城或者六部,需要有好的政绩,并需要打点关系。

无战事的时候武将升迁看资历,如果在任的时候没有问题,三年一考核,就能得到提升。

文官的政绩主要是看当地教化、案件审理、生产督导、赋税征收。武将抵御外部侵略、清剿土匪、稳定地方治安、进行军队管理。

(二)

如果是外地入侵,一般还是以边疆现有守将为将,不进行调配,只是在朝中选一员有资历的将领担任主将。

如果是内乱,本地兵马无力剿灭,报呈兵部,由兵部指派内地驻军将领领军。

如果战争规模比较大,由朝会商议定夺,一般就是一场高官派系势力的博弈。只有战功赫赫的将领或者皇子、以及高级别的文官转入军旅才有资格申请。

扩展资料:

不同社会的职位升迁有不同的方式。在封建社会,官吏的职位升迁往往取决于君主、贵族的主观好恶、血亲关系,并通过恩赐制的方式加以实施。

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初期,官员职位升迁取决于是否对竞选有功或当权者的个人好恶,并通过政党分赃制、推举制实施。随着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现代国家公务人员的职位升迁,主要是根据职位资格条件的要求,以及个人的功绩、学识、才能、品德和资历,采用选任、考任、聘任、委任等方式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务人员的职位升迁,主要是根据职位需要和个人德才条件,并通过行政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对职位升迁候选人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以工作实绩和贡献为主要依据,确定晋升或破格晋升,并相应提高其工资待遇。

-升迁制度

谢谢邀请!古代官员的升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细分类型,可分文官和武官升迁; 推举(大夫以上官员有推举权)和考察(吏部考察)升迁制;有特别专长或有惊人才华的的官员,在氐报和奏章中被皇帝发现的破挌提拔。

以下以武官和文官为主分类,结合各个朝代,叙述如下:

一,武官。武官的来源,主要是来自将门之后代和民间著名武士。隋唐后也来源自比武考试发现的民间武林人才。武官升迁制度始祖是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卫鞅制定的,不论王公贵族与平民奴隶一样,都只能按军功从士卒一步一步的升迁上来。这个制度保证了秦国从一个边远弱国,厉精图制近两百有多年,统一了中国。虽后来王公贵族世袭制度仍存在,但是,面对战争,人头落地,耗费国力的生死关键,历朝历代的武官,没有真本事,难以建立军功,是无法升迁的!

二,文官的升迁。

《一》隋唐科举制前,

1隋唐科举制度前,一部分是皇家王候贵族办的官学,培养贵族子弟和一部分伴读者; 伴读者是家奴的子女。贵族子女是文官官员的主要来源。伴读者中优秀人才也是来源之一。例如,汉武帝的伴读,战神卫青就是伴读者。

2,民间私塾培养出来的学生。这部分人学成后,一般游走於列国和封地,称为"士“的阶层。古代王公贵族不是长子没承袭权,但有封地。他们可以养士,也称"舍人"。这批"士"通过参加京城举办的"学馆",辩论政政,军事,经济,文化等题目,其中的皎皎者,也成为官员来源的后备者。若被皇帝,王上看中,会委以重任。如商鞅,张仪等。

3,以上这两部分官员来源中,由具备有推建权的官员向朝庭定期和不定期推荐出来,由吏部考查量才使用。

所以,这种推荐制度决定了王公贵族的子弟占据官员的大多数。特别是上层官员中。因为文官们不同於武官,有战场的检验。在文官升迁上,形成靠背景大小,故吏门生,士人舍人,相互吹捧的密封式升迁潜规则。虽然在官员来源上保证了一定的基本做官素质,但是在升迁上的潜规则,决定一个朝代统制越长,文官庸人就越多,特别是上行下效,基层官员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昏庸,酿成社会大动乱!

《二》隋唐以后文官升迁。

隋唐后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有人称为是官员体制的一场革命!它有很多优点,归纳出:

1这种制度保证了官员来源的基本精英素质。要做官,读书必多,记忆良好,会学以致用,谓"学而优则仕"!

2保证了朝庭中下层官员中,大部分通过科举考试(文官 文考,武官 比武带文考)出来。由于有升迁的激厉,大部官员在基层有冲劲,敢干事,会干事。由于孔孟薰导读书十几年,视金钱为铜臭,相对廉洁!例如每个朝代在读书官员中都会形成了帝王喜欢的"清流派“!这个"清流派"往往在王朝初期阶段对"贪墨派"形成压倒性优势!

3科举考试对"士"(文士和武士)这个阶层是极大的鼓厉和希望!使能够读书成仕的人安心读书迎考,而不把精力花在拉关系,投门子,找靠山方面。

4科举考试人人能考,极大的网尽了天下读书人才,也在社会上形成遵重读书人才风气。落榜者虽不能当官,但还可以在各级政府中为"吏",当师爷,书记等等职务。

综上所述,考试制度延续到今天都还在借用精华,古为今用。

科举制度即保证官员的精英来源。特别是“士“出身文官占据中下层大多数。在官员升迁上,朝庭中还设有专管官员升迁的"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负责业绩考核和提供升迁依据。并举荐升迁等等。另外,朝中给了大夫以上一部分官员的建议,推荐,弹骇官员的权力,保证了对官员升迁的监督!

总之,古代官员一般都来源于精英阶层,又有系统的升迁考核机制。在王朝初期,大多数是靠本事任职,靠本事升迁的。当然,每个封建朝延续后期中,也存在着卖官买官,门生故吏,拉帮结派,打压人才等问题,但毕竟不占主导地位。这些现象根子在私有制。

科举是一级一级来的,先是小时候考试,变成秀才,生员,然后就可以依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然后才能当官。科举名衔孝廉 本是汉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举主与门生 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解元 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秀才 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贡生 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编辑本段等级名称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禁锢人才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56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